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25课1禅定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五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分为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讲完,现前所讲解的是不共同内前行。
当前我等在坐的弟子,都是以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行持而成办解脱者,那么平常在行持这种等持的过程当中,时时要铭记,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般,要成办解脱,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具清净之传承。
但可能有时候我们在座的弟子,有些会觉得,为什么要天天讲解这四种要义呢?能不能再讲解一些其他的教言?当然可以,但是这四种要义非常重要。
我们这两天已经讲过了,作为密宗的弟子,能否称得上密宗,那就看看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散”;在实修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收”。从这个角度当中看看,他今生成办解脱,能否遵照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而行持。
现前我们有时候必须要站在“收”的立场之中,行持一切善法,这时候必须要记住这四个特点。不管你现前修学成熟口诀法乃至修学本尊,只要进入无上窍诀大圆满迅速成办解脱者,必须要具备这四个条件。
当我们平常修行自己禅定的时候,反观自己的内心:
第一,“通达方便”方面如何?
“通达方便”方面,前两天已经讲述过,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从总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那么初次开始形持善法之前,第一“发心”如何?
在进入正行状态之中,“正行无所缘”,了解得如何?认识的如何?
第三“回向”圆满的如何?
那么从细节的角度当中,还要具备众多方便道。譬如说,我们在修学成熟口诀法过程当中,把前行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
虽然下乘派当中也有这样地传讲,但与无上窍诀大圆满有不同的特点,必须要铭记心中为妙。尽管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当前我们所证悟到的见解,能否迅速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这些方便道之上。这些殊胜方便道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的。
当前不是也有很多弟子都在问:我已经形成这种等持的时间并不短暂了,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这两年也不能说完全对禅定没有什么经验,从总体角度来说,见解还算不错的,但是总觉得这个见解进展得太慢了。前一段时间,乃至去年的时候,好像也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今年可能从法的角度当中理解更深一层之外,但是好像境界之上,仍旧是这么一种境界。
这充分地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我们平常,第一“通达方便”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合格,乃至圆满。是否是这样的?反观我们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在修持禅定的时候,第一“通达方便”,这一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早上你一起床的时候,是否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还是只是走个过程,就直接进入到等持之中?若是这样的话,即便你现前有相对的等持,但这种等持很难迅速增长,乃至圆满。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这样讲解一些。有时候,站在理论的角度当中,我们需要通达很多很多理论,因为它能形成成办解脱之辅助,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时候,站在究竟的立场之上、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上,我们也必须要“收”一些的。仅仅“散”,对我们以后的修学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前两天我不是给你们说,当前我在汉地看病期间,也遇到不少的居士和出家人,说他们已经学过《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很多殊胜的一些教材,但是现前仍旧不知道该怎么去修法,这些都是由于只会“散”不会“收”的缘故所致。
我们现前在座的弟子要知道,既要会“散”,还要会“收”的。因为若不会“收”的呢,那就如同阿底峡尊者所传讲般,“散”里头并不含有万法摄一之窍诀。
所谓的窍诀,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就称之为窍诀。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也称之为窍诀法。为什么说它是窍诀法?因为里面已含摄了所有的一切教派,所以称之为窍诀法。但是光走个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管现前修学的法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都要铭记心中。
刚刚所传讲的这四个条件非常非常重要,第一“通达方便”,比如站在上师瑜伽导修的立场之上:
第一前行之前行,你对整个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如何?
当然,初次我们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总觉得“上师瑜伽导修”的标题,不过是五加行其中之一,难道这还算是密宗殊胜的见解吗?
是的,由于初次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密宗,乃至对密宗很多教言并没有得到的缘故,因此仅仅听到“上师瑜伽导修”标题的时候,总认为它就是加行的一部分,但实际当中里面含摄了所有一切教派。
我们这两天所传《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当中,把汉传佛教所有的一切传承、藏传佛教所有的一切传承、南传佛教所有的一切传承,乃至佛教所有的一切传承,都集中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讲解,把它称之为前行之前行。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你对前行之前行的理解如何?
若总觉得“上师瑜伽导修”是很殊胜的!
谁说的?
