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0-17
十、一切功德之所依二种成就之根本获得诸佛之果位故应具信及恭敬
【一切功德之所依】
我们以上所传讲的诸多功德,包括究竟功德与暂时功德,都来自于信心和恭敬。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信心的重要性。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除信心之外一切条件都具备,但最终由于缺乏信心的缘故,最终堕入地狱和饿鬼道中;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时,除信心之外的一切条件都不具备,却凭借着信心这个条件,在依止导师经历了二十四个苦行后,最终圆满实证上师的密意,获得了成就。从这两个公案中就能得知信心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讲解,一切功德之所依就是信心,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我们在阅读历代传承祖师传记时发现,历代传承祖师都具有高尚的智慧,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广大功德,原因就是他们的信心非常圆满。试想,如果将他们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经历加诸在我们自己身上,恐怕早就打退堂鼓了。但为什么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的信心坚定并且经得起考验!换成我们,恐怕就截然相反了。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由于我们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常常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由于自己修学时间太短的缘故,因此见解难以增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你的信心不够坚定,经不起很多考验才无法增上见解。
因此,一切功德的所依来自于信心,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信心。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为自己寻找很多无法实现目标的因素,认为是对境不圆满才会令自己见解无法增上,甚至很多时候会习惯将一系列过错推到他人身上,无论对方是导师还是佛法,却从未想过是因为自己信心不足的缘故才导致一系列功德无法呈现。今天我们可不能继续如此,而是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信心如何。如果信心没有具备,则一切功德所依也就已经不存在了,功德自然也无法显现了。因此,时时都要反观自己的信心是否圆满。
【二种成就之根本】
二种成就是指世间和出世间,也可以用今生和未来表示。一切成就之根本指的就是信心。
我们说过,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未来自在。想要达到这二种圆满,靠的就是圆满信心。只有具备以上所传讲的信心和恭敬心,接下去的一系列功德才会圆满呈现。这些就是从信心的角度讲解。
【获得诸佛之果故以具信及恭敬】
想要证悟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首先就要具备信心和恭敬心。因为信心和恭敬心是证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密意的根本。
在座的所有弟子,在观察自己的见解不能增长时,首先就要从信心的角度反省。当心情平和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信心很充足而且还很稳定;可是一旦处于逆境时再观察自己的信心,是否如顺境心情平时一般具足、稳定?若能做到顺境逆境信心无二,相信成就已经近在眼前。可往往我们的信心在逆缘呈现时,是经不起考验的。信心不具足,也是我们当前功德无法增上的最大原因。所以,平常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多创造一些。
创造信心唯一条件就是平常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多多了解什么为佛教,并且平时也要通过多修学佛法来清净自己的业障。当自己业障逐渐清净,对佛法理解越来越透彻的时候,信心也会日日增上,并且越来越稳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十方诸佛菩萨的密意,决定无疑。
十一、贤徒汝今功德为戒律犹如大地基纵遇命难亦守持
【贤徒汝今功德为戒律犹如大地基纵遇命难亦守持】
前面讲解想要获得诸佛之果位,需要具备信心和恭敬心。接下去就是讲解要护持戒律,这就是我们现前要具备的功德。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宣讲“末法时代,以戒为师。”戒定慧中,定和慧的基础为戒。如果没有戒为基础,后面的禅定与智慧很难增上。
我们在讲解六度波罗蜜时也说过要严禁恶行戒。平常无论自己守持什么样的戒律,都是守持佛制定的戒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即便是一些自然的恶行,也必须要断除。无论恶业有多么微小,都不能轻视,要尽可能去断除。不能怀有侥幸,认为反正恶业很小,未来应该不会造成极大的恶果而予以轻视。相反,应该竭尽全力去消尽一切恶业。
我们也时时都在宣讲戒律的重要性。以前很多人对藏传佛教不是很了解。尤其近代以来,有很多瑜伽士在汉地宣讲藏传佛法,甚至在宣讲过程中讲解:“藏传佛教独特的修学方式是这样那样”等等,令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藏传佛教对戒并不是很重视。实际上是否如此?当然不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不仅仅是汉传佛教的教主,也是藏传佛教的教主。佛教的教主曾经讲解的是“以戒为师”,戒律是三学的根本,这一点是适用于所有的传承,是任何教派都必须遵守的。
可能有些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藏传佛教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现象呢?”贤劫期间,即便是莲华生大师时代,也并没有说瑜伽士不需要守持戒律,相反,任何修行人都一样要守持戒律。因为严禁恶行戒就是要止息一切贪嗔痴烦恼。往昔很多瑜伽士,虽然行为上是瑜伽士的形象,但内心贪嗔痴烦恼都得以消尽,所以严禁恶行戒他已经具备了。
可能很多人又会想:“既然如此,又何必还要做出种种行为现象呢?”这正是他独特的一方面,但要记住,他做出一些行为的前提是必须断除了贪嗔痴烦恼,气脉明点要达到自在。比如气自在的时候可以在天空中飞翔,也可以在水上行走,身体非常轻盈,这是他应该要达到的一种状态,也是历代高僧大德都能做到的一点。但要记住,想具备这些功夫,前提是贪嗔痴烦必须已经得以消尽,此时的他与凡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如今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是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的两位导师——法王如意定和我们的上师如意宝,他们平常都非常强调戒律清净,修法必须以持戒为基础。尤其在亚青寺,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根本不能得到密宗的传授。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戒律对于成办解脱有多么重要。
上师此处讲解“戒律犹如大地基”就是说明,想要在大地上生长出果实,没有很好的地基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连苗都长不出来。也就是说,禅定和智慧等一系列功德,都要从持戒的基础而来。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想要禅定和智慧谈何容易?所以上师在这里说,如今你们的功德应该是什么呢?就是纵遇命难也要护持戒律,因为能否令我们今生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此。
