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23

创建日期:2022-08-05

  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23

  十一、汝俱生慧无伦比(一)

  【汝俱生慧无伦比

  这里上师不仅是针对某位弟子而言,同时也是告诫所有信众,由于宿世因缘,你们的俱生慧无与伦比。所谓“俱生慧”指的就是自性根机。

  我们平常讲解,宿世所造善业大小决定今生是下等根机、中等根机还是上等根机,但密法还要讲解自性根机。如何认定“自性根机”?我们说过,一基现二道开始直到现在的时间越长,说明业障越重,习气时间越长;一基现二道到现在的时间越短,你的俱生慧越大。这就叫自性根机。

  在《智慧界续》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五品讲解,其中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原本如来藏具有的功德,但密法还要讲解原本是如何变成了二道:轮回道和涅槃道。好比原本同样一件东西,两个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些高僧大德将原本具有的如来藏功德比喻成金子,两人同时拥有这样的金子,其中一个人把金子打成了一个烟灰缸,虽然是一个金的烟灰缸,但是它成了一个存放垃圾的地方;另一个人用金子打造了一尊佛像,成为众人时时恭敬顶礼的一种高高在上的对境。金的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但却打造出来两种不同的显现,一个是堆积垃圾的地方;一个是时时恭敬的对境,这就叫一基现二道。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本具有的状态,在讲解六别法时还要讲解基跃和自现。今天先暂时不做深入讲解。

  很多时候,我在讲解过程中,只是稍微提一下相关的名称,对于具体的道理,在见解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以前,还是有很多需要保密的地方。现前很多导师在讲解过程中,并不是过于太密,比如包括《堪布昂琼自传》在内的许多经典,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的教授中是非常秘密的法。但如今在汉地,只要条件允许者,几十块钱就都可以得到一本,无论是否对佛法了解,很多人都在阅读这部教言。

  我常常告诫我身边的弟子,当见解没有稍微进展时,不要随便翻阅相关的教言。要记住,缘起性空之见解并不是仅仅靠言语之表达就算达到了见解,内心要有一些觉照。也就是说,有相关的觉受时再去阅读相关的教言,才如理如法。至于其他的传承,我们不予置评,要继承自宗派的传承,就必须要按照导师传讲的风格去做。

  上师以前说过,在雪域高地,往昔噶举派和格鲁派有很多深密的见解可讲。比如格鲁派时轮金刚第十灌顶和密宗直断没有丝毫之差异,都是在讲解心性,但由于相关密法过于广传的原因,加持力已经越来越弱;噶举派中历代高僧大德所传讲的大手印之见解,也和直断没有丝毫差异,同样由于过于太广的原因,加持也日渐式微。像这样的密法,由于如是广传的原因,无论有见解还是没见解,都能阅读到相关的教言,它渐渐变成了一本普通的书,加持力也越来越衰弱了。为什么如今很多人愿意依止密法,并觉得有很好的道验,因为相对之间,密法并没有广传。我们要继承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法规,如果没什么必要,尤其是不符合自己条件时,不要觉得这些要求都是一些条条框框,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记住,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智慧中裸露出来的誓言,你觉得可能可以这样,实际上是在意识范围中的一种造作,是永远达不到智慧境界的。因此为什么说我们是不了义见解,而历代传承祖师的智慧是了义的见解,原因就在此上。因此,不要用自己的分别心去添加很多不必要的想法,这样反而会触犯更多的誓言。当我们的见解有所进展,基跃自现等一系列教言,我都会讲得非常细致,但现在只是做一个共同的宣讲。

  接着前面的的讲解,第三个刹那叫差异分别,此时开始形成一基现二道。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运用得好就变成佛;运用不好就成为收集垃圾的垃圾桶。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的时间越长,造作习气时间越长,烦恼也越沉重,根机就越钝。若这段时间越短,根机就越高。

  密法如是传讲,可能很多就会认为,既然如此,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可能不一定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但这里要知道,我们平常在共同法中讲解“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目的是为了用这样的方式达到境心一如。因为在真正见解当中,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不需要天天想:法界中这个可能是自己的父母,那个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不需要一个个去数!因为在真正的见解中,已经达到了无缘慈悲,两者一如的状态,此时他们就是真正的母亲。

