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21课3自他平等+交换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一课/第三节】
四个方面修自他交换
【交换包括四个方面:】
交换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执著相交换,一切众生是我,三善趣是身体的上身,三恶趣是身体的下身,必须把众生执著为我。或者,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孩子,“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是把众生执为我所。】
一是执著相交换,一切众生是我,三善趣是身体的上身,三恶趣的身体是我的下身,必须要把众生执著为我。或者,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她的孩子,“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是把众生执为我所,这种方式就叫做执著相交换。从执著的立场之中去交换我与众生。
【二是爱重交换,要放下以往爱重自己的心态,现在要珍视一切众生,把他们看成是至关重要、至珍至爱,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
第二是爱重交换,要放下以往爱重自己的心态,现在要珍视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把他们看成是至关重要、至珍至爱、大有必要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对境来观待,这就叫做爱重交换。为什么要讲解这么多的方便道?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自他交换的效果。
【三是苦乐交换,以往,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围绕着自己,所有亏损失败都围绕着他众,一切温暖自己去取受,所有寒冷给予别人。现在,也就是从今天起,要将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奉献给他众,所有亏损失败全部自己取受,一切温暖奉献给别人,所有寒冷自己面对。总而言之,凡是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都给予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所有痛苦由我来承受。结合呼吸等观修法依然如前。】
第三是苦乐交换,往昔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围绕着自己,自己也实执为自己,并且与快乐相违的一切事情都想尽办法回遮,即所有亏损失败都围绕着他众,一切温暖自己去取受,所有寒冷给予别人。现在,也就是从今天起,就要将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奉献给他众,所有亏损失败全部自己取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之中观想,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在做自己父母的时候,从世间和出世间两个角度去观待他们的恩德,所以在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心念并且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切温暖奉献给他人,所有寒冷自己面对。总而言之,凡是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都给予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所有痛苦由我来承受。结合呼吸等观修法,依然如前,如是观想就是快乐和痛苦交换。
往昔我们由于我执厉魔很严重的缘故,时时想到自己要享受快乐,把一切痛苦都给予别人。现前,我们开始交换,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现前这些众生遭受这样的痛苦,都是我的缘故而导致的,现前轮到该我回报的时候。所以要如是观想,自己取受一切亏损和失败,一切利益胜利奉献给他人,如是观想非常重要。
【(四是自他交换)本来无有自己,我们却执为自己,原本无我反而执为我,这种执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四是自他交换:本来无有自己,我们却执为自己,原本无我,反而执为我,本来没有一个我。比如说我们在破人我的时候,观待谁是我呢?从外境山河大地当中观察,山河大地并不是我,即便是我,和你现前感觉到的身口意三门完全无关,你说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
【我的心是前世在天界等漂泊不定的神识,】
从外缘当中来说是父母的精血组成的,神识也是他相续的一个神识,在父母的精血当中,气识融合到这上面而形成这么一个身体。从身体乃至灵魂多方面去观待,也并不是我,都是他的,由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而断绝我执这个厉魔。这里头说的是,原本无我反而执为我,这种执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的心是前世在天界等漂泊不定的神识,我们平常所说的这是我的心、这是你的心,细致去观待,它是天界乃至中阴界中漂泊不定的神识,当因缘和合的时候,融入到母胎而形成这个神识之心,细致观待并不具备一个我。
【如果想到身体的因,那就是因和缘,因是前世之因,也就是善不善的因,缘是父母的精血,风心进入父母精血之间使身体得以形成,这颗心也是其他的心,这个身体也是将其他的身体执为我,】
