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5-98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95课1-11笔记
第九十五课:诸佛总集唯一怙
773、三、寂止与胜观(一)
调伏烦恼主要分为两部分:观察修和安住修。禅定分为两个境界:寂止和胜观。
何谓寂止?安住而无分别者为寂止。我们通常在修禅定时,基本上都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即便临时能止息一切妄念,单纯寂止还是无法赤裸觉知。因为仅仅止息一切妄念的状态,只是一种死沉沉的感觉,还缺乏一种觉悟,即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智慧了了分明,因此许多出世间的智慧与功德并没有增上。
可能有些会说,当他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暂时能止息一切妄念,相对也有了了分明者。但你所谓的“了了分明”,只不过是自己还没有完全进入到第八识阿赖耶识闷厥酣睡般的状态而已。所谓的清明,程度也是非常弱的。即便你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实际也就那么回事。就如同刚刚所讲解的禅定一般,只是一种是死沉沉的感觉,对于眼前显现之相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内心并没有起心动念。
胜观又是怎样的状态?所谓胜观就是一种在寂止中能辨别的清明之相。也就是说,在前者寂止的状态当中还能呈现出一种清明的状态。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了了分明”都能称之为清明,细致观待,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把修行分为前后两个瞬间,你所谓的清明往往只是后者给前者添加的一个名词,实际上你的了了分明的状态可能只不过是不像闷厥酣睡状态般木然,还是有很多觉知是无法树立的。是否如此,自己感受一下即可。
774、四、寂止与胜观(二)
比如你可以拿着“空性”等词句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见解,但请问你是如何体会到到“空”的?你在单纯寂止的状态当中,如果没有粗大的妄念飘动,能否感受到“空”?在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即便你认为这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也感受到了“了了分明”,恐怕这个所谓的“了了分明”也是后面的瞬间给前面的瞬间添加的一个名词而已,或者期间有一些浮想意识,但是自己给自己定义为禅定很细微的一种感受。可即便将它安立为出世间的胜观智慧,也是非常非常弱的,这时候你是如何感觉到空分?别说是强烈的空分感觉,基本的体会可能都没有。只有当见解日益增上,了了分明的智慧才会越来越增上,觉知也才会逐渐赤裸出来。这时候的“觉”可不是什么都不会知道。
我们前面讲的是寂止,但是很多人可能都会在后一瞬间给前一瞬间的念头安立为空性即前面的念已经过去,但是后面的念会为前一念做一个修饰,认为是一种“明空不二”。真正执受空性时,没有起心动念,也不如是同闷厥酣睡的状态,而是一种真正的明空不二。由于当时没有起心动念的飘动,已经无法用思维分析,也已经不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之中。如果只是一种没有粗大妄想,细微感受仍旧存在的状态,恐怕只能说你的见解不够细致,与真正的空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此时也不妨再问问自己所谓的空性,是否只是第二念给第一念添加的一个名词而已?
