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9课1-12
第四十九课: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
(一)效法传承祖师寂静处用功得解脱
我们这几天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时,主要是讲解调伏内心过程中,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目标。
很多人觉得自己虽然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相对清净的场所念诵仪轨,但有时内心的意乐并不是很大。如今很多信仰佛教的人希望自己能够非常有活力,但他所谓的“活力”却掺杂了很多世间成分。世间人平常最喜欢的事就是聚众喧哗,耽于散乱。也就是说,相较于独自一人在座上修法,能和很多人一起聚众修行,或者彼此结伴一起去往某处朝圣,才是他们更大的兴趣所在。能在热闹的地方一起散乱是很多人的追求,而这样的“热闹”与“活力”多是因为掺杂世间成分所致。
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入佛门者,不喜欢像历代传承祖师一样,独自在寂静处按照传统法规修学佛法,他们觉得这样的修行非常孤单,也很单调。即便能坚持一段时间,也决定难以持久,内心始终无法真正生起一种意乐。因为,他们缺乏对佛法的真正认知。
很多人看上去在行持善法,内心却掺杂很多世间成分。他们喜欢成群结队一起去参加法会;或者呼朋唤友去朝拜神山、谒见导师。导师名声大小暂且不论,如果能去国外拜见,更是非常欢喜,觉得自己就是在行持善法。但他们不敢细致观待自己的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归根结底,人们很难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喜欢的往往是世间法,去往热闹的地方可以令自己的内心散乱而感到满足,但却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于是就用表面上的佛教行为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就是在行持善法。
我们从未承许于内心散乱中行持善法是一种功德。我们一直讲解的是座上要如何用功,座下要如何观待自己的内心。但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因此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觉得这样的修法过于单调,无法令自己的内心生起一种意乐。因此座上坚持两天、三天、十多天、一个月可以,再长的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
座上、座下时时调伏内心很单调么?实际上一点也不。当你产生这样的疑问,就充分地说明你对法的认识还有些不够,平常修行过程中的很多条件还不够成熟,甚至可以认为你的身心还没有完全投入到真正的修法之中。
可能有些人会不同意而反问:“难道我平常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正法么?”有可能是正法,但要铭记心中的一点是,所谓“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是指历代传承祖师是如何成办解脱的,作为后一代弟子的我们就必须遵照他们的行迹,依教奉行。历代传承祖师是像我们这般去成办解脱的么?若不是,就说明历代传承祖师以他们的行为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成办解脱。
(二)前行乃修法动力
我相信,很多信众无论是聚众修行还是行持朝神山,谒见导师等善法时,都能将内心调伏得很好,而不仅仅是视为一种旅游观光而已,毕竟我们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现前我们暂且不去比较这两种情况,而是反观自己的内心如何?
我们做什么事之前都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也经常看见听见一些现象,比如某某小组的组长带着各式各样的信众,一会去某个地方朝拜神山,一会又组织一起参加某处的法会、过段时间又带领众人去谒见导师等等……当然,朝拜神山、参加法会、谒见导师等行为本身没有过失,但先静下心问问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独自去做这些的时候都无法护持自己内心的正念,喧哗散乱的时候还能护持得住么?一旦忘失正念,就意味着我们的所做所行可能均变成非法。因为历代传承祖师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落三恶趣之因。”
虽然我们这样的讲解听起来有点严厉,但不得不这么讲解,因为生命无常,无常随时都在等待着我们。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自己身边,人们才恍然大悟,之前所从事的种种所谓善行,实际还是沉溺于世间法中。虽然无常到达的当下才意识到这点,但是已经太晚了,阎王爷绝对不会多给你一分一秒的时间。
我常常告诫弟子,我们今天进入佛门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更不是做给谁看,而是为了成办一番解脱大业。在成办过程中,由于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无法时时伴随生起意乐的动力而产生一些情绪是难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其中的一系列道理,这样一来,虽然暂时难免有一些世间观念带来的一些情绪,但是随着对法认识的加深,尤其有共同前行的陪伴,相信后面的修行会逐渐开始改变。
对一个真正修行者而言,修行永远都会有一种意乐作为动力,也永远都是一种快乐的行为。比如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的修行生活极其艰苦,物资匮乏,甚至缺乏一些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他们能长时间坚持修行,凭的就是对法的认识以及共同前行,因此他们的内心永远充满快乐。
(三)忆往昔
我有时也会和弟子说,我的行为与历代传承祖师精进修法相比,简直是九牛与一毛,滴水与大海般的差距。
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离开家乡去依止导师。期间虽然当时已经是个和尚,但知道的内容主要还是一些诵经持咒等念诵方面,对于理论与实修并不是很懂。甚至也出现过这样的念头;“修行为什么这么苦?”这是此生唯一一次出现对于修行的分别念。(具体请见《普遍胜利》画册中上师讲述的《一根圆木》的公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我确实觉得非常累,我想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对佛法真不是很懂,即便懂得一些内容,可能也只是来自于宿世的一些因缘,藏地全民信仰佛教的氛围影响以及周围很多人对进入佛门功德的宣扬等等,除此之外,我对佛教的了解极其有限。
也许是当时我并没与遇到过让我起很大烦恼的一些逆缘,所以虽然年纪小,但却生起了此生唯一一个对于修行的分别念。这对我来说,直到今天都觉得有点羞耻。除此之外,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对修行生活没有一丝毫分别,更别说是“后悔”了,即便是与这个词相近的念头也完全没有产生过。
虽然没有遇到各式逆缘,不代表以后也不会遇到。当遇到坎坷时,如果定力不够,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于是我也时时反观自心:现前自己这么做,是否圆满,是否值得?