如果想到身体的因,那就是因和缘,因是前世的因,也就是善不善的因,缘是父母的精血,风心进入父母精血之间使身体得以形成,这颗心也是其他的心,这个身体也是将其他的身体执为我。刚刚已经说过,他并不成立一个单独的我,而是父母的精血组成的,这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一个我,也是他的身体而自认为是我,这么假想树立一个我执,实际当中并不存在一个我。
【将以前、现在、以后执为我的这种我执从无始以来一直串习,为此世间八法同品方面的利、称、誉、乐始终围绕着自己,以至于利益胜利都是归属于自己,亏损失败给予他众,而世间八法违品方面的衰、讥、毁、苦围绕着别人,其实就是以这种过失造成我们漂泊至今。】
将以前、现在、以后执为我的这种我执从无始以来一直串习,为此世间八法同品方面的利、称、誉、乐始终围绕着自己,所以就觉得这个我是真实的。以至于利益胜利都是归属于自己,亏损失败给予他众,而世间八法当中的违品方面的衰、讥、毁苦围绕着别人,其实就是以这种过失造成我们漂泊到至今。
【所以,现在绝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要把牟取私利的过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懂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当作自己,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而做到“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依靠这所有众生的恩德,生生世世能获得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究竟证得圆满佛果。 】
所以,现前绝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要把谋取私利的过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懂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而做到“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依靠这所有众生的恩德,生生世世能获得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究竟证得圆满佛果。我们前面讲解的四种交换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断绝我执,前面的这三项,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之中去断绝我执,后面的自他交换,是观待这个身体并不是属于我自己,连这个我都不树立不了,那哪来的一个我执呢?所谓的这个我执,只是一种假象,实际当中是很多他人的因缘聚集在一体,自己把它当做是自己的身体而已,实际当中并树立不了一个单纯实质的身体。知道这个道理后去观待,他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人,用自他交换的方式来树立 “亏损失败自己取”,以前我们想的是亏损失败给予他人,现前我们要反过来自己取受,一切利益胜利奉献给他人,要做到这一点。若如是做到的话,那今生我们已经获得了十八种珍宝人身,所谓的解脱乃至西方极乐世界即近在眼前。所以,这种成办解脱之因时时要关注、观想,很重要。
【我自私自利的心久经熏习,以它的过患导致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一直漂泊,现今仍然要没完没了地漂泊下去。为此务必要深思爱重他和珍惜自己的功过。】
念诵修自他交换
【下面通过念诵来修炼:“乐时安乐回向众,但愿利乐满虚空,苦时承担他痛苦,但愿苦海悉干涸。”“但愿等同虚空诸有情,离苦苦因成熟我相续,但愿我之利益善资粮,为母有情悉得而成佛。”】
上面是依靠心念和行为修持自他交换,下面通过念诵来修炼。这个念诵,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乃至我家乡的很多老和尚,平常都念这些句子, “乐时安乐回向众,但愿利乐满虚空,苦时候承担他痛苦,但愿苦海悉干涸” ,这四句谒在断法下面也要念诵。平常我看到很多导师,在快乐和痛苦的时候,就依靠这个念诵来交换。“但愿等同虚空诸有情,离苦苦因成熟我自相续”,当自己有些痛苦的时候,依靠这种念诵来交换自他。愿我现前遭受有的一切痛苦,愿能代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现前在承受痛苦的当下,能消尽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之利益及现前所修学的一切善法乃至积累的一切资粮,令成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因,时时依靠这种念诵做交换非常重要。前面和后面都等同,比如说当我们在遭受痛苦的时候,这时候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交换,不管是身体、心态乃至外缘多方面的一些痛苦,这时候就要想到,但愿这种痛苦能代替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的痛苦,现以我遭受这种痛苦,能消尽三界六趣一切父母之痛苦,愿我平常所行持的善法乃至今天行持自他交换的善根,能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获得幸福,应该时时依靠这种观想乃至念诵来做自他交换,非常非常重要。
现前有很多居士说,自己现前患有不治之症。作为一个佛教徒,若能在念诵乃至心态行为当中做交换的话,还可以消尽自己的病痛。为什么这么说呢?所有的一切病,都是宿世造恶而导致成,那现前依靠修学佛法来消尽一切恶因,病自然就会好的。现前很多人都开始依靠佛法的力量来消尽一切病魔,原因就在于此上。不管什么样的病,不管是什么样的痛苦,都来源于宿世所造的一切恶因。我们现前在遭受痛苦的时候,因为消尽一切恶因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遭受痛苦就可以消尽前面的恶因,一种是依靠修法的方式。我们现前在遭受痛苦同时,又依靠修法,把这种痛苦转变于善法,也就是转为道用的话,即可以迅速消尽无始以来造的一切恶因。现前身上有病苦者,可以迅疾消尽病魔,有痛苦者可以消尽痛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要记住,以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境,都要转为道用。