  举个例子。我们平常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会用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来描述。比如描述宫殿是琉璃做的,或者处处镶嵌着种种世间最珍贵的金银珠宝等各种宝石。但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否真的用这些做装饰的,谁知道?我们是用这些描述表示它是一种非常高尚尊贵的存在,我们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十二、汝俱生慧无伦比(二)

  以前上师曾经讲解过什么叫习气,习气时间长会变成什么样?比如原本一张纸是平整的,内心产生一次烦恼就好像将纸卷起来再把它放平整一样,虽然总体还是平整,但已经开始有点卷曲了;第二次再产生习气,就如同将纸张再弯曲一遍,这次将它展平,它会比前一次卷曲得更加厉害。这样多次卷曲以后,最后即便你不去卷曲,这张纸自己就卷起来了。也就是说,习气越重,烦恼也好像俱生一般,不需要再靠什么因缘,自己就会变成这样。同样一个道理,平时我们不需要去亲自创造贪嗔痴烦恼,无意当中它就会自然形成,因为往昔造业的次数太多,习气已经非常沉重了。

  自性根机很高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平常我们说一个人根机高,会说他业障清净、福报很大,但总的来说会赞叹他信心很坚定。

  如今有很多人喜欢效仿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的这一时刻,自己也听话头参禅。他的参禅方式可能是参“念佛是谁”?但当带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观照去修,就是一种模仿的境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惠能大师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一瞬间具备了怎样的条件。

  我们现在就单纯从信心的角度来说,惠能大师向五祖请法时,五祖并没有马上为他讲法,而是由于种种外缘,让他先到磨坊里干活。换成今天的我们要到某位导师身边去求法,导师不但不为我们传法,还由于各式各样的缘先让我们去磨坊里干活。别说九个月,恐怕不到九天,我们就觉得没希望了,还是回家算了。那若巴尊者依止帝若巴也是一瞬间成办解脱,但他前面所经历的可是二十四个苦行啊!试问我们的信心如何比得上这些高僧大德。

  这些都是上等者根机者,因为他们的信心非常坚定,已经把自己所依止的导师视为真正的佛,无论导师用什么言语表达,都会把他当成真正的教言。但对我们而言,却一直是有选择性的,导师讲的法我觉得好,就接受;觉得不好就不接受。对这位导师是否有信心?当然有信心,天天都依止,怎么没信心?但我们所谓的信心与历代传承祖师对比,可谓有天地悬隔之差异。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模仿惠能大师,却始终无法模仿出圆满的解脱见解。因为我们的条件并不圆满。现前最明智的方式不是去模仿这一句话,而是去模仿惠能大师本具有的条件,就是信心圆满。但这需要靠长时间清净业障、积累资粮,我们现前做的就是这个。

  十三、刹那之间生道验(一)

  【刹那之间生道验

  在信心圆满的一瞬间,修行的很多道验就会一瞬间中生起。但一说起道验,很多人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眼前呈现不同形象,身上有不同感觉,可能就是所谓的道验吧。”要记住,我们所谓的道验指的是:从顺缘讲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逆缘贪嗔痴烦恼消尽;从见解的角度讲解,从一切禅定起发点开始逐渐达到入定有相定和入定无相定,而这一系列功德也都是圆满的,这就是道验。我们复次讲解,有显现和感觉不一定是见解,有见解就必定有感受。因为我们现前着重的是见解而不是一种感觉。

  在讲到顿超时,我们讲过各式各样的显现和感受可以分为三种相:第一种叫邪魔加持相。比如很多着魔的人甚至真的有附体的人,眼前会看见各式各样的一些幻相,诸如头上有鬼,前面有佛等等。这种显现不是来自于功德而是着魔。对于有些魔障很沉重的人而言,他们能看见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这是魔的一种加持,通常称之为叫附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前两天说过,如今世上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内,常常会说自己很害怕某个地方,因为听说有鬼。但历代高僧大德昌根阿瑞曾经说过:“只有同类才能看见同类。”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异相、不同像的时候,说明你和它们的习气已经非常相同,才能看见这样的相。

