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6课13-21
(十三)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一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
我们不仅要闻思理论,还要将所学习到的道理投入到实修之中,绝对不能令闻思修三种智慧缺失某一方面。
往昔汉地有很多信众认为,亚青寺是一个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因此平常都是指着自己心口说自己的心中有个清净见解即可,不需要闻思。但到过亚青寺,依止过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后的人才真正知道,无上窍诀大圆满并非如此。虽然往昔禅宗与大圆满祖师中的利根者可能不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无论导师是以心印传承、表示传承还是词句描述见解等方式做印证,他们都能当下开悟,但这对于大多数次第根机者而言,并非如此。我们都很清楚,具备这样根机者历朝历代都非常稀少罕见,对于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你我而言,想要如这些祖师般当下开悟,更是困难重重。因此,我们不得不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将闻思修三种智慧并肩行持,次第修学,才能成办解脱。
虽然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平常也非常着重闻思。试问如果没有闻思,后面的修行要依靠什么去了解?除非是像惠能大师般,听到一句偈诵就能开;要不如同马祖时期的诸多成就禅师,仅仅凭借导师的一些表示就能开悟,但如今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很多导师平时也会出各种表示姿势,但你是否能相应?如果你的悟性很高,仅凭导师一个小小的姿势就能开悟,可实际却并非如此,就是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够。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首先必须听闻、思考历代传承祖师所著述的经论,再将所理解的法要投入到实修中行持。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有所偏堕。
有些人说,他来自于闻思的圣地,他们那里的特点就是仅仅闻思而不做修行。我想,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主要都源自于教法与证法,而教证二法均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难道有哪一位传承祖师承许在成办解脱过程中,可以偏堕于某一方,可以不精进闻思或不精进实修吗?没有!虽然基于度化某个地方众生的需要以及依据弟子不同的根机不同,显现会略偏重于某一方面,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绝不能轻视闻思修任何一个方面。
比如我们通常说,在亚青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统修法是以实修为主。但所谓实修为主并非是轻视闻思,而是将闻思作为修行增上的辅助。同样,在学院这种闻思圣地,是以闻思为主,实修为辅。因此,认为闻思的圣地完全不需要实修,或者实修的圣地完全不需要闻思,这样的理解非常不圆满。
(十四)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二
如果不闻思,就不会知道正法与非法间的差异,无法保证自己在时时从事正法,所以闻思非常重要。但闻思之后还需实修,否则就会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一般:“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口中说得有多好,内心却没有这样的见解,临终时仍旧与庸俗同道。就算你在阎王爷面前声称自己懂得多少关于万法都是空性的道理,他也决定不会对你有一丝一毫的理睬。因此,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内心,就无法成办解脱。无论显宗还是密宗,都讲解唯心净土,改变内心的实修绝不能缺少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惠能大师说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就是在讲解,很多修行者只会在口中讲解一些“般若空性”一类的词,但却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智慧、什么叫空性,如同饿着肚子的人只是口中说饭有多好吃,对于饱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时时反问自己的内心,平常所行持的一系列善法,对于改变自己的内心有多大的作用?