我这么想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对出家修行有什么后悔,而是无论是谁做什么事,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一旦后果出现,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与行为去负责,所以当时我也时时反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我由于宿世的因缘以及后天受到周围很多老和尚,老修行人影响的原因而进入佛门,但如果一直糊糊涂涂地去做,最终也只能一直是糊里糊涂的状态。但如今我已经投生到人间,就绝不能稀里糊涂过一生。正如我前面所讲解般,不仅仅是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即便是做一件微小的事情,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除了你自己去为自己做的事情买单,不会有任何人帮你承担责任。
所以我也一直在反观自心,问自己值不值得,是否已经清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长期加持以及长时间追随导师,学导师的教言、修导师的教言,我最终得出结论——必须要这样去做。这就是我人生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可以抛弃世间所有,而将修行作为人生的方向,前进目标决定不会改变,并且我对此生起坚定的定解,也必须这样去做。
虽然从那时候开始,相对之间也遇到过一些别人眼中的苦行,但我不再引以为苦。当时有近六七年的时间,我一直以乞讨为生。因为那时高原交通不便,从家乡到我修学的地方,光骑马就要走五天的路程。其中有一两天还都是走在荒野之中,目之所及都荒无人烟。如果形单影只,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野兽侵袭,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常常几十个人一起上路。当时家庭条件优越的同修,也会将衣服饮食通过马匹与人力送到目的地,但是我只能在冬天三个月的闭关前夕,靠乞讨去筹备资粮。因为当闭关开始的时候,就出不去了。而夏天修学开始,比如上师要讲《普贤上师言教》,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也必须提前做好一些物资准备,又必须出去乞讨,所以有将近六、七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以乞讨为生。最困难的时候,我跟狗吃过两个月的饭,也曾经露宿街头,以石头为枕,纸板做床等等。这些艰苦的事情太多了。
当时有人问我,是否觉得很辛苦?不!相反我一点也没有觉得苦。如果当时我没有进入佛门,没有寻找导师,没有修学佛法,而是一直待在父母身边,虽然不是天天吃山珍海味,穿锦衣华服,但不冷不饿的生活决定是有的。我抛弃了这样的生活,反而寻找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却不觉得辛苦,是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当时已经得到上师了加持,也已经认定自己前进的方向,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得由你自己决定,而对于自己决定的事情,无论遇到天大的违缘,都不会改变。
在座的信众也都已经进入佛门,不妨先问问自己:现前对佛法理解了多少?是否也如同以前的我一样,只不过因为宿世的一个善因,或者今生周围的人对自己说,佛法有多好就进入佛门开始修行?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的修行不会延续很久。当你心情平和时,可能有时间静下心修修法;一旦遇到一些逆缘,修法就远离了自己,成为一种“有即可、无也罢”的存在。也就是说,心情平和时会修法;一旦烦恼生起,诽谤佛法也不过是小菜一碟。这也充分地说明,你还是没有真正选择好自己的人生,你对自己所做的这个事情也还没有圆满的认识。
(四)正确的修行意乐是精进的基石
我们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应铭记一点:对法要多认识,并且行持过程中要遵循导师的教言,知道要怎么修,如何配同种种方便,圆满自己的方便。而这种种要求,都必须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疑惑,这样一来,修行是否成为了一种条条框框,只能根据这些条条框框来定?当然不是。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法要都非常善巧、灵活,根据我们不同的条件而宣讲了不同的法。但我们的修法必须要具备的是历代祖师的经验教授,并且如理如法修学。这对以后智慧增上、消尽烦恼都会创造很好的条件。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现在很多修行人都带着世间情绪看待修行,听说修学要在寂静处于座上好好用功,并在座下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觉得修行非常孤单、单调,缺乏活力。要记住,并不是修行没有活力,而是你对法的认识以及对于所具备的一些辅助运用,还不够成熟圆满。
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在寂静处独自一人修行而成办解脱,这种修行合不合理?当然很合理!因为他们已经真正感受到了这样的修行合理性,因此能长时间如是坚持修学。但在我们的感觉当中,觉得这非常不合理,要热热闹闹地修行才合理,或者内心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束缚才合理。但这样掺杂很多世间感情的修学能否称之为出世间的修行?我想还是谨慎观察为妙。
我们如是教诫的目的,就是因为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如果我们可以长时间居住在世上,今天想要怎么疯狂都可以,令身语意随心所欲也没问题,但我们真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这么讲的目的,并不是因为消极悲观厌世,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真理。所以,今天开始就必须要争取时间,必须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如是修法。