  比如我们现在互相看见,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因为看见人而感到害怕。当然人有好人和坏人,在一个无人地带中碰见一些坏人,当然也会感到害怕,但这种害怕与碰到所谓的鬼是不一样的。“鬼”似乎存在于传说之中,因此只要一说到鬼,无论是大鬼还是小鬼,都会觉得很可怕。但实际上,因为它与我们人类不是同类,而是一种异类,所以你基本上是看不见他的。如果你能看见他们,是属于“同类见到同类”,应该就像汉地的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般,抱着它哭才对,因为你终于看见同类朋友了。因此,邪魔加持显现看见各式各样的一些情景,并不是什么功德呈现。

  另一种叫业风飘动之相。飘动一切识的力量分为业风和智慧风两种。也就是说,由于业障沉重飘动一切识聚的力量,当负面力量太强时,就会创造出很多不同的相与感觉,这些并不是见解的功德。我们要重视的是见解而不是重视相和感觉。

  所以这里讲解的是,由于俱生智慧很高的原因,一刹那间生起正见的同时也会具有一系列功德,这就叫道验。要记住,无论从哪一方面有哪一些明显的显现,这些显现是正确还是错误,要以何作为准则?以三种功德是否增上为准则,即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信心有没有增上,以这个作为准则。这三者没有增上的前提之下,无论当时的感觉有多么好,都叫做过失,都叫做魔障,所以不要太执著于这方面。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执著是遮止本来面目的最大污点,既然如此,为什么进入佛门后要让自己的污点越来越厚而不是越来越变薄?我们本来业障已经很厚了,进入佛门后还要去制造新的业障,令烦恼更加增厚,是完全不值得的。

  十四、刹那之间生道验(二)

  修行和平常做事情一样,都需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些方向必须要清楚。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非常清楚了,如果不清楚,怎么会选择进入佛门?

  我想,可能总体来说你清楚自己进入佛门想修法,想成办解脱,但细节部分可能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清楚,就应该对自己的修学方法了解得更加细致才对。但事实相反,你们的修学有时候太马虎了。虽然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告诉我们,如何修学才是正确如法的,但实际上你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就充分地说明,首先你的修学方向不够准确;其次修行不够认真。所以在修学上要有信心,并且还要细致一点。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带着想要即生成办解脱的美好心愿进入佛门,并且依止了上师,听闻了解脱法,也修学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没有很好的道验?”

  修法首先需要依止具德具缘的导师。初次进入佛门时,我们可能因为是第一次修法,所以还是一种迷惑状态。尤其修法方面的信心也不是很具足,遇到谁就去依止谁。就如同老狗寻食般,只要能放进嘴里吃的都试一下,不能咽下去的就吐出来,能吃的就咽下去。但随着自己的智慧增上,对于各个导师的信心也越来越具足了。从法的角度来说,第一次接触佛法时,别人说哪个好就依止哪个,随着自己听闻教言的增多,现在已经知道如何根据个人条件寻求相应的法要。也就是说,从依止导师与解脱法要的角度而言,自己都已经做到了。

  其次,虽然从精进的角度而言,自己确实不够精进,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对比,有着天地悬隔之差距;与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修法却非常精进相比,连九牛一毛都称不上,但相对而言,自己也还是比较用功的。有些用功时间可能不止几个月,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但今天反观自己,觉得与往昔相比,自己仍旧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这时就要问问自己:你把自己修行的真正目标放在哪里?

  可能你修行的目标是希望头上长个肉髻,因为你觉得自己头顶上能多个小头,与别人不一样,就显得特别殊胜。或者其他方方面面都要有一些与前面完全不同的一种显现。比如自己的思想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以前想的是东,现前想的完全是西等等,这就是你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这些想法与前面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有没有关系?当然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否真正有关系,不妨先看看法王如意宝、喇嘛仁波切等汉藏高僧大德,细致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看上去与我们平常所见也没有多大的区别。比如当他们八十多岁时,同样是呈现一个老年人的形象。所以,是变成某个形象才算是成就么?当然不是!