我的导师说的,但实际当中有多么殊胜,这个我不懂。
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现前初次对上师当然都觉得有一种新鲜感,但是随着时间的飘动,达到一定的时候,若要是对法没有一点点认识,那你的信心决定会退转的。因此,为了护持这样的信念,所以前面必须要通达这些道理。
前行之前行非常重要!去年08年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前面前行之前行也讲过一些;今年在耍坝子之前,我们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虽然后面的部分,由于时间的缘故,讲的并不是那么细致,但是我想前行之前行部分,相对来说还是有些细致的。前两天我也告诫旁边的一些弟子们,能不能把它整成一个光碟?
因为现前也有很多很多弟子,都想好好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总说上师瑜伽导修殊胜是不圆满的,必须要知道,从哪一个角度当中殊胜?怎么殊胜?等等,必须要通达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光碟非常重要,过一阵时间,可能我们手中都能得到。但前两天在座的弟子,都已经得到这部教言了,这就是前行之前行,看看自己对前行之前行的理解如何?
当然,我们平常所修学的一切教法,包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也聚集在前两天所传讲的前行之前行之中。
第二在入座前行当中,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与其他教派不同的特点又在何处?
前两天,乃至去年08年的时候,也已经讲的很细致了,必须要通达,绝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区分而搁置一旁,而去轻视它,这样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乃至现前的等持、禅定的迅速增长,会形成很大的违缘。
第三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从这个角度观想得如何?
因为我们要是没有这种基础,即便对前面乃至后面的法有多么大的通达,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就是指的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前行之基础。
因此,反观自己的内心,你对共同前行的观想如何?平常懈怠和散乱的时间,是否还像往昔一样那么多?若具有的话,你以上所理解的共同前行,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但在细节当中,对共同前行的理解并不圆满。
即便你在高原地方住过多少年,依止的导师有多么多,依止的导师有多么殊胜,但若要是教言不能纳入心相续之中的话,那即便这些缘有多么殊胜,也是无济于事的。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依止的导师,是我等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但最终还不是堕入三恶趣之中了吗?因此,时时需要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对共同前行的理解修行得如何。
第四不共同内前行,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第一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乃至接受四种灌顶的整个观想,和最终融合到无二之中,是怎么融合?理解得如何?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整个过程当中已经讲授过了,应该如是具有为妙。
第二,在修学正行的过程当中,主要讲解“认识智慧”。
那么我们现前按照方便教授的立场之上,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直到安住调伏妄念、以后智慧转为道用、四大解脱当中的本来解脱,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对智慧的认识是怎么样的?
当然初次开始进入这种法的弟子们,因为当时导师讲解的并不是那么深奥,即便为你传讲,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全都了解是不大可能的;但初次导师为你传讲的,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的整个禅定,现前修学得怎么样了?见解增长的怎么样了?还是一直有一种高攀的现象?
把前面的这些搁置一旁,去寻找另一个见解,是永远不可得的。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为妙,在这一点上,我们天天都在传讲。
即便是这两天就要回家的一些居士,只要你能在理解《上师瑜伽导修》之上,按照上面的要求,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只要前面的禅定达到一定的时候,下次我们再见面,我可以给你讲解,直视调伏妄念或安住调伏妄念,这要根据你个人的见地来定夺。
总体来说,前面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这就叫做“认识智慧”。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讲解“禅定”,就是“禅定度”。
在讲解禅定的过程当中,从初次开始讲解禅定,乃至最终见地以上的见解,里面也有些解释。我们就在上面细致讲解一遍,这也就是讲解“认识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啊。
第三,在承办这个见解的过程当中,光知道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即便你对登地以上的见解,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有多么认识,但仍旧是一种伺察意,那怎么能把前面的禅定转化成后面的禅定之中呢?那就是“善巧运用”。
当你出现昏沉掉举,乃至各式各样现象的时候,调整烦恼的方便如何?从粗的角度当中来说,就如同前两天,堪布昂琼在前行部分当中所传讲般,初次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怎么样把意识转为道用?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在座下。
若坐上的时候,能稍许做到一点,座下的时候仍旧被妄念束缚的话,这种禅定进展绝不会很快的。所以我们不但要在座上的时候转为道用,在座下的时候一样也要转为道用。
那么再问问,你平常的善巧运用做得怎么样?当然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由于见地不够的原因,所以很难做到智慧转为道用,那么前面意识转为道用,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做得怎么样呢?
