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3课1-11

创建日期:2022-07-27

  行为学-教言宝藏43课1-11

  第四十三课: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

  (一)执著显现无助解脱

  对于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两天已经稍微做了一点讲解。平常在修学过程中,应该多去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要不仅仅口中说自己所修的无上窍诀大圆满有多么殊胜,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正是由于对相关道理了解得并不透彻的缘故,虽然对密法有点信心,但却难以增上。也就是说,虽然平常也在遵循大圆满的教言行持,但信心不足,身心完全投入其中反而会行成极大的障碍。为了避免产生这些过失,平常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都是初学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理论尚未精通,修行经验也很浅薄,修行过程中面对诸多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助迷茫。此时就应该多去听闻导师们的教言,并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实修体验。这样一来,对于书本上的道理不仅因为导师的讲解而逐渐通达,还能通过实修来体会见解确实是这样树立的。

  总的来说,亚青寺所有弟子平常所修学正行主要是以直断和顿超为主。我们传讲上师这部《教言宝藏》,无论是从成熟口诀法的角度,还是从方便、智慧、善巧运用上而言,都主要是在讲解直断。我们从上师瑜伽导修的角度中讲解如何认识方便,如何通达智慧,以及怎样善巧运用等内容,也都是在讲解直断。这些都称之为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直断教授。

  长时间在高原地方居住的僧众们每年都会有顿超修法,修法的依据无论是智悲光尊者的教言《大圆胜慧》还是事业洲的教言《法性中阴》等,都是我们修学顿超的教言。但要记住一点,顿超中的光明境界能否呈现,完全取决于直断。

  我们在讲解顿超时说过,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总分为二种:业风飘动之相即风点;觉性妙力之相即明点。其中风点所现之相,不需要什么见解,也不需要完全断除起心动念,只要内心稍微宁静一些,眼前就会呈现不同的相,这些相就称之为风点,但它对我们成办解脱起不了丝毫作用。

  相信在座的很多修行者往昔修顿超时,都能在短时间中看见各种形相,比如法性光、金刚链、圆空光,以及五方佛的标志、文武坛城等等,但这些呈现的显现,并不需要你有什么见解,都只是一种业风飘动之相而已。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无需你有任何禅定见解,只需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圆满呈现这些景象。可能你觉得自己当时应该有一些禅定见解,可这些显现并不需要你有出世间胜观,只要止息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即可,也就是说,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寂止即可。但即便它能呈现各式各样的形相,对于解脱也没有丝毫作用,显现再绚烂也仍旧只能称之为风点,属于业风飘动之相。所以,修行绝不能执著于这样的相,因为它对我们成办解脱起不了丝毫之作用。

  (二) 修行人应成熟稳重目标清晰

  很多人说,对于眼前所呈现的种种境相很难做到不执著,因为往昔从未见过。但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见解还不够稳定,也不明确自己修学佛法的目的到底在于何处。为什么要选择修行,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何处?若要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仅仅是为了眼前所看得见的相并且随之飘动自己的心,只能说明你的这种修法还有很多盲修瞎炼的成分。

  小孩子玩耍的时候没有章法,只要开心怎么玩都很满足。如果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带着这样幼稚的心态,成办解脱遥遥无期。也就是说,即便对于书上的道理理解得头头是道,修行时身体也常常感受到往昔从未有过的感觉,甚至修顿超时,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境相时而觉得非常奇妙,但只要以此为目的而修行,就说明你的修行对于解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认识轮回的痛苦,对轮回生起出离心,并对成办解脱有着很大的渴求心,这就是我们当前行持一切善法的真正目的。想要成办这一点,首先要知道解脱必须要具备的特征,而不是仅仅寻求一些感觉或者只是走一个程序。

  首先必须要懂得什么叫做解脱。我们一直都在讲解,无论是解脱还是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这个清净心我们原本都具有,但被无明遮住了本来面目,临时不能呈现。因此如今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消尽无明二取。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为了消除执著。也就是说,消除执著就是我们当前行持一切善法的终极目标。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就应该以此作为准则。若非如此,修行就很容易飘泊于幼稚的戏论,就如同小孩子自娱自乐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很多修行者都非常执著于自己眼前呈现的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确实是由于自己往昔没有见到过的原因,因此会感到很神奇,而不用自主地执著于其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恰恰说明,你的内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成分。

