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4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创建日期:2022-08-18

  4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

  《藏密大圆满法选集》邱陵

  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

  编者按:文中云:“真心住何处?住于肉团心中。此肉团心中之真心,亦名本心自在光。”这大概是藏密(含新教、旧教)主流的见地。

  于此,小编需提请Sant Mat的行人注意,藏密的这个见地跟Sant Mat的相关教导是不同的。Sant Mat认为,眼中心(额轮)之下的脉轮(当然也含心轮)是眼中心之上各境域在人身的投射,譬如“镜花水月”,于这些脉轮的实修无法导致究竟解脱的结果。

  转载此文谨供Sant Mat 的行人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关于大圆胜慧,坊间亦有刘立千先生的译本,有意者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如孔雀翎眼形之圆空光

  本篇选录自《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只节选其正行部分,加行未选)乃龙钦宁提派(心要派)祖师悲智光尊者所传,龙钦宁提派金刚上师根桑泽程讲授。龙钦(也译为龙清)即是无垢光祖师。根桑泽程上师引经据典对大圆满心髓的讲授,为现存已公开面世的大圆满心髓汉译典籍中对理法的阐述较为详细的一种。本篇因引证密续典籍甚多,故基本保持汉译原文,学者可参阅贡噶上师的传承和解释,互相印证,则更易于理解。

  上根利智无修无证,如如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彻却(立断)。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随现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名脱噶(顿超)。

  一、彻却

  (一)普通开示

  《六百四十万偈印授集》云:“一切视听,皆由心生,心即是空,如是印授,心得安稳。又空即自性心,自性心与空无二无别,此即法性,此即法身,如是印授。”

  这样的开示,使人知道视听唯心,可使小根行者解脱一切认真的执着。又示心即是空,可以解脱执着外境之见。又示心空即是法身,永无间断,可以解脱执空,避免堕入断空、顽空的断见。这些开示将小根行者引入大乘之路,但尚非本法正授的奥义。无垢光尊者云:“有谓万相是心,心性本空,如是印授。然此并非宁提派之密意,学者当知。”

  无垢光尊者又云:“又有谓心在胜意中无,世俗有如是见定,以之修持。又有谓空有必双融者,遂起心立意,欲使空有双运,然此大圆胜慧则谓空有本自圆融,非求后得,故与别宗不同之见,即在此也,学者其善思之。我以慧照亦复如是,譬如人睡眠或闷绝,或如罗汉灰身灭智,外界山河大地依然存在,可见外界色尘,仍得离心自在。又如梦得牟尼宝珠,觉时渺然无有,然心不随之无有,可见心非在外,而外尘亦非即心之所现也。故一切皆空即法身云云,不过示人以入道之路,非本法究竟之道。然考究此理者不少。我今将示究竟足以明悟之道。”

  (二)究竟开示

  生盲得药,目立重明。是法之效,有如是喻。上师告弟子曰:汝现前一念,即是本心,不着、不伏、不纵、不收,任运而住。

  观照此住心,无有无,无方所,不分别色空,亦无是非之见。如是观照,不可执着。非由缚而解放,本来解放。非妄想光明,本来光明。非妄想智慧,本来智慧。非口说之见与定,乃无无定之法性心。本无定法,亦无定处。无入定,无出定。如是之定,自性无分别,自心光明,而无光明之相。心量普遍,亦非妄想驰散之普遍。本来自在,本来清净。

  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吧了。譬如水本清净,冷则成冰。众生外有六尘,妄心和合,迷而执之,而生贪、瞋、痴等,无量劫来,无边轮转。

  今从金刚上师开示,一刹那间,即认知此理,即如是住,勿执着,勿外驰,亦勿分别,今定前未定,自然而住,此为阿打耳玛佛(即普贤王如来)智慧无二之教。

  《宝积经》云:“心如地,无方分,如树无根株,亦无上下,无能压服者,甚为稀有。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稀有。众生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变不坏,无明不能障,神通不能增,法尔而住,甚为稀有。”

