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1课10-19
(十)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时时铭记心中,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高高兴兴地修法,并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听听导师讲什么精彩的公案和道理。我们正在讲解一个真理:人终究一死。世间人都知道人总有一死,但总觉得不会发生在现在,而我们修行者知道要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一切。
很多人除修行之外很多事情是做得非常圆满的。比如在座的很多居士,从汉地上来前的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要带的东西了。整理衣物,带上一些可能会用到的药,买机票或者火车票,成都上来包车或是坐大巴等一系列都会准备得很圆满。但为何一涉及到生死问题时,大家都那么轻率呢?谁都知道人总有一死,为什么在死前不提前做好准备呢?
原因是什么?就是业及烦恼太沉重的缘故。我们时时都心存侥幸,虽然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我现在年轻,没什么疾病,可能没有那么快死亡,有些人连这些都没怎么想,把生死问题抛之脑后。
年纪大些的人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想得多些。因为他们年龄开始大了,头发开始白了,皱纹越来越多,牙也一个接一个地脱落,内心中的恐惧、孤独以及空虚的感觉越来越强。没有进入佛门的时候,可能去外面旅游,或是在小区里找几个同伴,跳跳舞,唱唱歌,打发着时间。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出去散散心,这些烦恼就相对会少一点。但这种行为只能临时掩盖一下烦恼痛苦,当死亡真正降临身边的时候,会很难跨越过去。
所以我们要现实一点,从今天就开始精进修法,不要再等待到将来的某一天。
(十一)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一
很多居士和出家人对我说:“导师,虽然在您面前已经得到很深奥的法,但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没有修成。”这虽然像是在导师面前做忏悔,但实际上还是在找第二个借口。一旦导师认可这种情况很正常,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阎王爷可不会任凭我们摆布,即使你对着阎王爷诉说自己有多苦,到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我们真需要现实一点。
我们能活在世上是件非常幸运且值得快乐的事。我们现在虽不是世界首富,但吃得饱穿得暖,世间条件都不错。而且由于宿世之因缘,出世间的修行条件也都具备,所以我们现在是最幸运的人。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寿命无常,所以必须要好好利用这些条件,要多修法。我们每次坐在一起探讨一些教理,对我们以后的修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些人觉得,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讲法虽然都在讲解文字上的道理,但最终的落脚点好像有些不同。是的,这就是闻思型讲解和实修型讲解的区别。
闻思型讲解的时候,会尽量往外散,把一句话讲得越广越好,这样从理论上面我们就会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一个技术人员会把一块砖是由水泥和沙子通过什么方法做成的,讲得明明白白,但对于砖厂的工人而言,通达这些理论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还是对做法有些迷惑。因为条件太多了,理论中并没有直接讲解在做的过程中,水泥在什么地方,沙子应该去哪里寻找等等。理论只是讲了砖块的形成,但具体怎么做,什么是砖,讲得很少。学理论的时候尽可能往外散,但最终归根到我要怎么做的时候,就好像很散乱。因为仅凭我们现前拥有的智慧,无法把一切教言都归纳到一个法中去理解和修行,所以学过很多理论的人,总觉得道理都懂,但无法实际操作。六度波罗蜜就是六个法,做了一个,另五个就无法圆满,面对那么多法,总觉得无从下手。
实修圣地所传讲的理论,会归结到修行之中。也就是把我们所学的法含摄在修的过程中,既简单、又广大。若要扩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的教理。这样去理解,相信既能从理论上通达很多道理,又能从实修角度中体会到法的境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如今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当前所修的法圆满搞清楚,从某种角度来说,传承是需要的。有些不能长时间在高原居住的弟子,由于个人时间的原因无法得到后面的传承。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要紧。有居士在整理每天讲法的资料,从网站上能看到我们讲法的内容,有文字,也有音频。只要你感兴趣,时时都可以去阅读以及听闻。
(十二)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二