后得转为道用
现前很多居士乃至修行者会问:像出家人已经从红尘中远离的原因,所以平常有很多时间去修学,但作为一名在家弟子,平常虽然有这样的心念,但是由于家庭乃至事业的缘故,没有办法抽出很多时间去修法,所以一直祈祷各个导师,问“怎么能在后得的时候与法相融到一起?”那就是这两天所传讲的内容,快乐之果和快乐之因以及痛苦之果和痛苦之因都转为道用,因为我们平常的一切行为,都没有离开过这四个范围,要不是苦,要不是乐,苦当中包含有苦果和苦因,乐当中包含乐果和乐因,谁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范围,我们平常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么一个范畴之中。若能把这些都能转为道用的话,就不需要像我们平常所谓的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等。当然,这些功德不可思议,但平常若能把一切都转为道用的话,它就是一个正见。那能做到这一点吗?当然,一方面要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且把教言完全纳入心相续之中,如是奉行就能做得到。因为若不了知,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即便了知,若要是提不起正念也很容易忘失,就像有些修行者说不是不懂,但平常由于忘失,没有提起正念,所以仍旧与庸俗同道,平常在一切时中说转为道用,还是搁置一旁。当情绪高涨时,会间断性地生起正念,但大多数时间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仍旧与庸俗同道。现前我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面对一切场面时,时时把快乐和痛苦都转为道用才对。这样一来,你的见解决定会日益增上,非常重要。
法纳入心相续
当然,有时候我们站在禅定的立场之中,从逆缘当中讲解什么叫做禅定。真正的禅定就是顺缘与逆缘不同的区别,虽然没有直接印证顺缘,但是从逆缘的角度讲述禅定的一些错谬之处。有些觉得非常好听,依靠这个概念性的方式,来成办一种境界的方便道,觉得这些以前也听过,这倒没什么可不懂的地方。这就说明你不懂,因为一直站在概念性的立场之上,没有完全形成一种境界的时候,就说明你还是不懂。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词句上面的解释乃至理论早在2500年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我们现前需要看书的原因,不是说书上没有这种理论、这种解释,而让我们去理解它,不是这个意思。就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讲解般,我们平常念诵功课,不是由于功课有过失而需要我们去念它,而是我们有罪过需要依靠念诵功课来消尽。现前很多人好像都把它们颠倒了,书上的解释早在2500年的时候己经具有,我们现前阅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了把里面的含义纳入心相续。没有做到这一点,仅仅凭文字般若是远远不够的。要记住,文字上面在座的弟子大部分都能听得懂,先从概念性的法来传讲。再形成一种实践乃至境界性的法,现前完全达到是不可能的。前面把它当做是一种概念性的法,但仅仅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上是不圆满的。
乐因乐果与苦因苦果
【在吃饭、睡觉、走路、安住等一切行为举止中,依靠这种念诵来修炼。】
刚刚所传讲的,是从心念、行为当中去自他交换,从念诵上做自他交换,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断绝我执厉魔。在吃饭、睡觉、走路、安住等一切行为举止中,依靠这种念诵来修炼。一方面依靠念诵,一方面依靠心念,两者结合到一起去修学。比如说,平常在吃饭的时候,自己现前具备有这么好的条件能吃上饭,就要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先奉献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还要奉献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依靠这种奉献,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获得快乐。平常在睡觉的时候,做一个好梦也要当下回向给众生,做一个噩梦,也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能消尽这样痛苦之梦境。依靠前面的四种相联或三种相联来做观想。走路的时候,不管心中快乐还是不快乐,身上有多少疲惫,都要转为道用,安住的时候也一样。
【再者,“三境三毒三善根”,如果拥有乐因及乐果、遇到苦因及苦果,尤其是出现破誓言等情况时,要断除这些不幸的念头,而依靠菩萨的善巧方便把一切转为道用。】
再者,“三境三毒和三善根”,如果拥有乐因及乐果、遇到苦因及苦果,尤其是出现破誓言等情况时,要断除这些不幸的念头,而依靠菩萨的善巧方便把一切转为道用。就是刚刚所讲解的,心念行为和念诵之上做到自他交换。
【也就是说,在拥有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的时候,要道用为菩提心的本体,以大慈心施舍乐因及乐果。在遇到苦因及苦果时,非但不成为菩提道的违缘,反而以大悲心取受,我们要千方百计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把快乐痛苦转成道的本体。】
