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0课1-8
第七十课:业果不昧若不思
一、观修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们对于人身有多难得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几方面去理解人身有多难得;提到无常时,知道到要从不知何时死亡、何处死亡以及临终时只有佛法才能挽救自己三个角度中理解无常。对共同外前行有了这样的了解就算是万事大吉了么?当然不是,还需要运用到修行当中。也就是说,内心时时都需要去观照这些内容。
按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喇嘛仁波切的传承,即便修学正行,前面的这些方便法也不能搁置一旁。我们在讲解剖析调伏妄念时说过,无论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需要了解修法的两个特点: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当然需要起心动念,而安住修则是尽可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但所谓的平静,还要讲解很多次第道,因此我们先从方便的角度中讲解,即先讲解观察修。
比如,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修法,将观察修的修法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也就是说,每当修行期间产生各式各样的一些恶念、无记之念,内心不能跟随这些妄念飘动,而是刻意寻找另一种共同外前行之念,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因为妄念本身的规律是一心只能一用,因此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调顺烦恼的过程就会相对会轻松一些。
可能有些会说:“我往昔没有修过五加行,但修过四厌离法即百日修心。此后不再修四厌离法可以么?”当然不可以!除非你的四厌离法已经圆满成就,即你的每次修行都圆满具备四厌离法,否则就需要长时间修行四厌离法。
在座的很多弟子,平时无论是修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修行都主要以观察修即剖析调伏妄念为主。比如,妄念很粗大时就会以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方式对治;妄念再重一些,就要把它归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上观察修。如是修学的真正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对共同前行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依靠它来消尽自己的业障、增长智慧。
我也常常和弟子说,我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前受过各式各样的法,但在针对自己习气上,共同外前行即四厌离法,对我而言最为殊胜。平常我们无论是从小乘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讲解空性,还是从大乘缘起性空方面讲解深刻的空性道理,在自己的见解还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根据自己的根机,调伏烦恼的最佳的对治法就是共同外前行。所以现在的修行期间,也绝不能把它搁置一旁。
我们讲解善巧运用时常常提到,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何时需要共同外前行,就何时将它树立起来,而不是认为自己对文字已经有所了解,或者前面修学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要时时牢记一点:共同前行要修行到证得菩提为止。
成佛时已经圆满一切方便法,此时自然不需要再起心动念去创造另一种方便,但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共同外前行时时都得修学。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了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共同前行,意义非常广大。
二、观照根机 次第修行
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方便法还是智慧,目的都是为了证悟心性,而心性本身有两个特点:空分和明分,明空没有达到平衡,就不能称之为胜观。我们初次修学期间,不是偏重于空就是偏重于明,但相对而言,修禅定者偏重于空是很正常的,而修学方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明分。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刻意强调要去提高明分,因为如理如法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明空的平衡度,而其中的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仅仅以禅定为主,却不懂很多善巧方便法,即便能实现禅定,也只能达到世间禅定。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善巧运用的重要性。
可能有些会想:“我们当前所学所修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即无上窍诀大圆满。既然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为什么还要在修行过程中有那么多的作意?”要知道,并不是说本传承必须要作意,而是根据个人的根机来定夺。如果你的根机需要作意,就必须作意;如果你的根机不需要作意,也就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作意,因为一切已经消融于法界,又去哪里寻找作意?如同《三句精要》中云:“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当你真正证到了心性,即便想去寻找方便,也只能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找不到方便法。可是只要还没有证悟到这个地步,就需要老老实实,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现前有很多诳言的人,常常说他的修学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我还是建议你先问问自己的根机如何。有些见解理论上确实如此,可是现实中你能做得到么?修学光讲解理论可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说,理论上人长个翅膀就可以在天空中飞翔。理论上可能是对的,但人能长翅膀么?
