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5课1-9

创建日期:2022-09-01

  行为学-教言宝藏75课1-9

  第七十五课:若未获得善妙法

  一、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可能很多人在听闻这部教言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导师讲得最多的就是共同外前行。是的,尤其最近几次课,我们更是着重讲解了前行的内容。

  相信很多人有时会在有意无意中想到共同外前行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内心也有这样的疑惑:“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我都学过不少,难道今天的我还需要学共同前行么?”要记住,文字上共同前行的内容,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我们今天需要做到的是将共同外前行真正纳入到心相续之中,令自己的内心成为共同外前行,这可不是一件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事。

  比如从文字当中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相信在座所有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因为《普贤上师言教》、《圣者言教》、《前行备忘录》中已经讲得非常细致,我们也都学过相关的内容,即便不能模仿很多,总体来说也有个大概的了解。但仅仅做到这点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天需要做到的是将所理解的一系列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令自心变成见解,而这需要长时间的修行。

  我们当前都在修上师瑜伽,导师也每天都会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这不光是为了修行路上能精进前行,令信心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治烦恼的方便。我们时时都在讲解,由于个人业际烦恼沉重的缘故,智慧福报等多方面功德都很薄弱,现前我们就要以共同外前行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平常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实修方面多观修共同外前行,就会为自己增上福德智慧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修行不能只重智慧而轻视方便

  我们常常讲解观察修在上师瑜伽导修中的重要性。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曰:“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地矣。”也就是说,视观察修为次要而修学禅定为主要者,已经堕入小乘灭尽地了。

  可能有些会想:“没有听到有历代传承祖师说过,着重方便可以轻视智慧,他们也都是在智慧中明心见性,难道这不足以说明智慧的重要性么?”是的,智慧非常重要。但今天我们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告诉大家,我们首先要与历代传承祖师比较一下彼此的根机。如果我们也具有如同传承祖师般高尚的根机,自然是不需要经过前面一系列方便法的过程,而在当下悟证见解。但实际上,我们的根机与这些传承祖师没法对比,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重视方便法,也就是重视观察修。

  相信平常你们也会听到身边很多修行密宗的人说:“密宗着重的是明心见性,宣讲的方法主要也是直指心性。”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看重那么多方便法?方便法再殊胜,也仍旧属于起心动念的范围中,而起心动念本来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去做?

  这么做的真正意义,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说过:“按照次第修学过程,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也就是说,对次第根机者来说,首先必须要认清什么叫意识。虽然意识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但如果不能认识意识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成办涅槃。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方便法对于次第根机来者的重要性。相反,如果能真正执受见解,方便法就更不会被搁置一旁。历代传承祖师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同样也没有讲解它的过失。

  因此,从针对两个不同根机的讲解就能知道,如是运用,完全不是过失。尤其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方便更是必须作为修行重点予以重视。

  三、修行不能执著觉受(一)

  理论非常重要,它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有动力有目标。但如果仅仅把一切都树立在理论之上却没有付诸于实践,则一切见解对你而言,仍旧还在漂泊之中。如同乞丐能对富人家的财富如数家珍,可是他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别人的财富与他没有丝毫关系,他仍旧是一个需要以乞讨为生的乞丐。同理,如果我们今天只是站在理论的角度上讲解佛教的道理,即便描述的词句有多么美妙,由于没有实践的缘故,内心仍旧还是与往昔一般的凡夫无二。

  可能有些会说:“难道闻思没有任何功德么?”闻思当然有功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助于自己对方向生起敬信。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重点是实践。

  尤其从修行的角度而言,能够长时间修学的弟子,真的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原因在何处?从某种角度来说,短时间的修学虽然也非常殊胜,但能这样做到的修行者不在少数。因为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而修行难就难在坚持。可是当我们修到一定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觉受。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则修行难以继续前行。

  比如你要去往某个地方,路途无论短长,沿途的风景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有些地方风景优美,有些则非常糟糕。如果你被优美的风景吸引驻足乃至停顿在半途之中,就有了到达不了终点的过失。所以无论风景有多么优美,我们也不能中途停止不前。相反,如果路途上见到不悦意的风景,觉得与自己最初对于目的地优美景色的想象相差甚运,便心生退意,乃至打了退堂鼓的话,也一样具有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的过失,最终也无法享受真正的果实。

