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3品大乘正宗分

创建日期:2023-04-04

  民俗学-金刚经(涤)3品大乘正宗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10-11(3品)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10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10、1注

  10、1、1佛告须菩提:佛对须菩提说。

  10、1、2诸菩萨摩诃萨:一切菩萨与大菩萨。

  10、1、3应如是降伏其心:应当降伏众生之类之心。

  10、1、4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凡有性灵、魄力含识者,皆是众生之类也。

  10、2解

  10、2、1佛告须菩提,是佛答复须菩提请示意,即愿乐欲闻义。

  10、2、2诸菩萨,是佛指一切菩萨,非单独指祗树法会上诸弟子等;“菩萨”翻“断有情”,是断一切情欲义,其他翻法甚多,能符合本经意义者为善。

  10、2 、3“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亦是指一切大菩萨。一切者,十方一切佛土中,以及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

  然而我等开阅宝卷、读诵《金刚经》之人,能行、能证者,亦是现在摩诃萨;修证之人,当生欢喜心;其名曰:证欢喜地。

  摩诃萨者,是断三惑、无四有;断三惑者:1断见闻惑、2断思想惑、3断识别惑;无四有者,无四相也;三惑已断,四有也无,仍有藏识未尽之处,隐藏于八识之间,故称为摩诃萨;倘能藏识断尽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得亦无所得相;是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微末意为七识,隐藏意为八识,是名八识心田。

  10、2、4应如是降伏其心者,应当用断三惑、无四有之心,来降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之心;能修心养性者,当渴来茶、饥来饭,一切平平常常,无有不是微妙法;世间法,是真正佛法,故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一默之间,皆是幻梦泡影;应当依赖幻梦泡影,成就佛法;幻梦泡影中,有无量微妙法,能修悟行证之人,即见。

  10、3偈云

  佛告菩提莫推他,菩提确是咱自家,途中多年妄草相 ,迷失中途莫见家,

  降伏亦是客尘妄,无妄降伏亦当迁,众生却是妄母生, 斩妄除生见亲娘,

  无妄即无一切相, 一体同心念摩诃。

  10“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是名为九类众生相。

  10、4注

  10、4、1若卵生:无名为壳,虚妄作鸟,阴沉鱼鳖。

  10、4、2若胎生:杂欲成胎,横相畜类,竖想人仙。

  10、4、3若湿生:阴谋暗算,心性辣毒,蠕中蠢类。

  10、4、4若化生:恶化毒虫,善化天仙,横竖有别。

  10、4、5若有色:横沉精明,竖色界天,善恶两途。

  10、4、6若无色:阴险沉散,无贪升天,自心成就。

  10、4、7若有想:邪想下堕,正想归天,一切心造耳。

  10、4、8若无想:曲性精灵,正直上仙,均是自作。

  10、4、9若非有想非无想:横沉下类,竖升金仙。

  10、5偈解

  横沉竖升,善恶自造,以善治恶,犹如良药,

  既无诸病,不需服药,恶如烦恼, 病如客尘,

  弃之舍之,是如如佛,无善无恶 ,无九类相,

  无智无得,无一切相 ,无挂无碍,无一切类,

  无无无尽, 诸佛境界,无穷无竭,常住世间。

  10、6复解

  本经由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无想,为九类众生;众生有别,1按《楞严经》,世间业生,十二类众生;2按《华严经》,三界报生,十类众生;二经所说,均合本经九类众生之义。通释附之,于下:

  10、6、1抄《楞严经》中,业生十二类众生一节之义:

  佛说: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1卵生、2胎生、3湿生、4化生、5有色、6无色、7有想、8无想、9若非有色、10若非无色、11若非有想、12若非无想。

  阿难,1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质凝:滑)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2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受精成胎)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3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软物质类)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4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1魄力、2硬壳)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5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魄力,硬肉)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6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7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8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魄执力)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9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10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如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11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理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即小虫类)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12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10、6、2其二、参《华严》报生十类众生,其义如下

