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02(7-10)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9)+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10)
9、甲三乙二丙一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
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2、《现观庄严论》重要,依靠它确实能直接通达前辈持明者或者说诸佛菩萨的甚深密意,就像依靠中观能通达空性的意义一样。这个“飞机”跟一般的飞机不同,是弥勒菩萨造的,凡是坐的人都是有福报的。
3、如果引介很多辩论的内容,也不知道对汉传佛教有利还是无利,所以我想初步还是以稍微窍诀性的讲解令大家知晓字面意义,以后有机会再广说。
4、学习《现观庄严论》,首先一定要懂得八事七十义。《现观庄严论》的所有内容可以总括为八事,即三智(遍智、道智、基智),四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最后加一个法身。此八事中,每一事又都用不同的法来进行表示,于是扩展为七十义。
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八事=七十义,《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八事=三智+四加行+法身=(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5、般若佛母
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大圣者的源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因此作者没有首先顶礼佛菩萨,而是顶礼般若佛母。
到底什么是般若佛母呢?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法界的本来空性即为般若佛母;另一方面是般若智慧的侧面,也即补特伽罗依靠修行而产生契合此法界空性的不同境界,这也叫做般若佛母。
6、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6、1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欲了解眼识,就要站在眼识所认识的对境层面来了解,此外无法直接宣说其本体,因其本体甚深故。同样,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需要用以下八事进行宣说。
6、2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首先是三智:
一、遍智:
指的是佛陀相续中具有殊胜智慧方便、彻知万法的一切现观,包括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称之为果无愿的智慧。所谓“遍相智”,就是对世间一切相通达无碍之义。
二、道智:
指一地到十地菩萨相续中的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和智慧的一切现观。菩萨因为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对一切道没有相的执著。
三、基智=真实的基智+相似的基智:
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真实的基智是菩萨相续中证悟二无我的智慧,这是本论的所取基智;相似的基智是声闻缘觉相续中的智慧,属于所舍基智。以前者可以了达后者。
6、3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
之后是四种加行:
四、正等加行:
圆满修行三智一切相的现观叫正等加行。其中共分二十类,归纳起来,就是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两种。四加行为修行之道,三智为所修,三智所摄的一百七十三相要从头到尾一个不漏地全部修完,这整个过程就叫做正等加行,其界限是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
五、顶加行:
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修二十种正等加行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顶点,此时所修的即为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
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这里每一段修行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始至终不会超越,次第修到圆满。此中分六波罗蜜多、六随念和无实性智渐次加行,可见已经包括了整个六度万行。
七、刹那加行:
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所有渐次加行修行圆满、接近要证无学道之时,有一无间道,是于一刹那间顿时圆满所有资粮,此即为刹那加行,其界限只在有学道结束的一刹那。因此,刹那加行并不是凡夫人所修,也不是一般圣者所修,唯有即将获得无学道的大菩萨才能修持。
6、4及法身为八。
最后讲法身:
八、法身:
