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5-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5笔记
1、对诸法的因、体、果三者进行观察,用金刚屑因破斥一切法的因不会实有,用大缘起因观察一切法的本体不会产生,今天开始用破有无生因,观察一切法的果虚妄无实。
表面上看来,因生果是无欺显现,但它不是外道所许的恒常实有,而是如同水中月影般现而无实。《六十正理论》云:“若有许缘起,诸法如水月。”《般若二万颂》也说:“诸法如幻,自性未生。”诸法跟幻化无有差别,它的本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我还看到《佛说稻秆经》中以镜子为喻说:人的面容可在明镜中映现,但面容没有跑到镜子里,镜子也没有跑到面容上,然一旦因缘聚合,面容可以映在镜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缘起力,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
2、癸一、破有生: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颂云:“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3、子一、无有非为所生: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难,《中论》也说:“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真正去观察时,有的果法已经生了,没有必要依靠因再生;没有的果法本体无实,依靠因也生不出来。因此,有也不会产生,无也不会产生。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4、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有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比如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
“无”中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
如果说“无”能变成“有”,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观察,无实法是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还是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1)倘若无实法没有放弃无实法,那怎么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2)倘若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这也不可能。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观察,有的东西不用产生,无的东西不能产生,有无二者相违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既然生都不存在,那么住、灭也无法安立。《七十空性论》云:“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这个教证很多人特别喜欢背,其实仅仅依靠它,就可以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5、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再者说,无实法如果没有放弃,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如果放弃了,则有实法没有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没有脱离无实法,有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的机会。因此,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不可能,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更不可能。
当然,在名言当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我以前没有钱,现在有钱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然真正去观察,变成“有”的时候,以前的“没有”放弃还是不放弃?如果“没有”要放弃,那和“有”什么时候开始衔接的?如果以前的“没有”不放弃,则与“有”不可能同时并存。
因此,实有的果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也不可能从无实法中产生,原来没有而现在有,只是一种假立而已。外道认为因上存在常有的果,这种说法不合理;常有的因产生常有的果,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那怎么样说才合理呢?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青稞的种子能产生青稞,却不产生麦子,这是一种同类相续,但这种相续也是假立的。
6、壬二、破二边灭: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刚才分析了无不可能变成有,此处再破析有不可能变成无。当然,这里所驳斥的是实体的有无,而不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有无。你做梦时看见一个人,过一会儿又死了,梦中人没有自性,故不存在真实的有无。或者说,这里有一个瓶子,后来被打烂了,瓶子的本体原本没有,先有后无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此处说的“有亦不成无”,是指实有的有无,实有的东西若开始存在、后来毁灭,同一自性上就会有两种本体,一种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一种是不起作用的无实法。再说,一个法从有变成无,本体会发生变化,实有又如何安立呢?
因此,诸法的本体不可能产生。假如没有产生,中间的安住、最后的毁灭也就不存在。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4笔记
1、癸三、摄义:如是究诸法,则知非无因,亦非住各别,合集诸因缘,亦非从他来,非住非趋行。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通过以上观察可知,一切万法无有实体,这不是分别念得出的结论,而是依靠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从而得出的诸法实相。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万法,并不是无因产生的,否则,春夏秋冬、生老死病、白红蓝等千姿百态的形象,因缘不具足时仍可现前;也不是如外道所许,是常有的大自在、微尘、神我、上帝等产生的,因为常法不可能有因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名言中,诸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但通过般若法门来观察,胜义中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产生。
为什么呢?首先对各自因缘作观察:种子通过和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聚合而产生苗芽,但每一个因缘中并没有产生苗芽的功能,土壤上没有,阳光上没有,水分上也没有……如果有,只需要一个因缘即可产生苗芽,其他因缘就没有用了。
既然诸法不是存在于各别因缘中,它是否存在于聚合的因缘中呢?也不是。各自因缘上若无果,聚合在一起也无法生果,这就如同一百个盲人看不到色法,他们聚在一起也不会看到色法一样。
在真实义中,因果关系了不可得,不生不灭是非常高的境界。大家对此甚深道理应生起定解,世俗上显现有生有灭,但这种生灭并无实体,就像梦中的孩子降生时欢喜、死亡时忧愁一样,其实只是一种假象。所以,因缘聚合也不能生诸法。
那么,诸法是不是从他处来的呢?比如说,一个实有的人,以实有的方式从他方来到这里,以实有的方式安住在一个地方,最后以实有的方式去往某处,是不是这样呢?不可能。《中论》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已经去了的,没办法去;没有去的,也没办法去。同理,“已来无有来,未来亦无来”,依此可知实有的来也不存在。既然来去皆不存在,生灭也就无法成立,《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所以我们认为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了一个什么人,只是一种虚妄的说法,实际上,生没有来过,灭也没有去过,无生无灭就是真如。
