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81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22)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23)+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24-131,39-81课,含七个小结)+壬二、建立离实多(132,81课)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5-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41-131,49-81课,含六个小结)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53-131,53-81课,含五个小结)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4-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102-131,71-81课,含两个小结)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72课)+寅二、观察彼理(104-131,72-81课,含两个小结)
寅二、观察彼理=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105,72课)+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106-131,72-81课,含2个小结)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107-116,72-75课小结)+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117-131,75-81课小结)
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巳一、宣说对方观点(118,75课)+巳二、破彼观点(119-131,75-81课)
巳二、破彼观点=午一、略说遮破(120,75+76课)+午二、广说彼义(121-130,76-78课)+午三、破遣过之答复(131,79-81课)
午二、广说彼义=未一、无相观点不合理(122-129,76-78课)+未二、宣说单单能取相不合理(130,78+79课)
未一、无相观点不合理=申一、观察认知对境不合理(123-127,76+77课)+申二、观察相属不合理(128,77+78课)+申三、观察因不合理(129,78课)
申一、观察认知对境不合理=酉一、总说(124,76课)+酉二、别说(125-127,76+77课)
酉二、别说=戌一、真正认知不合理(126,76课)+戌二、甚至假立认知也不合理(127,77课)
13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午三、破遣过之答复:
若谓迷知此,无论依迷乱,或由彼力生,彼皆随他转。
13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分析何实法,彼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2、因和果
如果接触,因和果应该同时存在。如果不接触,也是通过中间中断和不中断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承许中断的话,灭法已经成了有实法,不合理;承许没有中断的话,因已经变成常有了,因为在果的阶段因未中断的缘故。所以因果不是从接触或不接触中产生,除了接触和不接触以外,世界上没有能够安立因和果的方法了,所以因果是不存在的。
因和果如果真正是成实的,因和果之间必定会接触或不接触,或者二者中断还是未中断,除这两种情况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来产生。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情况,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因生果的方式,如此一来,灰色的种子不会产生绿色的芽,由此导致世间上各种因果的安立全部成了非理。
3、安立因与果无有意义吗?
随教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等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而言,因和果不会堕入常边也不会堕入断边,名言中的因果安立,只要依靠无因不生这一有实法的规律就可以了,根本不必承认接触未接触的任何一种情况。
无因不生的推理,在名言中可以说是一种缘起或者因缘聚合,因缘未聚合时,果根本不可能产生;一旦因缘聚合,果一定会产生。对于种子和芽之间,没必要进行接触不接触、中断不中断等观察,即使观察也始终得不出任何结论。为什么呢?因和果本来就是世俗的法,一切世俗之法都是假的,终究不可能变成真实。所以,对于因和果不承认实有的宗派来讲,因果的安立极其合理。
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通过无则不生这种自然规律安立因果非常合理。虽然没有承认接触、不接触等,也不会造成因果非理的局面,反而更能证明名言中的因果极富合理性。
4、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上面所讲到的驳斥假相唯识宗、建立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想要通达中观的意义,就必须按照唯识宗所讲的那样,名言中万法唯心造。尤其讲到最究竟的教义时,胜义中暂时一切法都不成立,究竟来讲远离一切戏论,要通达这些道理,首先必须运用唯识宗的观点驳斥对万法的实执心,从而建立万法唯心,最后通过各种观察了达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
5、壬二、建立离实多: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对任何一种实有法进行分析时,不论外道还是内道有实宗所承认的法,都不存在一个实体的自性,任何一法如果不存在“一”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多”的本体。因为“多”是在“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已经将“一”抉择为无实之后,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存在。
6、自宗佛教当中,随理唯识以下的经部、有部,以及论议五派为主的外道宗派,他们经常认为存在实体的一法,但是,对于他们所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进行分析时,根本不能成立所谓的“唯一”。
麦彭仁波切将离一多因的推理比喻成十万金刚山,而将一切有实法比喻成水泡,在水泡上即使放一个小小的东西也会马上破裂,如水泡般的一切法,又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重的理证观察呢?
