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8(51-59)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24

  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8(51-59)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53)+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54)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癸一、各自分析+癸二、摄义。

  癸一、各自分析=子一、暖位(58)+子二、顶位(59)+子三、忍位+子四、胜法位。

  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以及诸麟喻。

  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一、暖位;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

  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二、顶位;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2、这次我讲《现观庄严论》不是特别广,太广了没有必要,如果连字面上都不解释也不合适,因此我稍做解释,但不广讲。

  3、我们在学中观、般若和密法的时候,经常讲五道十地,其中第一道是资粮道,第二道就是加行道(显宗和密宗对五道十地的安立是没有差别的)。

  加行道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佛教的修证是有其衡量标准的,并不是只以一句“开悟”笼统带过。要了解加行道,就要知道加行道圣者的智慧是怎样的、所断除的障碍是怎样的。

  按照小乘的说法,加行道的身份所依是北俱卢洲以外的三洲人类,以及欲界的天人;按照大乘的观点,包括地狱、饿鬼、旁生和阿修罗在内的六趣众生,都有获得加行道的缘分。

  加行道心的所依主要是第四禅,也就是说,在获得第四禅的境界之后才能生起加行道,所以加行道的智慧并不容易得到。

  加行就是前行的意思,如果把见道分出前行、正行和后行,那么正行是对万事万物的真相完全通达的阶段,此前的境界叫做加行道。

  4、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现观庄严论》以五种特点来说明加行道,即所缘、行相、因缘、摄持、所断,以上两句讲了前四个,其中,前三者是跟证悟有关系的,摄持也跟证悟有间接的关系,所断的特点放在下一科判讲。

  4、1所缘

  是指一个圣者的证悟智慧所了悟、所认识的对境。比如说“柱子是无常的”,我们关注的对境即“柱子无常”的道理,这叫做所缘;

  加行道所缘的差别:四谛的一切法及有法所包括的所证二无我。加行道菩萨的所缘是很广大的,跟见道的所缘基本没有差别。只不过加行道并非完全现量见到法界自相,而是以总相的方式通达二无我。加行道的境界,与从未了悟万法真相之人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4、2行相

  这个能了悟的智慧境界的高低,叫做行相。比如说“柱子无常”的道理,你已经通达了,这个通达的智慧叫行相。

  行相的差别:证悟无我所有完整行相之对治的圆满现观。也就是对以上对境(人无我、法无我的所有行相)完全认识的现观智慧。

  4、3因缘

  因的差别:作为所有三乘证悟种姓包括的见道之因。

  4、4并摄持

  摄持的差别:具有救护有寂所有阶段的内外摄持,即这样的证悟差别连同摄持。

  摄持=内摄持+外摄持,内摄持即内心当中所证悟的大悲心和空性智慧,外摄持即宣说大乘佛法的善知识们,包括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和历代传承上师。

  因为要想获得加行道的证悟智慧,必定需要以外面的摄持为缘,如果没有外摄持,则内证很容易退失;而仅仅有外在的善知识也不行,自己内心还需要有证悟。

  5、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以及诸麟喻。

  这是讲加行道菩萨第五个方面的差别——所断。具有加行道境界的菩萨能救护世间的可怜众生,在其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本体中,分别具足四种分别念(即清净、染污、实有、假有四种分别,有些是烦恼障,有些是所知障),这四种分别念所摄的一切障碍叫所断;能断除它们的就是殊胜加行道的下中上品智慧(暖、顶、忍、世第一法每一阶段都分下、中、上三品,总共有十二品智慧)。这样的加行道菩萨的境界作为能超胜事,要远远胜过所超胜者——所有声闻以及麟角喻独觉的加行道。

  以上已经从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和所断五个方面对加行道作了简单说明,下面再对每一个道理进行广说。

  6、大小乘加行道的不同:

  所缘方面,小乘缘四谛十六行相,大乘则将三十二种增益全部一一遣除,比如苦相,了知苦和不苦都不存在,不堕两边,故而大乘所缘殊胜;

  行相方面,大乘通达万法不堕两边的智慧超越小乘偏空见;

  因缘方面,小乘加行道只能成为小乘见道的因,不能成为大乘见道(一地菩萨)的因,而大乘加行道成为三乘见道的因;

  摄持方面,大乘善知识和他所宣讲的大悲空性藏既不堕三有的边、也不堕涅槃的边,而小乘善知识及其内在证悟堕于涅槃的边;

  所断方面,小乘加行道只断除烦恼障的部分,而大乘加行道不但断烦恼障,还断除所知障的部分。

  7、什么是暖位呢?

