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0-17

创建日期:2022-09-13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0-17

  十、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一)

  【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

  任何与无上窍诀大圆满结缘者,都能往生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这不仅仅是上师的授记,也是很多传承祖师的授记,并且上师周围也有很多人都已经往生铜色吉祥山。

  当时我身边有一个老年人,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年轻时是当地的干部。退休后就离开家庭来亚青寺出家并开始精进修法。他刚到亚青出家后不久,就来我这里听法,我也为他传授了一段时间的法。他在亚青待了差不多两年左右的时间,并没有求完全部的成熟口诀法。其中意识转为道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细直视调伏妄念,缘起性空已经为他讲完,后面最多还为他传了智慧转为道用第一个、第二个辨别。此时他得了很严重的病,在亚青寺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由于当时年龄大,加上高原地方医疗条件不够的缘故,后来他只能去县城做进一步治疗。但在县城治疗一段时间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和之前的情况差不多。

  有一天早上他和边上的人说,这一段时间用了很多药,身体没有什么好转,人也非常难受、疲劳,今天能否让他休息一天,不输液了,也不用伺候他了,而且大家也都累了,今天就好好休息一下。他身边还有一点钱,能否帮他去买一点好吃的,大家一起放松一下。周围的人就到外面买了一些好吃的拿到医院,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吃完饭以后,他也和大家吃了一些零食,然后和这些人说:“我现前觉得很累,今天就不要输液了。我先睡一会。你们吃完以后不要在这边太大声就可以。”然后他就走过去躺着,慢慢就断气了。

  上师后来授记说,这个人已经往生到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这就是他的见解。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当时他在我这里听法时,我并没有觉得他有很高的见解。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功德就是如此殊胜,只要与它结上缘,对见解有一点点认识,最终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脱道路,但是前提是清净持戒。

  我们讲法,不仅仅讲解见解,还要讲解修行,而其中最终要的就是持戒。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不诽谤金刚上师、不违背上师的教言、金刚道友之间不产生矛盾,尤其重要。若是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即便无常降临到身边,我相信他们也绝对能找到自己的路,绝不会像凡夫一般迷失途中;如凡夫般因为迷路而产生极大的恐惧与烦恼的显现,也绝不会有,这就是修行大圆满的功德。

  不仅仅我刚刚所讲解的例子,《椎击精要》以及很多教言都曾经说过,如今已得到无上窍诀大圆满成熟灌顶与解脱窍诀法者,由于个人多方面的条件不成熟以及修行时间太短的缘故,最终只能得到了知之见解,但在平常行为中,能尽可能做到将恶缘转为道用,当贪嗔痴烦恼起现时,内心不随顺它而飘动,尽可能善加运用,如是行持,即便无常降临身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丝毫疑惑。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授记。

  现前,我们的内心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明确了自己的见解,但修或不修,取决于自己。只要肯做肯修,解脱真不在遥远的地方。化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仍旧需要修行五百年才能成就,但我们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即生成就,并且还要在中阴中救度有缘三千众生以及身上十万众生一起成佛,这也是我们的心愿。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能做到前面所说的这些条件,能对密法心生敬信,相对都能做得到。所以尽可能护持这样的见解,意义非常广大。

  十一、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二)

  以上讲解的是见解,而修行要懂得逆缘转为善用以及行为中要护持戒律。无论往昔你受过怎样的戒律,都要尽量守持圆满。

  比如皈依戒中有三所断、三所修、三同分、五种支分之戒条;居士戒五戒中的少分戒,多分戒以及圆满五戒;还有沙弥、比丘戒等等。大乘教法中有菩萨戒,包括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成佛,即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永远不能舍弃任何一点。无论是广大见解派、还是甚深行派,菩萨戒的根本学处就是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这是大乘的根本戒。当然,由此会产生很多支分戒,但根本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密法要守持共道十四条根本誓言,无上窍诀大圆满前三条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以及支分誓言等等。

  总之,由于我们已经受过戒的原因,对于佛所制定的这些戒律,都要尽量圆满守持,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认为自己虽然以前受过戒,但由于当时太迷茫的原因,不是很懂等等。要记住,不懂,绝对不能成为自己不守戒的借口,今天就应该努力去学习戒律的内容。