也就是说,在拥有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的时候,要道用为菩提心的本体,以大慈心施舍乐因及乐果,把这个布施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获得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在遇到苦因及苦果的时候,非但不成为菩提道的违缘,反而以大悲心取受。刚刚已经说过,当我们具有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的时候,不能让它形成菩提之违缘,还要形成成办菩提心果的一种力量,应该如是观想。以大悲心去取受这种痛苦,愿我现在所承受的苦因及苦果,代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痛苦,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我们要千方百计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把快乐痛苦转成道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时时所讲解的转为道用。前两天讲解痛苦快乐两者时,从因和果两个立场之中讲解转为道用,如果这种方式要是能行持的话,那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能形成解脱之因。
成熟口诀法与转为道用
大家在行持成熟口诀法等持的时候,很多人都说 “有时候没有烦恼和昏沉,有时候会有”,若要是知道怎么把烦恼转为道用,即便有昏沉和散乱,也形成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窍门。能不能迅速成办解脱,也取决于这些窍门之上。当前不懂这些窍门的人怎么认为呢?在具有烦恼昏沉的时候,依靠不同的方便去压制它,在没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时时站在喜悦当中去执受它。这样的修法,完全失去了成熟口诀法的特点和殊胜。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出世间胜观不在于妄念和昏沉的多少之上,若要是具有昏沉和掉举,也是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因为我们知道如何转为道用,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就如同成熟口诀法中所讲解的意识转为道用。若要是不具备昏沉和掉举,时时住于法界之中,也是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时时要做到这一点。不能有妄念和昏沉时,令自己产生反感和失望,在没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就产生喜悦等等,完全失去了密宗的殊胜特点。反观自己的内心,平常行持的禅定能否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世间禅定的风格,压制烦恼而树立无念的状态,若是这样的话,完全失去了出世间胜观之要点,这些都非常重要啊!
平常我们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面,按照文字解释一些教理,还要站在实修的立场之中,把文字上面的教理归纳到实修上面。原因在何处?因为证法是教法的教义,教法是证法之辅助,必须做到这一点,两者不能分开。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的时候,有些居士问我,“现在已经学完《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入菩萨行》,现在我该怎么修学?”难道上面所传讲的一切法不是修行,那又既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学这些干嘛?还是为了消尽烦恼。
当然,由于没有到接触上师窍诀的缘故,凭自己的智慧,无法把一切法集中在一个观点之上,这也很正常。我们现前在行持这些法的时候,要具足这一点啊!不要仅仅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有妄念的时候,不要为此而放弃一切修法,那样完全失去了密宗的特点,妄念多并不代表禅定低啊!完全取决于能否转为道用。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前面的一切方便道不就是转为道用法吗?当前讲解的《前行备忘录》当中,不管是快乐之果和快乐之因以及痛苦之果和痛苦之因,一切都能转为道用的话,均不会形成证得菩提之违缘,反形成成办菩提之辅助,应该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欲界有情众生,平常有各式各样的概念是正常的,我们行持一切善法,并不是为了把有情转变成无情。要记住刚刚所讲解的这些窍诀道理,这些善巧方便,绝不能再像往昔一般,仅仅依靠妄念多少衡量见解高低,乃至不知道转为道用等,那完全失去了传讲方便道的意义,绝不能这样。
若能通达这些道理,有妄念也是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没有妄念也可以执受在这个见解当中,所以时时在调伏之上。有妄念也在调伏,无妄念也在调伏,应该做到这一点。不是有妄念不叫调伏,没妄念才叫做调伏,当然不是这样的。至于有妄念的重要性我们前两天已经讲了,当然不是随着妄念而漂泊的重要性,而是把妄念转为道用的重要性。这个前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应该要执受这样的见地。
【也就是说,把乐因及乐果奉献给一切有情,施舍世间八法的四种同品,取受苦因及苦果,坦然接受世间八法的四种违品。】