如果能如理如法去学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如理如法地去修行,相信你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有活力。无论你独自一人做什么事,你的内心情绪都非常高,意乐也非常强,而不会将修行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般去对待。“我早上要打坐,因为这是上师布置的任务;我中午必须念诵,因为这是某位导师布置的功课;下午我要做的善法,也是必须完成的作业……”为了任务而任务去做事,我相信绝对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可能过两天就会放弃,因为你在成办过程中没有意乐。就好比像世间人成办一番世间事业,如果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就不会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因为他缺乏做事的意乐。
(五)以小见大认真修行
修行的意乐,也和一个人的品质息息相关。以前堪布昂琼曾经说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平常的修行是没得说的,天天都在闭关修行,很少在外面走来走去,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后来有一天堪布昂琼又问身边的一些弟子:“昌根阿瑞修行不错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平常的生活是否也是如此?做事是否有头有尾?”因为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到他的修行。当时这些弟子们纷纷回答堪布昂琼说:“昌根阿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细心,有始有终。”
如今很多人平时的生活状态完全是视心情而定。如果今天心情好,就会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明天情绪低落,就乱糟糟一团,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一会将袜子甩到最高处,一会裤子也随手一甩,家里满地都是衣物,一个房间到底是卧室还是客厅都分辨不清。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丢三落四,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有些人的性格相反,无论任何情况,做事都井井有条,有始有终。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也要铭记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随学他们的行为。
以前我每次在上师身边时,都会将身边的衣物叠放得整整齐齐,上师非常欢喜。这一点没有人教我,因为当我第一次到上师身边时,就看到上师在细心地对待每一件事。
以前上师也讲过昌根阿瑞的一些言行。昌根阿瑞在我家乡这里闭关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当他第一次来到我们家乡时,因为地域偏远,谁都不知道昌根阿瑞是一个高僧大德,也没有人来做供养。直到两三年以后,当地人才对昌根阿瑞生起无比之信心。当时昌根阿瑞在山洞里修行时,每天都要供八杯水,可是却连一个水杯都没有。于是他就把核桃里的核桃仁抠出来,处理干净后当成供水的水杯。今天供完水以后,就取下这些核桃壳,擦得干干净净,第二天又倒入干净的水重新供上。就是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昌根阿瑞都做得非常非常细致。
因此,当时很多弟子回答堪布昂琼的时候就说:“昌根阿瑞平常的生活也是有始有终,他的家不会一会干净一会很脏,而是每天都保持得干干净净。”当然,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地面都是尘土,甚至家具上也会有一些,但是昌根阿瑞每天都打扫得整整齐齐,并日日如此。
因此,我们以后修学过程中也要时时随学这一点,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马马虎虎。如今有很多信仰佛教的人说:“从进入佛门后直到今天,从未退失过对三宝的信心,但是平常修行却不是很精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你的修行不够细心。当你的修行变成一种马马虎虎,后面的很多条件就不再具备,解脱也变得遥遥无期。
(六)前行是快乐修行的动力
我们天天都要讲解无常,因为无常是客观的定律,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一样在我们面前生效。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说,要将今天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圆圆满满,不能马马虎虎。这样一来,我们的修行就会充满喜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行为。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觉得导师天天都讲解座上要如何用功,座下要怎么用功,太单调了!天天只能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到了时间就开始修行。这样的修行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当你有这些想法,就说明你对佛法还没有正确认识,或者在你现前的修学过程当中,并没有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因此修行需要具备的一切条件都不圆满,才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因此,我们要学就要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今生信仰佛教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但我们每次讲法都非常严肃,是因为本传承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非常看重,因此作为本传承的弟子,平常也需要多多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如果我们的修行有共同前行做陪伴,相信以后的修行之路必将充满幸福、喜悦,时时充满活力。若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修行就只能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了。希望在接下去的修学过程中,能时时铭记这些道理。
