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10[3-3]

创建日期:2022-12-06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10[3-3]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禅宗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在禅宗历史上,几百年以来,大多数的道场,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参话头。参话头的意思,我们之前在第七堂课也讲过了。

  打坐的时候,首先按毗卢七法坐下来。

  然后开始念佛号,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心要专注,这样慢慢地静下来,念几遍、十遍、二十遍都可以。

  然后就不继续念了,开始去专注“这个念佛者是谁?”、“谁在念佛?”参疑:如果说是身体、肉体在念的话,那么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应该能念,但是尸体是不会念佛号的,所以不仅仅是肉体在念,还应该有一个东西在念,是什么呢?主要是心的作用、主要是意识的作用。在意识的推动下,肉体才可以念佛;如果没有意识的话,肉体是没有办法念的。

  最终就能发现“这个念佛者是谁”,“谁”这个字特别重要。念佛者实际上就是意识,最后就落实到意识上面、心上面。

  然后再进一步地去看,心又是什么样子呢?念佛的时候,发现是心在念,心又是什么样子呢?进一步地去观察。

  参话头,其中话头的意思,比如说,念完了一句“阿弥陀佛”,在下一句佛号还没有念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叫作话头;佛号念出来了、念出了声音,叫作话尾。

  如果是默念的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在脑海中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叫作话头;已经在脑海中出现了以后,叫作话尾。

  为什么要参话头呢?因为一个念头即将诞生,但还没有诞生、没有出现的时候,去看心,就容易看到心的本性。

  这种方法在大圆满里面也有,大圆满讲:要在离开了过去、现在、未来念头的“当下”去看心。实际上,这个“当下”,与这个“话头”是差不多的。

  在一个念头没有出来之际,去看心;看的时候,也许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什么,念头就出来了,流程就被打断了、破坏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刚刚开始修的时候,不可能一开始去看、一开始参话头,一下子就能看到心的本性,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运气,所以要能够坚持修。

  禅宗里面没有四加行、五加行的说法,实际上,基础修法都是需要的。参话头是禅宗的方法,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密法的方法也跟这些差不多,比如说,打坐的时候,先是皈依、发心,这些全部做完了以后,念上师瑜伽,祈祷上师融入自己的心、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这些全部做完了以后,就开始观察,怎么样去观察呢?

  只要往心里一观察,只有两种情况,不会有第三种情况的。两种情况是什么呢?要么心是非常平静的状态,要么就是心在胡思乱想。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不会有第三种状态。实际上,这两种状态是一样的。

  我们去观察心,不一定要在心平静时候去看;当心不平静的时候,也可以去看念头。当胡思乱想的念头不断出来的时候,可以去看念头的本质。

  对于念头,我们要会区分念头的表面和本质;对于念头的表面,在昨天第九堂课,惠能大师批评了,“心元是妄”,本来就是妄念,有什么看头呢?念头的表面,即使看多了也没有用,那么要看的是什么呢?看念头的本质。

  昨天第九堂课我们也讲过了,开始修的时候,就能把念头的表面和本质分开、能把表面的部分扔掉而直接抓住本质,这是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的,做不到的。

  所以开始修的时候,可以去看表面,表面就是各种各样的念头。看念头的表面,修的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看到念头的本质了,逐步逐步就能看到最深地方的本质了。

  如果看到了念头的本质,那么不管心是平静的,还是不平静的,都是一样的。不是一定要在心平静时候,才能看到本质。在心平静和不平静这两种状态中,对于看到本质,都是没问题的。

  当然对初学者来说,心比较平静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容易看到心的本性的。理论上是这样讲的,但是,我觉得实际上也不一定。

  实际上心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更加容易看到它的本性。因为当心没有念头的时候,分不出来到底是心的本性,还是寂止禅定的状态,分不清楚的。如果没有很高境界的话,这两种状态是模糊不清的,对于这点,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

  但是有很多念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太多太多的念头出来的时候,去看念头,反而有可能更加容易看到念头的本质。

  这是密宗的方法,密宗不是一定要让心静下来,静和不静都没关系,只要去看,就可能看到。平静的时候可以看得到,不平静的时候也能够看得到。

  如果四加行、五加行做得非常好,对上师的信心、对大圆满法的信心,各方面都特别到位,这样子的话,心平静的时候,可以看到它的本性;心不平静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到它的本性。

