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1课1-12
第四十一课:金刚总持无二大恩尊
(一)修法要有万法摄一的见解
这两天祖师法会中,有许多导师从共同法和不共同法的角度做了不少开示,也从见解、修行、行为守持戒律以及呈现果实的立场中,做了一些印证。这些讲法与印证,与我们平常修学的成熟口诀法或《上师瑜伽导修》,都完全融合一处。
有些刚从外地过来的出家众或居士,往昔没有接触过无上窍诀大圆满教言的缘故,对于法会讲法中提到的“执守本性,执守见解”等一系列言辞还不是很了解,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我相信,长时间在这边修行的弟子们,应该没什么不可理解的。当然,由于个人见解不同,有些弟子的见解可能只停留在寂止,即便此时执守本体,实际还是在寂止的立场树立我们当前所修的上师瑜伽。但我相信,由于很多弟子长时间修学的缘故,对见解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无论当时所得到是不了义胜观还是了义胜观,都能在相应的见解中做到依文明观。
无论平常我们闻思什么理论,导师为你传讲的是经、论还是其他教言,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两天所修学的法。如果我们在实际修学过程中,将平常所学的理论搁置一旁,修学另起炉灶,就完全不符合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无论我们平常是闻思还是修行,都不能离开调伏自心这个宗旨。从某种角度而言,无上窍诀大圆满并非一个单纯的教法,而是一切教法的精华,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从修行方面来说,大圆满有独特的修学方式,因此它被称之为一种殊胜的教法,并没有什么过错。所以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的所学所修,也都没有离开过这两天所做的上师供。
(二)参加法会也是在修行
我们平常讲上师瑜伽时,会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以及在修三种上师相应法时该以怎样的见解、修行、行为来成办怎样的果实。总的来说,无论是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修上师瑜伽,时时都不能忘失三个特点:方便、智慧和善巧运用。若能精通这三个要点,即便只是念诵一遍“阿弥陀佛”,也是在修无上窍诀大圆满。
密法与显宗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口中念诵的内容,也不在于身体摆出怎样的姿势,而在于调伏内心以及树立见解之上。往昔我们在讲解无垢光尊者关于显密差异的教言时说过,密宗的殊胜之处在于四个特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而不是将念诵怎样的咒语或以怎样的手势以及修学的地方作为显密差异的标准。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无论平常念诵什么咒语或者修学什么法门,只要如理如法遵照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即以上所传讲的方便、智慧和善巧运用,则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成为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当然,不能称之为真实教授是因为当时所赤裸的见解以及多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方便教授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无论在座弟子修的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要反观自己是否如实做到了这三个要点。要记住,方式方法非常重要。从方便的角度而言,我们将修法分为五个步骤: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时配同着观想,以及回向。将智慧分为两个部分:寂止与胜观。寂止讲解有相定与无相定,而胜观还要分为不了义胜观以及了义胜观等。
在讲解善巧运用时,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观点,调伏烦恼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意识转为道用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往去;智慧转为道用为: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从修学上师瑜伽的角度而言,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将调伏烦恼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
扪心自问,从善巧运用的角度而言,自己在平常修学当中,运用得如何?若要是运用得不是很恰当,独自一人修学时没有赤裸见解,聚众时也不会赤裸见解。虽然续部教言中有这样的说法:“聚众若有信心以及戒律清净,短时间中做到如理如法修学,也能达到加行道以上的见解。”但现前七天的上师供已经过去了,你的见解有了怎样的进展?仅仅将法会上的修法当成一年一次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要记住,参加法会本身就是一门修行,它与我们平常独自一人在禅院里修法没有丝毫之差异。比如从三殊胜的角度当中,首先都是发菩提心,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与我们平常行持任何善行之前的发心都完全一如。正行期间,则根据我们平常独自修行时所运用方法而修,但如果前面没有一定的见解基础,恐怕要在动中达静会非常困难。相反,如果已经有了很好的“静”的功夫,即便是在法会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做到动静一如。如同《时轮金刚》所言:“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弟子们独自一人长时间去串习,否则聚众修学中,很难达到这样的见地。
