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9-73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69课1-9笔记
第六十九课:金刚总持无有别
560、一、南无格日贝!
【南无格日贝】
就是“顶礼上师”的意思。
561、二、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一)
【金刚总持无有别】
562、三、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二)
【大恩殊胜之上师】
563、七、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一)
【至诚恭敬作祈祷,现未中阴作摄受。】
祈祷的方式有身祈祷——五体投地、语祈祷——口念诵祈祷文和心祈祷——心生敬信,这三种都称之为祈祷。三者虽然形象不同,但都称之为祈祷。平常我们无论是以哪种方式祈祷,目的都是为了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大恩上师加持自己能在今生获得快乐、临终获得自在、未来获得解脱。
行为学-教言宝藏69课10-18笔记
564、十二、我乃无始溺轮回 如今您以大慈悲
【我乃无始溺轮回,如今您以大慈悲】
“您”指的是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上师大慈大悲的摄受,今生我能获得大宝暇满人身。
565、十三、大宝暇满此人生(一)
【大宝暇满此人生】
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者,称之为暇满人身,也叫十八种珍宝人身。
566、十五、具此大义诚善矣
【具此大义诚善矣】
具有十八种珍宝人身是非常幸运的事,如果不好好运用此生暇满人身,就犹如得到摩尼宝却仍旧一无所有般可惜。
567、十六、具德上师未摄受 获得人身无意义
【具德上师未摄受,获得人身无意义】
已经获得人身,但没有得到一位具德上师的摄受,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568、十七、此生世间之欺惑 此时若不断贪欲 如童蒙行失人身 更失未来解脱利(一)
【此生世间之欺惑,此时若不断贪欲,贪欲如童蒙行失人身,更失未来解脱利】
世间欺惑太多,如果不能断除贪欲,就会如小孩子的行为一般自欺欺人,最终失去人身,更失去了成办解脱的利益。
行为学-教言宝藏70课1-8笔记
第七十课:业果不昧若不思
569、六、业果不昧若不思 自作自受遭祸患(一)
【业果不昧若不思,自作自受遭祸患】
如果不能细致思维业之因果,就不会充分认识因果,有意无意间就会造下很多恶业,最终感受无量痛苦。
行为学-教言宝藏70课9-18笔记
570、十、轮回痛苦若不知 不能断舍世八法(一)
【轮回痛苦若不知,不能断舍世八法】
571、十四、一切轮涅之功德 皆依上师而获得
【一切轮涅之功德,皆依上师而获得。】
572、十五、是故殊胜之三宝 纵遇命难亦不舍(一)
【是故殊胜之三宝,纵遇命难亦不舍,】
573、十七、遍知祈祷不可缺
【遍知祈祷不可缺】
行为学-教言宝藏71课1-9笔记
第七十一课:诸法根本菩提心
574、七、诸法根本菩提心(一)
【诸法根本菩提心】
诸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何谓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种广大的发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指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心;以及在具有慈悲心的基础上有度化一切众生成办解脱的渴求心。前者称之为慈悲缘众生,后面称为智慧缘大觉,这就是愿菩提心的两个要点。
但仅仅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还是有些不够,还需要去行菩提心。无论是身做礼拜、口念诵咒语、还是内心树立各式各样善念,都要去做,称为行菩提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71课10-18笔记
575、十、若无岂能得佛果(一)
【若无岂能得佛果?】
能否成办佛果,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
576、十二、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一)
【总之二障未清净,积资净障须精勤】
前面讲了菩提心,紧接着就要讲解金刚萨埵修法即清净自己的罪业。在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二障没有清净前,精勤地积资净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时多做一些积累资粮、清净业障的善法非常有必要。
念诵金刚萨埵时,如果能具四力,则无论罪业有多么沉重,都能得以清净。首先是依止力,即依止金刚萨埵;第二、对治力,对治的方式就是通过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观修方式予以对治;第三是忏悔力,即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无论自己是否能回忆起来,都要在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如是忏悔,则无论罪业有多么沉重,都能得以清净。
577、十三、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二)
第四立誓力,在金刚萨埵前立下誓言“从此以后,纵遇命难亦不再犯这样的戒律。”这样的立誓绝对不能缺少,最终能否清净一切罪业,完全在于立誓之上。
