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0-19

创建日期:2022-08-23

  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0-19

  十、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二)

  三藏理趣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一种就是通过书面文字来传达,比如我们平常阅读的各种教言。但要时时铭记一点:无论书面文字讲解得有多么细致,都只是一种诠释,只能作为参考。因为贤劫千佛中没有一尊佛是依止书本而成就的,所以我们也不可能成为第一例。佛教自人间诞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回溯历史长河,也没有哪一位成就者是依靠书本而成办解脱者。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书本上的文字记载又有什么用处?文字是一种诠释,是为我们粗糙地指明前行的大致方向,但修行中的细节,还是需要依靠上师亲自赐予的教言。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所云:“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在实修期间仍旧必须要借助上师的教言。”原因就在此上。

  很多教言中都会讲解,贤劫千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就。这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书本上的内容与导师的教言,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他们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但从道验的角度来说,书本上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而导师一句一词所宣讲的内容才符合自己的根机,并且具有真正的修行经验,而这才是我们当前需要的。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往昔都在很多导师座下听过很多法,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因此总体而言,都已经知道何谓佛教。通过文字学习,很多人对小乘的见修行果是如何树立的,以及如此树立的真正目的也已经非常清楚。比如,小乘没有讲解如来藏,承认无分微尘的原因在何处,最终能达到怎样的结果,相信大家都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唯识宗讲解如来藏,而在讲解如来藏的《二观察续部》有云:“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唯识宗与续部的这句教言上下不同的特点在于何处,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我相信大家也同样多少了解一些。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差别,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从哪一个角度层面切入,该如何去做。如果过于高攀,就会与自己的根机无法相应,即便冒失尝试,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尤其是智慧转为道用法称之为密法,因此直指心性才是密法的教授方式。若要是按照次第宣讲,就完全不属于密宗范畴之中。”有些不懂的人就会深以为然:“密法既然作为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就应该是智慧转为道用,因此前面意识转为道用,应该就是属于下乘派吧?我们作为密宗行人,打着密法的旗号,实际上在做下乘派的事情,是否有些不如法?”当你有这样的疑问,就要记住一点:同样作为信仰密法者,还要因为根机不同而分次第根机和利根者两种做分别教授。

  比如你是次第根机者,当然此处的“比如”去掉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具备上等根机者极其稀少。贤劫期间都极为罕见,末法时代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既然作为次第根机者,太高的法做不到,该怎么办,是否只能说和密法无缘?我们说过,无论什么法,都永远不会有无缘者,因为我们都本具如来藏。既然如此,又何来与法无缘之说?所以,这些道理都应该要非常清楚。

  十一、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三)

  从总体角度来说,即便从理论上懂得法与根机相应的道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旧无法做到,则无论怎样修学,见解都无法增上。曾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所有传承之中,哪个教言及传承最为殊胜?”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刚入门者想要问的问题。

  好比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城市中打工,首先就要去打听,哪一份工作工资最高?招聘广告上写着要招聘单位的名称,岗位,工资等内容,很多人都会关心工资有多少,是否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月薪只有五块钱,想都不想就会直接拒绝。因为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五块钱的工资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同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希求迅速成办解脱的修行者,内心希望的是能找到世上最殊胜的法。因此,当这位修行者问这位高僧大德哪一种教言传承最为殊胜时,这位高僧大德回复说:“从法的角度来说,密法是最殊胜的法;但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殊胜。”如果你的根机很低,但是导师为你传讲很高深的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如同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人来听这位天竺喇嘛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以禅宗明心见性即讲经不用口、也不作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由于法与弟子根机不相应的原因,即便当时达摩祖师为大众传授了最深奥的法即直指心性,但底下没有一个能获益者。原因就是法太高,而根机太低的原因造成的。

  如果根机很高,但是修的法却过低会出现什么结果?就好像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由于不懂得解脱的理趣,做善事就永远只是做善事而已,即便做了很多件善法,最终见解功德仍旧只是原地踏步,没有丝毫增上。即便有所增上,也非常微小。

  以前我在汉地某个城市,见到当地的一些信众平常非常喜欢打坐。我们说过,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虽然不同的传承教法有不同的称呼,但是禅修最初必须要有一个观照的所缘境是一样的。这些信众每天修学禅定不少于六小时,并且连续修了七年的时间。七年的时间可一点都不短,于是我就问他们,如今禅定的见解如何?但是我发现,他们的见解还是原地踏步,只有稍许成熟。除了有相定的观照与最开始相比,稍微有点熟悉轻松之外,其外没有什么地方看得出见解有多增上。但是他们对法的信心可大得不得了!试想,单从禅定角度来说,每天打坐不少于六个小时,并且长达七年的时间,禅修的时间可不是一般的长,但除了做到稍微熟练一些之外,见解却没有多么增上,原因就在于法与根机不相应。

