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量理宝藏10品观自利比量61-78科判颂词460-626
第十品观自利比量
46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比量)分二:
46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自利比量)分二:
46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法相;(第61课)
比量有二其自利,由三相因知本义。
4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抉择意义)分二:
46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通达之因)分二:
46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认识因之观待事)分三:
46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第一相之观待事宗法)分二:
46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总体思维比量之语义)分二:
46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认识比量之语言照了境;(第61课)
宗法即法与有法,聚合宣说乃真名,
为持彼之一方故,任意一者用假名。
46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如何缘取之语言法相)分二:
47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一、真名与假名之差别;(第61课)
随欲说依前命名,理解彼义即真名,
依彼个别之缘由,了达他法许假名。
47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思维实法与假法)分二:
47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一、思维兼义实法;(第61课)
聚义即是宗法名,诸智者前原本成。
47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思维支分为假法)分三:
47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一、立名之缘由;(第61课)
立名观待余相似,以及相属之理由。
47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二(立名之必要)分二:
47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法立名为所立之必要;(第62课)
法取所立之名称,相违之因妄执真,
为遣如此邪分别,或就组合而命名。
47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二(有法立名为宗法之必要)分二:
47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巳一、真实必要;(第62课)
若说有法具错事,若遮诸边延误时,
若说真名失声律,为轻易知故说宗。
47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巳二、断除与未命名相同之观点。(第62课)
谓宗有法皆等同。就共称言有差别。
480、总结偈:(第62课)
与法相属宗法名,即所诤事如具手,
与法相属有法名,不能确定如具首。
48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卯三、假法与实际不符。(第62课)
法与有法非所立,彼等不具法相故。
48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决定场合义之差别。(第62课)
作衡量事欲知法,彼上成立即宗法。
48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同品遍异品遍之观待事同品与违品)分三:
48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破他宗)分三:
48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一、宣说对方观点;(第63课)
谓具不具所立法,乃是同品与异品。
思维二品直接违,复虑出现第三品,
有师不知量对境,分实反体而说明。
称实体法一异体,反体依于自反体。
48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破彼观点)分三:
48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一、断定二品非理;(第63课)
实体反体如何分,无法决定其二品,
二者所涉实反体,诸智者前见成立。
48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分开实体反体建立非理)分四:
48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寅一、若观察则非理;(第63课)
若于外境行破立,量之对境不得知,
若于心前行破立,将成有无不定矣。
49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寅二、太过分;(第63课)
不许欲知为宗法,故观待事初成无,
若不许初观待事,宗法法相实难立。
初观待事定二品,其余二种观待事,
决定有无同异遍,启齿而说亦极难。
宗法二品若一体,亦以反体而区分,
诸因皆堕真违中,不定之因岂可能?
49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寅三、与安立相违;(第64课)
若许所知定二品,观待事三诚相违。
若许观待事亦二,观待彼因成二相。
49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寅四、非阿阇黎之意趣。(第64课)
决定同品异品二,此阿阇黎不承许。
若随实体与反体,各自分开毁名言。
49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三、分别依于自反体建立非理。(第64课)
依自反体而建立,观察此理无实质。
49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三、断除遮破非理。(第64课)
谓若二品非直违,一切破立皆失毁。
破立非由二品为,定量相违相属证。
依因所立相属力,决定有无随存灭。
49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立自宗)分三:
49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分析同品异品)分三:
49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一、法相;(第64课)
宗以所立之总法,相同不同乃二品。
49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二、认识相同对境;(第64课)
相同对境之宗法,假立遣余非二者。
49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三、遣除诤论。(第65课)
于此无有他说过,论典意趣亦仅此。