实际上能在第一个寂止状态中感受到强烈的“空”的感觉,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时候还是一种死沉沉的感觉,只是没有起心动念而已。很多人就时时护持着这样的见解。我们也常常告诫修行人,第一次修学过程中,有这样的寂止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也绝不能将他搁置一旁,而是要在这样的寂止上,配同着不同的方便来令见解增上。这是修学的过程,而不能认为这是了义之见解,否则就会有很多漏洞。
775、五、寂止与胜观(三)
何谓胜观?辨别清净之相,觉而无执著者为胜观。也就是说,能明了一切,但是没有耽著,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没有二元对立称之为胜观。
我们想到外面的相,是否叫做二元对立?还要细致观察你的禅定见解。因为当你在修禅定时,内心的感觉与往昔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需要自己细细地去体会。我们说,觉而无执者为胜观是胜观的要点,也是讲解前面要有寂止的基础,而这也需要我们长期修学才能有所体会。
776、六、法与根机相应(一)
上师瑜伽导修的名称来树立的方便:修行的方便法: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与和回向五个步骤;
上师瑜伽导修的名称来树立的方便:调伏烦恼的方便: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与安住调伏妄念等等。
按照成熟口诀法,有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等等。后面印证见解时,则要分为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与印证暂时和究竟之果实以及三身印证和觉性力印证等等。
777、十、修行人要懂得成办解脱的道理
《呼唤上师本论》就是真实教授,它不讲解过程,而是直指心性,就像《心经》一般,直接从空性的角度讲解自性。空性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因此前面还提到了四空双运与缘起性空之见解,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才开始从空分的角度宣讲一系列功德。但《呼唤上师本论》又有所不同。它是从不同的名词当中宣讲圆满实证心之本性时的见解特点。比如五道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等名词,虽然它没有这么多分法,但是也是会从不同的名词上宣讲不同的功德。
778、十一、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一)
【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
行为学-教言宝藏95课12-22笔记
779、二十、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著
【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著】
780、二十一、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继承历代传承祖师之志业者为持明者后一代继承人,内心当有一种今生必当成就之念,此乃宿世具备诸多善业之征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11笔记
第九十六课:获得暇满之人身
781、二、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
782、九、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2-22笔记
783、十三、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
784、十六、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785、十九、修习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修习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786、二十、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787、二十一、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
知道这是花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执著,而执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能所二取,即外在的境为所,能知道是花的识。这是一种意识分别。我们在树立见解时,讲解的是耽著而不是分别。
以前我在梦境中,感受过一瞬间同时在五方佛面前听取不同教言。这时候不需要变成五个人,也不需要有五个意识或五对耳朵,就能在同一当下清楚地知道五方佛所宣讲的一切教言。这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不是意识能了知的境界,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当外面一切形象起现时,虽然你能用“遍知”来掩盖自己的禅定,但实际上能做到遍知么?恐怕做不到。
但现前如果具有相似的禅定,这与消尽能所二取之间,该如何区别?前者能看得见花也知道是花,后者也是如此,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前者由于有花的相和知道是花的念,称之为能所二取;而后者能看得见是花,也知道是花,但我们不能称之为这个是见解,也不能称之为能所二取。如果说是能所二取,则后者也会成为一种耽著;如果说是见解,就是没有分别,也没有能所二取,但这种没有是不讲解分析的。所以,其中的的区别需要依靠自己长时间修学去体会。
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13笔记
第九十七课:舍弃妙欲之贪执
788七、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
“修行获得本净地”指的就是护持清净的正知正念,即护持无造法性之正念。我们把正知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而获得本净地指的就是护持原本清净的无造法性之正念,即印证三身时所提到的大悲周遍之化身。