言归正传,既然诸法无来无去,为什么会无欺显现呢?这是众生无明愚痴所致。“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众生无始以来颠倒执著,将本不存在的我与法执著为有,对之产生强烈的执著,就像眼病患者看见黄色海螺一样。其实这些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一切显现在物质的本体上、心的本体上都不存在,然而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不了解,因此因缘聚合时,就将这些幻化师所变的幻物般的法执为实有。
我以前讲过很多次,幻化师依靠石头、木块、咒语及禅定功夫,可以幻变出大象、男女、城市、美宅等事物,但这些幻物的本体不生不灭,最初从哪里来、最后到哪里去,我们遍寻不得。
万物生长、安住、毁灭,实际上全部是幻化的,就像被咒语染污的眼识前,幻化师所变出来的东西一样不实。
2、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
3、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
这种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但这样的因缘生以分别念并不容易了知,月称论师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可见,缘起理不是凡夫人所能抉择的,一旦通达了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恶见邪见都能破掉。
通过大缘起因来观察,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这样的道理,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单凭自力来了知是很困难的。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特征就是缘起空性,谁通达了,谁就是智者、圣者,完全通达的就是佛陀。因此,诸位圣者赞叹佛陀时,常从缘起空性的角度赞叹,他在《中论》中也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所有的说法中,佛陀讲的缘起理是第一的。《出世赞》、《缘起赞》等很多论典中,也是将缘起空性和佛陀的功德结合起来赞叹。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3笔记
1、卯三、破彼之回答: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对方回答:“虽然事实本该如此,但因为世间人愚昧无知,慧眼被各种烦恼染污覆盖着,所以见不到事物真相。你们佛教徒不是说众生都具有无明烦恼嘛,我们数论派也承认众生烦恼习气相当重,不能见到因上本来存在果,因此,众生不会穿种子,也不会吃不净粪。”
驳斥:就算众生愚昧无知,见不到事实的真相,但你们所谓证悟实相的淡黄仙人(又名色迦大师)及其传承弟子,应该能领悟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见因中有果呢?若说他们已见到因中有果,那从传记中为何看不到他们吃不净粪以及拿种子当衣服穿呢?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可以看出,你们只是一种立宗而已,你们的本师和最得力的上座弟子,都没有按自己宗派的观点行持,这不是正好说明汝宗立论自相矛盾吗?
数论外道因中有果的说法,没有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其实如果笼统而言,这种观点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以前上植物课时老师说,种子里有胚芽、胚根,因缘聚合以后,就会变成茎、叶、根。看起来果是在因中存在,但这种关系并非实有,否则,以离一多因或有无生因来观察,因生果定然无法安立。
2、汉传佛教《大藏经》的“外教部”,实际上也有破析外道的观点。尤其是讲数论外道时,有一部论典叫《金七十论》,是真谛法师翻译的,其中说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与胜义、一概而论时,好像确实无懈可击。然而,青稞的种子生青稞、麦子的种子生麦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说法,佛教中也是承认的,外道承认的是实有、经得起观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观理来剖析,这根本不合理。《瑜伽师地论》卷六中也讲了16种外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因中有果论,这方面用了许多理论进行遮破,最后总结道:“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胜义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观待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一种事势理。
所以通过闻思,佛教在哪些场合承许因果、哪些场合不承许因果,对每个道理一定要生起坚定的信心。
3、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刚才对方说:“世间人之所以不见因中有果,是因为他们被无明烦恼缠缚着,所见所闻不是正量。”对此,我们继续驳斥道:如果说世间人能见的智慧是假的,那么所见的对境也应该是假的,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而安立。比如用望远镜看东西,望远镜是假的话,它所见到的对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见之果虚妄不真,那么你们说因中有果、后渐明显有何意义?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4、卯四、遣除妨害自宗: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对于中观宗的妨难,对方辩驳道:“按你们的承许,假如能衡量对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来的果――万法无常、轮回痛苦、众生皆有如来藏等结论,也应该是假的。因为有境有错误,对境也会错误,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心识是迷乱的,此心识的所见所闻也不会真实。这样一来,你们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空性法门,不就成了虚妄的吗?既然空性成了虚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
有些道友可能也这样认为:一切法在胜义中都是空性,名言中如幻如梦、现而不实,既然心识如幻不实,(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错误意识,)那它所抉择的果――诸法空性也是假的了。如果能见、所见都是假的,我们祈祷佛陀、修空性、放生等行持善法,是不是全部没有意义了?
5、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对方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心识是假的话,所得的结论也是假的,这样修空性没有意义了。中观宗回答说: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我们在修行的最初,必须要依赖心所假立的法,而不能以无实法作为对境,直接缘取它来修持。观察一个法时,首先要确定它的存在,将其析为无生空性后,无生空性的本体亦非实有,就像燧木和燧垫摩擦生火,最终这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所破是假的,能破也是假的,所破的万法不存在,能破的空性也是假立。瓶子没有的话,无瓶也不存在,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讲,真的很重要,否则,一直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将这种不存在执为实有,只是滞留在单空的层面上,这种执著很难破除。佛经中说:“宁可我执如山王,不可有空执如芥子许。”单空能摧毁无始以来的实有执著,但进一步抉择时,毕竟单空是一种实执,也是解脱的障碍,最终也要灭尽的。所以,《四百论》中说:“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对愚者宁可让他起我执,也不可以说空性无我之理,为什么呢?原因是“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听闻无我空性之后,愚者会因不信诽谤而趣向恶趣,利根者则可依此迅速趋入解脱。
所破的有实法既是假立的,能破的无实法怎么会存在呢?因为有实与无实互相观待的缘故。现在也有很多人,知道贪心是空性的、不要去执著,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空性存在,其实这也是一个边,应该要破斥。
6、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此颂的比喻,要跟前颂的意义结合理解: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