578、十四、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三)
在清净见解中,金刚萨埵修法要分为:显现金刚萨埵,禅定智慧金刚萨埵。
显现金刚萨埵即我们通常观想金刚萨埵从梵穴而入,逐渐从中脉降临到自己的心间,这个小小的金刚萨埵就称之为显现金刚萨埵。禅定金刚萨埵讲解的是金刚萨埵的真实密意。我们现前就是在修禅定金刚萨埵。倘若能真正赤裸心的本性,此外还有什么不能清净的罪业么?没有了。此时就是真正的金刚萨埵。现前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金刚萨埵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中同时圆满。
579、十六、亲眷受用妙欲等 恒时拥有无自主(一)
【亲眷受用妙欲等,恒时拥有无自主】
讲完忏悔接下去就是讲供曼茶。清净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二种无明,令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二种资粮增上,是供曼茶的真正用意。从共同的角度来说,以福德资粮成办智慧资粮,最终达到二身之境界。具体来讲,就是“亲眷受用妙欲等,恒时拥有无自主”。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人,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钱财、地位、妙欲等一切受用都不可能长时间拥有。
580、十七、亲眷受用妙欲等 恒时拥有无自主(二)
无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自己的受用、乃至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善和今天所拥有的一系列享用,都不能过于贪执,因为它不会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因此要尽可能做到没有吝啬地供养。修供曼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吝啬贪欲,而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无论是亲眷还是受用妙欲,都与自己的本体一如,因此如是供养就是最殊胜的曼茶。从共同法角度而言,为了尽量消除自己的吝啬和对贪欲的执著,心里发愿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十分重要。如是行持的目的也是为了以福德资粮来成办智慧资粮,最终达到成办法身和色身二身境界的缘起法,所以平常要尽可能如是去做供曼茶。
我们供奉的原因就是为了断除自己的吝啬和贪执,并依此成办解脱,而不是因为佛菩萨太饿的原因才需要我们去供养。
581、十八、莫过眷恋及贪执 否则不成未来利
【莫过眷恋及贪执,否则不成未来利。】
如果过分执著贪恋,就会一直贪图世间而无法成就未来解脱利益。
观察修叫做积累福德资粮;而禅定安住修则称为积累智慧资粮;两者合为一座中称之为福慧双运,最终能得到成办二身之缘起,这就是供曼茶。从禅定本身的角度来说,在显现和本体一如中如如安住,就是在做福慧一如,也是断除吝啬和贪执唯一对治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72课1-9笔记
第七十二课:总之具相上师外
582、三、修行应体现出密法的特点
以前我翻译过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呼唤上师本论》,里面传讲的内容就叫做万法摄一。它几乎把一切名称都归纳到了一个法当中;将不同的意义归纳到一个道理上,就如同直断要诀般,可以从见解、修行、行为、果实中去印证见解。虽然印证方式同,但都是在说等持,讲解解脱的见解。这就叫做密法。
583、七、总之具相上师外(一)
【总之具相上师外】
这里所谓的“具相”包括两个方面:圆满一切功德和与之具一切缘者。这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两个要点:具德+具缘。
584、九、无有现未依止处(一)
【无有现未依止处】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希望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还是事业有成,想要圆满一切愿望,都需要依止上师而得;从临终直到未来,一切解脱自在也都是依止上师而得。也就是说,除了上师外,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没有一个其他可依之处。因此,依止导师非常重要。
行为学-教言宝藏72课10-17笔记
585、十一、如是行为具大义
【如是行为具大义】
若能时时祈祷上师、依止上师,意义非常广大。以上三句颂词已经概括了整个上师瑜伽的内容,平常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努力。
586、十二、传承上师此窍诀赐予珍爱之心子舍弃嘈杂依静处
【传承上师此窍诀,赐予珍爱之心子,舍弃嘈杂依静处】
将历代传承祖师的窍诀法,赐予心爱的弟子。今天就应该舍弃喧嚣嘈杂的地处,寻找幽静地方清净修行。
587、十三、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无勤自然现佛曰(一)
【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
如是修行,何时证悟心性,何时空性与大悲合为一如。通常我们将空性视为修行的结果,但从方法上而言,安住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空性,而观察修的目的就是为了心生大悲,因此悲空双运就是我们的修学目的,而方法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从见解本身来说,悲空双运就是心的本性。
