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四无量心

创建日期:2022-03-15

  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四无量心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发殊胜菩提心--四无量心

  二 发殊胜菩提心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为此,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依赖。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有证悟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了义就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建立究竟一乘,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依靠四无量来修心,那么就断不了谋取自利的心行。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还是世间中,都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实例。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既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这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意乐。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和修学它的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这个孩子快乐幸福等等。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具体来说,希望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是慈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不离安乐,即是喜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贪嗔,即是舍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

  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与无缘的无量心两种。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慈心的所缘境:“愿等同虚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这显然是以不具安乐的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即是行相。

  悲心:以痛苦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是行相。

  喜心:以具足乐因及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境,希望他们不离其安乐是行相。

  舍心:以自相续的贪嗔、他相续的贪嗔作为所缘境,希望平等息灭贪嗔心而具饶益心即是行相。

  以上是四无量心,就这样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修法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这里依照窍诀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

  正行: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把亲友观想在自己的左侧。一开始要对自己的亲友生贪心,对仇人起嗔心。接着对此从三个时间来思维:敌人、亲人这两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辗转生死的过程中,没有不当过父母亲朋挚友的,如今的这个仇敌在以往做父母亲朋好友的当时,曾经给予过我不可估量的帮助,保护我免遭无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亲人。今世,我把他当作仇敌,他也不一定反过来也把我看成仇人,假设互相仇视,那么在彼此之间发生争斗等等情况下,势必会以英勇、得胜作为美名传扬的因。或者,他没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对我敌视,但经过其他的中间人从中调解,或许会变成亲友,也有可能变成比自己亲生骨肉更近的亲人。就算没有别人调和,但是双方互相坦诚相待,互相认错说:“你不对,我也有错,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像以前那样了。”或者,以财物来坦白认错,或者通过对话坦诚道歉,这样一来,也会彼此和睦,成为亲友。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被敌人抢劫一空的外缘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这样的外缘出现,那这回我就是一个佛子菩萨了。再者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佛陀的所有相好就是通过安忍而获得的,而且修安忍的对境就是仇敌,如果我能够修行安忍,那怨敌就是饶益我的人,所以他并不是敌人。

  将来,这个敌人也会变成亲人而帮助我。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仇人从无始以来的生世中作为我的怨敌加害于我,现在也是作为怨敌加害于我,未来也将作为怨敌加害于我。

  由此可见,这个敌人对我既有利也有害。

  接下来对这个只是一味贪恋的亲人也加以思维,要经过一番详详细细的思索而断定他是仇敌。前世当中,这个亲人也害过我,他作为怨敌曾经无数次掠夺过我的财产、剥夺过我的生命、砍断过我的头颅肢体。今生,他也成为我修行正法的违缘,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父母成为孩子的坑害者,父母为孩子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我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骗各种各样作恶的方法,这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从正法的侧面来讲,我起初幸逢了了不起的上师,中间修行妙法,最后守持戒律等等,可是为了成办父母双亲等这些亲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禅定退失了、智慧一败涂地了,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所以说,前世的敌人因讨债变成今生的亲人,今世的亲人因为讨债后世也会成为仇敌。这个亲人在三时里做我的仇敌。

  还有另一种情况,这位亲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曾经当过父母等利益过我,现在也作为亲人,从衣食、住所等方面来帮助我,将来也会变成亲人饶益于我。

  可见,亲人对我也是既有利也有害。

  综上所述,其实,亲人敌人都是利害兼而有之,通过如此观修,结果心里既不会有想要加害敌人的念头也不会有想帮助亲人的欲望。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上,就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所以,必须进一步观想亲怨两者是母亲,是该帮助的对象。那要怎样来观修呢?虚空遍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遍及的地方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等。从更亲密一层的关系来讲,就像如今的这位生身母亲一样,这个敌人也当过我的母亲,并且不只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议次当过母亲。(龙树菩萨曾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比如说:在无所不知的如来面前,坐着我母子二人或者敌人和我,佛陀告诉我们说:这个怨敌和你,在前世是这个人的母亲,再前世当一个天人的母亲……于是,我把这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丸来计数,结果这个大地的土已经用完了,可是单单这个怨敌做母亲的边际还没有算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一直流转,可想而知,在巴掌大的地上,不曾多番出生、不曾多番死亡的地方是没有的。除了天界与地狱的多数众生是化生以外,基本上都是胎生,如果需要从胎中出生,那没有母亲就无法出生。当然,假设只是一个众生作为母亲,那倒也仅此为止,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切有情彼此之间都曾无数次做过母亲,这个敌人当母亲的次数就相当可观。