  单就站在法的立场而言,没有具德上师为自己宣讲次第道,无论修多长的时间,见解也不会有多么增上。所以,正如这位高僧大德所言:“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修行要符合相应的根机,导师为弟子宣讲与根机相应的法非常重要。从另一方面而言,今天你修的法与自己根机相应,当你的根机逐渐增长时,导师还会继续为你讲解与你根机相应的法。因此,我们也一直强调修行要有次第道的原因也正在此上。所谓根机相应,并不是说前面的法与根机相应,两者就永远相应,而是指你要在修学过程中,按照前面讲解的方便法对治自己的烦恼,当根机逐渐增上时,法也应与之相应地增上,越来越高深。所以修行必须要有一个次第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讲解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比如我们当前所讲解的是上师瑜伽导修,无论从通达方便、认识智慧、还是最终善巧运用上,我们都会讲解次第道,根据不同的根机或修行的不同阶段讲解不同的方便法与不同的禅定以及不同的运用方式等等。这就称之为根机相应。

  有些可能认为,所谓的“法与根机相应”就是指今天在导师座下得到一个教法,这就是永远会与自己相应的法。但还需要知道一点,依靠前期与根机相应的法长时间串习后,根机决定会越来越增上。比如你去学校读书,由于前面没有基础的缘故,学校会让你先从一年级开始学起,因为这与你的根机情况非常吻合。但是如果十年以后,你还在读一年级就不合适了。因为,当你学完一年级以后,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要开始进入二年级的学习,直到最终读到硕士、博士。也就是说,你的根机会不断提高,所修学的法也要与之相应,而不是说,今天法与你的根机相应,就永远相应,没有丝毫变化。所以,修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这一点理解起来也必须细致一些。

  十二、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四)

  我们平常在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时,内心必须清楚一点:无论这本书讲得有多么殊胜,都只能作为一种对法的诠释,作为自己修行的参考。

  当然,平时在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传承教言而修行的同时,能够学习各式各样的教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博采众长,增长学识,会令自己对修学的次第越来越清晰,修行越来越圆满,这也是学习的功德与目的。但如果只是将书上的教言奉为自己唯一的老师而遵照行持,恐怕就会有很多不足之处。

  很多修禅宗的弟子都知道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我相信无论是哪一位汉传佛教的信众,都知道这是惠能大师证道的外缘。因此现前也有很多人都在模仿这一句话行持。但是他们在具体模仿方式以及是否符合自己根机方面,却不够了解。总觉得只要是能做到“应无所住”就可以了,但请问你所谓的“应无所住”到底是“应有所住”还是“应无所住”?有些人觉得,这个暂时先不管,反正只要自己拿着这些词句去观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应该能明心见性。

  成办解脱可没有这么简单,否则为什么这么多人模仿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进了不少的禅堂,最终却还是在原地打转。我们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对,而是要知道应该怎么样才算“应无所住”?尤其当进入“应无所住”后,还要知道其中需要分为很多个层次,而符合自己条件的“应无所住”又是怎样的状态,以及惠能大师当时所证悟的“应无所住”,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做到的等一系列内容也要知道。如果不通达这些道理,你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恐怕永远都只能是“应有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见解还是在妄想范围中,无法称之为智慧。

  此时该怎么办?就需要一个真正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因为只有真正有经验的导师,才知道该如何继续修学。否则很容易随他力而转,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很多教言都会讲解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讲解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不要随意听信他人的谣传。

  但此处还要知道一点,真正的解脱教言与实际修行经验是分不开的,两者本来就在宣讲同一个道理,但我们要特别重视的一点的是,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是解脱的前提。只有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并如理如法地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才不会轻信那些完全没有根据的谣言。毕竟如今自称为开悟者比比皆是,但在我们这个道场,一切需要根据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三、故应通达前后一切智(一)

  【故应通达前后一切智

  想要在修行中不产生过失,就要通达修行前后次第的一切智慧,比如前面该怎么做,后面该怎么做等等。一旦能够圆满通达次第道,无论以后听说什么谣言,内心都不会颠倒,也不会出现把共同法当成不共同法或者把不共同法当成共同法等一系列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圆满的次第道。

