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瑜伽-四精要(成法)2章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不通达方便之过失

创建日期:2022-10-07

  瑜伽-四精要(成法)2章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不通达方便之过失

  (三)起座及座间之方便

  1.起座

  起座时不要一跃而起,而要反观自心:

  从入座到现在,自己是否随迷乱而转?如果这一座修得很成功,没有随迷乱而转,因此内心生起傲慢心而沾沾自喜,此时务必要断除我慢。扪心自问:今天这一座修得很成功,其实来自于大恩上师的加持与自己有限的一点福报,这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我还要看看自己下一座……如是断除慢心。

  如果这一座时常随迷乱而转,内心难免灰心丧气,甚至因此悲观失望、懈怠不振……此时应该自我鼓励:正是因为自己无始以来的无明和迷乱才会漂泊轮回至今,行道中的我今天出现昏沉、掉举而没有增上禅定见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既然我已经誓愿踏上解脱之路,我就不怕任何暂时的失败。祈祷上师加持我能够度过暂时的难关,下一座我要努力,不被迷乱所左右。

  然后慢慢起身,进入座间。

  2.座间方便

  对于次第根机的行者而言,座间行持最重要的是恒时祈祷上师,以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无论行住坐卧,皆以挚诚的信心和恭敬心忆念和祈祷上师,具足净观,将苦乐转为道用。

  进食、饮水之前念诵《饮食简供》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取少许放在献新杯中献新;路遇美景、鲜花,想到供养上师三宝;拥有暂时的修法顺缘,懂得一切皆为大恩上师之慈悲加持,并以感恩戴德之心祈祷上师加持自己珍惜暇满人身而精进修法,并令修法顺缘增上……

  遭受苦因、苦果时,同样要感恩并祈祷上师加持。如果自己遭遇病苦、魔障等不幸,站在因果的角度,认识到此乃自己往昔恶业成熟感受的果报,正是因为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自己才如此重罪轻报;站在菩提心角度,以自轻他重发愿:“我今受此苦,众生不复受。”站在信心的角度,净观一切显现皆为上师智慧的游舞,并挚诚祈祷上师。此中,为培养并增上善根,初行者每日不间断念诵至少一百零八遍观音心咒,这点非常重要!

  总之,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所生任何苦乐、贤劣,皆观为上师之大悲。”平常,坐时将上师观于梵顶上;行走时将上师观想于右肩转绕;进餐时将上师观想于喉间作供养;入睡时(如修梦光明,要求睡姿为右侧狮子吉祥卧)将上师观想于心间,祈祷加持自己于光明境界中入眠。恒时以感恩戴德之信心挚诚祈祷上师乃最殊胜之窍诀。

  3.修持本尊及护法之方便

  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每日应该不间断地修持本尊和护法。念诵仪轨的时间不一定在黄昏,可以自己酌情安排。

  (1)修持本尊

  ①修持本尊的目的

  修持本尊旨在祈请本尊赐予一切悉地。

  ②选择本尊

  自己可以选择一位感觉有缘的本尊或者请教上师自己应该修持哪位本尊。

  ③修持本尊的方法

  修持之初,可以将本尊观想在自己面前而念诵仪轨。随修法增上,应该将自己观想为本尊而修持。念诵本尊心咒时最少三百遍,最好一千遍以上。(请详见普巴扎西仁波切著述之《深密金刚藏——大悲无垢白莲花意修近传圆满引导》,在此不赘述。)

  (2)修持护法

  ①目的

  修持护法的目的在于遣除一切违缘。

  ②供具

  供护法有专用的护法杯(如图所示),上面供茶,下面供糖果、点心等。

  ③供品

  最好用茶,根据个人条件辅以水果、糖、点心等。供茶最好自备一个小茶壶,每日倒入护法杯中。直接将茶叶放在护法杯中冲泡是懒惰的行为,应该避免。供养最重要的是清净——心清净、供品清净、供养对境清净,故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选择上好的茶叶,此并非意味着诸佛菩萨贪执好茶,而是为自己积累福报。有的人自己喝饮水机里的矿泉水冲泡好茶,供养时随便倒点自来水冲泡劣质茶叶,这是不如法的。只要茶壶内的茶仍有足够的浓度且未变质,就可以继续使用,不必倒掉换新茶叶。虽然汉地物质丰盛,但仍应避免浪费。

