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2课9-15
九、修行要懂得善巧运用(二)
修学过程中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需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时就用剖析调伏妄念,并且在剖析调伏中配同着成熟口诀法所讲解的“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方便,而不只是一种嘴上功夫。
我相信,只是口中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及“我执本是无中生有,只是将假立的东西执著为真才会形成我执”等内容,每一个人都会。但如果口中说说就有效果,为何平常还是有那么多的烦恼?是谁在起烦恼?当你自己感觉到有烦恼时,决定有个对立的“他”,你会因为“他”对你的好坏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既然你说“我执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又是谁在起烦恼?
可能有些会说:“我才刚入门,虽然从理论上知道一些道理,但并不代表我的见解已经成熟。”是的,确实如此,但既然如此,就更不应该随着自己的想法而飘动。正如你自己所言,自己的见解还不够成熟,就更说明仍旧需要长时间去修行。将自己从理论上了解的道理运用到实际修行之中,才是最重要的。
在剖析调伏妄念期间,也可以将决断心之根本和寻觅心之过患,运用到剖析调伏妄念当中。当自己的内心稍微清净一点时,就不要再去造作很多分别,但也不要用理论掩盖一切,认为“一切都是空性”已经是自己的见解。要记住,对于此时的你来说,空性只是一种概念。无论你说是空性还是不是空性,都只是在感觉上面有一些区别而已,距离真正的见解恐怕还非常遥远。
因为当你说到“空性”时,就充分地说明,你所描述的东西不是实有的,但从你内心的感觉来说,空性只是一种概念,与能所对立的概念是一样存在的。除了赋予了它“没有实有的”的一种概念之外,能所对立依然存在。也就是说,从本质的角度而言,无论你说自己的见解是空性或者不是空性,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期间尽可能不要用词句掩盖见解,诸如“一切都消融于法界,消融于空性,它是一种明空不二,是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等等。我们现前还不会模仿传承祖师的真正见解,因为我们从未体会过什么叫做真正的空性。如果想要模仿,就先从自己能体会到的空性开始是最好的。这个空性可能和历代传承祖师的空性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已经开始趋向于空性了,即从一种有“空性”名称的感受开始,往真正的空性去靠近。禅定,就先从这里开始做起。
总的来说,禅修时有起心动念,该观察修就开始观察修,绝不能我执太强,自我感觉太好,以为自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贤劫千佛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就的,没有一个是依止书本或者自创而成办解脱者,今天的我们也绝不可能是特例。所以,如理如法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做,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通常座上的修法主要有两个要点:观察修与安住修。是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当时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这样一来,无论修行过程中妄念多还是少,甚至情绪有多漂浮,我们都不会顺着它而走,也不会觉得自己今天的修学因为妄念多而有多糟糕,或者因为妄念少而感觉有多么好。有妄念还是没有妄念都在调伏之中,因为修行的好坏并不在于妄念的多寡,而在于修行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式。
十、只有实修才能体会真正的智慧
昨天我们讲了安住期间不要掺杂很多戏论法。有些弟子可能会问:“您刚才说不要掺杂很多思维成分,但刚开始修禅定时,还是需要掺杂于思维成分,是么?”
“是的。”
“您曾经说过,无论当时如何用理论掩盖见解,实际都属于思维范畴之中,但禅修前期属于思维范围当中,后面用文字掩盖见解也是属于思维范围,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
因为后一种文字掩盖见解的状态,很容易将空性理解成一种概念,但前面一种状态,只是按照次第的方式修学,并没有将空性的境界当成一种定义。也就是说,用词句掩盖时,它就变成一种定义:空性就是这样的。相对而言,虽然心中不会认为这就是自己最圆满的境界,但由于词句掩盖的缘故,实际当中已经掺杂一种认定。但这些是很细微的感受,需要自己去体会,而修行禅定,就需要这样从细节中去把握。
我们说过,第六识和智慧之间,只有一点点的区别。比如我们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第六识的角度来说,“色”与“空”是一种能所对立,有所取和能取,但在真正的禅定当中,就是一种“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并不是说,看得见眼前的东西却不知道,因为“色”有体和用。)两者不同的区别在于“执著”。什么叫执著?当你看见一朵花并且也知道是花的时候,请问“知道”叫不叫执著?这种状态可以叫执著,也可以不叫执著。原因在于何处?因为我们通常在六识范围当中,除了知道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执著。举个例子。当你从酣睡状态中醒来时,见到前面站着一个人,当你知道他是自己的亲人时,是一种执著还是智慧?如果知道是亲人就算是开悟的话,我们都早就开悟了。如果叫做第六识耽著,就是说知道即为耽著,但知道就一定是耽著么?
