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7课1暇满难得
《前行备忘录》【第七课/第一节】
共同要义
我们昨天在以上传讲的过程当中,主要所传讲的是三殊胜或称为三清净法,在平常从事一切善法之时都必须要具备三殊胜法。
1.三殊胜法的重要性
至于三殊胜法的重要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在今生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三要法之外不需要再多、也不能再少,因为他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我们平常在从事一切善法之时,如修持共同外前行、内不共五加行乃至修持直断与顿超,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初次修法之前,加行发心不可缺少,发心尤为重要。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在当今我等具备这么好的缘起之下,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因此,在从事一切善法之前,意乐发心非常重要。若要是不具备清净之发心,即便所从事的善法为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光明大圆满等如是殊胜的法义,也很难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平常传讲一切法义之前,时时告诫我们:“初次修法之时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持。”当今我等所传讲的一切教言,都是为了在行持善法之时能把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均成为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因,要不如同前两天所传讲的这些公案乃至各式各样的理趣,表面上从事一些善法,但由于缺乏众多条件的缘故,此时成办的善法能否形成成办解脱之因,是非常难说的。
(1)发心
发心总分为三种——不善之发心、无记之发心和善念之发心。
1)不善之发心
不善之发心即恶念发心,分为救畏之发心和善愿之发心两种。那么平常我们在从事一切善法之时,是否具备这两种发心?若具备,则称之为意念当中最恶劣的一种心念,因此必须及时铲除为妙。要不即便当时所成办的善法有多么大,平常自认为自己的修法有多么殊胜,但均成为漂泊轮回之根本,非成为解脱之因。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时时要铭记这个道理。要不就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所言般:“即便行持善法,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2)无记之念发心
第二是无记之念发心。我们平常在从事善法乃至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否也堕入无记之念之中?若要是具备的话,则并不是成办解脱之因,因此必须要转变。
3)善念发心
善念发心分为三种——下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和上士道发心。若具备善念发心的前两者,即便当时从事的善法包括远道、近道和捷径之道,但最终所得到的仍旧是当时发心所追求的目标,非成为(究竟)解脱之因。那么,我们必须站在善念发心之上士道的立场之中而发心。
至于发心也并不是走个过程即形成所谓的菩提心,应该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如智悲光尊者曰:“要从事世俗菩提心,必须要遵照因果五法或因果七法的方式来成办菩提心。”这些内容,前两天我们已经讲解过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文字已经过去,紧接着我们的修法也随着过去,乃至搁置一旁等等,绝不能的。以上传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迅速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因,因此,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2)正行无缘
第二、正行无缘。正行无缘主要讲解的是——基大中观、道大手印、果大圆满之见解。但是初次行持三摩地者,当下能证悟如是般殊胜之见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站在这么一个相似立场之中,对一切法认识到他的本性乃虚幻无实有的话,其中已经含摄了一些无缘之义。因为,初次开始修法的时候只能做到这一点,但总的来说正行无缘之法也不可缺少。
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我们时时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如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应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这样的三摩地。但总的来说,对诸法之自性根据个人的见地也要有所认识。因此,对正行无所缘有所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昨天已讲过,若不具备这种见解乃至不具备回向的话,所具备的过失有多么大,昨天已经细致讲过。所以,在行持正行之时应该要知道这些道理。