  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当我们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有各种觉受。虽然当时的见解并不圆满,但是在见解逐渐增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觉受是非常正常的。其中有好的觉受,也有坏的觉受。好的觉受有:乐、明、无念三种。从觉受本身的角度来说,它是非常殊胜的。因为往昔作为凡夫,无论平常从事什么样的善法都很难感觉到这样的境界,只有当我们禅修时才能感受得到。因此,我们也将它称之为一种功德。但从功德本质的角度来说,由于当时还掺杂有所知障,所以它并不圆满也不了义,不是一种圆满的境界,只是修行的过程而已。但相对而言,具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也算是有了好的觉受。

  有时,由于我们习气的惯性,只要是遇到好的现象,无论最终会呈现怎样的结果,都会不管不顾地予以接受。如同我们平常喜欢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不管到了那里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只要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就心满意足了。也就是说,当你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各种觉受时,如果止步不前,则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相反,如果不执著当下的觉受,不停止前行的脚步,修行就会继续走下去,直到圆满佛果。

  四、修行不能执著觉受(二)

  修行难就难在当修行出现觉受时,尤其是出现贪嗔痴烦恼炽盛等不好的觉受时,连自己都无法认识自己。相对来说,自己修行以前内心还是挺清净的,可当修行出现不好的觉受时,烦恼比修行前还要炽盛。

  比如进入佛门前,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烦恼并不是非常沉重;进入佛门后直到今天,由于长时间行善的缘故,多方面也都在改变之中,可为什么会在一瞬间产生那么多的烦恼?尤其这些烦恼似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自己始终都无法予以对治,更是难以找回修行最初的乐趣与法喜,甚至还因此而产生一种对修行的厌倦、恐惧等负面情绪。此时很多人都会开始打退堂鼓。当然,也不是说从今天开始就不修行了,而是会为自己寻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觉得今天的修法可以先等一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劣觉受,很多人因此开始打退堂鼓,却不知道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赞叹能长时间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的原因也在此上。

  以前有几个居士过来见我,告诉我说,他们已经修行了三年的时间,并且这三年也非常精进。我当时就赞叹他们:“你们的功德真的很大。”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说三年修行的功德就算是很大了呢?”

  “因为你们在三年的修行过程中,没有想过要退转,也没有出现越来越懈怠和放逸的现象,而这就恰恰意味着你们修行在进步。相信在修学过程中,你们可能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觉受,但由于掌握了方式方法,无论遇到哪一种觉受,都能很好地对治一切烦恼。这就是了不起的地方。”

  我们说过,觉受是一种忽然产生的感觉,它注定不会长久。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曰:“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是指从文字上所了解的内容以及凭自己想象力所了解的一切,都称之为了知阶段,如果仅仅停顿在了知阶段,这样的见解若长时间不做护持则很容易退转。现代几乎没有人再穿有补丁的衣服了,但往昔我们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衣服经常会有破洞,父母就会在上面打个补丁,但是补丁的线很容易断开而令补丁脱落。此处就是讲解,了知就像补丁一样,非常容易脱落,因此我们应该要时时护持正念。

  “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早上远处的群山雾气弥漫,可是当太阳出来以后,或者大风刮过后,雾气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山岚缭绕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会消失。觉受也是如此。无论是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当它出现的时候,不要产生过分的情绪,过一段时间,它自己就会消失。

  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劣觉受的角度来说,感觉烦恼似乎已经沉重到了极顶,自己已经无法对治了,因此内心会产生很多不好的情绪。要记住:觉受无论贤劣都只是一个过程,从见解本质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高低,只不过是我们在接受时会产生两个不同的情绪。面对贤觉受会觉得非常开心,而面对劣觉受时却非常沮丧,这些都是自己在接受这些见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从见解本质的角度来说,贤觉受和劣觉受处于同在一个层次,并没有高低之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再产生这些这一系列现象了。

  五、调伏内心不被觉受所迷

  相信在座很多修行者,修到一定的时候都产生过极大的烦恼,当时的情绪起伏非常非常严重,甚至还会对自己产生极大的嗔恨心,觉得为什么会这样等等。这时就要知道,这样的显现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种觉受。此时该怎么做?就要在自然的状态中对治烦恼,而不是强行靠一种错误的方式去对治。