大悲周遍化身,就是在修行时能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此时已经能止息一切妄念,不在思维状态,但又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之中,具有这样的认识就称之为具有无造法性之正念。
如何辨别相似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此时不需要再起第二个念去概括前面的念。如果你是无念的状态,由于无念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无念的状态,当然没有明分,需要后面的念去描述前一念的无念状态,这就是纯粹是一种意念。
而在具有见解的状态时,不需要依靠后者来描述前者,也不需要分为前一个刹那和后一个刹那,当然也不需要再做什么分析,见解本身就已经了了分明,就如同水自带湿的性质,太阳自带光明一般。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还需要另外再去寻找光明么?不需要了。同样,见解本身自带清明,就是属于无造法性之正念。
如何辨别相似无造法性之正念与真正的无造法性之正念。在见解没有圆满之前,都不是了义的见解,也不能称之为无造法性之正念。既然不是无造法性之正念,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能所二取?至于什么叫能所二取以及如何细致辨别。前几节课我们还以花做比喻,为大家细致讲解了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异。一旦你真正突破了这一关,就充分地说明所具有的正念就是无造法性之正念。
与之相对的就是改造意念之正念,这纯粹就是一种思维造作,可即便如此,只要是正知正念,就充分地说明它属于正法,因为它具有“正”这个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善。
所谓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我们要提起的正念,即我们现在要努力做到的护持改造意念之正念。
789、十二、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认识到一切万物都为清净时,所做一切都会非常自在。
直断与顿超所讲解的光明境界,从清净本身的角度来说,没有丝毫差异,但是从显相上来说有着很大的差异。直断所讲解的清明显相,指的是执受本体的前提下,光明呈现一切之相,但这并不是另外要呈现一个光明的相。比如我们说眼前看得见山河大地,光明境界并不是独立于山河大地之外的存在,由于内心清净的缘故,眼前呈现的一切形相没有不清净的,这就叫呈现光明境界,表示你的内心已经圆满见解,内心已经达到了自在。
但现前我们必然还在修行的路上,无法达到这样的见解,此时就必须要做到净观。因为净观会令我们的内心更加自在。比如当你遇到令你起嗔恨心的对境时,就要按照大乘教法的教授,将对方观为自己的父母,或者按照密法的方式,将对方视为本尊,如是观想,烦恼自然消失。要记住,烦恼能自地消失,本就是自在的功德,而这一切就来自于净观,所以净观非常重要。密法的特点就是净观,而净观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对治烦恼。
所以,这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解。内心圆满达到清净时,内心就会获得自在,这是自然而然的功德呈现。其次就是以思维去净观,也能同时得到相似的自在。只有做到圆满,自在与清净才会同时呈现,即“同时现一味”,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方面,说明见解并不圆满。
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4-25笔记
790、十四、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你真正证悟见解时,内心就不会再有我希望达到什么果位的想法。一旦圆满证悟见解,无论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解脱成佛这些果实,都会自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791、十六、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
792、《胜乘狮吼妙音》在讲解寻觅心之过患时,就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自私的过患,以及后面的对治之方法,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793、十九、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
可能去邻居家还要走几米路,但是真正认识到梦是虚幻的,无论梦中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还是铜色吉祥山,都能瞬间到达。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不也是幻化的么?是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包括光明境界也是幻化的,但是这种幻化是在很自在的前提之下。所谓幻化,就是没有实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具有我们心识当中实有的执著就称之为空性,而光明境界就是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之下而呈现文武坛城,所以文武坛城当然也是空性,是虚幻。但同样是虚幻,与凡夫的虚幻,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意念造作的虚幻,一种是真正享受这一切,两者截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诽谤一切虚幻,认为连显现都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
794、二十二、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此生所显皆湮没,显现光明中阴相,此二同时现一味】
即便无法做到座上座下见解一如,时时处于光明境界之中,只是做到相似见解,在眼前的世界消失的这一瞬间,中阴的光明境界也会增上。因为人在临终之时,神识会增加七倍。所以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由于具有修行本身的见解,临终时与其他妄念不同,神识增加七倍,成办解脱的机会也就更高。也就是说,当眼前形象湮没的同时,中阴的境界就会呈现,此时若能执受见解,就能成办解脱。