1)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总分为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两种。世间与出世间两者,从禅定的角度,不同的区别在于安住分和清净分。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就是说,光只知道安住分,不知道清净分的话,所谓的禅定仍旧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临时可以压制粗大之烦恼,当时不能感受到三根本之苦,但是由于还没有断绝根源的原因,在因缘和合的时候仍旧会产生等同乃至更粗糙之痛苦。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而且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目标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压制烦恼,而是为了获得解脱,那么时时在成办三摩地时候,具备清净分很重要。当然,有时候都认为自己的见解非常清净,是站在清净分的立场之上,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具有一定的明了,但要记住,明了是一种广义,他适用范围非常广——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明了;世间禅定相对也有很多明了;出世间九乘次第也有九个不同的明了,但是光站在自己觉得非常明了清净的状态当中行持,不一定是了义之见解。这一点前两天已经说过。
历代传承祖师都是遵照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至自己所依止的传承导师之密意而成办解脱的,那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绝不能站在私心之上。比如汉传佛教平常讲解,若是具备脱落和爆炸之见解,算得上是很深奥了,但要记住,初次以文字般若在了知阶段也相对具备如是般之见解,但主要是在觉受和观照之上。觉受见解并不了义,但对初次行持三摩地的弟子来说,他也是一种脱落。也就是说,往昔并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境界,如同我们在讲《狮吼论》的时候讲到乐、明和无念三种觉受,这三种觉受相对于了义之见解来说是不了义之禅定,但是对一个凡夫来说,乐、明、无念三种觉受是非常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行持三摩地即便平常从事多少善法,一个凡夫是永远感受不到这种境界的。相对来说,他也是一种非常清明乃至非常轻安的感觉。但是,光凭这一点能否称之为了义之禅定,当然不行,因为他是一种觉受。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要知道上、下不同之特点,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不要仅仅以自己觉得这个禅定不错,所以平常就把心安住在清明状态之中,上师不是天天都在讲解清净分的重要性吗?那平常我也有一定的清净分,难道不叫做出世间禅定吗?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但是若称其为出世间禅定,那是不可靠的。为什么这么传讲呢?黄教《时轮金刚》曰:“寂止如大海,胜观如其中的一条鱼。”就是说,即便仅仅是寂止,他也含有一定的胜观,但是胜观相对来说非常少,所以你平常行持三摩地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的见解非常清明,但我们也不排斥没有一点点胜观明了,但要记住,他并不是了义的。因为,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觉得这个禅定是这样的,要记住,在自己还没有完全了悟究竟见解之前,我们的感觉仍旧站在习气和烦恼之上,绝不了义。所以,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时时要铭记心中,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要知道上、下不同之道理。
那下面我们就继续开始讲解《前行备忘录》。看样子今年,不管是在高原地方乃至全世界都会很太平,因为我们在座的弟子睡眠质量非常好。藏族有这么一种说法,睡眠质量好的时候,说明这一带决定会平安的,所以要真的如是的话,今年亚青这一带决定不会有什么灾难,因为我们汉族弟子在听课的时候睡眠非常好。当然也不能叫为睡眠,说不定在点头的时候上师所讲都铭记于心了,觉得非常好听,不停地“对、对、对”,就是这样。
2)如何对治昏沉
以后要记住,断绝昏沉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平常从事善法也是为了断绝昏沉和掉举,因为不能赤裸心本体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当然,现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断绝昏沉和掉举二魔,但是由于我们见地不够的原因,所以就像你们平常所说,即便平常有一些禅定,昏沉和掉举仍旧存在,这时该怎么办呢?所以,平常天气很好的时候少穿一点衣服,要不在听课乃至打坐的时候要时时提起正念,当开始有点昏沉的时候,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调伏。像比如说,在座上用持风乃至排除九节佛风,观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一位上师说,当他有昏沉的时候一想到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即便再想昏沉,昏沉早已不在他的身边了,就怎么也睡不着觉了,就是说再也不会有这种昏沉。那为什么我们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的力量这么薄弱呢?这就说明我们观的时候可能只是走个过程,并没有把其中所有的一切归纳到自己的身心当中去领会,若要是能这么去体会的话,我想感受是非常深的。