  ④念诵方法

  按照念诵仪轨念诵。集体念诵时大多采用唱诵形式,自己念诵时不一定要求唱诵。念诵护法仪轨前最好先修完本尊,如果时间紧,直接念诵亦可。

  ⑤供品的处理

  供养之后的供品如果能做到下施最好,比如将糖果、点心(除去塑料包装)放在很少有人经过的草丛里喂鸟、流浪猫狗或蚂蚁等;或者收集起来,等放生时倒入江河湖海喂鱼。实在无法处理,千万不要随意抛撒在路边或者城市居民小区的清洁区域里。为了避免不信仰佛教的家人或者邻里诽谤,自己吃掉也没有过失,但是不能将此作为借口——将上好的食品象征性地摆在佛堂,转身又拿下来自己享用,如是并没有起到断除自心贪执、积累福报之供养目的。

  四、不通达方便而导致的种种过失

  通达方便乃增上禅定见解之殊胜助伴,从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乃至回向皆应如理行持。特别是自宗不共之殊胜方便——三不动摇修法以及持风等,尤为重要。以下是通达方便常见之过失。

  (一)重视智慧、轻视方便

  不少次第修行者于禅定之认识存在误区,往往舍弃行道中的诸多殊胜方便,一味安住于自己所谓的“禅定”中,然见解久未增上,何故?此乃重视智慧轻视方便所致。

  有者疑问:“禅定本身具备一切力量,为何还要另寻方便之法呢?”诚然,出世间禅定便智双运已圆满具足一切力量,然对于尚未证悟此见解的次第根机修行者而言,禅定力量尚微,仅凭禅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增上见解。萨迦班智达于《大修行者涅莫之问答录》中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故当重视行道之方便,唯方便与智慧并举方可契入究竟见解。

  (二)轻视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乃生起出离心之方便,而出离心的生起乃舍弃轮回、追求解脱之起点。若相续中没有出离心,则一切行持皆为轮回之因,非为解脱之本。故出离心极其重要。

  有些修行者因共同外前行内容简单,且为前行共同法而生起轻视之心,却不知此法虽为前行,却是一切修法之基础。若基础不稳固,日后必然深受其害。很多修行者初学之时异常精进,但数年之后却半途而废、退失信心,此即为出离心不稳固、重新羡慕轮回所致。因此在生起真实、稳固的出离心之前,每日不断串习共同外前行极其重要。

  (三)轻视菩提心修法

  解脱的最大障碍即是我执,而菩提心是对治我执之殊胜方便,如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故菩提心乃成佛无误之因,当殷重修持。

  有者闻思菩提心功德利益之后,亦深知菩提心之重要性,但于实修之时却未能细致辨析意念造作之菩提心与真实菩提心之差异,于暂时之功德心生满足,进而懈怠修法。因忘失正念之故,与即生解脱失之交臂。

  出离心与菩提心乃修行者赖以成就之双足。若双足稳健,则驰行千里无忧;但若跛足,则寸步难行。故当极其重视!

  (四)念诵未依文明观

  念诵仪轨乃祖师大德为利益众生而自然流露之觉性,非为思维造作之词句,本具不可思议之殊胜加持力。若仅仅将仪轨作为一门念诵功课,未依文明观、徒走过场地念诵一遍,如是修法无有实义。故念诵时应理解偈颂之法义,依文明观,久之对于增上禅定明分大有助益。

  (五)未如理行持三不动摇修法

  三不动摇修法——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清如大海、意识不动净如虚空乃自宗之不共方便。

  身不动摇稳如大山:关键在于身要七支坐法,身体端直如箭、不松不紧。因“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气调顺,气调顺则心安稳。”自宗要求坐姿为解脱七支坐法,此乃密宗即生成办解脱的殊胜方便。若以显宗的方式——方便七支坐法,则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

  若坐姿尚未如法,则无法调伏自心,故应如理而行。若初始坐姿歪斜,以后积习难改,修行很难增上,成就更无从谈起。坐姿过紧,易频生妄念;坐姿过松,易陷入昏沉。故修行之初,勿急于求成,应扎实地打好基础。那么,身要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身体进入一种轻安的状态,然此非易事,当坚持不懈、数数善巧修习为好。

  五根不动清如大海:要点为眼睛平视前方,自然睁开,既勿太大或太小,亦勿过于专注于某个目标,应如平常视物般自然而广阔地目视前方。

  因为睁眼修法有助于保持禅修之明分,并且有助于呈现神通、神变等功德,在显现中获得解脱。大圆满为明空不二之见解,行道时也应于显空双运中修持,如是方能行、果相应。

  修行中尚需注意:若睁眼过大或过小、紧盯目标或反复伺察自己睁眼是否恰当,会令心气炽盛。有者素喜闭眼修法,然闭眼虽临时感觉无外缘干扰,妄念减少,但易导致五根内收陷于昏沉,故修法应睁眼为妙。

