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缘起

创建日期:2023-04-03

  民俗学-金刚经(涤)缘起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前言

  金刚经注解

  金山无名僧自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金山慈舟书于楞伽丈室

  般若之体头头显露,法法全彰无有不当

  法法头头乃与此般若相应,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之义,若悟一法则万法圆通矣

  金山寺慈舟书于玉鉴堂

  法味和禅味,供养无等众,蕴空及性空,无相是真宗。

  壬申仲夏粥饭僧养廉

  释题

  感者

  真心无相,其感无穷

  觉者

  本性秉洁,所觉无方

  金山无名僧铭

  涤华上人

  戒行严净,行持精进,一生写著,宏法利生,精通般若,不执一门,随缘自在,令人崇敬。

  金山慈舟

  名相不无

  生死难了

  是金刚经内大义

  金刚经注解

  金山无名僧自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前言

  其名 禅净融洽论

  缘起 第一章

  有人问疑者颇多,余扣其两端而应之。

  诚恐未来人,仍有其疑,故笔之于书,而冠其注之首,以备未来人,参之禅、用之净。

  余写至于此,而思禅息,方入座而坐之。

  见一老人,以手抚余之肩,而言曰:“汝能入海取珠耶?”

  余答:“能。”

  即悟其义,随开目而视钟,其时中夜一时许。

  因此铭之而志之。

  释义 第二章

  净土者,土地也、地心也;净土者,净心也。

  犹如《金刚经》中能生净信心,是甚有符合之处。所谓心净,土亦净,故名为净土也。

  其二、参禅者,静虑也;虑者,思也;亦与一心念佛者,有应处。

  其三、一心不乱,(净)与无四相者,(禅)其含义非一非二也,其则亦有相似之处。

  其四、无四相者,以无妄而归真;既归真已,亦无归真之相。

  一心不乱者,以一心而治妄也;一心者,一心念佛也;念至无所之所之处,即名见阿弥陀佛。

  犹如用竹木二筏,而度识别之爱河;既到彼岸,禅即入觉地矣 、净至已,二伐亦当舍之;其伐之义,留于后学参而用之。

  于禅、于净,勿可勿明其要、其道之义也。

  倘若互疑、互忌,即非真禅纯净之道、之义也。

  录经 第三章

  片断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互赞 第四章

  上章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与六方诸佛,共同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益者,即是念经、念佛之人利益也。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护念不退转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人也。

  然而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等……甚至六方诸佛之功德,佛佛亦如是赞。犹如七宝珠网,网尽虚空,珠珠光明,互照互耀,而无断竭。

  然而我等,皆是佛子,亦当互赞互叹;诸宗之谊,如律、密教义,以及华严、唯识等等之谊,亦当如是赞叹;宗宗之旨,各有妙谛之道、之德,何能尽宣?

  所谓我等,是佛嫡儿,亦当依教秉承,必须互赞互叹、无穷无灭,即是不辜负本师付嘱之道义、之恩、之德、之真心。

  问疑 第五章

  问:禅净双修者,若何?

  答:其义善哉,其命终时,必然往生极乐国土。

  问:何者?

  答:禅如白纸一张,倘加一色点儿,即非全白纸矣。

  其二、禅是空无我相;其他诸宗、以相而显宗,是故可能融洽而不可合并也。

  复问:其他宗与其他宗,能合修耶?

  答:非能、非不能。其人合修二宗者,此人善哉,其命终时,其心偏于何处,其人即往生于何处。

  问:真空能含妙有者,何也?

  答:不悟不可见,不证不能用。倘若勉强、勉力,求见、求用者,邪也。

  我等应当五体投地,诸宗、诸派共礼空王之宝座。

  承此愿力、以此愿力,以此为自论,冠之于注之首。

  无名人自序于无住之室

  问:今日是哪一位观世音菩萨圣诞?

  希参!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九日

  落笔。完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金刚经》是略称号。

  读者须知

  佛是说经者;须菩提是启请人;阿难是集经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译经人;