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先前所有的修行圆满,获得的成就就是三身无别的法身。
7、八种现观=基三智+道四加行+果法身
三智为所修之对境,四加行为修行的方法,法身为修得之结果。
三智、四加行、果位法身并不完全是他体法,以遍智为例,四种加行并未离开它,法身果位现前的也就是它。遍智和法身并不重复,就像昨天讲的《六祖坛经》也在说,基位智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因此有安立的必要,而法身是从最后现前无可言说之境界的角度来安立的,所以不会有重复的过失。
8、般若波罗蜜多=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
基般若是需要现前的心的本来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之间圣者相续中的智慧现观;果般若是佛陀相续中的智慧现观;文字般若是词句、文字、名称结合起来所表达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真正的文字般若是显现在我们心里面的一种符号,能代表佛陀智慧的那样一种形象。
这四种般若之中,何者是最根本、最正确的般若呢?为印藏大德所公认的就是基般若和果般若。
道般若与文字般若都是进入基般若和果般若的途径,是假立的般若,而不是完全真实的般若。
文字般若=经典般若+论典般若。经典般若即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大中小品《般若经》,有前辈大德们的译本存世;论典般若即印藏汉大德为般若法门作的大量注释。我们念《心经》、《金刚经》的声音也属于相似的文字般若,当这种声音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时候,那属于真正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大都说它不是真正的般若,而是假立的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不可思议境界,若用文字来代替的话,只能视为道位的一种方便。
9、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下面就通过略说七十义来进一步了解般若,背诵这七十义的法相,这样,到广说的时候就会学得非常轻松。
10、八种事,每一个都可用许多不同的法来进行说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般若生起清楚的认知。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法来说明呢?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给出“遍智”这个名词,我们不太可能知道其确切的含义;只有从本质、分支、对境、行相等各方面介绍它,我们才可能知道何为遍智。
11、第一、能代表遍智的有十法: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学习了这里的十种法,大家应该就知道佛到底是什么样了。当然,这十法只是遍智最主要的特点,除此之外,佛肯定还有其他的功德特法。
11、1发心:
要获得佛陀的遍智,一定要具足缘一切众生的大悲和趣入佛果的智慧,这样的菩提心是表示遍智最重要的一法。
11、2教授:
即大乘佛子发菩提心后如何修行的教言。真正的教授是由甚深智慧所引发的修法窍诀,只有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才能赐予;相似的教授,地前凡夫也可以宣说,只要是心怀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都可以相应地给予别人教言。
11、3四种抉择分,
抉择支:获得大乘见道的必要条件就是加行道的四种抉择分——暖位、顶位、忍位、世间胜法位,此时具备所缘、行相、因、缘、所断五种圆满之特点,因而可以说是修道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先发心欲取得佛陀的智慧,然后在资粮道得到教授,再从加行道开始修。
11、4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修行所依:修行的所依即是心的实相种姓。一般来讲,身体也是修行的所依,如果没有得到人身,是没办法修行的。但修行最主要的所依就是心,心的本性,按二转F轮的意趣叫做法界自性,按三转F轮的意趣叫做如来藏,按密宗来讲就是光明觉性。
11、5诸所缘
修行所缘:作为取舍所知中所缘的根本为修行所缘。这样的所知包括了一切有漏无漏法,或者说世出世间法,大乘佛法的修行所缘其实是无比广大的。
11、6所为,
修行所为:即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究竟的不共所修法“三大”——大断、大证、大心。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除,是为大断;智慧无碍照见一切诸法,是为大证;于无所有之境界中起方便大悲,是为大心。
11、7甲铠
披甲修行:具有方便智慧双运的意乐修行六度为披甲修行。有了无上菩提心,就等于披上了智慧方便双运的心灵铠甲,从此信念坚定地修行六度,不会轻易改变,好比披上铠甲之后,敌人的箭、矛、子弹等就无机可乘了。
11、8趣入事,
趋入修行:不仅披上发心的誓言铠甲,而且在行为上也真正进入道果圆满的大乘,于入定、出定状态中不断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
11、9资粮
