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课1-10
第四课:欲想趋入解脱道
(一)初次修法之要义
这次我们所传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之教言,字字句句都要铭记心中。相信通过学习,大部分信众都已经了解,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修学佛法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以及一旦无法满足这些条件,会对自己的修法产生怎样的障碍。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进入佛门已经有些年了,是否还需要了解这些道理?当然需要。因为修学佛法是一门智慧,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就要通达一系列的道理。即便初入佛门时尚不精通,但通过长时间依止导师、听闻教言,也会逐渐认识到该如何去做,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这也是一门功德。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我们:“初行者修行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如何修法。”这并不是讲解初行者不用重视修法,而是讲解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懵懂无知而迷迷糊糊地修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该如何修行。因为尚未通达一系列理趣就盲目趋入修法,即便短时间内对修法有兴趣与信心,但最多一年以后,修行的兴趣就会日渐淡薄,最后甚至难以称之为修行者。这都是由于初次进入佛门时,对修法的认识不圆满所致。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在《精要明镜》中曰:“哎玛!具缘瑜伽士请谛听,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就是讲解初次进入佛门时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利益与功德。因此,无论是初次进入佛门还是已经对佛法有所认识者,懂得这一系列道理都非常重要。
(二)欲想趋入解脱道 观察需要导师否
【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自佛教诞生至今,尚无一位不需要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者。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自初入佛门始,就必须要依止一位引导我们趋向正道、成办解脱的导师。想要在没有导师的前提下成办解脱绝不可能。如今有很多修行者仅把文字作为自己的导师,认为依照文字修行也可以解脱。但纵观历史,有哪一位高僧大德是仅依文字而成办解脱的?若历代均没有如是修行而成办解脱者,也充分地说明,今生你想仅依文而成办解脱,是绝不会实现的。因为文字作为一种诠释、参考,可以从粗大的角度当中为我们指引方向,但具体操作还需要导师亲自为你指点。
无论汉藏各宗各派以及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即便如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上等根机者,示现不需要长期依止导师,也不需要听闻诸多教法,在听闻五祖为其传讲《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而开悟,说明还是需要依靠导师开示之缘方可达到解脱。连六祖都需要导师的开示方可达到圆满,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更是如此。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依止导师必不可少。
(三)三大功德增上才是真正的禅定见解
我们所依止的导师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
关于具德方面,虽然众多经、论、续部中已有诸多详细讲解,但对初入佛门者而言,尚未阅读过这方面的教言,并不精通其中的理趣。简而言之,所谓“具德”就是具有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出离心圆满、菩提心(慈悲心)圆满和信心圆满等三种功德。
由于我们初入佛门时,业及烦恼沉重,本来面目被遮止,即便具有三种功德,也非常渺小。随着修行的进展,贪嗔痴烦恼等逆缘逐渐消尽,三种功德就会日益增上。如同乌云笼罩时,不仅遮止了蓝色天空,甚至也遮蔽了太阳的光芒,尤其云层厚重时,更是一片黑暗。但随着乌云逐渐消散,蓝色天空会逐渐重现,太阳的光芒也会更加明亮。我们初次修法也同样一个道理,随着业及烦恼的逐渐消尽,顺缘三种功德就会日日增上,并且越来越明显。
比如我们初入佛门时,即便从文字上对出离心的功德有所了解,但内心感受并不强烈。但随着长时间修行,出离心就会越来越增长。慈悲心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往昔从书中了解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时,内心会产生刹那的悲心;平常在外面看见受苦众生,当下也会生起一些慈悲心,但我们的慈悲心是间断性的。可是随着长时间修行,慈悲心就会逐渐增上,甚至不需具体的真实对境,只是在观想六道轮回痛苦时,内心自然就会生起慈悲心,甚至平时无论见到谁,内心也时时有一种慈悲心,这都是功德增长的一种表现。
