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9-19

创建日期:2022-08-15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9-19

  九、愚痴懒惰所逼迫无暇广大作著述(二)

  无论是对治愚痴还是懒惰,都需要依靠对法的认识度。如果有人问你,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相信你们都会说是为了解脱,但你是否知道解脱在于何处?

  以前我们都会带着一种幼稚的心态,认为所谓解脱就是今天从事很多善行,当自己死亡以后就可以凭借这些善行到达一个非常舒适还能心想事成的地方。如果一个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的人问你,这样的舒适之处在哪里,是在这个星球上还是在另一个星球上?如果是在另一个星球上,怎么凭借你今天所从事的善法去往另一个星球?我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都很模糊,而这也充分地说明,你对解脱的认识还不够成熟,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真正的解脱并不在某个据点之上,而在于清净心之中。当内心清净的这一时刻,就是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吉珍扎华江措尊者曾经说过:“无论我在何处,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之中。”这不是他的一种思维观照,净观当下为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内心已经真正呈现出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内心的烦恼已经清净,所以自然没有一个烦恼之处。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可是极乐世界的宫殿楼宇等环境不是完全与人间不同么?”当然,你可以这么认为,但也同时要记得禅宗的一句偈语“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宣讲佛法时,呈现过多少不可思议的奇迹瑞相,但如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看上去只是堆满土石的一处遗迹而已。但为何经典中说这里曾经是庙宇宫殿,曾经是金洲刹土?因为当内心清净之时,大地没有一丝不清净之处。所以,要多去了解一些,正确理解其中的深意。

  我们进入佛门之后,内心相较于往昔,更懂得了一些取舍。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前我们不懂得取舍。相反,以前的我们也知道该如何选择。比如从身边的角度说,家里的房间再小,也会有卫生间、卧室、厨房等分别,这就是一种约束。厨房是做饭的地方,如果把卫生间和厨房放在一起,就很不卫生;卧室边上可以有单独的卫生间,但不会将卧室设立在卫生间里,这也是一种约束。只要是有情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一种规范约束。但我们进入佛门后,约束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我们的认识已经比以前更加广大了。

  以前由于无知的缘故,取舍并没有什么智慧,但随着智慧的增上,已经越来越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也正是判断智慧是否增上的标准。因此,进入佛门以后,我们的眼光变得更长远,更具有远见。这种远见卓识也会对我们有更多的约束,但在这些约束面前,我们不会觉得遵守这些规则有多么束缚,多么令人不开心,而是觉得非常自然愉快。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随着我们对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行持过程中也会做得越来越圆满。

  此处就是讲解,由于愚痴懒惰地逼迫而没有很多时间广泛闻思,长时间修行。想要避免这样的过患,就要精进地闻思修行。

  十、摄要赐予吾心子此作若具善功德三宝三根本加持总之护持佛教者尤其珍视之心子祈愿如是速圆满宿缘今成汝伯父赐予珍爱诸侄子昏老者著述也!

  【摄要赐予吾心子

  现在就将修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纲要聚集在一起,赐予给你。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以前曾有弟子祈请堪布昂琼赐予一个简单好修的法,堪布昂琼说:“我今天所传讲的一切法都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持明传承之道验,所以今天我所传讲的法并不会很广。若是过于广大,恐怕你很难接受这些教理;但若过于简单,又无法具备一切教法之要义。因此,我今天为你们传讲的法是不多不少的精要之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法可以宣讲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在这里说,为弟子传讲的这些摄要不多也不少,是一个圆满的教法。

  因此,我们在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要对祖师的教言擅自更改,否则就不是很圆满。

  【此作若具善功德,三宝三根本加持,总之护持佛教者,尤其珍视之心子,祈愿如是速圆满

  三宝即为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为三根本。这里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应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并且行持的每一件善事都应圆满具备发愿与回向。

  如果这样的讲法具有功德,是由于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的加持以及一切护持教法者的加持。祈愿对佛法有信心即身口意三门已经进入佛门者,对佛法有所了解者乃至对佛法仅生信念者,都能圆满如理获得一切教言。

  【宿缘今成汝伯父,赐予珍爱诸侄子

  由于宿世的因缘,今生能成为你伯父,故将教言赐予珍爱诸侄子。

  以上就圆满讲解了这一部教言。

  十一、嗡索德斯得三宝总集上师尊无有分别作皈依

  我们平常应多去阅读这部教言,因为上师在这部教言中,从不同的角度宣讲了佛法的要意。我相信,只要认真闻思修学,每一位修行者都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受用。甚至可以说,无论我们心中对佛法有多大的疑问,这部教言都能给予解答,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会被遗漏。所以,好好闻思修学这部教言,会为大家接下去的修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嗡索得斯得!