按照《上师瑜伽导修》里面,华智仁波切所传讲的要求,从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之中的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都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前两天在《前行备忘录》当中,所传讲的一切转为道用,都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那么现前剖析调伏妄念做得怎么样呢?
有时候细致观待,由于我们平常对剖析调伏妄念做得不如意的缘故,所以平常具有很多烦恼和痛苦来源于此。前两天说过,作为一个有情众生,平常的思念永远没有离开过四个范围:快乐之因、快乐之果、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那么,当呈现这四种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转为道用的?
若要是真正能转为道用的话,还会像平常所说的有烦恼痛苦,乃至有时候修学不圆满等等的现象吗?绝不会的。
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平常我们的见解,乃至自己调顺烦恼的方便,还是有点高攀的。从成熟口诀法的角度当中来说,我们不但已经求过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细直视调伏妄念缘起性空、安住调伏妄念智慧转为道用,四大解脱都已经求过了,但是求过,乃至走个过程,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这样的见地。
前面的这些法永远不能断绝,尤其是已求完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平常调顺烦恼的过程当中,更加善巧一些。什么时候粗直视调伏妄念?什么时候剖析调伏妄念?什么时候细直视调伏妄念?什么时候需要安住调伏妄念?要更加善巧一些才对。
绝不能变成一种死的方式:当妄念起现的时候,仅仅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压制这种烦恼,临时把烦恼完全当作一种过失。
前两天说过,烦恼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都不假;若能把它转为道用的话,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这也是一点都不假的。这个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平常调顺烦恼之上是怎么做的。
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非常非常重要,你若能把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完全铭记于心,平常如是去成办的话,你的见解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决定会达到圆满的。
可能有些人会非常自信地说:“我平常就是这么做的!”
是这样做的吗?第一,“通达方便”上面,按照无上窍诀大圆满修行方便的要求“第一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平常你在打坐的时候,当然白天到外面打坐,可能是直着身体打坐的,但是早晚在家打坐的时候,是否又拿一个什么很软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背后,说是要不这样的话,会感觉到腰痛等等,是这样打坐的吗?有时候感觉到自己有些疲劳的缘故,眼睛也就自然闭上了,是这样的吗?说是这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习惯,我想也不是吧。
“第二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当中,主要讲解五根要自然一些的,平常能做到自然吗?
初次开始修学等持的时候,众多弟子都偏向于一些强制的,也就是紧张的状态之中,这是非常正常的。
在我们初次开始修学时,希望不断进入自然状态之中,所以前面是有些紧张,紧张的目就是怕进入一种昏沉、掉举中。乃至平常打坐的时候,怕一不小心又进入散乱之中,所以身体和心,时时都偏向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时候,由于希望尽量进入到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中,若前面不稍许紧张的话,就怕会完全进入到一种断见之中、无念状态之中。
是的,尤其是眼睛一闭上、五根一内收的时候,趋向于一种睡眠状态,这是很正常的。就是为了怕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在打坐期间,像很精进的弟子,一旦产生这样的显现,心里就感觉到非常烦恼:“我一个修行之者,尤其从千里迢迢跑到这边来,修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把这个禅定修好的吗?但现前为什么这么昏沉?”所以对自己也就产生很多反感,这时候更加紧张,这非常正常。
当然,不精进的人全都是无所谓的,坐在那边,昏沉就是昏沉,掉举就是掉举,完全无所谓。尤其是进入昏沉状态,他还觉得非常高兴。
要记住的是,时时都站在紧张的状态当中,这对成办等持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要记住的是,若要是这种紧张状态达到极顶,也就是过分的时候,那就会变成身心不健康。所以要放松一些的,我们一直都在传讲自然一些。那么反观自己的内心,你平常从身的角度当中、心的角度当中,自然状态做得怎么样呢?