  我们说过,觉受是一个过程,无论贤劣,如果对于它过于执著,就是一种过失。这时再用错误的方式对治,最终的结果当然也只能是错误。但很多修行人在这样情况下,往往是不管对错,强行依靠某一种方式强制去对治,这样一来,情绪起伏就会飘动得非常厉害。

  如果我们遇到的是劣觉受,则贪嗔痴烦恼就会非常沉重。比如往昔身体还不错,可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突然变得非常难受,医院体检也查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病,这些可能都是劣觉受。这些从我们自心角度中而言是一种觉受;从他显的角度当中来说,是世间空行母在考验你修行的能力:当你面对好的觉受时会如何调伏;呈现出劣觉受即贪嗔痴烦恼变得非常炽盛时,又会如何接受。如果当时对于内心的这些感受产生极大的执著,就说明你已经被世间空行母所束缚,也称之为魔障;相反,如果你能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不顺着它而飘动的时候就称之为悉地。

  往昔密勒日巴在寂静处修行,有一天从外面捡了一捆柴回到修行的山洞时,看到山洞里都是魔鬼,他就想:“我必须要遣除这一系列魔鬼,否则对我的修行可绝不是一种好事。”因此,他把背着的一捆柴放在旁边,坐在地上开始念诵遣除魔鬼的咒语仪轨。念诵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魔鬼不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多,就想到:“可能是我念诵得过于寂静,应该再加念一些忿怒内容会好一点。”于是他又把自己观想成忿怒本尊,口中开始持诵忿怒本尊的咒语,但魔鬼还是越来越多。

  这时候,密勒日巴突然醒悟:“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今生我有幸遇到了玛尔巴尊者,而我的上师讲解驱魔的内容可不是像我刚才所做的那般,而是告诉我一切外缘都是内心所显现,内心本来即为空性的话,又何来执著?如果他们是真正的魔鬼,我与他们一同修学,又有什么不可呢?”当他一想通这个道理,密勒日巴就又坐回了自己的座垫上并和这些魔众说:“咱们一起修行吧。”当下,这些魔众一个接一个的消失了。

  虽然尊者前面无论是念诵寂静本尊的咒语还是忿怒本尊的咒语,是把自己观想成寂静本尊还是忿怒本尊,看上去都是在修行,可是他的这种修行称之为执著。因为他已经将魔视为一种对立实有的存在,此时无论自己做成什么,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都无法遣除这些魔障。后面当他真正悟到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内心本来即为空性又何来有?魔与佛不过都是个人的执著而已。此时就安住于这样的见解,内心自然接受一切,当下魔障全部消尽,一切均变成悉地。

  还有一次,密勒日巴在山洞打坐时,看见边上的山洞里住着一个魔。当时密勒日巴也如同前面一般,做了很多驱魔的方式却么有什么效果。而边上的魔却哈哈大笑地问密勒日巴:“你一会坐着念诵咒语,一会又站起来做一些姿势,是在干什么?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被束缚的话,我这个魔和你有什么关系啊?你修你的法,我在这边过我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的内心被魔束缚,即便今天你真能把我赶出去,还会有第二个魔、第三个魔乃至无数个魔鬼呈现在你的面前。因为魔真正的根本就在你的心中。当你的内心被魔束缚,外在呈现的一切都是魔。”

  世间也有很多“敏感者”。比如有些人由于太敏感的原因,无论眼前看到什么,都觉得是对方身上业障很沉重的原因,自己才会有那么强的感受;甚至过两天还会觉得这个人身上有很多附体,因为看见他或者听到他的名字,乃至他从自己身边走过,总觉得有一种晦气散发到自己的身上,令自己感到很不舒服等等。或者是觉得自己被某个魔所束缚,否则怎么别人都没有这种感受,只有自己具有?这些就是由于太敏感的原因所致。

  举个例子。现在我的面前摆着很多东西,从你们进来直到现在,这些摆放的物品并没有束缚你,也没有给你造成什么危害,因为你并没有执著于这些相。可是我现在一提到它们,你就会开始计较观察了。比如为什么这朵花要放在上面;为什么这朵花是红色的而不是绿色的或蓝色的;为什么这朵花高度是这样的,为什么不再高一点、或再低一点……等等。这样一直计较下去,在这朵花没有移开之前,它决定会给你带来伤害。实际上花还是一样的花,在你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它并没有伤害你;可是当你开始计较它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内心已经有了不好的花,因为这朵花开始束缚你的内心。此时眼前呈现的不仅仅是这一朵花,眼前所看得到的一切都有可能伤害你。即便这朵花来自于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仍旧觉得它是地狱之花,因为你的内心已经被魔束缚了。

