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19品法界通化分+20品离色离相分

创建日期:2023-04-13

  民俗学-金刚经(涤)19品法界通化分+20品离色离相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94-96(19-20品)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94“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94、1注

  94、1、1须菩提:佛向菩提说。

  94、1、2于意云何:其意义解于下。

  94、1、3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比喻有大施主,布满大千世界七种无价珍宝。

  94、1、4以用布施:全部托出,施佛及僧与诸人民。

  94、1、5是人以是因缘:此大施主所得因缘与果报。

  94、1、6得福多否:此大施主所得福报,多而大么。

  94、1、7如是,世尊:须菩提答,这么这样布施者,佛耶。

  94、1、8此人以是因缘:此大施主布施这么广大之因缘。

  94、1、9得福甚多:须菩提答佛言,此大施主所得福德之相,甚多耶。

  94、1、10须菩提:如来复向菩提言。

  94、1、11若福德有实:佛复向须菩提解释说,此施主没有得到真实福德性。

  94、1、12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此施主所得到之福德,是幻梦无常有相之福德,而非得到真常无我、无相、无有言说真心妙慧、湛福德性。

  94、1、13以福德无故:此施主所得之福德相,如在梦中所得诸相耳,醒悟之时,方知梦中福德相,皆是无常、无我之相耳。

  94、1、14如来说得福德多:佛说此施主是梦幻福德,而非真实,更非真常,非本性无我、非真心无相之福德性也。学佛儿,当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94、2解

  94、2、1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如来问于菩提,其意云何也;其二,某甲本心本性问于本识,于意云何也?

  何为本识者?本识无妄也,即见闻六尘,不被六尘污染而迷惑;倘见六尘遭六尘污染,而迷惑者,即名为妄识也;其本心本性,亦复如是。所谓有妄无觉,心、性、识为三魂,即名六道也;故有觉无妄,心、性、识为三身,即如来是。

  何为七魄者?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觉触、意识别、与意思妄为七欲,是故凡夫有欲无觉为七魄;故如来有觉无欲,为七觉支分;所以众生魄力妄,为妄所转,其名为自转生死轮回也;是故如来魄力觉,不为妄转,而能转妄成觉,故名为大觉世尊也。

  94、2、2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者,假若有大施主,将大千世界之内,所有物质等类,皆化为七种奇珍异宝,上施诸佛、下济众生。

  94、2、3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佛问菩提,此大施主有这样因缘力故,其施主所得福报多么?

  94、2、4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答佛:如是,世尊,即是耶,佛耶,此人以是因缘,即施主有这样因缘力故,得福甚多;即此施主,所得有相福报,多而大耶。

  94、2、5如来复呼菩提言:若福德有实;如来复呼菩提者,舍权就实义;若福德有实者,含义即是没有福德。

  94、2、6如来不说得福德多者,真德无相,多者尘相多。

  94、2、7以福德无故,此施主着相布施故,名曰:无。

  94、2、8如来说得福德多,多者,幻泡多,非真实也。

  94、2、9无名人略加譬喻而写于下,以明其义。

  若有一大施主,用无量、无边七宝等物,向大千世界之内,上施诸佛、下济诸有情类;施之无穷,亦无竭止;如饥与食、渴与饮、冬与暖、夏与凉、行与车船、住与屋舍,所有用具以及行住之间,果林浴池、花圃鱼塘、娱乐场所,如是等处,皆以七宝配合而造成;

  此大施主,因缘力故,却有一座无尽宝藏,储存无尽灵丹;大千界内,凡是人类皆与一粒,其人若服此粒灵丹,能延寿命五百余岁;在五百岁内,不生一切诸疾病苦,快乐一世。

  此大施主,因缘力故,大千界内,诸类人等,欲见何乐,即见何乐;欲闻何声,即闻何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如不欲见、闻之时,即不见、闻,与见、闻人两无妨碍;大千界内,人人具足,某爱某乐,某人由心而现某乐;人人自娱,各有各得,互不妨碍。

  插题,另有他人祈求福报,造塔修庙,塑像装金,礼佛拜忏,度众斋僧,求五福乐,消灾延年,希诸欲望,顺心而从愿,如是等类,就是所求皆得;然而终必有期,所以佛说:一切有为,如幻梦泡;用慧眼观,如饮毒酒而取乐,何足道哉?插言终。

  接上,此大施主,因缘力故,本身寿命,可能住世三千余岁;在三千岁中,无有诸疾、痛苦之病,亦无不如意之处;三千岁后,无病无恼离别世间,善魂福魄,得生于福报天上;住寿千劫,此大施主福报可为大否?