希望在座的弟子,以后无论是参加亚青寺的法会,还是五明佛学院以及其他地方的法会,都不能仅仅将法会视为一种娱乐。而是要时时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不能天天以这样走马观花并掺杂娱乐的发心去从事善法,这对于成办解脱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三) 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我常常告诫许多修行者,不辞千里去往圣地的目的是去认识自己以后该如何修学,这是重中之重。若对此没有很好的认识,就如同阿底峡尊者所云:“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落三恶趣之因”以及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即便你为求法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可能也仅仅是走个过程而已。
这些理趣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希望在座弟子能时时铭记于心,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很不错,想吃就吃、想穿有穿,甚至各种娱乐也能轻松享受。一旦生命的末日来临,人生走到了尽头,就再也没有了可以享受的时间,彼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生前所从事的善法。今天的我们可以自欺欺人,但却骗不了阎王爷。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时时都要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我都会一再告诫他们要多想想无常。无论平常是独自阅读各种经论教言还是在其他导师座下听闻各种教法,调伏内心的过程中,无常始终是当前修行的重中之重。
若不具有无常观,即便你对法有多少了解,修法也永远都是未来的事。今天没空明天再说;明天没空后天再说;今年没空明年再说;明年也很忙,十多年以后再说;现在还是以工作为主,所以没有时间;当下要闻思理论,没有修行的时间等等……这种种借口会将修法一拖再做。
但我们都知道,无常绝不会随顺我们的心愿。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以及天下一切众生都能长命百岁、寿比南山,但可能吗?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如今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末法时代,疾病多、寿命短,想在短短的时间中成就心相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须从今天开始着手,而不要等待未来的某一天。
至于如何起修,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如何修学密宗以及后期会得到的一系列怎样的见解,我们都已经做过详细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但这些内容都非常重要,在座弟子应该常常翻阅并多听一些这方面的教言。
(四) 依教奉行成办解脱
我相信很多信众自初次进入佛门后就一直都在修法,但至于所修的法是否如理如法,就要好好问问自己了。在座弟子都自称为密宗弟子,修学的是密宗教法,并且时时都打着密宗旗号,但你的修法是否符合密宗的要求,显密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四个特点,你是否知道,并且做得如何?
你是否知道见解不迷惑特点在何处?为什么说密宗的方便比显宗更多?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积资净障方可达到自性,而密宗在不需要辛劳的前提之下就可以迅速成办解脱,两者不同的区别又在何处?
具有了相应的见解、修行和行为,最终就会得到结果,而果位有暂时果位和究竟果位两种。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为未来做准备,也是在为当前做事业。因此,当前能得到怎样暂时的功德非常重要。如果认为今天从事一切善法,都只能在未来呈现结果,这样的见解还有许多不圆满之处。我们说过,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令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也就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三世快乐,这不仅在讲解暂时结果,也是讲解究竟结果。
如今很多导师们都会说一些“人间佛教”、“世间佛教”等名词,我想这对于刚入门的信众而言,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都会说自己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但扪心自问,你对未来成办解脱的渴求心究竟有多强?
有一次我问一位居士:“你对解脱渴求心有多大?”他说:“这还用得着说么,解脱就是我信仰佛教的目的。”我紧接着问他:“如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今天就可以解脱,但条件是今天必须死;另一种方法是,今天可以不需要死,慢慢修行一段时间后,但在未来才能获得解脱,你选哪一种?”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念头就是:“先等等,让我考虑考虑。”但你刚才不是信誓旦旦地说,你生活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为什么此时又犹豫了呢?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口中的说辞与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一致,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驰。
如何才能令自己对解脱的渴望更强一些?答案就是共同外前行,尤其是轮回过患。虽然平常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出离心,但内心对世间仍旧非常羡慕,认为世间生活还是挺不错的。虽然内心也期盼能解脱,但只有在遭受灾难痛苦的时候,才会考虑为了解脱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而当周围一切条件都很安逸时,对解脱的渴求心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由于共同法基础没有修扎实的缘故。这些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想要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需要长时间修学。