  赐予一切悉地!

  【三宝总集上师尊

  对于三宝总集上师尊的内涵,需要详细讲解一下。常有居士问我,往昔他在汉传佛教或者其他藏传佛教导师前受过皈依,现在对我心生净信,因此祈请能否再为他授皈依?我告诉他:“往昔无论在哪位法师前受过皈依,你所皈依的对境都是佛法僧三宝。虽然是这位法师为你做了皈依仪式,但实际上你所皈依的对境就是佛法僧三宝。”也就是说,无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皈依,皈依的都是三宝,这一点彼此没有丝毫差异。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藏传佛教不是有四皈依么?皈依三宝前不是还有个皈依上师么?”要记住,藏传佛教主要以密法为主,而密法的特点在于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因此即便是佛法僧三宝也要收摄到一宝即上师宝之中。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上师乃三宝之总集。因此由于万法摄一为密法之特点,所以会在皈依三宝前加一个“皈依上师”。而此处的皈依上师,不是指三宝之外还有个上师,而是指他是三宝的总集,因此皈依上师与皈依三宝的意义完全一如。

  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当你在某位法师前受皈依时,只要这位法师具备三宝的功德,他就是三宝的总集,当然也就是你所皈依的对境,这点毋庸置疑。但还需要清楚一点:除了这位法师之外,凡是具三宝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皈依的对境。也就是说,无论你往昔是否依止过,是否认识他,当你在念诵三皈依的时候,你就已经皈依了一切具三宝功德的尊者。此时不需要再加以分别,认为这位是当时赐予自己皈依的法师,所以他才是自己唯一皈依的上师,其外的一切导师和皈依都没有什么关系等等。相反,他们都与自己很有关系,因为皈依时我们口诵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们这里面所讲解的“三宝总集上师尊”,是指三宝和上师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这是站在密法的角度而言。有些不懂的人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进入密宗之后,要那么着重于上师?其实细致观待,平常显宗中对于各式各样的本尊以及佛法僧三宝等宣说也有很多,但彼此之间只是名称,讲解过程中的传讲风格不同,实际上无论是上师还是三宝,或者是诸佛菩萨,本就是一如的。因此,只要对真正的导师有一个圆满的认识,那么在依止导师以及祈祷上师之时就是在祈祷三宝,也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无有分别作皈依

  三宝即为上师、上师即为三宝,在没有分别中做皈依,就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佛法僧三宝的一切加持。通常在祈祷前还需要了解一点:能否得到一切导师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对导师的信心以及对导师的认识如何。一旦认识圆满,无论祈祷哪一尊导师,都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因为你的内心已经没有分别,知道导师即为诸佛菩萨。

  十二、因吾懒痴随他转无有教言赐予汝然于心中珍爱子慈悲欢喜稍著述

  【愚痴懒惰随他转】

  “愚痴懒惰随他转”指由于自己愚痴懒惰以及平常随顺烦恼而转,内心并不自在。这是一种凡夫的境界,当然也是上师的谦虚之词。现前能否从凡夫角度中超越,就要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这些障碍。

  【无有教言赐予汝然于心中珍爱子慈悲欢喜稍著述

  虽然我由于愚痴懒惰的缘故,没有什么教言可以赐予给心爱的弟子,但我还是尽量稍微宣说一些。

  我们也复次说过,虽然上师宣讲的这些教言,看上去是针对某一位弟子而说,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自己视为被教授的弟子。也就是说,导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也是在为自己而讲解。否则,很容易将这些珍贵的教授视为他人的故事。好比我们小时候,老人常常会为我们讲一些故事,我们只会觉得故事很好听,却永远不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认为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而现前我们在听闻这部教言时,如果仍旧将自己置身事外,认为导师的教言只是针对他人而说,与自己无关,就很难从中得受法意。