  还有一种是自然戒。即便往昔没有受过很多戒,也要懂得十不善业是漂泊轮回之根源。至于何谓十不善业,具体有哪十种,这十不善业应该如何去断除等相关内容,也都要懂。无论座上修行还是座下,都要尽可能断除十不善业,这就叫自然戒。

  行为中应如是护持戒律而修学。无论是佛制戒还是自然戒,都必须要圆满护持,断除犯戒的行为。若能如是做到,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

  我们讲解得再稍微高深一点。如果往昔已经在一位具德上师座下得到过成熟灌顶、解脱窍诀法,能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且多多少少一些觉受,就说明戒律守持得不错。此时不仅座上如是修学,座下也要尽可能把一切恶缘善加运用,这一点必须要做。

  如果座上时时护持见解,座下就变成十足的凡夫,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即便已经下座,也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不顺着一切贪嗔痴烦恼而飘泊。尤其还要知道转为道用,即当贪嗔痴烦恼起现时,要懂得转为道用。关于调伏烦恼的方法,我们也天天都在讲解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等等。直视调伏座下暂时做不到,但剖析调伏座下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平时就要如是尽可能在行为中护持这一系列戒律。

  十二、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三)

  临终时,会显现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外隐没次第指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当人濒临死亡时,会出现水融入水、地融入地等临终中阴现象。此时五根开始断除,眼睛逐渐看不见相,耳越来越听不清声音等等,最后心脏停止跳动。此时从我们的眼光来看,他的呼吸已经停止,已经断气,医生就会宣告他死亡。这就称之为外隐没次第。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呼吸已经停止,世人称之为死亡,但后面还会有内隐没次第逐渐呈现。为什么佛教会要求要将亡者在家里放三天?因为虽然当他被宣布死亡时,呼吸已经停止,但是他的神识还没有与身体分离,并且后面还会呈现内隐没次第,即明增得三光。所以,这时还不能处理这个尸体。

  我们的身体最初是依靠父亲的精和母亲的血融合而成,并且最终分解时,会呈现明增得三种不同的光。那时会出现类似于八识的闷厥状态。大约三天后,(当然此处并不是指一定是三天,但大多数人会在三天中从闷厥状态醒来)就犹如大梦初醒一般。这时,只要一醒来,就会呈现一个光明的形象,称为意识融入虚空,此时获得解脱就叫第二本净解脱。前面所提到的外隐没次第已经呈现,内隐没次第还没呈现时获得解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第二本净明增得三光呈现之前以及闷厥呈现之间的整个过程没有解脱之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第一本净解脱成就,在第二本净之前是没有解脱之处的。

  当具有见解者,在光明呈现时不会顺着光明而走。我们现前有一种无论眼前出现什么东西,由于内心的执著,都会随顺而去的习气。要记住,临终时不仅仅有第二本净解脱,还有法性中阴四大解脱之处,即后面还会出现四个不同的境界,也是各自获得解脱的环节。但对于凡夫来说,它往往如同流星一般转瞬即逝。比如一个境界出来时,我们的内心还在想:“咦?这是什么?”疑惑的瞬间,解脱的时机已经错过了。由于你执著它的原因,它在你面前呈现的速度就如同流星一样快速划过。第二个境界也是如此:“咦?这又是什么?”然后第二个境界又过去了。在你第三次疑惑“咦?这是什么?”时,第三个境界也过去了。等到你错过第四个境界以后,就要开始进入有生中阴,以后不会再有法性中阴成就的时机。

  我们刚刚所说的是第二本净解脱,即当光明呈现时,如果你和平时一样,对于眼前呈现的形象起一个执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成就的机会,解脱的机会瞬间就消失了。但如果平常座上有很好觉受,临终时见解会增长七倍,当这样的境界呈现时,就会如如不动地执受见解。要记住,不能如如不动执受见解原因是在于执著。一旦临终执著,则机会瞬间即逝。