我们说过,闻思与实修,都是方便法,是我们到达目的地的一种工具,这样的工具是必不可缺少的。现前反过来问问自己,通过运用这些工具,你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的距离?是已经达到了,还是在渐渐接近?亦或是渐行渐远?如果是后者,恐怕的你的工具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座的弟子平常绝不能放弃闻思,尤其是在家居士。为什么特别对居士会着重强调?因为由于个人的缘分和条件,很多居士无法长时间依止导师在导师身边,不得不回到城市去成办世间事业。因为福报等一系些条件不具备的缘故,现前只能这么去做。但由于他们不能经常在导师面前听闻教言,就会在平时修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将闻思搁置一旁,仅仅在实修中追求见解,这样的修行人还是挺多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棍打死所有的人,认为这么做一定都不行,因为其中若有上等根机者,这么去做,没有任何问题。比如惠能大师也没有做过任何准备,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开悟了。但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能够和这些利根祖师一般,迅速成办解脱者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强调要先要多闻思,不要在什么都不懂的前提之下盲目修行。
虽然,有时导师为了令弟子对佛法的信心不退转,暂时讲解你的修行“很好”,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不圆满的成分。比如,就本传承来说,导师有时候讲解加行,有时候讲正行;根据修行时间长短,有时讲成熟口诀法,有时将成熟口诀法与上师瑜伽修导修合为一体讲,但是很多修行者会把闻思当前所修的法要搁置一旁,仅仅以实修为主,甚至口中说着有多少出家师父带着自己修行等等。实修当然很好,但首先必须要懂得这个法该如何修。
也有很多人说,他如今正在闻思。闻思非常好,但我们现前要闻思的是什么?通达自己当前该做的事。否则,闻思很多道理,无法回摄到自己的修行中,你的修行之路依旧走得不够齐整。因为对法的理解不成熟,就会觉得自己的修法好像通达一些方便,欠缺一点智慧;又好像通达一些智慧,欠缺一点善巧方便。这样一来,每次修上师瑜伽导修,都如同一个瘸腿的人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十五)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三
我听到很多弟子说,他天天都在闻思,这听起来非常不错,但一提到他当前所修学的法,就觉得非常别扭。我想,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现实一点,先搞清楚自己当前所修的法。唯有如此,才会令自己的修法越来越圆满。在此基础上,再去扩大范围闻思,增长自己的智慧,则非常善妙。
比如一个农民在还不懂如何种庄稼时,就想着先去造一架飞机。恐怕最终结果只能是飞机没做出来,地也都荒废了,到了秋天,什么收成都没有。只靠一点青菜萝卜,是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天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农民,首先就要知道如何种庄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高科技造飞机,就是在功德的基础上再增加功德。最终不但可以在秋天获得丰收,还可以看到自己的飞机在田野上空飞翔。
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前的事情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很多人的修行就如同腿脚不方便的人一般,每天走路都一瘸一拐,今年如此,明年还是如此。这样可能不仅会令导师烦恼:为什么弟子修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走得如此不顺利;自己也会心生懊恼:自己的瘸腿要什么时候才能痊愈。因此,不令自他心生烦恼,首先就要圆满通达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我们不能看着别人在做什么,就觉得自己也要做什么,还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当前为重。如果连自己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就盲目模仿他人的修行,恐怕并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已经不是三岁小孩,相信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
总的来说,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缺一。比如在亚青寺,对于初入佛门的弟子,导师们首次会讲解前行引导文。亚青寺主要有宁提和龙萨两种传承。宁提派的前行引导文主要是以《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堪布昂琼的《前行备忘录》为主,而龙萨派的前行引导为主要是以讲解《圣者言教》以及《初学悦耳宝藏库》为主。
所谓得到导师的传承,并非是指导师仅仅为你念诵一遍,而是导师字字句句告诉你,该如何去做。由于我们初次听闻的原因,难免有很多不精通的地方,因此要勤于思考,将理论铭记于心。
初行者在懂得相关理论以后,都要开始进入实修,无论是共同外前行还是不共内加行。比如亚青寺每年都有百日修行,就是在修共同外前行。至于修行正行不共同内加行,每次都要先到导师面前求法,祈请导师告知该如何修。导师将整个修行赐予给你后,你还要再做思考,并将自己所理解的法投入到修行当中。因此,无论是前行还是正行,我们永远没有离开过闻思修三种智慧。
即便是上等根机者能当下悟证见解,闻思修三种智慧也并没有被搁置一旁而缺失。因为利根者在证悟的当下,对闻思修三种智慧的理解会更高一层,他们并不是按照次第方式去树立闻思修三种智慧。
