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课1总说要义

创建日期:2021-12-15

  前行备忘录1课1总说要义

  《前行备忘录》【第一课/第一节】总说要义

  顶礼三宝

  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解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要证悟到解脱,当然必需要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所修学的妙法非常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也就是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所传讲的法也很多,讲解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甚至入门的方式也各有各的特点。那么,我们在以后修学的过程当中,要记住什么呢?各式各样的传承都修一遍,是不可能的,哪怕我们今生的岁数有多长。比如说,从初次开始修法直到临终之前,一直不停地修学不同的法门,也修不完。那我们既要修完,还要修圆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不同的法门,但在修的过程当中,若要能知道一切法的精华而从事这样的善法,就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那什么是根本呢?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缘,调心佛善说。”所以,我们每当在从事一切善法时,都要时时告诫自己,调伏自己的内心才为根本之修法。至于调伏内心的方便,从小乘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各有各的修学方式。当今我们作为红教宁提派后代弟子,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为妙。

  这次金刚法会己经结束了,前两天金刚法会没开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显密之差异》及《上师瑜伽导修》。当时在传讲这些教言的时候,也多次提示过,按照自宗的修学方式,什么为见解,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要具备什么方便道,行为当中要如何守持誓言,最终才能究竟证悟到什么样的果实。前两天,在传授《显密之差异》时也讲得非常细致。那么,我们以后在修的过程当中,都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奉行,这是不可缺少的。汉传佛教中,不管是初次进入佛门者乃至修学多年佛法的弟子们,口中都有一种口头禅,叫依教奉行。所谓的依教奉行,就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是非常重要的。

  刚刚我们说过,不管我们当今所从事的善法是什么,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至于内心调伏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功德日日增上,才是调伏内心功德呈现之标准。我们从事善法的时间也不短了,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已经从事过很多很多善法,不管是口里念诵心咒还是经文,身做礼拜乃至手印,以及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今天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所从事的诸多善法,到底有没有功德?这个不需要再等待或者问谁,就看看自己的内心即知。比如说,贪嗔痴烦恼是否在减少?从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直至今天,贪嗔痴烦恼比之前是否有所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在增长?但所谓的信心和慈悲心不是偏袒性的。当然,我们对初次依止的导师及从事的善法,可能会很有信心,这在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我们所谓的信心增上和慈悲心增上,指的是越来越普遍,没有偏袒之心,若要是仍然在偏袒之中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功德并没有增上,烦恼并没有减少。当然,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之时,所谓的这些信心和慈悲心的功德是具有的,但是要即身成办解脱,必须站在普遍的立场之上方能成就。因此,偏袒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从事一切善法乃至修学一切法当中,都必须要懂得这些道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今天开始,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开始讲解《如意宝藏论》,今天已经讲完第一品。

  第一品主要讲解的是从法界当中如何形成轮回。我们之前讲过《智慧界续》,《智慧界续》的第一品和第二品主要讲解原始基位之状态,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就是讲解一基现二道。今天主要讲解是怎么变成轮回道。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往昔讲解《智慧界续》的时候也多次提示过。当今我们传讲的不管是《显密之差异》,还是《上师瑜伽导修》,乃至今天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里面所传讲的就是这些道理。当然,它并没有像直断和顿超,按照真实教授的传讲方式讲得那么深奥,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讲得太深的话,我们以后的见解可能都会变成伺察意,对成办解脱又会形成一定的障碍,为了避免产生这些过失,这两天对原始基位可能不会讲解的那么细致。但是,但若要想细致理解密宗的弟子,先去阅读《智慧界续》等,我想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的文字并不很多,从第一品到第二品以上,讲解的是原始基位之状态;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第四品讲解普贤王如来如何依靠六别法而成就;第五品讲解在究竟果位当中的境界;书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一切法义,平常阅读一些这样的法会非常好。

  今天,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给弟子们传讲了《如意宝藏论》的第一品,讲解从原始基位当中如何形成轮回的过程。即便怎么讲解,讲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知道怎么去断绝烦恼?首先要认识到烦恼。前两天已经讲过,小乘讲解人我和法我,唯识宗讲解八识,中观讲解二障和四障,生圆次第讲解世俗气脉明点,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三种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和同性无明。不管是以哪一种名词讲解,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什么叫做无明。我们这次传讲的方式,主要按照唯识宗和禅宗的讲解方式,站在八识的角度去理解,会更容易认识到什么是识聚。至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五识五根识,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前两天我们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尤其是在印证智慧方面,已经讲得的非常细致。当然,我们在下面的讲解过程当中,也会讲授一些。