所以,修行还是要现实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等待着以后一旦长出翅膀,自己就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就一直等待着某天能长出翅膀。我想,你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会。虽然国外有长着翅膀的天使,但是有谁见过么?所以,不要一直在口中讲着理论如何如何,修行还是要现实一点。
修行的过程有时就是这么简单,踏踏实实去修就能有所收获。如果只是口中说着不切实际的语言,就只能称之为诳语。当你认为修行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能否做得到。
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之中说:“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不是因为我们喜欢作意才去作意,而是由于根机不够,在没办法的前提下,不得不去如是作意。只有依靠这样的善巧方便,才能对治一切烦恼,对治一切习气成办自性。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次第过程。
萨迦班智达曰:“方便为次要,智慧为重要者,已堕入小乘之灭尽地矣!”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得必须要平衡。现前自己缺乏哪一方面就必须要寻找那一方面。
我们今天讲解共同外前行时,可能很多都会想:“无上窍诀大圆满是非常深奥的法,讲解的是直断与顿超,而直断是直指心性,顿超是指一切光明,既然法如此深奥,为何我们现前还要强调作意的修法?”是的,理论上确实如此,但请问你做得到么?做不到,前面的一系列方便法就不能搁置一旁,而这就是我们的传承。
三、从解脱要素理解前行重要性
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弟子信心圆满。如今我们所修的这个法,具有非常清净的传承,历代传承祖师直到我们依止的导师之间,清净无染,没有丝毫间断。并且不仅口传清净,真正实践清净圆满也没有间断。
其次,导师功德圆满。我们所依止的这位导师,也是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而获得成就,因此导师的修行经验非常丰富。我们依止这样的导师才能修出圆满的境界,光执著理论,恐怕难以实现。正如我们之前所言,密法所说的直指心性,你现前能否接受得了?
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僧人来听天竺喇嘛的教言。达摩祖师如何殊胜,不言自明。他当时所传讲的是禅宗明心见性,是三传承中最深奥的心印传承,即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这是何等的高深!但为何当时在座弟子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因为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有一位弟子从文字上对心性的道理有所了解,认为“可能是这样的”,但现实中做不到,对他能起到什么作用?
直到后面才有很多人才真正认识到,所谓证悟见性,光说是不对的,因此称之为“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但这也只是一种理论,现实中必须要对理论有所体会才是真正的见解,在没有达到这步之前,前面一系列观照就绝不能搁置一旁。说白了,修行就是不能太狂,否则会对以后的修行造成非常非常大的障碍。
我们通常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上。可能很多人会想:“都说导师传讲的是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的也是大圆满的基、道、果,但实际传讲过程中,印证见解时少,讲解共同法的时间多,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对于末法时代的你我来说,根机与共同法最为符合,导师不得不如是传讲。这不是由于传承要求必须要这么宣讲,而是因为如是传讲,方与我们根机相应。因此,懂得这一系列道理非常重要,否则无论自己能否做得到,都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性,因此在止息一切妄念的无分别状态当中,如如不动安住,可能就叫做定,也可能叫做自性、本体等等”。即便你用多么优美的名词描述这样的境界,也都只是一种起心动念而已,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非常重要。
四、修行应懂得善巧运用
我们既要从文字上学习共同外前行,还要在修的过程中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为什么我们会先讲解剖析调伏妄念?因为平常妄念粗大炽盛的缘故,不得不依靠起心动念去予以对治,所以修行初步阶段会以剖析调伏妄念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剖析调伏妄念这一种方式要一动不动地运用到菩提果为止。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非常重要,这就叫善巧运用。当需要某种方便时,我们就不得不去用;不需要时,即便已经具备一系列对治法,也不需要去走这个过程。
比如在座很多弟子,已经修行多年,别说是剖析调伏妄念,可能连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以及安住调伏妄念——四大解脱也已经有所运用。但即便你已经求到后面深奥的方便,甚至见解也很不错,但前面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就可以搁置一旁了吗?当然不可以。但是否需要运用?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对治烦恼的最佳方法。这就叫善巧运用。也就是说,即便你现前运用的是四大解脱,但可能有时还是需要用剖析调伏妄念。原因在于妄念太过炽盛,仅凭上层的方法无法对治,不得不树立下面的方便法,所以要对善巧运用铭记心中。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行不行都用一种方式,并不是圆满的修行。