  很多都人说,自己以前没有修过顿超,中阴时能否呈现顿超光明的形象?所有人都会呈现,但至于是否有成就的机会,就要看看你对它的执著。若不能如如不动护持见解,当你疑惑这是什么的当下,解脱的机会就消失了。

  因此,我们讲解的第二本净解脱的意义,就是在讲解要执受禅定。执受的时间需要多少?可能是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七个禅定夜、二十一禅定夜等等。一个禅定夜的时间,根据你的状态而定。当你有觉受时,从开始入定直到妄念生起为止,为一个禅定夜。这个时间有长有短,有些可能是几十分钟,有些可能是几个小时,有些可能长达一两天,这些都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定夺。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禅定的长短以及见解赤裸的程度多少来树立需要多少个禅定夜。

  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圆寂时,如果是在第二本净解脱以及法性中阴中获得解脱,由于临终时执受见解的缘故,在没有圆满从这个见解中出来前,即没有圆满获得解脱前,就会像活着一样。虽然呼吸等一切显现都已经停止,但他看上去就像活着一样,因此佛教中有停尸三天的要求。因为,我们都会有这样内隐没次第与闷厥的三天的时间。一个真正执受见解者,在第二本净解脱时,需要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或二十一个禅定夜不等。在他还没有真正从定中出来,没有圆满获得解脱时,他的心口是暖的。虽然不像我们一样温热,但相对来说,心口是有热度的。此时就说明他已经在定中。当他禅定圆满获得成就,则成就的一瞬间,就可以带走在中阴中有缘的三千位众生以及身上十万他相续,即令十万三千众生同时成佛。他决定具备有这样的功德。

  我们以上所讲解的,不仅仅是讲解功德,也是在讲解若能持有这样的见解,就会有这样的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有这样的把握。同时也要记住一点,即便今天有把握,但加行道暂时见解没有堕落,若不加以护持,一旦烦恼起现,还是会令自己的见解堕落,因为它还不是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还不能令以后粗大烦恼都得以清净,因此现前还是需要时时护持着见解。尤其座下护持戒律等内容都必须尽量做到很清净。否则今天可能具备这个条件,明天或者后天如果有犯戒等一系列行为,还是会让见解往下堕落。

  十三、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四)

  前段时间,我们家乡有一个老和尚圆寂了。那段时间我的身体不是很好,直到后来才听说这个老和尚圆寂了,并且他在圆寂之前嘱咐身边的亲人,能否在他圆寂的第一时刻就让我知道。我想,虽然从法的角度来说,彼此没有远近,如果我是具功德者,无论在哪里都能对老和尚或者对别人起到一点作用,但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还需要讲解情感,尤其老和尚圆寂前就希望我能知道。他也许不确定我到底会不会去见他的遗体,但是为了度化他的灵魂,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我也必须走这一趟

  我的家乡比较偏僻,佛教并不是很不兴盛。虽然雪域高地是佛教所摄受,但有些地方由于太过偏僻的缘故,当地很多信众对佛教的道理并不是很懂。所以我想,去一趟也挺好的。但至于去了过三天走还是过七天走,还不确定。实际上往昔这位老和尚在谒见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时,上师曾经授记过这位老和尚可以即生成办解脱。也就是说,他连三天的时间都不需要。

  以前喇嘛仁波切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昌根阿瑞身边的侍者除了我们的上师以外,还有另外一位侍者,名叫阿嘎尼玛。有一次阿嘎尼玛得了很严重病,并且后期病情越来越严重。上师当时与阿嘎尼玛住在一个小小的帐篷当中,而昌根阿瑞住在另一端更小的帐篷中。有一天,上师发现阿嘎尼玛的身体比前两天更差,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昌根阿瑞身边汇报,并请示该怎么办?