  我们平常都会说,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成熟稳重。从世间角度来说,人如果不成熟,就容易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现前我们已经进入佛门,就更要成熟稳重。所谓的“成熟”并非是指身体长大,而是指内心成熟,对各种教法的认识以及修法中的道验,都有很好的通达。

  如果你依旧处于入门的阶段,修行过程中只是耽著于讲解文字的优美,身体的种种感觉体会,甚至在修顿超时,如同猫等老鼠一般,等着看外境出现怎样的异相,即便你在高原地方求学再久,对于解脱没有多大的作用。

  (三) 执著乃轮回之因

  直断与顿超的光明都称之为光明境界。其中直断所讲解的光明境界是指清明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不讲解眼前呈现的相,而是指修行过程中的清明度。平常我们所阅读的一些直断教言,就是将见解树立于光明状态,这种光明就是一种清明状态。

  顿超所讲解的光明,是指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明点。此处必须清楚风点与明点之间的差异。前者称之为业风飘动之相,而后者称为觉性妙力之相。因为后者在呈现的时候,有体用一如的感受,即无论眼前呈现何种境相,都能执受本体,这种相就叫做明点。

  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眼前常常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境相,比如金刚链或者圆空光。但我在汉地也听过一个名词,叫飞蚊症。眼睛不太好的时候,眼前就会有一些黑影飞来飞去,但这是顿超么?当然不是,是你眼神不好的原因。所以,不要把顿超的境界与这些混为一谈。

  也有些弟子说,近段时间什么都能看得见,就是好像不够稳定,该怎么办?但即便你能看得见,可为什么一定要执著于这些相呢?我相信你的眼睛没有问题,什么都能看得见,但为什么你不说你在来的路上看见一个厕所或者看见一条狗?平常对于这些经常看得见的实物不那么执著,却眼前闪烁不定的左一道光,右一道光如此执著,有什么意义?

  对于解脱,这些真没有任何意义。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看过的相数都数不完,但为什么一进入佛门,就会对书上几句话如此执著?要记住,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书面上所传讲的一切内容都叫诠释,至于书面上所传讲的内容是否真实,就以直断作为定义。如果没有见解,即便眼前呈现了文武坛城等各种境相,也没有丝毫利益。尤其在修顿超时,一旦过于执著外境,境相反而会消尽。

  《普贤智慧界续》中讲解普贤王如来成佛的第三个刹那时说过,若对眼前呈现一切相产生执著,就会形成轮回。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武坛城还是一切光明形象,往昔在原始基位中,我们都曾见过,但由于执著于外境而成为了漂泊轮回之因。如今我们是再度漂泊轮回还是成办解脱,就要看自己是否会对外境产生执著。

  《普贤智慧界续》中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即自现时六道轮回等一切不清净相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坛城甚至文武百尊等清净相,我们都呈现过,但由于没有认清到外者是本体之妙用,而对妙用产生执著,因此形成轮回。如今我们修学顿超时,如果还是不能执受本体,随顺外面的相而飘动,则解脱遥遥无期。因此,能否成办解脱,就看自己在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中是否能过关。

  我们无论讲解直断还是顿超,都在讲解“不能执著”。因为执著会形成轮涅二道,如今我们漂泊轮回,就是由于执著的缘故所致。现前已经知道这些道理,平常就要尽可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无论眼前呈现的相有多么好看、难看,都不能执著,一旦对清净与不清净产生分别,你就是在从事轮回而非涅槃。

  相信在座的弟子无论是修直断还是顿超,都会出现不同的觉受,但要时时铭记一点,绝不能去执著,不能随着它而飘动。不要天天说着自己看得见什么相,或者口中虽然不说,可是一旦修行时,又时时去寻找眼前有没有各种相,这些都是飘于轮回的做法,与涅槃背道而驰。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修行过程中,若没有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执受自己的见解而顺从一切外境飘动,即便看上去是在修行,实际就是在造轮回,而非成办涅槃。