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一旦不圆满,仅仅说“好像从自己的角度当中三者有所圆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百分之百的圆满,必须要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一圆满,所以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这就是刚刚所传讲的“第二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
“第三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从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用成熟口诀法的词句来说,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方面,“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做的怎么样?
因为它要讲解一些过程,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一个标准------这是暂时做不到的,所以它必须要分为几个次第。那平常所传讲的这几个次第,做得如何呢?是否还是遵照一种方式,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若是这样的话,禅定进展决定不会很快。
因此都要铭记心中,在课堂上面如是传讲的目的就在于,因为平常单独为你们一一传讲,这样修那样修,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两天我身体也不是很好。我们就在课堂上面讲解一遍,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了,不管你是在高原地方呆过多长时间的弟子,还是刚到YQS来的弟子,只要把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都铭记于心,那这就是我为你传讲的全部。
当然,下面还有很多印证的见解,但这必须要修出来,不是想出来和说出来的。只要你能把前面所传讲的法都铭记心中的话,后面的法我们就好说了。好的,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下面呢,我们继续开始讲解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波罗蜜,前面以上我们已经讲完四个波罗蜜,现在已经开始讲解到禅定度。
上面所传讲的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因为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像上面所传讲的这样的现象,作为一个修行之者,应该要一五一十如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般奉行为妙。
好,下面我们开始讲解禅定。
[禅定度:要修禅,一开始禅定的因缘要样样俱全,]
禅定的因缘,在《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之中说过的,必须要具备三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三种。
这里头在讲解禅定的过程当中,也讲述了很多关于地处清净的一些要求,地处清净对一个实修的弟子来说非常重要。在高原地方,为什么有些人要选择在幽静山林当中打坐呢?原因就在此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地处清净。
地处若不清净,若要是太愦闹的话,那对我们的修法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当然,作为在家的居士,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事业,说天天跑到幽静山林去打坐,是不现实的。那么即便在家里打坐的话,像有些条件允许的弟子们,就在自家整出一个小的房间、一个佛堂,作为平常打坐的地处,这都非常好。因为要记住,在愦闹之中去修学,你的修法决定不会很好。
那么现前已经作为出家的弟子们,那当然要依止一个幽静山林去打坐,这是必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不管是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还是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都是遵照这种方法而成办解脱的,那我们现前当然也要依止这一点。
现前在YQS,虽然人数比哪个地方都多一些,但其实YQS也算是一个幽静的地方,为什么?所谓的幽静是指的什么?
平常耳听得着的一切,都讲的是佛法;眼睛看得见的一切,都是各个僧众在各个地方修学。如是这两种外缘会束缚自己的内心,让我的心也进入这样一个行列之中,所以它就叫做幽静山林。因为幽静山林的目的,就是由于看不见,乃至听不到各式各样世间琐事的缘故,所以内心比较清净,初次只能做到这一点。
当你的见解逐渐增长的时候,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即便你就在十字路口打坐,也就是那么回事。当外面听见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那时候什么也束缚不了你了。
但是初行者决定是会被束缚的,我这两天也说过,在汉地很多弟子都愿意很多人坐在一起打坐,我并不是完全反对,但还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告诫他们:人多打坐,长时间打坐,可能不是一件好事的。