(七)如何理解依止寂静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成办解脱必须先依止幽静山林,此乃历代传承祖师之足迹。因此,我们也要寻找清净的地方去修学。当然,清净的地处也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树立。如果你的一切条件都不圆满,我要求你必须去往幽静山林,即便你今天去了,可能第二天就烦恼不断。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应量力而行,看看自己的福报与智慧是否能达到这样的地步。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弟子,我们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行为,发心等一系列内容,但也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有没有相应的福报和智慧。当乔达摩悉达多抛弃一切,独自一人在寂静山林中打坐的时候,他的父亲以及所有的臣民都在指责他,可是他的内心没有因此产生一丝飘动,而这些言论指责反而成为了他的悉地,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轮回的过患。但反观自心,我们是否能做到,是否有这样的福报?如果有这样的福报,当然必须要这么做。但可不能一时冲动,对于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不管不顾,只想着先尝试一遍。一旦过两天产生严重的烦恼时,这些烦恼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除得了的。
既然如此,应该如何理解依止清净山林?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在家里设立一个佛堂,在佛堂中闻思修行,就是在依止寂静山林。如果家庭条件不具备,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每天早上在家中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打坐,卧室、客厅、阳台都可以。天气如果好一点,阳台上打坐也不错;天气寒冷,就到室内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也完全没有问题。毕竟身体是成办解脱的本钱,如果不照顾好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对成办解脱构成极大的违缘,所以珍惜身体,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定夺修行的地处。总之,依止一个无人打扰的清静地方打坐即可。
(八)如理如法修行非常重要
如果只是寻得清静地方,却没有得到历代传承祖师的圆满摄受,导师没有为你如是宣讲正法,你也无法做到如理如法地修行,那么即便待在寂静处,也不会与山上的野兽有丝毫区别。也就是说,只是跑到山上,却不知道该如何修行,这样的修行是不圆满的。
比如你觉得生活与工作的烦恼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令自己身心憔悴,暂时不想面对,因此独自一人跑到幽静山林或者寻找一处古刹寺院、山洞茅棚中修行。可如果你并不知道要如何如理如法地修行,这样的修行非常容易走火入魔。
以前我在汉地时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过来见我。这位母亲说她的孩子非常孝顺,而且从小就对佛法很有兴趣。大学毕业后,她儿子考虑到工作之后没有很多的时间修法,因此想在工作前去寂静处修行一段时间。母亲看到儿子的孝顺和虔诚,就答应他先到山上闭关两三个月。第一次上山了一段时间后回来,小孩子非常正常,但过了三四个月后再回家,母亲就发现她儿子的行为与言语,与往昔似乎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他自己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修出来的一种境界,但在别人眼中却变得非常“特别”。
要记住,境界不能变成太特别。如果是智慧和福报方面出现一些“特别”,说明功德在逐渐增上;可如果是行为和言语过于“特别”,只能说明精神状态正在变得不正常,这就不大好了。所以当时这位母亲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他儿子的行为和言语正在变得与修行之前判若两人,但孩子自己则认为,身体语言的变化,完全是修行进展带来的变化。
当然,这个小孩后来的状态并不是太好,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打卦等等,但我今天讲解这个公案的原因目的不是讲解后面的操作,而是反观这位修行人前面的过程。正是由于当他独自一人去往幽静山林修法前,没有得到一位导师的圆满摄受,没有人为他引导该如何修法,所以他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修。而他自己的修行方法,可能也是来自于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法,最后就出现了走火入魔的结果,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我常常告诫弟子,如果想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就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特别,而言行绝对不要太过特别,因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这样的人,我们周围并不少见。也就是说,我们要的“特别”是指无论面对工作生活与家庭,还是与人相处,内心的烦恼特别轻、智慧与福报特别高的一系列功德,而不是变成一种言语和行为与众不同的特别。
