NO.1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摧毁诸众生,无余诸烦恼,
破惑于惑众,悲悯汝前礼。
下面从无染等持的功德方面赞叹佛陀,是什么样的?
声闻、缘觉只是防护不令众生缘于自己而生烦恼。到城市里面的时候,一方面他们护自己的心,依靠正知正念不散乱,不产生染污分别念;另一方面他们护众生的心,尽量不让众生对自己产生烦恼,产生嗔恨心,产生贪心。
“摧毁诸众生,无余诸烦恼”,如来的无染等持,是能摧毁一切众生的无余一切烦恼。
一方面,佛陀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已经全部摧毁了。以这样的原因,即使到城市里面去化缘,也不担心对众生产生染污心。他没有这种担忧,具有无畏自在。
另一方面,看到众生特别烦恼,特别痛苦,佛陀能摧毁、破除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
“破惑于惑众”,特意为利益生烦恼的有情而前去,摧破他们的烦恼。
佛陀对烦恼深重的众生,更加悲悯他,更加疼爱他,想尽一切方法特别去度化他,破除他的烦恼。
圣天论师在《四百论》里面讲的,“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就像母亲对独子特别疼爱,独子怎么让母亲不开心,母亲也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对独子有意见。菩萨也是这样的,对特别可怜的众生,更加怜悯。
不要说菩萨,就是孝道文化里面也是讲,要关注可怜的众生。这两天我听说,大家对一些身份不是特别高的人,都比较好。正在学习《孝经》的时候,感觉是这样的;过一段时间后,感觉就可能没有了。我也是这样的,不断讲、不断学的时候,好像有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很多有价值的道理,就容易忘掉。
大家要发愿,对比自己下等的人、性格恶劣的人,只要有办法,尽量去度化他们。当然对破了戒律的、产生邪见的、行为非常过分的人,造的业比较严重,也给道场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是不开许的,清净道场是有界限的。
有些法师因为有慈悲心,什么样的人都收留,到时候也是比较麻烦的。总的来讲,法师有慈悲心是很重要的,包括学会当中的管理人员,不要因为一些人的性格不太好,就马上把他开除了、把他怎么怎么的了,这样确实不好。
佛陀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不能像佛陀一模一样,但是我们毕竟是他的追随者,所以在某些方面,应该效仿他。
“悲悯汝前礼”,于悲悯一切有烦恼众生的世尊您前顶礼。这样的尊者佛陀面前,我们也想顶礼。
师念藏语传承。
任运无贪执,无碍恒入定,
能答诸所问,是尊汝前礼。
下面从愿智的功德方面,顶礼和赞叹佛陀。
声闻们,当别人提问等时,要特意入定于等持才能部分了知,而既不是无碍了知一切所知也不是恒常入定,不是能答复一切询问。
以前别人问目犍连和舍利子前世后世的时候,他们安住的时候,能了解部分的内容,不能了解全部的内容;不安住的时候,就没办法知道。
佛陀的愿智具有与之相反的五种特点。
“任运”,第一个特点,不用勤作、任运自成。八地菩萨以上的智慧,“我现在要入定了,我现在要专注一下”,不需要这样的。
“无贪执”,第二个特点,不具有烦恼的习气或者不需观待入定而无有贪执。
“无碍”,第三个特点,断除所知障而对任何所知均无质碍。
“恒入定”,第四个特点,恒常入于根本慧定当中,如如不动。
“能答诸所问”,第五个特点,能答复众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
辩才无碍,佛陀对一切问题都可以回答,具有这样的智慧。
“是尊汝前礼”,在具有这样愿智的尊者面前,我要顶礼。
《大宝积经》中讲,“一切诸群生,种种问难海,一音令悦解,无畏不思议”,对不同众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佛陀都能用金刚语欢快地解释、解说。
佛陀的回答方式,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刚直,而是无畏地用智慧说服所有的人。对提出的问题,佛陀能一一回答。
佛教徒会提出问题,会回答问题,是很重要的。藏传佛教在辩才无碍方面,是很重视的。出家人和居士经常提出一些闻思修行方面的问题,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抉择佛教的教义。
所能依所说,语知为能说,
智慧恒无碍,善说汝前礼。
这是从四无碍解方面赞叹佛陀。四无碍解,我们前面讲过了。
“所能依所说”,所依是法无碍解;能依是义无碍解;这两种是所说无碍。