因为当你面对着这个人的面,那个人眼睛一眨,虽然你不跟随着他眨,但你的心也已经一眨;那个人动来动去的时候,虽然你不跟顺着他动来动去,但心里一直想“这个人怎么坐不住啊”,心里有时候还会起烦恼。当这一座结束以后,到了外面,见到第一个朋友就说:“我刚刚前面有一个人,天哪,不知道今天吃了什么东西,不停地在前面摇动。”等等等等等,这就说明,他人可能在摇动,但是你的心更摇动。说不定他前面是一种习惯性身摇动,但是你最糟糕是心摇动。
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初次开始修学期间,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住寂而修行,原因就在此上。
我们昨天不是已经讲过吗?如寂光大师所讲解的“独自一人能修佛果”,因为一人在一处,完全可以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因为当时眼睛看得见的、耳朵听得着的,都没有那么多世间的琐事,这样对清净自己的内心,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一人修行修佛果”。
“道友二人修善缘”,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也在修,我也在修,有时候由于一个人不精进的缘故,看到另一个道友精进的时候,能生起这个善缘。但是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还会闹出很多很多关于世间琐事方面的一些事情,是否是这样,我想我们在座的弟子都有一定的经验。即便我们现前在高原地方,平常也在打听着,现前汉地怎么样的,你们家乡怎么样,这边怎么样等等等等,所以像世间这样无聊的琐事,两人之间绝对会闹起来的。尤其在修的过程当中,也并不像独自修学般修得那么好,因为两人是初行者。
要是后面两人都已经达到缘起性空之见解的时候,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点都造不成损失。但这种见解对初行者来说,还是极其遥远的,所以“道友二人修善缘”。
“三至四人以上是贪和嗔因”,三和四人一起长时间修的地方,决定有贪心和嗔恨心。我们为什么这么说?若要是很多人召集在一起,前两天是朋友,等两天又会变成怨敌,原因就是我们平常时时擅言的口,说出一些与正法相违的事情出来。
所以我们今生要成办佛果,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为妙,这就是寂光大师所讲解的法。
所以平常我就告诫汉地的很多居士们,一个月当中召集一两次,是非常好的,但平常呢,还是独自在自己家里打坐是最好的。因为独处打坐,就没有那么多愦闹。也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干扰。这里头的干扰,包括身的干扰、语的干扰,就是五根呈现的五境之显现,都会导致成内心起昏沉或散乱之干扰。
[需要依止两种远离。是哪两种远离呢?一是身远离愦闹,二是心远离妄念。]
要记住这两个道理啊,作为一个修学禅定的弟子,起先必须要做到这两点:
第一、是身远离愦闹。
指的是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打坐,要独自进入一个幽静山林当中去打坐,这是上品;中品是在一些寺院当中打坐,因为寺院当中,像往昔的寺院,世间的琐事是很少的,但现前的寺院是什么样,我就不知道了。即便要寻找一个寺院,也要寻找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代留下的这种良好习惯、修学圣地式的寺院;若要是下品的话,就在自己家里找一个独间,自己一人可以在里面打坐的这么一个地方。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初次开始修法期间,外缘对我们的心造成很大很大的损失。只要没有外缘的话,调伏自己的内心,乃至见解增上,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绝不能轻视。这就是第一身远离愦闹。
第二、是心远离妄念。
但这必须要讲解几个次第,因为妄念适用的范围太广。像我们平常讲解的时候,剖析调伏妄念,它也要远离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安住调伏妄念,也要远离妄念。远离妄念适用的方法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这整个过程。
因为现前很多修学之者,从总体的角度当中,都已经认识到远离妄念这个道理。但是由于不懂这个方便道,和这个次第道的缘故,终究无法调顺妄念的最大过失就在于此上。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要依止一个传承,要依止一个具德上师,他才能为你传讲,如何调伏妄念的整个方便道。
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我们在认识这种如何远离忘念之上,也必须要通达这些道理。应该要看得远一些,智慧要细一些。站在两个不同的根基立场之上,一种是次第根机,一种是利根者。
对于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的根机,那远离妄念的方便,不需要走个过程,直至心的本性,当下即能开悟,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这是第一种利根者。
但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吗?你能不能做得到呢?谁给你念诵一下《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看看你的内心是否已经变软了?还是比往昔还更坚硬?若要是比往昔坚硬,那就说明你还是次第根机,还是要遵照方便教授的方式来承办解脱为妙。
第二种是次第根机,必须遵照方便教授的方式来远离妄念,必须要通达这个过程。