  这次选择讲解《前行备忘录》的原因是,在亚青寺虽然各个导师都在讲解各式各样的法,常住亚青的弟子也知道,我们并没有像五明佛学院的导师般,以细致的方式传讲一本论或者是教言的机会。这次我问上师讲解什么法最好?(去年我们已经翻译过堪布昂琼著述的不共同之教言,主要是讲解直断方面的,但文字并没有《前行备忘录》这么多。)前两天,我也想是否需要讲一下这个法?《前行备忘录》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当今很多对前行有所了解的人,把前行和正行都分开去了解。当然,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我们的智慧不够,必须把前行和正行分为共同和不共同两部分去理解,但是随着我们禅定增上,仅仅站在共同的立场当中去理解共同之法,这里面就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为了补足这个缺点,我们这次传讲《前行备忘录》的原因就在此上。

  《前行备忘录》也是我们的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作的一个笔记,里面把前行和正行都搅杂在一起,讲解的非常细致。从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开始,直到后面的上师瑜伽导修,都是把共同和不共同两者契合在一起而宣讲,对我们在亚青寺修学密宗的弟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平常我们都说自己是学密宗的弟子,但若要是对密宗的见修行果没有很细致的认识,那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漏洞。

  我们这座的弟子,主要是汉传佛教的弟子,从一个角度来说非常好,从初次开始修学前行乃至我们所修学的直断和顿超,都修得非常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有时候不太细致的缘故,所以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粗糙。为了让我们把这些粗糙的见修行果,形成为更细致的理趣被理解,所以说《前行备忘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这两天刚从汉地上来的一些居士,由于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缘故,所以不能在这边圆满听完这部法,但也不要紧,能听多少就算多少吧。但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都要铭记心中,无垢光尊者对僧人的要求非常高,当今我们已经进入释迦牟尼佛的后一代弟子当中,那么自然成为救度三界六趣众生的怙主,那作为一个怙言,必须要精通历代传承祖师的一切教言,方能具足度化众生的本钱或者说是力量。所以,《前行备忘录》决不能轻视地理解为是前行之法,里面讲解的法非常非常细致。

  刚刚以上是说我们这次传讲《前行备忘录》重要性的道理。像前两天我们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般,我们平常在传讲一切善法的时候,共同外前行时时不能忘记。不管现前所从事的法是前行,正行,直断还是顿超,共同前行决不能轻视。一旦轻视共同前行之后,即便你现前对佛法有多么深广的认识,在修行过程当中暂时有多么精进,但是绝不会长久的相续下去。为了让我们的精进相续,最重要的是把前行的基础扎实。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或者是长时间在亚青寺听我讲法的人,都会觉得有一些不解,为什么上师无论讲解直断、顿超,还是前行时,都要把共同前行讲得这么重视,难道共同前行真有这么重要吗?非常重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的过程当中,用我们的眼光去观待,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的过程是非常的艰苦的,甚至我们现前只能想到,可能谁都做不到。都会觉得释迦牟尼佛当时有多么苦。细致观待,释迦牟尼佛当时若是那么痛苦的话,绝不会坚持到六年。那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把这种苦行会转变成喜悦呢?当然是共同外前行。再比如,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一位高僧大德,可能你们都听说过。从初次修行开始一直到晚年,一直都在幽静山林中精进修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四季都吃野草而度日,细致观待,这种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都会觉得非常非常艰苦,但是米拉日巴为什么却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呢?都是由于有共同前行做基础,而成办了整个过程。若要是没有共同前行的话,即便当时修学什么样的法,他都不会做到精进。米拉日巴在一生修学的过程当中,也同样如同刚刚所说一般,都是共同前行的力量,而令米拉日巴做到,即便是那么艰苦,他心里也觉得非常喜悦。

  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也依止幽静山林,过着相素的生活精进修法,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让他们做到这点呢?还是共同外前行。当今我们作为历代高僧大德的后一代弟子,也就是继承人,那么我们现前需要遵照什么样的足迹,方能成办像历代传承祖师一样的密意呢?当然还是要把共同前行作为基础,来成办更高的境界。共同前行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轻视。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平常也看过不少书,如《普贤上师言教》、《普提道次第广论》、《初学悦耳宝藏库存》乃至各式各样前行方面的一些书籍,从共同前行方面,也认识到一些关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方面的一些教理,觉得已经满足了,但要细致理解的是,书面上的解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我们现前需要的不是看书面上有没有这样的解释,而是要把里面的这些理趣纳入到心相续当中,把自己的心转变成书的时候才算圆满。有时候反观自己的内心,比如说我们对共同前行有很深的认识,那么你现前在从事善法的过程当中,是否有懈怠和拖延时间等现象?若还有懈怠现象的话,说明你对共同前行的理解并不圆满,尤其对寿命无常,总有一天,我等这座的一切人,乃至世上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得死亡,这是特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因为它是客观规律。即便我们不去认识它,不去理会它,不去相信它,它一样在我们面前生效,这一点没说的。