  我想这方面很多过失是否是由于自己太过急躁,再加上个人私心太多的缘故所致?只要真正如理如法修法,三大功德就会有所体现。而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一旦增上,就说明你的见解逐渐在增长,但是否已达到圆满?有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有时候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所以,还是要慢慢修行,依教奉行地去达到目标。

  十五、未染八乘之分别此即阿底大圆满

  【未染八乘之分别

  九乘大圆满之外的一切见解称之为八乘之分别,因为密宗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见解最纯净也最圆满。所以相对密法的见解而言,下乘派见解掺杂于意识成分,就叫做八乘之分别。但此处不是树立很粗大的分别,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法了。

  【此即阿底大圆满

  这就是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即大圆满。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一种疑惑:前面讲解未染八乘之分别,就说明密宗大圆满并没有分别心,但初次我们修学一切都需要靠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本来就是一个分别心,难道这就叫大圆满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导圆满引导》中讲得非常清楚。虽然众生根机还没有达到大圆满法所讲解的根机,但对法能心生敬信,因此这时我们就会分为两种教授:针对次第根机者的方便教授与针对利根者的真实教授。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多去阅读《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或者《如意宝藏——上师瑜伽广传之圆满引导》,其中都已经讲得非常非常细致。

  十六、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一)

  【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

  不仅遇到大圆满法,遇到既具德又具缘的导师做真正的引导,而且还在这一瞬间得到了殊胜化身的授记。这部教言是针对阿松活佛这样的高僧大德所宣讲,也是在对我们做讲解。

  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有缘的上师。什么是真正的缘分?真正的缘分包括具德和具缘。如果光具缘却不具德,彼此只能成为朋友;只具德却不具缘,暂时也别做依止,因为凡夫内心复杂,情感成分如果不够,以后难免会产生诽谤。所以,依止真正的导师,不仅具德还要具缘。

  当我们第一时间具备这两个条件是否意味着能永久保持这两个条件?不会的。因为我们的思想太过复杂,所以在具有这两个条件以后就要以净观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再随自己的烦恼而飘动。

  平常我也会听到很多居士们在说,难道世上还有对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心生怀疑者么?当然有,可不仅仅是一两个,甚至是很多很多,因为众生的烦恼就是这么沉重。即便现前你在一瞬间产生这样的妄念,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是很稀奇的事。因为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凡夫,这就意味着无始以来自己业及烦恼已经非常沉重,有时候一瞬间产生这样的恶念是非常正常的。

  但这里并不是说既然如此,恶念也不错,可以为你开绿灯,而是告诫大家,由于我们的凡夫身份,现在产生这样的恶念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好比工作人员即便将公共厕所打扫得有多干净,它还是会散发臭味,因为它就是拉屎撒尿的地方,所以它有臭味非常正常。同样,我们作为凡夫,一瞬间产生一些恶念也很正常,但作为密宗弟子,当这一念烦恼产生时,明明知道这么下去是不正确的,内心仍旧随顺这个烦恼继续往下发展,就非常不正常了。因此,我们现前该做的事是,在恶念产生的第一瞬间就必须要打破、止息这个妄念,知道一切都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

  先举个例子。我们现前所面对的是一些与人的形象相同的高僧大德,但当时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所面对的是有三十二相好的真正的佛,是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形相,但他们内心还是会生起很多偏邪的恶念。所以,当我们内心也忍不住生起恶念时就要马上想到:“今天的我对这样的现象而内心生起瞬间的恶念是很正常的,但我绝不能随顺着这样的烦恼发展下去。”这是修行者必须做到的事。所以,我们前面讲解导师具德和具缘的条件必须都要具备。

  十七、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二)

  我常常和居士们探讨一个问题,如今你们是将学佛视为一番重要的事业还是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或者只是想在别人面前呈现为一个修行人的形象而已?

  如果只是打发时间,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作为居士,平常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打发?如果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自己在修行,就更不可理解了,因为汉地信仰佛教本来就不多,如果你堂而皇之地表现,可能会招来很多人的指责,还会有谁羡慕你呢?我看很多人平常用念珠也好像是在搞地下活动一般,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佛法,这也是没办法的。既然如此,平常修行期间,为什么不做得如理如法一些?如果是将修法视为自己今生必做的一番大事业来,我想你当下的修法决定不会马马虎虎。

  前两天我问一位居士:“你现前是自己搞企业还是在某个公司打工?”他说他自己在做企业。于是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不去非洲挖金子呢?”他说:“这不现实,我有自己的事业与家庭,所以我不能跑到非洲去挖金子。”同样一个道理,既然你觉得很不现实的事情不会去做,为什么一进入佛门就变得马马虎虎?今天来一个人,觉得去拜见一下会有很大的功德,于是什么都不想,将工作摔在一边就过去了。但是过两天后又开始批评这个导师不好,那个导师不行等等。也就是说,你在这边有很好的工作,即便听说非洲哪个山沟里发现很多金子,你也不会今天就去把工作辞掉,明天就跑去非洲挖金子,因为在世间方面的观察很明智。但为什么一进入佛门就糊涂了呢?难道就像一些歌曲里所唱的那样,喝了什么忘情水,所以进入佛门后就变糊涂了,谁说的话都随便相信么?