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13笔记
第九十八课:呈现自然之智慧
795、六、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
所谓“呈现自然之智慧”就是指自然呈现我们的心性。这个心性从一身的角度称之为法身;二身的角度称之为法身及色身,也叫做本体法身和自性身即明了;从三身的角度就称之为法报化三身;四身就是法报化三身加上自性身;五身为五种智慧;六身就是指六度波罗蜜等等。总之无论用哪一种名称代替,都是在讲解同一个内容,即所谓的心性。
自然智慧即心性,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成办的见解。在这个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之前,要从观照的角度对心性应具有的特点有所了解。比如我们说心性是便智双运,如《心经》中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讲解心性的特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面对现实生活,内心不被生活所束缚,并且能自在驾驭一切,这也称之为大自在的境界,也是在讲解心性。这些都称之为智慧,只是从不同的方面讲解。我们平常也都在修学自然之智慧,并且尽力往这方面发展。
心性要具备两个特点:本体空性和自性明了。但这只是站在两个不同角度树立了两个不同的名词,实际上就如《心经》所讲解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近我碰到一些往昔学过《中观》理论的信众,他们凭借自己的观照树立四空双运的见解,但是他的见解仍旧是一种戏论,实际上仍旧是有承许,有成立的。也就是说,即便你口中说一切都是空性,但实际上是能观的心在承许空性,承许明空不二。用禅宗的话来说,你还是承许有体用一如。平常在修学过程中,我们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为什么说这种平静状态并不是了义的见解?因为你仍旧承许有一种平静状态,这种平静状态就是你所缘的目标,所以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意识造作,我们就称之为不了义之见解。
智慧应该是止息一切妄念,处于一种很清明的状态。即便你对这种状态从字面上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恐怕并不会如自己所以为般轻松简单。
796、八、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在上师瑜伽导修中,我们将修行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从禅定的角度中分为寂止与胜观,即对治烦恼的方便可以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按照成熟口诀法的次第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与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我们前面一直在宣讲的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与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都是为了更好地赤裸见解的一种方便,但是想要令这些方便真正得力,还要懂得善巧运用。
797、十、能所习气得清净,现证圆满之佛果,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能所习气得清净,现证圆满之佛果,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能所习气得以清净之时,就是证悟佛果的时刻。
798、十二、具足大恩上师尊无有间断作祈祷(一)
【具足大恩上师尊,无有间断作祈祷】
“大恩”两个字,是从恩德的角度中讲解,导师的恩德超胜一切诸佛菩萨。
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4-23笔记
799、十五、获得上师加持时自心即与上师融
【获得上师加持时,自心即与上师融】
上师的加持是什么?是业及烦恼消尽,见解等多方面功德增上。因此当获得上师的这些加持之时,内心就会和上师形成一如。
800、十六、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是指当自心和上师成为一如时,真正的觉受也会在内心生起。
801、十七、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一)
【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
从自显的角度中令一切违缘和障碍永不生,意义更大。如果仅仅依靠他显,可能力量就没有那么强了。比如很多人会想,可能只有达到圣者的境界,才没有所谓的违缘和障碍吧?我想,不妨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即便是以我们现在的思维去理解,也没有哪位成就者在成就以前的修行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但为什么还要讲解“障碍违缘永不生”?因为是从自显的角度中,已经解除了一系列疑惑。
佛菩萨已经完全实证见解,从自显的角度来说,无论眼前是什么样的呈现,内心永远不会被欺惑。只要你理解了这个道理,即便他显的角度还是会有一些显现,对你来说也已经不是违缘了。
802、十八、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二)
为什么我们要在“障碍违缘永不生”这句话上做这么多的解释?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当下做任何事情都是违缘重重,是不是可以通过精进修法,令以后的修行路上不再有任何障碍?我想,只要你还在人间,还没有离开轮回,从他显的角度而言,各式各样的烦恼还是会显现在你的身边。但为什么佛菩萨的内心不会被污染?因为他们已经解除了一切疑惑,已经实证见解,所以烦恼永远无法在他们内心生起。《心经》中云“不生不灭”,违缘障碍既然没有生起过,也就不需要去灭除,这就是从自显的角度讲解。
从他显的角度来说,我们平常也看见很多导师在从事各种事业,细致观察,他们是一路顺遂没有任何违缘还是也和平常人做事情一般,充满各种违缘?举个例子。如果圣者的面前有一个坑,在我们的想法中,当成为圣者的时候,看到是个坑,就会很自然地越过这个坑。可实际上,成就者也可能掉下去的。再比如成就者要筹划一个建筑,可能会与设计师产生诸多分歧。无论做这些事情的人是否是成就者,看上去会产生的矛盾,成就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一样会出现这些问题。