  就好像依靠两块燧木摩擦生火,在火焰接近产生之前会有一种暖热。同样,当见道智慧生起之前,也会先出现一种暖相,即以总相的方式对万法实相有所了悟,这就是暖位。

  暖位中又分下、中、上三品,是把智慧在相续中初生的阶段叫下品位,中间智慧一直存留的阶段叫中品位,最后智慧达到高峰的阶段叫上品位。此处应按后一种说法来理解。

  本科判由证悟说三品暖位的差别,主要是从所缘和行相两方面来讲的。因缘的差别,所有加行道都是一样,所以就一笔带过了。

  8、子一、暖位: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

  这一个半颂词讲了下品、中品、上品暖位的所缘和行相。

  8、1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著等,

  下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作为四谛的共同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增益之人无我的(无常等)十六种行相,即是所缘。小乘的所缘只讲四谛,而大乘则要遣除十六种增益,对四谛所摄一切万法的十六种增益都不执著,即是行相。

  8、2是得三乘因。

  整个加行道的因缘,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见道的因。

  这不仅是指现在的暖位,还有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每一个的因缘都是成为见道的因,因此只在这里说一次,下面就不再提因缘了,所有的阶段只讲所缘和行相。

  8、3色等离聚散

  中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不共特法色等,远离聚散、破立之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相即是所缘,也就是三十二种增益全部遣除。比如柱子,它作为色法,既不存在聚、建立的部分,也不存在散、破除的部分,这样不落常、无常的境界是中品暖位的所缘。

  证悟了由于无有名称的戏论而不执著离住——无常及安住——非无常等,即是行相。也就是说,房子、瓶子等所有的法,安住的常有部分不存在,不安住的无常部分也不存在,无论以总相或自相的方式都不可得,这就是中品暖位菩萨所证悟的智慧行相。

  藏文颂词“色等离聚散住”,是把否定词“离”加在“住”前面。这样关于“住”就有两方面的意思了:一个是“离住”——远离安住,无常之义,一个是“住”——常有之义。这与法尊法师的翻译稍微有点差别。

  8、4住假立无说。

  上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有法世俗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别,即是所缘。四谛所摄的一切万事万物,如梦如幻如阳焰,完全是假立不实的。一般的凡夫人虽然也经常在口头上说如梦如幻,但要真正证悟万法如梦如幻,需要具备加行道上品暖位菩萨的境界。

  证悟由于不存在善等戏论而以名称无可言说,即是行相。对于善恶皆为假立、一切如梦如幻的境界无碍通达的智慧,就是上品暖位的行相。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上中下三品暖位菩萨所证方面的差别。

  9、我当时做翻译时常要一字一句地啃,好像老狗啃骨头一样,确实是很累的,翻译好了也没人奖励。我最开始搞翻译是在1987年,到1997年之前基本上不动笔,只是口头上翻译。从1997年至今(2013年),有十五年的时间一直拼命地做笔译。这么多年下来,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个人说过“感谢你、很不错”之类的安慰话,反倒是经常批评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所以做翻译这一行,挑战性是很强的。因此,我也很理解法尊法师,不能给他发很多太过,不然老和尚在法界性中有点显现痛苦也未可知。

  10、所谓顶位,是指在防止以违品动摇善根方面已达到最顶层。以前我们讲过,产生邪见时就会摧毁相续中的善根,而当菩萨达到顶位之后,他所证悟的空性就可以保证善根不被邪见摧毁。

  11、子二、顶位: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顶位同样也分下、中、上三品,这一颂是讲下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胜义空性不住戏论之边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别,即是所缘。色、受、想、行、识所摄的一切法,在四谛当中观察的时候,完全是一种空性,不可能安住任何一个戏论的边,虽然看起来好像存在,但本体并不存在。比如说,就像胆病者把白色海螺看成黄色一样,黄色海螺在本体上是绝对不存在的,同样一切万法在本体上都是不存在的,完全是空性的。

  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空性而对不住无常等也不分别,即是行相。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在这样的自性空性当中,无有任何执著戏论,根本不可能去作无常、常有、白色、红色等种种分别。

  12、下面是中品顶位和上品顶位菩萨的境界: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中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空,无二无别的自性中一位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前面讲色等诸法现似实有的相本体是空的,空性的本体也是空的,那么显现和空性结合起来,现空双运的本体也是空的。因为在空性——自性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当中,所谓“现空双运”也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本体。当然,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指单空,只是因为没有其他办法表示,所以只能这样说而已。

  由于通达息灭双运的戏论而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对双运的境界也没有任何执著,这才是通达双运的清净智慧。

  上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而不见一体他体的戏论相的差别,即是所缘。真正获得上品顶位的菩萨,见一切相都是平等的,不见不同的一体、异体之相。六祖为什么要讲无相呢?因为对一切相状的执著到最后都是障碍。

  以通达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状,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即是行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但实际中无有一法可得。

  现观庄严科判

  5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分二:

  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分二:

  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第8课)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第8课)

  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以及诸麟喻。

  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分三:

  5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分二:

  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各自分析)分四:

  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一、暖位;(第8课)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

  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

  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二、顶位;(第8课)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7(32-50)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9(60-6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