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

创建日期:2022-04-21

  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

  第二、发殊胜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包括本体、分类、发心方法三个部分。

  其一、菩提心的本体:具备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就是发菩提心的本体,正如补处弥勒菩萨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第一个条件或第一层含义就是心想: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以悲心缘众生。后一个条件或后一层含义就是心想: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而获得珍贵的圆满佛果,这是以智慧缘正等菩提。具全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既不杂有只想到众生离苦而没有想到获得佛果的一般悲心,也不杂有没有缘众生痛苦而只是想到要获证佛果的慈心这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

  其二、菩提心的分类:依靠心力的差异有三类,这三类在以悲心缘众生的条件上没有差别,而是在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佛果)上安立的,一是希求我先成佛,这是大希求或者如国王之发心;二是希求我与众生同时成佛,我不先成佛不把众生遗留在后一起成就佛果,即是如舟子或妙智慧之发心;三是我从无始以来一直在作意自利、牟取自利停滞不前,导致漂泊至今,如果仍旧牟取自利,那必然无有尽头地漂泊下去。所以现在不管我何去何从,先要将一切有情安置在圆满佛位,我不管获不获得佛果都可以,以珍宝菩提心降伏作意自私自利的这个妖魔鬼怪而希望其余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无喻之发心或如牧童之发心。所有的比喻都简明易懂。如此一来,下根者在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中根者历经七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上根者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

  按照地的界限来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称为信解行发心,因为尽管相续中生起了真真切切的世俗菩提心,可是对于胜义菩提心,只是以总相的方式理解或领受,而并没有现量证悟,为此叫做胜解行发心。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称为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入定时灭尽染污意而在后得时偶尔萌生细微的我执,然而不会成为道的违缘,所以叫做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三清净地的阶段称为异熟之发心,先前资粮道、加行道时所发的一切愿现在得以实现,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一样,是成办广大他利的时间,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通通断尽,虽然以前发世俗菩提心“乃至菩提果”的承诺之时已过,可是由于胜义发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具存在,另外还因为是令无量有情发心的开端,由此才叫发心的。

  资粮道加行道,虽然有清净的世俗发心,但胜义发心,作为资粮道者只是了解,加行道者只是领受。本来,见解有现量的见解和比量的见解,在资粮道、加行道阶段属于比量的见解,为此是胜解行发心。加行道胜法位是无间智慧,相续中生起它的后一刹那就步入见道,如果按照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从资粮道到见道之间需要一劫,见道就是现见法性真谛的第一“极喜”地,自利方面现量证悟智慧,他利方面等持神变运用自如,依靠劫转变成刹那、刹那变成劫的自在神变能成办广大他利,为此称为极喜。在不清净七地时,直接断除烦恼障,间接减少所知障,所以在七地以前并没有断除染污意,由此叫做不清净七地,在后得时会出现个别细微的自利分别念,但它自然而然清净或者消失,行为上并没有成办自利,为此是增上清净意乐发心。所谓的三清净地,由于刹土、行境清净,在三清净地,烦恼障无一遗留,从第七地已经断完,在三清净地阶段,断除所有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无余断除残余的习气障,这是异熟发心。其中第一刹那依靠对治法——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习气障,接着在第二刹那转依成一切种智,即是断障之发心。此处说它是刹那并不是以自本体来讲的,是从对对境起作用方式的角度而言的。关于二障,自宗的观点,《宝性论》中说:“吝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分别念,许是所知障。”贪心等烦恼是烦恼障,对三轮耽著实有,承许是所知障。新派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同体存在的,实执是烦恼障,如此一来,烦恼障变得越来越细微,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变成越来越细微就是习气障,比如,麝香(表示烦恼障),装麝香容器上的气味(表示所知障),容器上的气味变得越来越微弱(表示习气障)。