现在亚青寺很多导师都在讲法。不仅阿松活佛在给大家讲法,慈诚加参活佛和其他导师们也都在为大众讲法,有时间就要多去听听诸位大德上师的教言,等你回到汉地可能又要投入各种事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但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时铭记一点,上师的这部教言非常非常重要。
无论你是独自修学,还是身处各种言论中,都需要有坚固的堡垒,稳住自己的脚跟,不随意跟随别人的说法而飘动,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就可以做到。因此,无论是独自修行还是为他人讲解佛法,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都会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五) 金刚总持无二大恩尊一
【金刚总持无二大恩尊】
我刚刚在看到这句“金刚总持无二大恩尊”偈颂时想,今天是否还要再为此做一点解释?因为这方面的道理已经讲解过很多遍了,但可能是由于懈怠以及平常阅读次数不够的缘故,很多人内心并未铭记。
我们说过,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这两天有很多居士说,虽然从字面上已经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总集的道理,但与内心的认知相比,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他觉得佛就是佛、上师就是上师,心目中的佛与凡夫完全不同。佛应该高高在上,他的庄严宝相与圆满智慧,是身为凡夫的自己完全不能想象的。我相信,很多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这种了解,只能称之为一种感觉,一种概念性的描述。我们习惯将我们所想得到的世间最美好的文字来描述自己所理解的佛,无论是佛的长相还是身上装饰以及他的宫殿等一切与佛相关的内容。我们现前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佛,除此之外也说不出来佛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的眼光只能看到这么多。
比如一般人最高两米,就觉得佛应该有二十米甚至二百米、两千米那么高;凡夫的脸上可能会长痘,需要靠各种化妆品掩盖,但佛应该滋润庄严;佛穿的衣服应该低调奢华,又华丽又顺眼;佛身上的各种装饰,应该是由各种珠宝、摩尼宝等自己能想到的人间最稀有难得的宝贝组成等等。但除此之外,你对佛还了解多少?最多再用一些“很殊胜”,“不可思议”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等词语来形容佛的境界。这也充分地说明,我们平常是从自己的想象中树立佛,实际并没有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佛。
《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教言中都讲解到:“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为上师从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功德、事业五方面来说,都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相信以后导师在你心目中,就是真正的佛。
往昔我们所理解的佛,可能只是一种概念,如同美国科幻大片,谁都没有见到过真正的未来,因此借用电脑制作来表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至于未来是否真的如此,谁都不知道,所有的特技表现都只是一种概念。
同样,我们心目中的佛也只是一种概念,我们只是在用最尊贵,最美好的词句描述佛,觉得可能就是这样的。但这样一来,当你内心烦恼沉重时就不会觉得是这样的。因此,对佛的这种认识并不是很清净,当你有了更好更殊胜的感觉,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这也充分地说明,你对佛的理解,无论从理论还是其他方面而言,都有很多不净的成分。
所以,要从身、语、意、功德、事业五个方面去观待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而不是一种感觉。我想,这样一来,无论以后修学什么样的法,它的本体即为导师,不需要再强迫自己去认为“它的本体是导师”,而是真正认清了“导师之外再也无法立第二个佛,因为导师即为真正的佛”。
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不是强迫净观上师为佛,而是内心真正如是呈现上师为佛就是开悟。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功德,反观自心就能了知。所以平常还是要从这方面多去观待。
(六) 金刚总持无二大恩尊二
“金刚总持无二大恩上师尊”中的大恩,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而言,都源于导师,因此称之为大恩。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惑,自己依止导师的时间并不长,依止导师前所拥有的一切都靠自己努力而得,与导师有什么关系?
正如经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世上何人不努力,但为何最终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今天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因,而宿世的善因与导师又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宿世所造的一切善因呈现为今天所得的果报,而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来自于宿世的因——导师,因此一切来自于导师的恩德。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