我们在讲解真正的禅定时说过,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中,五根不能遮止,如果遮止五根,就不是真正的见解。因为体用本来就是一如,一切妙用本来就是本体的庄严。此时能看得见眼前的境,但请问你是否知道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无法称之为智慧。真正的智慧不仅仅知道眼前的显现,还能做到遍知。我们暂且不讲解遍知,也不讲解知道得多还是少,仅仅是问,你是否知道眼前的东西?同样是知道,第六识和智慧的区别在哪里?可能你会回答说:“前面一种‘知道’具有能所,后面一种‘知道’称之为能所双亡。”但这只是一种词句上的区别,无论是用前面的表述说有能所,还是用后一种表述说没有能所,实际上不都一样么?前者看见花知道是花,后者也看见花知道是花,两者有区别么?可能有些分析空性多一点的人会说,后者应该称之为空性。但请问,当看见花、知道花的当下,是否还要添加“空性”,该如何添加?当你将“空性”添加进去的时候,请问能看得见花与知道是花,两者是同时存在,还是不存在?其中的细微差别,需要通过实修感受体悟,仅仅依靠文字推理是永远体会不到的,而这就叫见地。
以上我们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需要慢慢去体会。当逐渐开始往内观照并且越来越往细节方面发展时,就说明你对禅定真的有一点感受道验了。如果还是觉得一切都是明空不二,一切都是便智双运,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恐怕见解还是那么回事。虽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起来很有见地,惠能大师也是依靠这两句话而见性的,我们确实也找不到更殊胜的见解可讲,但实际上对你来说,仅仅只是词句而已,与惠能大师真正的境界相比,还有天地悬隔的差距。因此,平常修学过程中,对于安住修和观察修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运用等内容,必须要铭记心中。
十一、证得法性本体时 通达诸宗无相违
【证得法性本体时】
所谓“证得法性本性时”,就是指证悟到心性之时。此处的“心性”指的是什么?从大乘教法般若度当中讲解,就是“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真正理解信心的本性,并不像我们平常阅读大乘教法观点的过程中,知道“达到缘起性空之见解时就超越一切戏论法,不堕落任何一边,也完全没有丝毫之承许,就叫明空不二”,就是证悟心的本性,这可能只是仅仅来自于一种文字般若。真正的见解,需要自己一步步修学,才能证得。
对一个次第根机来者来说,圆满实证心的本性这个见解时,需要具备两个特点:空分和明分。见解不能圆满的最大原因不是空分成分多于明分,就是明分多余空分,两者无法达到一种平衡。当两者达到平衡时,就如同禅宗所讲解般:“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以及密法所描述的“超越一切言语”,这就是真正的见解。
【通达诸宗无相违】
何时悟到心的本性,何时就能通达诸宗的要义,此时一切都在自己的见解之中。
因为任何宗派讲解的内容,都是在讲解心的本性。为了证悟心的本性,不同的传承宣讲了不同的方便法,一旦实证了心的本性,一切理论当然就在实证的见解范围之中。我们通常讲解很多很多道理,也就是在描述这个要点。
从某种角度来说,如今我们这样的修学方式,就是最根本的一种修法。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因为我们修学的法是最根本的法,所以可以将闻思等一系列方便以及共同法搁置一旁。而是说我们的修法不仅配同着自己的根机,并且从总体角度来说,抓住了修行的重点。
举个例子。同样描述天上的月亮,有些教派传承讲解的是:月亮不是三角形的也不是长方形的,因此用排除法了解,月亮是圆的;月亮的颜色不是红色的、不是绿色的、也不是黄色的……所以最终得出符合圆形和白色的条件才叫月亮。但现前我们直接奔着满足圆形和白色的条件而走,所以认出月亮会比其他传承更便捷,时间也更短。当你看见了真正的月亮,还用得着这些排除法么?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真正知道什么叫月亮,所有的疑问在看到月亮的当下,都得到了解决。也就是说,你看到月亮时,再也不需要用排除法去认识月亮,你已经通达了月亮的特点。
在座很多弟子会说,由于长时间如是修学的缘故,虽然前面没学过很多理论,但自己对佛法理论的了解,相对来说也越来越在增上。确实如此!因为我们现前成办的就是这样的见解,而平常学习理论,是要知道词句是如何描述见解的。以前面的月亮为例,通过学习理论知道月亮它不是三角形的、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等等,但现前通过实修,已经直接知道月亮是什么形状时,就不用再做这样的排除法了。这就是“通达诸宗无相违”的意思。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在讲解同一个道理,即心的本性。
我们天天都在说,八万四千种法门讲的都是心的本性,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赤裸心的本性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终都通向于一个目标,就是心的本性。一旦到达这个顶峰目标,一切见解都包含其中,这就是“通达诸宗无相违”。
十二、认识经义乃窍诀 一切罪业得清净
【认识经义乃窍诀】