  从本体的角度来分,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如云:“世俗胜义别,二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胜义菩提心,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又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首先为得果位而立誓,是愿菩提心;想要修行得果的因或方便的六度之心愿,在因上立誓,是行菩提心。我必须要以这两种誓言的铁钩钩住。

  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世俗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生起。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者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不管按照哪一种仪轨,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结行自他欢喜三个步骤。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积资净障,按照寂天菩萨的意趣,要施舍自己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善根这三种事物。中观宗承许世俗菩提心由积累资粮中产生;唯识宗认为它是由澄清的心中所生。也就是说,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再施舍三种拥有执取的事物,对这三种事物断掉执著,就是断派的实修法,也是这里讲的修心法。

  正行立誓:在没有祈祷三垂念之前,要从虚空遍及之处充满众生……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具备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这两点而观修。再进一步归纳,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珍贵的圆满佛果,我发殊胜愿菩提心,尽己所能修学行菩提心,随之祈祷三垂念,即“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接着是具有三种特点的皈依,念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为基础。

  以上这两者是加行法。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个步骤,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其中第一颂的前两句是说佛菩萨往昔如何发殊胜愿菩提心,后两句讲发殊胜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们所效仿的对境。接下来的一个颂词是说我也随学佛菩萨发殊胜愿菩提心并尽己所能次第修学作为其因的六度。一边观想一边念诵以上两颂三遍,结尾时观想诸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这时心里想到已经得到戒体。

  得戒体的界限,“得界三次念诵际”说明是在念诵三遍刚刚结束时生起戒体。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第三、结行使自他生欢喜,“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就在今天的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人身有了价值,获得了人身,并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的相续中生起了佛种姓的珍宝菩提心。成为佛陀之子身的继承人、受持语宝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余所化众生的佛子菩萨。现在我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恶心歹意玷污没有自私自利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必须要着手于合乎殊胜种姓的事业——菩萨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这种珍宝菩提心,那就好似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里得到了如意宝而万分庆幸一样,想到我的相续中生起了珍宝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

  令他生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飧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我在今天的日子里,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时”,于佛菩萨面前,以暂时的人天果报和究竟圆满佛果的安乐来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但愿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众生您们皆大欢喜。随后观想:山神、树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间辗转相告说:“在某某地点、某某人说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暂时人天果位和究竟圆满佛果,但愿普皆欢喜”。所有众生都已听闻。既然如此,倘若以后仍旧出现犯堕罪等情况,那势必成了惭愧之处,被人所耻的对象。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到没有出现根本堕罪之间,名称上也转变成“即刻得名诸佛子”,意义上转变为(“世间人天应礼敬”),不仅仅成为包括天等在内的众生之主,而且也是本师佛陀应礼、应供的对境。金刚手菩萨扛在肩上作为本尊、护白法的梵天等净居天神吉祥怙主七十尊40等等予以保护,居于何处消除贫困诸如此类的所有功德会一举而得。这样的菩提心虽然容易发起,却难以生起。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四无量心或慈心和悲心或者唯一的悲心开始修。如果自食其言,背弃承诺,那并不是像破了别解脱戒骗一骗五六位亲教师、轨范师,一旦退失了菩提心,那么相续中同时犯下四黑法,也就是欺骗了应供,欺骗了所有佛菩萨,以谄诳的行为欺骗一切有情,总而言之就像骗狗一样欺惑所有圣者和凡夫,犯下非常严重的弥天大罪。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如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意思是说,如果具备了菩提心,那么成就佛陀的条件一切齐全,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就无计可施了。其中的“种子”是指佛性,佛性有自性住佛性和随增长佛性两种,自性住佛性是指一切有情相续中所拥有的如来藏智慧,随增长佛性(即修行生佛性)是指世俗菩提心。在修行佛果的过程中,自性住佛性是因,随增长佛性是缘,因此佛性犹如种子。相续中生起这样的一颗心,正如前文所说,就拥有名义转变的功德、以妙树果实比喻的所有善根都趋入大乘的功德、胜过有被菩提心摄持的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之果实只是享受一次乐果就会穷尽的功德,有这三种功德。哪怕仅仅是供一盏灯,但如果缘佛果来供养,那么善根将因为佛陀的功德数(不可思议)、众生的数目(无量无边)而与日俱增。积累了无间罪定业的人,相续中如果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只需要在线团弹起般短暂的时间里堕入恶趣。杀人夺马、放火烧宅之类的所有不定罪业,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一瞬间就如同劫末火焚烧草堆般一扫而光。所以,它能将业和烦恼的障碍从根本上铲除,逐渐去除所知障。有关此类的详细功德利益,在《华严经》中有阐述;不详不略的功德,在《入行论》第一品有说明;简略的功德,诚如弥勒菩萨所说:“阻塞恶趣道,显示善趣道,引至无老死,顶礼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就不会退失菩提心,也不会出现犯根本堕罪等情况。为此,在发心开端和结尾令自他欢喜时都要忆念。