我也常常在想,从初到亚青寺至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恩德。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我第一次到亚青寺的时候,上师正在讲《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上师讲了七天的时间,但我什么都没有听懂,可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上师一直在培育我。今天的我也只是对修行略懂一些,勉强能为有缘弟子讲解一些法,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导师的恩德。从世间的角度当中,我的一切所得的福报也来自于导师的恩德。乞丐也很努力,但由于没有福报的缘故,一天所获稀少,而反观自己,则完全相反,因此如今一切所得,都来自于导师的恩德。
(七)业重吾之依怙仁波切
【业重吾之依怙仁波切】
业障沉重的我,今天在怙主摩尼宝面前皈依祈祷。
祈祷有内外密三种祈祷法。所谓外相祈祷,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外相上师瑜伽,即把上师立为外在,这时上师称之为智慧尊,自己称为誓言者。誓言者做祈请,是发自内心生起敬信祈祷智慧尊而得以加持,这种方式就称之为外相祈祷。
何谓内相祈祷?万物万法皆来自于自心,当知道内心之外没有外境而相应于境心无二之状态中安住,则称之为内相祈祷。也就是说,在境心分不开状态中,无需再以言语表达,也无需身体勤作任何姿势,只要在境心分不开状态中安住即为祈祷,它比前者外相祈祷更高一层,称之为内相祈祷。
我听到有很多修行者说,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现前无法做到调伏内心,因此平常修行更着重于口中念诵了多少遍咒语。如果导师要求念诵一千万遍咒语,就会尽量去完成,并且完成以后,内心就有一种成就感。因此,奔着这个成就感而修法,内心就会觉得很踏实,甚至还有喜悦感。
是的,只要自己坚持念诵,虽然目标是十万遍,但念一遍就少一遍,念诵的数字越多,离圆满的遍数就越少,念到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遍,距离圆满一步之遥,直到最终圆满念诵的数字,这个过程会令自己生起一种成就感。但仅凭这一点想成办解脱,还是有点不圆满。因为这些只能称之为支分调整根本,有一种绕着弯而成办解脱的成分。当然,这么做对解脱而言也没什么不好。至于自己现前符合哪一种修学,还是要先问问自己。
想知道今生进入佛门是属于哪一种根机,就看看自己对佛法信心有多大,对轮回的出离心多强,对寻求解脱的渴望心有多强?以此作为标准判断自己要修学什么样的法。如果现前对解脱的渴望心并不是很强,出离心也不是很大,这时候相对自己的根机去行持一些善法,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相信在座的所有弟子的内心都是希望一生必须成办解脱,既然如此,仅仅以支分调整根本可能还是有些不够,这时候的我们应该选择根本调伏根本。
何谓根本?我们所拥有的身口意三门之外,既没有其他的造恶业者也没有一个从善者,因为无论善恶,一切都是心在做。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调伏自己的内心就称之为根本,因为身口也是心在支配。正如我们刚刚所讲解般,无论是祈祷还是皈依,都要尽量贴近根本,这样一来,成办解脱的机会就更多一些,速度也更快一些,这就是从根本上用功的重要性。
以顶礼为例,很多人都觉得安住不算顶礼,只有五体投地敬行才算是顶礼,却并不清楚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当中安住,比前者顶礼更为殊胜。在听很多导师说到要顶礼时,就认为自己见解还没有圆满,将觉受先搁置一旁,执意寻找外相顶礼。这么做是否有点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成分?我想,这么做的原因,主要还是源于自己对佛法的了解还不够成熟,因此平常能够多听听上师的这部教言,会对自己以后的修行起到很大的作用。以上是讲解内心祈祷。
何谓密相?何时达到体用一如,或者称之为便智双运、境心无二时,祈祷已经完全不属于意识造作范围,而是我们讲解的心的本性,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见解,就称之为密相,此时它已经从一切戏论中超越。
龙树菩萨曰:“我没有丝毫之承许,因此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禅宗的教言中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只要是在意识造作范围中,无论描述的名词有多美妙,树立的见解有多么高尚,一切都只能叫做轮回。所以从密相的角度而言,无论是顶礼、供养、还是忏悔、祈祷和皈依等一些列善法,都应该从这个角度去了解为妙。
虽然以上所讲解的内容还是有理论的成分,但只要将它纳入自己修行,就不会离开实修。
(八) 今生来世一切世代中 不离梵顶恭敬而顶礼
【今生来世一切世代中,不离梵顶恭敬而顶礼】
顶礼可以分为三种顶礼。这些道理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希望大家都去认真了解一下。
这两天我听到有些居士在说,虽然他已经懂得一些道理,可即便在做内相顶礼时,还是感觉外相顶礼更好一些。我想,这样的理解还是有点不太够。历代传承祖师讲解顶礼时,都是先讲解外相顶礼,再讲解内相顶礼。如果你已经具有内相顶礼,虽然这并不是很高的见解与觉受,但相对而言,即便在境心无二中的时间非常短暂,也已经完全超出外相顶礼的一切功德。内相顶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外相顶礼以五体投地的方式消尽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境心一如。如果现在已经做到境心一如,还需要换成外相顶礼么?当然,在你还做不到的时候,必须得要做外相顶礼。没办法,你必须按照这样的程序往后走。但只要其中有一点点内相顶礼的见解,就要长时间串习,这是最好的顶礼方式。
也有些弟子会高攀见解,总觉得自己见解增长的速度太慢,不知道是否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因此想着过两天将外相做好以后就修内相,很快就能和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其心”一样,突然明心见性,开悟了!仔细想想,会有这样的一天么?