  如果四加行、五加行没有修好,对上师、对法的信心不足,即使心平静,也是没有用的。这种平静,只不过是四禅八定的平静,是没办法证悟的。

  我觉得禅宗跟大圆满,在方法方面,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但对所证悟的境界,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想修密法的话,先不要忙着去修大圆满,这是根本没有用的。我想,有很多师兄等不及修基础法,就去听大圆满等等深奥的法。可能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因为没有修加行,虽然很多上师很慈悲,给你讲了法、全部法都给你讲了,但是听完了以后,自己也没有什么收茯。

  没有收获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上师,不是因为法,而是因为法器有问题。如果法器不成熟,什么样的法都是没有用的。

  比如说,当时五祖弘忍大师的门下,有几百个的弟子。那弘忍大师也没有偏心,给大家一样地讲法。实际上,任何上师都是一样的,给大家一样地讲法,讲的都是同样的法。有些人证悟了,有些人证悟不了,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法器的原因,而不是法的原因。

  所以,先不要着急修大圆满。很多人说:“当然要着急了,不是人生无常吗?”

  要是真着急的话,就先着急修四加行、五加行,不要直接去修大圆满。瞎着急是没有用的,帮了倒忙。着急,当然是要着急的。“人生无常”,说的是对的,但是要按照修法的顺序去做,才能够成功。

  要修密法的话,就先把四加行、五加行修好,然后修上师瑜伽,猛烈地祈祷上师。

  我前几天也讲过了,我讲的“上师”,都是指法王如意宝。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师,不一定全部都是法王如意宝,但是我讲的“上师”,都是法王如意宝。

  念上师瑜伽,念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猛烈地祈祷;祈祷完了以后,就停下来往里看。也许心在胡思乱想,没关系,就去看胡思乱想的念头;也许心处于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也可以,就去看平静的状态。

  实际上需要看的东西,既不是各种各样杂念的状态,也不是平静的状态,必须要突破这两种状态,真正要看到的是这两种状态背后的本质。

  这是看心的本性的具体方法,没有其他方法了。

  如果基础的修法没有做好的话,根本就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把自己往前推,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向前。

  我刚才讲了,比如说,修四加行、五加行,有一个数量指标;再比如说,有一些思考方式,那么就可以努力地去思考、认真地去思考。如果没有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那么怎么努力呢?努什么力呢?

  这种时候才会感觉到四加行、五加行的重要性,我们念完了上师的祈祷文以后,就静下来往里看一看;看了一会儿以后,再念念祈祷文,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心,这样子反复修。

  有些时候可以把《六祖坛经》拿出来看一看,如果灌了顶、灌过大圆满的顶的话,可以把大圆满的书看一看,听一听大圆满的课。

  在各种前提条件下,按照大圆满的引导文打坐,轮流交替地修,就会证悟的,这是特别重要的,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这里的“自性”,就是自己的心的本性。

  “自修自作”,证悟必须要靠自己的,没有办法靠佛,也没有办法靠上师。

  当然也不能理解错了,我们有些时候说,不需要靠上师,不需要靠佛;有些时候又说,一定要靠上师加持,没有加持就证悟不了,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要靠佛的加持、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怎么去靠呢?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得有这种信心,没有信心怎么去靠呢?如果没有信心,我们念一下上师祈祷文,也就是念念这些字而已。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自己这里,必须要有强大的信心,还要努力,这些都是需要自身完成的,所以说“自修自作”。

  在达摩祖师的著作、禅宗的书里面说,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己度自己,事实也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佛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这样子理解。

  佛与我们当然有关系,上师与我们当然有关系。证悟要靠佛和上师的加持,谁去靠呢?只有自己去靠,自己要有信心才能靠。如果没有信心,就需要先建立强烈的信心,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修自作”,最后也是自已去证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悟了什么呢?证悟了自己的本性、法身。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自性法身”,“法身”、佛的“法身”,这在明天第十一堂课会讲。

  “自行佛行”,就是自己的行动、行为,按照佛的要求去做。

  佛要求我们去做的行为,比如说打坐,我们把打坐的境界,怎么用到生活当中,这就是自己的行为。

  “自行佛行”,自己去行佛的行为。

  “自作自成佛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就可以成佛了。

  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是最最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之间,最最最大的、根本性的区别。很多宗教都是要靠某一个神,让神来解决人的问题、安排人的命运,而佛教认为要靠自己。