  十三、汝等宿世善业力获得暇满之人身并遇殊胜之妙法此乃极其胜善缘

  【汝等宿世善业力,获得暇满之人身,

  正如经文所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正是由于我们宿世具备很多善因的缘故,今生才能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讲解人身难得之难得之因是行持六度波罗密、持戒、清净发愿,倘若不具备这三点,则无法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因此今天获得暇满人身应好好珍惜,以珍宝人身去创造更好的条件,精进修法,才不枉此一生。

  【并遇殊胜之妙法,此乃极其胜善缘。

  已得珍宝人身又遇殊胜妙法,此乃极其殊胜之善缘。细致想想,今天能对眼前的佛像生起一种欢喜心,在见到莲师的瞬间生起净信,这种欢喜心、信心都来自于殊胜的因缘。倘若前世没有善因,今天很难对佛生起信心。

  如今现代人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尤其汉地的四大名山也渐渐成为有钱人的娱乐场所。但很多人到了寺院,见到佛像却只是视为一尊雕像而已,很难生起净信,这正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因此上师在这里强调,我们今天获得的珍宝人身来自于宿世的因缘,现前要倍加珍惜这样的人身。倘若没有这份殊胜的善缘,成办解脱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具备暇满人身是解脱路上不可缺失的条件。

  十四、诸佛稀有之三藏能作闻思极稀奇成就自在龙钦巴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

  【诸佛希有之三藏能作闻思极稀奇

  很多弟子平常都在学习各式各样的经典、教言。上师说,能如是去闻思,是极为希有难得之事、非常值得赞叹。

  【成就自在龙钦巴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成就自在龙钦巴尊者说,千经万论如同空中浩瀚的繁星,永远不会有圆满学完的一天。因为凡夫的思想本就没有穷尽,所学之法永远不会有止境,所以无论怎么去学,都必然落在思维范畴之中。

  如今世间人都喜欢讲创新,他们看重创新的原因在于何处?因为在意识范围中,不创新就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可是即便有所创新,也很快就会被淘汰,也就是说创新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这是因为意识心的本身就没有穷尽,倘若随顺心念飘荡,则永远没有尽头。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是圆满丰富的智慧,而不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思维知识。正如垢光尊者所言曰:“所学的知识如空中的星星一般,想将一切都学圆满是不可得的。”

  十五、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一)

  【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

  护持一切法的精华即心的本性,才是首要任务。

  实修和理论都是在描述天空中的月亮。比如从闻思的角度中首先讲解月亮不是三角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等等,先排除一切与圆形相反的形状,但这个排除过程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因为各式各样的形状太多了;其次再讲解月亮的颜色不是红色、不是绿色、也不是蓝色等其他各式各样的颜色,这种排除法同样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说是无有止境。但种种排除或者认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看见圆圆的明亮的月亮,这就是我们讲解诸多道理的目的。

  在学这些理论时,必须要依靠排除法,甚至还会以相似的方式做一些辨别。比如在墙上画一个月亮,直观地感受月亮的形状;或者去寻找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想象一下月亮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排除法以及对月亮有所认识,在你看见月亮的当下就都能圆满。因此,无垢光尊者在前面讲解:“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虽然千经万论浩如烟海,但只要懂得护持它的精要——心的本性,就是在根本上用功。

  正如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所讲解般:“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千经万论,卷帙浩繁,全都学会是不可能的。若不能执守心的本性,无论懂得多少道理,从事多少善行,今生成办解脱也了不可得。所以要时时护持这个见解。

  十六、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二)

  我相信,每一位弟子从理论上都知道,要时时护持心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原本所具有的这个境界。它通常用一身:法身;二身:法身和色身;三身:法化报三身;四身:三身加上自性身;五身:五种智慧;六身六度波罗蜜等等名词来代替,但实际上就是在说心的本性。

  执受本体即心之本性需要圆满多方面因素。首先要有法,并且在从事成办见解过程中,法与根机要相应,知道法乃针对根机而立。比如上师为弟子讲解直接印证心之本性法要,但由于弟子根机太低的缘故,最终也无法执受这样的见解。如果弟子根机中等,但法太深奥,最终见解也只能停在戏论之中。所以,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如是修学,方可执受相应的见解。我们也复次宣讲,想要成办解脱,必须具有修学的次第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时我也听到很多弟子问,说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圣地,都会想到雪域高地的亚青寺;一提到传讲密法的导师就会想到上师如意宝,但为什么在讲解修学密法时,会特别着重于方便法?比如导师特别强调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甚至回向等等。尤其在树立见解过程中,更着重于观察修,强调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等等?修学密法还需要运用这些观照法么?