  又《普成经》云:“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自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自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无垢光尊者云:“是法深妙,若能明了进修,刹那彻悟,自然见心成佛,无上捷径,舍此无他道也。”又尊者再示因修而起执或错误生障者云:“行者坐时,或执于空,须知执空之心,仍为妄心。此妄心必有住处。住处云何?是何形状?何颜色?由何处发出?定在何处?如是穷究,究之无有,则觅心之心,又在何处去?穷究穷究,究至无可复究,即此而住。一旦豁然开悟,则执空之妄念去矣!或有虽不执空,但认本来自心如此,有些觉察之念,仍为微细执着。此执着心难以辨认,如有此心,仍是妄念。”

  《金翅鸟飞空经》云:“真心无边中,无表里,无方所。若以执着妄念而觅自性之真面,无异雁群之飞寻天际。终不可得。终不可得者,即自性无变无增,如是而已。”

  显教以六根所见六尘,知其不可贪、不可瞋等,有善恶分别,刻苦断除,执着渐修,亦难成就。这是什么缘故?《普成经》云:“以根视尘,发五毒,转六道,强制断除,而获成就之说,非究竟行法,于不生不灭之果,不能证得。”

  此大圆胜慧,不管色、声、香、味,不管贪、瞋、痴、慢,亦不降伏断灭。一切不着,但观自心,或一切不管,但观自心,与唯识论万法唯心之说岂不相同?我应之曰:不然。譬如看山,先见山,见山上之树,迨见树时,前念见山之心,已渺不可得,只后念存。此渺不可得之前念究向何处?入于何所?则了不可得。一若后念起而前念灭,一生一灭也者,实则惟此一心,并非有二。

  前者见山此心,而非心灭,后者见树此心,而非心生,即不生不灭之理,惟此一微细分别。胜喜金刚云:“生同时生,乃法尔生,无美恶。灭同时灭,乃法尔灭,无美恶。”盖不必如显教的苦行守戒,以去业垢,任运而修得见自心,即获成就。

  有此大圆胜慧,上根利智一见即知,一行即成。下根得之,亦能开悟。自心本具之理既明,其修行有四量。《准作明灯集》云:“见量如山,定量如海,戒量一切放下,果量自心任运。具此四量行者,其行持已合于究竟之义。”

  (1)见量如山者,无想印授之自性,自然光明,无妄念,无执着,不助不遏不动,无去无来,宽坦任运。

  (2)定量如海者,身跏趺坐,眼定空中,不着六尘之相,心清如海无波,如如而住。

  (3)戒量依口诀,身、口、意任运自然,见与定如出鞘刀,自然明慧,专一而已,一切不管。

  (4) 果量无着、无助、搁下,五尘任运(色、声、香、味、触为五尘),内境自然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细微光明而入法性。外相则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但此为本法初现之境,乃普通密法所得胜境,尚非本法无上境界。

  究竟自性,本来无苦乐,无功德,无罪业,平等宽广,无过去、现在、未来,行住坐卧,皆如是住。

  故学者凡有念起,随即寻究此念从何而起?往何处而去?何形?何色?究至无可复究,即此而住,自然得见本心。利根行者,因师开示,知心本空,习气缠缚,如蛇之自蜷成结。修行去缚,亦复如是,自结自解,非外求也。不起对治,如如而住,不起执着,如空广垠,自然离念,此为要诀。

  无垢光尊者曾引《普成经》偈证曰:“成无功德可得,修无罪业可除,自见自心,即得成就”。显教之十地五道、如来十力、十八不共法与密乘之曼荼罗文武坛城,以及生起、圆满二次第,皆此一心具足,无可修学,如是获见自心,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二、脱噶

  (一)脱噶修持要点

  分别人心为妄真二心。妄心由何处出?由真心出。真心本来清净,但真心如跛足者。身中之气,如盲劣马。盲劣马载跛者乱走,跛者不得不变为乱走之人。真心被气引诱而成妄心,亦复如是。