  常常有刚入门者过来问我,初次进入佛门学习什么法最合适。我建议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圣者言教》。当你对这些法有很好的认识,对佛教见解理解的智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再按照当时的信心去修学相应的一些法,意义就会非常广大。还有不少人想好好修一遍加行,虽然前面已经修过了,现在已经在修正行,但还是会觉得在积资净障方面做得不够。我想,此时还是着重于观察修,并且在如是修一段时间以后,继续配同着观察修、安住修可能是最好的。

  我平常讲法期间,对于多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信众,一般会直接让他修《上师瑜伽导修》。但我们也说过,修行要根据个人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且修行要善巧灵活一点,不能盲目地追随他人的言论,尤其是当有些人喜欢聚集在一起讲解一些关于禅定的感受等内容时,更要注意。

  我们也复次教诫过:感受什么都不是,有感觉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有情众生而不是一个无情物,因此有感觉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对这方面执著太强,即便为你讲解观察修的重要性,可能你还是会轻视观察修,无论自己能不能做到,都去安住修,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导师的教言。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也常常告诫刚入门的修行者,还是先单单去修一段时间的观察修即五加行是最好的。因为五加行相对来说,就是以观察修为主,后期安住修就是观上师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成为一体,在这样的观想中稍微安住一下。但至于该如何安住,还不会讲得很细致,毕竟它还是属于共同法的范围,与我们当前所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即便如此,前面依靠观察修能创造积资净障的功德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后续再配同着观察修而修安住修的话,禅定就可能会更得力一些。

  十四、故应通达前后一切智(二)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弟子,初次依止导师时必须懂得依止的导师应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只有依止这样的导师,你才能将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并且无论这位导师如何宣讲,你都会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

  如果常常对导师的教言打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比如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虽然你前面已经修过一段时间,但是观察修这一方面还是不够成熟时,导师就会要求弟子在接下去的修法中,着重观察修部分,而安住修的时间暂时可以相对少一些。但有些人一心想与他人攀比见解,听说别人的禅定还不错时,内心就会开始疑惑:“一样是修上师瑜伽,为什么导师只要求我着重观察修?我觉得我还是修安住修更好一些。”要记住,安住修可不是那么容易修的,尤其是没有观察修的陪伴,仅仅是为了安住修而修,最终只能以失败的结果告终。但由于你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会以为失败是因为这个法不适合自己,与自己的根机不相应,而不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依教奉行。

  这些都是不遵循导师教言的一种借口,同时也意味着你只是一个试验品。而成为试验品不是因为导师的原因,是你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试验品。由于你本身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最后以失败告终是特定的事,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在修行上,还是要多遵循导师的教言,可能是最好的。如是行持,我们就永远不会觉得修行有多孤单,也不会觉得有多烦躁,情绪也不会时时飘动。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在有意无意中,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我必须要这样”?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只要自己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就会开始寻找借口。比如平常阅读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等内容时,就会以这些要求作为自己必须达到的标准。当然,有这样的理想追求是很好的,但认定这是自己多少天内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成了一种极端的执著时,就会成为一种障碍。要记住:这些都是境界,是断除贪嗔痴烦恼而呈现的功德,仅仅站在欲望的立场中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不够成熟的显现。很多时候,一旦达不到目标,很多人就会开始为此寻找借口,认为这是由于法不适合于自己根机的缘故。

  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修行想象得太简单,觉得只要法与自己的根机相符,接下去的修行就一定会一帆风顺,好像只要修法就能突然开悟一般。不会的。尤其是初次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次修行反复的现象。比如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的修行感觉非常不错,但是过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的修法糟糕得一塌糊涂;或者有时候白天修法好像很不错,一到晚上就非常糟糕……总之无论怎么做都难以时时满意。

  但这就是修行的过程。修行最艰难之处就在于困难中的坚持。我们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想要获得成功,坚持必不可少。只要能坚持,最终就决定能突破一切难关。倘若无法坚持,半途而废,最终就只能以失败告终,并且还会为自己寻找很多失败的借口。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者,由于宿世的因缘,难值难遇的导师——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以及众多高僧大德,我们今生都已经遇见了;珍贵难闻的法—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的大圆满法,我们也已经听闻到了,往后可能再也无法具备较此更殊胜的缘起。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做圆满。

  但有些信众在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前,就忙于四处奔跑。这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如果突破不了这一关,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真的是一门苦行。但这门苦行在你面前是否真的是苦,就取决于修行能否伴随着共同前行。一旦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后面的一系列考验对你来说可以说难也可以说是不难。

