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5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6笔记

  第六课

  1、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树”来比喻,此处说“菩提本无树”。神秀用“心如明镜台”,但在此处说明镜也并非实有的“台”。本来没有一个成实的事物,怎么会有尘埃或者障碍呢?

  我想,这个偈颂还尚未深入地讲到第二转法轮离四边八戏的般若空性,但是的确讲了身体或心等一切万法,在整个世界上都不存在。就像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为引导初学者,首先宣说遮破有边的单空见解,这种见解的层面,是任何障碍的本体都不存在,以此说明空的现象,这一点也非常合理。

  我想:单看这一颂词的内容,不管前辈的哪一位大德,也不能断定在那时六祖就已经完全彻悟了,但是与神秀的观点比较起来,确实高出一筹。神秀的偈颂,讲的是从世俗显现上行持善法;惠能的偈颂,是对身心、对万事万物的执著全部断除的空性。从字面上看,他并没有抉择空性也不存在,空性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一切执著的。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坛经的历史背景:

  敦煌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六祖惠能大师写这首偈子的时候,开悟了没有呢?他还没有开悟。那个时候,他一干活就是八个月,一句佛经都没有听到。他从哪里学来的?不是弘忍大师教他的,因为弘忍大师还一句话都没给他讲。那他从哪里学来的呢?他是先天就有一个这样的观念。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讲,这个只是一个观念,或者是一个理解,他开悟了吗?还没有开悟。

  虽然还没有开悟,但是他对佛法,或者对大乘佛教,或者对空性的理解,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他上一辈子是一个开悟的人,因为人在怀胎的过程中,有好几周都是昏迷的状态,这么长时间的昏迷,所以他忘掉了过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基本的这些理解还在。因此一句佛经都没有学过的时候,他就能写出这样非常非常深奥、特别特别有意义的偈子。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如果我们达到了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那么到了下一世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在菩提心方面,我们也有与众不同的这样的菩提心;在证悟方面,也是这样子的。

  惠能大师还需要一点点的是----他少了这么一点点的东西----他需要一个善知识给他指点。只要稍微指点一下,他立即恍然大悟。

  2、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惠能回答:“我之前写偈颂时有一定的开悟,但就如同舂好的米需要过筛一样,我还需要祖师的印证。”如果有了祖师的印证,像糠皮般的糟粕分别就可以遣除,白米般内在的光明赤裸智慧便可以呈现。

  对空方面的境界他是有的,从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方面来讲,这可以算是最高的境界。一切万法“本来无一物”,本来都没有一个实有的物质,这样的空性境界与涅槃无二无别。

  惠能初见五祖时就有一些悟性,应该是他前世或者从小就有。当时的六祖,外在是一个整天舂米的苦行者,内在早就对空性有所证悟。但他对空性的悟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方法,对光明分方面,可能需要祖师再一次印证,才可以完全开悟。他最初的证悟是空性方面的证悟,包括他写的偈颂,凭我的分别念来看,讲的是空性方面的境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用藏传佛教方法的话,用什么方法让米成熟呢?那就是修四加行、五加行的方法让它成熟。这个时候弘忍大师问:“米熟了没有?”,就是说,你差不多了没有?修加行了没有?四加行修完了没有?(众笑)

  如果这个时候惠能大师说:“米还没有熟,我只是修了一个数量而已”,要是这样的话,弘忍大师肯定是没办法传了。惠能大师不是这样子,说“米熟久也”,米已经成熟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们不可能都有惠能大师这样的根基,我们也很想证悟,又没有惠能大师这样的资本,那我们怎么办呢?那你就修四加行、五加行;通过修四加行和五加行以后,你就可以成熟了;成熟了以后,再修禅宗或者大圆满,你就可以证悟了。

  如果禅宗的修法,给它配一个四加行、五加行,把禅宗的最后境界跟密法的前行两者结合的话,虽然是一个杂牌的修法,但是作用确实很好。因为像我们这样的根基,就需要有杂牌的修法(众笑)。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非常纯正的根基,那就不需要了,直接用禅宗就可以开悟了。

  注:敦煌版中,没找到碓坊机锋相似内容,五祖见惠能呈偈后,直接是“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

  3、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惠能大师当下完全大彻大悟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

  “应无所住”也可以说是六祖在偈颂里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一切万法本来都无所产生。

  “而生其心”,本来无有任何法,但也并不是像石女的儿子和虚空的鲜花那样的无有。在无有中,明明清清的光明智慧自然而然产生,这种明和空无二无别,并非明是一个、空是一个,完全分开的不空的明、不明的空是找不到的。如果再进一步解释,就像密法里所讲的那样,与三身的直指方法比较相同。

  前面他写偈颂时,相当于是黎明般的开悟,此时是完全开悟,已经变成了如日般的光明,完全呈现出来。在这里,六祖也是依靠祖师的印证,刚才讲了,还需要筛米,最后就完全大彻大悟了。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是一边祈祷麦彭仁波切一边读《直指心性》,《直指心性》中有专门讲胜观和寂止的一段话,一次在读这段话时,当下完全开悟了。

  注:此课传法时为2012年,师在2013年2月《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中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解:

  40“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涵摄了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

  《入中论》中说诸法都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有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现空无二。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宝性论》的道理无别。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释,“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证悟心的本性。

  4、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是没有想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他现在已经开悟,开悟后才知道,想不到原来自性本来都是清净的,并不是依靠祖师的指示或者自己的悟性而变成清净,也并不是本不清净的东西现在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想到原来自己所见到的自性,从来都是无生无灭的,只不过在迷乱众生面前显现生灭、常断、来去等很多虚幻的现象,其实生灭和来去在自性中全都无有。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想到现在自己所认识的自性功德,本来具足。并不是我今天开悟的时候,好像阳光突然照射到我的头上一样,而是原本就已经具足了。了义文殊菩萨、了义普贤如来的本面,如今只不过现见而已,一刹那都未离开过自己,众生圆满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这种自性从来没有动摇过,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如如不动,始终具足,就如《宝性论》里所讲的一样。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中显现的光明和智慧等一切万法都可以产生,一切功德也可以产生。这种道理,在没有了悟的人面前讲,很难沟通,但是稍有悟性的人不难知晓,因为一切佛法,当你没有现见自性时,都很难说得通。

  这是六祖开悟的时候说出来的偈颂,也可以叫做祖师开悟偈。

  5、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当他在五祖面前讲了这样的开悟偈以后,五祖知道他已经证悟本性,告诉惠能说:“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习佛法虽不能说了无实义,但意义不大。”

  如果认识本心,意即认识一切万法的自性,不管他的形象是什么样,都可以叫大丈夫,也可以叫人天之师,如果他的境界真的很高,也可以称之为佛。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