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法华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2上

创建日期:2023-04-06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2上

  《妙法莲华经》 第12课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样

  荣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巴嘎达锕灿图穴么夺

  敦巴特杰坚拉香擦洛

  (师念藏文传承)

  呃今天讲《妙法莲华经》,呃《妙法莲华经》嗯讲到第二品了, 第二品今天应该讲完,对吧。呃、呃那么前面已经讲了这个过去佛、未来佛,嗯嗯发了无量的心宣说呃一乘、呃唯一究竟的一乘。那么这个现在佛的话呢也是一样的,呃就是现在的这个如来呢也宣说一乘。呃那么其中呢就是我们这个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宣说这个呃一乘,啊就是那么这个过程呢就是前面转法轮啊,在他的教法当中五比丘获得成就啊等等,就是这些道理都已经讲了。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那么我们今天呢也紧接着讲。(师清嗓)呃、嗯就是说这个佛陀告诉这个舍利弗啊,就是你应该知道,啊这个呃我见到了这个这么多的这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还有这个其他的很多众生呢,呃立志追求这个这样的这个佛道。啊就是这样这种呃这个学习大乘佛法的,这个立志求、追求佛道的这样的人呢,就已经是无量这个千百万就是无数的这个众生。那么他们呢就是呃都是以恭敬心、欢喜心和虔诚心来到这个佛陀所在的地方,啊就是全部来到这个佛陀所在的地方。呃那么这些呢,不仅仅是就是佛陀说我现在呃在世的时候就是这么多就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就是已经来到我处,那么更重要的呢就是实际上是这些呢,呃就曾经也是在诸佛面前就是闻过这个、听闻过,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暂时的这个方便,就是种种的这个方便法门。那么最究竟来讲是这个究竟一乘的就是这、这样的这个妙法经的、《妙法莲华经》的这样的这个的法门,啊就是方便所说的法。

  所以这里呢就是有讲到了呃这个佛陀当时这个在世的时候呢,有这个希求大乘佛法的就是非常多的众生呢就是已经来到了这个佛面前,就是以欢喜恭敬的这种姿态,欢喜恭敬的这种行为来就进行这个听、听闻佛法。那这也是并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应该是是呃这个呃他们曾经就是在无数的这种佛陀面前呢已经这个承事过、呃恭敬供养、呃顶礼、呃恭请就是甚深的佛法。以这个殊胜的因缘呢,那么即生当中也有听闻这个佛法的这种机缘。

  啊我们这个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呃大乘就是这个呃《胜乘宝藏论》当中也是有这个呃道理啊。就是所以说我们今生当中遇到这么这个甚深的佛法呢就是,实际上是曾经也遇到过就是普贤如来等就是那么就是佛陀,呃因为我们即生当中遇到了就是最究竟的、最甚深的这个心滴法门。就是这样的一种比喻或者说是我们就是将来就是很快的时间当中一定会是成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遇到了这个殊胜的佛法,嗯这也是一种推理。

  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呢就是,实际上是呃就是呃不是一种偶然的这种机会。可能你们有些人觉得是我这次听《妙法莲华经》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实际上呃就表面上看呢偶然的,但实际上呢就是有自然的、有必然的因缘。那么这个因缘的话呢,不仅是即生当中的一种偶遇就是,应该是是前面就是呃曾经呢就是也依止过就是许多大乘这个善知识啊,也曾经呢就是也在诸佛菩萨面前就是发过愿,否则的话呢就是今今今天啊,我们就是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听闻这个这种连这个《妙法莲华经》的名称的话呢,一般无有这个因缘的众生呢就是也不可能就是听到的。

  就所以呃就这一、这一点呢我也并不是用一种虛构的语言来就是安慰大家,这也没有必要的就是。我也是发自内心的就是自己也感觉到,每天都是这个阅读就是《妙法莲华经》和相关的资料的时候呢,心里应该有这个数数的这种欢喜心呢。就像一个非常的这个具有强大的这个贪欲的人呢,他遇到了很多的财富的时候呢,他内心当中应该充满欢喜的。所以我也有时候呢感觉得到就是即生当中啊,就是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就是这些佛陀就是这个甚深的智慧啊,心滴法门的话呢,的确是呃非常的这种这个呃有福报啊、就是有福报。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呃那么下面呢就是说呃佛陀呢就是当时他这样的这种想啊就是,他这样的想,那么这个所有的这些如来呢就是,实际上是这个出世啊,就是主要是、呃不是什么其他的这个目的啊,就是佛、佛出世的这个最主要的这个大事因缘就是。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呢,就是宣说这个佛所证悟的这个智慧,啊就是佛的这个智慧。