  “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分别是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生不退失的方便是愿菩提心,能失毁菩提心的因是谋取自私自利的意乐和它的助伴嗔恨心,这两者能使菩提心退而不增。如何退失呢?如果失坏了愿菩提心的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已经犯了根本堕罪,即使支分的其他堕罪没有失毁,也无济于事,就像树根已断树枝自然倾倒一样。如果失坏了根本,则难以恢复,假设失坏了支分,则容易恢复。怎么才算失毁两个条件呢?也就是舍弃有情和舍弃遍知。

  舍弃有情:对于加害自己或者杀害父亲的凶手,或者虽然不是凶手,却是自己不喜欢的某人说“你对我如此这般……”,当时终归是由自私自利心念所引起的。当生起嗔恨心之际,就会互相舍弃。可见,自私自利的心态和嗔恨心这两者能失毁以悲心缘有情这一条件,比如从许多捆在一起的棍棒中取出一个,那其余所有的棍棒自然东离西散。同样,舍弃了一个有情,即便没有舍弃其他有情也于事无补,已经犯了根本堕罪。

  舍弃遍知佛果:就拿一个布施为例,所布施的事物头颅、肢体,布施的对境一切众生,时间是在轮回未空期间,数目是每一位众生没有不得到尽微尘数头颅肢体的。依此类推,持戒等也需要如此成就。我等大师曾经在菩提树下就布施过超过大地微尘数的头颅肢体,在其余地方就不言而喻了,佛陀是这样修学六度万行的,我们也要效仿而学修。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资粮道、加行道者,也会因为害怕魔障而叹息道:唉!我实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修行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呢!没有领受见道的所证万法如幻境界而舍弃遍知佛果,归根到底也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起首先就谋求私利的心行所导致,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也会依靠这一己私欲的念头而失掉。与密宗的上师和道友发生矛盾而破誓言,归根到底也是由谋求自我欲望的心行所致。所以,我务必要念念想到前面所说的谋求私利的过患和珍宝菩提心的功德。

  简而言之,就是寂天菩萨所说的“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能仁圆满佛陀出有坏全心全意追求的是利益他众,结果证得了圆满佛果,而所有凡夫俗子从无始以来一直成办自我利益,结果仍旧停留在成办一己私利上面,到头来还是没完没了地流转。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快乐是由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所得,诚如月称菩萨所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今生后世大大小小的痛苦,也就是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通通归结于成办私利的心行。为此,把这个自私自利取名为厉魔。就算是母牛的奶没喝到嘴,人们也会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妖魔在作怪,那么自私自利的这种心念使暂时佛子菩萨地的功德和究竟遍智果位的一切功德到不了我们自相续中,它才是真正的大魔头。要驱逐这个厉魔,就该把菩提心立名为驱魔的仪轨。那要怎么驱逐它呢?就是修炼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从而能达到不退失菩提心并把成办私利的魔王驱逐出境的目的。