“语知为能说”,语指的是词无碍解,懂得一切众生之语;知指的是辩无碍解,了知所有所知的无边辩才;这两种是能说无碍。
过一段时间讲考的时候,有词无碍解的人,想用日语、韩语不同语言讲的话,也可以。
“智慧恒无碍”,以智慧恒常无碍善说妙法。不管是所说的法义和意义方面,还是能说的语言和辩才方面,佛陀都没有任何阻碍。
“善说汝前礼”,于四无碍解的世尊您前顶礼。
有些人轮到讲考的时候,遇到障碍了,好长时间讲不出来;有些人是无碍的,还没轮到讲考,就开始讲了。平时也很欢喜讲,一边走路,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这是世间当中的无碍解,没有佛陀那样的智慧。佛陀确实具有四无碍解,这不是佛教徒自己赞叹的。
《大智度论》[注4]当中,有人问龙猛菩萨,“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
龙猛菩萨回答,“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比如说我们虽然有眼睛,但是如果没有日光,我们还是看不见世间万法。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福德智慧,但是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比如不懂从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的道理,就不能照见万法真相,就得不到解脱。
这是四无碍解的功德。
前往知众行,了知彼等语,
来去及出离,善授汝前礼。
这是用六神通的功德来顶礼佛陀。
“前往”,第一神境通或神足通,以神境通前往所化众生所在处。想到哪里去,都可以去。
以前贝若扎那从印度回藏地,就是用神足通。在有些故事当中,有些人祈祷的时候,佛陀无碍地到他跟前,就是这种神通。
“知众行”,第二他心通,以他心通了知众生心的八万四千行。
“了知彼等语”,第三天耳通,以天耳通之力了知众生语言。
不仅仅是佛陀,有些高僧大德和伏藏师也能知道众生的语言,我有时候很羡慕。我的院子里面有很多小动物,经常叽叽喳喳。我即使拼命听,也根本听不懂。不要说动物的语言,就是到了国外,也听不懂他们的各种语言。很痛苦的,像聋人一样。只能注意他们的表情,他们笑的时候,自己也跟着笑一笑。要是有天耳通就好了。
“来”,第四宿命通,以宿命通了知众生由何来此,前世是人还是旁生,还是其他道的众生。
“去”,第五天眼通,以天眼通了知未来去往何生处,下一辈子变成什么样的众生。
“及出离”,第六漏尽通,以漏尽通善加传授出离轮因之理,让众生离开轮回,获得解脱。
“善授汝前礼”,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今天比较简单,我就字面上简单说一下,不发挥了。
师念藏语传承。
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
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
用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的功德来顶礼佛陀。
“有情现见您”,一切众生见到您的具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的身体。
“知是大丈夫”,就会知晓这是大士夫,是大丈夫。
“唯见令极喜”,仅仅见到就能令人心里极其欢喜。见到世尊的像,就产生了极大的欢喜心。
“是尊汝前礼”,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非常了不起的佛陀身相,世间人、声闻缘觉都没办法比的。不说佛陀的真正身相,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也能让人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金子做的佛像,铜做的佛像,铁做的佛像,或者唐卡上的佛像,一见到,就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对佛像,要有恭敬心,因为佛陀以理性的智慧让我们解脱,这是最重要的。经常观想佛像、经常修持佛像,自相续当中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