  所以,我常常嘱咐很多弟子,修行期间还是不要跑来跑去。我们不是说,跑来跑去一定不好,但还是要先问问自己:内心改变以前,跑来跑去和独自一人在某个地方修行,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何处,自己应该如何选择。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聚集在一起,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善行。但寂光大师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

  所以,这些道理都应该铭记心中,平常还是要把自己最基本的方面做好,最根本的修法修好。因为,寿命太无常了,我们谁都不知道,无常何时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一旦无常降临到自己的身边时,无论你对这个世间有多么留恋,都只能放下一切,追随无常而去,那时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即便你说你当时对佛法有多大的信心,但由于内心不成熟的缘故,实际最终还是与庸俗同道。为了避免产生这一系列过失,这方面的内容真的需要多学习一些。

  十五、善逝教法犹如狮子吼 慑服一切劣见野兽众

  【善逝教法犹如狮子吼,慑服一切劣见野兽众

  “善逝”是指历代传承祖师示现涅槃者。这里是讲解历代传承祖师的教法犹如狮子吼一般,能慑服一切劣见野兽群。

  狮子是百兽之王,此处就是比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一旦真正接受到这样的教法,就要如理如法修行,因为一切法都在修行当中,这个根本永远不能放弃!

  我们当然也可以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正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教诫,即便已经证到百部归一名的见解,平常还是要多修一些本尊等共同法。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无论从事何种善法,都要真正从了知、觉受等角度中知道万法摄一和百部归一名的这个见解。如果放弃这个根本,去修学其他的一些戏论法,对解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好说了。

  十六、佛陀教法讲辩著之力 遣除无明愚众之邪见(一)

  【佛陀教法讲辩著之力,遣除无明愚众之邪见

  佛陀教法的讲解、辩论和著作之力,能遣除无明愚众的邪见。但这需要从闻思和实修两方面努力,才能消除一切无明障碍。

  我们需要闻思,通过闻思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佛教。只有在真正知道佛教的道理以后,才能将身心完全托付给上师三宝,并且在修行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少坎坷,都会努力克服,而这些都是因为对佛法有所了解的缘故。但如果内心没有实证,难免会产生很多情绪烦恼,想要完全断除烦恼根,实修就必不可缺少。因此,从闻思修三种智慧当中去创造这一系列条件,就是在“遣除无明愚众之邪见”。

  如今这个时代,与正法相违的邪见宣说众多,而我们现前学习历代传承祖师教法的目的就在于,真正理解了传承祖师的教法后,未来无论遇到怎样的显现,都会站在正法中不动摇。因此,平时无论听到他人讲解有多么精彩,都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判断依据。也就是说,我们从事的善行,无论大小都应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汉地从某种角度来说,因为多方面条件很不成熟的原因,不如法的显现还是非常多的。往昔汉传佛教也曾经非常兴盛,各个传承都有非常了不起的祖师大德在宣讲佛教、度化众生、护持教法,因此并没有很多不如法的说法流传。但如今是末法时代,加上历史上诸多曲折的缘故,现前汉地虽然还是有很多寺院,也能见到出家人,但由于众生福报日渐浅薄,具有如往昔般功德的高僧大德已经接连示现涅槃,如今的汉传佛教,相对以前而言,可谓是非常衰败了。

  此时就会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或者说是被魔障束缚者,他们就会钻空子,说出很多与正法相违的言语。面对这种境况,对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不精通的人就很容易顺着这些谣言而漂动,直到后面才会知道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

  但仔细想想,我们一辈子的时间有多长,走一段错误的路,会浪费多少时间,未来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导归正途,谁都不知道。别说我们有那么长的时间,现在就连一个小时、一分钟、一秒钟,我们都耽搁不起。因为在余下的时间中,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身边,所以时间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而这也是平时多学习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原因。

  十七、佛陀教法讲辩著之力 遣除无明愚众之邪见(二)

  我们这次宣讲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这部教言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这部教言,可以懂得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中理解佛法的理趣,遣除自己的诸多疑惑。因为上师不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中宣讲,也是完全针对这个时代的疑问而宣讲。因此,我们学习了这些道理以后,就懂得如何以上师的教言作为依据去判断如今种种现象的是与非,无需要再去四处询问何谓对错,也不会再随顺各种谣言而飘动。因为上师是成就者,他的教言永远不会欺骗我们。

  成就者的使命就是救度众生,所以他所宣讲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希望众生得益,我们把这些教言当成依据,并如理如法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最终就会证得如导师般的功德,证悟与上师无二的密意。所以,将导师的教言作为修行的依据,非常重要。