  然而,福报虽大,必有终期;可惜不如一宝也无须陀洹果,八反之毕,永无再反已;

  住三果天,待至补处;到补处已,与弥勒菩提等圣,同侣共参,入无为觉;报期圆满,及登觉地,见如如佛。学佛儿,当舍有执,捷登无为峰。

  94、2、10其二,佛呼本甲须菩提,当谛听: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节经文,是如来扭转本甲从无始至今,认妄为真,即生死不了;以贪为亲,劫尽也不能见本觉之慧命;所以如来大慈,首说著相普施之事而比喻,然后即说以无相至要之言,扭转于本觉。由劫始至今,贪妄之心,归纳于真如、实相之性海;即名为转贪、嗔、痴而成戒、定、慧;转六欲为六波罗蜜也。

  94、2、11附参学一则,犹如本觉须菩提,忽然给如来一口,咬破本甲皮肉,方见破处之血,非从外来,亦非他有,即是本身之鲜血;所谓不悟则不见,能悟则能见;见什么?见福德性,非多、非少、非有、非无,其福德性在其中矣。

  94、2、12附传灯录有大德言:超毘卢,赛释迦,方为真佛子。

  是故未悟证时,不可说;已悟证时,不需说。后学者当精进,参,参,参。

  94、3偈云

  佛呼菩提无别相,于意云何问真心,七宝皆是妄心造,无作无为本性天,

  若拥珍宝三千界,用以布施是妄心,其人因缘如是大,总归有相必有终,

  得福甚多有何用,布施因缘顷刻中,不若无为虚空地,无得无求第一施,

  七宝堆成三千界,妄心尘相更无穷,妄尘却是生死种,无尘无相主人翁,

  七宝屠刀何时放,名利苦海那日回,倘能无人无我相,大千世界一口吞,

  有相福德总有报,无相功德量比天,当断三世福报种,善恶皆无第一参,

  无人无我无诸相,罪福齐无究竟天,无心能断三世业,无我捷足证菩提,

  性遍一切无性相,心周三世不见心,无遍无周无诸相,是则名为觉世间。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95“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5、1注

  95、1、1须菩提:如来继续向持经人开导。

  95、1、2于意云何:汝能离妄合觉否。

  95、1、3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如来说,汝等能见到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耶。

  95、1、4弗也:须菩提答,不可执著见相、不见相。

  95、1、5世尊:佛与菩提本是一体,答世尊者,口与心契也。

  95、1、6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我等不应该以诸尘相当如来。

  95、1、7何以故:怎么讲。

  95、1、8如来说具足色身:佛说,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度未明人。

  95、1、9即非具足色身:凡是有相,皆是虚妄。

  95、1、10是名具足色身:无名、无相,其名为具足色身。

  95、2解

  95、2、1佛呼菩提,自他不二,我亦是从。

  95、2、2于意云何?问本心,应谛听其义。

  95、2、3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1如来问菩提:见如来三十二种色身相、八十随形好,是如来法性身耶?2问我等,能见本觉法性身么?

  95、2、4菩提答:弗也,即弗可;弗可者,不可将身相当觉性也;所谓身相可见,是非常;觉性虽不可见,而是常;犹如树梢风相,当知真风,非是树梢;所谓树梢风,尘相也;当知尘相,非真风、非不真风;所以真风,虽不可见,亦不可言其无。觉性者,亦如是也;觉性者,如来也。

  95、2、5复称世尊者,释其意也.

