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29-35笔记(2-2)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2笔记
1、第三十二节课[注1:这节课是在晚上近11点时传讲。此时,上师刚开完会且没有吃饭,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进度,仍强忍着身体的饥饿、劳累与病痛,望大家珍惜!]
2、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子一、总说: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将身体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平时也应该这样想:我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已经把身口意都布施给众生了,从此以后,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是未来过去现在,什么地方、什么种类,只要是看见我、听到我的声音、接触我的身体、心里观想我,乃至对我生起贪心、信心、嫉妒心,只要把我作为对境,愿他们的今世来世,直至获得佛果之前都具有极大的利益。
在总说中,我基本上也讲了:从行为上,不管众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行为;从意乐上,不管别人对我是欢喜还是憎恨,都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
3、上师如意宝1987年去五台山,在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的那天,他老人家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无论是对我起信心,还是起憎恨心,愿他们都获得利益而往生极乐世界。”
4、丑一、回向意乐具义: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生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什么利益呢?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5、丑二、回向行为具义(无论别人对我做出什么行为,均会得到利益):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不论任何众生直接或间接把我作为对境,背后恶语中伤、当面诋毁辱骂,或者通过其他的手段加害,用木棒击、用石头打,在他人面前挖苦讽刺,我发愿不但不会记恨报仇,反而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胜缘分。
6、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愿自己成为利益众生的根本):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变成一切无依无怙众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导,并作为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这是佛陀往昔的殊胜愿力而成熟在众生面前具各种意义的事物。我们首先回向,让我生生世世中变成无依无怙、流落他乡之众生的依怙,一切行人的道路或向导。世界上有很多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在旅途中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在这些众生面前,愿我变成引导他们的怙主,具有一定的势力、智慧、财力等等。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并愿作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若有众生想渡越江河、湖泊或汪洋,诸佛菩萨就会化为船筏。
7、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
我愿在求海岛者面前化为岛屿,欲求明灯者前变成明灯,想要床榻者面前变为床榻,愿作为需求奴仆众生的仆人。
“求岛即成岛”:以前的商人为了寻宝,很多年都漂泊在大海中,身心特别的疲倦,为了让他们好好地休息,诸佛菩萨便化现为岛屿,我们也应该想:愿我将来变为岛屿,让疲倦的航行者得以休憩,解救他们于惊涛骇浪之中。
“欲灯化为灯”:世间上有一些可怜众生,长期处于黑暗当中,没有光明,在这些众生面前,愿我变成明灯为他们指引道路,遣除众生的黑暗,令其得到智慧的光明。
“觅床变作床”:如果我们的身体特别劳累,急需睡觉,自己也要这样发愿:愿我变成床榻,给众生带来舒适与安逸。
不仅仅是床、灯、岛,这里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事物,如麦克风、茶杯、笔、各种各样的生活资具,这些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知道这是诸佛菩萨赐予我们的方便,另一方面,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我愿意变成无情法、有情法来饶益他们。
“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凡是需要仆人的众生,愿我变成他的仆人。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1笔记
1、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壬一、所施: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发殊胜菩提心之前,必须要通过七支供来积资净障,同时还要舍施我们最执著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三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执著的。然而,“为利有情故”,我们必须要布施自己最珍爱的身体、有生之年所积累的房屋金银等财产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根。目的是什么?为了一切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方式是什么样呢?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和过去的身体、受用没有办法布施给众生,因为未来的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已经灭尽。然而,善根在未来和过去都是存在的,未来的善根可以通过现在发愿而作回向,比如心里计划要造某种善根,现在便可将此功德回向给众生;过去的善根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成熟,相续中的果报没有享尽,故也可以进行回向。这一点在《无尽慧经》中也有说明,经中说:“心和心所忆念过去的善根而回向有情,作意未来的善根而回向菩提。”因此,未来和过去的善根都可以布施给众生。
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作为凡夫人,要把身体布施给众生,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后面也会讲到,布施身体要到一地菩萨以后才可以做)。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作意自己将来获得佛果之前,一定要把身体、受用、善根全部进行布施。
所谓密宗的降伏法,必须是在远离嗔心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假如你是为了保护自我,以自私自利的心和嗔恨心来降伏魔众,这个过失是相当大的。修断法时也是同样,无始以来众生对“我”和“我所”有十分可怕的执著,为了舍弃这种执著而修持佛法,那么修任何一个法都会变成断法。
上师如意宝如果感觉不太顺利,好像会出现违缘的时候,就念一些断法的偈颂或修持般若法门,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众生,让众生随便受用,这样以后,违缘马上就烟消云散、消于法界了。
2、壬二、原因: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我们舍弃一切的善根财产身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心里就很舒服了,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
