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13品如法受持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44-47(13品)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
44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若”读“惹”。
44、1注
44、1、1 尔时,须菩提:此时,须菩提。
44、1、2白佛言:向佛请示云。
44、1、3世尊:请示前言。
44、1、4当何名此经:此经当用何种名号。
44、1、5我等云何奉持:我等当用那种法门经常奉持。
44、1、6佛告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
44、1、7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此经名号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翻中文为金刚智慧到彼岸。
44、1、8以是名字:用此名号。
44、1、9汝当奉持:汝等当经常奉持与忆念《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经题。
44、2偈云
菩提为着诸有情,请佛题名示奉持,如来付嘱常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
44“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若”读“惹”。
44、3注
44、3、1所以者何:佛表前章意。
44、3、2须菩提:是转折意。
44、3、3佛说般若波罗蜜:即我智慧到彼岸。
44、3、4即非般若波罗蜜:不可执著般若相。
44、3、5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句,仅仅是只渡生舟儿。
44、4解
佛先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复说,即非般若波罗蜜;更说,是名般若波罗蜜;三说差别甚深,若明真理,玄穷莫竭。
44、5偈云
金刚智慧喻凿井,工具人力不停留,凿成智井生净水,金刚工具亦是非,
初二三果喻凿井,至道性比缮井人,智慧井生智慧水,当舍般若波罗蜜。
44“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不”作“否”。
44、6注
44、6、1须菩提:如来问号。
44、6、2于意云何:问义。
44、6、3如来有所说法否:本经凡佛自称如来者,多含法身如来义,即如来问于须菩提云,如来经常向汝等有所说法相么。
44、6、4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向佛答复说。
44、6、5世尊:答复礼貌。
44、6、6如来无所说:须菩提答,法身如来无法可说,法身如来即性。
44、7解
佛所说法者,无法可说也;所说者,破执著心也;破者何?以智慧力破无明;以无住、无相、无得破贪、嗔、痴、欲、爱、妄。
上根人,智慧如利刃,来一斩一、来双斩双、贪来斩贪,嗔、痴、欲、爱、妄来,亦如是斩;斩尽灭迹,亦无斩尽灭迹相;既无斩尽灭迹相,仍然执著智慧利刃相;是名执法不休,亦名执著法尘相,复名执法尘劳相;执法之徒,三界不可透,九类弗可出;故名如来无法可说,亦名无法可得。
45“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5、1注
45、1、1须菩提:佛召呼他。
45、1、2于意云何:汝听着。
45、1、3三千大千世界:见前。
45、1、4所有微尘:大千世界内,上凌虚空,下达地面,微尘数。
45、1、5是为多否:问菩提。
45、1、6须菩提言:菩提答。
45、1、7甚多:很多。
45、1、8世尊:愿佛解其意。
45、1、9须菩提:呼名释义。
45、1、10诸微尘:所有微尘。
45、1、11如来说非微尘:佛说不可执著微尘相。
45、1、12是名微尘:凡夫执著心未除,故说是微尘。
45、1、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世界是有情相造成,倘无一切有情杂念相,世界亦非真。
45、1、14是名世界:故名非世界,亦名非非世界。
45、2解
45、2、1三千大千世界,解前;所有微尘是为多否?倘尺寸微尘尚不可计数,况一世界中、甚至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之数耶?如来以此无数量数,而问于菩提;然而菩提仅答“甚多”二字而了其问,然而未了其意;是故菩提复称“世尊者”,含义欲闻其要也;
故如来应菩提所请,答曰: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是三反之奥,读者当在六根互用之中谛之,谛之之间之妙义;
故本经云: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见色思色、闻声忆声、以及香味触法,而生分别,即是着如是微尘相,读者弗可弗明其义也;
所以识心未了,见微尘是微尘,见诸相是诸相;若诸识不摈,诸有不弃,即生死不了,故名为微尘相;若见诸色声等,无挂无碍,即得二果。
所见尘相无有不是真如实相、诸佛之全身、妙用之真常,是名非微尘相,亦名证菩提道;
倘若不见诸相兴,亦复不见诸相灭,真心本性如如不动、放大光明,普照大千,无有不见,无有不明,到此境界,是名微尘,即名为彼岸。
45、2、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者,由众生共业与如来愿力而成也;共业者,众生都有诸业性也;众生因业而成世,因性为界,是故众生无有不住世界相也;业性者,非善即恶,非恶即善,善恶二性者,业性也;故恶者,住三涂与异类,善者,住天人与修罗,是故善者多福,恶者多罪;因福罪二相故,即不可了生脱死;生死不了者,福罪二业遮障也。