  95、2、6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释曰:如来说具足色身;佛说,三十二色身、八十种随形好;当知身相是生灭无常,如幻泡影,故言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身相住世,仅八十年,以佛眼观,一刹那间;用慧眼谛,如及时雨,救度旱苗;既救度已,雨止复晴,当知雨晴二相,悉归真如。

  95、2、7佛说,即非具足色身;复说,是名具足色身者;既不可有,亦不可无,二边不立,中道不停也;本来圆满,何需假名?即为是名具足色身;然而具足色身,法身中非无,本来人人具足;如修十八界、空五蕴、无九类相,合为具足三十二相身,亦可转化为三十二应身;如八识中,识识无十恶,合为八十化智,故名为八十随形好;如来三十二相者,度中、下根之人也;欲明三十二相者,已写于本解前“46、3、4三十二相者”中。

  96“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96、1注

  96、1、1须菩提:如来向本觉言。

  96、1、2于意云何:本觉当明其义。

  96、1、3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汝能见到如来一切诸妙光明相耶。

  96、1、4弗也:不可以见诸色身相好当作是如来。

  96、1、5世尊:心敬而口言。

  96、1、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诸妙形相,当作如来正法身。

  96、1、7何以故:自释其意。

  96、1、8如来说诸相具足:佛说诸相具足,是权乘法。

  96、1、9即非具足:凡有形相,皆如长河之水,流而不住;凡不住者,即非真常。

  96、1、10是名诸相具足:化佛诸相具足者,虽是无常,然而法身中非无。

  96、2解

  96、2、1佛呼菩提者,即是能受持此经此意之人也。

  96、2、2于意云何者?问过去、未来、现在持此金刚之义之人也。

  96、2、3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即是化身如来,而问觉者:可能见我法身中,具足诸色形相乎?

  96、2、4弗也,即是肉眼不可见如来法性中,具足色身诸相好。

  96、2、5称世尊者,因其世间凡夫不易化度也,而非智深慧熟之人,焉能出世间,而称大雄,作世尊耶?称世尊者,心生敬仰,自他不二,真心如如也;亦是自心自种一粒智种灵苗,即长(读“掌”)即大,即为菩提觉树;以待他日,坐于此树之下,成正等觉。

  96、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觉者当知,如来者,法身佛也;所谓法身无形亦无相,然而无形无相之中,无不具足诸色形相;所以肉眼能见,住世化佛,诸色形相好;法眼能见,无边法身如来,诸色形相好;虽见是一,而凡、圣却是两般;

  96、2、7何以故?觉者入其觉性境也。

  96、2、8如来说,诸相具足者,佛指化身形色诸相也,是故化身如来,色色无一不湛其妙者;其二,化身如来色身具足三十二妙相、八十种随形好;觉者,能无二十五有,无生七情心,即得三十二具足妙相;能八风不动,八识不转,五蕴不住,真心如如,妙性湛湛,即得八十种随形好;八风者:1利、2衰、3毁、4誉、5称、6讥、7苦、8乐为八风;八识者:1眼识色、2耳识声、3鼻识香、4舌识味、5身识触、6意识法、7思识别、8隐藏微细识中,暗含种种识别种子;八风、八识之中,一一均含着五阴之相。

  觉者,能空五阴时,即转五阴,成为八十种随形好,所谓菩提具足,无不具足;无不具足,觉者当知,菩提人人具足,只要内省,不需外求;倘内心无相,菩提即在目前;若心外求佛,千劫亦莫可能见于菩提;见菩提时,即名见法身。

  96、2、9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如来色身住世,具足诸相,仅仅八十年,以慧眼观之,一呼吸之间,是故佛说:即非具足是也。

  96、2、10是名诸相具足者,凡是有形、有相皆为是名;然而是名之中,在无我相真心之内,常见法身如来无量妙身诸色形相好。不悟、不证、不彻、不透之人,强以肉眼,欲见法身如来诸色形相好,魔也;已悟证者,睁眼、合眼,无处、无时、无有不见如来法身诸色形相具足好;虽如是见,亦无见执二相;其心性识不染、不住一微尘许,在在处处,其心浩浩然,其性荡荡焉,其识兀兀乎,其觉境如是,是名为诸相具足。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8品一体同观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