50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二、认识因之破立对境;(第65课)
所谓实体即有实,遣余之外无反体,
是故实体与反体,误为一体行破立。
50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三、遣余破立之详细分类。(第65课)
依于有实无实法,以三名义立二法。
50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三(除诤论)分二:
50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三子一、遣除观察二方则不合理之诤;(第65课)
谓烟因中灰白物,三相之因总所知,
观察同品异品摄,则已失毁量安立。
烟及三相二遣余,与灰白色及所知,
自相紧密相联系,反体联二故合理。
50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三子二(遣除观察因与所立则不合理之诤)分二:
50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三子二丑一、宣说辩论及其他回答不合理;(第66课)
遣破法因之二品,四种辩论他答错。
50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三子二丑二、自宗之答复。(第66课)
无遮名言即无遮,总反三品故合理。
50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三、安立彼等为观待事之理由。(第66课)
凡是安立为因者,悉皆依赖三种事,
真实任一事不齐,然识前许观待事。
于依遣余行破立,分开实体及反体,
二品辩过无妨害,精通量之对境故。
50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观待彼因之分类)分三:
50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真因)分三:
51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法相)分二:
51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认清法相)分三:
51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丑一、破他宗;(第66课)
一相直至六相间,相似安立许他错。
51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丑二、立自宗;(第67课)
宗法成立相属定,即因无误之法相。
51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丑三、除诤论。(第67课)
二相及以同品遍,引出异品二过无。
51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二、彼成为法相之理。(第67课)
可定非因怀疑故。决定是因能了故。
于此无有他说过。
51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事相)分二:
51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破他宗不合理之部分;(第67课)
有者承许所诤事,所差别法因事相。
非有否定依诤事,而是我等无诤议。
别有否定无同遍,所立之法与其同。
51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二、安立离诤之自宗。(第67课)
因之事相即遣余,于此无有他过失。
51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名相之分类)分三:
52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一(如何辨别之理)分二:
52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一丑一、安立分类之其他异门;(第67课)
具此法相之此因,分门别类成多种。
52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一丑二、认清此处所说。(第67课)
具德法称阿阇黎,由论式言定三类。
52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决定分类之自性)分三:
52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不可得因)分三:
52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一、法相;(第68课)
遮破所破具三相。
52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分类)分二:
52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一、本体不可得因;(第68课)
体不可得有四类。
52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二(建立决定无有之相违可得因)分二:(第68课)
相违可得分二种。
52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二辰一(不并存相违可得)分二:
53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二辰一巳一、破他宗不合理之部分;(第68课)
四类热触灭冷触,故说论式十六种。
功能无阻非为火,无相续故非能灭。
53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二辰一巳二、安立合理之自宗。(第68课)
论中虽说多安立,能灭即是前十二。
53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卯二辰二、互绝相违可得。(第69课)
真实互绝之相违,因与立宗无论式,
然而彼所差别法,能遍相违可得因。
以量有害之相违,亦属能遍相违得。
53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三(决定所破因相属之方式)分二:
53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三卯一、说他宗错误观点;(第69课)
实法相属已遮破,谓不并存聚生错。
53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寅三卯二、立无误自宗观点。(第69课)
相属境反属法反,故反相属心前成。
53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二(自性因)分二:
53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一、真实宣说;(第69课)
证成其是具三相,本体无别自性因,
彼之同分摄其中。
53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二、遣除过失。(第69课)
一故不染他体过。
53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三(果因)分二:
54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三寅一、真实宣说;(第69课)
证成其有具三相,彼生相属即果因。
彼之同分摄其内。