按小乘的话来说是五道,唯识宗以上讲解十地,中观讲解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宗讲解四相。用我们现前修学的法来说:
成熟口诀法,讲解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
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
调顺烦恼之上,讲解剖析、直视和安住三种调伏妄念;
用净土的话来说,要懂得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
用禅宗的话来说,要知道文字观照和实相般若。
必须要通达,因为这些都是为了远离妄念,但是它有一个具体乃至圆满的方便道和次第道。
要通达一些,绝不要变成一种死死的,行也得这样,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过去的妄念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在中间无念状态当中护持。一次行,可能感觉到还可以,因为妄念没有束缚这种状态啊;第二次妄念可能会束缚,但即便束缚,也可以仅仅依靠强制的方式去压制烦恼。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今年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后年也是这样。就如同我小时候读小学一般的,我的同学,老师说他现前读一年级,明年读一年级,胡子白的时候,可能也就是一年级的。如此修学的弟子们,今年的等持也就是这么强行压制烦恼的无念状态当中,明年也是无念,后年也是无念,到后面的时候,也就在无念状态当中离开这个世界。当然见到阎王爷的时候,也强制压:“阎王爷,你是无念的,是空的!”但是我想,阎王爷是一点都空不了的,他可能拿着不同的兵器向你身上扔过来,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空的。
空不空,我们现前可以把头直接往墙上撞撞,就把这个墙当做阎王爷。你说这个墙是空性,能不能空呢?所以有时候修法应该要切切实实一些,不要活在虚幻之中。
有时候会产生“感觉”,但自己的“感觉”并不圆满。如果我们的感觉是圆满的话,那我们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贪、嗔、痴。难道它就是最高的境界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决不能顺着自己的感觉而飘动,我们的感觉若为对的话,释迦摩尼佛为我们后代弟子传讲这么深奥的法,就起不了什么对治力了。
我们的感觉是被习气烦恼束缚着飘动的,所以它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是假的,那么必须要用真正的角度来树立,暂时只能用“假”和“真”来树立,因为再无法用语言词句来树立了。
有些人站在禅宗的一些公案之上说:要是有个“假”,有个“真”,那不都是一种妄念吗?华智仁波切说:善乃分别心,恶亦复如是。如果用真正角度树立,应该是这样的。
但现前先不要这样讲,我们在该参禅的时候还是要参禅。现前是按照共同法的方式来传讲,这时候不要拿着什么空性掩盖一切,否则一点都起不了作用。
比如说,平常在修学一切禅定过程当中,因为现前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本体和妙用的关系,所以平常在安住的时候,不管妄念如何起现,都已经知道是妙用,所以不去观待它,它自然就消失了,这就叫做“体用无别”。
天哪,如果这就是“体用无别”的话,那我们还要进入那么多的法门,乃至行持这么多的善法,有什么意义啊?那我们只要在前面也就学这么一个理论,然后假装在那边打坐一下“执受空性”,然后“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是虚幻的、任运自成的,没有什么因果乃至因缘关系的哦。如果执受在这个见解当中,那么妄念会自已消失,这是妄念本身之规律,你可能就在想这个“妄念规律”。
这只不过是在妄念本身的规律之上,你再加了一个分别心,但这不叫做见解。要注意到今天在讲解禅定的时候,就在赤祼自己的见解,就在讲解自己平常修学禅定的一些错谬的地方。若要是没有错谬的地方,那当然值得赞叹;若有的弟子,若能改正的话,也值得赞叹;但还以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弟子要注意,即便你修学十年的时间,可能也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到他人的耳边可以说:我在哪一个导师面前、哪一个圣地修学了多少年的时间、闭关多少年,可以说说,尤其汉族人,非常非常赞叹这样的一些事迹吧。我前两天说过,现前很多人知道汉族人的心态,也就像一个医生,还没有把脉之前,已经知道他的病是什么,所以现前都已经会把汉族人的脉。汉族人的脉怎么把呢?只要你在上面吹,吹得越大,他就会相信得越好。所以我前两天给你们举例子,开玩笑说,像有些吹到什么程度,说他闭关二十多年了,当时又在什么地方弘扬佛法十年,而他自己的岁数还不到二十岁的。那么闭关的时间已经二十多年,总不能说在母亲的胎、乃至在中阴界当中,也是一直闭关的吧?但是我们汉族弟子的信心非常非常大,不切实际的一些话题也相信得不得了,所以我就说,汉族人的福报乃至智慧是非常非常高尚的。
但是有时候要知道一些,要知道一些,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刚刚已经讲过,作为修学禅定的弟子,要做到哪两点,就是刚刚所说的: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身远离愦闹,这一点,我想大部分都已经知道了;但是心远离妄念,这一点要细致一点的。
当然初次开始行持等持的弟子,还不知道整个调顺妄念的方便道,但是现前您遵照导师为你传讲的这些方便,那已经够用了。
前两天也有很多居士问我,现前不能长时间在您面前求学,那么我们现前回去修上师瑜伽导修,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出现一些疑问该怎么办?