  我们讲解这些的道理的意义就在于告诉大家,修行就是调伏好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调伏内心才是我们当前该做的事。

  六、修行不能轻视通达方便与善巧运用

  我们有时会在课上讲解上师的传记,比如初次进入佛门是怎么做的;中间依止导师过程当中是如何承侍上师事业的,后面从何处得到一系列授记等内容;有时也会讲解上师自己修行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如是讲解就是告诫大家,作为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见地。

  说到学习,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无论是学习小乘的声闻和缘觉、大乘唯识、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等教言,还是密宗外三部、内三部,(其中无上窍诀大圆满内三部分为心部、界部和窍诀部,而窍诀部又分为内、外、密、极密四滴),别说一辈子学不完这些教言,就算一千辈子可能也学不完这么多理论。但之所以要讲解那么多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圆满一切法而成办解脱。八万四千法门等于解脱,但在修的过程中树立这么多的理论,是不圆满的。如果认为是不同的书,不同的文字讲解不同的道理,恐怕永远都达不到万法摄一。

  何谓密法?万法摄一和百部归一名就是密法的特点。今天我们作为密宗的弟子,在学习以及在修学过程当中,能否将一切理论归纳到一个名称之中,树立与一个见地之上?能做到者,就称为密宗修行人,因为他的修学体现出了密法的特点。

  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教言看上去是一段一段的,有时候讲解这个道理,有时候直指那个见解,有时候说明证悟这个见解需要什么样的因素等等。这是什么原因?

  要记住,虽然是讲解见解,但由于我们都是次第根机者,无法当下证悟,所以导师不得不从不同角度宣讲。如《如意宝藏论》中讲解显密差异时说过,密宗的特点为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实际上只有一个见解,但由于对次第根机来说,必须具备几方面的条件才能迅速成熟,所以导师不得不从多方面讲解相关的条件。因此,虽然我们有时候会从多方面讲解树立,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修行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赤裸心性。

  我们说过,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赤裸心性当然是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可如果对于如何赤裸心性的方法不通达,想要圆满结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农民种庄稼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收成,但种庄稼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丰收的条件。如果前面的一系列条件都不具备,只是心中想到要有个好收成,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我们所渴求的是解脱,但对不同的根机需要宣讲不同的方便法。比如我们讲解修上师瑜伽时会讲解,从方便的角度来说,需要具备前行之前行两个步骤,入座前行三个步骤、共同外前行四个步骤、念诵仪轨做到依文明观以及修学智慧过程中要知道寂止与胜观等方便;从善巧运用的角度要具备三个步骤;回向需要讲解两个步骤等,圆满通达这一系列条件才能称之为圆满的修行过程。这些是初次修学期间需要的要素,当见解逐渐增上,就需要懂得依靠怎样的方便达到更高的见解,以及如何护持智慧等更细致的善巧运用方式。讲解这么多方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解脱。如果不懂得这些方式方法,一味追求所谓的解脱、成佛,恐怕结果最终难以实现。

  还要记住一点,虽然寻求解脱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使命,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并且具有今生乃至今天就能成办解脱的渴求心,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如果不能将想法树立在正确行为上,反而变成一种极端的思想、极端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无论修与不修,都会处于烦恼之中。所以,修行之前对于这一系列道理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去成办见解,修行过程才会更轻松、更方便、更广大。

  七、修行前要懂得如何修行

  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可以归纳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这一句教言当中:“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很多善行,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去做。”如果不能通达我们以上所讲解的这一系列道理,盲目修行了很长时间,恐怕连自己都无法辨别这种修法到底是善还是恶。

  虽然看上去是在诵经持咒,好像是在行善,实际上是否如此?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没有起到对治内心的作用,无论善法看上去有多大,自己觉得有多殊胜,都只能称之为非法而非正法,对成办解脱起不了一点点作用。

  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如果不遵照正法的法规去做,只是做出修法的形象,可能就会形成堕落三恶趣的因。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从事善行当然很重要的,但前提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属于正法。要记住,成办解脱的唯一因是正法而不是非法。正法和非法都称之为法,但由于本质上不同的缘故,非法不但不能称为解脱之因,反而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所以,只有正法才是迅速成办解脱之因。这一点必须时时铭记于心。

  总的来说,我们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就是告诫大家,以后应该如何去行持。当然,这些道理我们也讲过很多遍了,从文字词句上而言,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重要的是能否将文字所传讲的道理纳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之中,变成自己的见地。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长期磨练串习。

  八、珍惜人身忆念无常精进修法(一)

  上节课我们讲到,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得解脱,今生获得这样的人身有什么意义?