  1若卵生,恶毒成性,鸡鸭鸽鹅,鹏鸟鹤凤。

  2若胎生,善人恶畜,牛马人仙,仙有多类,四生兼备。

  3若湿生,毒辣无善,蠕虫蛇龙,蛇龙四生,有良有毒。

  4若化生,德升天界,恶化微虫,鬼神怪物,多兼化类。

  5若有色天,多善多德,福禄寿命,胜于世间。

  6若无色天,见诸色相,无贪爱心,超有色界。

  7若有想天,大福大德,寿命境界,胜无色天。

  8若无想天,断见闻惑,思惑无多,界净寿长。

  9若非有想、10非无想天,三界极顶,三惑皆断,微细藏识,非有非无;二天无界,寿命极长,世界坏时,两天不坏;藏识尽时,即出三界,上升兜率,十九重天;见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菩提本性,观自在等。

  《华严》十类,非有非无,此天无界,亦无边际;分为十种,合为九类;分亦无阻,合亦无碍;心中众生,十类九类,一类皆无,是为灭度。

  三界诸天,每界六重,共为十八;合根尘识,本来是一体具足。

  10、7再解

  贪名缺德,多生珍禽、异兽之类,如骅骝、孔雀,名鸟等形;

  贪利缺德,多生守财、生息之形,如犬、鹤、鸡、羊、驴、马之身;

  贪色缺德,多生淫鸟、色鱼之类,如鸳鸯、金鱼、淫鸽之徒;

  贪恶多入三涂;贪善多生人天;以此类推,九类众生,贪于何类,必生何类。

  《楞严》十二,单说世间;《华严》十种,多表人、天;本经九类,横竖具备,横尽十方、竖穷三世。

  九类众生,亦复有二:心内众生,妄想是非;世间众生,九幽十类。

  悟则一体,不悟两般:曲为众生,直心是佛。

  10、8偈云

  惑因识别转,无识即无因 ,无因无明尽,见闻思果明,

  果明即觉照,觉照自光明 ,光明无识相,无穷亦无竭。

  10、9参学

  10、9、1予于三十年前,见上海版《宏化》月刊,载庞居士公案一则,略忆些,写之于下,欲详,可看《传灯录》。

  庞居士在京作官,年老告退,雇舟回乡。渡江时,居士将积余俸金与珍宝,全部投入江心中。

  其二,居士草堂聚,居士言:“难难难,十担芝麻枝上摊。”

  夫人言:“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女儿灵照言:“也不难、也不易,渴来茶、饥来饭。”

  其儿,无言。

  其三、居士坐草堂,唤灵照:“汝去堂外,观日可当午耶?”

  灵照观日,而回言:“日正当午,差一点儿。”

  居士离座,去观日;灵照坐父座,而迁化;居士见灵迁化已,自坐次座而迁化;夫人见已,到田间呼儿云:“汝父与妹均迁化已。”

  其儿双手荷锄而立化;夫人托邻里,坐再次座,而迁化。迁化,即离世间。

  10、9、2略解

  难难难,曲心转直心难,直心转无诤难,无诤转无我难。

  其二,杀、盗、淫转戒、定、慧难;身、口、意三业转三清净难;凡夫,断见取难;初果,断闻思难;二果,断识别难;三果,断微细难。

  十担芝麻,即具足烦恼;枝上,即十八界;摊,即妄想;

  难舍、难离、难断灭。

  易易易:

