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14(137-165)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庚二、究竟修行所为+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
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
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壬一、总说+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寅一、二地之修治+寅二、三地之修治+寅三、四地之修治+寅四、五地之修治+寅五、六地之修治+寅六、七地之修治+寅七、八地之修治+寅八、九地之修治。
寅一、二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饶益有情戒(141)+辰二、严禁恶行戒(142)+辰三、摄集善法戒(143)
寅二、三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谛察法忍(147)+辰二、安受苦忍(148)+辰三、耐怨害忍(149)
寅三、四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披甲精进(153)+辰二、摄善精进(154)+辰三、利他精进(155)
寅四、五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静虑之分支法+辰二、静虑之本体法。
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巳一、身远离愦闹(160)+巳二、心远离分别(161)
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巳一、凡夫行静虑(163)+巳二、善逝喜静虑(164)+巳三、义分别静虑(165)
1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一、饶益有情戒;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1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二、严禁恶行戒;
承事敬师闻。
14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三、摄集善法戒。
第八勤施等。
1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一、谛察法忍;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14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安受苦忍;
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1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三、耐怨害忍。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1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一、披甲精进;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1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二、摄善精进;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1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三、利他精进。
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1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一巳一、身远离愦闹;
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1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一巳二、心远离分别。
自赞及毁他。
1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一、凡夫行静虑;
十不善业道。
1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二、善逝喜静虑;
骄慢与颠倒。
1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三、义分别静虑。
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
2、上一堂课讲了第一地菩萨的修治,今天继续讲其余诸地的修治。所谓修治,是指圆满菩萨出定后得位福德的一种智慧方便双运的功德。
3、寅一(二地之修治)卯一、本体:
二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二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4、寅一(二地之修治)卯二(分类)分三:一、饶益有情戒;二、严禁恶行戒;三、摄集善法戒。
获得二地时持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这里以菩萨戒的分类来说明二地修治。在《入行论》等很多论典中,都是以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和摄集善法戒含摄所有菩萨律仪的。第二离垢地的修治总共有八法,其中五种属于饶益有情戒的范畴。所谓严禁恶行戒,就是严格禁止造作恶业的戒。
5、辰一、饶益有情戒: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第1法,本体的特征:利益有情的清净戒律。
第二地菩萨的修治,是以一种非常清净、无有执著的戒律为本体的,也即颂词中“戒”字的含义。站在大乘的立场来看,小乘的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别解脱戒是否属于真正圆满的戒体呢?不属于。因为小乘声闻守持戒律是为了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极少提及利益众生,而没有以利他心摄持的戒,在大乘看来是不能称为清净戒律的。
大乘中讲利他是一种戒律,所以一定要饶益有情。如果明明有能力却不去饶益其他众生,只是为了自我解脱而闭关或闻思,就不算大乘戒律,只是小乘戒律。
第2-3法,对境的特征:通过对有利于自己者感恩图报、对加害者尽可能安忍的途径来利益他们。对于危害自己的人,一定要修安忍。虽然安忍度是三地时圆满,但二地菩萨在被人加害时,也是尽量帮助和饶益对方,而非以牙还牙。
第4法,行为的特征:极其欢喜地利益有情。二地菩萨在利益他众时,会发自内心地生起欢喜。
第5法,意乐的特征:对有情怀有大慈大悲心。二地菩萨的意乐是希望可怜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想到众生的痛苦就会不禁流泪,这是悲心的表现。
以上就是第二地菩萨饶益有情戒所摄的五种修治。