  其一、修自他平等:正是由于从无始以来没有做到自他平等,才导致对我和我方贪恋,

  对仇敌和敌方憎恨,现在必须要对我和我方放下贪爱,对他和他方放下憎恨。这两者的根本实际上就是牟取一己私利的心态和行为。所以,认识到它的过失以后,就绝不能再一如既往,而务必要做到自他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如何做到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呢?心里思维:天边无际的有情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孩子,我们之间是独母独子的关系,我们母子二人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不会有成办自利的心念,自私自利的心态自然销声匿迹。一切有情都是我的家人,我们母子平等渴求快乐,同样不想受苦,要怀着大慈心一起成办我和一切有情的安乐,心里务必具备“有福同享同难同当”的愿望,行为上必须一起成办快乐。一切有情虽然都希求快乐,可是却对修行快乐之因的善业和正道一无所知,也没有如理宣说的善知识,即便是有善知识,他们也不依教奉行。我如今有幸得见善知识,遇到大乘法,与了解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善友朝夕相处,也算得上是个修行人了,如果能做到,那我一定要去成办一切有情的快乐。

  首先发愿:但愿一切有情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快乐——乐果和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等乐因。随之希求:如果他们能够具足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接着发誓:我一定要使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然后虔诚祈祷三宝。首先缘于增上生等快乐之果而具备三种关联并虔诚祈祷,随后缘于信心等快乐之因而具足三种关联并虔诚祈祷。从今日起,就必须依靠意乐和行为来平等饶益我和一切有情。心里想着“我和众生一起成就佛果”,实际行动上,也一同修行佛果,也要一起遣除痛苦。虚空遍及之处充满有情,有情遍及之处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逼迫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做过父亲、母亲等,从更亲密的关系而言,未曾当过母亲的众生一个也没有。当母亲的次数不仅仅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议次。假设把这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当整个大地的土已经用完,可是作为一一众生母亲的边际还没有到头。作为母亲,全部是以深情养育我。接着需要感念母亲的恩德:一是生身之恩,二是赐命之恩,三是给财之恩,四是教世间知识之恩。从而生起想要报答恩德的念头:这些有情虽然所求的就是快乐,可是对快乐之因的善法和正道全然不知,也没有指引宣说的善知识,即便是有,他们也不如理奉行善知识的言教,以至于快乐之果的增上生人天安乐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他们一无所有。尽管所有众生都不想受苦,可是却遭受着三界轮回三苦的苦果直接危害、集谛业和烦恼间接危害,缘于这一切众生而平等观作母亲,这是舍无量心;缘于不具备快乐的众生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这是慈心;缘于具足苦因及苦果的众生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这是悲心;我和一切有情是母子关系,作为孩子的我必须要关注母亲的疾苦,如果不需要子女关注,作为母亲的有情各得其乐,那么我绝不会闷闷不乐而大发嫉妒,必然感到欢喜,而不会无动于衷,会满怀喜悦之情,这是喜无量心。

  以上四无量心入定后得时,知母、念恩必须一一修行。随后,再想到,这些有情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我的头痛那是天人的痛苦;喉咙痛,那是非天的痛苦;心脏痛,那是人的痛苦;腹部等下身疼痛,那是三恶趣众生的痛苦。为此痛苦是一定要去除的,正如脚痛需要用手来消除一样,有情所求的是快乐,而不想受苦,所想所行背道而驰的有情真好似徘徊在空空荒野中举目无亲的盲人一般,我如今遇到了大乘上师和大乘佛法,由此明晓利害关系,但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为了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虔诚祈祷三宝。心里要想到一起遣除自他的痛苦,行为上必然一起去解除痛苦。如果众生的头痛,作为菩萨必然会痛心疾首。行为上,比如,当在雪里行走时,我自己有一双鞋,如果另一人没有鞋,那就要把一双鞋分给他一只,自己一只,(他的一只脚和我的一只脚)两只脚同时在感受痛苦,另两只脚在一起享受安乐。所以,有情的快乐我必须要成办,有情的痛苦,我必须要遣除,不需要我关注,他们各享其乐,就如同我的幼子在享受增上生的快乐,中子在享受声闻缘觉的安乐,长子在享受佛陀的安乐,无需我兢兢业业,无需我下功夫,对于众生享受的快乐之果要满怀欢喜之情。对于众生得到的信心等快乐之因要满怀欢喜。心里想:如果他们的这种幸福安宁永不失去、永不衰落与日俱增,那该多好。从心态方面这般修欢喜心。从行为上,也需要这样一起去成办快乐。如果广修,那就完整无缺地修四无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与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离苦的唯一悲心。