  以上从见解的角度所讲述的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四)修学解脱法必须依教奉行

  从顿超的角度来说,基道果中的果实最终能否圆满呈现,需要依靠行道中的两个特点:以三门之要纲以及以三要义而呈现光明。

  往昔堪布昂琼时代有一位修行者说他平常即便不依教奉行,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眼前也能呈现各种显现。堪布昂琼说:“金刚持所讲解的是真话,所以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如果你所说的是真的,那金刚持就在骗我们。但金刚持不会欺骗我们,所以你的这种呈现即便有相,也不能叫做明点,因为没有依三门之要纲。”要记住,初次修学顿超时,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绝不能打折!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想要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以及信心圆满。如果前两个条件不具备,你的信心也绝不会稳定,距离成办解脱依旧十分遥远。因此,我们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要,都必须要遵循教言。

  这两天有许多信众问我,他是否需要继续看顿超?我想,你还是先好好赤裸一些直断的见解更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顿超就是直断的功德。历代传承祖师也曾经说过,修学顿超不仅仅只是顿超的修学方式,直断虚空三振的窍诀也能呈现顿超。这也充分地说明,顿超的一切光明境界都来自于直断,所以前面直断的基础必须扎实。

  但修学直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依教奉行。如果随顺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虽然临时感觉不错,但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自己通过闻思而来的见解,长此以往,见解并不会很好地增上,彼时内心又会产生诸多疑问。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第一次修行,就必须要借助上师的教言,而不仅仅依靠于文字。

  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说过,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修行过程中仍然必须要借助上师的教言。也就是说,文字作为诠释,可以从总体上为我们指引方向,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仍旧离不开上师的教言。虽然两者之间都是用文字诠释,但其中还有粗细的差别。

  所以,希望弟子们在平常修学过程中,先扎实直断的基础。尤其对于修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显现都不能执著,不能随顺它而飘动。因为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直断,而不是眼前呈现的相。

  记得往昔我在修顿超的第三天,眼前就眼前呈现出一个广大到无边无际的释迦牟尼佛像,非常清晰,当时心里非常高兴:天哪!所谓的顿超真的呈现啦,终于实现内心多年的期盼!但没过多长时间,这个相就慢慢就消失了,并且从那一天开始的二十天之内,再也没有呈现过这样的境界。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感受,眼前会看得见五彩光、圆空光和金刚链等现象,但并不稳固。于是我就去问上师,这是什么原因?上师说,一方面当然是当时见解不稳定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对外境产生执著的缘故所致。所以,修行中真不能执著,一旦执著,则一切都会消尽。

  常常听到有人说,他依然心心念念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相。但出现这些境相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觉受,也就是说见解不够稳定的原因,所以它的出现只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执著太强的缘故所致。希望在座弟子在以后在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这些道理。若能依照这样的教言去修法,相信这些方便都会成为你修学过程中的很好的助伴。

  (五) 一切显现皆幻像无需执著

  无论修学顿超还是直断,目的都是为了解脱,至于修学过程中出现多少意想不到的画面、感受,都要时时执受自己的本体。因为外相、感觉都是过程,本体才是解脱。

  顿超总分为四相: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法性灭尽地相,其中法性灭尽地相又分因法性灭尽地和果法性灭尽地。也就是说,即便是修学顿超的整个过程到了因法性灭尽地,各种显现依然会自然消失,因为一切都是虚幻。既然虚幻,又何必执著?

  当看见天边的彩虹时,无论它的颜色有多么美丽鲜艳,世人都不会执著于它,不会因为昨天看见彩虹,而执著于今天也必须看见彩虹。虽然世人不用“显而无自性”的名称代替彩虹,但也知道“彩虹本来就不是实有的”这个道理。因缘和合时呈现的彩虹随着因缘消散也会消失,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因此彩虹消失以后,世人不会因此而分外悲伤。但为什么我们一进入佛门,面对呈现出的不同觉受,执著却如此强烈,连世间人都不如?作为修行者,我们到底是在修行还是在造业?