  昌根阿瑞就给上师讲了一些阿嘎尼玛本身具有的功德以及其他的一些话语,并且让上师留下做一些事。上师想,反正时间也不是很长,于是就在帐篷里停留了一段时间。等他回到帐篷时,阿嘎尼玛已经圆寂了,并且鼻子里流出了红白菩提。昌根阿瑞曾授记过,阿嘎尼玛圆寂时可能与一般人不同,也就是说他能即生能解脱。即生解脱就意味着,他不需要禅定夜。

  我们前面说过,外隐没次第呈现后,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都不需要呈现能获得解脱就是第一本净解脱,而这位老和尚也曾在上师身边得到过这样的授记。上师当时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这位老和尚的见解都具备即生解脱的功德。所以,我就想过三天去就可以了,因为他的遗体不需要存放更长的时间。如果他的禅定不够,遗体确实要存放七天、二十一天,因为需要长时间安住于禅定中令见解圆满,但这位老和尚本就已经赤裸见解,不需要再靠什么力量去圆满见解,所以三天的时间应该完全够了。

  但后来我又想,当地很多人对佛法并不了解,我这次一上去就在他圆寂三天后处理后事,会不会令很多人起烦恼:平时都会摆放三天,这么好的老和尚也只保存三天的遗体,是否太短了?因为这个老和尚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从恢复佛教后柯日寺第一次重新开启法会至今,一系列法事活动都与当地老和尚的功德息息相关。

  我也曾经和当地的很多藏民说:“我们柯日寺有很多活佛,其中拿着柯日寺的旗号在外面从事自己事业者比比皆,如今柯日寺的情况大家很清楚,正是这些老和尚的功德,才有柯日寺的今天,是真正对柯日寺有利益者。今天我们能在这个寺院里开法会,还有这么多出家人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仪轨该怎么做等等,都是来自于这几个老和尚的恩德。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恩德真的是非常非常大。”

  因此,如果当地这么有威望的老和尚的法体,仅仅存放三天后就开始处理,可能对于不是很通达相关道理的信众来说,难免心生烦恼。他们可能会觉得能留在人间的时间越长越好。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但为了不令当地人起烦恼,我想还是随顺他们的愿望,存放七天吧。

  等到第七天早上我去见老和尚的时候,老和尚早已经从定中出来,获得解脱了。于是我也象征性地做了一些印证,就开许当地人所有人都能最后去参拜老和尚的法体。因为我曾告诫当地所有的僧人与信众:“我今天把老和尚的法体请到这边,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这位老和尚生前一直盼望当地人快快乐乐,没有烦恼、没有争斗,并且为大家宣讲了许多从事善行方面的一些教言。今天他已经圆寂了,我们更加应该在他的法体面前立下从善的誓言。”于是大家纷纷立下不打猎、不去偷盗,并且要念诵多少经咒等等誓言。

  第二天,我们就要去对他进行土葬,当时所有人都过来了,想要把他抬到土葬的地方去。此去路途并不好走。因为要抬到柯麦隆神山去土葬,要翻山越岭,路面也非常崎岖。但当地所有的人信心都挺大的的。大概有三百多人抬着老和尚的法体浩浩荡荡过去了。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土葬而不荼毗呢?”因为藏地有很多算卦方式,会针对生辰八字算出他是否适应水、适应火等等。老和尚的法体今年不适应火,所以我们就把他装进地藏宝瓶埋在地下,就称之为土葬。

  以前见过这位老和尚的人都记得,他的个子很高,略略有点瘦。但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的法体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别说是四个人抬,就是一个人抱着走都轻得不得了。功德具有者圆寂会呈现种种成就瑞相,这就是其中一种成就的象征。

  十四、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五)

  我们前面提到,与无上窍决大圆满结缘者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这就是大圆满的一种功德。但现前,我们不仅仅要讲解他人的功德,还要将这些功德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平常若能做得到这一点,则具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得到了成熟灌顶、解脱窍决法。其次、在修行方面,平常也都时时在关注自己的内心,并且当贪嗔痴烦恼侵犯内心时,能懂得尽可能善加运用。无论是佛制戒还是自然戒律,也都能一一守持,严禁恶行戒守持得比较圆满。这样一来,即便今天命终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特定的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受了一次灌顶,即便不做修行,也可以解脱。但要记住,灌顶期间会讲解很多三昧耶戒,比如饮食三昧耶戒、护持三昧耶戒和执守三昧耶戒等。其中执守三昧耶戒还有座上和座下执守等见解。总的来说,还是在讲解护持戒律。所以,虽然我们非常看重受灌顶,但更重要的是护持戒律。若是不执守戒律,虽然灌顶期间功德无量,一旦违犯戒律,过失也非常大。