【无勤自然现佛曰】
达到以上的见解,无需勤作。勤作就是指仍旧需要起心动念。而此时不需要刻意创造,结果就会自然呈现,因为心性本来就很自然,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在意识范围当中,所以称之为无勤。所谓勤修必然是戏论,而戏论就需要造作,此处讲解无需造作。我们要尽可能模仿这样的境界而修,因为安住修时就是无勤,就是在没有什么造作中自然安住。
588、十四、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无勤自然现佛曰(二)
《胜乘狮吼妙音》讲到了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的整个分析过程,并且最终提示了缘起性空。
589、十五、彼时无怙众有情宁舍生命亦不弃
【彼时无怙众有情,宁舍生命亦不弃】
当我们真正悟到见解时,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放弃救度无依无靠众生的愿望和行为。因为内心的见解越圆满,菩提心的显现就会越增上,这时的慈悲心就叫无缘大慈悲,也叫做平等大慈悲。这样的慈悲心永远与本体一如,没有生灭性。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舍弃一切众生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590、十六、心中珍视之爱子信进智慧功德增
【心中珍视之爱子,信进智慧功德增】
上师对弟子说,如是行持,则信心、精进、智慧等功德都会增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我们寻找具德上师时,要从功德方面观察的原因。
591、十七、若于妙欲贪求微宿世业障清净相
【若于妙欲贪求微,宿世业障清净相】
对妙欲贪执越来越小,也是宿世业障清净的一种表现。
行为学-教言宝藏73课1-9笔记
第七十三课:极密阿底约噶之
592、1-6讲了禅定几识,全文:
一、实修才能解惑
我们这次讲解这部《教言宝藏》时,主要是站在密法的立场中讲解前行方便法要如何具备。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整个加行的角度中讲了一遍。虽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上有所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在实修过程中做到圆满。
如今传递佛教的方便很多,途径也很多。比如我们平常可以阅读书本,或者在网上听闻一些讲法,通过种种方式学习佛教的道理。但如果只是从文字上了解一些内容,仍旧不懂得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是无法将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中的。因为仅凭文字是很难圆满了解佛法,也难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疑问。
比如我们去尝试一个往昔没有吃过的食物。无论你从理论上对它的组成成分有多少通达,也知道吃下去决定不会中毒,但因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原因,内心始终有一定的疑惑。只有真正品尝过,才能断除心中的疑惑。因此,我们要消除一切疑问,不仅需要通过理论讲解观察,还要在实际操作中具备相应的功德,才能真正遣除疑惑,而后者需要依靠实修来成办。
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我们前两天已经从理论上讲解了一系列的道理。从总体角度来说,上师瑜伽导修总摄于观察修和安住修之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止观交修。至于止观交修该如何运用,则需要懂得根据当时妄念起现的程度及自己的定力来善巧运用对治不同的烦恼。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能铭记这一点。
从禅定的角度来说,初次修行期间,由于本身没有这方面的定力,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觉得运用得不是很熟练。但随着修行时间增上,虽然见解没有增上,可是由于对修法越来越熟悉,此时就会有很多修行人将熟悉当成见解。
举个例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次做都会觉得很陌生,很僵硬,缺乏灵活性,这是由于不熟练的原因。但由于后面长时间如是运用,就会做得比较熟练,甚至觉得越做越容易。虽然其中也会配同着一些智慧增长的成分,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因为这种熟悉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果实。这一点必须要清晰。