  一旦懂得这些道理,在面对各种显现时,就会如同老人看到小朋友玩耍一般,内心如如不动。老人的内心不如年轻人活泼,所以他的思想绝不会随顺年轻人的变化而轻易飘动。当然,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年纪大的人,思维越来越迟钝,但显现上,他不会顺着外面的相而轻易飘动。也就是说,若能真正理解这些道理,就可以在平常修行过程中执受这样的境界,无论眼前呈现什么样的外相、感觉,都会视为过程而不再随之飘动。

  比如你们从汉地来到高原,途中的风景千变万化,尤其和汉地相比,更是美如仙境。草滩上百花盛放,蓝天白云仿佛伸手可及,画面美得妙不可言。但途中也会遭遇恶劣天气,景色不那么美丽的地方。由于你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行道路上转瞬即逝的风景,一旦你离开这个地方,这样的相就会消失,因此不会产生执著,而是继续一路前行。修行也如同这个道理,因此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要时时铭记,无论是修学直断还是修学顿超,都绝不能顺着外相而飘动,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六) 修学顿超必须扎实直断的基础

  有很多弟子常常追着我问,平常他有这样那样的感受,应该怎样看待?当然,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就是为了祈请导师辨析自己所见,所感受到的是对还是错?若为正确,导师会为你做印证,并且告诉你后续该如何修学,补充圆满不足之处;若不正确,就要及时改变,并且指点你如何修法等。但有时我在听弟子的汇报时,觉得弟子对显现的执著非常强。

  平常对于顿超的内容,我们讲解得并不是很多,是因为大多数弟子并没有具备进入顿超的条件,有些甚至连直断都还没搞清楚,又怎么能进入顿超?所谓顿超,是指修行不用按照次第方式前行,可以跳着前进,这就叫顿超。以五道为例,你先从资粮道开始入手,不需要经过加行道就可以直接达到见道或者无学道等等,这就叫顿超。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正是由于此法非常殊胜,所以进入顿超之前,必须有直断的基础,否则仅凭有没有看见各种形象,就想达到目的,可一点也不现实。

  很多经书都曾授记,贤劫时众生烦恼并不沉重,因此也有依靠顿超的显现来树立直断的修法。也就是说,先讲解顿超再达到直断。但后期众生烦恼日益沉重,若仍旧如是宣讲,就容易随顺外境飘动而无法赤裸见解,因此后期不允许没有直断基础者修学顿超。

  往昔我自己修学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会。我们说过,一切禅定的起发点为有相定。但我们从小到大,几乎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心,因此内心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样狂野。如今开始修学调伏内心,定会遇到种种阻拦障碍,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此,为了让我们散乱无度的内心静下来,必须借助一个所缘的对镜,这就是有相定或者寂止,也是一切禅定之基础。

  既然我们修学有相定的方式是通过心缘于某个境而让心静下来,请问在座有些已经听完了智慧转为道用甚至在修第一种辨别即阿赖耶识与法身辨别,知道觉性不需要依赖于外境者,为什么修学顿超时,反而变成“觉性需要依赖于外境”?如果不是,为什么你总是执著于“昨天能看见三个圆空光,但今天只有两个,而且位置也与昨天不同……”?如此时时都随顺外境飘动,扪心自问你的这种修法真的已经超过有相定了吗?只能说明你的见解还是在有相定中,并没有很好地增上和赤裸。为了避免产生这些过失,前面直断的基础必须要扎实,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七)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一

  今天我们就从逆缘的角度当中讲解,什么样的修法对见解增上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

  在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用文字或者用文字所理解的道理掩盖自己的见解,以及随顺文字的词句而进入禅定等等都叫做伺察意见解。

  我们一直都在说,从某种角度来说,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闻思可以为我们以后的修学把握正确的方向。但如果不懂得相关的道理,闻思又会成为后面实修中的一种造作,成为理论掩盖实修的帮凶,最终为变成增长见解的极大障碍。这些都称之为伺察意之禅定。

  比如很多人都会在修行过程中首先想到“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但何谓平静状态?如果止息一切妄念安住于无分别状态就称之为平静之状态的话,请问寂止和胜观的差异又在何处?当然,你可能会马上告诉我:“胜观是了了分明的”。但你前面已经说过,止息一切妄念安住于无分别状态是为平静状态,请问执受无分别状态时,又何来一个“了了分明”的状态,难道说此时的你有两颗心么?所以,你所谓的见解都是你自己造作出来的伺察意之见解,并非真正的见解。