  所以,在雪域高地有这样一种习惯。当一个人即将要离开时,当地的活佛、堪布或者有功德的导师们,都会为患者做一次灌顶。因为他即将离开世界,相对来说,不会再去犯很多戒,所以此时他的誓言应该非常清净。

  我们活着的时候得受灌顶也是有一样的功德,但我们也要问问自己,后面持戒做得如何呢?灌顶的功德不可思议,但犯戒的过失是要下金刚地狱!比如十四条誓言前三条,不诽谤金刚上师;不违背上师的教言;金刚道友之间不产生矛盾为根本三条,除此之外的十一条又做得有多么圆满?若是做得不圆满,即便得受灌顶功德无量,可以成佛,但若犯戒,可就是堕入金刚地狱。所以我们现前该做的是时时护持自己的见地,时时护持自己的戒律。

  以上就是讲解“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

  十五、于此吾逞此狂言上师空行赐授记具缘弟子众多相

  【于此吾逞此狂言,上师空行赐授记,具缘弟子众多相

  上师说,他能在这里讲这么多的狂言,是由于得到上师空行授记的原因,是具缘弟子众多的一个象征。也就是说,如今能聚集众多弟子的因缘而宣讲,都来自于上师空行的授记。

  得到上师本尊空行的授记,该具备怎样的因,才能得到这样的果?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应该如何修持三根本?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前所护持的见解,本来就是上师、本尊,也是护法,但平常功课中,支分做一些念诵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上师说过,即便你已证得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平常念诵各式各样的本尊、心咒等善法不可缺少,这也是一种护持内心的方法。虽然我们懂得了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只是属于一种了知阶段,内心还是会有生灭。因此,出定后心在散乱期间,能以这样的共同法去护持,相对之间就会令内心更加清净,不会令它更加散乱。

  所以我通常告诫很多年龄偏上甚至不知座下该如何修行的弟子们,平常能多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是最好的。一方面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我们持明传承之唯一本尊,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平常上师也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甚至上师的伏藏品当中,《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就是上师唯一的伏藏本尊仪轨。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就是我们持明传承之本尊,因此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能对我们迅速得到加持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来说,往昔华智仁波切曾经授记过,只要是会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者,无论对法有多么迷惑不解,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广大的原因。

  因此,我们平常出定期间,想要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但平常念诵观世音菩萨就能起到护持内心的作用。既然如此,为什么出定不去念诵呢?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也是时时以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为主。我们平常也能如是行持,则意义非常广大。

  虽然上师、本尊、护法可以在一个法中圆满,但平常也念诵一些上师瑜伽、本尊、护法的仪轨也非常有必要。相关的念诵内容,《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也有很多。如果觉得自己时间不是很充裕,念诵不了太多的话,可以在其中选择性地念诵一些。如果时间充足,每天念诵一遍,这些仪轨也没有什么念不完的。

  十六、既成上师之心子浊世托付教法相

  【既成上师之心子浊世托付教法相

  所有弟子都称为上师的心子,可以在浊世中托付教法。一方面,这是从导师本身的角度中理解;另一方面,一切均变成导师的心子,是指将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深奥之法托付于心子,能够令其不间断地往下传承,这是传承祖师的密意。现前我们也在学习这个传承、修这个法,就要对此法有圆满的认识,如理如法去做到,才能成为教法的继承人。否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可笑的继承者。

  我初次与汉族人接触的时候,也看了不少的禅宗教言,尤其是听到法王如意宝在讲禅宗,对禅宗也非常有信心。但是以前有不少藏族人认为禅宗就是和尚宗的见解,所以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偏见。相信在座很多人都阅读过《大圆胜慧》、《狮吼论》等相关的密法教言,其中也都提到过和尚宗。我小时候也由于这些字眼而不知不觉地将禅宗与和尚宗等同,认为禅宗是一种断见,所以只要一听到禅宗,内心就有一点点偏见。