7、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离一多因来观察,最后一个法也得不到,将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反过来说,对自己的心进行推测时,众生相续中如须弥山般的邪见最后也会全部摧毁无余,比如认为实有的“我”存在,但对“我”进行剖析之后,所谓的人我、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为存在的柱子进行观察,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对于这样的空性继续串习,最后将轮回苦海中所有的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全部推翻,便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特点。
8、现在的物理学家或者个别论师,有的通过仪器的方式观察,有的通过自己的理念智慧进行剖析,最后将这些法分析成原子、分子一直到最细微的夸克等,这时他们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或者说有一个最细小的法。他们是不是真正通达了佛教的空性呢?不是的,这只不过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从实际修证中,并没有真正证悟万法空性的道理。
9、离一多因
一和多可以包括在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当中。任何一种法,既然不存在“一”,所谓的“多”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多体必须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好像无树不成林一样。
10、麦彭仁波切引用《楞伽经》的教证,说明首先必须承认万法唯心,到最后,唯识宗的究竟观点也与中观宗一样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10、1《楞伽经》中说:“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
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有丝毫所得,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
10、2又云:“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
在胜义中观察时,实有的依他起和无实有如毛发般的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到最后,遍计法和依他起都不成立的圆成实也不能成立,既然全部无有,又怎么会在你的心识面前安立呢?根本不能安立。
10、3经中又说:“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
此处“普基”指的是阿赖耶。外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执著它们的种种识根本没有,一切万法所依赖的阿赖耶也是没有的,可是,一些没有智慧灵魂的如尸体般的愚者凡夫始终认为这些法全部存在。
10、4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就像我们放电影的机器一样;正在放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场景,就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也叫做遍计法;外面各种各样的形象,在实相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圆成实。
也就是说,幻化的来源叫依他起;如同毛发般幻化的各种显现,叫做遍计法;所谓的遍计法根本不成立,已经证悟到这一点,叫做圆成实。
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遍计法和圆成实全部是空性的,这一点在《楞伽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所谓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愚者分别寻思为存在。
10、5经又云:“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
对于执著外六处、内六处等一切相为实有,以及依他起意的动摇分别等,真正佛陀的弟子已经完全超越了上述这些执著,他们所享受的是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10、6上述教证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心观察分析,“一”与“多”的体性都是无有可取和可得的,因此,无法以语言说其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心里也无法执著“是此是彼”等,这以上说明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以心剖析时,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11、俗人观点:倘若不存在,山河大地等一切法为什么会被世人所公认呢?
中观观点: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外界的色等境以及眼识等有境实际都不存在,住所、身体、受用等内外一切有实法,以及受持彼等之种子阿赖耶也是不存在的。然而,远离智慧取舍的如同尸体一般的凡夫人,却说外境不存在、心识存在。此处不仅破斥了小乘有实宗,而且对唯识宗的观点也作了遮破。
12、俗人观点:既然凡夫人全部如同尸体一般,那么,真正精通法理的诸位智者,真正具足智慧生命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呢?
远离一切戏论的诸位智者,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诸位佛子,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道理,真正超越了蓝黄等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戏论,最后处于无有任何分别的境界当中。
13、法称论师观点
在讲解名言时,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在这个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麦彭仁波切则认为,法称论师名言的究竟观点,应该是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派的说法来解释。
法称论师曾经亲自说过:“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任何一个人去观察眼前所显现的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一个实法。其原因是:所谓的一体和多体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法称论师接着讲到:“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
外境当中,如果某法以一体的方式不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相怎么会成为一呢?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外境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外境其实远离了一切行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一切相都是假的、虚妄的,全部是空性,这就叫做无有自性。
14、《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宣说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被称为大乘总的经典。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既讲了唯识宗也讲了中观宗,最后承认究竟三乘。而《涅槃经》、《宝积经》、《月灯经》等经典当中主要讲到中观最殊胜的道理,最后承认究竟一乘。
藏地流通的《楞伽经》均转译自汉文。一名《入楞伽经》,北魏时代菩提流支译成汉语,共九卷二十八品,后由郭法成(藏族译师)译成藏文;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由梵文译成汉文,名《一切佛语心品》,共八卷,后由郭法成译成藏文,并将汉族轨范师万希(音译)之注释亦译为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