  这以上是知母。

  接着就要念恩,只要是母亲,就必然有着深恩厚德,无恩无德的母亲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变成了鹞鹰和豺狼等凶残猛兽的崽儿,当母亲的它们是杀害别的众生来深情养育自己的孩子。不用说转生为丰衣足食应有尽有的富家子弟,就算是投生在乞丐之家的时候,恩重如山的母亲,以启明星做帽子,用白霜当鞋子,以毕宿星做鞭子,脚上的血流在地上,手上的血洒在石头上,脸肉给人,小腿肉给狗。也就是说,母亲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历尽艰难,饱经沧桑,甚至不顾脸皮,用痛苦和罪恶换来的乞讨食物当中,哪怕有指头大小的油脂,她会马上给我,即便只是得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垫子,她也会把稍微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诸如此类。母亲就是这样以深情厚爱来养育我的。

  现在的这个敌人在作母亲时,当我自己徘徊在中阴中的寻香近取神识,闻到食物的香气而奔去的时候,依靠以往的业力和父母做爱的因缘而入胎,母亲她怀胎九个月零十天,忍痛受苦,暗地里流着酸楚的泪,付出血肉之躯的一切代价,全然不顾滔天罪恶、艰难困苦、恶言恶语。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和身体的所有精华通过脐道来养活我的生命,使我身体得以成长,这是生身之恩。

  接着是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是深情的母亲,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母亲满怀着生子的最大喜悦,以慈爱心抚育,脸上散发出含笑的光彩,用亲昵的爱称来呼唤,展开双手搂在怀里,不让我死去,这是赐命之恩。

  漂泊不定的中阴神识口里无食、手中无财、背上无衣,不知何去何从,当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家里,是那深情似海的母亲,用最初的食品——甘甜的乳汁喂我,乳汁的精华落到眼里,人在命终之时,眼里莹莹流的泪水就是它,糟粕留在体内吸取所有食物营养,使身体茁壮成长,待到死亡之时,上吐下泻身体元气的东西就是它。母亲,用自己的体温当作我最初的衣服。当我稍稍能吃东西的时候,母亲总是先把好的食品给我吃,不管是白的红的,凡是有营养、香喷喷的食物,她就用嘴来喂我,用手给我擦拭脏物,用手轻轻抚摸我的肚子看我饿了还是饱了,用指头测试食物的冷热,用最好最柔软最暖和的布给我做衣服。母亲她自己却总是舍不得上供三宝,舍不得下施贫乞,舍不得给亡者作佛事,舍不得给生者食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顾一切罪业、痛苦、恶言所积累,通过邪恶、欺骗的手段所攒下的一切财产通通给予我,就算是让我登上转轮王位,她也不觉得给予得太多。我要食马上给食,要财马上给财,身上无衣给我衣裳,从无吝啬心和舍不得的心,母亲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受用通通给予了我,这是施财之恩。

  当我刚刚会吃东西、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教我吃饭该怎么吃,穿衣服该怎么穿,衣服哪是上哪是下,腰带拴的松紧程度、鞋带该怎样系。不会走路教我怎么走,不会说话教我说“妈妈、爸爸……”,耐心地教我世间的所有知识。当我们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真的好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在平原上一样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极其宠爱,视为掌上明珠,一直到我长大成人,这是教世间知识之恩。

  以上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四种,是感念世间法方面的恩德。

  从佛法的侧面来说,具足十八暇满的这个珍宝人身也是大恩母亲所生,再者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菩提的这些助缘,如果没有母亲,单凭自力一样也是实现不了的,由此感念母亲的恩德。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现前圆满佛陀的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母亲对我也是有着大恩大德。

  以上从佛法和世法两个角度来忆念恩德,就是念恩的修法。

  接下来心里思维:对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亲,既然在这以前是将利益胜利奉献我,亏损失败自取受,以深情养育了我。我这回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师善知识摄受,明晓道的利害,以往是妈妈关注我的苦乐,现在该轮到作为孩子的我要关注母亲的疾苦。心里有渴求报恩的想法,这就说明产生了想要报恩的念头。