  我觉得汉族人在世间事业上不仅一点都不笨,相反还聪明得不得了。如果你拿块石头和别人说,这个很好吃,恐怕对方会给你一耳光,因为决定没人吃石头啊!但为什么出世间的石头有这么多人去啃呢?只是世间和出世间名词变换了一下,很多人就成了傻呆呆,有时候我也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还是要明智一些,做什么事情都要明白一点,否则后面就会生起很多烦恼。

  继续前面举的例子。如果你现在放弃工作跑到非洲挖金子,金子没挖到再跑回来,那时不仅损失了路费,连工作都丢了。相对而言,这些损失也不是很大,可是如果现在糊里糊涂去做事,后面真的心生疑惑和诽谤,则生生世世都不能获得快乐,反而会堕入金刚地狱,这些罪业可就大了。所以,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做什么事情都要明智一些。

  十八、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三)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在教言中说过,如今末法时代,貌似上师、伏藏师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信众更应该理智面对一切。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但如果不细致观察,恐怕你就不是自己的主宰了,而一些老太婆、老大爷才是你的主宰!因为他们说这个好,你就跑到这边;他们说那个好,你就去那边。如果这样跑来跑去的过程中,你始终不会改变自己的情绪,我想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恰恰相反,后面会有很多不好的结果在等待着你。

  有很多人问我:“上师,您天天都在讲解依止导师必须要细致去观察,但是当我信心具有的前提下依止谁,不都是可以的么?”是的,如果你能真实具有信心而不迁变的话,无论依止什么都可以,但你做得到么?恐怕非常困难,因为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非常很遥远。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则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而获得解脱的公案。要记住,直到解脱为止,这个老太婆都没有改变过她的信心。也就是说,在将狗牙当佛牙的过程中,她从未在中途变换她的信心,比如今天像狗牙,明天又觉得像马牙等等。若是这样迁变的话,就决定会阻碍她成办解脱。相反,老太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将狗牙视为佛牙,而且从未生过第二念疑心,但我们能做得到么?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烦恼太重了。别说是狗牙,就算是真正的导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确认到底是否是真正可以依止的导师。

  以上就是讲解导师具德和具缘的重要性。但更重要一点的是,依止上师后就要观待自己内心,时时以净观为主。这就是真正有缘的上师。

  当然,所谓有缘,不仅要以自己的信心来抉择,还要配同着一些教言,这样选择出来的无论是导师还是本尊,才可能是最正的法。如今有很多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喜欢讲解神通,但神通可能有一些是正直的,也有很多是偏邪的,所以我们不能去冒这个险,还是如理如法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做吧。

  十九、宣说解脱窍诀法证得本来之自性二者实时现一味

  【宣说解脱窍诀法,证得本来之自性,二者实时现一味

  为你宣讲解脱窍诀法与当下证得本来之自性,就叫内外缘起法。外在缘起有时要用言语表达,有时会用表示传递,总之外缘和内缘一旦达成一如,就叫成佛。我们平常也一直在宣讲内外缘起法必须要融为一体,因为仅有外缘而没有内证见解,就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仅仅闻思没有实修一般,即便口才有多么了得,内心深处仍旧是一个凡夫。这样是很难对治烦恼,令功德增上的,因此两者必须要合为一如。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从理论上讲解如何自净的方法,从实践当中讲解了如何自净其意。虽然一切都是从调伏内心的角度中宣讲,但至于自己在运用过程中是否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多关注一些。说白了,内外缘起法一旦融为一味的时候,就是成就时期。

  从当前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天天都在宣讲上师瑜珈的具体操作方式。前两天有很多人说,他想学无上窍诀大圆满。要记住,我们现前所讲解的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而具体修学方式就是上师瑜珈。名称虽然不同,但实际上都在讲解一个道理即如何赤裸心性。要把导师所传讲的教言以及自己自证的见解融为一体,中间还需要一个操作成办的过程。这样一来,两者当下就会现一味,彼此融为一体,所以见解本身就是宣讲,见解本来就是实践。