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依止我与如我之上师,观察是否空耗暇满身”,接着是“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你一生若要是真正遇到现世有缘的导师,今生决定可以成办解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共许。
很多居士和出家人都在询问如何找到自己的宿缘导师。什么是宿世有缘的导师呢?如今有很多具有神通神变的导师们会授记你的宿缘导师在何处。若这些导师真正具有这方面功德,所讲为真实语,不会有半点蒙骗的行为。但有时候会有些欺骗者,当发现信众的信心很大时,就会说出很多欺骗信众的言语。我相信你们也不是没听过这些,我平常真不爱听这些事情,虽然我耳朵大了些,但是我尽量往回收,否则听到的东西太乱了,我很不爱听到是非的话,也不爱去打听,这些蒙骗的行为很不好。但我和大家一样生活在地球上,难免会听到是非。有时候听到非常有信心的弟子遇到自认为很好的导师的时候,我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告诫他们一些道理。
往昔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在没有达到佛陀般的密意之前,不要轻易去诽谤谁,因为佛陀之化身遍布四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但是作为导师,在讲法的过程当中回避这一切,弟子会产生误解,便可能走错路。
有些“宿缘上师”会说:“你是我的宿世父亲、宿世母亲……”有很多瑜伽士甚至还说了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比如宿世的空行母等等,如今也有很多人信,会顺着这些人飘动。
单纯站在佛法立场之中,真的需要思考一下这些话的意义。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是我们最可信的人。佛陀即将示现涅槃之时,阿难及一切信众祈请释迦牟尼佛:“佛陀即将示现涅槃,以后我们这些没有福报且业障沉重的弟子,应以谁为师?”释迦牟尼佛曰:“以戒为师。”我们如果真的想要解脱,就应该站在持戒为根本的立场之中去寻求解脱,这一点永远不会错,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有些人会说,不是说导师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吗?化身和释迦牟尼佛本身当然没什么区别,但有时候也有一点区别。儿子是父亲生的,但儿子并不等于父亲。以前我看过一个小品,一个人去接孙子,真孙子没有接到,路上碰到了个装孙子的。现前装化身的人太多了,万一被我们碰到了一个,而我们又没做细致观察,我们真的会失去如今的宝贵人身。
(十三)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三
宿世有缘的导师应该怎么去寻求?要满足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
仅站在具缘的角度之中,会偏于世间。比如对导师的长相、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等有怎样的要求,或是导师对我好不好等,以这些方面来判断与导师是否具缘,还是偏重了世间成分。有人会有疑问,导师在摄受弟子的时候,不是也讲解四摄事中的布施摄和爱语摄吗?并不是说不能有这些要求,而是我们应该站在具德为本的立场之中去树立具缘,这样的树立是非常可靠的。因为已经把这位导师当做真正的佛而树立缘分,不仅是世间的一些事情,比如导师非常非常慈悲,我要甘露丸他就给我甘露丸,我要什么书他就会赐予什么书,去导师身边,他还给我做很多好吃的等等。
如果是在具德为本的前提下具有这样的条件,是非常好的。但最怕的是不以具德为本。若仅仅站世间具缘的角度中,这样的缘分很容易改变。
现前很多弟子,初入佛门直到现在,依止过很多导师。但你依止导师如果像猴子掰苞谷,见一个丢一个,就充分地说明了你依止导师还是站在世间具缘的角度中。世间的缘分很容易改变,导师对你好一点,自己的信心就充足一些,因为我们原本的期待就是希望导师对自己好一点。过几天导师也许是为了度化众生,或是导师本身的性格,对自己的态度与自己的期望开始分离后,就会慢慢觉得这位导师不慈悲,于是就开始远离他。这就是以世间缘分依止导师的结局。
往昔历代传承祖师依止导师时,无论多么艰难,从未产生过丝毫诽谤,或是当诽谤的念头产生的一瞬间就立即以净观将其停止,认识到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的眼根不净及沉重的业障所致,导师是真正的佛。他们在具德为本的立场之中树立具缘,这样的信心永久不会退转。
(十四)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四
不要见到导师不做观察便依止。
汉地很多信众一见到活佛便不做观察直接依止。他们平时观想着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一位活着的佛降临在自己面前,觉得自己简直三生有幸,但盲目依止的后果可想而知。
怎么去依止一位具有宿世缘分的导师呢?面对一位导师,在其以具德为本的前提之下,看自己能否对导师生起信心。若要是能站在这两个立场之中去寻找自己宿缘的导师,相信你找到的是自己真正的宿缘上师。依止这样的导师,成就即在眼前。
有些人会问,往昔导师们在遇到宿缘导师的时候,不需要观察,听闻到导师的名号以及见到导师的时候,当下会生起不可思议之信心,这是否也意味着与导师有宿世缘分?