  你将自己的平静状态称之为执受空性,又怕如此一来会成为单纯的寂止,就如同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一般,因此必须还要树立了了分明者——智慧。但此时在你所谓的了了分明状态中,眼前能看得见一切景,耳边能听得见一切声音,但再细致问你能看见多少,听到多少,恐怕就无法继续回答下去了。这就充分地说明,你在以文字掩盖自己的实修。

  再举个例子。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对于眼前所呈现的一切相,你能知道多少,是一知还是多知?我想,多知你是决定做不到的。若要是能做得到多知,此时我将一本书放在你的前面,无论书上是十个字、五十个字还是一百个字,你都能在瞬间认识。但凡夫做不到,因为我们一心只能一用。如果你的心只能做到一心一用,一个个分辨出每个字的话,就说明你的心已经专注某一个境之上,而这就叫耽著。

  因此,你所谓的“了了分明”实际上就是耽著。虽然你看着眼前,但是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这就是前五根识状态。因为五根没有遮止,能看见一切形象,但由于意识仍旧处于迷惑状态之中,并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这里的“知道”有两种显现:一种是已知,即形成意识而执著于某一个境,是为意识;另一种叫遍知,同时能知道一切,即为智慧。请问你能做到哪一点?

  如果你只能做到前者,就是意识。若是能做到后者,就是智慧,但你能做得到的吗?如果你认为自己前者后者都不是,而是处于五根既没有被遮止还能看得见听得见,并且觉得这样的知道就是“了了分明”,我想这多半只能是你在用这个名称掩盖自己禅定见解而已,实际上你所谓的“了了分明”还是一种无知。

  对于眼前的一切形象,你能知道么?如果说知道,恐怕会被判定为第六识;如果说不知道,又会成为前五根识。因此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见解与智慧,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想,你现前什么都不需要回答,还是按照次第道去脚踏实地修行,而不要这样盲目高攀为妙。

  (八)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二

  我们说过,意识转为道用以下都不讲解辨别。也就是说,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实相大圆满,因此五种辨别以上才讲解辨别。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在见解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做辨别,因为此时还没有相应的智慧与境界,只有当你的智慧稍微赤裸一些,对见解已经有所认识的时候再做辨别,才是在纯正的见解中用功。

  我从初次依止导师开始就时常听导师说:“要求这方面的辨别者,多数还是在于高攀。”在没有扎实基础时就想达到很高的见解,可能吗?也许有可能,因为惠能大师可以做到,但你是惠能大师吗?不是,所以对你来说不可能,所以修行不要高攀。

  可能我平常听到太多这样的汇报,很多时候对方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接下去会说什么。他说的到底来自于他的见解还是来自于书面上面的解释,我虽不能说是圆满知道,但判断个八九不离十还是可以的。

  导师面前是否能过关,从某种角度来说,重要也不重要。如果你实际没有相应的见解,即便导师印证你有多么好,又有什么意义?我在汉地见到很多老人家都自称是八地菩萨,但他的见解连寂止都不如,这样的印证有什么意义?他们觉得印证见解的导师不是一般人,所以印证应该也是有道理的。但也要记住,在十六种辨别中有一句话就叫做:“真实语与方便语密意,相似相似易错乱”。我不确认为你印证见解的这位导师是讲解谛语即印证你真的已经达到了八地菩萨的见解,还是为了让你对八地菩萨生信心而树立密意。但无论如何,你当真以为自己是八地菩萨,恐怕是没这个必要的。

  当然,导师是指引我们解脱的引导者,我们在导师面前过关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必须要过关。如果面对眼前所呈现的万物所显之相,对它的本性没有很好地了悟,即便当时能用词句描述万物的本性而在某位导师面碰巧过关,对于解脱恐怕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一切过失一方面来自于无知,因为并不懂得相关的道理,怎么想就怎么说,并不觉得自己的见解有多高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高攀。

  如今我们都已经知道,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我们传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先从寂止开始入手讲解有相定,然后再讲解无相定;而在讲解胜观过程中会从讲解相似胜观开始并逐渐引向于了义,这些都是次第过程。上师并没有在第一次修有相定时就将很高的见解立于其上,除非你有这样相应的见解。据说龙萨娘波尊者的上师降魔金刚,在修有相定即寂止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但属于个别现象,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到。