关于对法的认识,我们在讲解第二种辨别即意识与觉性辨别时说过,觉性是自知自明,而这个认识者,既叫闻也叫思。“闻”,并不是依靠耳朵听闻,而是来自于无为法中心性的大悲周遍。同时它也是思考者,因为这样的思考了了分明,并不掺杂于意识。这时的修行就叫依见而修,即在见解不动摇的前提下,执受见解,如如不动地修行。所以利根者也没有离开过闻思修。
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在次第修学过程中更不能离开闻思修。无论来自哪个传承,都不能偏向于某个方面。但要知道,“偏重于”和“偏向于”是两个概念。
比如我们一直讲解在亚青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统修法是偏重于实修,并配同闻思辅助,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是偏向于某一方面,就会成为汉地所流传的谣言一般,认为亚青寺是实修的圣地,完全不需要闻思,所以弟子们不需要看书。我想有这样理解的导师,可能是因为信心太普遍的缘故,认为所有都如惠能大师一样吧。而这样去理解的弟子可能也会觉得自己确实已经如此,不需要闻思了。但我们已经越来越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上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必须要如理闻思和精进修行。
(十六)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一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
我们当前所修的所有的一切窍诀法,都来自于金刚持教言。针对不同的根机,有三种传承方式: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由于末法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心印传承恐怕很难执受见解,表示传承也无法悟证见解,因此不得不依靠口耳传承来印证见解、认识智慧。
对于金刚持所传讲的一系列传承以及我等根本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应时时依据导师为我们以口耳传承方式而做的宣讲去行持为妙。我相信常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已经得到了这样的耳传法,即成熟口诀法,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修的窍诀法。
近几年,我听到过很多修成熟口诀法弟子的汇报。我们暂时不讲解结果,光听他们汇报自己的修行过程就可以发现,他们的修行方法有很多缼陷。
堪布昂琼有两部教言,一部是《胜乘狮吼妙音》,文字相对简略一些;另一部是《百川归一》,文字相对更广,是将一切法都归集到一分法中讲解。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传讲的《百川归一》这部教言,是一部极密教言。成熟口诀法本来就是极密教言,而上师将《百川归一》视为更极密的教言。
有时我也在想,作为汉传佛教中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现前已经得到传承,如果有更详细的文字解释作为辅助,可以对以后的修行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正在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来说,得到这些教言,并不会有触犯密乘戒的过失,但对还没有求过成熟口诀法的弟子来说,就要慎重对待。尤其是《百川归一》这部教言,上师将它视为最秘密的教言,即便你得到这本教言,但条件还不圆满的话,并不是一件好事。
可能有些人会问,藏地不是也有这本书吗,为什么藏地可以立为文字,而在汉地就不能阅读这些文字?由于不懂得相关道理的缘故,诸如此类的谣言甚嚣尘上。
我们说过,可能是由于藏地的很多信众天生比较自卑的缘故,当自己的见解没达到相应地步时,绝不会轻易去翻阅这些教言。虽然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为了得到钱财利润,也做了一些印刷。但总的来说,仍旧流通得极少,因为大多数人都还会护持戒律,否则历代传承祖师的秘密教言早就遍地都是了。
我们并不是说汉地的弟子不守戒律,但相对来说。汉地的信众有时容易把看书当成是修行的全部。虽然其中也有很多真正的修行者,但同样也有不少人将书本当成修行,这样一来,就会在无意识中触犯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
上师对这方面的护持一直都非常重视。往昔五明佛学院的导师翻译了一部《堪布昂琼自传》,这在以前是一部非常秘密的教言,但现在人人都能得到一本。上师曾经说过,在雪域高地的五大门派中,很多人都对红教很感兴趣,甚至在修学过程中也会有很好的体验,但对其他法门执著者越来越稀少,甚至在修行过程中也很难有体验。出现这种显现的原因,并不是其他传承没有密法,各个传承都有自己的秘密教言,但由于过于广传的原因,很多人都只落于文字。无论你是否有见解,都可以广为传布,因此秘密的功能就会越来越淡。即便你得到了这部秘密教言法本,修行过程中的道验、暖相还是很难呈现。
所以从密法的角度当中,历代传承祖师对这方面还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不具备相关道验者,不会轻易宣讲。所以相对而言,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这三大见解中,红教的无上窍诀大圆满会让很多人产生兴趣,甚至在修行过程中,道验也来得也更快一些,也与这个原因有关系。上师曾经如是宣讲。
(十七)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二
有时我也在想,对我来说,翻译一本书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以后弟子们能够将护持秘密做得好一些,已经达到见解的弟子可以阅读,没有达到相应见解的弟子自觉不去翻阅,能做到这一点,我也会多翻译一些。因为这些教言非常值得参考学习。