也就是说,把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奉献给一切众生,施舍世间八法的四种同品,乐、利、称、誉,取受痛苦之因及痛苦之果,坦然接受世间八法的四种违品,站在这些立场当中时时修学为妙。我们平常把世间八法分为好与坏两种,好的自己去取受,坏的赐予给他人,现前可不能这样,由于长时间自他交换的缘故,所以时时要把这些过失推在自己的身上,要一切功德利益赐予他人才对,这才是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以上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自他交换,应该这样。
万法摄一——收散灵活
以后要记住,所修学的法之上要圆满一切法,但是支分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站在出离心的立场之中分为几个阶段,有时候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分为几个阶段,有时候站在信心的立场之上分为几个阶段,有时候又站在不同的皈依立场之上分为几个阶段,在菩提心之上又在不同的立场之中,不管怎么讲解,都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利他的心行,这一点永远没有超越过,都在这个范畴之中。一旦收聚在一个法中,就是我们当前所行持的禅定。这个禅定当中既含有菩提心、出离心、信心,乃至皈依引导和发心引导,这个法已经含摄所有的法义。为了更好的理解法义,有时候我们把它分开来讲解。既会分、又会收,才算是一个具有智慧者。光会散、不会收,就如同阿底峡尊者刚进藏时所说的,“藏传佛教的导师们也有愚痴的地方”,就是说不圆满。光会收、不会散者,当然你要是上等根机,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乃至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仁增嘎绕多吉和榜麦彭贡波老人般的话,在一个法当中由于当时圆满的原因,“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也同时圆满,所有一切理论没有一个不通达。
但是作为次第根机,一法当中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若不会散的话,这个见解很难迅速增长,就是由于缺乏很多方便乃至助伴的缘故。因此,现前我们要做到会散又会收,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可以听闻各式各样的教法,不管是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切理论我们都可以去听闻,但也可以把一切教法都归纳到现前所修的一个法当中,既可以散、又会收,这样行持的话非常非常方便,非常非常广阔。若不能这样,会形成什么过失?光会散不会收的人,就如同说已经学习完《菩提道次第广论》《入菩萨行》等很多教理,但现前不知道该怎么去修行,就会变成这样。光会收而不会散,就像有些人说自己在调整烦恼,天天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是由于他对这个平静状态的理解并不广泛,在成办见解之上缺乏众多的殊胜方便道,所以很难迅速成办解脱。第二,这种见解时间长了可能会对法的信心退转,这就是只会收。但这个收,前提是他的根机并不是上等根机,这要分开。要不很多都会说,只会收不会散是过失的话,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前面并没有学过什么理论,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开悟,请问这种收法是一种过失吗?就像刚刚所说的,只会收不会散有过失的前提是他并不是上等根机者。现前很多人都说,亚青寺的风格是以禅修为主,所以时时在以收的立场之中修持,怎么个收法,没有教法之辅助,他会收吗?尤其他在收的过程当中,能否把所传讲的一切道理,都归纳到一个法之中去?很难很难,就会形成我在汉地遇到的某位居士般,光知道明空不二,但是无法再支分。从这个角度当中,我们可以把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树立在上面:“只具如所有智不具尽所有智者,即便称之为开悟也不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意思就是假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者,因为光具如所有智,不具尽所有智。也就是说,只会安住在很殊胜的见解之上,但是什么都不通达。我们既要通达一切,还要在聚集一法当中圆满这个见地,二种智慧必须同时圆满,才是诸佛菩萨的密意、圣者的行为。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正法之标准
讲解这个法的目的,是让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时时能调伏自己的内心,让身口意三门越来越“正常”,变成“不正常”的时候,那不是正法得到的结果,而是非法得到的结果。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修学者,就看看他的三门是比正常人更正常,还是比正常人更糊涂。这两年我在北京的时候,因为平常你们也知道,对一个陌生的人,我什么都不敢说,因为还不知道这个人的脾气禀性,若要是长时间接触的弟子,有时候我会开一些玩笑。当时我在汉地,有一位认识的居士带了几位居士过来,我们探讨了一些事情后,我就问他们修行几年了,回答说修了很长时间了,已经有三年多了。我说:“你们的修行还是挺不错的”。当时虽然我们也谈了一些事,但并没有关系到修行之上。这些居士也觉得很纳闷,说“上师,你为什么说我们修行很不错呢?”我就跟那个居士说“这些人都非常正常啊!”。他说:“天哪!正常是修行好的一种表现吗?”当然,一方面说应该是这样的。我在汉地见到不少人,到了三年的时候,身语意三门当中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是智慧开始逐渐增长,还是变得越来越糊涂?可能有些认为自己的智慧在增上,行为虽然与众不同,但这些与出世间的观念和修法完全一致。但我想可能不是这样。