  以上来源:《前行备忘录》PDF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空性定解。

  简而言之,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快乐,同样做花喜鹊,如果痛苦,同样当黑乌鸦。”意思就是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修自他平等是道位时从心态和行为两方做到平等和果位时证悟自他一切法为等性的方便。因此,自他一切的一切从法性空性的侧面是平等,从空性显现的侧面是平等,从世俗显现的侧面是平等,从现空双运的角度是平等,这是修行显宗的等性义。如果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已经修行很成功,那就该修自他交换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这样讲道:打个比方来说,成群的牧童如果只有一个毡子,那在自他平等的时候,就相当于自他一起来盖这个毡子的阶段。到了自他相换时,就要把那个毡子给其余所有人盖,自己跑到外面呆在雨里。所以,在修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时,如果有什么过失灾难,主要由自己来承担。现在必须要驱逐我执这个厉魔,就把自他交换的意乐,取名为驱魔仪轨。修行自他交换时,最初,先要知母、念恩、生起想报恩的心念,一直观修达到标准为止。这位母亲,起初在我无衣可穿时,她得到一件衣裳也给我,我口中无食,哪怕有一点点儿美食也是给了我。所有财产受用毫不吝惜地给予了我,就算是让我登上转轮王位,她也不会觉得给予得太多。一切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物通通围绕着我。苦难罪业恶语等一切苦楚,母亲她自己默默承受;所有亏损失败母亲自己承担,一切利益胜利奉献给孩子。

  现在,该轮到作为孩子的我了,母亲的痛苦,务必要由我来遣除,以大悲心来代受,想一想母亲有没有快乐、有没有痛苦,她无有快乐只有痛苦,她被现世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追逐着,中阴的痛苦连接着,转生后世的痛苦在等候着,她正被三苦之果所折磨着,还有贪嗔痴和它所产生的十不善的痛苦。但愿她远离这样的苦因和苦果。如果她远离了苦因和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她远离苦因及苦果;要远离苦因及苦果必须虔诚祈祷三宝,通过念诵“奇哉三宝大悲尊……上师如来众生怙……勇士您具大悲力”来祈祷心想事成。当然,只是遥远地呼唤起不到有利的作用,但愿深恩母亲的苦因及苦果,速在当下、就在此地、就在此坐垫上成熟于我身;如果能成熟于我身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她的苦因及苦果成熟于我身;为了做到这一点,虔诚祈祷无欺皈依处的三宝,愿您以大悲威德力关照。但愿我现在微乎其微的快乐直至暂时佛子菩萨的安乐和究竟圆满佛果之间的一切安乐,速在当下、就在此地、就在此坐垫上,成熟于大恩母亲的相续中,如果能得以成熟,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之成熟,为了做到这一点而虔诚祈祷三宝。

  为了便于更容易修成,应该这样结合呼吸来观想:老母的苦因及苦果,以黑气的形象向这边呼过来,与之同时和我自己的气一并从鼻孔吸进体内,如此一来,我就具有了苦因及苦果,老母离开了苦因及苦果,如同太阳脱离了罗睺罗的危难一般,母亲的痛苦要由我来承受。心里要想:母亲的痛苦我要承受,在行为上,母亲的痛苦我来遣除。反反复复加以思维。