  气由何来?由脉中来。脉是何物?脉由心中起,经肺,如小麦管之粗细,中空有气。此管上分细管,通于眼、鼻、耳、口、身根之五门。真心与气混合居于脉中,真心被气引诱而生贪、瞋、痴等五毒。

  《尸陀林五蕴经》云:“心之本面为智慧,能所二执依之起。气如马驰成妄心。”真心住何处?住于肉团心中。

  此肉团心中之真心,亦名本心自在光。《能破经》云:“真心住肉光宝宫中,本来清净,非有非空,三身宫殿,圆满自在,悲光显现。”如何对治妄心而得见自性?下部密(指马哈、阿努瑜伽)只言不离执着之观想坛城、气功、念诵等,令人修习,渐解缠缚,尚未言及任运自然,使四大变化光明见心成佛之法。

  修脱噶者,身、口、意所有善恶,一切动作,皆应抛弃,应修习气心安调之法,是为至要。《空明经》云:“内、外、中,身、口、意作业一切放下。”自此视身如尸陀林之尸体,一切不管,则三身境界,可得现出。但如何认知何以能显?据《金珠经》云:“由宝宫(即心宫)通于眼海(眼瞳)有一相联之脉,透明细腻,内空,非父母红白(或云日月)生(即非精血所成),大智慧(法身)即通于此。”

  盖人由水大生视力,由视力生瞳人,由瞳人成眼。眼成,六根随成。惟此水大生之视力,不能见三身境界,尚另有一由眼中髓人所起之脉,与水大所生的视力不同,但又与之难分。该脉如野牛角,对外开,后小前大(此脉由心起至脑后则分为二,后细前粗),如水清亮有光,能远射,故名远通水光脉。

  无垢光尊者云:“远通水光脉之力,能见三身境界,而视力只能见色尘。内虽各有区别,外则共一眼。不得因见一眼,即认其内亦无分别,智者察然。”

  阿打耳玛佛云:“由心起上至眼,有极秘密之脉,如水晶管。”此为毫无错误之理,因有此自然远通水光脉,三身境界乃得见出如孔雀尾之圆空光等之殊胜。

  《自现经》云:“此光有四种:(1)如孔雀翎眼形之圆空光;(2)定慧无二之法性光;(3)自然智慧光;(4)远通水光。此四种光,一切有情皆具备之。”目中视力,能用小视大,能见外面极大之境,乃气力作用。修习后,外现境改变,气虽小,因为四大之一,力则甚大,能化光明气,因之所见外面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圆空光境界,由内外显,四种光即可得见,见后又收入法性中。

  何法收入?无垢光尊者所著《句义宝论》云:“修脱噶时,应有境界。境界现后,心不着相,境界圆现后,应收入法性内。”又云:“修时心与气合,不可执着,不可散乱,自然而住,身中之气自然变为光明,由自性而出之境界圆现后,即可收入法性。”

  此无上殊胜显现三身境界之法,下部密皆未明言,本法说出究竟,钝根骤闻,惊疑不信,乃其缘浅,未蒙开示,不明其理之故,其错岂在法?譬如月轮,由小而大,又由大而而不见,能现能收,乃其本具德性。修此法报身现光明及三身境界,亦自性本具,即如月轮渐渐增大。修至第三步报身之圆空光现时,亦如月轮最圆满之日。由第三步至第四步入法性时,圆空光圆满至极,即收入法性光,与之无二无别,圆空光则不复见,亦如月轮由十六日至卅日,与蓝色之天无二无别,不复现月相同。月至此时不见,并非不在,仍住天空。圆空光不见亦然,乃圆空光与法性光无二无别,圆融自在之意。