  即便知道这些道理,平常从事善法的过程当中,有多么精进呢?和往昔初次进入佛门没有多大的区别,那只能说我们对共同前行的理解,还是不圆满。所以,应该要细致观待共同前行为妙。刚刚己经说过,书面上的解释只能说明你小时候读过书,认识到几个字,并不能代表你已经圆满获得这样的境界。所以,需要长时间去观想,从我们初次开始修法乃至到今天,都要不停地观想共同外前行。可能有时候会觉得,共同外前行,难道如是修学就能成办解脱吗?尤其是有些修学禅宗的弟子总认为,刻意改造之显现乃漂泊轮回之根本,我们时时都在刻意改造之中而成办解脱,那么何时能成办解脱呢?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一点我们在往昔已经说过,华智仁波切曰:“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就是说,妄念是需要断绝的,这一点一切乘法都相同,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初次不依妄念而成办解脱的话,是永远不能证悟解脱的。所以,初次依妄念成办解脱,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当中就能知道,对次第根机来说,妄念不一定就是过失。我们前两天不是说过吗,当今很多修学禅定乃至行持善法的人总认为,只要有妄念,它就是一个过失,但这些都是对法不真正理解的原因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刚刚已经说过的华智仁波切的这部教言,以及历代高僧大德也做过很多比喻。比如说,妄念如同一个铁,铁本身没有好铁与铁之区别,这个铁形成好铁还是坏铁,完全取决于铁匠的手。比如说,铁匠把这个铁打成一个杀人的工具,那这个铁就变成了永久的坏铁;若要是打成一个帮助他人的工具,这个铁就变成了永久的好铁。如同这个比喻,妄念也是同样的道理,妄念本身没有好的妄念和坏的妄念,完全取决于你个人。若要是随着妄念而漂泊,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都不假;但若要是能把妄念转为道用的话,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啊!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从外相上师相应法乃至密相上师瑜伽当中,外相上师相应法和内相上师相应法,不就是以刻意改造而成办解脱的吗?前面都得靠戏论而成办见解,没办法,因为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只能用这个方便法。在传讲三种调伏妄念当中,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都得改造。在讲解五道十地的过程当中,资粮道和加行道都必须在改造当中成办解脱,没办法。即便是汉传佛教禅宗,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也必须刻意改造。即便到了观照般若的时候,没有那么刻意,也需要少许改造,因为它也并没有见性。若要是前面这些都认为有过失的话,那谁又能接受禅宗呢?

  当然,如同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般,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了,在当今末法时代,又有多少个能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般的根机呢?难道不具备这样的根机,就不能成办禅宗的这种教法吗?那就只能这样树立了。净土法门就更不能谈了,所讲解的是两种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前面事一心不乱当中讲解的持名念佛,和有像念佛和有想念佛不就是刻意改造的吗?所以要记住,时时要根据个人的根机来从事一切善法,这一点不可缺少。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说,法和根机必须得相应。你的根机是次第根机,所修学的法为上等之法,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如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当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印度喇嘛的教言,但这时候达摩祖师以禅宗最深的教言,也就是自宗派的真实见解,用心印传承的方式——讲经不用口,也不作表示。当时在讲座上禅修了一段时间,起来就走。由于当时达摩祖师所传的法应该是最深的法,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是当时由于弟子根机不够的原因,即便达摩祖师具有多么高的功德,乃至所传讲的法有多么深奥,弟子的根机与法不相应的缘故,对弟子没有起丝毫之作用。

  当然,我们现前从老远的地方到高原地方,在寻找各式各样的导师,并且也在寻找各式各样的教法,时时都在期盼着能否在一位导师面前,像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般一瞬间就能开悟,能不能讲这样的法。要记住的是,即便这位导师具有这样的功德,法有这么深奥,但是你的根机若不够的话,即便是为你传讲,乃至印证一千遍、一万遍,你的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没有丝毫之进展。这都是法与根机不相应的缘故所致,因此时时都要铭记这些道理。

  若要是知道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懂得在从事善法的过程当中,圆满次第道是不可缺少的,即便是修学什么样的法。比如说,你修学本尊,那么我们就要知道本尊分为两种——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我们先从所诠形象之本尊开始入手,来成办能诠胜义之本尊。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过程当中,先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入手,逐渐成办内相,来达到密相上师瑜伽。从小乘五道来说,从小资粮道开始入手,来成办无学道——佛的境界。所以,圆满次第道对于次第根机来说不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无上窍诀大圆满两种教授当中的方便教授,为什么一直都作为重点传讲呢?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即便为你印证多么深奥的法,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我们并不是没有得到过表示传承和心印传承,就比如说你们在汉地,很多高僧大德在为我们传讲成熟灌顶的时候,若这个灌顶是大圆满灌顶的话,最后面有个句义灌顶,在句义灌顶的时候,是以表示传承方式而印证见解,那又有多少人开悟呢?没听说过有开悟者。平常导师在一句一字当中,都在印证着见解,那也没有得到过多么高的一些见地。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法与根机不相应的话,即便你从事什么样的善法,都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怙主普巴扎西上师讲于2009年夏亚青寺)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课2总说要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