  一九九零年无名无住僧是解经人。

  经注标号

  佛说用“⊙”;须菩提说用“8”;阿难说用“9”;句用“。”;逗边点“、”;句终与偈“空白”。

  {说明:师所用“⊙”、“8”、“9”三符号,为手写体,无法抄用电子稿。本稿中,经文用“下划线”表示,并编序号。}

  驱伪显真

  世俗本,前言后语,均是后人妄增,很违本经道义;甚至三十二分,有断经脉。学佛人,不可阅读,慎之、慎之。

  解无名

  名住是虚伪,犹如演幕,生灭如电,迅急迅速;名住如同幻梦泡影,用浅言注,易于初学。

  佛弟子,易知易懂,用文白混合解,易于彻悟真常、空色不二。

  希诸读者,一肩荷担佛陀付嘱,早登觉岸,是无名无住僧真心实愿。

  联句

  一肩荷担如来付嘱,千钧不累须菩提, 彻底放下无挂无碍,一尘无染微妙法。

  参学

  藏经中共有六种《金刚经》译本:1、鸠摩罗什;2、菩提流支;3、真谛;4、达摩笈多 ;5、玄奘;6、义净。

  多种译本,根本是一体。枝叶花果,各有妙色。略举几则,与读者参:

  1、2罗什本: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2、玄奘与义净本:经题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

  3、其他本:经题是《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

  2、1罗什本,虽然没有“能断”二字,“金刚”二字中含有“能断”性,少“能断”二字爽朗些;有“能断”二字,易懂些。

  其二、2、2罗什本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玄奘本是:无我执、无人执、无有情执、无寿者执。

  义净本是:由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故。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

  “妙生”即须菩提另号;应知“有情”,即是众生;“趣想”,即是人想;我相、我执,亦复如是。

  “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即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多种翻法是一谛,谛什么?“无妄想”三个字;无妄想,与放下屠刀、海不扬波、回头是岸、如如不动、无一切相,是如如。文字虽有差别,如中文中“日光”二字,亦可说“阳光”,与“太阳光”。佛无二说,其义是一体。

  偈云

  非一非二非差别,竹筏木筏度有情,若解如来玄妙义,非空非色萨婆诃,

  断相想趣度有情,爽些易些假名词,言说妙义具放尽,太平无事过新年,

  如是一句平凡语,解悟确是真菩提,自参自解自悟道,欲学多闻是凡情,

  千钧重担能担放,丝毫无苟亦无邪,无人无我无取证 ,太平无事过新年。

  初学须知

  初学金刚经, 首阅经和注, 解偈甚难透, 暂不急追求,

  解补注不足 ,偈辅解不彻 ,机缘成熟时 ,一透透一切,

  深透无透相 ,是名透一切, 一切一切相, 无相无一切,

  能无一切相, 是名持金刚 ,持亦无持相 ,是名解金刚,

  解亦无解处, 处处真金刚, 真真真真尽 ,无真无不真。

  悟证感

  满眼皆觉境,只因业所遮,求名利求佛 ,都是睡中人,

  觉王觉自性,大觉在世间, 有人来问我, 反问自不知,

  知者谁是知,觉者谁自觉, 三世本一世, 十方在一方,

  若无人我相,处处见法王 ,尽虚空空界, 色色皆金刚。

  自序

  夫金刚者,能断一切相也;相者何?

  见人是人、见物是物、见而不能无见、是而不能非是,是名凡夫;

  能无是非者,即名为贤圣也;

  无能、无相、无见而见,于是时中,倘能见人是人、见物是物,即名到彼岸;到者,本地风光、本觉之慧命也;无道而到,即名为大觉。

  学佛儿,弗可弗见、弗可弗明者。其名为:明于本心而见本性也;亦名为:悟证齐辉、亦无齐辉悟证之相,是名证菩提。

  以此为序。

  禅宗必要

  读本注者,勿可贪多而图奥。当按佛语,能持四句等,其功德超越一切功德之上,亦名为功德母。

  能生一切佛种之儿,“等”字者,一节、一义之妙也:

  1、无我相;2、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3、不以色布施、不以非色布施。

  当参三者之义,非一而非三。倘能彻悟而能证之,非菩提而再生,吾弗信之。

  偈云

  倘能真我无我相,十八狱中狱狱空,希汝自参勿参我 ,前程广大若太虚。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1(题)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卷上

  “若”读“惹 ”

  订正本

  注解人无名无住僧

  1、1注

  1、1、1金刚:如五金中炼成纯钢,制成金刚刀;亦如金刚石。

  1、1、2般若波罗蜜:翻“智慧到彼岸”,智慧在凡为灵魂;在贤为智慧;在圣为大智慧;在佛为到彼岸,亦谓大觉;到彼岸,谓到佛地。

  1、1、3经:如大道,亦如指南针。

  1、2解

  用金刚刀能断一切情丝爱缚、贪枷欲锁;

  用金刚心能降伏诸相;

  用金刚石能钻透生死路,到灵山会;

  用金刚石能钻通九类相,见如如佛;

  用金刚力能攻破有为关,到涅槃乡;