  那么这个因缘和这个缘起呢,就是现在应该就是成熟了,已经这个到时、计时了。啊就这个,因为现在呢就是说法的因缘计时、计时。为什么呢?佛陀所证悟的这样的这种甚深广大啊,这个呃这种智慧啊就是,也应该可以就是完全就是可以这个说、说法。

  呃所以这是呢就是已经讲到呃就是我们这个说法也好、闻法也好,或者说是弘法利生的这种事业的话呢,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自己也应该争取,啊就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呢我们这个可能生命当中的话呢,呃比如说你去呃这个一些圣地就是观光啊就是,或者说旅游的话呢,那么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即使你机、呃今年没有这个机缘的话呢,明年去,再过一段时间去也可以,即使你这辈子没有去成的话呐就是也没有什么。啊就是你这个非洲的动物大千世界啊,什么这个呃法国的什么什么啊,呃什么这些实际上是很有这种比较这个出名的这些地方的话呢,实际上你有机缘去的话也可以,没有机缘的话呐就不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这个呃解脱,这个生死轮回的这种因缘呢,并不是经常这个集聚的。有了这种因缘的时候,自己呢就是应该争取,就是这个很重要。

  那么他这里也讲佛陀出世呢不是什么就是来这个来到世界就是他没有什么其他的,就是弘法,这个呃把这个证悟的智慧呢就是就传、传递、传到给这个有缘的众生。其实一个善知识来讲也是是一样的,如果这个善知识呢就是是诸佛菩萨的这种化现呐就是,那么这样的话就更、更不用说了。

  我都经常想那个法王如意宝啊,就是那天我们去法王如意宝那个降生的(师清嗓)地方吧,因为其他的一些这个呃有些觉姆的这种安置的这个原因,就是但我们没有亲自到那里,就是跟附近的地方呢,就是去这个以前华智仁波切呆过的地方。然后我们就是当时在几个堪布聊天的时候也说,就是其实真正的这个大圣、圣者的话呢就是,呃哪怕是他这个降生的地方也好,他住过的地方,他那个呃就是呃去弘、弘法的整个这个城市也好,山谷也好,地方的话呢就是就感觉不一般的,就是这是一方面是我们的可能信心导致的;但另一方面的话呢,的确是对众生带来的这种福祉啊,就是应该说是是其他无信仰的人来讲无法、无法解释的,就这样的。所以说佛陀也是出世的话呐主要是把这个智慧就是传递给众生,就这样的。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那么佛告诉这个舍利子啊,就是说是呃虽然这个佛法非常这个殊胜,而且呢因缘成熟的时候呢,都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不过呢就是有些呃这个有条件的,啊就有些人呢可能这个呃接受佛法的这种条件不具足的。有哪些条件呢?就他这里面有五种啊就是:钝根的、还有这个小智慧的人、还有执著相的人、还有这个呃憍傲的人、就傲慢的人,就这些人呢就是他们不会呢就轻易地去信受,就是不会呢去信仰或者接受这个佛法。啊就是所谓的这个钝根的话呢,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人就是特别笨,就是连佛、佛陀的这个基本的一些这个教义的话,给他怎么讲也是是,呃就非常非常的这个迟钝,啊就没办法跟他沟通,再怎么讲也是就无法、无法了解的,就这样的人也是很难这个接受甚深的这个佛法啊。

  然后第二个,虽然表面上看呢,比较聪明的,就有小智慧、有小聪明的,可是呢真正这个相续当中呢就没办法的,就很多都就、就有一种邪见啊,就或者说是有一种,呃这个呃怎么说啊,就是就耍一些聪明就是,他就不容易接受就是真正的这个佛法。