比如我们讲解过的《胜乘狮吼妙音》,就是一本关于成熟口诀法最简略的一本书。但无论多么简略,对很多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而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往昔你可能不懂成熟口诀法的目录,并不清楚什么叫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等内容,而其中前行破除心房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及不共观察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等等内容。因此平常多阅读这些道理,能对以后的修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偈诵“耳传窍诀如理作取舍”中“取舍”也可以理解为“取受”即如理如法修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宣讲的道理。
我们说过,初次禅修主要是止观交修。其中观察修主要是将祈祷上师、观共同外前行、四无量心以及皈依与四力作为内容来观修,并配同着寂止。至于是以止为主还是观为主,就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定夺。
我常常告诫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初次禅修时应该止观交修,其中以观为主、止为辅。因为很多人刚开始修法时,都会觉得内心难以清净,也无法安住。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始以来至今,我们的心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今天要将它收回并令它安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初次修法时以观察修为主、安住修为辅。
随着自己寂止的见解逐渐增上,止观交修就要逐渐调整两种方便的比例,从一半观察修、一半安住修,最终变成安住修为主、观察修为辅。但这些都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
尤其从世间角度而言,初次修行应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准则。在进入胜观后,虽然还是讲解观察修和安住修,但观察修的对镜,就依据你的见解而定。如果是在前行破除心房阶段,那就以决断心之根本作为观察修的内容。安住修的同时配同着当时的禅定,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还是可以直接进入清明无相定,就要根据你的见解定夺。总的来说,配同着的方便主要还是决断心之根本,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还需要做到要善巧运用。
比如持风、剖析调伏妄念即四共前行等一系列方便,在后期的修行中也还是会讲解。由于我们还不能保持座上座下的见解一如,无法做到止观双运,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还要止观交修。在座很多弟子已经求完了成熟口诀法,在以后护持见解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决定是否还需要观察修。
这些道理,我们已经讲解过很多次,因为它非常重要,绝不能把它当成是故事来听!它关系到我们以后的见解是否如理,是否能迅速成办。因此,树立不同的方便法需要善巧一些,要根据自己的见解而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圆满的传承,因此无论什么见解,都是自然安住的,认为反正境心本来一如,无论修学与否,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你自我感觉太好的缘故所致,所以你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功德是否有相应的增长,恐怕结果并不会很理想。所以修行还是要细致一些,踏踏实实、如理如法,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十八)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一
【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
依据传承如理修学,道验功德就会炽盛增长。此处道验增长是指,不仅见解本身境界增长,不变密意相梦境以及一切功德都会相应增长。
【批上佛子勤行之铠甲】
当一切功德增长时,诸位佛子即发愿度化众生的菩萨,就要披上诸佛菩萨勤修铠甲,行持度化众生之事业。
【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
要度化众生,就要为众生多讲一些法。
这是度化众生事业的首要,但前提是自己内心道验已经有所增长,理论有所通达,而不是刚入门就开始四处度化众生。从发心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发心当然很好,但有时还是需要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因为度化众生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其中已经掺杂了世间八法,就与自己当前的修行目的背道而驰,不会有丝毫之利益。即便当时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给很多居士、出家人讲法,仍旧失去了自己的密意。