在前面一部教言中,上师也曾经说过,持戒是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根本,也是往生的根本。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成办解脱,谈何容易?因此,要时时铭记一点: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就是持戒,而戒律的内容包括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这一切都要清净守持。尤其出家人更是如此。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各式各样的违缘也很沉重,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如同护持自己的命根一般去守持戒律,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十二、懈怠易失善法利精进无惰善男子
【懈怠易失善法利,精进无惰善男子】
五浊恶世中,容易懈怠修法,失去善法利益。此处也是告诫我们要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多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想要断除今生,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在修行路途上,能否断除一切懈怠,完全取决于对共同前行,尤其是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的认识上。如果能时时与这两者相伴,懈怠等一系列显现就不会在我们身边呈现,也不容易失去善法的利益,就会成为精进无惰之善男子。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精进修法,甚至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发愿,第二天必须要四五点起床修法。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但常常难以做到,而是轻易就顺着自己的习气放纵懈怠:“今天做不到就算了,明天我一定要做到。”相信很多人都会如此为自己拖延时间寻找借口。即便真正能做得到,当遇到其他事情时,又会把修法搁置一旁。这些显现屡见不鲜,原因就是因为共同前行的陪伴还很不够。如果能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类似的显现就会很少。
以前喇嘛仁波切一位萨迦派的导师经说过,每当早上起床昏沉时,不需要想三恶趣的痛苦,只要一想到人道、阿修罗道和天界众生这三善道的痛苦,昏沉就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一般,自地消失,想找也找不到。导师们如是宣讲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平常要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能否对治修行中的一系列过失,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
虽然我们平常也在学很多空性方面的道理,但实际当中,我们还是觉得空性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举个例子。我们对于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从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中分析,最终能得出一切为空性的结论;从大乘缘起性空的角度中观察,也能知道它是缘起性空,是因缘和合而形成,本体空性而显现是虚幻的。虽然我们能懂得这样的道理,但不过是在去思维时才会感觉到它是一种空性,不做思维的时候,仍旧觉得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对于空性的感觉并不深刻。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想要依此消尽执著,恐怕不是很得力。这时候要靠什么?依靠共同前行,可能就是最好的方便。
比如我们先从无常的角度观待,一切都是无常的。在知道一切都是无常后,并不需要用空性掩盖它,因为知道无常意味着一切并不是实有不变的,对它的执著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它也是对治一种执著的方便。总而言之,我们还是在讲解陪伴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我们昨天一直在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今天这部教言也是在宣讲共同前行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共同前行对我们初行者来说,有多么重要。以上就是讲解“懈怠易失善法利”。
我们天天都在懈怠之中,有意无意中就会懈怠、拖延时间,因此导师接下来告诫我们要“精进无惰善男子。”如何精进?就是要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而不是只是在心里想着“我要好好修法”。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这么想,即便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他也会想“我要好好努力去做事”,但真正在做的过程中,可能又做不到,因为没有心力。
我们的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相信大家今天听到这样的教言,也会有“要好好修法”、“必须要做到”、“短时间要达到多高的境界”等各种想法愿望,可是一到真正修行的时候,又开始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打退堂鼓,不断为自己寻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最终还是修不了法。此时就必须要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尤其对初次修行共同前行者来说,首先要从文字上了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平常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圣者言教》一类的教言,并且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最终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修行中。
比如以前修过百日修行,当然非常好,但即便前面没有这么做过,如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修成熟口诀法时,也要时时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共同外前行法来调伏烦恼。这样从文字上了解后再去思考,并且运用到修行中,就会对前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时时与之相伴,懒惰拖延等一系列显现也会逐渐消失。
十三、无义闲谈极稀少彼为诸德之一种
【无义闲谈极稀少彼为诸德之一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修行一段时间后,好像不会再如以前一般喜欢闲谈,不会见到谁就开始有意无意聊个不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上师说,这就是功德的一种。
往昔当我们在禅院待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当时禅院里只有十五个和尚,这十五个和尚除了自己独自修行之外,平常很少四处走动。即便出门后互相遇见,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到后期时,自己也觉得变得很古怪,无论见到谁,说不上讨厌,但总好像彼此没有什么话可说一般。因此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是这样?