6、关于如何把握利益众生的分寸,在菩萨律仪中讲:
对众生来世有帮助、即生没有害处的事,我们应该去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有帮助的事,一定要做;对众生即生稍有利益、但来世有害的事,菩萨最好不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没有利益的事,即使表面上看来像是帮助众生,也不能做。那么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的事能不能做呢?如果会违犯根本戒,就不允许做;如果不犯根本戒,只是稍微违越一些小乘戒条,但确确实实对众生完全有利,那就可以开许,不会有过失的。
7、辰二、严禁恶行戒:承事敬师闻。
第6法,增上缘的特征:通过承事来恭敬亲教师、轨范师等上师。二地菩萨为了禁止恶业,也需要恭敬承事上师,在上师面前听受佛法。
第7法,学处的特征:对上师所说法义,要如理如实谛听,这就是守护一切学处的严禁恶行戒。
承事上师不是天天在上师身边给上师端茶倒水或者按摩等等,真正的承事是以法供养上师,这是所有供养中最殊胜的。
8、辰三、摄集善法戒:第八勤施等。
第8法,精进奉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所包括的一切善法。
二地菩萨对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摄的一切善法都会行持。
以上讲完了第二地菩萨的修治。其实这里也可以加上一地修治后面的那句话——“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因为每一地的修治只有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才算得上真正的修治。
9、寅二(三地之修治)卯一、本体:
三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三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10、辰一、谛察法忍: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我们平时讲谛察法忍,是说遇到甚深法时不生恐惧。此处是把谛察法忍分成两个方面:
第1法,对大乘甚深空性法门广闻博学,无有厌足。
第2法,通过为了正法忍受艰难困苦,对他众无有贪财的染污心而进行法布施。无论何时,传法者都要做到“无有染污心”。
11、辰二、安受苦忍: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安受苦忍也分两种:
第3法,以承受痛苦的方式发起严净修成毫无苦楚自己之佛刹的心。
第三地菩萨在修行中承受各种痛苦时,便发愿以此令自己将来度化众生的刹土得以清净。以前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就是这样发愿建立极乐世界的。
第4法,能忍受、不厌倦其余不清净刹土眷属邪行之苦。
第三地菩萨在摄受眷属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对眷属的邪行产生厌倦之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功德。
12、辰三、耐怨害忍: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第5法,对于作害能够忍耐,有惭有愧而安忍。
观待自心而对所造恶业感到羞耻为惭,观待他人而生起羞耻心为愧。有惭有愧是善心所,无惭无愧是随烦恼心所。
以上所讲的五种法,实际上都是无有耽著的本性,以这种不可得的方式来行持,就是第三地的五种修治。
13、寅三(四地之修治)卯一、本体:
四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四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14、辰一、披甲精进: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披甲精进有四种法:
第1法,静处披甲:安住林间等寂静地方。四地菩萨对于寂静地方有特殊的欢喜心,除了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他特别愿意住在森林、山崖等寂静处。
第2法,资具鲜少之披甲:第四地菩萨对于资具欲望很少。
第3法,知足披甲:尽管得到微量菲薄之物内心也知足。
第4法,举止严禁之披甲:以十二头陀行功德真实防护相续。
十二头陀行是小乘戒律里面非常清苦的一种行为,包括:住处方面六种——阿兰若处坐、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意坐、常坐不卧;衣服方面两种——但三衣、粪扫衣;食物方面四种——常乞食、日中一食、一坐食、节量食。第四地菩萨对物质没有过多要求,所以也乐于这样行持。
15、辰二、摄善精进: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第5法,锲而不舍摄集所取的一切善法学处。三学所摄的一切善法都是他要行持的,任何一个学处都不会舍弃。
第6法,诃厌、断除色声香味触等世间欲乐。
世间的欲妙在他看来如梦幻、彩虹一般,无有丝毫可贪之处,因此他不会在这上面耗费精力,而是会非常好乐于寻找万物的真相。
16、辰三、利他精进: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利他精进有四法:
第7法,究竟利他:将众生安置于寂灭果位。
所谓的“灭”并不是把地球等毁灭之义,而是指一种熄灭所有烦恼、痛苦的永久快乐。
第8法,暂时利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物施舍给众生。
可以说,财布施是暂时的利他,法布施是永久的利他。
第9法,如是成办他利心不怯懦。
在行持暂时、究竟利他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违缘、痛苦,但是不能怯懦,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
第10法,全然不顾成办自利之事。
菩萨在利他时完全是无私地奉献,丝毫不顾及自己。
17、寅四(五地之修治)卯一、本体:
五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五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18、巳一、身远离愦闹: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第五难胜地分十种法,这一段颂词后面说“远离此十事”,意思是这十种法都是要远离的,因此五地的修治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讲的。
第1法,断绝贪恋的根源——与在家出家等亲方密切交往。
无论在家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非常多的麻烦。是不是说五地菩萨还会有亲朋好友阻碍其出家修行呢?不是的,这种障碍在第一地就已经断了,这里是指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完全断绝亲友的干扰。
第2法,断除嗔恨的根源——将信士、施主家执为我所而难以割舍以至于嗔恨反方。
如果将某一家执为自己的施主,就容易对其怨敌产生嗔恨,或者因为他们供养他人而生起诤论。这些嗔恨都来源于对施主的执著,五地菩萨已经断除对这些的执著。