总的来说,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家都非常了不起。因为很多弟子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修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能在烦恼沉重的末法时代具有这样的状态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暂且不论进入佛门有多难,细致想想,进入佛门后还能如理如法修行者有多少?和白天的星星一样,已经少得没法再少了。我们在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感到高兴之余,还要再接再厉,多下一些功夫。我相信,只要把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铭记心中,就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修行会过于单调。
(九)对佛法的理解尽量做到细致圆满
初次修法必须要得到上师的圆满摄受,知道如何修学后如理如法修行,这些过程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贤劫千佛没有一个是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这意味着我们作为佛教的继承者,必须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方可成办解脱。因此这些缘起绝不能搁置一旁。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因果关系绝不能颠倒,
很多人都希望今生能变得“特别”,甚至是“神奇”。但要记住一点,除了历代传承祖师之外,我们找不到更神奇的见解,也没有人能呈现出更特别的相。原因是什么?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已经超越了世间的意识范围,获得圆满智慧,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更神奇、更圆满、更殊胜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创造不出较此更高的境界。
可能很多人会问,如今新世纪的成就是往昔旧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为什么说无法创造出比以前更高的境界?因为我们现前所讲解的出世间见解并不在世间范畴之中。世间智慧能不断创新,越来越发达是因为思维本身就没有尽头,所以它能不断创造出奇特的事情,这是非常正常的。而我们之所以称“出世间是一种圆满的境界”,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世间范畴、超越时空所限,达到《般若心经》所讲解的“不垢不净”的境界。所以世间创造的一切,无论如何变幻仍旧属于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无法超脱,也永远无法达到出世间的圆满境界。因此我们在学习这样深奥又殊胜的法门时,还是要细致、圆满一些为好。
我们前几节课不仅讲解了依止导师的过程中要追随导师的教言,还讲解了要清净守持戒律,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宗的誓言,都必须要一一守持。这些内容,往昔我们在讲解人身难得时也讲了很多遍。比如从难得之因而言,想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三个条件之中,首先就是必须要清净持戒。守持戒律的内容包括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宗的誓言。这些内容,平常也可以多去学习一些。
当然,作为在家居士,想要长时间亲近导师,时时能在导师身边听闻教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很多人的福报以及多方面条件都还不够成熟。但现在科技发达,只要自己多去用心一些,这样的条件并不难圆满,时时都可以做到。比如多看看光碟,在网上听闻众多高僧大德一些讲解等并不是很难,但这些都很重要很重要。
(十)从见修行果的各个方面圆满理解修法
我们有时候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讲解什么叫智慧以及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究竟果实之间,智慧分为几个阶段等等;有时讲解修行会讲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究竟果实之间的修行要分为什么样的阶段,比如小乘讲解五道、大乘讲解十地、密宗讲解四相和上师瑜伽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等等,对于修行的方便时时都在传讲;有时候会讲解行为,比如从小乘别解脱戒直到密宗的誓言之间不仅应该如是守持,还要知道其中要分为多少个程序等等;有时也会讲解一下暂时以及究竟可以成办什么样的果位等内容。虽然以上是站在不同角度中的讲解,实际上就在讲解一个道理。
但想要创造这些条件,修行的方便就必须要多样,不能太过单调。可能有些会问:“密法的特点不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么?既然如此,直接以这样的方式去修学,不是更好?”要记住,理论和现实不能交杂在一起。虽然我们在讲解密宗过程中如是宣讲,但是否能如理如法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正如我们的上师在前面一部教言中所言:“即便你已经通达了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平常的修法还是要多种多样,比如修学本尊、念诵咒语、行持各式各样的善法等必不可缺。因为这些会帮助我们的见解越来越增上,令我们根本所修的法越来越圆满,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修行过程中不要仅仅依靠理论来掩盖一切。我也常和身边的居士说,乞丐除了穷一点之外,其外一切行为都很正常,从理论的角度而言,他也有变成全球首富的可能。但如果这个乞丐因此就天天口中喊着“我是全球的首富”的话,就不仅仅是穷,还会被认为是一个疯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主要还是因为自不量力,将理论与现实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不能拿着理论去掩盖一切。