54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二丑三寅二、遣除诤论。(第70课)
立异体故无过失。
54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三(破于此等相属颠倒分别)分二:
54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一、说对方观点;(第70课)
有谓相属分九类,能知相属有四种。
54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二、破彼观点。(第70课)
于此安立相违背,非符论典之意趣。
545、总结偈:(第70课)
凭借能所之差别,相属不知所立法,
唯依彼体或他义,相属之力方了知。
54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相似因)分二:
54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一、法相;(第70课)
某因三相不成立。
54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分类)分三:
54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不成因)分二:
55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丑一、法相;(第70课)
宗法因无不成因。
55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分类)分三:
55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一、外境不成因;此科判无颂词(第70课)
55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心前不成因;此科判无颂词(第71课)
55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三、观待论者不成因。此科判无颂词(第71课)
555、暂停偈(第71课)
宗法外境或心前,即是不住不成立,
论者一或双方前,不能成立分析说。
55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不定因)分二:
55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一、法相;(第71课)
不定生起犹豫因。
55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分类)分二:
55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一、不共不定因;(第71课)
非宗法外不成立,不共不定有四类。
56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共同不定因)分二:(第72课)
异于宗法俱涉共,分类正余不定因。
56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正不定因;(第72课)
见于二品不断异。
56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有余不定因)分二:
5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真正有余不定因;(第72课)
真正有余见同品,而于异品未现见。
56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二、相违有余不定因。(第72课)
异品中见于同品,未见相违之有余。
56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相违因)分二、
56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法相;(第72课)
因成遍反即相违。
56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分类)分三:
56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依事物而分)分二:
56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卯一(依相属而分为二类)分二:
57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卯一辰一、归为两类之理;(第72课)
不得自性因中摄,是故相违有二类。
57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卯一辰二、抉择果相违因。(第72课)
刚刚勤生无常果。恒常不变故相违。
无常变故不同此,如是无变亦非理。
57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卯二、观待论式而分为三类。(第72课)
不可得因立为三,反之相违亦成三。
57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依所欲说者而分)分三:
57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陈述他宗观点;(第73课)
有谓以法及有法,差别而有四相违。
57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宣说自宗之合理性;(第73课)
明说暗说法有法,相违是以欲说致。
57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三、遣除于彼之辩论。(第73课)
若谓真因亦相同,作用渺小故置之。
57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三、宣说承许其余分类不合理。(第73课)
意图所说此二者,同等乃为所立故,
证成利他相违等,此三相违外不许。
57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彼等因之定数)分二:
57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癸一、遮边之定数;(第73课)
遮破他边固定性,安立为因定数四。
58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癸二、彼等之功能。(第73课)
所立之因有四种,功能亦当有四类。
58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分三:
58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安立法相)分三:
58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一、观待否定而说五种法相;(第74课)
集量论说具五相。
58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观待肯定而建立一种;(第74课)
理门论中所立许。
58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三、遣除于彼之辩论。(第74课)
于此不遍及过遍,于因等同无诤辩。
58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认清事相)分二:
58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真实宣说;(第74课)