我们平常都在讲解何谓出世间禅定,即通常所谓的胜观。而真正的出世间禅定,就必须超越一切世间范围,才能称之为最了义的出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总体而言,处于有念和无念当中。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把有念当成禅定。当然,有人会将第六识一瞬间的耽著称之为禅定,但相对而言,这样认为者比较稀少,更多的是将无念当成禅定。尤其我们以前说过,闷厥和酣睡虽然临时可以压制粗大的烦恼,并且在我们的感觉中无法体会到有能所对立,也就是说,一切处于无念无知的状态之中。可是,这并不能称之为出世间禅定。因为出世间禅定在讲解空性的同时还要具备智慧。《心经》中所提到的空性,并不是一种闷厥和酣睡的状态,这种状态中是无法无法感受到空性的。请问,当处于闷厥和酣睡状态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是在空性的状态中么?不,你不知道,只是在这种状态时,后一念会给前一念树立一个“空性”的名称概念,实际上前念无法感受到它是一种空性。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尝试过闷厥和酣睡的状态,但是你在这种状态下,能感受到空性么?若能感觉到空性,那么这个感觉者不是第六识就是一种智慧,必定不属于一种无念。闷厥和酣睡状态不能称之为出世间禅定的原因也正在此上。但现前很多人,会把闷厥和酣睡般的状态,当成是出世间的禅定见解。
比如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时,此时内心没有丝毫起心动念,说什么都不知道,却好像有点明了,可是这种“明了”究竟明了什么,却不知道。这种状态不像闷厥酣睡般,完全是一种无记状态。但它能如同第六识般,知道专注于某一个境之上么?不能,因为这种明了还没有达到第六识的明分;从出世间见解智慧的角度来说,它能超越能所二取这个了了分明者,具有遍知的智慧觉性么?好像也没有。两者都不是,却又有一种明了,这就称为阿赖耶识,也称之为识。很多人将这种相对无记稍微具有一些明了的状态,当成出世间禅定。
当然,修行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一些显现,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这是修行的一个过程。可是我们不能将它认为是出世间禅定。要记住,出世间禅定决定是有智慧的。虽然很多经典乃至各式各样的仪轨中,会讲解这个“无”,那个也“无”,但从实体的角度来说,此处的“无”字指的是没有实体,并不是说没有智慧。这个道理必须要懂。
三、无念状态不等于空性
我们常常说,文字称之为诠释。无论平常是念诵还是学习理论,首先要知道这是导师针对何种根机而著述的?如果是针对偏重于执著明分者而树立,可能空性会讲得更多一些;若是针对偏重于空性者而传讲,则明了方面会讲得更多一些。因此,文字是一种参考,指明了一个方向,却并不是真正的见解。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曰:“无论理论上通达多少内容,实修时,仍旧必须借助上师的教言方可成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很多人会将阿赖耶识的状态当成是一种出世间禅定。
很多人禅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只要有起心动念,就认定这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就会自己给这种状态树立一个名称:平静之状态或清明之状态等等。但这种所谓的平静之状态,相对来说,此时没有二取对立分别,可以认为很平静;没有诸多扰乱,既不像第八识般无记,也不像第六识、第七识般粗糙,相对有一点点清明,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出世间禅定,但这时你可能忘失一个道理:请问此时有智慧么?
你所谓的空性,只不过是自己添加了一个“空性”的名称,实际上能否感受到空性?我相信很多人此时无法感受到空性。尤其是前五根识状态,就更无法感受到空性了。比如当你把心当安住在无念状态时,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起心动念,可以算是一种功德;但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你也无法感受到空性!你所谓的“明明了了”,只不过是没有像第八识般无知无念,实际上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无念状态,甚至有可能比它更粗糙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五根识状态。即是五根已经起作用,眼能看得见相、耳朵能听得着声音,但由于意识相对之间还是无明,所以没有像第六识般耽著某一个相。因此,这种状态中,虽然没有起心动念,也算是一种“空”,但却不具备认识空性的智慧。
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时,虽然短时间中没有什么起心动念,也觉得好像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仍旧有一种明明了了,对于眼前看得见的相,内心似乎有一种印象,但实际上到底是什么,由于暂时没有起心动念的缘故,并不是很清楚明了,这就叫前五根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出世间禅定,因为此时并没有智慧。
出世间禅定和世间禅定,两者从明了状态看上去很像,但实际上意识当中的明了是一种二元对立;而智慧当中的明了,是超越二元。此时该如何分辨不同的见解状态?就依智慧来分别。所以,我们说很多人口中的所谓“空性”,只是自己给自己树立的一个名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
四、不可轻视观察修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境界,又不能仅凭意识掩盖见解,那么应该靠什么方法令明了增上?依靠止观交修!观察修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之上。