先举个例子,亚青寺现前那边有天葬台,所以每天都能看见尸体。今天晚上,把这个尸体搁置你的身旁,叫你一起睡觉的话,那你还有那么多的昏沉吗?我想没有的,为什么?那时候你会真正体会到,等过两天我也会像这个死人般死去的。但是为什么不把尸体放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的睡眠怎么这么好呢?以后要记住一些,这些都是一些教言。
以前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所谓的魔障若要是说得大一点的话,对佛法完全产生诽谤乃至完全脱离佛法的范畴,当然这是一种最大的魔障;若要是小一点的话,平常的昏沉等已经是着魔的表现。”所以,世上真正有一个魔产生的话,那么当我们有昏沉的时候,这个魔已经在你的身旁。所以,我们就要四处看看这个魔到底在不在身边,只要有天眼者我想可能看得见,这些都是魔障的一种表现。因此按照我们本传承的修学方式,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遍《心经》加回遮文、如意成就祈请颂和遣除障碍的一些祈祷文,在《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的四、五、六页,就是为了消除无始时来至今的一切烦恼及习气,遣除一切魔障。这点念诵并不多,不会占我们很长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十分钟,我想你们平常都在做的吧。即便在家的居士要从事自己的事业,也要认真细致观待。我们所从事事业的时间一点都不多,虽然口中说八个小时,但是很多人在八个小时当中可能也有很多时间都在懈怠。即便是八个小时,一个昼夜二十四个小时减去八个小时,那剩下的就是我们懈怠的时间了。所以,你说没有时间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以后要记住这些道理。
昨天我们一直都在传讲,三殊胜法即三清净法的重要性,在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三殊胜法是不可缺少的。多了也不需要,三殊胜法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不需要更多的;但少了不圆满,那么我们平常从事一切善法之时是否如是具备三清净法至关重要。若不具有的话,那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这种境界为妙。龙树菩萨曾经说:“圆满福慧资,福慧所出生,二身愿获得。”就是说需要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依靠圆满二资粮能生出什么呢?能获得法身和色身二种境界。也就是说若不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永远不能获得二身之境界。这一点我们在讲《显密之差异》期间,在讲解成办解脱的时间之时,已经讲过。不管是因法相乘还是果法密咒,都在讲解不积累二种资粮永远证悟不了二身之境界,这一点之上是平等和相同的。
3)显密关于积累二种资粮之差异
但是至于如何积累二种资粮,由于方法不同的缘故,显密有着很大的区别。显宗在积累二种资粮之时,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积累二种资粮时,如普贤王如来在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之时,认识到本基而成办解脱,因此当下可以积累二种资粮。但是要记住,积累二种资粮成办二身境界,这一点是相同的。
现前很多的教派认为,尤其是因法相乘觉得积累二种资粮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说普贤王如来在六别法当中的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之时,以瞬间认识到本基成办解脱,并不承认和成立这是一个真实之见解。但要记住的是,不是普贤王如来没有积累二种资粮而成办二身之境界,而是密宗有更殊胜积累资粮之方便,所以迅速可以成办二身之境界。这一点之上,我们必须要通达为妙。
总不能说,我们平常行持的禅定不需要积累二种资粮,禅定本身就是二种资粮。在因法相乘之中,平常以布施、供养等很多积累资粮的方法来从事善法,追求二身之境界。但有时候作为密宗的弟子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像往昔历代传承祖师平常连自己的衣、食都不具足,做很多供养是不现实的,那他们为什么能成办解脱呢?这不可能的。我们把因法相乘称之为远道法相乘,也就是说需要在无量劫中、在无量个佛面前、做无量供养、聚集无量资具方能成办二身之境界,那么密宗的弟子在山洞之中就可以成办解脱,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要记住,显、密所讲的积累二种资粮成办二身境界是平等的,但是二者积累资粮的方法是不同的。
积累方法下面也会讲得非常细致,因此以后必须要知道这些道理。这次我们已经说过,作为密宗的弟子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过去的妄念不追随、未来的妄念不迎接、现前的妄念自然放下就叫做禅定,但要记住禅定的适用范围非常广阔,不一定他就是出世间的禅定。这一点之上,往昔都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今天我们在从事这些道理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禅定乃至所有的道理集中到一起,说明我们的禅定不是单调性的。