  意识不动净如虚空:显宗与密宗均有不同的禅定次第。如显宗讲解五道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宗讲解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对于次第修行者而言,于禅定中辨析行道之要义,认识误道而趋向正途尤为关要。有关此部分的内容,请详见本论“认识智慧”章节。

  (六)未善用持风

  有者未解持风之理趣,安住时出现细微的昏沉掉举不知如何对治;有者不知运用持风之时机,妄念粗大时运用持风,屡未奏效;有者觉得张口呼吸导致口干而懒于运用持风之方便……如是种种皆为未善用持风之过失。

  有者初步经口呼吸感到憋气、口干,甚至出现鼻吸口呼、口吸鼻呼等不协调的现象,此乃尚未习惯以口呼吸所致,故勿生烦恼,习惯即好。持风若感憋气,应观坐姿有否过紧(挺胸)、过松(塌腰勾背)?饮食有否过饱?并随时调整;若感口干,可能因口张得过大所致,应自观待而做调整,切不可离座喝水,因三不动摇之身不动摇乃成办解脱之关键,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这些不适会自然消失。

  (七)把修行当成念诵功课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故佛门宗旨在于断恶行善、清净自心。然善恶以何为本?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直指佛法善恶之评判标准在于内心而非身语。故我等于修行中,应把调伏内心(根本调整根本)作为重点,身语行善(支分调整根本)作为辅助,如此方契合“自净其意”之宗门旨趣。

  但有者却不明根本调整根本之理趣,将支分调整根本作为修行重点,舍本逐末,视成熟口诀法为念诵仪轨,每日如做功课般念诵一遍,敷衍了事。如此已完全失却成熟口诀法作为无上密法之修行特色,落于“凡夫口诵”之下乘见解。需知“圣者心行”,若于修行中不能抓住调心之根本,则如古德所言般“喊破喉咙也枉然”,难以跻身圣者行列。

  (八)闻思修三种智慧偏堕一边

  有些修行者不知闻思修三种智慧于成办解脱中相辅相成之理趣,偏听非理之言,误以为在闻思圣地修学,仅闻思、不实修即可;于实修圣地,不闻思、仅实修即可,却不知如此已落入修行偏道之巢臼。

  需知,除佛陀善知识外,世间无有一人能够宣说解脱之理趣,故首先依止善知识听闻解脱法要极其重要,否则盲目趋入实修,无异于盲者行于险道,随时有命丧黄泉之虑。故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复次教诫:“初学者趋入修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要知道如何修行。”如此再再强调闻思的重要性,避免修行者盲修瞎炼,误入歧途。

  深入理解如何修法之后,即应将闻思之法付诸实修,令自心成熟于解脱道。若将所闻佛法仅停留于文字,则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有者了知闻法和实修的重要性之后,于听闻教言后迫不及待地趋入实修,却忽视了“思慧”。需知,对于初学者而言,于诸多佛法理论、修行关要都极陌生,若于闻法后不反复、深入思维,很难掌握其中精髓,如此导致在实修中,很多关键环节不能细致、如实做到,形成见解不能迅速增上之违缘。故于趋入修行之后,仍应不废闻思,根据上师所授教言于实修中不断调整,方为趋入解脱之胜道。

  (九)方便未圆满

  从地处清净、身清净、心清净等三清净开始,到观想、回向发愿以上,所有一切都称之为方便。像身、语、意的一些要点,都是一种方便。如果仅具备一些方便而未具备圆满方便,则成办解脱已经大打折扣。我们举个例子,五个手指形成拳头打出来的力量和张开手仅用某几个手指打出来的力量完全不同。所以,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一个拳头打出来的时候,应该是五个手指齐全,这样打出来才有力量。但如果你缺少一、两个手指,虽然看起来是攥着拳头出击,但是力量削弱了很多。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若你自己抽掉了其中几个要点,修法难以迅速增上。故先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而奉行。

  所以通达方便应该圆满从前行之前行直到结行之间的所有方便。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四精要文》2章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不通达方便之过失

上一篇:瑜伽-四精要(成法)2章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

下一篇:瑜伽-四精要(成法)3章有相止+觅心法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