  随后,从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逐步观修,在临收座时,对一切有情无有亲怨贪嗔,平等观成中等的对境,这就是修舍无量心。

  在这般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悠然安住,这就是舍等持。

  当再度想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就这样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寂止。结座与前面一模一样。随之进入座间,以有贪嗔的有情作为所缘境,知母、念恩等观修法与前相同,心想:但愿此人远离相续中的贪嗔;如果他能离开贪嗔之心,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远离贪嗔之心。为了使他远离贪嗔而虔诚祈祷三宝。

  在此之后,修无缘的舍心,自他的身体可分成微尘,心刹那间生灭,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在胜义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在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对空性和缘起不灭平等引生定解,在不加改造的状态中安住,这是生起胜观的方便法。

  另外,在所有座间阶段,再针对有贪心、嗔心、有争论的有情,第一与发愿相联:但愿这些有情随时随地都能远离贪嗔之心。第二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们能远离贪嗔之心那该多好!第三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贪嗔之心。具足以上这三种相联。第四祈祷:为实现以上愿望虔诚祈祷三宝。反反复复观修。

  尽管在入座期间舍无量修得不错,使心相续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间没有思维,那么又会落入以前残存的恶习痕迹中。打个比方来说,当铁放在火里烧的时候是红彤彤的,一旦从火里取出放在地上,它又会变得黑乎乎的。因此,在座间观修入座所修的内容这一点相当关键。如此这般修行之后,在座间,对怨敌放下嗔心,对亲人抛下爱恋,要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等如父母。

  修慈无量心,当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之后,就必须对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开端要局部性观修,结尾时,对一切有情观修。开始,在前面直接观想自己亲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心里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当过无数次我的母亲,做母亲的边际没有尽头……这是知母。

  接着念恩:我并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地上长花一样自然冒出来的,而是母亲九月零十天怀胎,给予了我的生身性命。凡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成分,就如同油灯里放灯芯一样,经过母亲的脐部,滋养着我的身命。这是感念生身的恩德。在后来分娩的时候,母亲除了颌骨的关节以外的所有关节部位全部分离,七天之间,饱尝着“想到做爱都会胆战心惊”的痛苦。当时的我感受着“从铁砧眼里牵引出”般的痛苦。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回头看时,不知从六道什么地方来,往前瞧时,不知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当时,如果不是深情的母亲做我的母亲,也许我就死了。母亲首先剥去我身上的胎盘,用乳汁的温流给我沐浴,剪断脐带,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感念赐命的恩德。其后,母亲以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喂养我……感念施财的恩德。母亲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满怀慈爱心随伴着我,以利益心养育我……凡是她会的、她懂的都通通教给我,这是感念教世间知识的恩德。

  接下来从佛法的方面忆念恩德,母亲是饶益我的恩田,她把住所、床榻等一切日用资具给予我。修慈心的福田也是这位大恩的母亲,母亲对我是这般利济的,而我以前从来没有给予母亲这样的利益,甚至母亲在世间法方面教诲吩咐时,我非但不听从,反而恩将仇报骂她:“老太婆,老糊涂,你怎么还不死!”这完全是没有忆念恩德导致的。

  现在想到母亲的恩德以后就要报答恩德,心里思维:母亲到底有什么所求、想要什么呢?其实她所求的、想要的无非就是快乐,衣裳、食品、住宅、卧具等等今生今世的快乐一直到善趣天、人的一切安乐,甚至晒一天热乎乎的太阳,喝一碗香喷喷的茶,诸如此类的快乐她都想求得,而不愿意受苦。可是,她却不具有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安乐的因以及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佛果的大乐,而接连不断造作苦因,以不具乐因及乐果的深恩母亲作为所缘境,心里想:但愿这位母亲现世及生生世世,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如果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因而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如果母亲能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果而虔诚祈祷三宝,念诵“奇哉三宝大悲尊……上师如来众生怙……勇士您具悲心力……”。当心里稍有安乐之感的时候,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

  以上从知母一直到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之间,是观察修;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在所有座间阶段,需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业和语业,心业就是怀有“必须成办一切老母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的心念。具体来说,我们对于父亲叔伯等长辈,包括家畜在内,要慈爱有加,断除殴打等行为。语言上杜绝口出粗语和刺耳的话,心里想到凡是众生所求的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只要能办一定要成办。