以前我们佛学院,只在每个月的十五号、三十号诵戒的时候,念《释尊仪轨》,其他时候都不念。上师如意宝在一九九七年讲《释尊仪轨》的时候,我自己发愿,每天念一遍。作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花接近七八分钟的时间,念一遍《释尊仪轨》是很好的。如果每天课诵的时候念一遍,那当天的念诵就不会忘掉。我觉得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放在了《喇荣课诵集》当中。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些赞叹佛的偈颂,但是放在课诵当中天天念诵的,是比较少的。
我对佛陀从小就有信心,相当于是清净信和欲乐信。后来在法王如意宝讲《释尊广传》的时候,产生了非常大的信心。再后来在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可以说是不退转的信心。
信心不是依靠一个简单的方式产生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我为什么这么信呢?最开始是习气复苏,小时候天天用泥土做佛像来供养;中间法王讲世尊的功德;后来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就我个人而言,信心是依靠很多方面产生的。
受住及舍弃,幻化及转变,
等持与智慧,自在汝前礼。
下面以四种清净的功德来顶礼。佛陀的身体、语言、心三门,有四种清净自在。
“受住及舍弃”,第一种身体清净,因所依或处或身体清净而如意自在重新受生所依身体,如意自在使那一所依安住,如意自在舍弃寿行。
佛陀身体清净,转生也好,安住也好,舍弃也好,全部获得自在。
“幻化及转变”,第二种所缘清净,因所缘清净而能自在重新幻化前所未有的身体,以前有的能自在转变。
“等持”,第三种心清净,因心清净而纯熟等持,无量无边的等持总持已经圆满了。
“与智慧”,第四种智慧清净,因智慧清净而自在拥有不可思议的断除人我和法我的智慧。
“自在汝前礼”,于如此四种清净自在的世尊您前顶礼。声闻缘觉和世间人,绝对不会有这方面的功德。
讲今天最后一个颂词。
方便皈处净,于大乘出离,
欺惑众生魔,摧之汝前礼。
这是依靠十力来赞叹佛陀或者顶礼佛陀。十力是:(1)知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解智力;(4)知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知宿住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
讲中观的时候,讲《现观庄严论》[注5]最后第八品《法身品》的时候,《经庄严论》的前面,都讲过十力,我就不多说了。
“方便”,第一知处非处智力,以知处非处力了知因非因而摧毁欺惑转生善趣恶趣之因或方便的魔,诸如摧毁欺惑说有害的供施等非善趣之因是获得善趣的方便。
了知哪些是因,哪些不是因,以这种方便法摧毁转生过程中的魔,这是第一个。
“皈处”,第二知业报智力,以知业报力摧毁欺惑说不属业力本不能自在救护的自在天等为皈依处的魔。
了知哪些是以业而产生的,哪些不是以业而产生的,依靠业力的道理,摧毁皈依处的魔,这是第二个。
“净”,第三知种种解智力,以知一切染净静虑力摧毁欺惑说仅获得禅定无色定就解脱清净轮回的见解之魔。
了知一切染净的禅定力,摧毁轮回和涅槃见解的魔,这是第三个。
“于大乘出离,欺惑众生魔”,以剩余七力,摧毁对于大乘出离方面欺惑众生之魔。
第四知种种界智力,以知一切界力了知种姓。
第五知根胜劣智力,以知种种根性力了知所化信心等分类中法器的差别。
第六知遍趣行智力,以知种种信解力了知信心。
第七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以知一切行道力了知正道的本体。
第八知宿住随念智力,以知前世力了知正道之所依。
第九知死生智力,以知死殁力了知正道之所依。
第十知漏尽智力,以知漏尽力了知出离之果。
对所化如是宣说,从而摧毁欺惑说大乘道出离以外的魔。
“摧之汝前礼”,于摧毁欺惑众生之魔的世尊您前顶礼。
今天讲到这里。
后面还有最后一节课,我那天也讲了,不要做什么其他准备。有些道友一说讲完,就特别激动,准备这样、准备那样,这是我不高兴的。最后一天,大家应该以欢喜心对以后的弘法利生发一些誓愿。金刚歌舞这些的话,对整个出家僧团的纪律而言,这些都不方便,一律不要做任何这方面的准备。
下一堂《经庄严论》的课结束后,学院里面做一个简单的会供,简单念一遍麦彭仁波切的《七句祈祷文》。外面的听众也是一样的,不管是一起听的也好,还是一个人听的也好,可以参与简单的会供。
还剩下最后一堂课,应该会圆满的。那天也讲了,有些道友经常是这样的,第一堂课要参加,中间就走了,最后一堂课再来一趟;开头的时候也有,结尾的时候也有,这是一种圆满的方便方法。
今天是星期五,应该是下个星期五,还有一个礼拜,讲最后一堂课。明天讲《胜道宝鬘论》,今天的课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