你能具有这样的念想当然挺好的,但现实中想要圆满可能不大现实。纵观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就能知道,传承祖师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是如何敬行而修?再问问自己,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即便自己从理论上已经有所通达,但天上掉馅饼的这样好事真的会砸到自己头上么?即便有,可能也不会落到自己的口中。
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一些,不要天天顺着一些虚妄而漂浮。以上就是从顶礼的角度当中宣讲。
(九) 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一
【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
很多居士都会问,刚进入佛门该修什么法?现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给了我们答案:“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这就是导师给我们布置的功课,也是我们现前该做事。也就是说,想要成办解脱,首先要生起出离轮回的希求心,出离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
出离心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根据出离心的高低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比如你如果只具有下士道出离心,即便当时所修学的法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也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可能有很多人不敢相信:“难道我修的是直断、顿超,仅仅由于出离心是下士道的缘故就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吗?”是的,确实如此,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
我们复次讲解,初次进入佛门时不用先急于修法,先要知道该如何修法,原因正在此上。如果你对出离心等一系列道理尚未了解就急于翻开法本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嗡嘛呢贝美吽”,莲师心咒“嗡啊吽班杂格日班玛色德吽”或者直接拿着上师瑜伽导修念诵“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等内容,无论每天念诵的内容有多少,只要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以上一切善法,则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没有丝毫之功德,还不如不修。
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佛门一段时间了,出离心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是稍微具有一些。但仔细想想,你当时的厌离心可能仅仅是一种下士道出离心。比如有些人很执著自己的导师,认为自己的导师特别殊胜,被众多其他高僧大德授记为某某佛菩萨的化身,并且一生中的事业也非常广大等等。但导师的这些功德与你有什么关系?或者你已经在导师面前得到了直断传承、顿超传承,甚至生起次第传承修学本尊,以及大圆满传承修学气脉明点等等,但要记住一点,如果你的内心只是具有下士道出离心,即便你修学这些殊胜的法要,最终也只能得到人天福报。
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人天福报,真不需要万里迢迢来到亚青求学大圆满。修学直断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晚上是十一二点才能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五个小时。这么辛苦修学,最终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真是一点都不值得。
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虽然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平常要多学学佛教道理,令自心对修法产生一种喜悦感。”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修法都处于一种被强迫的状态。到时间了,无论想不想修都该修行了,于是把门一关,开始修法。比如最近法会期间,只要不想缺席,每天四点半必须起床;法会中途无论脚有多么痛,开完法会都要自己走回来。如果管家管得再严格一点,连瞌睡都不敢打,对于腿疼及各种不适,都只能独自忍受。但总的来说,这种修法还是在被强迫的状态之中。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修法应该要有喜悦心,并且也为此讲解了诸多比喻公案。比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过程中,若内心没有喜悦,怎么能坚持六年?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接五祖的衣钵,以及第二祖慧可大师为了在达摩祖师前得到禅宗的见解,经历多么多的苦行,如果不是内心具有对法的喜悦心,如何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但即便现前的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将前面一系列条件都办好,知道该如何修法,如何发心,这对初行者而言尤其重要。
(十) 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二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的不要急于修法,先要知道如何修法。”初行者不需要跑到很多导师面祈请:“请给我念个传承,我回去就要开始修了。”
如果前面一系列条件都不具备,即便你行持了各种善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虽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也请记住:如果你的出离心仅仅是下士道出离心,无论是修加行还是不共内加行,甚至是百日修心,最终结果都只能获得人天福报。
现在无论是亚青寺还是五明佛学院,导师们有各种不同的功课本,其中有上师瑜伽也有本尊、空行护法以及各种祈祷文、忏悔文和回向等诸多内容。无论你是拿着这些法本直接念诵还是跟随不同的导师学习各种理论,或者修学某些法门,只要不具备出离心这个前提,最终得到的结果与你所想象的恐怕会大相径庭。所以,修行不要糊里糊涂。
我们上师一再强调:“初次进入佛门时,直接修行并不重要,先要知道如何修行,知道要怎样修行才能成办解脱。”这里上师也是在告诫我们,对于初入佛门者而言,对出离心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首要功课就是要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
想要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仅凭当前的观想还有些不够。因为我们现前拥有的智慧非常浅薄,实际修行过程中还应配同着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此平常多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圣者言教》以及《前行备忘录》等前行教言中轮回过患相关的内容非常重要。若能长时间如是阅读、观想、修行,相信你的心就会逐渐开始改变,内心也会逐渐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一旦具有了这样的出离心,接下去无论从事何种善行,都会变成解脱之因。
(十一) 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三
善有很多层次。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世间法一直提倡行持善法,世间其他宗教的教义见解在究竟见解上还有些不圆满,但也在提倡行善,他们与出世间行善的区别在于何处?