  如今各种邪见实在是太多了。我遇到一些僧众,虽然他们是出于一种好心,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对法的理解还是有些偏袒。比如有一位僧众过来问我:“听说你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我想,我的身体不好,应该是很多藏族人和汉族人都知道的一件事。然后他又对我说“你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接触居士太多的缘故,尤其汉族居士的烦恼业障更加沉重,如果和他们接触过多,他们的病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

  我问他,难道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么?他说:“有的。前两天我从家乡过来,目的就是为了躲避这样的事。因为我接触了几个居士以后,就觉得肚子很不舒服,我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和他们一接触,他们所有的业和烦恼都转移到了我的肚子里,所以这段时间我的肚子一直难受得不得了。这次过来,也就是为了躲避这个烦恼。”我继续问他:“这两天你的肚子还痛吗?”他说,还是有点痛。“怎么你到了这边肚子还会痛呢?”“可能是因为这边信众的烦恼相对也有点严重吧。”

  我想,如果做导师的因为弟子烦恼沉重而天天肚子痛的话,他培养出来的弟子岂不是更加严重,可能后面不光光是肚子痛,还会伴随肺痛、肝痛、心脏痛等等各种疼痛。

  如今我们都知道,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因为导师接触人太多就会出现这种显现的话,释迦牟尼佛现在岂不是在极乐世界痛得满地打滚?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是他的徒弟啊!他接触的不只是欲界众生,这个数量还是算少的,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怙主,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数量有多大?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别说是天天肚子痛,可能肠子早就已经断了。所以,有时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事,此时就要懂得一切正见都应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十八、佛陀教法讲辩著之力 遣除无明愚众之邪见(三)

  如今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更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成办解脱。想要圆满这个目标,历代传承祖师关于成办解脱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就是我们需要奉行的依据,绝不能打一丝一毫的折扣,要精勤学习修行为要。

  我们平常在做世间事情时,不敢有一点马虎,怕犯错吃亏,为什么到了佛法的修行时,又变得马马虎虎了?可能这也是末法时代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吧。可是我们现前也不能随顺习气,认为既然末法时代业及烦恼沉重,那就只能听天由命,听之任之了。当然不能这样!因为我们现前已经懂得佛法的一系列道理,知道自己绝不能再随顺着习气而飘动,要依教奉行。唯有如此,道路才会越走越正,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一段时间我们讲法的内容不是很多。如果我们讲法只是念诵一遍,并顺着文字稍作解释就算完成讲解,我想一天讲一个教言真的不在话下。但我们现前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不仅从文字上讲解它的道理,还要将这些道理归纳到实修当中讲解,这样一来,虽然时间有点长,内容讲得不多,但是通过学习就能理解,我们所讲解的一切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当前所修的法。如是从理论上通达后,还要在实修过程中运用起来,这就是我们当前需要做到的地方,也必须要这样。否则光懂得文字,其他都跟不上,修行可能也就这么回事了。

  十九、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内容。我们讲解得速度比较慢,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往昔我曾经祈请上师:“如今这个时代,有很多弟子都希望看到我们传承的经典。我能否花一段时间到僻静地方,将藏文版的经典翻译成汉文版?”

  上师说:“从法本的角度来说,如今的汉传佛教并不稀缺。无论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还是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各种法本一点都不少。甚至是只要在与佛法有关的圣地,都能看到很多法本。如今也有很多活佛堪布们都在从事着这样的事业。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如今汉地缺的不是法本,缺的是有导师真正宣讲这些道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虽然我们也整理了一些书本,但更多的还是为大家讲一点法,相信这样的讲解会为大家以后的修行提供不少的帮助。

  我也在想,当我身体稍微好转一些,是否需要给大家讲一遍《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如今很多人都在修加行,但我看到很多人修加行的时候,不能说修得不够圆满,但相对还是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人觉得没有什么念诵仪轨,即便有念诵仪轨,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觉得在配同着观想的部分做得不是很明确。所以,也许有些人在这些方面需要一些引导。虽然这本书的文字不是很多,但讲解起来可能还是要花上一点时间。因此,如果因缘具足的话,可能也会讲一遍加行。

  总之,如今我们讲解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平时必须要多看几遍。上师示现涅槃前也一直都在宣讲这部教言,并且多次讲解这部教言的重要性。如是讲解,并不是由于这部教言是上师著述的才宣讲他有多么殊胜,而是这部教言是站在不同的根机上做了相关的讲解,因此学习这部教言会对我们精通关于修行解脱的很多道理提供很好的帮助,并且令我们在以后的修行中也永远不会走错路。这就是我们这次学习这部法的真正目的。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6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