依靠这样的舍弃,我们才可以获得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对外境特别执著,对内在的事物也相当执著,这种执著始终去不掉,但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即是所谓的涅槃。因此,舍弃这三者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痛苦、获得涅槃,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死时既须舍”。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无常这个魔一定是会出现的,当它出现时,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人间,身体和受用都要舍弃。虽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或已经回向了,死时也不一定舍弃,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些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用完就没有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无常到来时,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为什么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
总之,舍弃这三者的原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假如要受持菩萨戒,执著这些不太好,因为到了佛果的时候,就没有“我”的事情了,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我”的空间。
3、辛二(别说布施身体)癸一、无条件而布施: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发了菩提心以后,既然我已将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只要他们欢喜,恒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杀害我也无所谓。
当然,对于那些小乘根基或者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世间人来讲,这一点可能难以接受。其实大乘菩萨的很多行为,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不堪为法器的人面前,不能随便宣讲大乘菩萨见解方面的空性、行为方面舍弃自我的六度万行,原因也就在这里。
4、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发了菩提心的人已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纵然他人对自己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也都是可以的。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可见,大乘菩萨戒中所讲的许多利他行为,远远超越了《别解脱经》中的“沙门四法”[注1:沙门在此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出家二众,另一种说为一切入佛门受别解脱戒者,即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谓沙门四法,就是别人打我时,我不还手;别人骂我时,我不还口;别人恨我时,我不恨他;别人说我过失时,我不说他的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都要严格执守的,更何况是已经发过大乘菩提心的我们了。
然而,对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众生的执著特别强烈,《现观庄严论》中说,这是不会障碍任何修行的。尽管它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成佛之前我们不能舍弃。因此,在所有的执著当中,利他的执著、对佛菩萨生起信心的执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执著、贪心的执著,则是最低劣、最不好的。
5、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我的身体既已布施给了众生,只要不成为对他们有暂时、长久危害的业,就随他们的便吧,怎么样损害、怎么样享用都无所谓。
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害,我的身体也不愿意提供,倘若他们让我杀生或是做一些坏事,我的身体也不一定布施,还是自己留着吧,毕竟我也挺执著的(开玩笑)。
这里有一个疑问:此处着重强调了我们要布施身体,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注3:《中观四百论》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得大福德。”意思是说,虽然见身犹如怨仇是众苦之源,然而也应加以保护,因为此身如果具足律仪长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广大的福德资粮。]中说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回答是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但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因此,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身体一定要布施给众生,但为了修持佛法,我们也应该保护它,用两个侧面来解释就不会有矛盾。
所以,布施身体如果对众生有害,我们就不应该这么做。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0笔记
1、壬一、总回向: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学习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随喜等善举,观想将这些善根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获得无比的快乐,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健康无病等利益,最终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摄颂》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就像在食物中掺毒一样,若执著白法为实有,其危害也是同样。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梦如幻来摄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没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故而无垢光尊者说:行持任何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中间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中,最后缘无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即为随解脱分善根,否则,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无法成为佛道之因。
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众生,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把善根用来损害冤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为“用于”。