  我们前面也说过,这么讲解不是由于本传承必须着重方便法,而是为了相应于弟子的根机才强调这些善巧运用。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说过:“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法与根机若不相应,即便导师讲解的法有多么深奥,对你的内心来说还是用不上力。所以法与根机必须得相应。

  正如此处所讲解的“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欲执受法身之精要义,就必须要知道符合自己条件的次第修法。所以,上师瑜伽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前面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见解虽然不高,只是一种寂止,但懂得配同诸多殊胜方便法后,相信会对你迅速增上见解起到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可若是不能如理行持,仅仅按照单一的禅定方式,见解只能永久停顿在某个状态中,很难增上。所以,一切取决于你是否能如理如法地修行。

  十七、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三)

  以上几句颂词并不是说学习内容太多就可以不用去学。相反,我们应该去多多闻思。

  以前很多人认为亚青寺只懂得修行,对闻思非常轻视。当然不是这样的。比如亚青寺按照传统修法,修持正行之前需要先修加行,但在修加行之前,导师决定会为弟子讲一遍前行引导文。按照龙萨派的传承,讲解的是《圣者言教》或者《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按照宁提派的传承,讲解的是《普贤上师言教》。总之,只有先为弟子讲解了前行引导文,弟子方可去修学加行。因为只有闻思之后,才知道加行该怎么去修。也就是说,后面的一系列实修都来自于前面的闻思。所以,亚青寺不是不重视闻思,相反是非常重视。

  修学加行的目的是为了后面正行打下基础,因此前面的加行也称之为积资净障,目的就是令自己堪为正行法器。在加行修完进入正行后,一系列正行的方便法都需要在导师面前得到亲传,即导师亲自为你宣讲如何修学之后你才能去修。没有谁可以在导师座下凭借导师的明心见性,直指心性而开悟。这些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即便是偏重于实修的亚青寺,平常对闻思也非常重视。

  因此,如是宣讲的目的并不是说可以将闻思搁置一旁,只要仅仅执受心的本性即可。如果你已经真正具备相应的见解,表示已经现量见到了真正的月亮,此时还需要用排除法去了知月亮不是方的、长的等等么?没必要了,因为当你真正看到月亮,一切都在圆满之中。现前就是由于我们还没有真正见到月亮,才不得不依靠这样的方式逐渐接近月亮。这就是一种次第道。

  当你真正看到月亮时,一切疑问都排除了。密勒日巴曾经在教言中说:“我不知道当前所讲解的一切与书上的文字是否有矛盾;但我知道与真正的教义永远不会有任何矛盾冲突。”指的就是在圆满实证见解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宣讲,都在描述心的本性。比如小乘讲解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大乘讲解缘起性空,都是在讲解心的本性,但至于这些究竟有多少接近于本性就要根据各个传承和不同的根机来树立,但总之都是在趋向于心的本性之见解。

  而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当下明心见性而开悟,并且在开悟的一瞬间,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等一系列过程不需要经历就在当下圆满。所以,要懂得这一些列道理。对于次第根机者来说,前面对法的了知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依教奉行,我们讲解那么多道理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十八、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四)

  无论见解是来自于次第修行还是顿悟,彼此都没有什么可矛盾之处,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根机高者,有根机高者的接受方式。比如有些经典中讲解顿悟,作为一个次第根机者却无法当下做到,其中原因不在于法,而在于根机不够。所以我们现前作为次第根机者,就要依靠次第方式去成办见解。

  如今汉地有很多人都在修学禅宗,而他们修禅宗主要方式就是模仿惠能大师成就时的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记住,仅仅依靠模仿是很难成就解脱见解的,而是先要了解其中真正的密意即真正的见解。至于了解这样的见解是需要按照次第证悟还是顿时开悟,则根据个人的条件来树立。若不懂得这些方便道,只是希望自己能像惠能大师一般瞬间成办解脱,恐怕无论你修多长时间也还是那么回事。