资粮修行:修学加行二资粮双运道为资粮修行。所有大乘菩萨的修行都不会堕入一边,而是既有福德也有智慧,以二资双运的方式来行持。
11、10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定生修行:最后必定从原来的不良心态中解脱,获得了知所成断证圆满为无生的智慧,这叫做定生修行。
以上这些是能表示一切能仁王圆满佛陀为利他所转F轮的不共增上缘——了知一切法为无生的遍智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十法。如果能从大体上了知这十种法,就会明白佛陀的遍智是什么样了。
12、注疏的作者哦巴活佛
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石渠求学,依止的是托嘎如意宝,而在托嘎如意宝道场的对面,就是哦巴活佛(全名多昂丹毕尼玛)建立的一个道场,当时约有一百来人。法王如意宝曾在他面前受过“四心滴”的灌顶,他大概是一九五几年示现圆寂的。他有个极其不共的功德,就是在定境中多次亲见弥勒菩萨而领受加持。我到学院之前,上师如意宝传过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后来我在翻译过程中也发现,这位大德确实与众不同,他的疏释虽文字简略,却准确传达了弥勒菩萨颂词的意义。
13、在藏地,《现观庄严论》的讲义是相当多的,我觉得多昂丹毕尼玛活佛所造的讲义极为殊胜,另一部由麦彭仁波切宣讲、其弟子整理的《〈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也是不广不略,非常好。
14、第二、能表示菩萨道智的有十一种法: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14、1令其隐暗等
(十一)道智支分:能依道智圆满的殊胜功德是道智支分。所谓“令其隐暗等”,是指佛陀在印度传般若大法时,四大天王天、净居天等诸天人起先十分骄矜,不太愿意接受,佛陀便身出无量光明,遮蔽了众天人的身光,于是他们的傲慢心也就消失了。这是佛陀的一种特殊威力,令我慢等违缘断除,从而生起道智的所依。
14、2弟子
(十二)弟子声闻道:了知共同声闻道无缘,是声闻弟子道智。小乘声闻弟子了知人无我的一分空性,对此菩萨以不缘的方式通达,这也属于道智的一部分。
14、3麟喻道,
(十三)麟喻独觉道:了知所知独觉道为无生,是麟喻独觉道智。独觉有两种,一为麟角喻独觉,一为部行独觉,两者都具有通达全分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智慧,对此菩萨以不缘的方式通达,这也算是道智的一种。
作为菩萨,也要通达天人、声闻、缘觉相续中的境界,否则就无法教化那些根基的众生。
14、4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十四)见道道智:现见不共大利益菩萨道为无缘的现观即是菩萨见道道智。一般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也有一些相似的见道智慧,但只有见道位才完全现证菩萨利益众生的一切功德皆是无缘的。
14、5作用
(十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的殊胜作用即是修道功用。广说部分会讲到,具有大乘修道境界的人对众生会产生许多利益,比如其住处成为佛塔一般的供养对境,其身不为天灾人祸所害等。
14、6及胜解,
(十六)胜解修道:具有殊胜信解的修道后得智慧是胜解修道。胜解修道主要是就修道位的后得智慧讲的。凡夫人如果对修道特别感兴趣,很想修行,这也是一种胜解,但二地以上菩萨的修行意乐是更为强烈的。
14、7赞事并称扬,
(十七)胜解修道功德:胜解修道中可以分出三类,这是分别宣说三类的功德——诸佛菩萨对自利为主的胜解位菩萨赞颂功德,对兼顾自他二利的胜解位菩萨如理恭敬,对一味利他的胜解位菩萨高度称扬。
14、8回向
(十八)回向修道:菩萨在后得位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具有这样智慧的修行叫做回向修道。
14、9与随喜,
(十九)随喜修道:对自他所有善根进行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即是随喜修道。
以上四种都是出定后得位所摄,下面两种则属于入定位:
14、10无上作意等,修行最清净,
(二十)修行修道:大乘修道的每一阶段是依靠入定状态中的无间道而圆满的,此时的智慧即是修行修道。
14、11是名为修道,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二十一)清净修道:无间道过后,便获得了解脱道,此时的智慧即是清净修道。
以上述的十一种法可以说明菩萨道智的特点,由此我们才知道,聪慧的菩萨不但要具备见道、修道的功德,还要通达天人、声闻、缘觉相续中的一切智慧,才知道圣者的修行功用、胜解、回向、随喜与我们凡夫有何不同,也才知道无间道和解脱道如何殊胜。
如是依靠十一种法来说明菩萨成办利他的不共增上缘——道智现观的本体及分支,其数目和次第是固定的。
《现观庄严论》科判颂词
7、甲三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分三:
8、甲三乙二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分二:
9、甲三乙二丙一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第2课)
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第2课)
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