  (二)身、口、意调正及看光

  1.身的调正

  身不调正,则脉不调,脉不调则气与心即不调,气与心不调,圆空光即不能现,故调身为最要。《金珠经》云:“身坐法有三种,即狮子、象坐及仙人等式”(编者按:三种坐姿详见本书《大圆满心髓讲解》及《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能破经》云:“法身坐如狮,离梦幻颠倒,开金刚眼;报身坐如象卧,证法性,开莲花眼;化身坐如金仙,法性显现,开法眼。”

  2.口的调正

  《根本续》云:“学调口及住,任运自然修。”言则烦恼生,且无益,故修法时,应禁言语。然有多言难禁者,可于山谷空处,随所欲言,纵肆而言,迨其疲劳,渐渐减少,息语如哑。念诵经典、真言等,亦皆暂置,但住定慧坐而定。其功德可使气渐徐缓,以至于空。《普成经》云:“口能调正,言语颠倒之烦恼可除。”

  3.意的调正

  《普成经》云:“心外注于空,则内光显现。”气所引之真心,端正注于空中,则鼓动之气,即得平缓,内光因以空明而现于外,与真心合为一体,无二无别。阿打耳玛佛云:“意能调正,则三身境界、非有非空之法性与无二无别之理,可显现矣。”

  对三种调正之看光,《能破经》云:“内门、外处、心、气,四种调正。”但无垢光尊者则传三种,因心与气合为一种,故只有三种。

  4.看光调正

  (1)内门的调正

  ①法身有法性眼(师云可用狮子坐),两目上看,如观肉髻,此功德可空烦恼之根,可除习气。

  ②报身有智慧根(师云可用象卧坐),两目傍看,其功德可悟烦恼与智慧、轮回与涅槃无二之理。

  ③化身有明慧眼(师云可用仙人坐),两目向下看,其功德能分别一切境界。

  看法虽说三种,但三种门外,于别门现出亦有。

  《金珠经》云:“无念真心金刚链,大乐轮门项中现。”大乐轮门即头顶。如是则非有非空之真心,可由中脉而通于上出之门。

  又悲光由肺脉通出,佛经亦有其说。《宿曜经》云:“有认由普通肉眼脉现者,是未知此。”

  本法两目垂帘看日光,譬如日光西斜,则东方星宿显现(意为圆空光之显现),应距日光一尺远处,垂帘而看,不可直接看日。如此调正,至看任何光皆不艰涩,是即调正之证。

  (2)外处的调正

  初学应坐于清净高山,夏秋之际,冬春之交,天净无云清爽之日,看日月二光与极清之空。至眉间光能射远时.(师云:即看人看物均见光),午前但看西方之清空,午后但看东方之清空,此三种清净(师云:地、天、眼)即得显现。《般若经》云:“明一切法,观彼空中。”

  (3)气的调正

  气为极不端正者,妄心乘之而行,如来自性,为所诳惑,故须调其气。本法规矩,应使气由口出,唇微开,齿微合,徐徐出入,甚为殊胜。其故为何?下部密四轮三脉修法,气由鼻孔出入,气力甚大,易生障碍。本法气从口入而通于脉,自然而然入于心,则气所诱惑之妄心,不执着,不改变,自然消化;四轮功德,自然圆满,智慧自然化成光明。因此,气之出入,不可用力,出气宜稍长。此意为何?《空明经》云:“气徐徐出入,不用力,出气稍长,则气之来去自断。”如此徐徐者,使内心与外显之光不动之故。

  (4)心的调正

  如前说坐法及门、处、气看法,三者调正,则身、口、意三业一齐放下,定入于极清明之空中,空去世间烦恼,有一条极清楚蓝色之光显现。此蓝光中呈现五色光,如锦绣展开,是由内德所显现(原为内境外显)。德有内外二种:外为清净天空,内为光明。以莲花生大士口诀明之云:“外清净天,有认为肉眼所见色尘之天空者,非也。天无心,今说内外,是就自性而言,乃由内德而现为外面之清空,谓为蓝色天空,非指俗眼所见之天空也。由内而外现于空中,故名天空。蓝色光中现出五色锦绣光,原未显明,今乃明现清楚,因此分别,故名内外。谓内为我之内,外为我之外(意谓内境在此,外境在彼),则非也。由内德而现出蓝色光,由蓝色光中现出锦绣光,不过有此微微区别耳。”

