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3课1-9

创建日期:2022-08-18

  行为学-教言宝藏63课1-9

  第六十三课:皈处总集根本上师尊

  一、四精要法(一)

  我们在传讲这部教言时,有时候会站在词句的角度上做一些解释,有时候又会将讲解内容归纳到实际修行之中。总而言之,无论闻思还是实修,都不能忘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解的要点“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会宣讲不同的方便法,但实际上都是在讲解同一个道理,即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如今在座的弟子,由于无始以来的因缘,今生对密法心生净信,就更要懂得本传承该如何修学。

  往昔我们从理论的角度中讲授过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七宝藏》中的《如意宝藏论》之《显密差异》,密法比显宗殊胜之处主要在于四个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懂得这些道理后,在实际修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去修?就是我们平常讲解的四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

  四精要法的第一个精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本传承没有很好的认识,并且没有对本传承心生敬信,相信你和这个法之间的缘分也不会很深,也很难真正遵循本传承的要求去修法。因此,信心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具有宿世的因缘,今生能对密法心生净信,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信心是很坚定的。细致观待,我们的信心可能经不起任何考验,甚至遇到一些恶缘时,信心还有退转的可能。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密法心生净信,但我们的信心实际上并不是很坚固,因此,平时还是需要通过多闻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多行持一些善法来培养自己的信心。

  我们说过,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我们暂且不讲解后期执受本体这一瞬间信心的重要性,仅仅从总体来说,如果没有信心,可能进入密宗第一步也无法迈出,即便进入了密宗法门,也绝不会追随导师所传讲的教言而行持,并且多多少少会在自己的修学中添加一些自己的私心。这些都是由于信心不足的原因所致。

  因此,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凭借信心的力量而成办解脱。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当然也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行持。

  二、四精要法(二)

  第二是通达方便。关于方便,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不是由于本传承特别重于方便法,而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根机相对低劣,因此不得不依靠方便法来成办智慧。

  历代传承祖师曰:“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地矣。”也就是说,将方便搁置一旁,仅仅为了禅定而禅定去修行,即便暂时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也只能得到小乘的见解,因此方便法非常重要。而这些方便都是针对根机而立,这一点必须要铭记心中。

  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传讲风格是必须着重方便法么?要记住,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着重不着重,因为方便与智慧本就一如,都是究竟的果实,但先问问自己,虽然密法讲解的是便智双运,自己今天能否做到?做不到就意味着,修法还是要配合着自己的根机去修。很多人问我,虽然他已经修了很长的时间,并且也有一些不错的感受,无论是眼前呈现不同的形象还是身上不同的感觉,总之相对而言算有一些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好像不是一直停留在某个感觉上,见解没有很好地增上,就是某些感觉逐渐消失,甚至也没有了最初那么多的感受,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的见解没有增上?

  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你运用方便的方式并不是特别合理。要记住,相对而言,目前通达方便还是要作为重点。至于后面什么时候需要着重于认识智慧,什么时候需要着重于方便,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个人的定力来定夺,这就叫善巧运用。懂得这些道理,修行才会更加合理。如果修行成为一种死板教条,行不行都按照一种方法去修,那么当感到合适时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与自己的根机很适应;但有时又会觉得某个方式离自己的修行很遥远,怎么也无法调顺自己的烦恼。因此,我们可不能仅仅以妄念多少来树立见解高低,否则见解永远受制于妄念。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修法的目的是驾驭一切妄念,但事实却颠倒相反,妄念开始驾驭我们。

  因此,通达方便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上。平时记住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轮回中的妄念是需要断除的,这是任何传承教派所共许的,没有哪个教派会认为“贪嗔痴烦恼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妄念需要对治是决定的,但最初不依妄念即不能认识到什么叫妄念以及不将妄念作为成办解脱的辅助,是很难成办涅槃的,所以初次修行必须要依妄念作为成办解脱之辅助,这一点非常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若能转为道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指的就是这一点。当然,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善巧运用。从某种角度来说,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但运用得好,它就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方便法。因此,关键就在于自己如何运用。