  佛是存在的,佛的力量、加持是存在的;上师的力量、加持也是存在的,怎么样能够得到佛的加持呢?怎么样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呢?这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如果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上师和佛的加持就能够自然而然得到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的众生、天下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得到了,但是没有这样的情况。天下所有的众生,有些在地狱道、饿鬼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等级呢?是不是佛的加持存在片面性呢?佛是不会有偏心的,是因为各道众生自己努力的程度不同,所以就是有了地狱众生、所以就是有了饿鬼众生、所以有了动物众生。

  学佛要靠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发现、发掘自己的本性,自己成佛。所以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自作自成佛道”。

  好,这以上就讲完了第五品《坐禅品》,在这《坐禅品》当中,我刚才加了一点点《坛经》里面没有的、禅宗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密宗的方法。实际上,最后真正修大圆满的时候,也就是这些方法了。

  在网络和现场这么多的听众当中,有过灌顶与没有灌顶,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在这种场合,这样子讲,也许不是很恰当。

  但是,刚才也讲过了,一个人要找一个上师、要到某一个地方去灌顶,然后再去修,确实是很难的。因为《六祖坛经》本身没有要求要灌顶,对于听受人数,也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我们就钻了这个空子,(众笑),占了这个便宜,多讲一点。

  实际上,大圆满也就是讲这些了。在大圆满的法里面,不能这样子讲,它自己要求要灌顶的。如果没有灌顶,它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没有灌顶的人,不可以讲。

  但是《坛经》没有这么讲,既然没有这么讲,那么我们就可以就稍微多讲一点。实际上所讲的内容,也没有超出《坛经》本身的范围,只不过把它的意思,讲得稍微清楚一点而已。

  我想大家先好好修四加行、五加行,修完了以后,如果实在找不到大圆满、大手印,没关系,那就修《坛经》、修禅宗的禅,已经是非常非常非常好了。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我这一次讲得稍微清楚一点了。

  这以上,《坛经》的内容就基本上讲完了。明天的《坛经》课里面,把其他章节当中的、对修行比较重要的几个段落再讲一下。

  这次已经讲了《智慧品》、《定慧品》、《坐禅品》三品,《坛经》的其他内容不需要这样一个一个字地讲了。我认为,这三品是整个《坛经》的核心和精华,《坛经》虽然有十品,但其他内容没有这么深,最最最具体的、最核心的内容,就在这三品当中。也就是说,我们学好了这三品以后,其他内容自然就明白了,所以不需要一个一个字地讲。在其他品中选了几个段落,明天会讲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最后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可以选一、两个问题,提问交流。

  提问者:请问上师,对本性的证悟,需要达到怎么样的一个量,才能够保证在法性中阴中获得解脱呢?

  上师答:要想在法性中阴当中解脱的话,首先是要证悟;证悟了以后,再学一下中阴的修法、六中阴的修法就可以了,这不需要很高的量,这种量不是很高的量。

  第一点是要证悟,然后在证悟的基础上,还要一点点中阴修行的经验,有两点就差不多了。

  到中阴的时候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需要专门去学一下六中阴法。这不需要很高的境界,但是必须要证悟,大家一定要记住。

  虽然在中阴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可以成佛、可以解脱,但是如果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点点的开悟、证悟的话,那么到那时候,这些机会是没有的。

  要达到中阴解脱的这种量,不需要很高,只要证悟了,知道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就可以了。

  “知道”,当然不是上理论“知道”,不是通过理论“知道”,而是通过自己的体会、有一定的修证经验,这样就可以了,这个要求不是很高的。

  好,现在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网络问题,请问上师,证悟的人,还有必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上师答:可以的,证悟的人也可以修净土,实际上净土法也是非常非常快的路。

  如果证悟的人特别有把握的话,那么他不修净土也是可以的。他可以通过禅定和大圆满的修法直接成就,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好的把握的话,那么两边都做一些准备也是有帮助,只有好处。

  提问者:感恩上师开示。

  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2------20论禅定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PK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3------42南北戒定慧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PK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为吾说。”

  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惠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惠能所见又别。”

  志诚问何以别,惠能答曰:“见有迟疾。”

  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

  大师言:“如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疑非,自性戒;心地无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是自性慧。”

  能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上智人。得悟,自亦不立戒定慧。”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

  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立有渐次,所以不立。”

  志诚礼拜。便不离漕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3、模仿已看过的师兄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10[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