证悟心的本性时,对于经义窍诀没有不通达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说过,从纯粹闻思的角度来说,他一生中真正用于闻思的时间可能只有八九个月左右。但当我们的上师七八十岁时,却是雪域高地的至善知识,人人都希望能到他老人家座下听法。因为对于实证心的本性者而言,一切文字都是在诠释心的本性,上师没有不精通的。当然,这也是在讲解我们上师的功德。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从初次修行直到现在,由于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的缘故,见解多多少少都在增上,对于理论也已经越来越通达。这就是“认识经义乃窍诀”。
【一切罪业得清净】
罪业沉重的标志就是各式各样的烦恼痛苦不断涌现,而当知道罪业的本性,知道道一切都是虚幻,罪业就无处可藏,甚至成为了一种庄严。此时也不会去分别执著“这个是罪业、那个不是罪业”等等。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当执受本体时,妙力如何起现,均变成本体之庄严,因为这时已经真正证悟了见解。从共同的角度来说,由于执受心的本性的原因,一切罪业都会得以清净。
十三、易证诸佛之密意 生死中阴自解脱 上师密意得圆满 护持诸佛之教法 精勤利乐诸有情
【易证诸佛之密意,生死中阴自解脱】
证得心的本性后就能证到诸佛菩萨的密意,并且能于生死中阴得到解脱。
【上师密意得圆满】
无论是我们以前接触过的导师还是没有接触过的导师,所有导师的密意都是为了让一切弟子都能证悟心的本性。因此,当你实证心的本性时,一切导师的密意也得以圆满。
【护持诸佛之教法,精勤利乐诸有情。】
当证得心的本性后,就应该护持佛教事业,利乐有情。平常上师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非常重视的,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继承历代传承祖师的事业,但是在最初还不能执受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时,还是不要轻易去做很多,比如去当阿阇梨等等。一旦真正证悟到心的本性时,由于已经圆满了上师的密意的缘故,此时就要开始护持佛教事业,精勤地为赐予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快乐而多创造事业。
十四、结语
【吾诸爱子之善行,书函已悉而为缘】
上师说,我今天以书函的方式讲解这个教言。
【欢喜而作此文字,嬉笑之中赐教言,勿示于人成笑柄。】
这些都是上师谦虚的语言。
总的来说,后半段讲解的是一旦证悟心的本体,就会具有什么样的功德,还应该从事什么样的事业等等。这些后面要从事的事业也可以作为我们开始的发心,但是想要实证这样的见解,前面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都必须精通,这才是最关键的。
要记住,实证见解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实证见解时,一切功德与见解都在圆满之中。比如平常有很多人也在阅读《直断要诀》、《呼唤上师本论》等等各种教言以及《智慧界续》第五品,《智慧界续》的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的是原始基位,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第四品讲解普贤王如来成佛六别法,第五品讲解成佛以后所成办的二种事业。当你真正实证圆满境界后阅读这些教言,就没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
总的来说,虽然讲解一些成办解脱后本具有的特点及功德很有必要,但是想要成办解脱,修行的方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
虽然今天的讲课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就能知道很多内容恐怕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将修行搁置一旁,要好好修。我们今天所讲解的这一系列体会经验,对你来说也只是一种文字,如果不去实修,永远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见解。即便是对字面上的意思有所了解及感受,但这样的感觉还很不了义,也很粗糙。想要细致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见解,还是要多修修法。
当然,每天都长时间在座上修行恐怕不现实,可是一天抽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半小时是必须做到的。无论这一段时间有多么忙碌,都不能缺少这一座修法。要是能这样长时间培养,相信见解就会有很好地增上。要不光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每天都只是闻思学习,即便对文字上讲解的道理多多少少有一点理解,但是反观内心有多么成熟,恐怕很难说言。
当然,也有很多会说:“也许我今生无法成办解脱,但只要有这样的功德,未来的未来应该还是可以往生的吧。”不妨细致想想,今生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学到这么多,下次是否真正能投生为人还不一定,即便投生到人道,一切又要从头学起,那时的你也决定不会一下就知道什么叫“心性”、“九乘次第”等等内容,还是要从共同前行开始做起,甚至可能连“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都不懂,要从头学过。既然我们今生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就必须要在这样的智慧和功德上多下下功夫。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十五、关于回向