承许所立之事相,分为真假证成妄。
名言共相执自相,即是所立之事相。
58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遣除诤论。(第74课)
此立有实及无实,无有诤论之时机。
58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分二:
59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一(总安立)分三:
59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癸一、法相;(第74课)
相违成立宗上抵。
59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分摄;(第74课)
五类归纳说四种,由对境言比量分,
由此相违说四类,现量比量事理量,
承许共称乃增益,是故归属比量内。
59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癸三、遣除诤论。(第74课)
谓如比量则现量,亦当分为二相违。
承许唯一是果因,可说不以现量成。
59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分别之自性)分二:
59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一、现量相违;(第75课)
立宗即与受相悖,即是现量之相违。
59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比量相违)分三:
59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事理相违;(第75课)
如若三相事势理,抵触立宗因相违。
59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信许相违)分三:
59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一、法相;(第75课)
可信之词与立宗,抵触信许之相违。
60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分类;(第75课)
彼分承许与自语。
60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分析意义)分三:
60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寅一、真实说明差别;(第75课)
余谓圣教与自语。
阿阇黎许语差异。集量论以一比喻,
阐示圣教与自语。理门论教另说喻。
60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寅二、以圣教之差别而分说;(第75课)
二量不害二所量,自语不害隐蔽事,
即是佛语我等教,说为归摄比量内。
是故以理成立教,乃是正量若不成,
则与自语等同故,即承许为能障性。
604、暂停偈:(第75课)
非凡共称教皆量,以量成立即圣教,
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
60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寅三(遣除于彼之诤论)分二:
60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寅三卯一、遣除等同他宗;(第75课)
谓违他教亦成彼。贪等非法离贪法,
非断见者一致说,沐浴贪等因不违,
如此诸论非圣教。
60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三寅三卯二、遣除能障不成所立之过。(第76课)
若谓自语及论义,障碍之中仅生疑,
彼乃无咎之所立,故非宗法之过失。
此非由依障碍中,生起怀疑成为过,
是由彼词不证成,所立安立为过失。
立宗表明自意乐,如若相违毁立宗。
是故有过之言词,辩论之时招自负。
60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共称相违)分二:
60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一、法相;(第76课)
立宗与世共称悖,即是共称之相违。
61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决定彼之自性)分二:
61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略说;(第76课)
声论派师所承许,名义直属前已破。
随意所说已证实,是故共称亦成立。
61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广说)分三:
61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第一种说法)分二:
61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辰一、破他宗之观点;(第76课)
依有之因能遮破,怀兔即是月亮说。
此无比喻凡有者,所有名词可说故,
名词之义存在者,可称月亮故相违。
61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辰二(说自宗之合理性)分二:
61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辰二巳一、可说共称;(第76课)
世间使用名词成,承许彼者即共称。
彼于一切所知法,可故共称遍一切。
有称则谓共称词,于未共称违世间。
于诸所知皆适宜,用共称名如烹饪。
61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一辰二巳二、认清名词已成共称。(第77课)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61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第二种说法)分三:
61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第77课)
共称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决定。
依欲说意所命名,诸名无有何不用。
62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辰二(破他宗之观点)分二:
62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巳一、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第77课)
若谓涉及一切故,共称于境不适用,
此说他喻难寻觅,非共同因如所闻。
62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第77课)
乃为讲说共相时,怀兔作为比喻已,
说明遍及诸所知,达哲非树等亦同。
62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二辰三、说明阿阇黎之意趣。(第77+78课)
冰片以及水银等,以月亮名共称他,(第77课)
彼作比喻而证成,具凉光月共同因。
诸所用名乃共同,若于一成于众成,(第78课)
此者乃为事势理,若破共称亦坏汝。
是故随欲所命名,显然普及一切法,
予以遮破世间害,故违共称即意趣。
62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三(分析彼等之意趣)分二:
62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三辰一、破他宗之观点;(第78课)
有者将此分二种,术语名言之共称。
若尔名言非此义,法相如是前已遮。
谓直耽著之可说,术语共称亦有二。
讲时虽有此二种,而应用时无差别。
是故二种之说法,讲成直说耽著误。
62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卯三辰二、说自宗之观点。(第78课)
前者名已成共称,无比量故不可破,
抑或彼无对立方,由此决定故能害。
后者说明此共称,比量对境之差别。
若知此理则成立,共称相违智密意。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1-7品)+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丙一、法相之安立(8品)+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丁一、现量(9品)+丁二、比量。
丁二、比量=戊一、自利比量(10品)+戊二、他利比量。
戊一、自利比量=己一、法相(462)+己二、抉择意义。
己二、抉择意义=庚一、通达之因+庚二、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
庚一、通达之因=辛一、认识因之观待事+辛二、观待彼因之分类。
辛一、认识因之观待事=壬一、第一相之观待事宗法+壬二、同品遍异品遍之观待事同品与违品+壬三、安立彼等为观待事之理由(507)
壬一、第一相之观待事宗法=癸一、总体思维比量之语义+癸二、决定场合义之差别(482)
癸一、总体思维比量之语义=子一、认识比量之语言照了境(468)+子二、如何缘取之语言法相。
子二、如何缘取之语言法相=丑一、真名与假名之差别(470)+丑二、思维实法与假法。
丑二、思维实法与假法=寅一、思维兼义实法(472)+寅二、思维支分为假法。
寅二、思维支分为假法=卯一、立名之缘由(474)+卯二、立名之必要+卯三、假法与实际不符(481)
卯二、立名之必要=辰一、法立名为所立之必要(476)+辰二、有法立名为宗法之必要
辰二、有法立名为宗法之必要=巳一、真实必要(478)+巳二、断除与未命名相同之观点(479)+总结偈(480)
壬二、同品遍异品遍之观待事同品与违品=癸一、破他宗+癸二、立自宗+癸三、除诤论。
癸一、破他宗=子一、宣说对方观点(485)+子二、破彼观点+子三、断除遮破非理(494)
子二、破彼观点=丑一、断定二品非理(487)+丑二、分开实体反体建立非理+丑三、分别依于自反体建立非理(493)
丑二、分开实体反体建立非理=寅一、若观察则非理(489)+寅二、太过分(490)+寅三、与安立相违(491)+寅四、非阿阇黎之意趣(492)
癸二、立自宗=子一、分析同品异品+子二、认识因之破立对境(500)+子三、遣余破立之详细分类(501)
子一、分析同品异品=丑一、法相(497)+丑二、认识相同对境(498)+丑三、遣除诤论(499)
癸三、除诤论=子一、遣除观察二方则不合理之诤(503)+子二、遣除观察因与所立则不合理之诤。
子二、遣除观察因与所立则不合理之诤=丑一、宣说辩论及其他回答不合理(505)+丑二、自宗之答复(506)
辛二、观待彼因之分类=A壬一、真因+B壬二、相似因+壬三、彼等因之定数。
壬三、彼等因之定数=癸一、遮边之定数(579)+癸二、彼等之功能(580)
庚二、说明由因所证之所立=辛一、安立法相+辛二、认清事相+辛三、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
辛一、安立法相=壬一、观待否定而说五种法相(583)+壬二、观待肯定而建立一种(584)+壬三、遣除于彼之辩论(585)
辛二、认清事相=壬一、真实宣说(587)+壬二、遣除诤论(588)
辛三、宣说有害宗法之相违=壬一、总安立+壬二、分别之自性;
壬一、总安立=癸一、法相(591)+癸二、分摄(592)+癸三、遣除诤论(593)
壬二、分别之自性=癸一、现量相违(595)+癸二、比量相违。
癸二、比量相违=子一、事理相违(597)+子二、信许相违+子三、共称相违。
子二、信许相违=丑一、法相(599)+丑二、分类(600)+丑三、分析意义。
丑三、分析意义=寅一、真实说明差别(602)+寅二、以圣教之差别而分说(603)+暂停偈(604)+寅三、遣除于彼之诤论
寅三、遣除于彼之诤论=卯一、遣除等同他宗(606)+卯二、遣除能障不成所立之过(607)
子三、共称相违=丑一、法相(609)+丑二、决定彼之自性。
丑二、决定彼之自性=寅一、略说(611)+寅二、广说。
寅二、广说=卯一、第一种说法+卯二、第二种说法+卯三、分析彼等之意趣。
卯一、第一种说法=辰一、破他宗之观点(614)+辰二、说自宗之合理性。
辰二、说自宗之合理性=巳一、可说共称(616)+巳二、认清名词已成共称(617)
卯二、第二种说法=辰一、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619)+辰二、破他宗之观点+辰三、说明阿阇黎之意趣(623)
辰二、破他宗之观点=巳一、声论派之因成为不共因(621)+巳二、宣说自宗内道之其他说法不合理(622)
卯三、分析彼等之意趣=辰一、破他宗之观点(625)+辰二、说自宗之观点(626)
A壬一、真因
A壬一、真因=癸一、法相+癸二、事相+癸三、名相之分类。
癸一、法相=子一、认清法相+子二、彼成为法相之理(515)
子一、认清法相=丑一、破他宗(512)+丑二、立自宗(513)+丑三、除诤论(514)
癸二、事相=子一、破他宗不合理之部分(517)+子二、安立离诤之自宗(518)
癸三、名相之分类=子一、如何辨别之理+子二、决定分类之自性+子三、破于此等相属颠倒分别。
子一、如何辨别之理=丑一、安立分类之其他异门(521)+丑二、认清此处所说(522)
子二、决定分类之自性=丑一、不可得因+丑二、自性因+丑三、果因。
丑一、不可得因=寅一、法相(525)+寅二、分类+寅三、决定所破因相属之方式。
寅二、分类=卯一、本体不可得因(527)+卯二、相违可得因(528)
卯二、建立决定无有之相违可得因=辰一、不并存相违可得+辰二、互绝相违可得(532)
辰一、不并存相违可得=巳一、破他宗不合理之部分(530)+巳二、安立合理之自宗(531)
寅三、决定所破因相属之方式=卯一、说他宗错误观点(534)+卯二、立无误自宗观点(535)
丑二、自性因=寅一、真实宣说(537)+寅二、遣除过失(538)
丑三、果因=寅一、真实宣说(540)+寅二、遣除诤论。(541)
子三、破于此等相属颠倒分别=丑一、说对方观点(543)+丑二、破彼观点(544)+总结偈(545)
B壬二、相似因
B壬二、相似因=癸一、法相(547)+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不成因+子二、不定因+子三、相违因。
子一、不成因=丑一、法相(550)+丑二、分类。
丑二、分类=寅一、外境不成因(552)+寅二、心前不成因(553)+寅三、观待论者不成因(554)+暂停偈(555)
子二、不定因=丑一、法相(557)+丑二、分类。
丑二、分类=寅一、不共不定因(559)+寅二、共同不定因(560)
寅二、共同不定因=卯一、正不定因(561)+卯二、有余不定因。
卯二、有余不定因=辰一、真正有余不定因(563)+辰二、相违有余不定因(564)
子三、相违因=丑一、法相(566)+丑二、分类。
丑二、分类=寅一、依事物而分+寅二、依所欲说者而分+寅三、宣说承许其余分类不合理(577)
寅一、依事物而分=卯一、依相属而分为二类+卯二、观待论式而分为三类(572)
卯一、依相属而分为二类=辰一、归为两类之理(570)+辰二、抉择果相违因(571)
寅二、依所欲说者而分=卯一、陈述他宗观点(574)+卯二、宣说自宗之合理性(575)+卯三、遣除于彼之辩论(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