  三、修行应该依教奉行(一)

  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惯,对于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心无所适从,只能顺着它散乱,内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未想过要去对治,即便想到要有所对治,对治过程中也觉得力不从心。此时就要懂得一定的方式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哪种方便去对治妄念。我们前面讲解很多方便法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比如每座修法,从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间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但不能认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条条框框,必须要这么去做才可以。这不是一种“必须”,而是因为我们第一次修法时,只有这样的方式方法才符合我们的根机,这样去修才合理。

  我们常常说,修行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历代传承祖师?因为传承祖师并不是仅仅指某个人,而是指所有证悟心性者。他们对于成办解脱的整个过程有着深刻的感受,并且将成办解脱过程的经验赐予给后代弟子,引导我们趋向于正道之中,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

  历代传承祖师不仅会将解脱的教言赐予后一代弟子,还会针对两种不同的根机即次第根机与利根者做不同的教授。比如对榜麦彭贡波老人以及胜喜金刚一般的利根者来说,已经不需要前面的过程,直接讲解智慧即可;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能如是成就者非常稀少,因此我们作为次第根机者,不得不依靠方便来成办智慧。也就是说,过程非常重要,一点都不能轻视。

  当然,我们平常关于打坐的内容可能会讲得多一些,但对于理论,我们也不是不重视。但相对而言,我们主要还是从实修的角度讲解教言,因为对于实修的体会,大家的感受还是有些粗糙。因此,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者,要时时问问自己,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平常无论是念诵还是打坐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回答说是为了成办解脱,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继续问问自己,如今你所做的每一件善行与西方极乐世界,与解脱有什么关系么?虽然我们现前还不能直接修学解脱,不能马上成办西方极乐世界,但如今我们的所作所为应该与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相同之处才对。如果连这一点都不知道,仅仅是按照书本上要求去做,恐怕与解脱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

  比如,书上说从修定的角度来说:要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但闷厥和酣睡状态也是这样的状态,而没有任何一个教派会承许闷厥和酣睡是一种解脱。世间禅定分为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和无色界天四空处,也是无念的状态,也没有丝毫之起心动念,但同样没有一部佛教经典会承认“色界和无色界天就是佛果,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做到没有妄念并没有什么奇怪,在其他教派也能具有,因此我们今天要做到的是将“没有妄念”与解脱相关联。

  这同时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每天所做的善法,无论时间有多么短暂,都应该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果修法安住与解脱没什么关系,只是自己根据书上的教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什么都不要想”去做,即便能实现你的愿望,与解脱也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初次进入佛门的人可能会说:“如果真的能懂得这些道理,应该是圣者而不是凡夫了吧?否则谁能做到这点?”当然,这也是告诉我们,初次进入佛门,就应该要依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虽然我们现前可能无法以圆满智慧去理解一系列内容,但导师是在讲解相关的道理,并引导我们一步步去做到。虽然暂时可能无法将自己的修法与解脱联系起来,但只要跟着导师的讲解,后面就能懂得前后的差异并且与解脱相结合,这也就是我们如是传讲法要的目的。

  四、修行应该依教奉行(二)

  我们一再讲解修行应该依止导师,依照传承祖师教言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修行不要走错路。世间人都知道亏本的买卖不能做,也就是说,付出巨大的代价却没有多少收获的事情不值得。同样,我们进入佛门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做给谁看,而是为了寻求解脱,与解脱无关的事情付出很多,有什么意义呢?它既不能当东西吃,又不能当衣服穿。

  比如由于雪域高地是全民信仰佛教的缘故,只要有人愿意去修学佛法,大家都会非常欢喜支持。虽然佛教在汉地也曾经非常兴盛,但由于历史曲折起伏的缘故,如今的佛教已经非常衰败,平时行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身边很多人的指责。如果在受了那么多责难后,最终仍旧没有收获什么解脱回报,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值得的。

