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70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55-97,53-69课,含三个小结)+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98-101,70课)
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99,70课)+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100,70课)+卯三、此二之摄义(101,70课)
9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10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10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三、此二之摄义: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2、破外境耽著为实一: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俱舍论》当中讲到:有部宗认为所谓的虚空、无为法都是实有的。但实际上,经部以上都不承认虚空等实有。为什么呢?认知虚空的任何一个识——眼睛所看或者心中所想,仅仅是一种名称的显现,是由几个文字组成而已。还有非抉择灭、抉择灭等,全部由多个文字组成,而文字也并非一体而是显现为多种的。
由于虚空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一种文字相,而文字相也是由众多文字组成的,所以,虚空等外境的实体不可能存在,无实法的本体也根本不存在。
3、对方观点:外境虚空等是一种大无为法,本来就无有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执著它的识也是独一无二的。
中观观点:这种说法不合理。不论虚空还是抉择灭、非抉择灭、真如等,任何识都不可能不依靠任何其他法而直截了当地去感受。因为我们心里想虚空如何如何,别人说虚空如何如何,实际只是“虚空”这个名称与分别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形成了一种分别念的影像而已,根本不存在一种实体的法。
4、真正的虚空是什么呢?
人们只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真正虚空的本体根本不存在。对于了知名言的人,只要听到了虚空这一名词,在心中也会如是浮现这一行相。而对不懂得任何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他的心中也无法浮现虚空这一概念,他虽然可以见到中间空洞洞的这一部分,但是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虚空。一旦人们对他说:中间没有任何法的这一部分叫做虚空。或者,人们头顶上方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的那个部分叫做虚空。这时他才明白:噢……虚空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一种法。
对于诸如瓶子等法来说,虽然不了知它的名称,但只要见到瓶子等的自相,在人们的心中马上就可以浮现瓶子,而虚空等无为法根本不存在自相,如果连虚空的名称也不了知,也就根本无法在他的心前显现如瓶子一般的行相。
《量理宝藏论》中说:虚空无有自相的缘故,不是现量;与其他法无有任何关联的缘故,也不能以比量来成立。因此,由于虚空远离了自相,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在眼根、耳根、鼻根等任何一个根面前显现,如同离开了兔角的名称就不可能在心中浮现出兔角一样。
由于以任何量都不能成立虚空这一法的存在,说明虚空根本不可能实有。如果虚空并非实有,除虚空以外的其他有为法也就不可能成立实有。
不管是虚空还是龟毛、兔角等任何一个无实法,只不过是否定有实法的遣余部分,比如将有瓶子遣除之后的这一部分叫做无瓶,将具有阻挡的法遣除以后空洞洞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虚空。所说的这些无实法,仅仅以名称就可以安立。
打个比方说,在一个四方形的房间里面,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空间就可以称之为虚空。那么,所谓的虚空是四方形的吧?并非如此。根据屋子的形状而使人们误认为虚空是四方形,或者认为圆圆的瓶子中的虚空是圆形,或者在山谷中向上仰望时见到三角形的蓝天。实际上,这就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仅仅将未见到色法这一点作为虚空存在的依据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俱舍论》当中说:虚空分两种,即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对于所谓的空隙虚空,很多小乘论师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呈四方形,它的四面由四种珍宝组成,由于南赡部洲靠近琉璃这一面,由它所反射出来一种蓝光而呈现出人们现在所见到的蓝色天空。现在有些学说认为,蓝天是由大海的反光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庄严虚空。无论如何,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都不能成为虚空存在的一种理由。如果真正通达了虚空不存在,那么,任何一种实有法都不可能在外境上真实存在这一点,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
5、从有境的角度分析实一的识不存在: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有些人认为识是唯一一体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从眼根的角度来讲,同类的识虽然不能同时出现,但不同类的眼识可以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成为实一之识呢?如果说为实一,必定具有现量的妨害。
6、假立的一体多体可以成立,但真正实一的识或外境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外境不存在实有的一,有境也不存在实有的一。
7、真正的“一”是什么呢?
从无始以来,人们都认为“一是存在的、多是存在的”,实际上,凡夫众生的分别念始终颠倒地认为:一个柱子、一个人……这些法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假立的“一”,所谓的“看见一个人”、“听到一个声音”等,只是将假立的“一”安立为真实而已。虽然只有假立的“一”,一切万法的实相都是空性的,但人们却认为“一”是存在的。
不论大圆满还是大中观,大家首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理论与修行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应该先从理论上通达,然后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串习、修炼,相续中的执著逐渐逐渐可以转变,这就是修行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8、麦彭仁波切在前文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而且,万法如果真正实有,则会出现要么根本不可能显现、要么始终显现的过失,这样一来,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其本身也具有对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等过失,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充当任何对境之识。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对外境时而见到、时而见不到,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分别念转变得特别快,所以,识不可能是一种常有的法。由此看来,任何宗派无论如何费尽心机观察、滔滔不绝讲说,也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
9、摄义: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以上分别从外境和有境上作了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
颂词当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如同外境存在不同的阶段那样,识也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