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9品一相无相分

创建日期:2023-04-06

  民俗学-金刚经(涤)9品一相无相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31-37(9品)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31“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31、1注

  31、1、1须菩提:佛呼名问意。

  31、1、2于意云何:这意汝解么。

  31、1、3须陀洹能作是念:须陀洹有这样观念么。

  31、1、4我得须陀洹果否:我已经得须陀洹果耶。

  31、1、5须菩提言:须菩提答佛。

  31、1、6弗也:无这观念。

  31、1、7世尊:口称心领会。

  31、1、8何以故:自解自释意。

  31、1、9须陀洹名为入流:须陀洹译中文为入流,入流者,是初入贤者之流也。

  31、1、10而无所入:入流无住入流相。

  31、1、11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缠缚而污染。

  31、1、12是名须陀洹:虽入边流,而未至中流,姑且为初果吧;法者,意识也;果者,果报也,由因而成也;因者,自作自受也。

  31、2解

  31、2、1佛问须菩提:须陀洹果之人,能忆念“我已得须陀洹果耶?”

  31、2、2须菩提答:“不可,佛耶。”

  31、2、3须陀洹名为入流,即断凡夫之流,转入贤明之流也;亦名逆流,逆出情欲海也;初果者,喻花谢而果初成也;

  31、2、4而无所入者,六根无入于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无入于色、声、香、味、触、识也;即见即舍、即住即迁、即迷即觉也;复为断粗惑,即见惑也;

  又为七反,因闻思二惑,未曾断尽;需要人间终,反天上,天上没,来人间,往反七次,方能断尽也;倘能突悟、突证、突无我相者,一反也无,即出三界、透九重、入兜率天;

  天者,世界之外也;初重天,色欲具足故,名为有色天;有色有三重天:即初善、中善、上善;天人所住之,是世间有善意、善心、善性者,即爱国护民、敬老扶幼、以财布施、与信佛闻法而能生敬信心之人,升住之天,其名为福报天。

  更上复有三重,见诸色相无染住心,故名为无色天;即初信、中信、上信之人升住之,即须陀洹果等类之人共住之天,亦名少净、少者,喻初少年,渐长渐壮之时;

  净者,初见本觉慧命、渐生清净心也;是故境随心转、心随性用,更名断三品,亦名预断三品;预者,预示也;断三品,断去地狱、饿鬼、畜生之中投生也;

  更名初禅,初禅者,初成三昧也;三昧之名甚广,单说禅那也;禅那即静虑,静者,静而后能定;虑者,虑而后能得;定者,心无十恶既无恐怖,心无恐怖即定;得者,心无妄想,即归真如,心归真如即得;初禅那者,似乎知之而未彻也;既未彻时,尚不能用;虽不能用,似乎合乎能用之道也;如是者,为初禅那也,是名须陀洹果也;

  31、2、5虽然自知已得须陀洹果,而不可作已得想、已得相;倘若想相不无,即非须陀洹果也;无负想相,即无负尘累;无负尘累,是名须陀洹果也;

  学佛儿,当惺惺复惺惺;天者,世界之上也,由自性而成之;界者,范围界限也,是自心分别也;倘能称性大慈、无我、大施,即本心无碍;无碍之时,尘尘刹刹无一不是真法界性;当知真法界性,自心所造尔。

  32“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32、1注

  32、1、1须菩提:佛招呼他。

  32、1、2于意云何:你解答一下。

  32、1、3斯陀含能作是念:斯陀含可能有这样想法么。

  32、1、4我得斯陀含果否:我已经得到二果地位耶。

  32、1、5须菩提言:须菩提解答说。

  32、1、6弗也:不可能。

  32、1、7世尊:亲热语。

  32、1、8何以故:所谓者。

  32、1、9斯陀含名一往来:斯陀含再来人间一反、不复再来矣。

  32、1、10而实无往来:其时往来如幻梦泡影,真心本性无有往来相。

  32、1、11是名斯陀含:倘若想著“我已经得到斯陀含果矣”,即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即非斯陀含;倘无执著心,即名为斯陀含矣。

  32、2解

  32、2、1佛问须菩提,斯陀含可能想着“我已得到一往来果矣”?