我们进入佛门修学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成办解脱的首要就是必须背舍世间八法。因为掺杂世间八法的一切善行,都叫做追求世间福报,而不是成办解脱。这样的行善不仅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他人也没有任何利益。禅宗也讲解自度后再去度他,因为这两者永远不会产生矛盾。例如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行持善法前都是发心“愿天下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行善”,并且在行持过程中也没有离开过,因此自度与度他完全不相违。
但实际行持过程中,是否真正在为众生做事业,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护持了正念,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会掺杂世间八法。比如同样是给信众讲法,但有些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口才,得到他人的赞叹;或者是通过讲法得到一些名闻利养,最终可以在当地建设一个自己的道场;希望能因此获得不错的物质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上供下施等等。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是一种善行,但实际当中已经掺杂世间八法,对于最终成办解脱不会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在讲解发心时说过,发心分为三种发心即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和善念发心。恶念发心又分为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其中善愿之发心就是因为掺杂了世间八法,故属于恶念发心,它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因此,我们无论是独自修行,还是为众生降下法雨,都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果发现自己的发心不正,就要及时修正。
(十九)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二
以上讲解的是,要在道验功德增长时再去度化众生,因为道验功德增长意味着烦恼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已经增上。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一旦慈悲心达到普遍,无论行持什么善行,都是在为众生做事业。所以为众生讲法的前提是必须让自己的内心先有一些道验,如果没有什么经验就急于为众生降法雨,恐怕还为时过早。
有时我们会从无常的角度讲解,我们随时都会从人间消失,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还有多长时间;有时又会从另一个方面告诫大家,未来还很长,不要急于去降法雨。你自己本身就没有很多水分,一两次就降完了,以后干旱天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比如前几年云南三年没下雨,干旱到土地都龟裂了。因此,我们度化众生的前提是自己的功德已经成熟增上。
当然,如果要等到自己功德圆满时才能教化众生,可能胡子都已经白了,也没有力气降法雨了。在看到众生感受痛苦而心生不忍时,是否可以先降一点点法雨呢?要记住,在完全没有背舍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种功德的前提下,必须要为众生降下法露甘霖,这也是我们的法则。但若是背舍了三种功德,即便你口中说得有多好,也只是在浪费时间,空耗人身。
所以,在具备三种功德的前提下,以法露滋润众生,意义非常广大。正如龙树菩萨所言,洁白的佛塔在冬天月亮的映照下,会显得更洁白。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下,把你精通的智慧布施给他人,不仅对众生有利,还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和功德。当然,具有三种功德的前提不能丧失。如果不具有这一点,你的讲法就不是真正的法施,即便你认为是法布施,也因为不具备功德道验这个前提,最终无益于自己的解脱。
因此希望在座的弟子,以后从事善行之时,要时时铭记,如理如法修行是我们修行的准则。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二十)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三
我常常告诫身边的在家与出家弟子,当条件真正允许时,为虔诚的信众讲解一些诸如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加行以及上师瑜伽和因果不昧方面的一些教言,非常好。但具有三种功德与三殊胜的前提,绝对不能忘失,否则不仅自己得不到解脱利益,甚至还会受到伤害。如果认为只要自己能讲,就可以去讲法,内心很容易掺杂世间八法。这样的讲法不仅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他人更没有利益,因为你的发心不正。
平常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反观自己的发心:今天所从事的打坐、修加行或看脱噶等种种善行,目的是为了什么?若是为了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则所做的一切善行会有很大的功德,也必须要做。但如果反观自己的发心已经掺杂了世间八法,仅仅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名闻利养而去从事善法,还不如将修法搁置一旁,去好好睡一觉算了。虽然睡觉不是行善,但也毕竟没有造作恶业!因为如果发心为恶,则所做的一切行为都称之为恶,所以还不如好好睡一觉。
