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法华7化城喻品33下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佛告诉诸比丘啊,就说是我等这个呃为这个沙弥的时候,啊就是他们呢就是在呃这个当时呃就是当那个沙弥的时候呢,就是在各个地方教化就是无量无边的,百千万亿这个那由他恒河沙数的这些众生,那么从这个佛那里就是当时这个闻法呢。也是是为了就是让获得、让这些众生所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那么这些众生当中呢就是,有些呢呃就是当时在这个佛面前已经这个听闻过这个佛法的,但有些呢就是已经这个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有些众生的话呢就是如今呢就是还是住在这个声闻地当中,啊就是他还没有完全就是成佛,就是当时在他面前听闻的。那么佛陀呢就是常常这个教化他们就是发这个菩提心呐就是,教化就是他们呢就阿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这些人的话呢就是也是依靠就是这样的这种法门就是,是“以是法”就是依靠这个可能是《妙法莲华经》吧就是,依靠这个这样的《妙法莲华经》呢就是,逐渐逐渐地这个入道就是。
他,因为众生的这个根基不同呐就是,这个怎么讲啊,就是呃(师清嗓),呃就有些是就逐渐逐渐就是可以的。就我们讲中观应成派的时候呐,有些是这个利根者,啊就利根者的话呢就是直接能这个接受就是。所以说呢我们这个世间当中呢就是,众生的根根基就完全是呃不同的就是,因此我们不能用用一种方式来就是呃要求大家,啊就确实。呃这个比如说法师要摄受这个全班的这种众生的时候啊,全班的这些这个呃弟子的时候的话呢就是,可能每个就人的这种呃情况都不一定是这个相同的就是。
《佛说不可思议秘密经》当中呢就是说是,我们这个佛陀为什么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呢?实际上是有些是痴行众生就是,痴愚痴的痴,痴,行为的行,痴行众生,有些是贪行众生,有些是嗔行众生,有些是等、等分众生就是,等分的话呢好像贪嗔痴都比较这个相等的。啊就是有些、有些呢就是特别愚痴的,就是特别愚痴的,有些呢就是特别有嗔恨心很大的就。
我们每个人自己也经常是:“啊,我这个脾气是不好的就,我我这个脾气不好的。”有些人说:“我其他都还可以的,但是我的贪欲就是很难很难控制的就是,我往往就是做很多事情呐在这个贪心这个上面的话呢就是犯错误就。”有些说呢就是:“我贪嗔倒是好像还可以的,但是往往的我太愚痴了,我太笨了。”就所以呢我们这个众生界呢就是是不可思议的。
好像在汉地的《大乘起信论》当中也是讲过就是,虚空无边故呢就是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呢就是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呢就是这个心行差别就是无边。啊就是心行差别,就是心和行为的意思就是,心行差别无边啊就是。因为虚空无边一样的话呢就是这个世界也是无边的,世界无边的话呢就是这个众生无边的,众生无边的话呢每一个众生呢就是,他的这个心行的差别啊就是,心和行为的,啊就心和行,心行差别就是,我们这个藏文里面叫(师念藏文)就是心和行为就是,这个很重要的。(《大乘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就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呢,呃就也可以看出来就,你看佛陀呢,就是他在那个因地的时候就给他们就是讲《妙法莲华经》就是,或者是让他们发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后来的这个结果是什么样呢?就有些呢就是还是住在这个声闻、声闻乘当中,让他们呢就是逐渐逐渐的就是入入于这个大乘的佛道,而并不是一次性的就是可以。
所以我们呢也不能这个要求啊,就是让大家都是学的非常好的,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的话呢,其实是他对优秀的学生也是很关心的,更重要的话呢,他对不优秀的学生、行为不好的、智慧就是不不合格的,然后整个就是他的这个人格呢就是也比较差的,这些人呢就更加关注,啊就是。以前那个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啊,就是他他的这种这个教学的方法是什么样呢?他对这个成绩最不好的这个学生呢更关心就是。这这个是呃也是一个就是一些教师啊,就是他的这种这个特、就是不共的这个特点吧。