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当中说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场面都要善巧方便,才是智慧者的行为。修行者并不是一根筋,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修行者非常善巧。在《普遍胜利》的后记当中我也说过,从古至今一个真正的佛教信仰者,无论是面对多么大的企业还是一个小小的礼节,他都会做得非常非常圆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智慧乃至一切已经超越了一般人,所以他能做到善巧。修行越长,形成三门越来越糊涂,乃至自己觉得越来越高,但是别人觉得越来越不正常的时候,我想这不是成就的表现。有些人说,喝了酒以后就能讲神通与神变。正常的时候不能讲的,糊涂的时候能讲吗?平常说出来的一切,一听就觉得很不正常,当然,站在凡夫的立场之中,他人是否是圣者也有可能性,但是从多方面角度观待,也不是这样的,一个圣者具备的功德不是单调性的,应该是综合性的。但是我们平常看见的很多场面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说,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应该要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去观待为妙,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一点。
意识转为道用的含义
所以刚刚所传讲的这个法,讲起来好像非常容易了解,但是里头已经含摄了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善巧方便道,就是转为道用,非常非常重要,不管在座上还是座下,都必须要转为道用。从一个角度来说,叫“意识”转为道用;从两个角度来说,“能所”转为道用;从三个角度,“贪嗔痴”三毒转为道用;从五个角度来说,“五蕴”转为道用;“六聚”转为道用;“十二处”转为道用;“十八界”转为道用;“二十一随烦恼”转为道用;“五十一心所法”转为道用;“八万四千”个烦恼转为道用。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意识转为道用,一切摄聚在一个法当中,就是意识。
当然,《前行备忘录》当中把意识规范为四个部分,快乐之因、快乐之果、痛苦之因、痛苦之果,和意识转为道用实际上完全一致。我们平常树立的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就是把意识转为道用,意识里头已经包含了一切,八万四千个烦恼,乃至《前行备忘录》之中所讲解的快乐之因、快乐之果、痛苦之因、痛苦之果,都摄持在意识转为道用之中。可能有些会说,为什么仅仅要意识转为道用,不是智慧转为道用?因为刚刚已经说过,站在次第的立场之中,我们不得不依靠意识转为道用,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行持多么高尚的法都不能成办解脱。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讲解,非常非常重要,要铭记这些特点啊!
课后开示
今天所传讲的这些回去的时候要多看看,在打坐期间要如实观想一些为妙。比如说初次开始行持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在止观交修的时候,观想可以按照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来修学,又稍许平静的时候,把心安住在平静的状态当中,根据你当时所行持的等持有相定无相定来修学。
长时间在亚青寺修学乃至行持等持的弟子们要记住,我们现前的禅定对初行者来说,见解有所进展,但并不代表说从此再没有昏沉掉举。当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该怎么去调伏呢?就如同刚刚所讲解的,当昏沉掉举很粗大的时候,按照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方式做观想,最终再把心安住在你自己的见地之上,因为见地是一个广义,适用范围很广,所以我只能说根据你当时的禅定来定夺。总的来说,前面的观想也是不可缺少。为什么要如是观想呢?观想从一个角度来说,可以通达一切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依靠观想可以消尽粗大之烦恼,形成后面修学寂止之法器,没有这样一个法器,修学等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面的观想能达到两种功能,一是通达一切理论,二是依靠它的力量来消尽一切烦恼,达到以下修等持的法器。那这样一来,这个观想绝不能轻视啊,以后就这么修学吧!
今天我们主要站在文字的立场之中如是讲解,后面总结上面所传讲的一切法,归纳到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我们平常在讲的时候,并没有把教法搁置一旁,再去树立证法,而是把两者结合到一起去修学。就像刚刚所说的,由于长时间如是传讲的缘故,我想你们在听法的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修法两者结合到一起。
今天讲解的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目的就是为了断绝我执和法执,也就是证悟到心的本性——般若波罗蜜,智慧到达彼岸,目的都是一样的。有些是站在心念行为和念诵之中来成办这样的果位,有些是依靠寂止乃至其他的方便来成办这样的果位,目的都是一个。我们现前行持的成熟口诀法,其中已经含摄了一切。若是这样,为什么还要修学这些法呢?是的,很精进的弟子,天天都在直断乃至顿超之上精进修学,但即便是这样,平常在座下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些方法去修学。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可以行持一些呢?