  无缘的慈心,就是引生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修悲无量心:按照华智仁波切和阿底峡尊者的观点,从自己的亲生母亲开始观修。如果依照持明无畏洲的意趣,那就观想羊只等待宰的众生,或生病的患者或是痛苦者,把他当成自己或者自己的母亲来观修。不管按照哪种方式修都可以。就初学者从自己的亲生母亲开始观修而言,把母亲的身体了然观在自己的前面。首先知母,她不只是一次而是许许多多次当过自己的母亲,对我有生身、赐命之恩……而且,给予我财产:深情的母亲含辛茹苦,历经万难,不分昼夜(白天当哨兵,晚上当巡逻)抚养呵护……教世间知识:我不会说话母亲教我说,不会走路教我走,不会吃饭教我吃,不会穿衣教我穿。从我孩提时代、少年时代、青春美满……凡是她会的懂的都通通教给我。

  从佛法方面来说,难得的暇满人身也是母亲所生……生起想要报恩的渴望,对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有什么所求、她想要什么呢?她所求的想要的无非是快乐,可是她却不知道修行快乐的因——信心、出离心、菩提心,也没有宣说的善知识,即便是有一位法师,可她也不会依照其言教修行,而把快乐之因的一切善法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般摧毁无余。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尽管她不想受苦,但是却糊里糊涂地造痛苦之因的不善法。如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不愿意感受三有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甚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体上或者扎小小刺儿之类微不足道的痛苦也不想遭受,可是却屡屡造作痛苦的因不善业,身体所行是不善业,口里所说是不善业,心里所想是不善业,如此一来,心中所想与实际所行背道而驰,直接受着苦谛损害,间接受着集谛危害,今生的痛苦作为护送者,后世的痛苦作为接应者,中阴的痛苦作为连接纽带。母亲她不仅仅是具足这样的苦因及苦果,而且单单为了我,也是和人厮打、和狗拼打,甚至仅仅因为弄死我头上虱子的果报就要漂泊在地狱那漫无边际的痛苦中。对痛苦之因的不善过患一无所知,对善法的功德利益也全然不晓,夜以继日连续不断遭受痛苦的大恩母亲真是悲惨!实在可怜!这是悲心的所缘或者对境。但愿母亲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如果母亲能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为了使她离开苦果,虔诚祈祷无欺的皈依处三宝,愿您以大悲关照。但愿母亲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如果母亲能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就这样,观察、安住轮番来修。

  随后,从父亲、姊妹……父族亲属……逐步观修,最后普及到虚空所遍的一切有情,这所有众生都充斥着三苦,也就是遍及三恶趣的苦苦、遍及人天善趣的变苦、遍及色界无色界的行苦,尤其是人类被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及生老病死等等今生的痛苦所追赶着,被后世的痛苦等候着,由中阴的痛苦衔接着。但愿一切有情都远离这样的苦因及苦果;如果一切有情都远离了这样的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一切有情都远离这样的苦因及苦果;为此而祈祷三宝。

  修无缘的悲心,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修喜无量心:首先也是对自己的母亲,从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开始修,再修希望她具足安乐的慈心和希望她远离痛苦的悲心。接着,再观想自己的母亲,有吃有穿、有住宅有卧具,有财产有受用,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名声,拥有点点滴滴的幸福快乐,这是所缘或者对境。行相或心态:把这看作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不可缺少的,修欢喜心。但愿母亲所拥有的微乎其微的乐果及善业的乐因,永不失去、永不衰落而蒸蒸日上,永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如果母亲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不离开这一切;为此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不离开如此所拥有的一切乐因及乐果,蒸蒸日上,直至暂时增上生人天果报、究竟决定胜解脱及遍知佛果之间与日俱增;如果能够与日俱增,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其与日俱增;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就这样,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无缘的喜心: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在座间阶段,随时随地对凡是幸福安宁的有情不生嫉妒,而满怀欣喜。对于具备闻思修行的道友等众人,也但愿他们不离开这样的所有安乐功德,但愿他们永不离开这些功德而蒸蒸日上,如果他们不离开这些功德那该多好。这般修喜心,有使自相续闻思修行不衰不退的必要。一切有情是母亲,我作为孩子,本来,母亲的一切安乐该由子女来实现,对于不需要我去成办而有情各得其乐,只能是满怀喜悦之情,而根本不会有嫉妒之心。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译文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