在汉地自称为开悟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的开悟都是单调性的,说平常他在见解之上能看到文武坛城,他的见解是清明的,继续再说就不会再说了。我们说所谓的见解可不是这么单调的,如刚刚所说的,请问你在行持这种见解而呈现所谓的文武坛城时,那是否在积累二种资粮?若不积累二种资粮能成办二身之境界,在哪个教言当中都没有说过,无论是因法相乘还是果法密咒当中,都没有如是讲解过。那请问你所谓的开悟,是怎么证得二身之境界?怎么积累福慧资粮的呢?若要是不懂的话,那就会出现很多的笑话乃至很多的漏洞。所以,这次我们传讲这部法的目的就在于此上,即便是一句话里面也含摄有很深刻的道理,不要觉得反复重复讲解福慧二资粮和二身之境界这些道理没有意义,因为里面已经含摄了所有的一切道理。
本日讲法要点
1、三殊胜法的重要性
【三殊胜是二种资粮或二谛的归纳。】
我们继续往下看。三殊胜是二种资粮或二谛之归纳,加行发心、正行和回向当中已经含摄了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或者说是世俗谛和胜义谛,所以都聚集在以上所传讲的这个道理之中,下面细致讲解支分。
【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现福德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现智慧资粮。】
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这里叫有现福德资粮,若要是按照汉地的常规翻译和我们平常习惯叫法,叫做“有相”可能会更好点,叫有相福德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相智慧资粮,所以上面所传讲的三殊胜法之中,已经具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啊。
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若要是能护持自己的见解,必须同时把所有的一切法义都归纳到一个法之中来,我们现前所行持的这个见解虽然只有一法,但是里面含摄的可是八万四千个法义啊。至于八万四千个法,由于数量太多的缘故,我们可能连是哪几个法都不知道,里面所传讲的内容就更不用谈了。八万四千法可以归纳到十二部经当中,十二部经含摄于三藏和三学之中,虽然我们平常都在求学三藏与三学的法义,但是圆满通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当中曰:“因此三藏之精华,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教、证二法摩尼宝。”教、证二法当然聚集在调伏自心当中,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就说明不管是教、证二种摩尼宝,乃至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这一点而传讲。那么,我们现前在调伏内心的过程当中,就要把所有的一切法都要集中到一个法之中来,即便刚刚所讲解的以积累二种资粮来证悟二身之境界,也要在调伏内心的同时必须认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单调性,那样就会形成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见到的一位居士般,说他已经开悟了,是亚青寺一位导师印证的。我就问他:“你的开悟之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说是在一种“明空不二”之中,继续往下说就没有了。“明空不二”这只是一种名词,即便说是一种境界的话,那这种境界也不是单调性的。但我看完全就像个概念般的,明空不二之概念。但可能有时候懂的人说不是概念是境界,那请问在这种境界当中怎么圆融八万四千个法义?我想可能他会说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了并没有开悟。因为开悟之时,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会增上,所以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往昔并没有学过什么法,完全是一介柴夫,但是后面依止五祖之后证悟到究竟果实。即便后面没有求学过什么法,想想离开五祖之后没有为众生传讲这个教法之前,跟随着猎人在山上漂游了十五年,那当时他依止谁而学呢?什么都学不到,还要跟随着这些猎人天天去为他们从事一些烧饭等的活计,还能学什么?但是后面所写的《六祖坛经》,当今在汉地能称得上经的只有这一本,由于开悟的时候他并不是单调性的,因为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智慧,会如是圆满。那当前为什么很多人说他具备禅定,但众多条件并不成熟,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讲解般,“只具如所有智,不具尽所有智,光有如所有智不具尽所有智者,即便有这样的圣者,也不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就说明是假的意思,那这个圣者可能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名称,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要记住。