可能有些会说,在《显密差异》中说,若不能遵照密宗的观念去修学,不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不是这样说的吗?要记住,密宗是大乘法,大乘分为大乘法和金刚乘两种,密宗是大乘法的一部分,那必须具备大乘的一切观念,不要在大乘的密宗之外再立个密宗。这就说明,是在大乘的基础当中行持密宗。可能有些会说,平常大乘的基础已经具备,但具备是否是走个过场,还是真正已经生起这样的概念。若要是只是走个过程,没有生起这样的一些境界,那怎么能称之为大乘法呢?大乘的前面是靠概念性而达到境界。大乘真是一个概念性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去修学大乘法的原因就在此上,都要细致一点。
这次讲解的目的,即便是刚来的弟子也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修学,常在亚青居留的出家人,以后还要形成救度一切众生之怙主,所以必须要通达这些观点。要不像很多人理解的,说念阿弥陀佛的叫显宗,念金刚萨埵的叫密宗,那实在太庸俗了。有时候我到汉地的时候,当然他们对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乃至对密宗很有信心的时候,我可以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轨乃至整个修学方式,但是有些刚开始入门的人,对于密宗还不是很了解的弟子,我决定不会让他改变这种念诵,还在念诵阿弥陀佛当中。把密宗的一些观念与显宗结合到一起,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改变这种观念,因为现前在汉地有如是概念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都认为密宗不可思议,所以把显宗搁置一旁。当然不是这样的,我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若要是做不到显密双运之见解,成办解脱是绝不可能的。什么是解脱呢?显宗加密宗等于解脱。小孩子都知道1+1=2,那显宗加密宗就叫解脱,意思就是说绝不能把一个法搁置一旁,再单独修学另一个法。虽说密宗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但具备顶点和精华的时候,一切法都形成它的庄严,并没有搁置一旁,搁置一旁的法当然不是解脱。
那怎么树立平等呢?这两天所传讲的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先靠意念改造的方式达到相似的平等,再依靠禅定达到圆满之境界,目的只有一个。要是把一个法搁置一旁,再树立另一个,怎么能叫做平等呢?已经变成单调了。要记住这些观念,因为我们现前在座的所有的人都是来自汉地,虽然对藏传佛教生起信心,也知道佛教的宗旨、精华和诸多方便道,方便道只不过是针对不同根机而树立,实际当中佛教的宗旨是一致的。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讲解显宗之庄严,站在显宗的立场之中讲解密宗之果位,两者必须时时要契合一起。若要是达不到这个和睦,那我们修学的法已经变成一种偏袒。绝不能形成这样的观念,要记住。
下面我们就开始做回向。还有,今天又到了一些书,等两天要走的弟子,像《上师瑜伽导修》和光碟可以给你们,因为我们整理这些就是为了让你们多看看,在以后的修行路途之上,知道一些教理。但是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因为我们亚青寺没有电,所以平常看光碟是不现实的,等以后这样的光碟你要多少我们都可以提供给你,但现前先给要回去的居士。还有,居士们要记住,若要是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话,我还是不建议一下去就开始修持,而是先去多看看《上师瑜伽导修》,在知道该怎么修学之后再做修学,这是最重要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行者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学。”堪布昂琼曰:“初次依止导师之时修行并不重要,先要知道修行的一切方便道。”就是让你们知道该怎么去修学。所以,这个光碟乃至书中讲解的这些道理,回去的时候多看看一些为妙。这还有些《上师瑜伽导修》的法本,这个法本非常简略。但站在我们这个传承之中,亚青寺有很多导师都在为弟子传讲上师瑜伽,从这些书面当中来说,这个已经算是很广的了。我们现前还有这个光碟,过两天还有一个广述的,就是从广的立场之中讲解上师瑜伽。像这本书也很有限制,因为从汉地到这边拿一些书非常非常累,所以不要说家里还有几个朋友,想给他们带几本,以后你只要需要,我们可以提供你这个方便,但是现前由于书太有限制的缘故,因为你带走几本书之后,后面的人就得不到这本书了。因为即便有些人想修,手里没有书怎么去修呢,所以先让这些人一人得到一本之后,若有多余的,那你可以带走。
下面我们开始做回向。
此时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以及未来即将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
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