  10、9、3偈解

  见难非难即是易,易难皆是替名词,倘识百草能治病,烦恼本来是菩提。

  10、9、4唯灵照所答最彻,故坐首座而迁化;其儿无言甚善,故不入诸座之下而立化;其他,希自参、自悟、而自得,所谓说食而不能充饥。

  10“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10、10注

  10、10、1我:是佛自称。

  10、10、2皆:指九类众生。

  10、10、3令入:使九类众生入觉地。

  10、10、4无余:无有剩余、生死习气。

  10、10、5涅槃:涅即不生,槃是不灭。

  10、10、6而灭度之:而灭九类众生有余习气;度之,度众生无相、无住,住觉地。

  10、11解

  10、11、1我者,真我,无邪之我也。

  10、11、2皆令,能度即度,能令即令;一体(即全身、全心)能仁,无能仁相;令诸众生,断有情,灭有为,同入无为域。

  10、11、3是故众生习气,偏于何类,即入何类;如犬偏贪,如猫偏馋,如鼠偏偷;恶性偏炽者,必堕其类;鲜诸恶性,其心偏良者,非人即天也;习气无余、无一切相,即得灭度。

  10、11、4灭度者,透三界,超诸有,入无余,即名涅槃之道也,亦无入证相,所谓常乐我净,而不是死木槁灰。

  10、12问:世间众生,灭之无穷,生之无尽,何时度尽?

  答:众生本来没有,是某甲心中造成;倘无一切相,即是灭度众生已。

  10“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0、13注

  10、13、1如是灭度:灭掉某甲心中烦恼、妄想。

  10、13、2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是某甲心中烦恼习气,人、我、众生诸相之数也。

  10、13、3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既无有烦恼习气众生相,度什么?

  10、14偈解

  所谓灭度者,愚来智慧度, 烦恼菩提度,十恶十善度,

  无常真常度,有相无相度,渐渐渐度尽,更无灭度相,

  无量无边数,都是妄所作,倘息一切妄,既无度生相,

  无无无再度,其名曰灭度,当用金刚铲,铲除一切相,

  当用智慧力,攻破善恶妄,当用无人我,照破世间相,

  当用灭度力,成就大智慧,既已灭度尽,更无再度相,

  智慧烦恼相,无二亦无别,世间众生相,无妄即无相,

  亦无伤害心,更无污染妄,人法二俱空,其名曰灭度,

  大圆智慧镜,分明在目前,若无人我妄,更无度尽相。

  11“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1、1注

  11、1、1何以故:是反问,自释。

  11、1、2须菩提:佛呼其名,使彼谛听。

  11、1、3若菩萨:倘我弟子中。

  11、1、4有我相:皮、肉、骨、血、脉,执著是我相。

  11、1、5人相:男、女、老、少、物,执著分别相。

  11、1、6众生相:盼缘幻泡电,执著有情相。

  11、1、7寿者相:躯壳住世间,执著寿命相。

  11、1、8即非菩萨:我弟子中有四相者,即执著影中事,非我弟子也。

  11、2解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节经文是解答: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其意义是,能度无边自性众生,即是度世间无边众生。虽然自度、自性众生,不作能度相,亦不作度生相,仍无度尽相,更无功德相。

  倘若有相,即堕于四相之中;灭度者,涅槃也。

  11、3偈云

  慈心不作人我相,戒律清净度有情,度尽亦无度尽相,是则名为度众生,

  戒定慧度贪瞋痴,无四相度杀盗淫,无我普度一切相,无污无染真金刚,

  度尽一切善恶性,实无众生善恶心,悲心慈性转金刚,无住其心见金刚,

  无欲即无九类相,无作无为出世间,念念心空无空相,无得无求世间希,

  无无亦无无无尽,是则名为转金刚,欲求真法真供养 ,放下提起再放下,

  放下世法提正法,正法再放法中尊,见无见相玄妙法,放无再放遍十方,

  众生度尽已无余,莫须再度诸众生,喻人舍舟登觉地 ,是故莫须再用舟,

  倘若执法即九类,无人无我解脱僧,无染无住色声相,无贪无求见世尊,

  无妄即是佛大道,布施亦无布施心,本性常明无阻碍,无去无来觉地明,

  倘能全盘都放尽,万法万物皆菩提。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2品善现启请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