  还有呢就是,他执著相的就是,对即生当中的各种相状呢就是,也特别的执著,或者说是耽著一些空的相啊、明的相啊就是,对空啊、明啊、无念啊就是,这空明、呃就是无念这样的这种相执著的人呢就是,也不可能就是接受就是大法,啊就是,像大空性的这种道理呢没办法接受的。

  还有这个憍、呃憍傲者,就憍的话呢就是,一般不管是,呃他的这个才华也好,他的呃这种智慧啊、财富啊,就这些都是内心当中就是有特别的这种自高、自大就是,有一种呃就觉得是“我是很了不起”、“我是很好看的啊就是”、“我这个身体很强壮啊”、“我是很勇敢的啊”、然后“我家里钱多多的有啊”(众笑)、呃就“我呃身体就如何如何好啊”……就这些人的话呢,虽然他从语言和外面的表情上呢就是,并没有特别的呃露出来,但是实际上内、内、内、呃内心当中的话呢就是,都对这个高人一筹的就这样的一种这个呃意念啊就是。我们有些人就是,内心很、很憍傲的就是,但外面呢,一般都不容易出来,这叫做是憍傲就是,憍、憍。

  然后慢的话呢就是,外面已经出来了就是,就语言也好、行为也好、就走路也好就是,一般有、有钱的人,呃还有这个有智慧的人,当官的人呐。就是当官的人的话呢,那就是来、来了这个局长和副局长的时候呢,就局长还是有点傲慢就是,副局长稍微好一点,局长不在的时候,副局长也比较傲慢一点(众笑,师清嗓)。一般我们这个地位上也是是这样的,然后钱也是这样的,金钱也是这样的。还有,《俱舍论》里面讲的是七种傲慢就是,大家都知道。

  其实有了这样的这上面讲的五种吧,就是这个根基啊、智慧啊、还有相啊、憍、傲慢。藏文当中憍慢呢就是,是没有分开的就是,一个的。呃(师清嗓)然后,这样的人呢就是,无法这个接受。就这是我们观察这个法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些确实很傲慢的人呢,他都根本不愿意听、听法啊就是,就法师面前坐都不想坐了就是,就一直站着就是,这抽个烟啊,就看一看,或者戴个帽子啊就是,就这样。然后呢就是,不愿意听课,不、不要说这个顶礼啊,就不要说这个听法啊就是,都不愿意的就是,随便站一站就是,然后这个就、就、就这样就是做一下就是(师模仿傲慢者的举止),然后就走了(师清嗓)。对吧?(众笑,师清嗓)呃(师清嗓),呃是这样的,呃这是那个就憍傲者啊就是,这是这个不听佛,呃不、不接受法的就这些人也这样。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然后佛陀说,我今天呢就是,也非常的这个欢喜啊,就是没有任何畏惧的,在菩萨当中呢就是,以这个,呃就是正直、嗯舍弃呢就是方便法,就呃直、直接呢就是,只有直接呢就是宣说这个无上道就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前面就是知道是,在佛陀的这个教法弟子当中啊就是,已经这个五千个人就是已经离开了就是,他有傲、有傲慢的啊,有、有这个增上慢的啊,就这些众生都已经离开了。那么,到这里的时候呢就是,应该就是一方面就是,这个眷属啊就是,都是是愿意接受这个佛法的就是,有接受佛法的,刚才遣除了那些这个劣根的法器就是这些。然后啊然后在这样的这个群体当中呢,就是无畏惧的、就没有担忧的、没有什么呃这种担心的、就是说不、没有什么他们就是可能不接受佛法啊,就他们无法这个呃了解啊等等就没有的。

  在这样的菩萨当中的话呢,那么就是呃直接就是舍弃了就真正的呃这个呃这种方便,很多的就是一些方便方法就,因为《妙法莲华经》直接的就就讲了这个一乘法,就所以呐呃他就一些方便的这种呃不了义的,就这些呢就暂时没有用,就直接宣说,就像我们无上密法这个《大圆满》的这个呃这个直断,就是窍诀的话呢,实际上直接给这个利根众生呢就是直接传授这个直指法门。或者是我们中观应成派的观点的话呢,就是也是不像那个自续派的观点,就是就直接直接就是讲那个大空性,就这个道理就。那么这个呐呃他这里说是呃“正直舍方便”就是也可以这样来解释。或者藏文当中的话呐就是舍弃真正的内观就是,呃然后呢就是直接宣说这个无上道就是。所以他这里面就为什么说是内观呢?就是他内观的话的意思是,这个佛陀呢,就是他这里在菩萨当中呢就是没有内观,就是就放弃了这个内观,直接就是宣说这个无上道就,可能这两个方面来解释吧。但是很多前辈的这些大德呢并没有解释就是,因为这里“正直舍方便”的话稍微有点难懂一点就是。你们自己也可以看,我看、看了一下就是古、古代一些大德的这个解释和讲义的话呢,基本上是解释方法都没有很大的这个出入。如果有其他一些文献这个参考的话呢,也可以看看就是,藏文当中就是应该这样讲的。(师清嗓)