【所以者何? 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就是所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为什么是有些还在这个住在声闻地当中,这个是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个如来的智慧啊,就如来的智慧呢就是难以这个呃通达,啊就难以、难以起信心,难以这个呃就是了解,啊就是通达(师清嗓)。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那么那个时候呢,就是佛陀在这里告诉诸比丘啊就是,说是所化的这个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当中的话呢,你们这个现有的这些呃比丘也好,就是还有我灭度以后的这个未来的这个声闻弟子的话呢,就是实际上呢就是也是是当时这个听了这个《妙法莲华经》等,就是学了这样的这种这个大乘法的。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那么我灭度以后呢就是还有一些这个声闻弟子啊,就还有这个声闻弟子的话呢就是,也是他们就是没有这个、没有听闻这个大乘《莲华经》,他们呢也不知不觉呢就是菩萨行为。就是他们可能,呃就是意思是当时这个呃我们这个所化众生当中的话呢就是包括你们也好,或者是说我灭度以后的这些弟子的话呢,实际上是呃也有很多是已经听了这个法,但是呢就是一直到现在是还没有就完全解脱的,就是成为逐渐逐渐就是这个需要就是依靠一种次第法门来这个引导的就。还有一部分呢就是我灭度以后,就是佛陀已经涅槃以后的话呢,就像我们这些吧就是,我们这些还是有听了这个《妙法莲华经》。
呃没有这个听过《妙法莲华经》,也不知道这个大乘菩萨的行为呢,那么自己认为自己的功德呢就是,生这个灭度想,就是也就是说,小乘一般自己的话呢,就是他呃就……就那天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好像那个,是是哪一个阿罗汉呢就是,他说我以前呢一直认为是我的这个涅槃是究竟的就是。所以他他们当时呢,自己所修到的这种功徳啊就是,这个声闻的五蕴灭尽的这个有余的涅槃呢,就是那么生起这个灭度的想,而且呢就是认为是这是一个究竟的涅槃。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
当在这个时候呢,就是佛陀说是我是在这个其他的这个国土当中,因为佛陀已经灭度了,要度化他们的话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佛陀呢就是在其他的这个国度当中、国家当中的话呢就是也想为了度化这些众生啊。
其实佛陀的这种度化众生的这个方式的话呢就是各式各样的,你看因地的时候呢就是也度他们的,然后灭度以后的话呢就是为了度这些众生的话呢,就是在其他的地方呢,有这个其他不同的名称就是。比如说这这、这次是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迎牟尼佛灭度以后呢,他不一定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名称,用另外一个佛的这个名称来就开始呢就是。这些人呐就是虽然呢就是他们就是把这个灭度呢就是认为自己究竟的这个涅槃,但是呢就是他通过这个方便方法的话呢就是,应该这些都是已经获得了小乘果的就是这些吧。那么通过这种方式的话呢就是,让他们就是这个呃在这个这种佛、佛的这个刹土当中也好、这个佛国当中的话,求这个佛的这个智慧呢就是,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听受这个大乘的《妙法莲华经》的经典呐就是,那么以这种方式来这个呃度化他们。所以善知识的这种恩德也好、佛的这种恩德的话呢就是的确是是这个不可思议啊就是,我们就是应该、应该要知道这个不可思议就是。
所以我们呃这个呃跟我们有緣的啊就是这些上师也好、跟我们这个有缘的这个佛陀的话呢,我们经常要有一种感恩的心就是,有这个祈、祈祷的这个心啊就是。我们有些佛教徒为什么是心很调柔、心很柔软就是,呃有些、有些佛教徒呢就是心好像很、很、呃很呃刚强难化,就很呃没办法调柔就粗暴就是,这个呢跟自身的这种发愿和自身的祈祷呢就是一定是有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呃作为佛教徒的话呢就是呃经常要这个呃,比如说看到这个佛像的时候呢就是发自内心地就是对他有一种欢喜心和这个感恩心就是,看到这个佛经的时候呢呃就确实有一种这个发自内心的这种感恩和欢喜心,然后呃佛陀的这些追随者就包括一些这个穿僧衣的这些出家人的话呢,对他们有一种这个感恩心就是,而且对自己的上师的这种名称也好、上师的教言呢就是只要一接触以后呢就马上有一种感恩之心就是。
好像《华严经》当中也讲了“我念善知识,是佛功德藏”,呃就是所以说我经常呢要忆念这个善知识,就是把他当作一个佛的这个功德藏。念念能生出、啊,虚空功德海,就是对我们这个念念不忘,就是每天都是这个想这个上师,每天都是想佛陀的话呢,那就是能出生什么样的这个功德呢?就是像虚空当中也是没有办法容纳的,就是虚空无、无有边际那样的这个功德海就是特别特别多的。