  32、2、2须菩提答:不可。

  32、2、3何谓也?暂且耳。

  32、2、4名为一往来者,再来世间,复反天上,不复再来世间受生死苦也;不复再来者,斯陀含在无想天中,待天禄尽时,直升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受用;待受用期终,复直升兜率陀天;

  兜率者,兜下诸天与世间净信之天人,率领一切缘熟归觉地;陀者,寿无量、界无边,亦名知足天;知足者,常乐也。直升,即不死,是故二死之中,已断分段死矣,仍有一变易死耳;何谓分段?是将生死分为两段;两段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即世间第一大苦也。何谓变易?如金蝉脱壳,与鸟换毛者,永远不复再来世间诸类之中投生也。

  二果升无想天,解经人按照次序上升。首先说有想天界:有想者,在无色天之上,亦复三重,即诸执著想相之人,或在山林,或在旷野,或在庙堂,修诸苦行(“行”读“恒”),与诸外道有善修持者,共所住之。三重者,为下行、中行、上行之人,所住之行(读“恒”);此天以想为身,其天清净,寿命较长,即世间之上,第七重、八重、九重天也(“重”读“从”)。

  二果天其名无想,无想者,无图见闻也;天者,在有想天之上,其天亦复三重:是下纯、中纯、上纯,三别所住之,是斯陀含与纯洁外道所住天;纯无见闻二惑,即眼、耳清净,而不被一切诸色、声相之所迷惑;思惑未净,是故以思为身;因其藏识未断,仍需一往来,方能断尽也。

  问:世间人尝说,三十三天外怎么讲?

  答:是有色界天,其天主率领四方、四维、三十二小天王与天主天王,合为三十三天也;外者,此天之外也。

  二果亦名二禅,在二禅那中,自明本心,而见真性;初尝法味,渐得轻安,得轻安已,偶尔似乎入定;见诸希有之相,而无贪图亦无想相;在无想相之中,能度心内、心外一切众生相,亦无能度相;复无度尽相,而实无往来者,然本心如如、真性湛湛;本来不动,有何往来之相?往来相者,识心未干也。

  32、3偈云

  初二果如寄宿停,行程前进莫需停,继续进步再进步,弥勒菩提是故人,

  十八十八具足相,界界相相自性成,天界人界一心造,无界无相乐无穷。

  33“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33、1注

  33、1、1须菩提:佛召呼他。

  33、1、2于意云何:汝想一下。

  33、1、3阿那含能作是念:阿那含能有这样想法么。

  33、1、4我得阿那含果否:我已经不到世间诸类之中去投生矣。

  33、1、5须菩提言:须菩提答。

  33、1、6弗也:非也。

  33、1、7世尊:佛耶。

  33、1、8何以故:按道理讲。

  33、1、9阿那含名为不来:阿那含是不入世间轮回之人。

  33、1、10而实无不来:究竟解法不可这样讲。

  33、1、11是故名阿那含:所有名词皆是假作、假法耳,弗可作真实相;真实相者,本无来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乐我净,有何来去耳?阿那含名为三果。

  33、2解

  33、2 、1“阿那含”翻名为“不来果”,不来者,不来世间轮回也,亦名得三果;得三果者,能转见、闻、思为戒、定、慧;喻上大学,已升到三年纪矣;

  凡喻色花,贤喻实果,圣喻证道;喻初果成,二果壮,三果熟;既熟之时,当取之,献于世尊,待证圣、道、性尔;阿罗汉为道、为性、为圣,不为果;

  按本经与玄奘诸师所译《金刚经》为证据,有大德将“证道”说为“得果”,是为误笔。

  三果所住天,为三界顶天;三界者,见色断色,即断见惑、出色界;闻欲断欲,即断闻惑、出欲界;思维意识,即断思维意识惑、出三界,而入兜率陀天矣。

  初果为七反,初至三住有色,四至六住无色;有色、无色共六重,每反一次升一重,至七反时,升二果天;二果为一反未反住有想,已反住无想,有想无想亦复六重,待二果报尽时,直升三果天;三果无反,住非有想非无想六重之顶。

  问初、二、三果,前后所解,有差别相么?