  暇满人身从共同法的角度讲解了十八种珍宝人身,密法方便则将珍宝人身归纳为内外密三种圆满之身,这些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方面观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人身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既然今生已经幸运得到了这样的珍宝人身,就绝不能让它空耗,精进修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是千千万万年行善而得的果报,在拥有这个条件的基础上,迅速成办解脱,才是我们今生得到珍宝人身的使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难得的人身已经得到了,但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身边。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就如同自己手握摩尼宝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转眼间摩尼宝就消失不见了一般,我们明明得到了很珍贵的物品,但没有得到他赐予我们任何东西,这种得到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你今天得到了一辆非常豪华的车子,但你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只是将它停在门口。一段时间后,车子就坏了。本来坐在这辆豪华的车里,可以带很多人去往想去的地方,也不需要像平常步行般辛苦,但由于自己不会运用的缘故,这辆豪华的车子对自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同样一个道理,由于宿世的因缘,今生我们得到了十八种珍宝人身,但如果今天不加以精进修法,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这十八种珍宝人身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世间人内心时时刻刻想到的是:“能把眼前的事做好,可能就是我活在世上最大的价值。”实际上是否如此?我们先不说实际上是否如此,先问问具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否永远都会这么认为?不会的,这只是他暂时性的想法。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这样的思想决定会发生改变。此时你不会想到要将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自己活在世上的最大价值,而是想到不被一切烦恼痛苦折磨,能坦然面对无常才是活在世上最大的价值。

  世人目光短浅,以为把眼前事情做好,就是得到幸福的唯一方式,直到死亡降临时才会知道,眼光必须要放长远一些,不仅要做好眼前的事,还要为更远的事——临终和未来圆满做好准备。否则无论今天各方面条件有多么成熟,等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才发现什么都不是。

  我们着眼于眼前,目的就是为了能有吃有穿,世人认为这就是一种幸福。当然,有的人说他追求的是幸福不是财富,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但无论是物质快乐还是精神享受,仍旧属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快乐。比如有些人作为老师,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培养很多学生,就会令他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他的幸福快乐。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所期望的幸福快乐。可是,即便你生前做得有多么圆满,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我们仍旧没有办法圆满这样的愿望。

  我们往往只想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大价值。”认为只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相信,从小直到现在,我们所追求的这些生活并不是没有实现过,每一个人都享受过。比如我们都曾吃过山珍海味,穿过锦衣华服,但对今天的你我来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即便我们现在已经拥有这些吃穿用度,可是一旦无常降临,几秒钟后,这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了。

  所以,我们的眼光真需要看得远一些,要多想想无常,想想何时死亡、何处死亡。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会死在哪里。也许我们觉得会躺在自己的床上迎接死亡,但是谁能确定死亡一定以自己想象的方式呈现。有很多是死于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最终在哪里断气,以哪种方式断气,谁都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当死亡发生时,只有我们生前所修的法才能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从三个角度当中去观察,相信对于修行的乐趣就会越来越增上。

  九、珍惜人身忆念无常精进修法(二)

  关于珍惜人身,忆念无常,精进修法这些道理我们已经讲过不少,今天就不再重复了。我们每次都会稍微提一下的原因在于何处?对于修行者而言,如果失去共同前行的陪伴,也许能精进修法一天一个月,可是时间再长一点,比如一年乃至一年以上,恐怕就不太可能了。即便你在这一段时间里做出了修法的形象,可实际上修法也多半成为了一种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有成办解脱,拯救众生的意愿。所以,时时刻刻与共同前行相陪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每时每刻都不能与共同前行分离。

  可能有些会想:“如果天天想着这些事,不是给自己添加很多烦恼么?本来我对死亡没有那么恐惧,可是这样长时间如是观想,就会对死亡越来越恐惧了,这可怎么办?”要记住,只有当你对死亡有了恐惧,才能达到不恐惧的地步,才能去改变它。