  (九)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三

  很多人想从理论上突破一切障碍,认为见解应该要具备两个特点:空分和明分,但这两者不能分开而是一如,并且只要自己懂得这个道理,就基本可以过关了。要记住,理论过关不是真正的过关,内心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就不能算是过关。修学还是按照次第修学为妙。

  我在汉地看见许多修行禅宗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修学的方式都是依据惠能大师开悟的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不能说你这样的修行是一种过失,但我想你应该要知道自己现前是否真的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做不到还强行逼迫自己去做,最终结果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因此,现前我们要从寂止开始着手修行,而这就是在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于我们当下还不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应该先知道怎样“应无所住”,然后再“生其心”,从符合自己条件的状态中去创造这样的境界,最终就能圆满修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记住,修学过但中绝不能有教条主义,也就是说,不观待自己的条件,无论自己是否能做到,都以一种方式去做,最终的结果恐怕并不会令人满意。举个例子。同样是一千斤重的东西,曾经有一位大力士能一次性把它背到一公里之外,但后人认为大家同样是人,所以他也能做得到,可是他在千斤重物边上转了百年也没有挪动一米,原因在于何处?就在于后者自不量力。前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大力士,但你是么?你不是,所以你还是必须按照次第去做。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必须要先观察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这些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弟子,平常在汉地禅堂打禅七时,也是以此作为标准:在“应无所住”时执受一切本体,并在没有执著一切外境的前提下了了分明,称之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这个说法可能还是有点勉强,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体用一如时,不仅见解圆满,一切功德应该也随之圆满,但实际是否如此?不是!这也充分地说明,虽然你懂得这些道理,但可能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文字般若,连观照都没有。

  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想要证悟这样的见解,修法就要符合当前的条件,也就是如何次第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就是在告诫我们,初次修法时不能将一切戏论搁置一旁而直接创造无戏论之见解,这是做不到的,因此前面只能依靠戏论来成办无戏论之见解,最终证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见解。这才是次第修法的过程,这些道理必须铭记心中!

  (十)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四

  仅仅依靠思维造作而树立见解者,说着不切实际的言语,称之为狂言;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称之为狂行,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具有如此种种“狂”的表现者,称之为狂言者。

  对于次第根机者来说,将伺察意见解作为成办实相般若中的过程,当然没有任何过错。因为在修行过程中掺杂一些思维成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我们绝不能将它当成终极目标,以为这就是最终的真理、是实相般若。要记住,我们之所以说伺察意之见解用口说是一种口中的狂言,用身体行就是狂行,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自己已经证得的真实见解,此外再没有较此更高的见解,所以称之为狂,因为实际当中它并不圆满。

  既然伺察意见解本身就是狂言与狂行,我们又何必在修行之初依靠意识造作而修行呢?因为我们现前用意识造作成办自性,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将它视为实相般若、终极目标来对待。就好比你要去二楼,将一楼作为到达二楼的台阶,或者视为途中休息的地方,完全可以,但它本身绝对不是二楼。所以要记住,描述时用词必须恰当,不能认为凡是伺察意之见解,就全都不对。

  喇嘛仁波切以前讲过这么一个公案。往昔藏地有一个见解非常高的修行者,有很多信众都慕名投奔到他的门下修行。但这位导师讲法只讲一种法,并且判断弟子的见解也只以是否符合他的条件为标准。如果符合就是正确;不符合,无论怎么显现都是错。可能就是由于这方面不是很善巧的缘故,许多次第根机者被一次次否定见解。虽然他们长时间修学,但是很难达到上师的密意,汇报见解时一次错、二次错、三次错……但导师又不告诉他们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如此一来,很多弟子都灰心丧气,逐渐远离了这位导师,据说这位导师身边最终几乎没剩下什么弟子。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学过程中用词要恰当;在为他人宣讲过程当中,用词也要恰当,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切现象。比如对修禅定的人而言,难道不能当下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能证悟自性了么?如果世人都像惠能一般,还需要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吗?不需要了,人人都能迅速成佛。这样一来,世上还有众生吗?没有了。但实际上,世上还有诸多漂泊轮回者,这也充分地说明几乎所有人的根机都比不上惠能大师。既然如此,下等根机又该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需要依靠次第道修学。