我在汉地见到很多修行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也非常虔诚。尤其有些修禅定者,往昔也曾在其他导师座下得到教授,知道如何修行禅定,虽然文字上是得到了导师的教授,但由于导师没有为他讲解次第道,即便修行很长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好像多方面的感觉都在增上,但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只是修行比往昔更熟练一点而已,至于见解是否增上,则很难说言。
我们第一次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感觉很陌生,觉得自己做得很笨拙,但是随着练习次数增多,就会感觉越来越顺手,比最初要轻松一点。很多人就把这份“轻松熟练”当成是见解增长。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么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它仍旧没有离开前面的范围,只不过是比以前稍微熟练一点而已。
举个例子。第一次打坐时,很多人由于不习惯盘腿的原因,总觉得身体僵硬,关节疼痛,但修行一段时间后,又会觉得打坐非常轻松,甚至心也很容易安静,因此认为这就是很高的境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熟练的象征,并不能代表见解增上。
如今很多修行人,由于修行没有次第道的原因,仅仅停顿在某个状态上,无论他自己感觉有多么丰富,也只能说明比最初的修行有点熟练,并不能说明见解有很好地增上。但有些修行人,即便得到了次第引导,却由于前面修行基础不够扎实的缘故,后期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甚至还有些人喜欢高攀,认为基础只是起步阶段,只要自己见解有所进展或者理论上有所通达后,基础可以搁置一旁,转而高攀创造高深的见解。
这样的修行是否得力?一点都不得力。因为当你烦恼炽盛时,内心还是会顺着烦恼而飘动,难以对治,甚至有时觉得今天自己情绪起伏很大,不想修法,而后期想修法时,一进入修法中,又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些都是方式方法做得不对引起的。
如果前面基础不扎实,仅仅追求后面很高的见解,即便有时好像能做到一些,妄念也不是很多,但并不表示你的见解已经真正达到这个地步。如果你是真正依靠对治方法减轻调伏烦恼,见解的状态相对会比较稳定,但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绪波动而引起的状态不同,并不是依靠对治烦恼而得到的见解。这样一来,可能今天感觉好一点,但明天是否能保持就不一定了。也许明天烦恼非常炽盛,你会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无法对治,此时就会对修法产生一种恐惧、抵触的情绪。这些都是因为初次修行期间并没有做到如理如法的缘故。
五、时时观想前行
虽然我们接下去会讲解不共同内前行、正行法等等,但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会反复传讲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如是讲解的原因在于何处?
在座很多人是刚入门者。有些可能觉得不服,认为自己属于入门多年者才对。要知道,如果不能将这几年的时间全部用于修法之上,从内心来讲,你就还是一个初学者。此时共同前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非常符合自己的条件。
先举个例子。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但你“想修法”的正知正念有多长?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有若干个小时,在这一天漫长的时光中,时时都能提起正念、与正法不离的行为有多少?有时候很容易脱离这样的正法轨道,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共同前行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共同前行基础一旦扎实,即便你的“空性”见解没有实证多少,内心是决定不会与法背离。因此共同前行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说过,要长时间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不仅平常阅读不同教言的时候,应如是探索观想;修行期间也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剖析调伏妄念,用成熟口诀来说,属于意识转为道用的前期,我们在讲寂止时也说过,观察修属于共同外前行,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绝不能被搁置一旁。很多人都说,要在导师面前多听听法,好好学学法,而我们平常所讲解的就是如何修法之方便,因此将这些铭记心中,回去后依教奉行,如是运用便称之为修法。
共同前行很重要,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尤其是人身难得与寿无常,想要断除今生,更是离不开共同外前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虽然我是一个修行者,但对于世间的执著还是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共同外前行前的这两个法你修得不够成熟。
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是为了断除今生,观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是为了断除未来。因此今生和未来的断除,就要靠四厌离法。现前先问问自己,今生对世间有多大的贪执?若贪欲很强,意味着共同外前行仅仅是你的一种嘴上功夫,实际并没有真正纳入到心相续之中,内心深处也没有共同外前行,所以还需要继续长时间翻来覆去地修。
我初次到亚青时,导师也是先为我们讲解共同外前行。通过闻思,我从文字上有所了解,甚至后期也会给他人讲解前行,但那时我内心对共同前行的了解认识并不是很深刻。虽然口中在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但并没有直接否定“人身不难得、寿命不无常”,在说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时,对人生难得与否也不是很有感触,觉得无论难得与否,反正自己已经得到了。虽然不是这么刻意去想,但当时的见解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些情绪。