  因此如果自己没有圆满的智慧去通达一系列教言,就要依止导师,依止传承祖师。但要记住一点,我们初次所依止的导师不在于名声大小而在于经验是否丰富。我们天天都在强调,寻找依止导师过程中,不能如同老狗寻食般,遇到谁就依止谁。如果这位导师的修学经验不够丰富,他所做的引导可能都只是来自于书面上的解释而已。当然,因果是不虚的,只要是行善,就决定有好的果实。可是我们的目的是即生成办解脱,仅凭这些可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也常常在说,解脱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在何处?净土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之上,而在清净心之中。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欺骗世上所有人,却永远欺骗不了自己。只要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先别说自己做过多少件善事,就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说得不雅一点,我们往昔所做的善事,就是创造清净心的一种工具,一种方便法。无论善法的数字是大是小,重要的是看看最终的结果。如果最终的结果没有体现,即便为了修学过程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举个例子。你要去往某个地方,但你一直强调自己已经走了多少天,可是当别人问你距离终点还有多少距离,你却茫然无知。这时候就要想一想,如果终点距离你还有很远,我们不能说前面走的路一点没用,但相对来说,更要问问自己的是,方向是否正确?道路是否正确?我们平常行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光竖着指拇说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念过多少遍经文、心咒、佛号,做过多少件善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功德藏》云:“只顺善恶意差别,不顺善恶相大小。”真正的功德在于贪嗔痴烦恼有所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所增上。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一系列显现,即便往昔从事过多少件善事也不能立为功德,因为数量并不等于功德。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需要善巧一些,绝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五、正视根机 精进修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听到一些关于密法的谣言,认为修学密宗就必须要直指心性,而直指心性当然不能作意。也就是说,有意识就意味着你的见解还是属于共同法,而超越共同法才称之为是最高的法。当你有这样的想法,不妨先问问自己能否做得到?

  我们说过,密法有三种传授方式: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真正的心的本体不在于文字诠释,也不在于表示,而是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见解,但这样的传授方式有谁能接受得住?

  就本传承而言,普贤王如来以心印传承的方式令五方佛成办解脱,但往后的传承中虽然也有以心印方式成办解脱者,但相对来说,大多数还是以口耳传承方式成办解脱。这并不是说后期没有心印传承,而是后期即便有心印传承,弟子也无法接受。如果弟子不具备相应根机,即便在他面前做多少遍心印传承,对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我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比如你说自己往昔在某位导师面前得到过多少遍这样那样的法等等,但结果如何?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解脱成果,光是数着手指计算得到过多少传承而心满意足,恐怕还是太幼稚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什么条件都具备,什么方便法都能做到,为什么还是示现为前往幽静山林中去精进修法?就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解脱不在于数字而在调心。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平常要多重视一些。

  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这位导师天天都那么严肃地讲解心要如何调整?我们不得不这样讲的原因就是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当然,我们这样讲解的目的也不是要诽谤其他的行为。平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毕竟针对其他根机来说,可能就是最殊胜的法了。因为有些业力沉重、福报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人,只要能做一点点的善行,就已经是不可思议了。但我们现前的要求是即生成办解脱,相对来说,要求可能更高一些。

  想要即生成办解脱,从今天开始就是时时问问自己的内心有多么自在?因为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旁。刚才我还在外面为家乡的一个藏民念诵颇瓦法。前两天医院告诉他说,他的癌症已经扩散,没法救治了,只有回去等死。试想当自己到达这样的时刻,会是怎样的心态。但无论你想还是不想,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遇见这样的事情,这是特定的事。等到了这样的时刻才知道即生成办解脱的重要性,一切都晚了。你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即便想在这里多坐十分钟修法听课,都会觉得很困难。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要精进修法,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六、通达方便 认识智慧