故如来说世界,如不作善、不作恶、不作诸业性,此人虽然色身住在世界中,其心性识已超越世界相矣,故名为非世界;倘能戒律清,四相净,转业性,化菩提,情欲识归圣谛,所有世界,非有亦非无;万象由我我转,而不被万象迷,故为是名世界。
如来愿力者,因众生迷于业性之间,了无出期;如来本愿力故,出现于世间;说诸业无我,诸相无常,使诸众生,离业性相,弃妄归真,即名如来以本愿力故,出现于世间,度诸众生出世间网;界即间。
45、3偈云
世界非世界,是名为世界,倘无共业相,即出世间网。
46“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6、1注
46、1、1须菩提:佛向菩提说。
46、1、2于意云何:汝听着。
46、1、3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汝看佛身面目,三十二种福慧相,是佛真法身么。
46、1、4弗也:菩提答,不可。
46、1、5世尊:佛耶。
46、1、6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菩提答,不可以将三十二种化佛身相,当作如来真身。
46、1、7何以故:怎么讲。
46、1、8如来说三十二相:佛说身相三十二种好。
46、1、9即是非相:一切诸相,皆是虚妄。
46、1、10是名三十二相:姑且为三十二相吧。
46、2偈云
三十二相八十好,无相如来无穷竭,若问如来真实相,无去无来在目前。
46、3解
46、3、1如来问于菩提,汝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菩提言:不可以三十二相当作如来法性身;本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三十二相亦是诸相之相,而不可作非相,以是意故,是名为三十二相。
是名者,暂且也;如用竹筏度识河,未度之时,勿可舍;既度之后,应当舍;舍之,方能摇手摆臂登觉地;不可负此度筏,见如来。
46、3、2三十二相者,化佛身相也;梵王帝释亦有此相,虽有,然不足;三十二相者,三十二清净行也;从眼、耳、鼻、舌、身五根中,修六波罗蜜,而成三十;在意识中,修无我、无相,为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六波罗蜜者: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也;无我者,色身非我也;无相者,不著一切相也。
46、3、3具足三十二相者,佛也;若恋爱三十二相者,即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即不可出五浊世也;仍有凡、圣、贤、愚、富、贵、贫、贱、福、德之相;如古天皇顶现山河相,大尧眉有八彩,大舜双目重瞳,关羽面枣红、而五须过胸,太公耳白如霜、八十遇文王,甘罗耳红似火、十二能称相;
富、贵、福、德之人,尝遇佛闻法,得果证道者,不鲜矣;富、贵、福、德之相,多修十善而来;诸凶恶相,恶人恶业,从恶性而成也。学者,弗可弗知,即弗可染住也。
46、3、4三十二相者,抄写于下:
1足下平满;2足下印纹,如千轮旋;3手指纤长,端直而圆润;4手足柔软,如兜罗棉;5手足指间,如缦网交互;6足根圆满;7足面高隆;8腿肚均匀;9双手过膝;10下根蜜藏;11身相端正;12一一毛孔,生青色光;13毛头右旋,向上;14身金黄色,放紫金光;15,周身光明,犹如满月;16皮肤细滑,光润;17七处平满;18两腋之下充实;19身相严肃;20身直端正;21肩圆臂阔;22口齿四十;23齿整牙白;24四牙微大,鲜洁;25双颊丰隆;26舌得上味,咽常生津;27舌广红薄,展可覆面;28音声清亮,而爽晰;29眼绀青而明亮;30眼毛青秀;31眉间白毫右旋,而放光;32顶髻红润,而隆起,放紫金光;是名化佛三十二大人相。七处者,双足、双手心、双肩窝、及顶中。
46、4偈云
诸相本无生,亦复亦不灭,不生不灭中,三十二具足。
47“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47、1注
47、1、1须菩提:佛对须菩提说。
47、1、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如有善心善意男女之人。
47、1、3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用恒河沙等数次,生命与财产而布施,供给诸有情者。
47、1、4若复有人:倘若另有其他之人。
47、1、5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在《金刚经》中,甚至单独一受、二持四句偈意,或一节之间之道义者。
47、1、6为他人说:复能向有缘之人,宣讲一偈或一节义,使彼见道,而明觉性者。
47、1、7其福甚多: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恒河沙数次生命,布施于有情者之上。
47、2解
某人以恒河沙次身命而布施者,识心炽盛也;以慧眼观之,如猪、羊献身于人类;以识投识,而生死无可了局。
47、3偈云
以情施情情似海,人我众生四相坚,那比种粒无为种,了生脱死在其中。
47、4复云
恒沙数次施于恒沙众,施与受施情意亦恒沙,
施受情意自投恒沙网,何时断情弃网见金刚?
47、5续解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受者,承担也;持者,行持也;其人能承担行持本经某偈、某义者,未来之佛也;何况为他人说者,即为自度、复度他人也;自、他不二,事理融通也;能融通者,诸相冰释也;若献身恒沙次之人,弗可入道也;其福甚多者,受持四句偈等也;能受持偈节义者,华藏海中,复增一莲也。
47、6偈云
住相布施越大福越大,福大业大相广生死多,
恒沙生命无离生死妄,无受无施无妄第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