第3法,远离散乱的众人相互聚集成为繁杂愦闹之处。
比如闹市、歌舞厅等场合,菩萨都需要远离。
以上是禅定的分支,身体首先要远离的三种。
19、巳二、心远离分别:自赞及毁他。
赞叹和诋毁本身是从语言上面讲的,但这里是指菩萨从心上断离了赞叹和诋毁的分别念。
第4法,断除希求自我赞扬的分别念。
第5法,断除想诋毁他人的分别念。
20、巳一、凡夫行静虑:十不善业道。
色界四禅以及四无色界的禅定为凡夫行静虑。
第6法,断除十种不善业道的寂止等持。
本来第一地菩萨就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遍计种子,不可能行持十不善业了。但这里就如前面所说,是指五地菩萨以胜进道功德增上的方式具足此种功德。我们现在也在断除十不善业,这会成为将来获得五地修治的一种因缘。
21、巳二、善逝喜静虑:骄慢与颠倒。
第7法,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
第8法,断除常乐我净颠倒见地的胜观等持。如同刚才所讲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在一地时就会断除,而五地是以更细致的方式清净其习气。
为什么说是诸佛欢喜的静虑呢?因为断除了我慢,断除了颠倒心,就能通达万法的本性,这是令诸佛欢喜的事情。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
22、巳三、义分别静虑: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
第9法,断除邪见等恶慧的劣见。
“恶慧”指的是邪见。从粗大方面来讲,邪见指的是认为因果、轮回不存在的见解;从细微方面来讲,凡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颠倒见都是邪见。五地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此等劣见。
第10法,断除忍受贪心等烦恼的障碍——义分别等持。
菩萨对烦恼是不会容忍的,烦恼一生起就当下断除它。这也是因为菩萨确实有根除烦恼的能力,而凡夫人与烦恼的战斗则是负多胜少。
23、如前所述,远离了这十种所断,就能证得第五地菩萨的十种修治。单纯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获得第五地之前,菩萨连十不善业、常乐我净的颠倒见、邪见等还没有断除。但实际上应该按照哦巴活佛之前的观点解释为:这些修治未得五地时也可获得,而得到五地后功德更为增长。
现观庄严科判
13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分八:
13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二地之修治)分二:
1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分类)分三:
1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一、饶益有情戒;(第14课)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1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二、严禁恶行戒;(第14课)
承事敬师闻。
14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辰三、摄集善法戒。(第14课)
第八勤施等。
14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三地之修治)分二:
14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4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分类)分三:
1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一、谛察法忍;(第14课)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14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安受苦忍;(第14课)
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1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辰三、耐怨害忍。(第14课)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15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四地之修治)分二:
15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分类)分三:
1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一、披甲精进;(第14课)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1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二、摄善精进;(第14课)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1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三卯二辰三、利他精进。(第14课)
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15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五地之修治)分二:
1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分类):
1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分二:
1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一巳一、身远离愦闹;(第14课)
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1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一巳二、心远离分别。(第14课)
自赞及毁他。
1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分三:
1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一、凡夫行静虑;(第14课)
十不善业道。
1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二、善逝喜静虑;(第14课)
骄慢与颠倒。
1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丑二寅四卯二辰二巳三、义分别静虑。(第14课)
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
证得第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