  之后以大慈心施舍:但愿母亲具足增上生决定胜之间的安乐;如果她具足这些安乐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这些安乐;为了使她具足安乐,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具足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乐因;如果她具足这些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她具足安乐之因;为了使她具足乐因,虔诚祈祷三宝。仅仅是这一点也不能饶益她,还要观想:我身体的快乐、内心的快乐等增上生决定胜之间的乐果和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的乐因一并奉献给慈母,回向给慈母。在观修“我来奉献、母亲获得”的时候需要结合呼吸来观修:我的福寿荣华、身体受用、幸福安宁一切快乐的事物以白气的形象就如同香、烟冒出一样,从鼻孔中出来,气向外排散运行的同时,母亲一并向内吸气,由此我离开了乐因及乐果,母亲如同身上穿衣一般获得、拥有了乐因及乐果。心里要想:为老母谋取乐因及乐果,行为上必须从细微的快乐起为老母成办。

  之后对自己的父亲、同胞兄弟等等,逐步修行慈心,希望他们具足暂时增上生等直到究竟决定胜之间的安乐;如果他们能具足这些安乐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具足这些安乐;为了使他们具足这些安乐,虔诚祈祷三宝。但愿他们具足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快乐之因;如果他们具足这些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具足这些乐因;为了使他们具足这些乐因,虔诚祈祷三宝。再观想自己的身体受用及善根施舍给他们。在结座时修三种关联:但愿遍布虚空际的一切有情身体的病痛、心里的痛苦、意愿的违缘、堕落的罪业、一切障碍速在当下成熟于我的相续;如果能够成熟于我的相续,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的所有这些罪业、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虔诚祈祷三宝。随后观想:众生的一切堕罪以黑气的形象从自己的鼻孔而入,渗透融入到内心中爱重执著我的这个厉魔当中,就好似氆氇放在染料中一样,它具足了苦因及苦果。对一切有情爱重、珍惜,把他们看作至关重要、至珍至爱、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最终,为了容易修成,结合呼吸等观修法都与前面是相同的。

  来源: 以上来自 明光 mingguang.im

  接着修喜心,心里想:我们母子二人中母亲的快乐,作为孩子绝不会心生嫉妒,因此心中满怀喜悦,行为上只会为她去谋取快乐,而绝不会以嫉妒心驱使给她造成痛苦,所以必须要成办快乐。把牟取一己私利的心态和行为,看成是不足爱重、无足轻重、不值珍惜、不足为喜、无关紧要的,务必要驱逐牟取自利心行的这个厉魔。但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如果他们具足安乐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具足安乐;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心里观想:我的福寿荣华、身体受用、幸福安宁所有快乐的事都回向给一切众生,布施给一切众生,施舍给一切众生,但愿他们获得;如果他们能够获得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获得。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在观想时也结合呼吸来修,以上修法必须从心态和行为两方面来修行。

  自他交换归根到底就包括在“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当中。既然它是菩提心,那必然具备两个条件。所以,以大悲心取受(亏损失败),是以悲心缘有情的第一个条件,以大慈心施舍(利益胜利)是以智慧缘正等菩提。

  交换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执著相交换,一切众生是我,三善趣是身体的上身,三恶趣是身体的下身,必须把众生执著为我。或者,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孩子,“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是把众生执为我所。

  二是爱重交换,要放下以往爱重自己的心态,现在要珍视一切众生,把他们看成是至关重要、至珍至爱,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

  三是苦乐交换,以往,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围绕着自己,所有亏损失败都围绕着他众,一切温暖自己去取受,所有寒冷给予别人。现在也就是从今天起,要将一切利益胜利通通奉献给他众,所有亏损失败全部自己取受,一切温暖奉献给别人,所有寒冷自己面对。总而言之,凡是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都给予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所有痛苦由我来承受。结合呼吸等观修法依然如前。