说到寿命无常也一样。虽然听说过无常有多么可怕,但还是觉得自己距离死亡可能有一定距离。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和我当时的想法非常像。我们不敢否定无常,但也知道无常降临到我们身旁是特定的事,谁也逃脱不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内心还时时带有侥幸心理:“可能现在不会轮到我无常”。实际上有多大把握?什么把握都没有,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明天自己还在不在世上。
在众多教言中说过,想要真正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在世上,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亲自见过阎王爷,并且与他交情颇深,他可能才会告诉你何时会死亡。如果真的能得到阎王爷的授记,今天的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自己明天一定会在世上,因为阎王爷早就来通风报信了。可有谁见过阎王爷,并且和他交过朋友呢?没有,别说交朋友,就连见都没见过,因此第一个条件不成熟。
第二个条件,世上还有如同释迦牟尼佛般具有圆满神通者,我们可以去问他:“我何时死亡?”虽然如今也有如佛般的导师住世,但由于因果关系,导师们不会随意讲解这些事,所以第二个条件也不成熟。
第三个条件,你自己已经成佛了,不仅知道自己何时死亡,并且神识也很自在,说自己明天在世上,就决定会在世上。但这个条件暂时还不成熟。
以上的三个条件不成熟就意味着,我们明天是否在世,谁都不知道。觉得自己明天还在世上,完全是一种侥幸心理,是业及烦恼沉重的一种表现。
从小直到现在,由于我们平常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无常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觉得自己不可能无常;即便很有可能,心中也不愿意面对,认为不会落到自己身上。甚至人死后的一段时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世了,还不停在生者面前说:“你看我在这儿,别哭了,哭什么?我没事的。”可是他说的这些话,谁都听不见。因为亡者与生者完全是两个世界,亡者已经进入中阴状态。见到周围的人没有反应,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死亡,为什么别人都听不见他说的话?此时他就会跑到外面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死了。直到看到六种死亡的征兆,他才真正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但即便到这个时候,他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死了的这个事实。这就是业及烦恼沉重的原因。
历代传承祖师时时都在修学解脱法,所以他们不会有这样迷惑。我们讲解修行人圆寂后会在几个禅定夜中获得成就的原因也正在此上。因为真正的修行人,不存在这样迷惑的时间,而这就是修行和不修行的区别。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以上就是讲解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意义非常广大,应该时时都去观照。
六、业果不昧若不思 自作自受遭祸患(一)
【业果不昧若不思,自作自受遭祸患】
如果不能细致思维业之因果,就不会充分认识因果,有意无意间就会造下很多恶业,最终感受无量痛苦。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初次进入佛门就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做一些善恶取舍。往昔我们没进入佛门,内心非常放逸,不懂取舍,只要不触犯法律,不触犯世间道德,做任何事都无所畏惧。但从我们进入佛门起,就开始懂得取舍,知道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做事不仅不能与法律抵触,也更着重于道德,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该有的作为。
世间人虽然也提出道德文明,但由于没有因果的约束,很多时候是以自己的心情为基础。心情好,就比较关注道德行为,一旦自己心生烦恼,就不一定会这么去做了,仍旧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出世间修行人由于有了因果法的约束,无论什么前提,做事都不会以心情为标准。比如我们平常不会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要杀生;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要喝酒;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要吸毒……”不会的。因果的道理已经在你心里扎了根,任何时候你都不会去做这些不该做的行为。
从杀生的角度当中来说,从进入佛门开始,就开始力所能及地避免杀生。当然有时候无意中会杀生是没办法的,但绝不会有意去杀生。所谓有意杀生,要具备四个条件:对境、意乐、手段和结束它的生命。首先对境是指你对杀生有明确的目标,可能是一条鱼、一只虾、一个乌龟、一只虫等等;其次有意乐,即自己有想要杀它的念头;第三是手段,比如用刀砍,火烤等方式作为杀生手段;最终结果是对方的生命消失,示现死亡。满足这四个条件就是有意杀生,罪业非常沉重。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不会有意去杀生,因为大家心目中都已经深深扎下因果取舍的根。所以,我们是非常幸运的,现前已经有了这样的因,不久的将来会呈现相应的果是特定的。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我们如此幸运,为什么还要求我们多多行善?”因为与完全不做的人对比,我们是很幸运的;但是与圆满者对比,我们的因果取舍还不够圆满,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往前看、往上看。