  那么意思就是说呢,就是他这里这个因为直接所化的话呢都是是这个菩萨众,啊就是大乘这个佛子。那大乘佛子当中的话呢,没有什么这个其他的就是,呃不了义的啊就是,呃有一些这个其他的转弯抹角的一些法法门的话呢就是,他不用这个采用,就是应该直接用上无上正道的意思。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那么菩萨呢就是这个听到这个法就是,因为他相信这个佛陀呢说了,就因为直接给菩萨群众讲到这个空性的这个法门,那么这些菩萨这个众呐就是已经闻到了这个殊胜的这种法门的时候呢,决定会是断除这个相续当中的对这个法就是合不合理啊,就是这样的这种这个疑网和怀疑,啊就是全部断除了。啊并且呐他这里有这个一千两百个这个罗汉的话呢,也是呃就是将来这个获得了这个佛果。啊就是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菩萨众呢就是能接受这个《妙法莲华经》的至高无上的这个法门,还有呢就是很多的除了菩萨以外的这个阿罗汉众。呃这这里呢也有很多阿罗汉就是,本来这个是直接讲大乘法门,但大乘当中的话呢也有部分的这个小乘的阿罗汉呢就,他也是能接受这个大乘的法门。

  所以我们现在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话呢,实际上是有部分的这个呃南传佛教的一些比丘啊,就是僧人的话呢,他们还是特别喜欢这个用这个大乘的一些法门。啊就是我们在那个泰国,呃这个开这个“世青会”的时候呢,有些比丘啊就是他们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就是很有研究的,还有藏传佛教的,比如说格鲁派啊、萨迦派啊、尤其是对宁玛派的这个《大圆满》就是,他们很感这个兴趣啊就是。

  我也说以后机缘方便的时候呢,我们也迎请很多的这个南传佛教的一些大德就是到佛学院来就是,然后将来我们就是比较开放式地这个接受啊就,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是然后一起来就是修行呢,一起这个弘扬佛法。其实这样也是是非常好,佛陀时代的时候呢,你看佛陀讲大乘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呢,有很多的这个一千二百个这个阿罗汉呢,就是也是是,就完全是能这个接触接受、接受这个大乘的佛法。

  现在也是这样的,包括在那个呃就是泰南呐,还有在其他一些地方的话呢,他们有一部分这个南传佛教的人呢就是特别开放的。就是,跟那个世界的一些一些学问呐,啊,包括一些(师清嗓)现代的一些科学啊。啊,我们接接触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德里大学啊、在那个德国的这个,个别大学里面就是任过教,然后学习过的有些呃南传佛教的这个比丘的话呢,就是他们特别特别的这种开放。但是也有一些呃这个比较保守的一些老和尚,就是老老僧人就是老长老,老长老的话呢就是他们还是比较呃非常保守的。就是一般是下面有呃这个好几百个这种年轻人的话看都不看,就是然后来讲禅坐的时候就直接上来坐法座,就是然后慢慢慢慢讲,讲完了以后就直接起来就走了,(师笑)就就根本不管就是下面是什么人群就是。我一直关注很很重视地关注就是要不要看一下吧,不然下面那么多年轻人都是一直就是特别开心地,眼睛一直看着,他根本不看。(师笑,众笑),这这有有些时候还是很他们的这个思想。