  但后来由于法王如意宝对禅宗作了一系列的解释,以及我的上师也曾经为我讲过相关的道理。我才真正知道,和尚宗即摩诃衍只是代表自己的见解,并不能代表禅宗。当时他在高原与莲花戒辩论时,没有赢过莲花戒,只是由于他自己本身没有开悟的原因,并不表示当时禅宗真正的观点是断见,而且由于后面他又在汉地修行了很长的时间,摄受了众多弟子,最终也被认为是一个开悟者。在汉传佛教中,也没有说当时与莲花戒辩论的摩诃衍是一个开悟者。尤其也有很多教言中说,当时摩诃衍与莲花戒辩论时,不用词句描述,都是以表示做辩论的方式进行你问我答。虽然最终虽然没有辩过莲花戒,但也有不少教言中夸赞摩诃衍是非常有善根的修行人。后面当我知道这些道理以后,逐渐也开始对禅宗心生欢喜,内心非常想与禅宗修行人就禅宗方面做一些探讨。

  有一次我在汉地碰到以为一位老和尚,他说他是禅宗一花开五叶临济宗第四十八代的继承人。临济宗的名声非常广大,我也听说过,因此听到他是该宗门继承人时,内心感到非常高兴,邀请他与自己一起秉烛夜谈。等到了晚上,其他人都离开以后,我就请老和尚过来一起聊聊。

  我想,一开始还是不要直接说见解,先互相了解一下。于是我问他在哪里出家,出家有多长时间等等。但是聊着聊着,我觉得有些不对劲。老和尚说,他出家没几天就成了法脉的继承人。我想,虽然出家的时间不长,但这不意味着他没有这方面的见解,说不定他在前面做居士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于是我就问他,他的导师是哪位?

  他说他的导师不是很出名,也不是很殊胜。我继续问他,依止导师的时间有多长?他说时间也不是很长。因为当时导师所在的寺院里没有其他人,而且那时候老和尚由于风湿严重的原因,后期行走困难,只能卧床。正好他当时离这个寺院很近,因此每天都会去做一些护持老和尚的事,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和尚的侍者。

  我又继续问他:“当时老和尚给你讲了多少禅宗的法或者为你做过直指心性?”他说,这些倒都没有做过。“那你怎么能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的继承人呢?”他说,是因为老和尚快要圆寂的时候,就把衣钵传授给了他,并且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他就是这个临济宗四十八代继承人。听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惊讶,原来他是这样成为教法继承人的。

  现前我们都在学习上师的传承,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传承的继承人,因此必须要遵照传承的教言去修行,里面绝不能掺杂一点点私心,否则传承法脉就不再清净无染了。上师说他身边的所有弟子,没有一个不是他的心子,因为他要把所有的教法都赐予给他们,让这个传承永远不间断。所以我们现前在修学以及修行过程当中,如理如法去做,意义非常非常广大。

  十七、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要对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因果关系有所了解,因为这些缘起法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见解到达了什么地步,这对自己以后的修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有时我们也会期望得到上师的印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永远不会欺骗自己,它才是最准确的印证。所以,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当我们没有课的时候,修行也不能搁置一旁,仍旧要不间断地修学着走。虽然现前天气越来越热乃至其他方面的条件不断变化,难免产生一些懈怠的现象,但此时就更要多想想共同外前行。一旦内心生起“我今天不想修”的想法,或者“我今天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而修不成”等违缘障碍修行的时候,就应该多想想共同外前行。

  我们不能继续被欺骗而一直轮转六道。从小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欺骗着自己。但细致想想,什么样的懒觉没有睡过,什么样的事情没有做过?但反观自己的内心,得到了什么样的功德?!今天的我们已经遇到了真正的正法,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如何继续走下去,怎么还能如此懈怠?!所以这时必须要提起正念,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让自己迅速从懈怠迷惑中超越。

  我相信,这些懈怠的显现,我们常常都会遇到。比如早上起床时,总是会为自己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并且内心也会顺着这样的习气飘动而无法修行;或者平常会有很多与正法不相关的事情,横亘在修行的路上,阻拦我们继续前行。此时就要提起正念,与共同前行相伴。这样一来,任何情况下,修行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这一切都取决于共同外前行。这些道理务必铭记在心。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