  我们平常的修行过程从禅定本身的角度来说,是时时都在护持心的本性,但首先会从寂止开始入手。当然,寂止和胜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同我们讲解辨别时也会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出世间禅定,它与世间范围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和第七识有着怎样的区别等等。所以,寂止和胜观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在次第修学过程当中,有妄念是必不可缺少的。正如《椎击三要》中所云:“若能执受本体,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此处要有“执受本体”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直接讲解“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目的就是告诫我们,初次修学禅定时,应先从寂止开始入手,从令心清净下来开始入手。

  至于这个“清净”在哪个部分,我们暂且不深入。因为针对刚开始入门的人来说,可能仅仅只能达到一个无念的状态,似乎与出世间的见解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不要紧,因为这并不是我们的终点站,而是刚入门时一个暂时憩息之处,是继续前行的台阶而已。我们说过,由于我们的修学具有次第道,前面的寂止即便和世间禅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我们已经懂得配同出世间方便法的缘故,见解会迅速增上。

  懂得这些道理后,即便当前的禅定有多么不了义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已经懂得应该如何在多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比如最近有很多出家弟子和在家居士们都在修成熟口诀法。虽然前面仅仅是世间禅定,但若能在修行过程中配同出世间禅定方便,前面的世间禅定寂止就会逐渐过度到出世间禅定中,也就是说,前面寂止见解即便只是单纯的寂止,也很不错。诚如《时轮金刚》中曰:“寂止如海,胜观如鱼。”我们从寂止开始创造胜观,并配同着许多出世间的方便法,当下的寂止就会逐渐开始转向于胜观。这样一来,你的见解就会迅速增上,但前面的寂止基础非常非常重要。

  我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平常无论对前面修学的方法有多么通达,但距离见解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时,仍旧需要依靠长时间修行去护持,所以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修学非常重要。前面的寂止基础若不扎实,即便导师后期为你讲解胜观,你也很难顺利通关。

  十九、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五)

  将上师所讲的教言运用在修行过程所做的观察修,都可以称之为闻思。也就是说,文字的道理来自于耳闻,思考来自于心的观察,所以平常座上的一些观察修实际也没有离开过闻思。而如是闻思的真正用意,就是要对法有一个深刻圆满的认识。如是长时间串习,对于道理了解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

  何谓决断心之根本?相信每个人在初入佛门时都知道,心在支配万法。但在平常的行为中,却不能常常将心视为根本,而是有意无意中将语作为根本或将身作为根本。这样的显现与自己所学的理论以及内心所想到的一切都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将学到的道理流于口中而没有真正投入到心底,这样的见解并不是深刻的定解。想要具备真正的定解,就需要长时间去串习。寂止以及观察修也同样,所以平常在修学方面真的要多下一些工夫。

  我们从未讲过不用闻思,而是讲解仅凭闻思就能通达一切道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当见解处于思维范畴时,内心永远没有止境,所学到的理论也永远没有尽头。想令内心真正能圆满一切,就要执受心的本性。因此,闻思修永远不能偏堕一面,而是要根据个人的需求来定夺。

  常有出家人问我,他以前闻思过很长时间,接下去应该是继续闻思还是实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告诉他们说:“这个我也说不好,主要还是要问问你自己。”原因就是以上所传讲的内容,所以这一点不需要问导师,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定夺。总的来说,刚入门对佛法一无知时,还是要从闻思开始着手;若内心感觉仍旧与庸俗同道,没有丝毫修行经验的感受,就要从实修方面去努力。我相信,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无需询问他人,问问自己即可。但无论如何必须铭记一点:修学过程中,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并肩创造,不能完全偏向于一面。

  总的来说,我们今天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讲往后的修学过程应该如何去面对。因为修学佛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方式方法不对,就可能会对接下去的修学形成极大的障碍,所以前面方式方法必须正确。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讲法的真正目的。

  虽然由于自己内心不够成熟的缘故,刚开始修学总会偏向于某一方面,但我相信,随着对如何修行的道理越来越了解,就不会再如此偏执,而是会更全面地考虑自己内心缺乏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缺乏某一方面,就要在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这样一来,修行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得僵硬,而是会变得非常善巧灵活。

  总之,时时都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内心没有清净,就永远不会呈现清净之相。所以,平时的修行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重点。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解的内容。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