当我们感觉到状态越来越熟练时,基本上就不会想起心动念了,也不愿意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必然是一个需要造作的过程,也称之为勤作。但是当我们逐渐开始感觉熟练,也越来越放松时,就不想再起心动念,相对而言有了懒惰的成分。这时就会不用自主地陷入这样的状态当中。
这种状态的缺点就在于,虽然临时可以压制粗大之烦恼,但由于这种境界还没有真正感受过空性、不具备智慧的原因,仍旧无法保持到出定和梦中。
比如出定时,相对好像没有那么多的起心动念,但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功德增上的速度并没有如同座上增长得那么快。虽然内心平和时感觉这些功德都具有,可出现逆缘时却未必了。但我们现前需要做到的是,当逆缘呈现时,自己仍旧能用修法起现的功德对治一切烦恼。
我们将梦称之为不变密意相为梦境。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昌根阿瑞说过,见解高低,都是以不变密意相来判断,以它作为准则。因此,我们将梦分为三个阶段:下品善梦、中品善梦是能够认识到梦为虚幻,并且能做出转变;上品是指达到梦光明之境界。观察自己属于其中的哪一个阶段就可以知道自己见解到了什么地步。
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座上见解听起来似乎很高深,但却无法影响到自己的梦境、梦里仍旧不能感受自在,原因就在于修禅定时,很多人都落入了前五根识。而我们的目的是赤裸出真正的智慧,因此,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即懂得善巧运用非常重要,这一点上绝对不能有一点点懒惰。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虽然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直视瞬间融空性,故勿多观之时也。”当达到这样的境界时,前面不做粗大的观照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即便需要刻意观照也应该去做,因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明分智慧。所以,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起心动念,但由于配同着安住修的缘故,这个起心动念的能所对立就会逐渐消尽而转变成智慧。这就是观察修配同安住修能起到的功能,而不单纯只是观察修。所以要记住,在修行过程中,观察修绝不能搁置一旁,也绝不能过于懒惰,尤其是长时间修行弟子更要铭记这一点。
我相信每一位禅修者,第一次修行的时候,内心绝不会很听话,而以上所讲解的前五根识现象,都是修行不错的人才会有的感觉。暂且不论修行时间长短,我们目前只探讨见解。我们现前追求的是必然是出世间禅定,但在第一次修行过程中,产生这种与前五根识相同的境界也是很正常的,修行需要一个过程。但想要令智慧更加裸露,则前面的观察修必不能缺少,要时时记住这一点。
五、修行熟练不代表具有解脱见解
以前我在汉地和高原,见到过很多禅修者,无论他们是按汉传佛教修行还是按照藏传佛教修行,由于不懂得禅修的次第道,出现了很多不圆满的现象。
比如第一次禅修时,导师赐予他初次禅修的方法,然后他就遵照这种方式修行了很多年,并且修到后面,觉得自己很多功德都在增上。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熟练,而不是真正的增上。也就是说,在最初修行过程中,没有契合多种殊胜方便,仅仅遵照一种方式修学,当修法逐渐熟练后,就会感觉自己做任何事都更得心应手,因此就认为自己的见解可能已经超越以前的程度,达到很高的地步。但这只能称之为熟练,不要将它与见解混杂在一起理解。
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熟练不属于见解增长的过程么?要记住,见解增长确实是一个过程,但是这种熟练与前面的状态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以有相定为例。当有相定修得越来越熟练,相对来说此时有相定所缘的境虽然没有往昔那般粗糙,但实际上仍旧有一个所缘。也就是说,前面有相定和后面有相定,本质上都是依靠所缘一个境来让心定下来。这一点并没有随着修法过程的熟练而消尽,只是运用起来比往昔更方便一些而已。但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将它当成已经完全超越这个范围的见解,因此会在这上面产生很多过错。
我们前面讲解的禅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在修学禅定过程中,习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此时一切粗大妄念都得以消失,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起心动念在运作。但此时你能感受到一切皆为空性么?这个决定不会具有。因为一旦当时具有这种想法,相对来说,就会形成粗大的能所对立。也就是说,此时“空性”就成了所缘的对境,而后面会再产生一个“是空性”的念头来掩盖这个想法,但实际上此时已经变成第六识了。所以,很多人此时就不会再去观照。
可是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是无法感受到一切都是空性的,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智慧,就像我们前面刚刚所说的前五根识一般,这时不属于完全如同闷厥、酣睡般的状态,因为此时五根已经起作用了,相对来说还是有了了分明者。但这个了了分明者,从轮回的角度来说,没有二元对立相对的明;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并不具备智慧,只是前五根识,因此我们可不能将它认为是出世间禅定!