  我们前面讲解了通达方便,也讲解了修学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根机。如果修法与自己的根机不相符,则修行很容易随着书上的理论而飘动。当然,理论非常重要,它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方向,修行的参考,但也要记住一点,与现实对比,理论就好像是在天空中飘荡一般,没有落于实处,你怎么描述解释都可以。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不能仅仅随顺着妄念理论而飘动,因此要清楚自己现实的状态。

  举个例子。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惠能大师本具备如来藏,这一点与我们没有丝毫差异。《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就是讲解有情众生,本都具有佛性。这一点我们与所有传承祖师完全一如。惠能大师当时对禅宗心生净信,现前我们也对密法心生净信;惠能大师依止五祖,我们也依止了导师,并追随教法而修行,所以看上去我们与祖师没有任何区别,因此理论来说,我们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也应该可以开悟才对。但现实当中,别说是开悟,就连内心有点改变都很困难。所以,理论和现实还是要分开理解,如果时时顺着理论而飘动,有时就太虚了,一点也不真实。因此,我们以上讲解法要与根机相应,要懂得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调伏烦恼,就是在讲解通达方便。

  从认识智慧的角度来说,我们讲解了不同的禅定见解。当然,第一次修定时就想达到了义的见解是不现实的。我们说过,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有着看上去很相似的地方,但将世间禅定转变成出世间禅定,就要在禅修的同时配同着一定的方便法。

  我们前几次课上说过,禅定达到了义之境界就是要达到一种平衡,即明和空的平衡,方便与智慧的平衡。但第一次修定时,可能会一边太高另一边太低,不是这一方面过于重视一些就是那一方面重视一些,总是无法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此时只要配同着修行方便,见解就会逐渐达到一种越来越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见解会越来越趋向于出世间见解。而这就是刚刚所说的认识智慧即禅定。

  七、精进修学共同前行 内心更加清净

  对某些心太散乱的人来说,环境如果不清净是很难好好修法的。我们说过,真正的修行者要具备三种清净,首先就是地处清静,因为环境会改变人的内心。这两天有很多年轻的出家人过来见我,我给他们的建议就是尽量到寺院去,不要待在城市中。如果你长时间待在热闹的地方,可能今天觉得自己的道心非常坚定,但魔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你的头上,那时就可能不会像今天一般清净,因此为了护持戒律以及令自己的内心更加清净,最好还是寻找一个清静的地处。

  当然,如果你能时时把握住自己的内心,无论身在何处,都是清静之地处。想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共同前行的陪伴。我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如果身边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即便你身在幽静山林中,内心可能还是在都市中飘荡。因此,我们今天讲解身清净与地处清净的主要目的还是讲解心清净。也就是说,前面的清净只是一种间接的清净,后面的心清净才是最直接的清净,而想要从直接的角度中做到内心清净,共同前行的陪伴必不可少。因此内心时时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是非常重要的。内心若能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无论处于何地,无论是独居还是聚众,内心永远不会散乱。原因就在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四厌离法已经成为你的正知正念,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见解。

  确实,地处条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内心清净。因为我们必须适应地处,而不是时时去寻找他处。有时候,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当第一次到某个地方时会有一种新鲜感。比如你第一次到幽静山林中,就会觉得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宜人,内心感到非常舒服,可是时间长了,这种感觉就渐渐淡了,甚至感觉不到最初的美好体会。想要令自己重新拥有最初兴奋美好的感受,就需要共同前行的陪伴。只要身边有共同前行的陪伴,无论身处什么地方,修行都永远倒退,甚至还会日日增上。也就是说,即便你处于世间,但修行永远永远都在首位,时时刻刻不会忘失,这就是共同前行陪伴的重要性。

  当然,以上我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中讲解。有些可能会问:“既然如此,究竟是内心清净重要还是环境清净重要?”这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根机来定夺。如果由于内心清净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环境清净就必须作为修行的重点,但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前者内心清净作为重点。正如前面所讲,喜新厌旧本来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气,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如此,想要保持最初的新鲜感,共同前行就非常重要,因此平时共同前行还是要修学得更扎实一些。