当然现前科技发达,平常我们用电话,乃至用其他的一些书信方式也可以解决。但是需要了解的是,我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把半年乃至一年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显现,都讲得非常清楚。你若能把《上师瑜伽导修》完全理解的话,不要说是几个月,我想,几年时间当中,你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要遵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而修法,你绝不会走错路的,因为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显现,早已经给你讲得很圆满了。
但现前天天亲近着导师的弟子们,平常我们修的主要是成熟口诀法。以前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真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法的。但我们汉族弟子呢,可能是由于道友与道友之间非常亲热的原因,把成熟口诀法在导师面前没有求到之前,早已经知道这个是这个,下面可能就是这个,全都已经知道了。
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求,如果前面为你所传讲的这些道理,能够铭记于心中,并如此造行的话,那我想也不会产生很多很多过失。当时这位导师决定会遵照如是修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在每讲解一步法的时候,可能会为你作一次印证。
前两天我们在修有相定的时候,有些人说:成熟口诀法越多越好。
当然不是的,越多就说明你越笨。因为由于太笨的缘故,所以即便是一个法,对你来说,也要分成几个部分来传讲。这是什么原因?这很容易知道,比如说,像我前面拿着的这张纸,在聪明的人面前说:一张纸,他就知道了;在笨的人面前,对这个纸,还要说:什么叫做纸?纸与纸之间有什么区别?要分几个层次来讲解,后面他才知道:哦,这就是纸。
所以现前很多弟子都在祈请着导师们,以前他有几十步,我只这么少的,为什么?
我想成熟口诀法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那么这种方便道越多,就说明你越钝;若要是方便道越少,就说明你相对越聪明。
目的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法。所以我这两天在为你们传讲着,以前成熟口诀法修完的弟子们要记住,以前我们是按照很多方便道而陈述一种解脱的,总觉得还需要那么多的法才能树立一个见解;但是随着时间的飘动,乃至自己的见地增长,到后面的时候,必须在一个法当中,要圆满一切法义,那是多好还是少好?要记住这一点。
有些自己不具备智慧,仅仅听从他人谣言的弟子们说:以前老弟子有多少步,新弟子只有这么多步。那就说明,老弟子太笨的原因,没办法。要记住这些道理,这些都很很重要的。
刚刚所讲解的远离妄念这方面,从文字乃至实修方面和经验上面都要细致一点。你今天若能把所传讲的一切法,都铭记于心中,那么不需要单独再来见我,因为我所了解的都已经赐予给你了。当然,这是一种不共同之共同法。对于很高的一些境界,现前由于你们不具备经验的缘故,讲解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但相对来说,针对你这样的弟子,我已经把全部传授给你了,你人到不到我面前,都是一回事。若不这么修学的话,即便我为你传讲什么样的法,都还是那么回事的,当然打发时间还可以。
[身体远离愦闹,尘俗世间今生今世大大小小的琐事,]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它都形成一种违缘,因此要
[通通抛之脑后、置之度外,全然放下现世当中的一切事。]
所以,当前我们作为出家人,长时间在高原地方行持禅定者,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在家的居士们,由于你个人的生活或事业的缘故,平常不操心是不可能的,但每当你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即便天塌下来,你也应该要把这短短的时间当中所有的一切事情,还是先搁置一旁的吧。
因为仅仅依靠想,你能解决一切吗?所以在短短的修学时间当中,即便就在高原地方这一段时间,就应该把这些事情先搁置一旁。因为我们从小直到现在,一直操作这件事情,直到今天。现前这几天我应该休息休息,因为即便是一个铁打的机器,它也有休息的时间,何况我们由四大组成的肉身呢?它需要休息,所以这一段时间即便天塌下来,也要搁置一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时候会觉得:我不能这样,要不等两天,万一出现什么事情。如果细致想着这件事情,你能圆满得了吗?即便现前不间断地这样忙下去,能圆满吗?即便能圆满,对你在临终以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所以我们现前在成办永恒不变的快乐之时,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还是先各搁置一旁的吧。