想要突破这一关,就绝不能将止观交修搁置一旁,尤其是观察修。观察修的主要方便在于: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以及细直视调伏妄念。若能真正赤裸出出世间禅定,也可以称之为四大解脱当中的裸露解脱,暂时无法用解脱名词来树立,我们就将它称之为细直视调伏妄念。因为相对来说,此时还是有“观照”的存在,除了起心动念的时间长短有所区别之外,观照的过程仍然存在,因此还是属于观察修。今天我们所传讲的观察修,主要是指剖析调伏妄念和粗直视调伏妄念。
观察修真的非常重要。我们常常会举这个例子。现前我们的眼前有一朵花,如果是前五根识的状态,就只能以一种傻呆呆的状态看着这朵花,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朵花,但说此时自己看不见也不成立,因为五根已经起作用了,眼前能看得见相,可由于意识相对比第八识更粗糙一些的缘故,有一点了了分明,又不全然知道这是一朵花;而当你完全知道这是一朵花的时候,就称之为第六识。在还没有形成第六识,一种傻呆呆的状态,相信每一个人都感受过。当你在这种傻呆呆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第六识耽著和第七识分别心,没有后面所讲解的一系列二元对立以及分别心,但也并没有认识到“一切都是空性”,只不过是一种傻呆呆,没有粗大妄念的状态,并没有认识智慧者的这个功能!后期说所谓一切都是空性,其实只是依靠后面的念用“空性”、“什么都没有,所以称之为空性”等词语来标识,我想你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空性。
我们前段时间在讲解“什么为空性”的时候,提到过一个细节,不能将这样的状态当成出世间禅定。比如当第六识知道眼前是一朵花的时候,智慧和意识两者在“识”这个了了分明上是一样的,因为智慧能知道是花,第六识耽著也能知道是花,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就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
当然,从文字上讲解是:没有能所二取就称之为智慧;有能所二取,就叫做意识。但这是很粗糙的概念,也是非常抽象化的回答。如果仅仅依靠这样的回答去感受见解,说明你的见解真的太粗糙了,已经粗得没法再粗了,想要在这种状态当中树立禅定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连文字般若都这般不细致,又何来修行中的体会感受呢?所以,我们今天要着重讲解这个道理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要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
六、修行应细致辨别见解
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很多人修行期间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只要此时没有起心动念,就认为这是自己应修得的见解。但要记住,出世间的观点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空分和明分。在这一点上面,很多人就会如以上所讲解般,认为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就可以称之为空分;没有如闷厥和酣睡般状态的第八识那么无念,相对来说就有一些了了分明,但到底了了分明些什么内容并不清楚,将这样的状态认为是一种出世间的见解。如果无论你坐得住还是坐不住,都把这样的状态当成唯一的出世间见解来修持,护持,恐怕你的见解真的还远远不够了义。
有些人可能会问:“难道是决定不能有这样的境界么?”我们前面也说过,并非如此,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期间出现这样的见解阶段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将它误认为是自己所追求的究竟的出世间禅定。
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只要还有起心动念,还有昏沉掉举,就必须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修法,剖析调伏妄念的内容主要有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及观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或者发菩提心等等;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求,在讲解意识转为道用的过程中,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都称之为叫剖析调伏妄念。
很多人修觅心法要运用到粗直视调伏妄念,也称之为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修法时需要观察就必须要做观察,而此时的观察不仅仅是提高对法的认识,也能提高我们禅定的明分度。当明分和空分达到平衡时,就能呈现出出世间禅定,呈现出智慧。如果只是偏重于明分,这样的明分决定是二元对立,无论你描述得有多好,还是有能所二取对立。