初入佛门时,我们的信心不仅偏袒,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绪而已。因为自己感觉很好,所以对某位导师生起信心,但这种没有理由的信心并不坚定也不可靠。今天信心满满,第二天可能又有点信心不足。虽然口中不直接诽谤对境,内心的种种疑问却时时存在,这就说明自己以前的信心非常薄弱。但随着长时间修行,我们的信心会逐渐增长。不仅如此,我相信在座弟子也都在根据自己的因缘而依止某位导师,但除此之外,无论对其他认识或不认识的导师,不会再像往昔一般,有意无意地诽谤。这些也都充分地说明,我们的信心越来越普遍,功德正在逐渐增上。
以上是从修行的立场讲解,三大功德日益增上是我们见解增长的标志。要记住,我们不能仅仅以现前起心动念越来越少作为修行增上之唯一标准,世出世间见解的最大区别不仅在于禅定见解,更是在于三大功德。因为临时压制粗大烦恼,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世间禅定也可以做到,但三大功德却不明显,甚至无念状态中,三种功德并没有增上。而随着出世间禅定见解增上,不仅禅定越来越清明,三种功德也会日益增上,这才是出世间的功德。
(四)依止具德导师的重要性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因此在修行路途上依止一位具德导师非常重要。一位真正的具德导师应该圆满具有出离心、慈悲心与信心等三大功德。因此,我们在选择导师时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圆满具有这三大功德。
首先这位导师的出离心要圆满,其次慈悲心应该圆满。如果是如同初入佛门者一般,对于所救度的众生带有选择性,他的慈悲心可能还是有些不圆满。一旦慈悲心有所偏袒,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位成就者。再次还要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导师的信心若不圆满,我们就要好好问问自己,这位导师是否能为自己所依止?因为导师若不圆满,就不具加持心相续并令迅速成办解脱之功能,因此,选择依止导师时,必须谨慎一些。
世间人选择自己一生伴侣时,都是谨慎对待。虽然也有只见几面就成立家庭者,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在选择伴侣时都会慎之又慎,因为选择正确,未来的生活才会趋向幸福。世间选择尚且如此,选择出世间导师自然应更为谨慎,因为他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所以绝不能盲目依止导师。
有一个不太文雅的比喻“如同老狗寻食般地依止导师,最终得到的只是痛苦。”听别人说某位导师好,便依止几天,过两天感觉不好时,又搁置一旁。要记住,诽谤导师本身就有很大的罪过,一旦和这位导师结上法缘后又去诽谤,则属严重堕罪。所以我们必须在依止导师前,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满足第一个条件——具德。
但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仅仅具德还不圆满,还应具缘。导师虽有圆满功德,但若不具缘,我们仍旧无法对导师生起信心。因为我们的内心非常复杂,即便导师功德圆满,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之故,仍旧难以生起信心。如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最终还是堕入三恶趣中。释迦牟尼佛是功德圆满者,但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生不起信心,原因就在于不具缘。若和具德导师没有缘分,即便导师摄受,弟子也不会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对调伏心相续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所以依止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
所谓具缘是指导师本具功德,弟子内心也已清晰认知,故产生无比之信心:必须依止导师并对导师所传教言依教奉行。可能有弟子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是依止就意味着将身心托付导师,万一导师所说不如法怎么办?”要记住,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绝不会信口雌黄,口中所言字字句句必定符合历代传承祖师之教言。如今无论汉地还是藏地,众多高僧大德讲法时都是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和理证为依据,而导师是功德圆满者,口说传讲的一切都是妙法,绝不会欺骗信众。若是解脱妙法会欺骗信众,释迦牟尼佛就是世上最大的欺骗者。但显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获得解脱,依止佛陀教言如法行持的历代高僧大德也都获得解脱。所以符合佛陀教法者不会欺骗众生,而是令得解脱。
当然,我们以上所言依止导师精进修法的前提是,这位导师是一位具德上师。若不具德,这位导师口中所言是否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相吻合,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我们依止导师前选择好自己的导师非常重要。《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中也告诫后一代弟子如何判断一位导师是否具德。如通过打卦、直接咨询、四处打听以及自己从不同角度观察都可以。依止导师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绝不能轻视。
(五)依止导师 如理造行