是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当中讲解什么叫宿缘,但并没有离开具德和具缘的成分,这只是另一个角度的诠释。比如我们平常描述一个人,从其前面、后面、侧面、五脏六腑等各种角度来描述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某一个角度,各种角度的集合才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当历代传承祖师听闻到导师的名号,以及见到第一面便生起坚定之信心,是在具德和具缘的立场之中而产生这样的感觉,并没有与这两个条件分离。这是寻找一位真正的宿缘导师必备的条件。
将具有这两个条件的导师立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一点都不会有错误。这位宿缘导师,你不仅仅是谒见一面,也不是在导师面前待几天,而是在导师面前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利益,所以将他立为根本上师一点都不过分。
有些弟子说:“前两天我在某一位导师面前求完了成熟口诀法及顿超,现前想去寻找我的根本上师。”听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有点别扭,不应该是这样的。
往昔我带着一位居士去见上师,这位居士说他自己已经成佛了,然后又向上师求法。你自己证悟到的见解之外还有一个法吗?法分为共同与不共同、修与不修,你已经达到不修之境界,却说还需要一个修的法,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些话听起来就觉得很可笑。我们以后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记住这一点。
(十五)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五
初次进入佛门时,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非常重要。我们以后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引导。若这位导师所具有的功德不圆满,那么你在修的过程当中就可能出现很多违缘及障碍,所以初次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
有弟子问:“《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老太婆把狗牙当做佛牙做祈祷而获得成就,是否意味着只要自己信心圆满,导师即便有多么不圆满,我们一样能得到佛果?”当然是这样的。但老太婆只是一个例子,从古至今只有这么一个例子,对狗牙不产生任何怀疑,并一直当做佛牙祈祷的就这么一个老太婆。
我相信也有很多人欺骗过自己身边的亲友,把某个舍利子送给他们,说是释迦牟尼佛或是迦叶佛的舍利子。但收到舍利子的人,由于思想复杂,看到舍利子就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佛舍利。有人觉得舍利子应该很圆,是白色的,而你这个颜色和形状都不太对,会不会是假的……当思维一复杂,不清净的妄想就层出不穷,就不能像公案中的老太婆一般获得成就。
我们平常在依止导师期间也是这样,一旦导师不是一位具德及具缘的导师,即使你说有信心就可以成办解脱,但是信心还是无法生起。初入佛门必须要依一个缘才能生起信心,如果完全不管缘是什么,像瞎子一般,导师怎么做都把他当成佛,一般人很难生起这样的信心。
我们遇到真正的导师时心中都会产生疑惑,更不用说遇到的是一位不具德的导师。说自己时时都能生起坚定之信心是不现实的。理论上可以说得过去,但现实中可能决定不现实。所以我们首次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具缘的导师。
(十六)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六
现前在座的弟子已真正遇到了有缘之殊胜上师——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并不是我们高攀这两位导师,而是初次进入佛门至今,我们已对导师生起无比坚定之信心,这意味着我们与导师有很大的缘分。
华智仁波切曾经说,只要能遇到这位导师,就说明你们很有缘分。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能与迎面而来的一位陌生人对视,就说明你们有几千万年甚至多少世的缘分。这样的相遇都需要那么深的缘分,那么你在某位导师面前依止并且听闻教法,需要多深厚的缘分就更不用说了。依此我们就可以打消很多不必要的念头,觉得自己还需要另觅宿缘导师。
这方面我们前两天已经讲过很多,依止导师之前真需要观察一下。糊里糊涂依止导师的后果只会是痛苦。一个世间人寻找一生伴侣的时候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很少有人会糊里糊涂就接受即将与自己相处一生的伴侣,否则以后受苦的是自己。
前两天有些居士觉得自己与伴侣不太合适,想要分开,来询问我的建议。我觉得你们想得太多了,如果你没有接受他人缺点的能力,就不要去成家,这世上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两个人在一起,必定是要相互包容各自的缺点的。即便是十全十美的导师,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在我们心中都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念头,何况是面对一个凡夫呢?
所以我前两天跟他们开玩笑,在成家前必须要想好你可以包容对方的缺点,这样你们的家就可以维持下来,否则你就别去成家了,还是单身过吧,别害了自己又去害他人。如果离婚,就变成了二手,已经到了二线,你想再去寻找一个一线的人,恐怕就没机会了,所以害了自己又害他人。
世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当你觉得你和他有缘分的时候,就必须要包容他所有的缺点。如果觉得自己没法包容时,还是单身过吧,也没有那么多烦恼。如果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别在中途又开始觉得那个人非常不适合自己,你们之间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相差甚远等等。
(十七)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去寻找导师的时候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当这位导师是真正的具德和具缘之导师时,就必须得净观。如同世间人寻找伴侣般,找到的这个人如果已经符合了自己的条件,就要互相包容,相敬相爱共度一生。当然,要寻找一个圆满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世上没有这样的人,除非你们两个人是一体的。我前几天看到国外有些连体人,两个头同用一个身体,他们虽然有些默契,但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思维。连这样粘在一起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何况是分开的两个人呢?所以我跟他们开玩笑,让他们在学会包容对方一切缺点之前,不要成家,还是单独过吧。要不以后烦恼太多,自己烦恼,家里人烦恼,有了小孩后更烦恼。若要是真正已经想开这一切,可以包容对方一切缺点,以后决定会白头偕老。