接下去我们就要开始回向。我们说过,平常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不能离开三殊胜法。首先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我们上课前已经在做了;其次“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是指在闻法过程中不掺杂烦恼,这也是我们闻法、修行的基本原则。如果行持善法时掺杂贪嗔痴烦恼,就意味着我们的修行可能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没有回向之前,内心生起一念嗔恨,则四十劫中没有回向的善行都会消尽。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侥幸:虽然自己在行善时起了一个恶念,但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可能不会真的失去那么多功德吧?我想,这可能只是你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还是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做为妙。所以,平常无论听法还是修法,都尽可能做到不掺杂烦恼,这就是第二点“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回向本具备的条件是三轮:为谁回向——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谁回向——我在做回向;回向的功德是什么——比如今天所听闻的法等内容。
回向分为两种类型: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如果我们将三轮执为实有而做回向,即具有“我把这个功德给你”的想法去做回向,由于对三轮实执很强的缘故,这样的回向称之为有毒回向。有毒回向最终只能得到人天福报,非成为解脱之因。就好比在美味菜肴中放了一点点毒,虽然在享用过程中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良影响,但是当毒性发作时,就会感受痛苦甚至因此而丧命。这种暂时可以得到一些享用,最终却遭受极大痛苦的回向就称之为有毒回向。圆满实证心性者称为无毒回向,也叫三轮体空。此处的“空”,就是讲解心的本性。也就是说,由于执受心的本性,回向时时都在三轮体空之中。当然,我们作为初行者,虽然从理论上对此有所了解,但实际上还无法证悟到空性,此时该怎么做?就要做到随顺历代传承祖师的回向,即“实证见解者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这就叫做相似回向,也叫随顺回向。
这样的回向该如何去做?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对面的虚空之中,作为见证者,回向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回向者是自己;而回向的功德是自己所成办过的一系列善行:即无始以来至今我们做过的一切善行,无论是有漏还是无漏,回向过的还是没有回向过的一切善根,都汇聚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之中,再加上今天一两个小时闻法的功德善根以及未来即将要成办的善行(虽然这些是未来的事情,但我们提前将未来做的一切善行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也能得到这个福报);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凡是不具备三殊胜法的都称之为有漏功德)以及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甚至自己的身体和所拥有的一切资具,都聚集在今天所回向的善根之中,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
如今我们作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儿女,应该要实现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暂时实现他们的愿望还有些不够。因为即便如今能享受很多福报,一旦无常降临身边,他们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还要将父母安置到永远都能快乐的地方,即究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回向的内容要包括暂时心想事成和究竟成办解脱。
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愿力,但是实际该如何回向?由于我们没有实证空性的缘故,只能暂时做到随顺回向,因此,此时就要想到: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由于历代传承祖师以及上师都已经实证了空性,他们所做的一切回向都是三轮体空,因此我们现前忆念历代传承祖师的回向功德而随顺他们的回向,我们的回向也会变成三轮体空即无毒回向了。
为什么在念诵《心经》、《大白伞盖》、《狮面佛母》时,回遮可以消除一切魔障?因为其中讲解的就是心的本性——空性。《心经》本来讲解的是般若度即智慧度,而智慧度本来讲解的就是缘起性空的见解,缘起性空已经从人我和法我中超越(一切魔障都来自于人我与法我),因此,我们现前随顺历代传承祖师本具有的见解以及念诵本身的谛实力消尽一切魔障,当然可以得以实现。
总的来说,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都在三轮体空中行善,今天我们在回向时,也要随顺上师的回向,即上师如何回向,我就如何回向给众生。这样的无毒回向的功德,可以完全与诸佛菩萨的功德等同,意义非常广大。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