【有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无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有相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相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之色身;无相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相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平常在行持这两种境界之中,两者都不能缺少。但是当今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怎么树立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呢?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此时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名为本体之清净,称为积累智慧资粮;在执受这种平静之状态当中还能明了,遍知一切的这种明了、明分,就叫做自性明了,在积累福德资粮。因此,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福、慧二资粮同时在积累、同时在圆满,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已经具备有如所有和尽所有两种智慧,法身和色身两种功德。为什么普贤王如来在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之时,当下认识到本基而成办解脱,原因就在此上。
当然,我们刚刚所印证的这种见解,由于我们是次第根机的缘故还要分为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光对这个法有所了解、了悟时,就叫做实相是不现实的,还要分为三个阶段——了知、觉受和证悟。如同我们平常口渴的时候,只是知道水可以解渴但并没有喝、乃至喝少量水来解渴和完全喝够水后说水可以解渴的三种情况,三者都在讲解水的功能,但是感觉完全不同。因为前者即便口里如是描述,但是渴字仍旧存在;中者虽然已经尝到水的味道,但是由于没有喝够的原因所以仍旧还渴着;后者才具备圆满之功德。所以,我们在行持这种见解的过程当中,要分开一些,不要把全部都混杂在一起。
对证悟见解,也可以分为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如用月亮来作比喻——绘画的月亮如同了知阶段,也就是禅宗所讲解的文字般若,大体从文字的角度当中已经抉择到月亮是圆形白色的,但仍旧没有看到过真正的月亮,只是一种想象、推理而已,就叫做以教理抉择之见解,为了知阶段;第二是觉受阶段,如同水中、镜中呈现的月亮影子,虽然它比前面了知阶段绘画的月亮更真实一些,因为它是月亮的影子,但是仍旧不是真正的月亮,真正的月亮并不在水中,这种境界称之为觉受阶段;抬头看到初一的月亮乃至十五的月亮,从登地菩萨乃至十三金刚地之间,就称之为真正的月亮,叫实相般若。这个实相,从登地菩萨称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在登地的时候,由于一刹那中见解圆满再也不会往下堕落,因此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当然圆满之境界是佛之境界,因为他还在菩萨道,所以称之为证悟阶段。这些过程都得要分开。以前我在汉地遇到一位居士说,佛教的理论非常深刻,但他现前已经了悟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了悟可能是一种文字般若,可能只是一种了知阶段,但他并不代表是实相,这个过程必须得分开,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从功德上面来说,即便不是实相,只是了悟阶段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因为在《如意宝藏论》中曰:“即便听到密宗的一些名词,也已经断绝九十九劫当中所造的一切罪业。”想想听到密宗这样一个名词,就可以断绝九十九劫当中所造的一切罪业,那要是对密宗的见解有所了知,功德更加不可思议。但我们现前为什么又把了知和觉受搁置一旁去追求实相,因为我们现前就要成佛。诸佛菩萨的密意不是了知阶段,也不是觉受阶段,而是证悟,前面这两种称之为方便,后者才称之为智慧。我们必须要达到这种圆满智慧,方为诸佛菩萨之密意。所以,为何一直传讲实相的原因就在此上。但总的来说,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净化基二障、圆满道二资、获得果二身,】
净化基二种障——所知障和烦恼障,圆满道二种资粮。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要消尽所知障和烦恼障,在行为当中要具备什么样的对治力呢?要积累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最终获得法身和色身二身果位之境界。
【就需要三殊胜,因为多无必要、少不能包。】
就需要三殊胜。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当中,若为了义之境界的话,那自然含摄三殊胜,但若是不了义、刻意改造的话,三殊胜法绝不能缺少。即便你在行为当中有所了解调伏烦恼、树立对治力乃至究竟成办果位之境界,但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若不具备三殊胜法的话也无法成办解脱。所以,三殊胜法非常重要。因此,三殊胜法之外多了不要,因为八万四千法的精华就是三殊胜法;少了不圆满,因为三殊胜法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一切法之精华,少了不圆满。那么,我们平常在从事一切善法当中,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圆满得如何呢?要记住一些啊!
【三殊胜是显密共同所观修的法。】
三殊胜是显宗和密宗共同所观修之法,即便是汉传佛教,像净土和禅宗都称之为大乘法的范畴,但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三殊胜法都不能缺少。一旦缺少三殊胜法,那即便从事什么样的善法,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可就不大了。以上讲解的是三殊胜法的重要性,就是前面所讲解的发心。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