平常上课我们也会讲到什么叫做自创性的修法。自己一会学一下这个,一会学一下那个,然后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创造出自己的修学方式,这就是自创的修法。虽然这种修法来源于传承祖师的教言,但只是你自己汇聚起来而已,实际上没有一个历代传承祖师这样修过。所以我们可不能去做这种“自创”。
正是因为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即便我们作为密宗的弟子,修学的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这样殊胜的法门,但在见解还没有赤祼的前提下,修行内容还是需要多样一些。既要知道见解、修行,还要如理如法去守持戒律,最终才能圆满体现预期的结果。因此,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不能轻视。
比如从见解而言,如果每天都是为了见解而见解,止息一切妄念,安住于无分别状态中,并且将长时间如如不动作为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可能还有一些不够。因此见解同时还需要配同着许多方便。
我们在讲解《显密差异》的时候说过,密宗较显宗更为殊胜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等四个要点之中,并没有说只需要修一个法即可。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我们更需要依照上师前面所传讲的要求去修行,而不能将这些方便搁置一旁。至于念诵内容的多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定夺。
要记住一点,我们所说的“各式各样”指的是修法中即要有见解,还要懂得修行方法,懂得行为中的持戒,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认为只要自己有见解,就能将修行和行为搁置一旁,这样的理解是不如法、不圆满的。虽然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见解中也能圆满修行和行为,但在我们还没有赤裸见解之前,修行和行为就绝不能搁置一旁。
比如在你的身体没有变成琉璃水晶般透明之前,别人还是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你,才会更为整体。如果仅从身体的一面描述,可能你就会成为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存在。可是一旦你内外通彻,净如琉璃,别人即便只描述你的一面,其余几面也都清晰可见所以。所以这些道理还是要懂得一些。
(十一)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一)
【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
我们前面讲过小乘别解脱戒的一些道理,大乘菩萨戒的内容: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作为密宗弟子,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也必须时时铭记心中。
第一条是不诽谤金刚上师。这一点对于刚入门的你来说,可能很难做得到的,因为当时并不是很了解相关的道理,所以每当遇到一位导师,就会如同老狗寻食般,见到谁就依止谁。这样一来,难免后期就会产生一些诽谤金刚上师的行为。但我相信,今天的你绝不会再触犯第一条,因为你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导师才能作为自己的依止师;什么样的导师无论功德有多么圆满,却由于缘分方面不具备的缘故,不能盲目依止。
我们说过,依止导师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如果是将某位导师视为自己修行的导师,这位导师就必须是一位具德导师。如果只是具缘却不具德,可以视为朋友,却不能作为自己的修法上师。因为作为上师,前提必须是具德。
汉地习惯称之为师父,藏地则称之为上师,但无论怎么称呼,他们就是我们修学的导师。依止导师目的是为了脱离轮回苦海而获得解脱。只有真正的具德导师,才对解脱方便具有圆满的经验,才能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趋入正法,获得究竟圆满的结果。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依止圆满的导师,即真正的具德上师。所以具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们也不是没有去寻找过具德的导师,但因为自己没有分别的能力,只能依靠别人的一些言语,或者手中一些不大不小的名片。看到名片上面印着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的化身等内容就非常激动,觉得这位导师太殊胜了,马上盲目依止。过段时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知不觉就会违犯第一条内容。所以,多数情况下,违犯第一条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多方面辨别的能力不强、对许多道理都不懂的原因所致。现前已经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违犯了,因为我们已经寻找到了具德上师。
寻找到具德上师后,还要观察自己是否和这位导师有缘。什么是有缘?这位导师的言语是否符合你的条件,你能否对上师的行为生起信心。比如有些弟子喜欢导师示现忿怒相,觉得这位导师张口闭口都在骂人才有刺激感,对于对治自己的内心非常有加持力。他知道自己不需要一位天天说好话的导师,而是需要有一位特别严厉的导师,不仅仅口中会责骂自己,甚至有时候拿着棍子打下来,这样自己才能改得过来。所以有些弟子喜欢这种风格的导师。