  因此,无论是自己的修学过程还是为他人开示解疑,用词都必须要恰当,不能一根筋地认为“伺察意见解决定是错误的”。这样的认知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圆满甚至是错误。

  (十一) 伺察随逐词句狂言者五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从果中观的角度而言,我的见解是无戏论之见解,因此在树立自宗派见解及回遮他人见解时,必须站在无戏论见解中树立。但在修行过程当中,必须依靠戏论成办无戏论见解。”也就是说,伺察意见解是一个过程,将它视为一种阶段性的功德,完全没有任何过失,但绝不能认为这就是终极目标,就是实相。

  如果导师说伺察意见解是一种狂言狂行,要求你绝不能顺着它而走,你能做得到的吗?决定做不到。所以我们听导师的讲解时要听懂导师讲法的真正内容。

  有一个例子我已经讲过几十遍了,但很多刚来的人可能还没听过,所以今天再讲一遍,相信会对你以后的修行提供一些方便。

  往昔我在汉地遇到一位老居士,这位老居士非常虔诚。汉传佛教的信众修行最多的就是禅宗和净土,这位老居士也一样,她非常喜欢打坐,并且每天打坐时间不少于八小时。我问老居士:“你是依据某位具德上师或者有经验的导师的教授指点而禅修的,还是自己看书或者听光碟而修的?”老居士回答说,在城市中遇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并且还能一步步地指点,这种机会非常稀少,她也不例外,因此她的禅修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平常看书或者听闻善知识在网上的讲解。

  我听这位老居士汇报的禅定见解并不是很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次第根机者。次第根机者初次修行禅定时当然要有个所护持的对境,所以我就问她,初次禅修时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

  我想在座很多弟子听到这句话,都会觉得这个问题层次太低。这个问题确实层次不高,但我这么问的主要目的就想了解一下她的禅修是否有次第。虽然护持所缘境的禅定见解并不高,但却能体现出她的禅定是否有次第道。但是她回答我,她不知道。因为她看到书面讲解的内容是“修学禅定必须要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的平静状态当中安住修行”,因此她的禅修也一直是以尽可能将自己的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为目的而修。当我听到这句回答的时候就知道,这位老居士的修行决定没有一个次第道。

  于是我继续问她:“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很广,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从小乘到密乘之间分为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请问你现前讲解的所谓平静之状态,是以哪一种传承、哪一种乘法而修的平静之状态呢?”老居士说,这个她真不知道,她只是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止息一切妄念,在平静状态当中入手”而修,并且告诉我,她平常看的是显宗的法本,所修的禅定应该是属于显宗吧?我问她:“显密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显宗与世间寂止差异是什么,显宗与外道教禅定之间的又有什么差异?”很多人都听说过,许多印度教信众自小就进入幽静山林,并且天天都无衣无食地去修学禅定,而这样的时间并不是短短几个小时、几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生都如此修行,因此外道教当然也有他们的禅定,但现在你是否知道外道禅定与内道禅定,上乘与下乘的区别在于何处?

  这位虔诚的老居士非常诚实地回答,这些道理她都不知道。当一说到不知道的时候,我就对老居士说:“平静状态适用范围非常广阔,但你并不知道自己所修的平静状态属于哪一个传承、乘法,也就是说,你所修的平静之状态完全是盲修瞎炼。”修行如果没有准确的目标,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在修外道教的世间寂止还是内道的出世间禅定?这就相当于往无边无际的天空漫无目的放箭,只能称之为乱放箭,世出世间那么多平静状态当中,却不知道自己所修的是哪一个平静之状态,这就叫盲修瞎炼。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学禅定,今天讲解这个公案的真正目的也是在告诉大家,倘若不知道自己禅定的准确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请先将修法先搁置一旁,先去一位具德上师座下好好学一下修学禅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修学禅定等一系列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很容易成为这位老居士第二,虽然看上去很努力,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2课17-24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3课12-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