所以,呃我们平时呢,就是祈祷这个上师啊,或者是祈祷这个佛陀啊,呃就也许可能一次两次你没有什么的,但是呢,你长期这样,久而久之的话呢,就是最后在你的相续当中呢,一定会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呢就是会出现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上师,这些这个善知识的话呢,其实他们就是给我们这个无始以来,都是有很多次很多次的发愿,有很多次,啊,我们今生当中也许可能遇到一个上师是,一个偶然的一个机会,就是你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呢就是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应该这个上师的这种发愿呐,就是他的这个摄受力就有特别这个密切的关系就是。
所以说,我们、(师清嗓)你看这里也讲了,就是说这个,佛的这种智慧,呃就是他会在其他的刹土当中呢,就是得到佛的这个,呃这个佛经。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那么这也是是唯一的这个佛乘而这个得以灭度的,因为在这里呢,就是他入了这个大乘之后呢,就是以这个佛的一乘的这种这个教法来,就是可以灭度的。那么更没有这个其他的什么二乘啊、三乘啊这样,当然这个除了这个如来的方便方法显示的话呢,就是那就不说了。如来方便的话呢,在众生面前就是显现二乘和三乘就是,这些都是需要有的,所以说这个是呃除开的就是,除此之外的话呢,那么最究竟的一乘呢,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如来的这个一乘法。(师清嗓)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
那么下面呢就是讲到这个《妙法莲华经》呢,一般来讲,这个,呃就是佛陀就是要,呃他的这个教法比较圆满的时候,就是会会给大家讲的,就是每一个佛陀也是这样的。那么佛告诉诸比丘,就是如来呢,就是他自己知道是要接近就是涅槃就是。因为我们一般一个演一个戏的话呢,就是到最后的,最后的这个戏呢就是要最精彩的。
原来我们那个金刚降魔洲编那个节目的时候呢,我们有一个李老师就是,然后他说,“第一个一定要用一个最精彩的就是,首先出来的时候,我们要最精彩的一个节目。”就因为当时我们金刚降魔洲安排了很多很多的节目,“然后最后结尾的时候呢,就是要最精彩的一个就是。”后来我们那个,呃第一个呢要就是要这个《走进西藏》就是,然后(师笑),嗯是吧(师清嗓)?记得吧?嗯,你当时是什么?净饭王,是吧?(众笑)嗯?嗯?(师喝水)你摄像啊?(众笑)噢对,净饭王是那个佛是吧?(下面回答)
是吧。《走进西藏》妤看吗?(众笑)穿,穿的那个紫色的,长长袖子的那个衣服,是吧?(师清嗓)呃,呃《走进西藏》他那个唱得比较那个,然后很多人都不会唱就是,最后我们就是用一个李娜的那个光光,磁带就是,那个时候是磁带,八、九八年是吧,就是用的是那个磁带就是,光盘都没有,是吧?嗯,全部一个破录音机里面一个磁带,唱……(师笑,众笑)
【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师清嗓)所以就是他这里如来呢,就是要接近他的这个教法圆满的时候呢,呃,就是要接近涅槃的时候,就是他的这个众生呐,就是根性就特别清净,信心呢也极为坚固,然后了达这个空性,就并且呢,就是可以入于这个甚深的禅定啊。那么能集中这个所有的菩萨和声闻缘觉就是说这个《妙法莲华经》。
那么世间当中呢,就是无有这个二乘而说这个灭度的,就是因为佛真正的这个最究竟的,呃这个涅槃法门的话呢,就是是这个《妙法莲华经》的这个一乘,那么唯一呢,呃,就是佛乘啊,就是才可以真正能这个呃灭度这些众生就是。所以呃,最究竟的这个法门的话呢,就是我们讲那个呃究竟一乘的这个《妙法莲华经》。
那么这个下面呢就是用一个比喻来就是说明啊。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就是佛陀告诉诸比丘啊,你们应该知道,如来呢就是方便法,虽然这个佛陀最、最后说的时候呢就是都是究竟一乘的法门,但是佛陀就是为了这个方便法啊,就是能深入这个所有的众生的这种根性当中的话呢,呃就是,他就下面呢,就是一定会是给众生暂时呢就是就开发一个什么,就是暂时的这种二无我的这个声闻缘觉乘(师清嗓)。