  如上区别既明,身中烦恼气改变清净,性光中既现圆空光,如池水投石而起波纹,由小而大,于是五色圆圈之光,即显现于此光上。随用远通看法,直看圆空光不退,心愈看愈清净自然,无所定亦无所着,极其清楚,此即自然智慧之真貌也。至此智慧极其敏捷,任何事物皆易晓悟,一切事相或著述奥义,皆易说出,虽极深奥的经典,亦能悟解。此乃自然智慧之力。

  内中有此自然智慧,圆空光上乃有连环如链之光,或如贯珠之光,或金丝光现出,是为自然智慧光。又自然智慧德、智慧力、智慧光三者,虽分言之,而实如一,不可分别。

  无垢光尊者言,有时称自性心即智慧光,有时称心即智慧光,有时称金丝光即智慧光,并未分别。恐人难明,今特分三种言之。于圆空光上所见金丝光、智慧光等,勿令流走,须收入法性之圆空城中而定。

  《空明经》云:“智慧光现,持之而住,自然看,自然定,不可执着。”如此显现,如分别执着心生时(分别现状,认为外境真有),恐生错误障碍。自然光明,自然显现,宜自然看,不求自现,勿助勿着。光初现时,现闪动不定之象,徐徐调正,“则身中之脉,有若干变光明,外面亦能现出若干光明。眉际所看出之光,亦由近而远。不藉日月之光,亦能常见,则四步境界即随之显现了。

  世间光明,乃水眼(远通水光脉由心至眼)所见,应收入法性(即如如而住,不起分别),但有不循上文次序,智慧眼开,即速得见,随即收入法性者,此为上根利智。又有脉好能早见者,此不宜欢喜执着,心勿念之。譬如麦田,同一播种,一茎特壮,异于余茎,及后余苗成长,壮者反成灰色。执着自误者,如是而已。故四步境界修时,究竟到否,宜依后要口诀而修,这是很重要的。

  (三)四步境界

  《能破经》云:“此法行持有四地步:(1)法性明悟:非心能想口能说者,是为第一步。(2)悟境日进:欲念渐衰,获得法性中阴智慧(即广明诸法之智。得此智者,中阴身成就)。(3)自心进诣:三身境界已见已明,心(妄心)之所想,目之所见者,非复世间所见事相。(4)诸法尽入法性:六道轮回之因已断,解脱证果。”

  有此四步,与显教之五道表面虽同,实有日月行速与车行之缓速之别。

  1.法性明悟

  如前昼间学看法身坐所依之日光,或称火镜,夜间学看报身所依之月光,或称水镜,如是昼夜兼看,冷热调匀,则不生障碍。早晨在日光未出以前,晚间在月光未出以前,看化身所依之灯光,既方便,又无间断。三法(看日、月、灯光)不可对直看,或接近其体,宜看其傍。最初学看,随其光线引于左、右、上、下方。如白光多,则看其右;黄光多,看其上;绿光多,看其左;红光多,看其下;蓝光多,看中间。五色平均,则自然而住。如圆空光不现,则两目移近鼻梁而观(谓两眼珠移近鼻梁,方得平视)。

  又诸光明代表什么?自心本来无垢,即现白光:功德圆满,即现黄光;不求自存,即现红光;本自圆成,即现绿光;不动不变,即现蓝光。

  这时心中法尔如来种子显现,从见五色虹光起,现圆空光,光中复现或三或二之小圆空光,或有时现,有时不现。各圆空光间,有如日光之光芒,极清净不可说,此为自然智慧光,现出金刚链。譬如镜中看像,离面无像,有自然智慧,始能现出金刚链。