2、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注1:藏文: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3、癸一、为患病者回向: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我们的善根也应该这样回向:为了治疗世间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当医生。我们内心应当发愿像人药王子那样,真正治愈众生所患的恶疾,令患者完全康复。至于妙药,在世间中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藏药,都可以说是诸菩萨的化现,或者为了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发愿变成妙药。除了医生和药物之外,我们还要做护士来照顾病人。总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看见护士、药物或者医生,都应该想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在心里发愿: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我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
本论在此处的三种回向,分别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疾疫劫、刀兵劫、饥馑劫。根据《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及《俱舍论》中记载,在人寿20岁的时候,人类造不善业极为严重,非天不悦而降下瘟疫,怎样服药治疗都没有效果,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发愿力、功德力和加持力,才能让他们得到利益。
4、癸二、为饥渴者回向: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遇到饥荒的时候,祈盼诸佛菩萨加持,天上能降下饮食之雨,解除众生的饥渴危难,让他们获得饮食圆满。
佛经及《俱舍论》中记载,在未来人寿30岁时,世间上将出现可怕的饥荒,那时人们根本没有饮食,就像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古代人遗留下的粮食颗粒。倘若侥幸找到一粒人寿80岁或100岁时的粮食,他们都说:“这是有福报的人所遗留下来的,如果把它熬汤喝,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对这粒粮食非常重视,将其锁在铁箱子里,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将所有的生存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粒粮食上。或者他们在挖地时,有时候能挖到人寿100岁时的骨架,他们说以前的人类有福报,所以骨架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也能维持生命,不会因饥荒而饿死。这种饥荒确实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当发愿:在众生遭遇这种灾难、没吃没喝的时候,愿我变成他们面前的饮食,帮助这些可怜众生解除饥渴之苦。或者发愿:世间上有如此多的难民和贫苦众生,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愿他们早日获得饮食,远离这些痛苦!
5、癸三、为贫穷者回向: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为了赈济一切穷困潦倒的众生,愿我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像古代的如意宝或大国王的宝库一样满足众生的所需,使各种各样的资具用品展现在这些贫困有情的面前。时时刻刻也应当这样发愿。
《华严经》中云:佛陀能以婆罗门、梵天、帝释、比丘等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趋入不可思议智境经》中也说:“若显现为乐园、珠宝、妙药、明咒、所需资具能调化,则现彼等相应之显色与形色。”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妙药、资具,包括夏天里的空调和风扇,公共汽车、出租车、舟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应该说是佛陀的化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佛陀还化现为莲花、如意树、乐园、美宅、经堂,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化现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
《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佛陀化现为桥梁、道路、门等,为人们提供各种方便。”所以大家在受用一些外境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可能是佛陀的化现。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说:虽然颂词字面上没有直接宣说刀兵劫,但前面先讲了疾疫劫,又讲了饥馑劫,最后间接讲了刀兵劫。所谓刀兵劫,是指在人寿10岁时,众生的害心尤为增长,福报渐渐隐没,身体非常矮小,以头发为衣服,以稗子为食物,由于共业所感,世间上的草木全部变成武器,随手捡起来即可互相残杀,犹如复活地狱重现人间。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发愿,希望自己在那时候能真正利益众生,并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令一切战争统统消失,人类生活无任何忧虑。我们应该发愿:愿他们的嗔恨心早日息灭,世间众生得到和平!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29笔记
1、在“净化自相续”这一科判中,主要分为八个方面:供养、顶礼、皈依、忏罪、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不涅槃、回向福德。
第二品讲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四个方面。既然宣讲了四个方面,那为什么只叫“忏悔罪业”呢?这一品虽然讲了其余三支,但主要讲的是忏悔支,从这个角度将品名叫做“忏悔罪业”。
2、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
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3、壬一、随喜世间善: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
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
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
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
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4、壬二、随喜出世善: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
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5、对上士道的随喜: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
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6、辛六、请转法轮: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他们被无明烦恼的黑暗遮蔽着,被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着,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倘若没有点亮正法的明灯,他们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些众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识的引导,为了利益他们,我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请转法轮。
7、辛七、祈请不涅槃: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假如众生的福报尽了,佛陀将要示现涅槃,这时候我们应当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请佛陀长久住世,千万不要涅槃,不要舍弃轮回中的迷乱众生,一定要救度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