后来我还专门就这件事请教了上师:为什么我们以前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觉得互相打个招呼是一种礼貌,可是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尤其是在禅院待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好像和谁都没什么可说的,甚至也不想说、不会说一般。即便遇到对方,也是继续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如同汉地人在一栋楼里互相遇见,不知道对方是哪家的邻居,就目不斜视继续前进。当然,后者是一种当地习惯,与功德无关。我们这里提到的是,本来一个很有礼貌的人,随着修行时间的增上,变得彼此都没有什么交流,甚至自己不知道说什么,也什么都不想说了。上师说,这种现象就是功德增长的一个标志。所以,此处讲解“无义闲谈极稀少,彼为诸德之一种。”
虽然他是见解逐渐增长的过程,但也并不会长期具有。比如说当时这段时间变得不喜言谈,只是一段时间而已,不会永远如此。但从共同的角度来说,平常话稍微少一点,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俗话说“祸从口出”,就是指说得太多,有时有意无意中就会得罪人。所以,从做人的道理来说,话稍微少一点也挺好的。有时无意中闲谈的事,可能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别人,与其如此,不如闲话少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就是功德的一种。
我们说过,见解逐渐增长的觉受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永久性的。但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理解,无义闲谈极稀少是功德中的一种,我们都应该努力往这方面发展。
以前我们在亚青的时候,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很多信众,有时真需要知道一下自己是哪一种性格。如果你的性格是喜欢说很多话,即便得罪人,你也不会起烦恼的话,我们也无话可说;但如果你说完话,得罪了很多人,自己的内心也会因此更加烦恼的话,就还是少说一些为妙。这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没有意义的闲谈,不但对我们修行成办解脱没有多大的意义,还会占用我们很多的修行时间。我也告诫很多修行者,平常想要独自一人精进修法,是非常好的。虽然共修也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聚集次数太多,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因为凡夫人在一起,总是多多少少会说一些这样那样的话,有些人不适应这样的方式,彼此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所以,我也时时告诫身边的弟子,不要频繁聚集。尤其自己独自一人精进修法期间,频繁聚集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聚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法的认识,看见很多精进的同修而增长自己的道心。尤其长时间不能在导师身边的缘故,如果有一些身边的道友能为自己答疑解惑,这样的聚集也挺好;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利益却频繁聚众,恐怕闲话就会越说越多,最终导致彼此都烦恼重重,这真是没有必要的。
十四、依止具相上师时莫生诸多分别矣
【依止具相上师时,莫生诸多分别矣】
这里讲解依止具相上师后,就不要再生什么分别心。当然前提是首先必须观察好这位导师是否为具德导师,不要迷迷糊糊,完全不了解的前提下去依止。别人说这位导师挺好,就不对这位导师做任何观察,什么都不了解地去依止,后面可能会因此产生很多的分别心。
我们讲解这一系列道理,要求大家前面详细观察导师,就是希望能避免后面产生不好的结果。所以依止导师前,首先就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如果导师是具德上师,就要对这样的具德上师心生敬信,后面不要再起什么分别心,而必须追随导师的教言去做。
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虽然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是具德上师,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难免在依止过程中产生一些疑惑,这时就要记起导师的告诫:不要再起很多分别心。因为这种分别心会阻碍我们功德的增上,成为修行的一种过失。所以,上师在这里说“依止具德上师时,莫生诸多分别矣。”
十五、己于静处安住时莫念世间之八法
【己于静处安住时莫念世间之八法】
处于幽静山林里清净修行时,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要掺杂世间八法。世间八法主要指名和利。无论是独自一人到寂静处修行还是独自在家用功,都要反观自省,切莫染污世间八法。
有些人会想:今天如是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在精进修行而予以赞叹,这样就能得到修行人的好名声;或者想到自己这么修行,能令福德资粮增上,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利益,因此贪图利益就是他的修学目的。名和利是世间八法的根源,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善行,在什么地方修法,内心都都不能掺杂世间八法。