  但金刚链非即自然智慧,臂如种子结果,果由种子出,非果即种子也。不知此理,见金刚链谓即自然智慧,如是着相,则于大圆胜慧丝毫未悟。

  故由脉之调正,自心自开之表现,金刚链间,现有细微曲折连续之光。由圆空光之调正,自心自开之表现,光外曲折之间,两个两个相连现出。由气之调正,自心自开之表现,光现游移不定。但不可慌张,念勿散动,定于圆空法性城中(圆空法性城,即圆空光,谓如法性之城),渐渐看熟,本有之光,不着不助不离,日现日明,自然不动,身、口、意自然安详,可生乐、明、无念之定,胜慧自开(如自悟一切经教等),究竟智慧,三分已得其一,是时命终,可生化身净土。此非外面见光之功德,乃内中智慧眼清净究竟得见之力。

  《空明经》云:“若证得法性,获眼力故,不转于三界。”

  2.悟境日进

  《空明经》云:“第一步境界,滋培养,令日增进。”此时气脉作用,乐、明、无念之心,外现青烟(即谓烟及阳焰等)闪动之状,此为妄心能见之相,非究竟境界。《空明经》云:“妄心所见为假相。”《入菩提心论》云:“业识所见非胜义。”故内之法性,非空义见到,则本有清净智慧外现,不变不动,日益增盛,内之脉变光明,烦恼减少,妄心无用矣!

  如上所现,乃为真现境界。然则何为增进?盖智慧之色,出现于外,或纵或横,或现各圆空光,或现佛相,世间肉眼所不能见,故光明大现。

  自心外光远离眉际,五色光或纵现横现,圆团现,或如千叶莲花,或如塔、宫殿、箭矛、璎珞等,或五色交错,没有一定。圆空光从豌豆大起,增至盾大,渐渐扩张。自然智慧光,初如鸟疾飞,次如野兽快跑,次如兽慢行,次如蜂旋花间,逐渐徐缓。要之光能明显,即是定心增进,可曰第二步悟境日进也。又自然智慧移动稍缓,能定住时,可曰中等进步。

  至大进步为何?《光明经》云:“见一切处,皆现圆空光不动,可称一大进步。”随看何处空中,能显一切光明,布满不动是也。惟亦有定于随便物面(无日、月、灯光处)显见者,如见横排形,看光前面(正面离光远处);见纵形,看光下方;见方形,看右方;见半月形,看上方;见三角形,看下方;见圆形,看左方;见宫殿形,端直看,是为紧要调正。

  白马麦札谓:“五方曼荼罗形圆空光现出时(指行持时言),为第二步到达。见佛像起以后,则为第三步境界。”莲花生大士谓:“只见佛像,为第二步彻底,见双身报身像,则属第三步境界。”此两种,实无甚大分别。何以故?《空明经》云:“佛像现时,第二步成,中阴身断,报身佛之真面已认识矣!”佛像现时,第二步彻底,第三步已起。现佛像有第二步或第三步之争执,是于此理未明了也。第二步内有智慧光明三昧,外面光明境界增进,则开眼神通等,应得现出。

  3.自心进诣

  此为第三智慧增长境界。盖法尔本性,周遍圆融,然于性德本具之圆满三身中之自性受用身,乃有无尽功德。故其相显现,如镜影像。行者于第三步时所显之境界,即此智慧圆满力所显之量,故吾人当知也。其他宗部,以如来藏与智慧功德为本具,唯执成佛,始能证得。于是遂起心欲求相好庄严等事。不知此心,已是暗藏盗贼。盖性德本具,何待外求?如是则当赞叹,此稀有殊胜大乘,所具密意,真是不可思议。

  至于其他无学之宗,于所修证,偶发境界,则妄自赞许叹为未得,或有仅执一部遂谤大乘,生讥讪过,此等皆是躁妄与谬执等之故,致生过失。今者当知我藏土大圣无垢光尊者传至上密乘,诚真实不虚,为究竟了义之最上乘。