  答:非也,因有顿渐、果有迟速;无因亦无果,是名无差别。故本经所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非有想非无想,《华严》分为两种,《楞严》说为世间十二类,本经说成九类;分合之间,各有妙义,略解于下:

  非有想非无想,《华严》分为两科,是标义莫可不分也;标义者,标十类众生,各有含义。《楞严》说为世间十二类众生,是标性莫可更变也;标性者,各类众生,自性自造也。本经为九类,是标度莫可增减也;标度者,度本心自性中一切众生相。

  本经无度无想之类者,是莫可能度也;既不能度,莫可标此一类也;何谓莫可能度无想者?是一切无想;一切无想者,心如土鸡,性同木马,心想意识,一切皆无;此类性灵,犹如草麦,故无法可度;既不可度,事、理二则均不可标此类之义。

  其二,本经将非有想非无想合为一类,是正义;非有想者,无一切凡情妄想;非有想者,常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常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在不二中,有无量妙用;

  是故三果之人,在无我相中,常见一切实相;所以诸天、诸界皆由诸相而成,倘无诸相之时,即见本性妙心;一刹那间,无一切相,证一切性,即出三界,见慈氏佛;

  复为三禅者,在禅定之中,所见、所闻、所思之间,无不是道、无不是觉;出定、入定,自在无碍;见闻思觉,无有不净,唯有藏识未曾清净;以识为身,以定为用,以净为名,以无念为念,以无住为住;心无挂碍,性若虚空;三果之人,到此境界,一刹那间,出三界、入兜率陀。

  亦为预断九品,预者,预出三界也;断九品者,断绝入九类中投生也;亦名无记天,无记者,无数也,界无记,劫无记,寿命无记;娑婆坏时,三果天不坏,故名无记。

  33、2、2阿那含名为不来,不来九类之中投生也。

  33、2、3而实无不来者,是色身形相不来,而不是本觉慧命不来,是故名为阿那含者。

  即是不可久停寄宿亭,寄宿亭者,喻归乡之客,路程由三百余里,方能至故乡家园;初日需要行程一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初果寄宿之处;待到天明时,当束装就道,达二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二果寄宿之处;待天明时,当束装就道,达三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三果寄宿之处;待天明时,当束装就道,至初午时,到达故乡家园住所,即阿罗汉道也、性也;阿那含是客道之人尔。

  34“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35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34、1注

  34、1、1须菩提:佛继续提名。

  34、1、2于意云何:继续问意。

  34、1、3阿罗汉能作是念:阿罗汉能有这样想法么。

  34、1、4我得阿罗汉道否:我已经证得阿罗汉道性耶。

  34、1、5须菩提言:须菩提答佛。

  34、1、6弗也:不可。

  34、1、7世尊:敬意。

  34、1、8、何以故:怎么讲。

  34、1、9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实无有定法名为阿罗汉。

  35、1、1世尊:解其义。

  35、1、2若阿罗汉作是念:倘若阿罗汉有这样的观念。

  35、1、3我得阿罗汉道:我已得道性义,而了生脱死耶。

  35、1、4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即是执著四相之人,而不可称为“已证阿罗汉道性者”。

  34、2事理融洽十三义

  34、2 1须菩提,当知如来呼:谁是菩提?

  34、2、2于意云何,当前受持意云何?

  34、2、3阿罗汉能作是念,谁是阿罗汉?能作什么念?

  34、2、4我得阿罗汉道否,自他不二,谁得道?

  34、2、5须菩提言,当前谁是须菩提?寄问樵夫,樵夫言:在当前;“樵夫”二字,当参。

  34、2、6否也,道也、义也。

  34、2、7世尊,笔不落纸名世尊。

  34、2、8何以故,无故生事故。

  34、2、9实无有法名阿罗汉,非法,非非法,罗汉亦非非,不可作非想,不可执著是非非。

  35、2、1世尊,世尊遍法界,每一微尘一世尊。

  35、2、2若阿罗汉作是念,若有、若无归何处?不作一念名无诤。

  35、2、3我得阿罗汉道,得个什么?道个什么?

  35、2、4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倘执一法尘,即非阿罗汉;能无一尘相,即是乐阿兰那行者。

  34、3解

  佛问须菩提:汝等阿罗汉,能有执著“阿罗汉”相耶?须菩提答:弗也,没也;佛连续问:初、二、三果者?已明其义矣;又复问:阿罗汉道之人,能有执著性耶?

  何也?非佛迂而赘,因我执著痴复呆。

  36“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37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36、1注

  36、1、1世尊:称佛号,欲答,连前接后意。

  36、1、2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佛说我已经证得无诤三昧矣。

  36、1、3人中最为第一:佛说无诤三昧,在天人中,这三昧是第一之中最为第一也。

  36、1、4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得此最上三昧者,即是永离一切欲望痴。

  37、1、1世尊:称世尊者,是转折点,亦是乐观义。

  37、1、2我不作是念:我没有这样想法。

  37、1、3我是离欲阿罗汉:我没有这样想相“我已经证得离欲阿罗汉道性”矣,本性无诤、心常乐。

  36、2偈云

  心欲离欲欲仍在,无得无求欲冰消,第一第一欲第一,无得无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样,只因我痴病未消,倘若无痴亦无欲,大千世界一笔勾。