但有些弟子相反,他们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导师,即便知道这样的导师实际是功德圆满者,也难以对这种行为生起信心。这就说明,他与这样的导师缘分不具足。根椐他个人的意愿,他想要依止一位性格温和的导师。(这里要铭记一点,如果只是具有温和的性格,却不具德,只能将他当朋友,不能视为导师。我们是在具德的前提之下讲解后面的具缘,如是依止导师,才会对导师心生净信。)
有些喜欢导师平常惜字如金,有些喜欢导师平时滔滔不绝;有些喜欢导师如理如法地在某处修行,有些喜欢导师能带着弟子国内国外四处朝拜……这就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也就是说,观察是否与这位具德导师具缘,就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符合自己的条件,能否对这样的具德上师生起信心,这就叫做缘分。一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不容易去诽谤这样的导师,第一条根本誓言就不会去触犯,因为我们都已经认清了这位导师。
但住昔是否触犯过,就说不准了。因为以前的我们不懂得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知道一个真正导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只是听从一些别人的言论,别人说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完全顺着他人而飘,这时就难免会触犯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所以,这些道理必须要懂。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我们的内心非常复杂,前面一段时间心情平静,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不会如此,但只要懂得了这些道理,我相信对于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讲解的是第一条:不诽谤金刚上师。
(十二)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二)
一旦认定金刚上师就是佛,就不会触犯第二条誓言: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你的内心不会再有这样的疑惑:虽然导师是真正的佛,但口中讲解的可能不是正法。因为你已经知道,导师口中所讲解的一切言语都来自导师本身的功德,无论导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言语表达,所讲解的一切内容都是在讲解对治自己的内心,因此导师的教言即为法。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会追随导师的教言去做,不会疑惑是对还是错。
当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导师,并且如理如法修行过程中,还需要时时观待自己的清净观是否来自于内心。如果仅仅寻求外表中的清净相,恐怕世间人寻找不到任何一处清净无染之地。
比如往昔你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了生活,并且也对取得的成就非常满足。但这种满足的时间恐怕并不会很长,过两天又会开始厌弃,希望寻找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凡夫人的本性。因此用世人的眼光去寻找清净,恐怕永远不可得。
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例子。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清净、高尚、殊胜的导师。可是善星比丘和提婆达亲近了佛陀二十五年,却由于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的缘故,最终却得出佛陀的一切言论都是欺骗之辞,一切行为都是欺骗的行为。当他们临终时,才真正知道前面的一系列认知都是由于个人业障沉重的缘故所致,但已经于事无补,最终两者都堕入三恶趣之中。
因此,我们首先要寻找到具德而且具缘的导师,这是第一步。但仅凭这一点还是有点不够,因为我们的内心本不清净的缘故,不一定能时时都见到清净的形象。比如年轻人的眼神很好,可以看见细微的地方,但这种状态并不能永远保持,可能会变成青光眼,或者随着年龄的增上,出现老花等眼疾。这时眼睛所看见的景象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以自己作为标准,可能前面可以看见清净,后面就会变得不清净了。
前面第一轮选择导师已经清净的话,就要护持这样清净的心,因此紧接着就要改变自己的内心,时时带着镜子反观自心。我们说过,无论工作人员将公共厕所打扫得有多么清净,它也只是拉屎撒尿的地方,有臭味道是特定的事。同样,我们的内心本身就不清净,依靠不清净心去寻找清净的境界,可能一时会感觉清净,但想永远保持清净恐怕有点不现实,所以紧接着就要以改变自己的内心为要。这样一来,我相信第二条根本誓言你也不会去触犯。不仅仅当时不会触犯,并且由于长时间护持自己内心的缘故,也永远都不会触犯。因为一切教法都来自于具德上师的教言,而我们追随导师的教言,就永远不会触犯第二条誓言。
第三条是金刚道友间和谐相处。金刚道友的关系,相对而言非常亲密。但可能由于我执强烈的缘故,很多人会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有你没我,因彼此意见不同而产生强烈的抵触。这一切都是我执在作怪。今天我们进入佛门,已经创造了非常殊胜的缘起。所有金刚道友今天在同一个导师面前如是听法,也将在同一导师足下圆满成就,因此我们现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追随导师的教言。导师的教言是什么?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圆满之智慧。因此,所有道友都是自己今生修行的伴侣,彼此之间绝不能产生矛盾。根据我们前面所讲解的道理,只要你能在第二轮做到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相信第三条也不会触犯。
这些誓言都非常重要。如果将这些内容搁置一旁,平常只想到“我每天要念诵多少遍的心咒,做多少功课,打坐多长时间……”是不够的,因为行为很重要很重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