  八、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以上讲解的是认识智慧,但从禅定的角度中,要懂得善巧运用。也就是说,不能将修行的一系列方便视为一种条条框框,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自己当时的禅定力,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

  比如一座当中,妄念太多时该如何对治;妄念少一点时该如何对治;没有妄念时又该如何对治;乃至一座修法中,应该着重于方便观察修,还是着重于安住修,都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它永远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规定必须要安住修,或者修行多长时间后必须达到怎样的地步,否则就说明你今天的安住修修得不对等等。真正的修法永远不能这样去树立修行规则。

  我们说过,自己这颗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心,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已经非常狂野了,在调顺它的过程中,它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想象那样先一再二然后三等等。也许今天是一,第二天就直接成为了十,当自己还在烦恼妄念怎么会这么炽盛时,第三天又变成一,进入一种妄念特别稀少的平静状态也很有可能。此时,懂得善巧运用就非常重要。一旦懂得如何对治,无论修行过程中妄念是多还是少、昏沉多还是少,甚至什么都没有,是一种无记状态,我们也时时都在调伏之中。因为我们已经懂得该如何去对治,这就叫善巧运用。

  若不懂得善巧运用,就如同无垢光尊者所言:“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就是指若不懂得善巧运用,最终修出来的境界就仅仅是世间禅定而已。所以善巧运用非常非常重要。

  九、断除我执获得大乐

  我们这段时间已经从上师瑜伽角度讲解了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虽然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相对也稍微细致讲了一些,但有些人可能是过于急躁的缘故,觉得自己对于剖析调伏妄念已经没什么不会了,就想直接运用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

  当然,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剖析调伏妄念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看起来就是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或者是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内容。只要是学过相关理论,似乎人人都懂得一些。可是理论上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难,现实中自己的感受是否深刻就要细致问问自己了。前一段时间有些来自亚青寺的弟子过来问我,他已经修完了成熟口诀法,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你对法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我们在讲解寻觅心之过患时说过,很多人在破小乘人我时,觉得无论从那一方面去观想我执,都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我们先暂且不讲解这些,先问一下:“在寻觅心之过患时,‘我’是否存在?”我们常常会说自己烦恼沉重,但烦恼沉重的这种感受可能主要来自于对境传达给自己的一种信息。比如有了“我”就必然有个“他”,“我”会因为“他”的反馈而产生成不同的情绪,例如“他”对“我”好,“我”就会生贪心;对“我”不好而生嗔心;对“我”不好不坏就会生起痴心。也就是说,贪嗔痴等一切情绪都来自于“我执”。既然前面你认为“我”不存在,为什么内心的烦恼仍旧那么炽盛?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前面你所谓的一系列见解都只是一种嘴上功夫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感受。

  要记住,我们学习这一系列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何谓西方极乐世界,永恒不变的快乐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但永恒不变的快乐应该如何树立?当然不能站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中去安立,因为只要还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中安立,就必然会有过去、现在、未来,今天觉得很快乐,第二天可能就只感受到痛苦。想要成就永远不变的快乐,就必须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即超越时间本有的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仅凭我们现在的认识,可能完全超越不了,但懂得这些道理后,相对之间会减少很多烦恼。也就是说,当烦恼起现时,我们不会再像往昔一般事事计较。以前我们计较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种自我存在感,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去怼两句,似乎自己就没有什么价值。但今天我们已经真正知道起现烦恼的根源是我执,而我执本来就不存在,因此真正要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就应该要断除我执。

  从某个角度来说,世间和出世间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但由于理解不同,方式方法不同的缘故,世间的观念会令自他的烦恼越来越多,而出世间的见解会令烦恼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快乐,原因就在此处,并且从今天就开始做起。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2课9-15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3课10-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