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第四课笔记
1、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何有较此更稀奇,何有较此更稀有,若依此理赞扬您,赞美非她莫属矣。
若诸法自性为空性,则因果不虚、前世后世等世俗万法皆可安立,如果一切万法的自性不空、真实存在,那生死轮回等世间道理就不合理;并从这个角度来赞扬释迦牟尼佛高深莫测的智慧。
为什么器情世界所有万事万物的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呢?因为,以中观理论——五大因来观察、抉择时,在这个世界上,不空的法微尘许或芝麻许都找不到。
然后,从空性中一切万法皆可产生。为什么呢?因为空的原因,所以可以产生。也就是说,本体是空性的原因,灰色的种子产生绿色的苗芽之类的由此因生彼果的因果缘起是合理的。虽然这两种决定(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在根本不了解的人面前有点相违,或像黑色的绳子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或显现空性时显现显不出来,显现显现时空性显不出来;但在真正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者面前,这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是不离不合的。
万法虽然是空性,但名言如幻如梦的现象却无欺存在,这两者并不会互相成为障碍。对真正行持瑜伽的大德来讲,他们不但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还懂得在空性中所有世间万事万物的景象都无欺存在。
2、佛陀见解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佛陀的教言讲得非常清楚,他说:世间(指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众生)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争论;不管是科学家、医学家,还是其他外道,他们所承认的东西,观待这些众生我也可以承认。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否认世间各种现象。虽然佛陀针对某种众生的根机,在有些经典里说万法是常有的,有些经典里说万法是无常的,但实际上究竟的密意万法皆为空性;虽然是空性,世俗现象却无欺存在,而且并不矛盾。
看佛陀的精神,从2500多年前一直到现在,他所宣说的平等观、空性观、慈悲观以及所有的抉择,哪一个道理现在已经用不上了?有没有?
3、《缘起赞》主要以见解来赞叹佛陀,并非从行为、果位功德等方面来赞叹。也就是说,佛陀所抉择的缘起性空见解或真理,在此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任何学说、任何智者,都绝不可能发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在遇到这些教言时,应该感到自豪、荣幸。
我们应该这样赞叹:佛陀您已证悟了缘起空性的殊胜真理,并将之告诉了世人,无数众生依靠它都脱离了轮回、得到了快乐,所以您是名副其实的导师。
4、有为愚痴所奴役,于您怀恨相敌视,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有何奇?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反不堪忍空性吼,于此我觉颇稀奇。
如果承许缘起自性存在,则非常不合理。有些愚痴的人被无始以来的愚痴折磨或俘虏,对释迦牟尼佛您的教法怀恨在心,看作敌人那样,对无自性的法理心里不能接受,这一点也没有什么稀有的,可以说理所当然。而原本承认释迦牟尼佛您的教典,但因实执所牵,对您教典里最珍贵、最甚深、最精华的缘起空性反而不承认,听到缘起空性心里就产生极大的恐怖心,这一点作者宗喀巴大师觉得非常稀有。
5、以佛教的精神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众生服务。哪怕我们能让一个人知道佛教的精神,在他的家庭乃至他所涉及的范围内就会发出光芒,对大家都会带来慈祥和吉利。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不管是对什么众生,佛教的思想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993年,法王如意宝在加拿大一个特别大的宴会厅里,宣讲了释迦牟尼佛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不可比拟的悲心。当时我看到很多美国和加拿大的人,都对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之处生起了真实的定解,这从他们的表情可以了知。当然,这与上师老人家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当时老人家说:我从小到现在对佛陀有不共的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迷信而是正信,然后就以自己的体会和教理相结合,给他们解说了一些佛教的不共之处。
6、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若以彼名执自性,有何绝妙之方便,引此众生而迈入,一切圣贤必经行,无可比拟之津梁,踏上您喜之妙道?
导向无有自性门(指佛教的空性或无二法门),首屈一指是佛教的最究竟教义缘起。实际上,缘起和空性是不离不合的。如果有些人在听说缘起这个词后,把缘起执著为实有,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空性是另一种法,缘起法是有自性的,那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一种绝妙的方便方法,让这些众生迈入诸佛菩萨或无数大圣者们的必经之道——无可比拟的解脱津梁如来欢喜之道呢?也就是说,因为他们把缘起执著为实有,就没法将之引入这样的妙道。
缘起法只是假说或假立,实有的法、非实有的法,虚妄的法、非虚妄的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些只是言说的假立。也就是说,在名言中可以承许,在胜义中一切都是没有的。
所以,若执著缘起实有不空,就没办法获得解脱,或者说,就不能踏入如来欢喜之道——让一切众生证悟人法二无我的空性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故大家皆应以大悲菩提心让众生踏入缘起空性的妙道。
7、自性无改无观待,缘起观待亦有改,此二如何于一事,互不相违而并存?
自性不随因缘改变且不观待任何法,缘起观待他法且随因缘改变,这两者一个是不观待、一个是要观待,一个是无改、一个是有改,一个是无自性、一个是有自性,那它们在瓶子、柱子等任何一个事物上,怎么能互不相违地并存呢?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
8、 凡夫人千万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了,所见所闻全是迷乱、错误的,并不是真实的实相。我们认为这是很干净的东西,其实是不干净的;我们认为我和我所存在,其实并不存在。我们认为:去年的河和今年的河是一条河,所以它是常有的;今年这个人比去年还年轻,因为他比去年好看得多……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还有人认为:因果也不存在,前世后世也不存在,在虚妄中这些是更严重的错误。所以凡夫人的思想并不可靠。
9、凡是依缘所生法,自性本来无行相,然而显现为彼者,故说此等皆如幻。
凡是众生面前显现的,或依靠因缘产生的,这样的法绝对不会有自性,或者说其行相并不存在;然而在众生前它却无欺显现,实际上这就是如幻如梦,很多经论里面都这样比喻过。因缘所生的法全部都是幻化,没有一个真实。
10、信心并不是好奇心,如果我们被佛陀最广大的智慧、最甚深的教言所吸引或震撼,就会产生无法言说的成就感和欢喜心——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这么一位无与伦比的大智者,我能遇到他的教法,确实很荣幸!若能如此,在佛教的行列中永远也不会退转,可以称为不退转菩萨。如果我们通过闻思生起定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从佛教的教理里面退转。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宣说真理者就是佛陀,他的真理能让我们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
佛陀无比的智慧和悲心谁都可以接受,只不过上师们的传承和教言的方便法不同而已,而且所有宗派都是圆融无违的,所以应该融会贯通,没有必要取此舍彼,应该具有特别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