  我们说过,一个人想要改过的前提是必须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哪一方面不好,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他改变缺点。因为他自己觉得是对的,既然是对的,为什么要去改变呢?只有先认清自己的错误之处,才有改过的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真正对无常产生恐惧的时候,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不恐怖的境界。

  往昔曾有一位雪域高地修行者前往中原。当时汉地的佛教也很鼎盛,因此他们彼此有了许多交流。其中有个人就问这位修行人,雪域高地上,谁的胆子最大?这位修行人回答说,米勒日巴的胆子最大。

  “他的胆子有多大?”

  “密勒日巴是不怕死的人,所以我们说他的胆子是最大的。”

  也曾经有人亲自去问密勒日巴这个问题,尊者以道歌的形式回复了他。尊者说:“我不是不怕死的人,可能是由于宿世的因,我曾经造下很多的恶业,最终的结果也非常残忍。我因此怕死而进入佛门,也因为怕死而依止导师,并且因为怕死而独自一人进入山洞长时间精进修法,但最终怕死的念头消融于法界,我已经不怕死了。现在我不怕死,正是因为我以前太怕死了。”

  由此可知,我们现前就应该让自己有一种对死亡发自内心的恐惧。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不怕死,因为内心深处,他还是没有接受“我可能会当场死亡”的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虽然觉得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也认同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但绝不认同自己可能现前就会死亡,可能明天就会死,或明年就会死的说法。但这个“不认同”并不是功德,只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总觉得有一个不会死的力量支撑自己现前不怕死的想法,实际上当死亡真正呈现在面前时,任何人都一样,都怕死怕到极顶,没有一个不怕死的。

  往昔我们在亚青寺时,有一天刚从上师这里上完课出来,就看见远处有一个尼众直接从山上跑下来,一头扎进了河里。当时已经快到秋天了,河水很冷,她在河里头出头没,伸手呼救,边上的人都想去救,可是由于河水湍急的缘故,都束手无策,只能急着在岸边团团转,一点办法也没有,最终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河水冲走。

  后来周围的人说,这个尼姑前两天好像就精神不大正常一般,言行都与常人不同,那天更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就从山上跑了下去,一头扎进河中。当她从上面往下跑的时候,相信她的内心是决定不怕死的。如果怕死还敢跳河么?今天别说是跳入真正的河,没有什么原因,恐怕我们连小溪也不敢跳,万一下面是沼泽可怎么办?总之,我们都会考虑自己做事的后果。但是她一头扎进那么大的一条河里,可以说她在冲下去的时候是真的不怕死。但当她冲入水里以后才真正感觉到不好受,开始怕死,所以拼命喊“救命”。如果她怕死,为什么会跳进河里?所以,别说是一个正常人,甚至精神有点不正常的人,在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为后,面对死亡时也一样非常害怕。有的人觉得这个尼众精神不正常,就应该不怕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们所谓的“不怕死”,不是说自己真的不怕,而是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死亡的危险。一旦真正面对死亡,我相信每个人都很怕死。在死亡面前,我们的胆子都是最小的。因此,今天就必须要面对现实,长时间如是去观想无常。尤其对死亡无常还没有敬畏心时,更是需要长时间观想。

  比如今天你感觉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但第二天体检时,仪器上的检查结果显示你已经得了不治之症,甚至余下的生命也很有限了,此时你还会觉得无所谓么?恐怕那时候都觉得“很有所谓”了。平时说自己不怕死的你,当时可能就是胆子最小的人了。为什么前面的你这么大胆呢?因为你认为自己身上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内心时时刻刻都在排斥它、蒙骗自己,而当现实真正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就觉得自己非常脆弱,并且脆弱到了极顶。我们今天如是观修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修行人,但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以上是从共同角度讲的一些内容,也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方便法。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我们就很难精进修法。虽然也知道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但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还是处于懈怠和放逸之中,对于修法得过且过,觉得今天没有时间就不修了,等明天再说,或者拖一段时间再说等等。当具有这些不精进等显现时,你的烦恼就无法减少,福德也无法增上,成办解脱的果位更是遥遥无期。因此,想要具有精进和信心的前提是必须要具备共同前行。以上讲解的这一系列道理,今生请务必铭记,因为它非常非常重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0-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5课10-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