  (四是自他交换,)本来无有自己,我们却执为自己,原本无我反而执为我,这种执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的心是前世在天界等漂泊不定的神识,如果想到身体的因,那就是因和缘,因是前世之因,也就是善不善的因,缘是父母的精血,风心进入父母精血之间使身体得以形成,这颗心也是其他的心,这个身体也是将其他的身体执为我,将以前、现在、以后执为我的这种我执从无始以来一直串习,为此世间八法同品方面的利、称、誉、乐始终围绕着自己,以至于利益胜利都是归属于自己,亏损失败给予他众,而世间八法违品方面的衰、讥、毁、苦围绕着别人,其实就是以这种过失造成我们漂泊至今。所以,现在绝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要把牟取私利的过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懂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当作自己,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而做到“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依靠这所有众生的恩德,生生世世能获得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究竟证得圆满佛果。我自私自利的心久经熏习,以它的过患导致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一直漂泊,现今仍然要没完没了地漂泊下去。为此务必要深思爱重他和珍惜自己的功过。

  以上来源:《前行备忘录》PDF

  下面通过念诵来修炼:“乐时安乐回向众,但愿利乐满虚空,苦时承担他痛苦,但愿苦海悉干涸。”“但愿等同虚空诸有情,离苦苦因成熟我相续,但愿我之利益善资粮,为母有情悉得而成佛。”

  在吃饭、睡觉、走路、安住等一切行为举止中,依靠这种念诵来修炼。

  再者,“三境三毒三善根”,如果拥有乐因及乐果、遇到苦因及苦果,尤其是出现破誓言等情况时,要断除这些不幸的念头,而依靠菩萨的善巧方便把一切转为道用。也就是说,在拥有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的时候,要道用为菩提心的本体,以大慈心施舍乐因及乐果。在遇到苦因及苦果时,非但不成为菩提道的违缘,反而以大悲心取受,我们要千方百计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把快乐痛苦转成道的本体。也就是说,把乐因及乐果奉献给一切有情,施舍世间八法的四种同品,取受苦因及苦果,坦然接受世间八法的四种违品。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抑制妄想:当自己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包括遭受一点头痛之类不足挂齿的痛苦在内,都要想到:但愿一切有情三有三界轮回的所有痛苦都承受在这上面,从而依靠我的这次头痛代替一切有情所感受的苦楚;但愿以我的疾病替代众生的疾病;但愿以我的疼痛替代众生的疼痛;但愿以我的死亡替代众生的死亡。在感受苦果和萌生贪嗔痴分别念的苦因时,如果能够以菩提心摄持,那真正是落到了实处。自相续的贪欲等分别念起初萌生、引发以后,就要想到:但愿我的贪欲等这种分别念替代一切有情相续中的贪嗔痴等不善分别念驱使下的不善业等一切痛苦之因,一切有情的贪欲妄念成熟于我的相续,一切有情的嗔恨、愚痴分别念由我的这个分别念所替代,成熟于我的相续。但愿一切有情离开苦果及贪嗔痴等苦因,所有苦因及苦果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此替代一切有情的苦因及苦果;但愿以我的疾病承担起众生的疾病;但愿以我的疼痛承受起众生的疼痛,但愿以我的死亡替代众生的死亡;但愿以我的苦楚代受众生的痛苦。这样观想取受到自相续中。

  再者,凡是与菩萨结缘者无不获益,结善缘者即生成佛,即便是结恶缘者,也必然不再流转轮回。在前面施受法的基础上,要慷慨布施自己所执著的(身体、受用和善根)三种事物,使它们成为一切众生得乐的资本、离苦的条件。