我们将含有世间八法的发心称之为恶念发心。相信很多人阅读过《前行备忘录》等教言,其中讲解了善念发心、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恶念发心分为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而其中的善愿发心不就是讲解世间八法么?如果修行的善愿已经掺杂追求名闻利养,说明你的发心已经掺杂了世间八法。
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初次修行期间,首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行,而不是急于去做什么。”如果急于修法,却对法还不够理解,则所修的一切法有变成非法的可能性。比如掺杂世间八法,从世间角度来说是人之常情,人人都希望自己名声广大,但实际上却往往事与愿违。
据说往昔在藏地有个人,想令自己名声变得很大,就跑到各地去做生意,也赚了不少钱。当他听到周围的人议论他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后就非常开心。可是一段时间以后,这样的议论就渐渐淡了下去。于是他又去把自己母亲打了一顿,从此以后他又变成最有名的人了,因为无论谁见到他都会说,这个人会打他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名声还是不要的好。
这虽然是一个例子,但作为世间凡夫,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善行,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欲望习气,因此要时时细致观待自己的内心,自己是以怎样的发心去从事善法?
以前我到某个城市,当地有居士带我去了一座寺庙,里面有一间千佛殿,供有一千尊佛像,而且这些佛像都是用非常好的材质雕刻的,每尊佛像下面都写着捐助者的名字。当时有很多居士和我说,这里哪几尊是他们自己出资的,因此都写上了他们的名字等等。当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我也不能直接批评说这种想法是掺杂世间八法的善行,不能称之为正法,只能赞叹说说:“很了不起”。
当然,依靠这样的方式逐渐令自己的信心增上,也没什么坏处,但是我们在后面的讲法过程中就会提到,这就是一种掺杂世间八法的行为。你把名字写在上面,心里想的是什么?可能仅仅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佛像是你捐助的,能得到大家的赞叹与响亮的名声;也可能是希望借由名字刻在佛像上的方便,能得到诸佛菩萨更大的加持,因为世间人对于这些利益都非常固执,希望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当你有这样的发心,即便你捐赠了这些佛像,对于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之益,因为你已经掺杂了世间八法。所以我们作为修行者,真的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行善的当下,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在幽静山林中修行。有天下午,他的弟子告诉他,明天会有一些信众过来拜见他。于是这位高僧大德一大早起来开始打扫庭院,为佛像拂去尘土,连佛台上的供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忙完这一切之后,他坐在垫子上心想:“我平常并没有这么勤快,今天为什么会这么勤快呢?”仔细回想了一下,原来从前一天下午弟子告诉他今天有施主会过来后,他就想要做这一切,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这位导师居住的地方真干净,佛像特别庄严等等。但这是自己长期在寂静处闭关的真正目的么?并不是。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而不是追求世间八法。当想通这些道理,他的内心非常后悔,就从地上抓了一把土往佛像和供品上撒去。
当阿底峡尊者进藏时听到这个公案后赞叹说“我在藏地看见很多人都在对治烦恼,上供下施、积资净障,但所有的供养中,没有人的供养能超过这一把土。”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所谓清净业障就应该要修金刚萨埵;想要积累资粮,就应该要有供品,为什么把肮脏的尘土撒到佛像和供品上面,还能积资净障?因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对治自己的烦恼。
我们平常做供养的目的在于何处?在于将自己所拥有的资具供养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后,明白这些东西不再属于自己,相对而言也在消尽自己的执著。因此积累资粮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自己的执著,而不是在于将供品在佛台上放一会后再拿回去享用。这样能否积累资粮还真不知道,因为你的执著仍旧存在,除了在外表做了一个供养的形相,内心的执著并没有减少。因此,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积资净障应该如何去做。
所以,我们以上就是讲解,掺杂世间八法的一系列善行无法成办解脱。想要清净自己的业障,首先要断除自己对世间八法,对于名利的执著。
十六、若不忆念轮回苦趋入佛门有何益
【若不忆念轮回苦趋入佛门有何益】
我们趋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首先就要对轮回过患有深刻的认识。如果轮回是我们所期盼的内容,寻求解脱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想要追求解脱,首先就必须要有出离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宣讲四谛时,首先讲的就是苦谛,即讲解轮回过患。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轮回是痛苦之处,对解脱的渴求心也就不会很强。
相信现前在座所有人都是寻求解脱者,内心多多少少对轮回也会有点厌离之心,但细致想想,我们真正对解脱的渴求心又有多强?