作为一个导师,无论是从修法的角度还是从世间的角度,都在讲解、传递一个真理:要去追寻快乐,不要去自找痛苦。所以,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要不以后会烦恼得不得了,天天都来找导师打卦。
以上我们传讲的是怎样去依止一位具德上师。这方面大部分人都已了解了,虽说仅仅两句颂词,但其中包含的道理非常深广。相信以后大家在寻找导师、依止导师的过程中,都会站在这个教证的立场中去观察、依止,以此作为准则。
(十八)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八
我们做什么事都该有个准则。平时行善也该有个准则,否则善的范围太广了。有人把恶当做是善,有人把善当做是善。我们应该怎样树立善恶的标准呢?作为佛教徒,应该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准则。这个观点也许很多世间人无法理解,因为他没有体会过这方面的境界。
如今世间人讲解创新,认为自己发展空间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能不能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能按照古老的思想去走,越创新越有生存空间,所以很多人和企业都把创新作为生存之道。
我们出世间一贯讲解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会与世间有相违之处吗?会的。世间和出世间本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世间讲解的是思维,出世间讲解的是智慧。
世间的思维必须得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我们的思维时时都在变化,一瞬间一个变化。今天的潮流可能就是明天的落伍。无论今天的科技现在看起来有多发达,一百年之后可能就是最落后的。因为思维本身没有尽头,所以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出世间讲解智慧,已经超越时间与空间,完全不在世间的范围之中。《般若心经》中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就是本具有的条件。思维是无法判断本具有的见解是什么样的,但历代传承祖师已圆满实证心的本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境界,所以我们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我们见修行果的判断准则,不是由于他们是历代传承祖师,必须要相信他们,而是他们已经圆满实证心的本性。
以前家族的概念很强,家家户户都有个祠堂,比如王氏祠堂、张氏祠堂等等。老祖宗们说的话无论对与错,晚辈们都必须得接受,这是规矩。今天我们所讲解的可不是这种规矩,而是讲解心性本具有的功德。历代传承祖师如是讲解,我们如是遵循。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不是谁说了一句话,我们就要遵从,而是因为我们只信真理。
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地方,是世间风俗和出世间教言不同的区别。所以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合情合理的。
(十九)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十九
希望弟子们将这段时间讲解的内容尽可能铭记心中。平时反复讲解这些教言就是为了将这些道理熏习到弟子心中。一次两次你们记不住,每天反复讲,最终不进去也得进去了,听不懂也得听懂了。只要条件允许,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讲法,长时间这样传讲,让这些道理沁入我们的心识,也就越来越理解这些教言。
我们无论怎么传讲,都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只有一个——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寻求这三世之快乐。无论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宣讲,还是从世间的立场之中宣讲,一切都在讲解如何寻求快乐,这就是我们佛教的真理。现前很多不懂得佛法的人觉得佛法就是装神弄鬼,佛教不装神弄鬼,佛教讲解的是非常客观的真理,甚至是一些很现实的事情。
佛教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很多知识分子在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探索、思考,但多数还是在学问之中。现前我们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地改变自己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佛教。
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永恒不变的快乐,要获得这种超越时空的快乐,必须要从今天开始做起。虽然一进入佛门就想达到时时快乐是不太现实的,但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只要让自己永远处于快乐之中,就已经开始圆满自己的理想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前一直告诫我,要为千里迢迢过来的汉族弟子尽可能多讲一些法。上师示现涅槃之际,对我的最终嘱托也是要将为汉藏弟子讲法当做自己事业的重中之重。我能讲就多讲些,你们把这些道理铭记心中,相信对你们成办解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我传讲的是否为真理,我不想过多介绍我到亚青寺有多长时间了,当时上师是怎么认可的,我在法王如意宝以及很多高僧大德面前是怎么汇报自己的见解的……这些讲得多了就觉得有点俗气。我相信这些介绍大家都知道一些,稍许讲一些,也是为了“可信度”。
我在上师身边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不会讲一些完全不着边际且不切实际的话语,否则我也会承受因果。虽然我有个活佛的头衔,但因果不分活佛和凡夫。有个活佛的头衔并不代表我什么都可以做。因果在谁面前都具有,所以我也不会乱说,都是遵循导师的教言如实宣讲。
这段时间讲法之时,抽一座至两座的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也挺好的,因为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内心完全没有疑惑恐怕也不现实。有很多弟子说,这几天的课程把他们之前内心中的疑问都解开了。虽然这是在赞叹导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但怎么说我们都是处于行道之中的修行者,难免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疑问。虽然我尽可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把需要着重讲解的都提及,但我的智慧也有限,在弟子们没有询问的前提之下无法将你们的疑问全部解释清楚,所以我们在之后的讲法时会抽出一座或两座的时间来答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