我相信现前很多弟子所依止的导师,具德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都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所印证者,但是否具缘,还要细致观察。我们在依止导师前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对这位具德导师生起了信心。如果只是表面上听从导师的教言,内心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充分地说明,从缘分的角度而言,你的信心可能并不坚固。单纯从世间角度来说,如今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都有,多个心眼很正常。但在面对导师时,我们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对导师完全生起信心而成办解脱的,若内心还时时打着小算盘,这对解脱而言,可真不是一件好事。
以前我和阿松上师在亚青寺为许多汉族弟子讲法时,我发现有些弟子看起来是在上课、求法,但内心还有自己的“小算盘”。所谓“小算盘”就是他们可能以前接触过一些没有根据的传承,但自我感觉却很好。民间有一种说法:“无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虽然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只要改变心相续,调伏自己的烦恼,一切都是对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清净的修法逐渐流露出弊端——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正常,当完全不能自控时,口中说出来的就是他心里的小算盘。他以前可能是学过道家一些驱魔仪轨,所以后面也拿着一把剑说要驱魔等等。
讲解这个公案的目的也是告诫大家,我们依止了具德且具缘的导师后,就要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造行。
(六)调伏自心 成办和谐家庭
具德上师传讲解脱教言的目的,是为令弟子能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其中今生快乐,主要讲解家庭和事业。
平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生嫌隙,产生诸多不愉快之事,原因就在于自私心太强之故。细致问问自己,是否也曾在生活中有意无意产生一种特权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何处?有些可能浑然不觉,仔细思维后觉得可能是因为收入高于对方,或者某些方面要强于对方,因此看不起对方。有这些敏感的事情横亘其中,彼此又如何能和谐相处?除此之外,业及烦恼习气太过沉重的缘故,不需要其他理由,也会产生一种特权意识。
正是由于不懂时时观察自心,见不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只是觉得对方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彼此之间自然矛盾重重。一个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的,希望大家的想法时时完全相同是不现实的。比如你想吃水果时,认为家人也一定想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心,多为对方考虑,生活中的小摩擦就会减少很多。
尤其我们进入佛门后知道因果的道理,一切都受因果束缚,而因果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懂得这些道理后,就知道该如何取舍,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快乐,而和谐本身就是快乐和幸福的根源,因为我们时时在观待自己的内心。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有些佛化家庭彼此还会吵吵闹闹?要记住,不是我们一进入佛门后,就不再有这样的现象,但相对以前而言,必然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已经懂得时时观待自心。若争吵没有减少,只能借用无垢光尊者的话回答:“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他所修的一切法只在表面之中,并未纳入自心对治烦恼。这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者,徒有调心的形式而已。历代高僧大德也从未说过,形式化的修行有功德。因此,我们是站在正法的立场中讲解调心的功德,若实际行持非法,自然没有这样的成效。
总而言之,我们现前已经知道,内心若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一切言行都是恶业,必将产生恶果,应该立即予以断除。若能时时观待自己内心而如是行持,无论一个家庭有多少人,这个家庭都会充满和谐快乐。
(七)如何理解福报
我们平时都在生活中从事着自己的事业,无论是作为企业主还是打工者,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收入越来越高。我相信,这也是每个人上班第一天就有的期望。即便是在校期间,也会想要多学一点知识,取得优秀的文凭,这样才有机会取得高收入的职位,拓展自己的事业。虽然我们都满怀期望,但现实有时却恰恰相反,一切都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顺利。有时我们也很困惑,明明自己非常努力,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要说到“福报”。如果你业障沉重,或往昔没有做过布施、积累过福报等善业,即便如何努力,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比如路边的乞丐,他们一天付出的努力恐怕比一般人高出数倍。无论他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他的行为都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试问让你冬天在街上蹲几个小时,或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地在外面呆一个晚上,能做到吗?恐怕都做不到。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时时注意自己的床垫不能太软,因为对腰不好;也不能太硬,不利于睡觉;枕头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被子也要卫生天然,因为劣质产品对身体不好等等。乞丐能想那么多吗?只要能暖身,他就谢天谢地了。