我们前面以观察一朵花为例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不讲解得细致一些?因为见解需要靠自己去悟,而不光是导师讲。现前导师已经将方式方法赐予你们,至于后期能否达到想要的结果,就靠自己的悟性。历代传承祖师在修行过程中,有瞬间悟证见解而成就者,也有长时间修炼才能成就见解者,这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修行除了需要有共同前行的陪伴,还需要有精进、信心等多方面因素和合,才能圆满获得悟证见解之果。这可不是光凭导师一句话就能得到的。因此,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内容,都要细致了解一些。
我们讲法时,有时会从方式方法上传讲具有一定的条件,行持种种方便才能成办解脱;有时会讲解一些相应的境界。因为修法通常分两种:以因为取向与以果为取向。
当我们讲解以因为取向时,就会讲解想要成办解脱必须要具备哪些要素。因此有时讲解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具备这样的条件会让我们修行更加精进;并且在精进的同时配同着信心,成办解脱近在眼前等等。这是先从因的角度中讲解如何成办解脱。
有时候会从果的角度中讲解。因为如果只讲解因而不讲解一些境界,弟子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境界是否偏斜甚至有些可能完全偏斜而不自知。因此,有时我们会从果的角度印证一些见解,这就叫做以果位取向的讲解。所以在理解上真的要做到细致再细致一些。
今天从见解方面为大家解释一些禅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如果只是光说成办见解要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却不讲解禅定本身的一些要点,可能就会在修学过程中走错一些路。虽然我们讲得见解并不是很高,只是稍微提示一下出世间见解,但相信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这也是我们前面如是宣讲的真正用意。
593、七、极密阿底约噶之传承上师得值遇
【极密阿底约噶之传承上师得值遇】
由于宿世的因缘,我们今生已经幸运地遇到了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导师,这是累生累世创造诸多善因的一种果报,并非人人都能具备的条件。
594、八、获得甚深之窍诀即生解脱之征兆(一)
【获得甚深之窍诀,即生解脱之征兆】
如今我们已经遇到了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导师,并且也听闻到了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也就是说,现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即生成办解脱的一切征兆。只要能遵循导师们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学,距离成办解脱已经不远了。
595、九、获得甚深之窍诀即生解脱之征兆(二)
我们说过,无上窍诀大圆满殊胜点主要在四个方面: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具体应该如何运用?就以上师瑜伽导修的观点——四精要法进行运用: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反观一下自己,平常是否如理如法地运用了这四个要点?
行为学-教言宝藏73课10-17笔记
596、十、俱生智慧吾缺乏懒惰放逸中空耗
【俱生智慧吾缺乏,懒惰放逸中空耗】
上师的任何教言,都会有一些谦虚词。上师此处谦虚地说:“由于我本来就不具备很多智慧的原因,因此常常在懒惰懈怠中放逸。”
597、十一、虽现宿世之业力然依诸多成就师获得甚深诸教言立为教法之胜幢虽为胜士之心子然己空耗甚懊悔
【虽现宿世之业力,然依诸多成就师,获得甚深诸教言,立为教法之胜幢,虽为胜士之心子,然己空耗甚懊悔】
虽然前世业障沉重,可是如今依止了很多成就上师,在这些上师座下听闻了甚深的教言,并被立为末法时代教法宝幢的继承人。但由于没有好好修行,内心感到非常懊悔。
598、十二、今无妙法趣未来获得解脱极艰难
【今无妙法趣未来,获得解脱极艰难】
如果没有获得正法,想在未来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599、十三、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一)
【引导现未上师尊,结缘即为未来资】
上师说,虽然这些成就者有这些授记,但他并没有什么相应的功德,唯一具有的资粮可能就是与这些高僧大德结了善缘,而这就是他趋入未来最大的资粮。与众多高僧大德结缘,是未来趋向解脱的资粮之一,而此处的结缘是指要结上法缘。结上法缘,指的是依止导师,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就是最好的结缘。
600、十六、如是无知之教诲非为应理之行作爱子之请难辞却如是所著之善根回向有情皆成佛
【如是无知之教诲,非为应理之行作,爱子之请难辞却,如是所著之善根,回向有情皆成佛。此乃龙多加参随意所作也!】
上师每个教言的结尾都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高尚的智慧和圆满的道验,无论是以文字诠释还是直接口耳传承的方式,都无法将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传授给后一代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