当然,一方面,行持善法是一切有情的本质,这是由于我们人人本具有如来藏的缘故所致。《二法精要》中讲解如来藏本具有的特点时说过,凭什么认定我们具有佛性?就凭借我们内心曾瞬间生起过出离心、信心、慈悲心等。若不是人人本具,后天绝不会产生这样的显现。比如你的电脑里没有储存慈悲心、出离心、信心这些文件,无论你在键盘上如何敲打,找来多少电脑专家,慈悲心、出离心和信心这三个文件也不会呈现在屏幕上。因此,正是由于我们本具有这样的功德,当因缘和合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相。
很多人无论是否有信仰,都讲解要以爱心为出发点而行持种种善法。比如当某个地方遭遇天灾人祸,四面八方的人都会伸出援手予以救助,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善。是的,这确实是善,尤其我们站在外教的立场之中也必须要这么说:“这就是善,善与善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但我们继续细致深入地思考下去就能知道,佛教出世间行善与世间行善的区别。佛教行善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仅凭行为中的善可以成办这个目标么?当然不行,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尤其是要出离心摄持一切善法。
因此,我们平常所谓的善,可能仅仅是某一个行为,也可能将自己今天给了别人多少帮助视为善法。这当然也称之为善,但与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从事善法相比,两者有着天地悬隔之别,因此不能将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法混为一谈,这也是当前很多人理解得不够圆满的地方。
(十二) 首当生起出离轮回欲四
上师说,出离心是成办解脱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首先要听闻这方面的教言、思考这方面的教义、然后再去修行这个法。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次在印度宣讲的法就是苦谛,即轮回过患,目的就是令众生先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不能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因此出离心非常重要。
在座弟子如果是刚刚进入佛门者,就应该先从它着手;如果是已经在修行解脱法者,就要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出离心如何。为什么我们要在发心上如此谨慎?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如果今天不这么做,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仅凭今天所拥有的智慧想要成办解脱,恐怕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晚上睡觉时把头放在枕头上时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今天晚上就呈现临终,自己有多少把握可以面对。为什么要独自一人在睡觉前这样想?因为人的内心非常古怪,聚众时无论如何观想无常,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排斥:口中说寿命无常,内心深处就会反驳“什么无常?都是常的!”,内心决定不接受无常。这时候心已经变成两层了,前面一层不断思维无常,后面的心不停反驳回遮“不是这样的”。所以平常都是人前一个形相,内心深处完全另一种想法。
但是当你独自一人观想的时候,感觉空间就不如聚众时的空间那么大,会觉得自己已经被装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这时候内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每次去医院做检查就会问医生:“这次做检查,能不能不让我做CT?”因为每次我被送到里面,眼睛一睁,就只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然后就会忍不住胡思乱想:“万一停电怎么办?我不是就被卡在里面了吗?”一想到这个情况,心脏就难受的不得了。因为,独自一人在小小的空间中思维这些道理,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坐在热闹的公园中间去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可能一点都不会觉得人身很难得、寿命很无常。聚众的时候很难生起这样的感受,但是独自一人思维,感觉就会非常强烈。历代传承祖师不会聚众修行而都是独自一人修行的缘故也正在此上。因为此时这种感觉更深刻。所以我们在讲解无常观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晚上睡觉时把头放在枕头上去想想无常,可能这就是你这一天最忧心的时候,也是一段时间里最烦恼的一个晚上,决定会失眠。
虽然就禅宗的观点而言,世间人和禅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禅者睡觉就是睡觉,不会胡思乱想,但为什么导师现前要反复提倡“胡思乱想”呢?因为我们首先必须从“胡思乱想”中去寻找清净的圣地。如果就直接莫名其妙去寻找圣地,恐怕圣地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圣地,所以必须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成办。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