  用金刚杵能驯化五阴,归大道;

  用金刚琢能降伏十八魔头,成正果。

  用智慧力能转烦恼,证菩提;

  用智慧力能明本心、见本性、妙用真常;

  用智慧力能超化佛世界,即出世间、见如如佛;

  到彼岸,是到如来地、入如来室、坐如来座。

  经,如到彼岸、大道上指路明灯、亦如到彼岸码头之车船。

  1、3偈云

  金刚智慧到彼岸,无比无喻亦无双,人人具足无缺余, 彼岸本来在故乡。

  1、4譬喻解

  金刚智慧,喻虚空;虚空,不变不易;虚空,非空、非不空。

  到彼岸,喻如来;如来,非来、非不来;如来智慧遍十方,非遍、非不遍;遍三世,非遍、非不遍;遍法界,非遍、非不遍;遍一切处,非处、非不处。

  心有障碍,处处是众生;心无障碍,处处见如来。

  到彼岸,喻虚空;虚空,喻如来;如来智慧,喻日月;智,喻月;慧,喻日;

  虚空,喻本性;本性,喻真心;真心遍华藏,遍十方、遍三世、遍法界、遍一切处。

  有智慧眼者,界界处处见如来。

  1、5喻月解

  智月常住虚空,喻真心常住;无障碍,喻无我相;智月常圆无缺,喻无共业;时时智月常照,喻无见惑;智月慧日人人具足,喻本来面目。

  有清净水处,无有不印,即心;印如是月,即佛。

  与虚空月无二无别、无诸障碍,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无挂无碍,十方虚空无有不见,即是明心见性。

  清净污染自心、自性,自有差别;差别大小,自作自受;因因果果,毫发无差。

  1、6智月偈

  智月无缺圆,亦无日与夜,空中智月朗,常住无生灭,

  识心分昼夜,智心常见月,无智亦无得,智月常圆洁,

  日日中秋夜,时时皓月洁,莫说白日内,日夜月圆寂,

  仁者见惑深,自作自分别,无见无着相,光明照十方,

  无污染即佛,无相即世尊,无我佛常住,着相是众生,

  真空再进步,法门亦也无,无挂亦无碍,色色皆菩提。

  1、7喻日解

  慧日当空之时,空中喻本性;空中无云,即无迷;无雾,即无惑;无风,即无嗔;无雨,即无贪;无飞沙,即无烦恼;无扬尘,即无世界;无高山,即无贡高;无深海,即无阴谋;无波涛,即无怒吼;无森林,即无邪见;无须弥,即无妄想;无大地,即无此岸;无我相,即无障碍。

  慧日常驻虚空,有目之人,即是彻悟;有智慧眼,即是真常;无有不见,即是明心;无有不觉,即是见性;明心见性,即是到彼岸。

  1、8慧日偈

  慧日空中住, 无年无日月,无我无人相,慧日放光明,

  阴云有情相, 慧日即如来,世界众生造,无界是毘卢,

  空中慧日朗, 照破世间妄,慧眼常见日,无相放毫光,

  慧日照十方, 无动亦无摇,着相须弥转,妄说十二时,

  无相无昼夜, 亦无四季节, 双手齐放下,慧日心中明。

  1、9境界感

  法身如来,喻慧日之真体,遍照十方,喻清净佛;

  报身如来,喻慧日之光明,受用真常,喻自在佛;

  化身如来,喻慧日之功能,成就一切,喻称性佛;

  应身如来,喻慧日之大慈,普度有情,喻感应佛;

  慧日四喻,本来是一体;如来一体,具足四身;如来者应缘而来,而本无来;缘熟而去,而本无去;即是心有障碍而去,心无障碍即来。

  1、10悟证感

  悟是知道,证是行道;悟而能行,曰证;证者,证其道也。

  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

  道者,举心动念,以及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大便小解、烧火煮饭、担柴运水、拔草放牛、扫地除粪等类,皆是妙菩提;妙菩提,即道也。能悟、能行,则转烦恼成菩提,取证如反掌。

  本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而能正知、正见者,曰悟;悟而能正觉、正用者,曰证;正者,中道无邪也。

  悟证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悟而不透,当参;不会者,不悟也,不会理解也。

  问:人人都有行住坐卧等,哪人人皆是妙菩提耶?

  答:不可,世俗之人,举心动念都是为我着想;悟证之人,举心动念都是无有我相、而生其心。

  问:何为此岸?何为彼岸?

  答:历劫迷惑,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大悟者,悟道证到,亦名悟透证透。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