往昔我第一次到亚青寺时,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一直在外乞讨。要饭,露宿街头等一系列乞丐会做的事,我也都曾做过。那可不是现在你们所能想象的。当时只要能吃顿饱饭,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来好好睡觉,就是最大的幸运。为此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少,但最终能得到的,只是碗中稀薄的粥饭而已。
往昔我也曾在牧区乞讨,由于牧区不像农区是聚居区,两户牧民彼此至少相隔几公里。有时好不容易看见远处有人家,满怀喜悦地跑过去,结果可能是别人的直接拒绝,或者为了打发我们,只给一点点食物。所以常常怀着无比的希望走几公里,最后只能失望地捧着一点点吃食,继续寻找下一家去乞讨。
所以,不是仅凭努力就能得到一切我们想要的。世上有谁不在打拼努力,但最终结果却并不一定与付出成正比,这就充分地说明,一切都在于福报,而福报来源于善因。我们现前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福报。若具有福报,即便不去辛苦劳作,也能有丰厚的收获。虽然不能说一定有“天天睡觉,天上也会掉馅饼”的显现,但福报达到极顶的时候,这样的奇迹也会发生。往昔有个国家,在福报达到极顶快要消尽时,最初七日天降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衣服雨,七天珍宝雨。此时各种珍馐美味随手可得,金银珠宝俯拾即是。但福报完全消尽时,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葬身土下,转生恶趣。这就是盛极而衰。当福报快要消尽的一瞬间,所有福报会在一个点集中爆发而出现奇迹的事,但最终很快会归于黑暗。
虽然现前我们不具有深厚的福报,不能心想事成,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不努力、不打拼。我相信,经由自己的努力和打拼,我们决定会有很好的结果,但福报更为重要。现世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每一个善行都是为了成办自己的事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在成办自己的福报。
举个例子。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你一直在用世间方式创造福报,但早上六点到八点的两个小时,在佛堂里修行,就是用出世间的方式创造世间的福报。任何结果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比如喝茶,需要有水和茶以及诸多因素才能成就眼前的一杯茶。福报也需要众多因缘和合才能显现。因此,从世间角度来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为了成就“福报”。
从佛法角度而言,“福报”并不仅仅讲解物质。禅宗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真正的福报在于内心的满足。若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即便坐拥全世界的财富,仍是世上最贫穷的人。当然,如果你福报浅薄而生活拮据,却不努力创造善业,自诩为有满足之心,这也只是一个“懒惰”的借口而已。佛教讲解满足,主要讲解对外在物质条件的随遇而安,但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对利益众生、弘法事业的承当,永远不能有满足、懈怠的时候。
有时我们看见别人事业有成,内心难免生起羡慕之心。但你问他创业之初与如今相比,什么时候最快乐?可能他会觉得尚未发迹甚至贫穷时更快乐。人在不具备很多条件时,内心非常容易满足。今天有一杯茶可以喝,会很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杯茶,但后面条件越来越好,一千一万杯好茶都没有前面一杯清茶的快乐。在这样的精神世界中,他就是世界上最穷的人。
佛教非常客观,它告诉我们寻求快乐的方法。从今生的角度来说,无论家庭还是事业,佛教都必不可缺。若是离开佛教,虽然有一些快乐,但也如同草尖露一般难以解渴,想长期快乐,仅凭世间法是做不到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懂得这些道理,也在往这方面努力造行。这样去做非常好,也应该如是行持。
(八)依止导师方能成办解脱
纵观古今,没有一位传承祖师是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依止导师非常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想,自己已经有导师了,因为初入佛门时有幸得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法师,因此他就是自己的导师。这位导师可能是汉传佛教的法师,也可能是藏传佛教的某位活佛、堪布等,总之是自己依止的导师。但现前也不妨根据我们以上所讲解的内容观察一下,他真能胜任做你的导师吗?尤其导师中最殊胜的导师为根本上师,更是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可不是仅仅见过一面,有几分好感的导师都能称之为根本上师。虽然他们可以成为你的一般上师,但不一定称得上是根本上师。