  自心进诣即自心功德进展稳健,所见之处,悉化光明,法性五智已获,化身障除,五方曼荼罗圆空光中(五方曼荼罗即五圆圈光,表五佛之五叶莲台),现出化身佛像。初现肉髻,渐增进现顶、额、头部、半身、全身。化身现后,进见报身智慧境界,获见不动金刚如来及五方佛身像,渐渐得见宝冠、璎珞等庄严,乃至双身像圆满获见,法身障除,法身境界显现,圆空光中现出中围中台之外,微尘无量数报身佛层围绕,四院四报佛微尘数(编者按:此即坛城)。

  复有报佛层层围绕,备极庄严,世间境界不可复睹,心能通过一切,自视不见肉身,墙壁木石悉无障碍,外相内心顿断,恐惧之心若失,凡有所见,皆清净净土境界。

  《空明经》云:“能修脱噶光,于眼所见境,如地、水、火、风四大境自灭,递次现五色,是不离光相。”

  以上为第三步普遍现象。再言其特殊者,空中所见,皆无量五佛净土,诸佛心放光入我心阿字中(此时自觉心中有一阿字),诸佛光与自心光,互入互摄,即如显教十地境界诸佛光明灌顶。

  又眉际放光,自觉有四尺之遥。顶上大乐轮门,智慧气所成之光,圆圆如盆现出九个或五个。气所成之圆光,即为肉髻,不能见肉髻之顶尽于何处,因肉髻为智慧气所成之光,智慧无边,故肉髻不能见顶,是故有此等胜相显现(如化、报身32相、80种随好等)。

  智慧气通于手指现五色光,光明细微脉中,遍满智慧境界,内而细微毛孔,外而微尘,皆现五色光,光中悉现报身佛净土及圆满文坛金刚之像。又顶上本为武坛,大乐轮门光明脉上升,现出忿怒金刚坛城。文武报身之相齐现,是已到达第三步境界了。

  复次心到达境界为何?心意试一切皆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他心通乃至六通皆获,山岩皆能透视无障。诸佛净土亦皆能见,着相之心已清净。心空清净之力及一切智慧禅定皆能获得。摄要言之,身之质碍已化,气脉净明,突然堆积心中不可分离之连系崩解,仅存细微连续,但一陨星倾,即得进获第四步境界。

  4.诸法尽入法性

  第四步境界为第三步时所见境象悉空,身亦随尽,眼根所见亦尽,心意识一切烦恼亦空,无言说亦无声音。

  本法三种调正,气化智慧日长,自性清净之力,使外尘烦恼,内面妄念细微之根,自然断灭,中间光明一切法尔,入于不可思议法性之中,是名诸法尽入法性。譬如月尽,卅日之月轮非大亦非小,入于清空中无异,其自性如是。如上法性有二种:

  (1)循次修进而入者。

  (2)少数一二利根,见第一步境界,随即行持,不经二三步,即入法性者亦有。真入法性时,则此身已空,四大灾难不能坏灭,五毒烦恼及妄念发生之根已断,境界亦空、行住坐卧,日月之光,一切皆空无所得,即第四步境界亦不可得,一切色相悉入法性。

  于第三步境界将满时,五气变成光明智慧,气通手指,气脉透光,得成长寿身。他人目不清净者,但见其肉身,不能见其光明之体。

  修脱噶达到究竟,出现不退不变究竟的现象,身轻如棉,肤色充实,面无皱纹,发不白,或老转童相,发白转青,齿落复生,如是种种。身轻安无病,口出语悦人,不道烦恼无意义之言。又可长时间入定,气可任意运用,过去、未来妄念断绝,欲望不起,无量慈悲自然而生,一切清净。如是现象,是为第一。

上一篇:心观心与胜观

下一篇: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