那么这个是什么样呢?因为如来就完全知道是,这些众生的意乐是特别的这种贪执这个小法就是。啊就是我们讲个“人间佛教”啊、“生活佛教”啊,什么这个这样的话呢,就是就人天福报啊,赚钱呐,就是做做什么这个,这样的话呢就很多人都特别这个信、信仰就是。如果我们讲这个,呃解脱啊,就是菩提啊,度化众生的话呢,都都不会这样的。“我干嘛度众生呐,我自己都那么苦、自己都那么累,我每天都是不解决自己的当下的生活,我为什么是看这些根本我看不惯的这些度众生,我要度他、我疯了啊,我怎么啊,我不可能的……”就是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这就是是他们贪执的一些小法就是,他们深深地就是对这个呃五欲啊,这个色声香味的这个五欲六尘啊,就特别的一种执著就是。那么为了这些的话呢,就是暂时就是说一个涅槃呐,就说一个这个声闻乘的单空的这种空性。那么这样的话,这些人呢就是听了之后,也是很好受。
就是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讲、讲一些单空啊,就是讲一些呃这个“生活佛教”啊,就是啊你现在就是如何如何,但我们有时候“生活佛教”有时候这个寸、这个分寸很难、难掌握的,就是所以我们先人们这个所喜欢的,就是然后这个慢慢慢慢慢慢就是进入,就是慢慢进入以后的话呢,就最后自己也知道,噢,原来的信仰是不是很究竟的就是。
所以,我们佛学院就是来的很多的一些旅客的话呢,就是刚开始觉得就是拍几张照片呐,就是很好,然后有些人看,哦,这个红色的房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啊,有一个红衣服的人。啊,红衣服的人的心是不是红的还是黑的就是?然后他去慢慢慢慢研究就是,最后自己好像也发现了一些他以前在生活当中根本找不到的有一些奥秘就是,就慢慢慢慢就是也进入、进、进来了,就是也有这样的。(师咳嗽)所以他就暂时性的。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那么这个作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五百由旬的一个特别险难的这个地方啊,就是那么这里呢,就是特别恐怖的地方就是,一般人就是没办法就是过的。那么这里有很多人呢就是要必须是经过这里就是,而且要到达就是他们的目标地就是,具有珍宝的这个地方的话,就是这样的。
那么,有一个导师呢就是特别有智慧的,他能知道就是这个度过这个险道啊,危险的这个道的方法呢,就是他完全明白。他是怎么度过的呢?就是就众人就是要想度过这里的话呢,就是他为了这些人在中、中、中路当中就是不懈退啊,就然后呢,呃,就很多人,嗯,对,这样的,就很多人呢就是想要度过这里的时候呢,就是呃就呃,给这个导师面前就是说是:“我们已经疲劳了,就是我们现在不敢就是过去啊,就是太累了,我们不能进去了,就是我们有路太远了。”
我们有些朝山的时候也是,到了半、半路就就脚痛啊、就头痛啊,就回来了,就是包括转那个喇荣后山的时候,听说很多道友都是就是走了几个、几十里。原来我们去那个、那个有一个地方的时候呢,中间有些道、道友都就、就不行了,就是然后一直待在那里就是吃饼干就是,下午回来的时候还在那儿等着(师清嗓,众笑)。
嗯,就所以,路太远了(师笑)。然后(师笑)、然后、然后那个,就是他们准备回来就是。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那么,这个导师呢就是,他想着各种办法就是觉得这些众生太可怜了,如果这个舍弃了这样的宝地的话呢,就是中间半途而废就是太可惜了。然后,他就呃在这个险道当中呢,就是到了这个大概是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一百由旬,在那个地方呢,就是做了一个这个、化了一个城市。
他这种化的城市呢,可能是呃给他们就是,也许可能心里给他们就是安排,就是或者比如说我们就是去朝山的时候呢特别特别累的时候呢,“啊,我们马上到了,我们坐在这里吧”就是,然后把那些什么垫子啊就是,伞啊就是,全部中间就是打开就是,呃大家都觉得后面的这些人有希望了就,“啊,到了”就是就,中间就是开始可以休息了就是。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这个叫做这个,呃,这个化城、化作城喻,这个化城品啊,就是这个也是这个意思。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然后他告诉众人啊就是:‘你们呢不用怕了,就是也不要退回了。现在就是这个大城市呢就是,我们中间的这个城市,你们随心所欲地可以住在这里。那么,可以入这个城市就是,很快乐的就是。你再、再向前的话呢,我们这个宝地呢,就是不远了,就就马上到了,你住在这里吧。’本来还有、还有就是大半的距离,但是呢就是,有智慧的这个,呃就商主的话呢,就是他会、会这样的,让他们暂时呢就是,在、待在这里。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那么(师清嗓),呃,那么这、这个时候呢就是,他们就是这些众生也觉得是,我们就是有希望了就是。然后中间呢就是,他们就、就休息了就是。休息以后的话呢,就觉得是,噢,就是现在就是可能没有什么这个问题了,众人呢就是入了这个城市,然后呢,就是生了“已度想”就是,觉得是不累了,就是可以就是有、有希望了,就是住在那里。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就是这个导师啊就是,把这个呃人就是,看到他们都已经休息好了就是,不疲倦了。那么那呃个时候呢,就是把原来的这个呃城市就是,他所幻化的这个城市呢,就、就没有了,就是就把那个什么这个大的这个雨伞呐,就全部都,就撤下了。“来快走吧”,就是快得很,现在就是只有前面一点,那这样的话就,就大家都觉得可能没有什么了,因为刚才太累了就是,中间就是吃了一点啊,然后再这样过去的话呢,就是最后就真的已经到、到那边了就是。