但要记住的是,我们之所以说成就者不会心生烦恼,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解除一切疑惑,当达到这个境界时,外缘不会对他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这就叫烦恼永不生。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可能就会有很幼稚的想法,以为自己成为了圣者,可以直接去抚摸毒蛇,因为毒蛇不会咬我;还可以把手放到鳄鱼的口中,鳄鱼也会一直张着嘴巴不咬我;我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也不会被罚钱……我想,毒蛇可能还是会袭击你,鳄鱼也决定会咬你的手,闯红灯你也决定会被扣分。因为你没有从自显的角度去理解。
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种想法,一旦自己成为圣者,就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但就像天空中的风,再自由也会被山挡住;光再亮,也会被墙壁阻碍,所以真正的没有违缘障碍完全在于内心。只要心性没有成就,即便是善,你也会解读成恶,并且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是内心一旦成就,无论起现怎样的相,你也永远不会造下恶业,成为解脱的阻碍。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的这一时刻,魔王波旬等一切魔鬼给释迦牟尼佛制造了多少违缘,但是这些违缘障碍在佛陀面前均成为了悉地,这就是自显的功德。当然,他显也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我们现在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主要还是从自显的角度中去理解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不这么理解,可能很多人认为成就者就是遍知,是全能,无所不能。如果真的能做到无所不能,飞机、计算机,几千年前就应该有了,还需要等到现在么?所以我们要站在自显的角度当中去了解。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想,难道他显就没有功德么?噶举派有很多历代高僧大德可以在天空飞翔,在水上行走,不仅他自己可以做到,别人也能看见这份功德。我想,虽然有这样的显现,但是我们最好还是回归到自显的角度中去阅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今天修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脱,而解脱也是从自显的角度去安立,所以时时站在自显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可能是最好的。
803、十九、临终上师作引导中阴上师赐加持恭敬上师得解脱
【临终上师作引导,中阴上师赐加持,恭敬上师得解脱】
很多显宗的弟子都在说,若能如是念诵佛号,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显现在自己的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称之为一种自显。同样,时时忆念上师,也会呈现这样的解脱境界。
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中阴时呈现出上师的形象而获得加持,消尽一切烦恼。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我们要知道这里的上师应该解读成心性,即执受本体。我们说过,中阴有第一本净解脱和第二本净解脱这两个机会。后面就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即虚空融入双运,双运融入智慧,智慧融入任运等内容,后面还有四大解脱处。其中主要是在法性中阴,期间能否得到上师加持就取决于你的内在上师。当然,真正具有这样的见解,你的外在上师也从来没有离开过。
804、二十、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执受见解而呈现一切之相,均没有离开过自己本性,此时眼前所呈现的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上师者。
805、二十一、具足聪慧之士夫一切皆是胜窍诀
【具足聪慧之士夫,一切皆是胜窍诀】
对法有信心并且能全身心投入修学该清净传承者,称之为聪慧之士夫。以上所传讲的法就是窍诀。何谓窍诀?一句话当中就能具备基道果甚至具备当下成就之一切要义就称之为窍诀。所以我们通常讲解窍诀的原理就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窍诀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
806、二十二、是故爱子蒋嘎汝一生莫离寂静山道验增如上弦月修行无有诸障碍愿获二利任运成
【是故爱子蒋嘎汝,一生莫离寂静山,道验增如上弦月,修行无有诸障碍,愿获二利任运成】
807、二十三、所作若具诸善根诸佛佛子之福德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获遍知佛果位
【所作若具诸善根,诸佛佛子之福德,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获遍知佛果位,此乃新龙弟子,蒋阳沃色之敦请,诸圣者之心子,阿吾著述也】
上师包括著述教言在内的任何一个善行都没有离开过三清净法,即清净发心,清净正行和清净回向。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过程中时时不忘三殊胜法。
808、《白莲花论》中的成熟灌顶部分,有信心者都可以听闻,但是解脱窍诀法部分,是为精进修行上师瑜伽并且见解有所增长的弟子而讲解。因为窍诀法部分会站在五种瑜伽的立场之中讲解三十七菩提分法。比如从五道的角度中,仅仅是讲解资粮道,就要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几个方面讲述。例如小资粮道四念住密法是怎么树立的,中资粮道四正断是怎么讲解的,大资粮道四神足又是怎么树立的,不仅导师要从细节的角度中宣讲,还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一起加进去理解,这样的听课不是所有人都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