七、业果不昧若不思 自作自受遭祸患(二)
取舍因果,必须要谨慎细致,时时铭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轻视善业,也不要轻视恶业。善恶纵微,也必须细致认真取舍,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平时喜欢捏一些泥像,有一天就捏了一个佛像放在路边。他捏佛像时,带有非常清净的意乐:“我捏这个佛像能让见者欢喜。”因此,这当然是一件善法。
后来有个人从这条路边经过,看见这尊佛像,心想:“这是露天,如果下雨的话,可能佛像会被淋坏。”于是他在周围寻找,想找一样东西盖住佛像,为佛像遮风挡雨。可是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破鞋底,于是他就把这个破鞋盖在了佛的头上,然后也走了。
最后走来第三个人,他看见佛像的头上顶着一个破鞋,觉得这样非常不恭敬,于是他就上去把破鞋扔掉了。
短短时间中,过来的三个人做了三种不同的举动,但由于他们内心都带有清净意乐,因此最终都凭借这个小小的善业往生到三十三天。所以,我们平常从事善行过程中也要铭记这一点,不要轻视小小的善行,以为善行太小,不会有很大的功德,实际上再小的善行都含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因果取舍方面务必做得圆满一些。
以上讲解,如果不能细致思维因果不虚,内心就不会细致取舍,甚至由此造下很多恶业,所以信任因果,意义非常广大。
当然有时候由于生活的逼迫,平时不得不去从事某些事情讨生活。虽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但也要尽可能远离恶业。我们现前的心态,决定不会像往昔一般肆无忌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所顾忌,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任何事都会去做。现前我们已经懂得取舍因果,知道哪些事情做了是不好的,会有怎样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一个修行者,这句话应时时铭记在心。今天无论做的是善法还是恶业,不是没有果报,而是因缘还没有和合。一旦因缘和合,它的果实呈现在面前是特定的事。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在取舍因果方面尽可能细致一些。
八、业果不昧若不思 自作自受遭祸患(三)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初次进入佛门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当然是信任因果。如果不信任因果,修行就是无从着手。
可能有些会觉得不以为然:“如果必须要信任因果,就说明必须要相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可是过去所做过的一切,今天根本想不起来,这样如何能让人相信有前世的存在?”
前面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说它就没有发生过。比如我现在问你,五岁那年的今天,你在干什么;六岁那年的今天,你又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可能都想不起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五岁那一天是不存在的,那时自己是不在世上的。我们是不可能在人生中出现这种断层的。
甚至也有很多人问,佛教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我现前看不见,所以我不能认为它存在。但是你看不见,就不代表它不存在。请问你能看得见你的后脑么?难道看不见就说明你是一个只有脸没有后脑的人么?不会的。你看不见不代表没有,这些都是很愚痴的说法。
以前交通不便,汉藏交流不是很广泛。那时很多藏地的生意人到汉地,见到汉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藏地很不一样。比如汉地以前烧柴相对少一些,很多地方都是烧煤的,但高原地方没有煤,也不知道煤是可以烧的。所以这些藏人回到藏地后就告诉周围的人,汉地的人生活都是烧一种黑色的石头。但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黑石头能燃烧,甚至还会反问“高原地方也有很多黑色的石头,为什么你不去试试,看会不会燃烧?”因为当时藏人没有见过,所以他不相信。但这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没见过不代表世上没有。
还有个公案。说往昔有个藏人和汉人交朋友。有一天,藏族人请汉人到家里做客。这位藏族人就在汉人的面前放一个火盆,并且拿出一块骨头和两块石头放在一起说:“今天有朋友远道而来,我必须要用最好吃的来招待你。”但当时这位汉人内心非常疑惑:“这个人真不够朋友,我今天专门过来拜访,他就只给我一块骨头、两个石头,和一个火盆,这是让我吃什么?总不能是啃骨头吧。难道这个就叫做热情招待?”于是他推脱已经吃饱了,拒绝了这位藏人的款待,并且内心还在想:“难道这就是你对朋友的热情招待?下次我也一样如是招待!”
后来这个藏族人去这位汉人家里做客,汉人也拿出了一样的一块骨头、两个石头、一个火盆放在面前说:“今天你来看我,我也要尽地主之谊。请享用。”这时这位藏族人把骨头放在火上烤烤,然后用两个石头把这个骨头打断,非常高兴地品尝其中的骨髓。这时这位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食用方法是这样的,前面不是这位藏人朋友不够热情,只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吃而已。所以,他自己不知道吃法,不代表没有这样的事。
现前很多人问,我无法忆念自己的前世,这能说明有前世的存在么?首先,你从小到大一直存在这个世界上是我们共许的,你能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是很正常的,但所有的一切你都能想得起来么?退一步说,前年的今天中午,你在干什么,想什么,你还记得么?恐怕早就忘记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不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忆念不起前世,就认为自己没有在承受前世的果报。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