我们说过,我们今生所依止的导师(根本上师),会将因地至果位的所有教言赐予给你或已经在传授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导师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现前无论在何地寻求一位导师并不困难,得到一位导师开许也不困难,但这位导师能将因地到果位之间所有的法,一一赐予给你,却非常稀有。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在依止导师方面,还是要慎重一些。尤其要记住,初次进入佛门,依止导师必不可缺。
(九)欲求一生证佛果 观察有无妙窍诀
【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如今我们已经依止一位导师并且希望能一生成办解脱,但先问问自己是否具有解脱妙法。
难道依止一位具德导师,尚有不圆满之处吗?当然不圆满。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前往地狱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抓住佛陀的双足恳求:“我现前无法忍受地狱痛苦,能否让我获得解脱?”佛陀为他宣讲四皈依并告诉他“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因此,依止一位导师确实非常重要,他会为我们指出解脱的方向,但走不走这条解脱之路,完全取决于自己。
现前我们虽然已经依止一位导师,但还要反问自己,是否具有一生成办解脱之窍诀法?比如有些果树今年种,明年就可以开花结果;有些今年种,十年后才会开花结果;更有些是父亲种下,等到儿子长大才能开花结果。现前我们欲求今生解脱,就如同今天播下种子,今年就必须要开花结果一般,所以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种子?若有,一生中决定可以结果。若不是这样的种子,需等上十年甚至一百年后才会开花结果,今生解脱恐怕已不现实。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解了显宗与密宗在成办解脱所需时间上的巨大差异。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观点,针对显宗根机者,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而针对密宗根机者,密宗一生即能成办解脱。时间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何处?因为密宗具有即生成办解脱之窍诀法。
现前问问在座弟子,是希望今生成办解脱还是以后再解脱?恐怕人人都会回答“今生”,但你是否具有一生成办解脱的窍诀法?可能有些会说有,因为他所依止的导师已经为他讲解了某个心咒、仪轨以及进入佛门的一些仪式甚至灌顶等等。但要记住,这只能说明你已经得到导师的缘,但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在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你是你自己的主宰”,因为得到导师的教授后,是否能成办解脱,就要靠自己。
我们都说自己已经在修学密宗,但你所修学的密宗是否圆满具备密宗的四个殊胜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如果一一圆满具备,无论你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教法,也无论你怎么修学,即生成办解脱近在眼前。但若不具备,恐怕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一辆性能优越的跑车,跑一趟只要一个小时,但由于你把其中的零件稍微做了一些改变,同样一段距离,恐怕十个小时、一百个小时都跑不到终点。虽然你的车子外表看起来没有变化,但由于零件被替换,性能已大打折扣,所以速度决定缓慢许多。因此,即便你口中打着修学密宗的旗号,但对修行方便稍微有一点自私改变,就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如今众多密宗修行人的通病。
(十)圆满认真修学上师瑜伽
我们现前修学得最多的就是上师瑜伽,但仅仅口中说上师瑜伽殊胜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觉得上师瑜伽是一门仪轨,和他往昔念诵过的《阿弥陀经》、《地藏经》、《华严经》、《楞严经》一样。上师瑜伽里也有咒语,而他也天天在念诵楞严咒、阿弥陀佛心咒、文殊菩萨心咒、观音菩萨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咒语。如果不知道两者的区别,只将上师瑜伽作为仪轨、咒语念诵,如何能体现出自宗修法的殊胜?
我们平常都在讲解念诵要依文明观,因为文字有殊胜之处,但更要反观一下自己的见地:是否可以将密宗之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等四个要点汇聚在自己所修学的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如果可以,你所修的上师瑜伽就是密宗,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
我们也说过,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要站在四精要法之中,即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反观自己这四个要点平常做得如何?有些可能会回答,大概知道了,因为已经看过一两遍了。但仅仅看一两遍就能圆满通达而成办解脱吗?恐怕你的记忆力和智慧都没有那么高吧。我想,平时还是用心多看几遍为妙。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依止导师时间越长越好,听闻教法越多越妙。”因此平常阅读各种教言时,在没有圆满通达前,绝不能有一种“可能”、“大概”、“差不多”的想法。一旦具有这种想法,即便心里希望自己能一生成办解脱,但实际修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最终也难以圆满自己的心愿。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