  其实我们藏传佛教也是这样的。藏传佛教当中有一部分这个比较这个特别这个修行呐就是内观呐就是,这些的话呢一般跟外界的社会啊,包括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呃这种状态啊,就是这些都是并不是很很关注,就是他只是自己一心一意地修行,就是然后好好地发菩提心、发、修出离心,就是这样的。(师清嗓)有些年轻人的话呢什么都懂。就是表面上看来,哦,就是这个也学那个也学,但是这些人的修证呐就是还是也要就是有两种两种人啊。(师清嗓)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下面呃下面我们讲那个,呃,就是说嗯三世诸佛的这种说法的这个方式啊,说法的这个仪式的话呢,就是也是呃,这个呃也是一样的。啊就是未来的佛、过去的佛、现在的这个佛啊,那么他们呢就是度化众生的这个说法呢就是实际上是呃,就是因为前面也讲了就是他们会讲这个方便法门。就是先讲三乘法,然后呢就是通过这个三乘法之后呢,就是最后慢慢说这个无分别的法,也就是说是,呃最高的就是无有分别的无有呃这个耽著的,就是最高的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最终的这个境界啊,也就是说是这个一乘法,就是究竟空性,啊,就是这样的这种法门,就是。所以呃三世诸佛呢就是呃在这个传法方面也没有、没有什么这个差别的。因此呃就是未来过去的这些善知识们就是,他们这个所说的法呢就是也实际上是没有很大的这个差别。

  如果我们详细了解的话呢,呃古代的这些大德们呢,就是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话,实际上是他们的很多的这个方法呢都是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藏传佛教呢也非常重视四谛法门就是,十二缘起,然后呢就是讲这个皈依发心等等。那么其他的这个教派的话呢很多大德也是是是这样的,啊,就这样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话呢就是,也明白就是世间的真理的时候呢,最基本的啊。比如说这个四谛啊,就是还有这个八正道啊,以及呢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整个修行的过程啊。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此他这里呢也是讲到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呃说法的这种方式和仪式呢,呃虽然可能在细、在这个细节的个别的地方呢有所这个差别的,啊就包括他的这个念诵啊、他的一些仪式啊、他传讲的这种方式啊、表情呐或者说是他们这个要求啊,就是有一些的。但实际上呢让众生真正,这个呃,这个,呃,就是悟到就是心性的本性,就是这就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师清嗓)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下面就是讲这个嗯所有的这些佛陀呢就是,现、这个出现于世啊,就是出现于世呢应该说是这个非常非常的这个、难、难得,啊,就是“悬远值遇难”。就是说,呃,这个间隔的这个距离啊非常的这个久远就是,非常非常这个佛陀这个出现于世,然后,我们遇到就是这个佛陀的这个出现于世的这样的机会呢就是非常难得的。然后,即使佛陀已经出世了,但是,佛陀这个说法呢就是更是难得,啊,就是佛有时候会、会出世的,但是,有些佛呢就是一直不说法,有些佛呢就是可能,呃,就是一般的时间当中都不说法,有些虽然说法但是说的呢就是比较这个简单的这个法门呐。就是包括释迦摩尼佛的话呢,就是说法四十多年的时候呢就是主要《妙法莲华经》是后、后来就是说的。我们有时候一些高僧大德的话呢就是,有些就比较甚深的法呢可能一辈子的就有些没有讲,有些呢就是有些高僧大德他讲法的时候呢就是他可能,呃。

  就比如说法王如意宝的话呢以前那个讲法呢就是,呃,最开始的时候呢就是讲的甚深的法比较传的多,但后来呢就是弟子越来越多的原因呢就是,可能传的法呢就是不一定就是比较大众化就是,普罗大众的就是这样的。所以善知识们出世的时候也是他可能有界限的,比如说这个善知识呢他可能是弘法二十年、弘法三十年、弘法十五年、最多是可能是四十年、三十、多、多了、那过了这个以后的话。就像我们一,我那天比喻就是,开一辆车的话呢就是,这个车的、车的质量好一点话可能开的时间久一点,如果车的质量不好的,我们善知识不一定用这个车来比喻,但是呢有时候可能这个因、因是、因缘呐就是因缘也有差别的就是。所以说呢,你看这里讲这个佛陀呢就是很难这个遇到这个出世,即使佛陀出世呢但是佛说法的这个机缘呢也非常难得的。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发者,斯人亦复难。】