  36、3解

  36、3、1称世尊者,须菩提表达于如来,其实使诸有情,自知得果证道之方针;方针者,初、二、三果,已表明于如来;现复表达证道称性之法门,后学者当知悟而证之。佛、我、菩提,无二无别也;能行者,必能悟证之,勿可自误而误他。

  36、3、2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者,他佛、我佛,非一、非二也;说与非说,亦是非非;我得者,真我无相,亦无言说,非得其名,而得其义也;无诤者,是阿罗汉别号也,阿罗汉以无诤而得其义;义者,道也、性也,是故名为得阿罗汉也。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维也;正定者,禅定之中无邪亦无苟也;正受者,施与受者,纯净如来性也;正思维者,举心动念,无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无上禅那也,又名正禅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罗汉本性也;本性者,无与人诤、无与物诤、无与我诤、无与一切是非诤。

  略解少许,以备初学而用之;无诤者,一切无诤也;例如,有冤不伸,有苦不诉,有人打我、骂我,能忍、能让、能受;有人起恶毒心,来害我,或免其难,或遭其害,无仇恨心、无报复性;其心如如,恩怨无二,亦无差别,其名为无诤三昧。

  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来,求我接受,哀我顺从,切不可无诤;当改一字,即名无受;或加一句,无染住心;后学者,勿可混淆邪正之别。

  如或有人,吹捧嘘伪,说我有道、有德;如或有人,赠我货币,馈我财物;如或有人,寻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这三类人,少智缺慧者,经常被惑;后学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

  36、3、3人中最为第一者,即八万四千种三昧,三昧之中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之人,在天上人间,亦复第一之中第一人也。

  36、3、4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者,即阿罗汉证得离欲三昧;其名为离欲行,亦是诸行之中最尊、最上,故名第一离欲阿罗汉;离欲者,离一切欲,离二十五有欲,离五蕴十八界之欲。

  37、3、1称世尊者,上奉如来,下嘱我等也;学佛者,当深谛之,上下本一体,奉嘱是如如。“行”读“恒”声。

  37、3、2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者,我没有想相“我是大阿罗汉耶”。

  36、4偈云

  无欲我是阿罗汉,无生一念法中尊,无欲无生归何处,遗留现未后学参。

  37“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行”读“恒”

  36、5注

  37、5、1世尊:称世尊者,须菩提连上接下,开示我等也。

  37、5、2我若作是念:倘若我有这样的观念。

  37、5、3我得阿罗汉道:我证得阿罗汉道性矣。

  37、5、4世尊则不说须菩提:佛不会说须菩提。

  37、5、5是乐阿兰那行者:是称性无诤三昧道性也。

  37、5、6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我须菩提没有这样观念“我是得道证性之人”。

  37、5、7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因此如来命名,我是称性无诤三昧第一者;乐阿兰那行者,即称性无诤三昧道性也;称性者,本性大慈也;道者,与如来道德符合也;性者,本性自然而然也,而非勉强、勉力也;命名者,是过渡而非真实义也;真实义者,无可言说,常乐我净也;亦无名无相,而真常无竭也。

  “行”读“恒”音。

  36、6解:事理融洽义

  所谓能断见欲,即得初果;能断闻思,即得二果;能断识别,即得三果;能作无诤,即证道性;证道性者,即是补处。所谓化三果、证无诤之道性,即是菩提现大阿罗汉身,而为我等演此妙法也。

  复请世尊证而印之,是使我等入正轨道、进真法门;我等倘若未经大阿僧祗劫之功果,焉能得见此经、悟此真理?法门虽大,无缘莫可入;目前彼岸,虽然光明正大,无悟莫能见、无证莫能至也。

  倘若有一丝半苟名、利、欲、爱,仍然是众生;犹如盲目之人,入于自家宝藏;欲取珍宝,必碰头失足,非死必伤;是故菩提无相、无执,即真无诤三昧道性天;使我有二:1九类、2某甲;众生有二:1四生六道;2某甲心中烦恼与妄想、以及分别是非相。

  36、7偈云

  得果证道的是止儿啼,无啼之时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无相亦无得,无相无得之中有妙谛,

  凡者见闻件件是凡情,圣者见闻样样皆圣谛,

  菩提众生无别无二性,倘无执著无有不菩提。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7品无得无说分+8依法出生分

下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0品庄严净土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