比如我们都说自己非常渴望获得解脱,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今天就能解脱,但前提是必须要舍弃今生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或者现在精进修法,命终之时也能成办解脱。你会选择哪一个?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后者。我们平时都在念诵着不同的咒语、从事着很多善行,口口声声说要成办解脱,到了今天真正可以解脱的时候,为什么还会贪恋世间呢?原因在于对轮回过患的认识度不够,仍旧隐隐觉得世间虽是需要远离的痛苦之处,但其实人间也挺不错。因此对于轮回过患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圆满,平常仍旧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相信很多人都阅读过《普贤上师言教》等前行教言,对于其中关于轮回过患方面的教言也非常熟悉,可细致观待,自己内心对于轮回过患的认识有多强,对于轮回的厌离心有多强?恐怕并非如自己以为般强烈。因此,此处上师告诫我们,如果不能真正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恐怕想要解脱的信心也生不起来。
十七、自心常念死无常昼夜精进修善法若未获得善妙法获得人身无大义
【自心常念死无常昼夜精进修善法】
我们能否能令内心时时趋向于正法之中,完全取决于对无常的认识。按照《普贤上师言教》的要点,要从何时死亡、何处死亡以及死时除了正法之外,没有能拯救我们灵魂者这三个角度观察。如是观察的真正目的就是把握时间,为精进修法创造条件。因此,要时时观想寿命无常。
细致想想,我们今天在世上,但何时会离开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身边有多少人一心追求名闻利养,可纵观历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名声无论有多么响亮,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由此可知,名声大小并不重要,利益多少也不重要,人生最终的目的是在面对现实和临终时,内心是否能时时达到自在。
若能具备这个条件,则一切条件都能得以圆满;若不具备这个条件,条件再圆满,我们也仍旧还是世上最贫穷、最烦恼者。因此,修行人应该时时忆念无常。
【若未获得善妙法获得人身无大义】
如果无法令自心真正趋入与正法之中,今生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的意义何在?即便你现前生长在有佛教住世之处,平常也能值遇众多善知识,听闻诸多教法,但由于身心不能投入修法之故,具备这些善缘又有什么利益?因此,此处就是告诫我们:将身心完全投入到修法中精进修行,才是获得人身的价值。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没有什么可不理解的地方。说来说去,就是多修行一些。平时多阅读一些相关的的教言,并且铭记于心非常重要。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也曾告诫过身边的弟子,平常要多阅读一些教言,甚至应该尽可能背诵下来,这样就会为以后的修学创造很多条件。比如在需要树立理证时,就能拿出教证为依据。因此,如果大家平常能多去看一些相关的教言,并且将其中所传讲的道理一一背诵下来,无论是自己理解还是为他人讲解道理,都会非常真实,也有理有据。
总的来说,平常的修行绝不能搁置一旁。尤其是修上师瑜伽的弟子,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一座绝不能间断。也就是说,早上早点起床修一座必不可少,至于一天还是否有时间修行第二座、第三座,则根据个人的时间来定夺,但每天一座绝不能缺少。
但所谓的一座修法,也不是像完成任务一般,象征性地修法即可。修法不仅要按照念诵仪轨,还要配同着我们提到的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等要点,在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的前提之下,如理如法修行一座才是最主要、最关键的。
每天不间断地如是修学,随着时间的增上,相信见解也会日日增上。前面已经讲过许多见解逐渐增长的征兆。相信大家只要依教奉行,多下些功夫,一系列条件就会逐渐圆满,功德也将日日增上。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