  二十、宣说极密之窍诀呈现妙力本尊像二者实时现一味

  【宣说极密之窍诀,呈现妙力本尊像,二者实时现一味

  在宣讲真正窍诀法的同时,眼前呈现各式各样的本尊像,就称之为妙力。也就是说,将导师所传讲的称之为执受本体,那么本尊等一系列显现就称之为妙力,体用一如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圆满。

  这就在告诫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只是一面墙也是本尊。因为我们依止本尊的目的是为了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而真正不共同悉地叫无为法。当体用一如的当下,不叫本尊,不叫不共同悉地,还能叫什么,难道还有其他的悉地可得么?所以,一堵墙与本尊相比,只是形象有所不同。若能真正执受这样的见解,墙与外界一草一木都是本尊。

  历代传承祖师曾经说过,当自己内心成熟时,无论遇到什么人都是本尊。此时别说某个人是他的本尊,就是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也都是本尊,因为一切都来自于妙力显现。但我们现前要做的是往这方面去发展,因为我们是在不共同见解当中讲解体用一如。

  从共同的角度而言,即便你现前已证到百部归一名的道理,还是需要修羯摩集即本尊法。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除自己打坐之外也在修很多功课。尤其作为金刚乘的弟子,平常的功课应该有这样相关的一些内容,因为三根本法就是我们的功课。也就是说,作为密宗弟子,功课本中必须有三根本即上师瑜珈、本尊和护法。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加持,依止本尊的目的是为了祈请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而依止护法为了遣除一切违缘,这是修学密宗弟子必修的法。正所谓“外三宝,内三根本,密三身之见解。”因此,作为金刚乘的弟子,通常功课中应该是这样。

  相信每一位弟子可能都在修习本尊,也在修一些各式各样的咒语等等。上品修学是修一些本尊仪轨,如果没有很多时间,念诵一些本尊心咒等等也非常善妙。如是修学,意义非常广大,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在真正见解中,万物无不成本尊者,因为一切都是妙力显现。但从共同的角度当中,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平常还是要多修修一些本尊。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我应该修什么本尊呢?”要记住,持明传承唯一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尤其我们作为继承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这个传承的修行者,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必修的一个本尊。因为这个伏藏法来自于我们的上师。其次,往昔莲花生大士也曾授记过:“末法时代依这样的本尊而修学,会呈现十万虹光身。”所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缘起。因此,真正想修本尊的话,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应该是与我们最有缘的本尊。

  除此之外,想再多修几个其他本尊也完全可以。我相信很多弟子手中都有《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这本念诵集,其中不仅有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还有二臂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以及二十一度母等等本尊仪轨,根据自己的时间等条件选择念诵或者全部念诵都非常好。

  二十一、能所二取自清净万物呈现为刹土二者实时现一味

  【能所二取自清净,万物呈现为刹土,二者实时现一味

  能所二取何时清净,何时就能呈现极乐世界。以前我们不懂得相关的道理,总觉得当前所做一系列善行的目的,只是为未来成办解脱做一个准备,今生呈现刹土是不可能的。但现前逐渐对真正的刹土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就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清净刹土我们本就具有,而遮止清净刹土不能呈现的最大障碍就是能所二取。也就是说,能所二取何时清净,何时就会呈现清净刹土,而不必等待着死亡以后。

  可能有些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死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会这么普遍呢?因为人在临终时,神识会增加七倍,这一瞬间成就的机会较以前更多一些,说临终以后成就的原因可能在于此上。但这样成办解脱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否则在临终时是很难护持正念的。

  总的来说,呈现清净刹土不是必须等待死亡以后,当能所二取清净之时,西方极乐世界无需谁去打造,它自然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二十二、修行实证至究竟广大摄受诸弟子二者实时现一味

  【修行实证至究竟,广大摄受诸弟子,二者实时现一味

  当我们的修行达到圆满时,广大摄受众多弟子,两者就会呈现一体。如往昔历代高僧大德都是在自己成就以后才开始度众生,因为在没有自度的前提之下,度化他人的意义并不是很广大。