在为他人讲法时要诚实地观察自心,现前为他人讲法是真的在慈悲心的摄持下为众生降下法雨,还是仅仅为了炫耀自己的口才,希望得到众人的尊敬与供养才去这么做?若是后一种发心,我想你不用出家了,还是回家该做什么去就做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披上出家人的衣服做恶事,这是罪加一等,是没必要的事。如果我们身上披着出家人的法衣却去造作恶业,这个过失太大了,也没有必要。我们已经恶业累累,不堪重负,何必还要在罪业上再添加罪业?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都懂得这个道理,也不会这么去做。但有时候自己业及烦恼增长时,是否还会护持这样的正念,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相信,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加持,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救怙,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有,也不会顺着这个恶念而发展漂泊。
总的来说,在具备三种功德的前提下,能为虔诚的信众讲一些法,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见到很多虔诚的弟子,对佛法很有信心,但对法的理解却非常浅薄。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虽然导师比比皆是,但真正为弟子宣讲正法者,却极其稀少。
我相信有很多人绝对没有要欺骗众生的念头,但由于自身的修行没有道验,又急于度化众生,所以就会出现以上提到的这些现象。现前懂得这些道理后,就要铭记于心。尤其在讲法时,绝不能不懂装懂。
往昔有一位导师去施主家灌顶,施主一家都非常感恩这位导师:“您千里迢迢赐予我们如此殊胜的灌顶,真的非常感谢!”这位导师说:“如果不是你们这样的施主,我绝不会赐予灌顶。今天完全看在你们的情面上而赐予的灌顶,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得过这个传承。”如果不懂以上的道理,就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
(二十一)浊世此等无怙之有情 应以极大慈悲作摄受 拔除众生痛苦之方便 无勤二利之道精进行 自心若以菩提心润泽 无需勤作他利自然现
【浊世此等无怙之有情,应以极大慈悲作摄受】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时期即为浊世。对于此等没有怙主时代的有情众生,应以极大的慈悲做摄受。
当自己内心充满慈悲心时,无论怎样摄受弟子,都对弟子有利。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过,平常无论是念经做佛事,还是为他人宣讲各种教言,都要站在慈悲心的立场中去摄受一切。
【拔除众生痛苦之方便】
消除众生痛苦的方便,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此无论讲解什么法要,都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们这次选择传讲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也是如此。
从自己修行的角度而言,我相信常在亚青寺的修行者每天听到的导师讲法,已经够用了,现在还需要发更大的心,去救度更多的众生。在救度众生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行为,是否如理如法,就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如果只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而乱说一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无勤二利之道精进行】
若能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下,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方便来消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则无需勤作,就能同时圆满自利和他利。也就是说,在你为他人做事时,自己的利益也能同时圆满。
无论平常修学什么法门,只要有了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二利就会自然圆满,这也是当今修行者之必备条件。
这样一来,以上的偈诵就非常容易理解:如果能依教奉行,道验就会自然增长。一旦自己道验增长,就要以慈悲心摄受无怙的众生,并为众生多降一些法雨。但此时应该时时站在慈悲心的立场宣讲。若能如是造行,自他利益皆会圆满。
【自心若以菩提心润泽,无需勤作他利自然现。】
若能在修学过程中,时时以菩提心调伏自己的内心,则无需刻意勤作,就能在无勤中为众生成办事业,而这就是菩提心本身的功德。因此,无论我们平常做什么善行,都要以菩提心为根本。而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在慈悲心的基础上行持一切善法,则二利任运自成。
以上先讲解了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后面又讲解了当功德增长的时候该如何去度化众生,这些道理都应该有所了解。往昔贤劫时,有很多高僧大德行持讲法等种种事业度化众生,但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浅薄,众多高僧大德陆续示现涅槃。度化众生的事业现前也已经落到我们僧众的肩上。因此,平常要披起历代传承祖师以及佛子的铠甲。铠甲并非是指一件衣服,而是指菩提心。若是具有菩提心,在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时,无论当时的见解如何,都在利益自他。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犹豫,自己在为他人办事的时候,是否就无法利益自己了?当然不是,在具有了菩提心的基础上,行持一切善法都会令二利任运自成。这一点必须要懂,也无需怀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