即便你回到家的时候,平常该办的时候,就去办这些事,但在修行的这短短的时间当中,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置外面。就是说,当你一进入这个小小的佛堂当中,就把门一关,就把身外面的干扰、心各式各样的杂念,都必须要置之度外。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时间当中,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和世间的杂念混杂在一起的修法,永远成办不了解脱啊。
就像前两天所传讲的,水火不能在一个容器当中,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当你世间烦恼沉重的时候,即便表面上面作个修法,修学禅定的一种形态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还不如你自己出门去办这些事情。
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乃至解脱,并不在于某一个据点之上,而在内心清净之中。当你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已经遮止了,去寻找也看不见的。所以当时行持一切善法,只能称之为一种道貌之相,就是表面的一种形象而已。
因此,这种形象,无垢光尊者已经说过:“自心与法不能融契”,就是说,当时不能调伏一切烦恼;“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仅仅具备表面的修法形象,是没有丝毫之利益的,还不如抛弃这种修法,该干嘛就干嘛。
这些都非常重要,它是成办禅定的一种辅助啊。禅定是要具备很多因缘方能成就的,它不是单调性的。因为我们现前对等持的认识,仍旧站在凡夫的阶段之中,所以它必须要具备很多很多因缘。
就像我们现前的火,就在一个大石头上面,用丫丫柴烧一堆火,这时候必须要具备很多因缘。风不能先起,要是风一刮的话,可能把这个火,乃至把这些柴都会吹散。所以必须要具备很多很多因缘方能成就,要记住这些啊。
常在高原地方居住的弟子们,就更不用谈了,这是第一个放下琐事。
这两天也说过,当你在修学禅定的时候,第二个,弟子要记住,你自己不想打坐的时候,你就到外面去玩耍,不要跑到这些精进修学禅定的弟子面前去唠嗑,一点都没有意义,反而造了很大很大的罪过啊。
[心远离妄念:舍弃谋取尘间今生的一切心态和行为,]
刚刚已经说过,从粗的远离妄念状态当中,应该要把世间所有的这种谋取、想念,包括当时的心态和行为都置度之外。
[所想所念只有佛法,所修所行唯有正法,除了独一无二的正法以外再别无所思,这两种是共同乘的远离。而作为不共乘的菩萨,要远离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态,]
这一点,前两天我们在讲解发心过程当中已经讲过,即便修学等持的弟子,初次修学等持的这个意乐,必须要细致观待为妙。因为当我们在行持等持的时候,若要是仅仅站在自私自利立场之上,那没有丝毫之利益,即便能独自获得涅槃,也不能成办解脱。
前面所传讲的,当然是谋取世间的利益,但这个远离在上面已经讲过了;后面这一念指的是中士道,必须要来断绝自私自利之心念。
[如果没有离开一己之私的心念,那就如同《般若摄颂》中所说“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亿年,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就是指的是在一个地方,有很多很多毒蛇,由于大乘寂静菩萨已经完全断绝这种恐惧的缘故,即便在当中安住多少年,都不会产生一点点恐惧,乃至傲慢的现象。具备这样的条件者,功德是非常殊胜的。
现前我们站在这么一个轮回苦海的范围当中,必须要忆念到这些过失,比如说谋取世间利益的过失、自私自利的过失等等,必须站在上士道发心的立场之中修学等持。
{注: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内没有任何人来往的寂静深山,具足外寂静的真实特征,那里有毒蛇、猛兽,泉水、白雪……处处鸟语花香,特别寂静。在这样的地方,有些人已经不止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着。尤其是在人寿八万或无量岁时,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几百年、几千年。可是,若他们不知或不具足内寂静,在相续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与世间自私自利的心混杂在一起,即执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灭果位的心,不愿意利益、帮助、度化众生的心一直缠缚着,那也没有实在的意义。---师之般若摄颂讲解37}
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