  那么,呃,佛已经说法了,但是我们能听闻就是这个无量无数的劫当中呢,这个闻、闻佛法呢就是更是难得的,就是从世间方面讲,呃,或者说是这个无量无数劫当中我们这个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呢也非常非常的难,而且这样的这种因缘具足的时候,能听法者呢,也此人呢也是非常难得的。啊,就是我们这个佛出世难,佛说法难,然后这个闻法难就是,那么闻法者,闻法和闻法者的话呢稍微,呃,好像表面上看呢有点相同,但是,呃,我觉得呢就是一个是可能所闻的法就是很难得就是,然后,能闻者很难得就是这样也可以说。或者呢就是,呃,这个所闻的法就是用善知识来宣讲呢也是很、很难得的。虽然有佛已经出世了、佛已经说佛法了、但后来呢佛已经圆寂了之后的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没有人讲的话呢就是,就也对众生也很难以、难以利益啊。

  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革徳的这个在印度东西方的时候非常,呃,这个,呃,了不起的这个班智达,但是呢就是他来到藏地的时候,他的译师已经圆寂了,然后这个,呃,美德嘉那革徳呢也不懂藏语就是,然后就是在那里放牛啊、写诗啊、就后来就离开了就是。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他特别、特别的这个可惜,他说:我的上师是在印度东西方都是很难得的,你们这个藏地的话呢就是也没有就译、就翻译家就是,然后就,而且他后来都是也没有利益到什么众生,因为他语言不同的原因呢,就是当时没有利益到众生就是。他特别阿底峡尊者就是觉得就特别的伤心就是、就觉得藏人呢就是福报很浅薄。

  (师清嗓)所以有时候这个善知识没有的话呢,就是也没办法的。还有这个听闻者,就是听闻者也是是一样的,虽然有些时候呢就是佛也也呃就出世过,佛佛法没有隐没,但是这个善知识到处去去宣讲就是,但是呢没有人听,有些善知识很了不起的一些大德的话呢,就是就搞很多次的这个宣宣传。西方现在是有这样的就是,哦,某个上师要来了,就是什么报纸里面呢,新闻当中啊就是已经打了好多次广告就是,然后结果来了以后的话呢,就是四五个人就是,然后上师也很伤心,就因为很远的地方来了,就是来了以后的话呢,呃西方有时候这个他们的这种。

  不过藏、汉地还稍微好一点,嗯就汉地呃就有些呢也不行的,有些真正的善知识呢来的时候呢就是这个听法者很少的,呃就不一定是善知识的有些人的话呢,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一打广告的时候呢,哇,来人、人山人海就是,人多得不得了。

  所以说这个闻法者也是是难得,我们这个呃什么呃无量无数劫难嗯嗯难呃什么难值难呃难见就是,《无量寿经》当中讲吧,就是无量无数劫当中我们这个呃佛法就是难遇、就是难以遇到,难以见到善知识,难以见到佛陀的意思。所以我们这个现在就世界上是有七十多亿人口当中,但真正就是有这个、有有、能闻这个大乘佛法的有多少人呢?就是我们也应该这个清楚吧,对吧就是。(师清嗓)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所以说他这里啊,就是讲到这个呃这个非常的这个难闻啊,就是犹如这个昙花啊,就所有的这些呃众生呢就是都特别特别的喜爱就是,包括这个天人呢,包括人类啊,都、他们都觉得这个昙花就是易逝,非常这个难得的,呃它并不是这个时时都是出的。

  不过呢就是我们这个听闻这个佛法呢也是昙花一现,也是一样的,就是它不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就这种因缘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道场的这种兴盛呢,就是最后它的这个灭亡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善知识的话呢就是他的这个弘法的整个这个过程的话呢,也能看得出来。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前辈的这个大德们呢,就是今天我都看了德巴堪布在一个地方,我原来亲自让他们就是摄像,就是然后看了一下,哇,就是善知识们就是这个离开世间呢就是也很容易的,就是当时是应该是可能五、六、六七年前吧,这样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昙花易逝、就什么这个昙、昙花现世呢就没有什么这个差别的,就是这个佛法也是是同样的,就是如果有了这种机缘的时候呢,自己也会懂得这个珍惜,就这一点也很重要。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

上一篇: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1下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