  首先是布施身体:心里这样思维:我以往的所有身体都是毫无价值枉然空耗过去了,从今天起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间,大到巍巍梵天帝释,小至区区蝼蚁在内,但愿我所受生的上上下下的任何身体,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一切众生,无论是眼见色相、耳闻声音、身体接触、心里忆念,甚至仅仅领受到腐烂尸体的气味,也愿他们当中有病的病愈,着魔的除魔,身痛的消痛,内心痛苦的解除痛苦,意愿有违缘的消除违缘,总之愿消除三有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也但愿能灭除作为痛苦之因的贪嗔痴等烦恼及烦恼引发的一切不善业,简单一句话,但愿能使一切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再者,但愿凡是眼见、耳闻、忆念、接触我身体的众生相续中产生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大乐——乐果,以及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乐因。

  接着是施舍受用,心里思维:以往的一切受用都是毫无意义白白浪费掉,从现在起,从今日起,凡是我所拥有的下至乞丐手拿的木棒直至最终虚空藏的受用之间大大小小的一切受用,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凡是结善缘、恶缘的众生以六根见闻觉知等,但愿都能灭除他们的苦因及苦果,有病者病愈,着魔者除魔,消除身体的疼痛,去除内心的痛苦、解脱意愿的违缘,消除贪嗔痴分别念的苦因,获得增上生直至佛陀之间安乐的乐果,相续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的乐因。但愿一切受用成为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愿依靠三宝谛实力加持使这些发愿能得以实现。

  再有,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也是同样,从小至微乎其微的随福德分善直到究竟一切种智浩如烟海的无漏善之间的善根,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众生,凡是他们以六根结上缘,都如前一样发具有实义的大愿,虔诚祈祷三宝。

  这以上自他交换的内容已经讲解完毕。

  接下来修自轻他重,在思维自他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付诸实践上行持自轻他重,处在凡夫位也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像仁慈瑜伽上师那样,这来自于世俗菩提心修炼达到纯熟的力量。而真正的自轻他重,(登地以上才能做到,)证悟见道的智慧同时现前四平等性义,也就是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在那时,才到了能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在初学者的阶段,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来实现自轻他重。

  斩断我执的方法,包括以方便斩断和以智慧斩断两种,首先要以方便斩断我执,也就是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最初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随后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起初,反反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对于一己之私的心念,是通过世俗菩提心压制、依靠胜义菩提心根除。作为一个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我们要清楚,不管享乐受苦都要转为道用。身为一个人,绝不会永恒快乐或恒常痛苦,都是偶尔快乐偶尔痛苦,苦乐交织。当我们拥有快乐或遭受痛苦的时候,要把它变成菩提道的本体。倘若痛苦没有成为行道的障碍,那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身为菩萨,如果自己幸福安逸,会看成是不欢喜的事。当我们自相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安乐之因时,不可执此不放,要想到:这些会因为我一念之嗔而毁于一旦,所以为了使之永不失毁,提前就要布施给有情。当处于痛苦之中,受到麻风、天花等疾病折磨,着魔中邪,被晦气所逼,诸如此类的不幸此起彼伏,也要像在修皈依时那样,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所致,心里想:我生生世世当中所积下的不善因、后世所要感受的一切业果,依靠三宝的大悲,在今生今世就得以成熟,但愿以我一人的这种灾难替代天边无际一切有情感受的所有苦楚。当生起贪心嗔心等苦因时,也要想到这是三宝以大悲警告暗示我还有要舍弃的烦恼,但愿依此承担起一切有情的贪心等所有烦恼,从而使一切众生的贪欲等所有烦恼和业成熟于我的相续。这样一来,不管是苦因还是苦果,都转为道用,成为菩提道的助伴,进而使无数劫的罪恶得以清净,使资粮得以圆满。

  再者,当目睹破戒等恶劣的修行人时,要对他修施受法,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又如当碰到死蛇时,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般为所欲为。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那么微故细过也会成为堕落的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力。作为追随雄师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幼狮,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落,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得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但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的数目,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以上来源:《前行备忘录》PDF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善趣的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一一众生悉得成佛。到最后,一切众生成佛时,想到那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的所有业和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

  以上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四无量心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译文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四度)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