  如今很多地方都有很多学习小组,有些居士们负责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些导师的教言,或者引导一些刚入门的信众等等。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下这么去做当然可以,但在自己内心没有清净前想要摄受弟子,还是过于早了一些。

  我们通常说,皈依佛不敬信世间鬼神。虽然世间鬼神从神通神变的角度来说是与人有些不同,有他很多特别之处,但我们作为佛教徒在皈依佛以后不能再敬信世间鬼神的原因是,世间鬼神本就不圆满。因此在自己的内心清净之前,广泛地聚集众多弟子讲经说法,是一个非常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所以何时摄受众多弟子,就先看看自己的内心清净了多少。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准则,因此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此。正如龙树菩萨在《初学悦耳宝藏库》中云:“洁白的塔会在冬季月亮的照耀之下显得更加洁白。”也就是说,将自己所精通的一切智慧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之下赐予他人,不但没有过失,还会增长自己的智慧。

  我常常对很多出家人说,暂且不讲解见解,作为出家人,不仅仅是身上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就叫出家人,只有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的出家人才就叫僧人。你们身上最特别得的地方就是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清规戒律(此处主要讲解别解脱戒),在具有清净戒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智慧,将法义赐予给有缘的弟子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就是说,虽然见解暂时不圆满,但戒律必须清净。倘若没有清净戒律,见解也不成熟,口口声声说要广泛救度众生,有谁会相信呢?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的讲解,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清到什么叫密宗,也逐渐认清亚青寺和五明佛学院传承有多么清净与殊胜。

  二十三、有寂智慧得增上护持诸佛之教法二者实时现一味此乃爱子之功德

  【有寂智慧得增上,护持诸佛之教法,二者实时现一味,此乃爱子之功德

  世间和出世间智慧越来越增上时,就应护持佛教教法。我相信,如今有很多弟子都在根据个人的条件,时时护持教法。

  现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时时都在护持教法,因为他四处捐修塔庙。这么做当然非常好,因为这些都是佛教的所依之处,但要知道的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护持教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持教法?所谓佛教是指教证二法,其中教法来自于闻思,证法来自于实修。也就是说,无论是从自身的角度中去护持,还是在自己对这些法有一定的认识以后将这些功德赐予他人,才是护持教法。

  我平常并没有要求大家去做一些营建塔寺的事情,可能是我作为你们的导师比较懒惰的缘故,也可能是我本身就不爱做这些事情,所以很多人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但我们现前有一件护持教法的可做之事,就是先从自身的角度中去学习、修法。如是造行,便是在真正护持教法。也就是说,在自己一切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将这样的智慧与品德赐予他人就叫护持教法。这种护持教法远远超胜所有一切形式上的护持。

  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于形式上的护持,一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能去做一些相关的善法当然也是非常善妙的。因为什么事情都没有一种绝对的标准,否则佛教就不会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导师一边讲解佛教的善巧方便,一边又不允许做一些相关的事情,那就是在自己打自己脸了。所以,这方面的内容要理解得全面一些。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内容,还是希望大家能好好去修,好好去修,并且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我相信有时候你会对修行非常感兴趣,有时因为业及烦恼本身具有的缘故,一旦因缘和合时烦恼就会越来越炽盛,此时会觉得修行非常辛苦,甚至感觉自己修不下去了,这时候就应该更多地用共同前行来陪伴,多修修共同前行。

  我们现前的修学方式非常善巧。比如我们在讲解止观交修时说过,当观察修缺哪一方面时就去填补哪一方面。这样一来,你的这一座修行就会非常非常圆满。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修行不够成熟、不够圆满,不能如自己私心所欲。比如自己想这样,内心却偏不能如自己所愿,因此不得不强行安住,但自己却为此深感烦恼。要记住,这些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倘若能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信你的修法永远不会有烦恼,因为我们的修法已经完全具足了善巧方便。

  比如妄念太过炽盛时,要着重用观察修,并且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运用各种方便。如果精进度不够,就在寿命无常和人身难得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如果最近听说了一些令自己烦恼的言语,就着重修一些菩提心,观想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并且通过观知母念母等多种方便予以对治。总之,根据当时呈现什么样的念而树立什么样的法,这样就非常善巧,不好的念也会顺着它而消失。所以懂得善巧方便的一些道理,会对自己以后修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