他说这个,呃,就告诉、告诉、告诉他们呐就是,你们就是还继续走吧就是,这宝地呢不远了,就在前面就是,现在只有去一点点就可以了。后来的话呢就是,他们真的已经到了这个目的地,啊就是到了目的地就是。
这是特别有智慧的人呢,带路的时候呢,就是让他们就是不会这个死心就是,路中、中间的话,给他们创造一个休息的平台,然后就是到了那边呢就是,才知道是,噢,原来其实他们到的那个地方的话呢,中点站就是,并不是最究竟的地方。但实际上呢,这个还是有必要的。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
那么同样的道理就是,佛告诉诸比丘啊就是,如来也是一样的,那么今天呢,就是为这个,呃,其实如来呢就是,也是作为就刚才这个向导一样的,就是导师一样的,知道众生呢就是,在生死的这个轮回苦、苦苦、苦恼的这种险道当中呢就是,众生觉得特别特别地难、难以这个度过啊就是。
要想度他们的话呢,那么众生,刚开始闻这个一乘法门的时候呢就是,不愿意就是见佛,也不愿意亲近就是。他当时也是这样想:哎呦,这个佛道呢就是太长远了,要三个阿僧祇劫就是,太、那么就苦行的话呢,也很、很、很长就是,要这个布施头目脑髓等等等就是,只有只、只很长时间才成佛的话呢,那根本没办法就是。
【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所以佛陀知道这些心脆弱的众生的时候呢,他以方便力呢,就是在中间呢就是为了就是让这些众生休息就是,然后创造呢,就像刚才那个化的城市一样,就是说这个“二涅槃”,就是声闻的和缘觉的这种涅槃。本来声闻缘觉的涅槃呢不是最究竟的,但是呢,他在某些、呃小乘的经典当中呢都讲。我们现在也是在藏传佛教的很多的单空的这些修法呢,也是这样的。
其实单空呢并不是是最究竟的修法,但是我们暂时为了摧毁就是众生相续当中的特别特别严重的一些实执的,就是这些人的话呢,啊,你只要证悟空性呐,就证悟空性一切都是没有的话呢,这就是最好的一种证悟的话,暂时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就是一切万法都是没有实有的东西的时候呢,你再给他说是,哦,原来你的单空的执著呢也不是究竟的,然后再进一步地给他讲法无我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那么如来呢(师清嗓),如来呢就是,如果众生住在这个二地啊,就是声闻缘觉地的话呢,那么众生在这个时候呢也给他们就是说,其实呐,你们现在就是所证悟的这个呢,也并不是这个最究竞的,就是你没有办到就是最、最究竟的这个事事情呐。那么你、汝所住的呢,就是实际上是跟这个接近于这个佛的智慧,啊声闻缘觉呢,因为在某个这个层面的空性呢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呢已经证悟了,所以接近佛的智慧,你还要继续应该用智慧来进行观察和筹量,就是这样之后的话呢,所得到的涅槃呐,就是真正不是最究竟的、最、最真实的。
【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那么,只有这样的话呢,就是那么依靠这个如来的这种方便力呢,就是最后这个佛的这个一乘呢就是也可以说成三乘呐,就是,三乘。但实际上这个导师的话呢,就是也是是,为了这些众生面前做这个幻化的城市一模一样的。你知道了这个之后呢,就是宝处呢、你的这个宝地的话呢在你的这个前面了。但是,你现在中间的这样的这个城市呢,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就这就是佛陀这个所化的。
就是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是一定要、要知道,就是说,呃,这个如来就是所讲到的这个二无我的涅槃,就是小乘的这种涅槃也好,声闻乘的涅槃的话呢,并不是最究竟的,但是这个很有必要的。因此《妙法莲华经》里面呢,主要讲这个、这个商人的这个比喻来这个说明呢,我们暂时这个证悟空性呢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最究竟来讲呢,应该是这个究竟一乘的这种智慧,就这就是我们所求的、就是最究竟的解脱。
好,今天讲到这里(师清嗓)。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