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4-80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9笔记
第七十四课:法身普贤无分别
601、六、法身普贤无分别根本导师上师尊
现在开始讲解新的一课《颂扬妙音》
【法身普贤无分别根本导师上师尊】
有时候我们把法身普贤王如来称为法身,但有时也会把法身和普贤王如来用一个名称代替,比如心的本性等等。法身或普贤王如来,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能在唐卡以及各式各样的雕像中,看到很多普贤王如来形象,但我们今天所指的不是显现普贤王如来而是指本体普贤王如来,即指心的本性。
普贤王如来要具备三身之功德——本体空性、自性明了、大悲周遍,具有三身无二之境界称之为普贤王如来。此处无论是法身还是普贤王如来,我们都可以理解成心的本性。作为真正密宗的弟子应该要懂得,无论以哪一种名称讲解,最终都应该树立在心性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性、本体之上。
这里讲解“法身普贤无分别”,指与我们心性无分别的就是根本上师。
我们把上师分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两种。所诠形相之上师是指既能看得见上师的形象、又能听得到上师的法语,还能触得到上师的法体,具有这样形象的上师称之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如此呈现的真正意义,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只能以这样的形象来救度众生。呈现出这种相的上师就称之为所诠形相之上师。
能诠胜义之上师是指心的本性。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导修》中,在皈依部分有一句话:“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何谓“本来自显”?已经超越时间的局限,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称之为本来;“自显”说明它不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是本具有的,是任运自成的。本具有的这个境界,就叫做本来自显。此处的上师也是“远离破立”的。“远离破立”是指,他没有可破除的一切逆缘,也没有可树立的一切顺缘的程序分别。这就充分地说明,此处的根本上师指的就是能诠胜义之上师,即心的本体。这是《上师瑜伽导修》里的一句话,平时我们也应该如是去理解何谓导师。
所诠形相之上师就是一种达到能诠胜义上师的方便、缘起,依靠这样的缘起来成办后者圆满的境界。
想要达到自己与上师无别之见解,平常该以怎样的方式修行?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当然,前面修加行的时候,最终一步也是观想将上师融入自己,在自己与上师成为一体中稍做安住。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断除有二元对立的感觉。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一体,就是为了创造上师与自心达到一如的缘起。这也是我们修前行时,通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正行修学过程中,应先从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开始入手。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第六识本身具备能所对立。比如当我看见一朵花的时候,花称之为所取,而知道花的念为能取。此时在知道花的当下再细致辨析:哪部分以外是境、哪部分以内是自己的心?两者无法分开,除非你的心是个实体。可是我们通常说,心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当你觉得看到花的时候,显现的“花”与“知道是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这就称之为不了义之境心一如,我们修行就从它开始做起。
比如,当我们想到上师的当下,就在自然的状态中安住。在这想着上师当下,无法分开哪部分以外是境、哪部分以内是自己的心,因此已经达到境心一如的状态。但这种“境心一如”的状态与心的本性对比,还是不了义的境心一如。但即便不了义,也比以前所修学的境心一如高很多了,这也是我们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的原因。
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但我们从来没有在迷惑状态中讲授过境心一如之见解,因为此时并没有一个“境心一如”所创造的境界。通常我们用闷厥和酣睡状态来比喻迷惑状态,因为闷厥和酣睡的状态本来既没有相也没有念,怎么能树立境心一如呢?
但是在清明状态中,就可以树立境心一如。因为清明状态即清明无相定中,由于明分已经逐渐脱离意识的轨道,渐渐趋向于智慧。这时,智慧和空性两者达为一如,相对之间就有了体用一如的感受,所以我们就将它称之为出世间胜观。
当然,这样的状态也不是很了义,因为里面还是掺杂了一些意识的成分,可是相对前面的见解而言,已经高了一层,所以它也是一种“境心一如”。这个阶段的境心一如,与前面的“境心一如”相比,已经没有了前面那么粗大的作意,因此也更清净。当圆满实证后面的见解,真正达到境心一如、便智双运时,就是我们需要印证的见解。
我们平常时时都在修上师瑜伽,当心里想着上师的当下,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自己的心就已经和上师达成一如了,仅靠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消尽自己的烦恼、令智慧增长。
当然,想要达到这样的见解,需要多下一些功夫,而不是短短一段时间内,修行一两次、两三次就能达到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也不要以为短时间的修学就能万事大吉,平时还是应该在实修上多下一些功夫。
602、七、无别至诚而祈祷不离密意赐悉地
【无别至诚而祈祷,不离密意赐悉地】
603、八、宣说教言吾非宜于衷爱子略赐教汝乃青春邵年华心识灵明之小僧
【宣说教言吾非宜,于衷爱子略赐教,汝乃青春邵年华,心识灵明之小僧】
604、九、若具信心与智慧任学何等极其易
【若具信心与智慧,任学何等极其易】
若具有信心与恭敬心,就能开启一切佛教之门。
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0-17笔记
605、十、一切功德之所依二种成就之根本获得诸佛之果位故应具信及恭敬
【一切功德之所依,二种成就之根本,获得诸佛之果故,以具信及恭敬】
二种成就是指世间和出世间,也可以用今生快乐、未来自在表示。一切成就之根本指的就是信心。想要证悟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首先就要具备信心和恭敬心。因为信心和恭敬心是证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密意的根本。
606、十一、贤徒汝今功德为戒律犹如大地基纵遇命难亦守持
【贤徒汝今功德为,戒律犹如大地基,纵遇命难亦守持】
607、十二、懈怠易失善法利精进无惰善男子
【懈怠易失善法利,精进无惰善男子】
608、十三、无义闲谈极稀少彼为诸德之一种
【无义闲谈极稀少,彼为诸德之一种】
609、十四、依止具相上师时莫生诸多分别矣
【依止具相上师时,莫生诸多分别矣】
这里讲解依止具相上师后,就不要再生什么分别心。
610、十五、己于静处安住时莫念世间之八法
【己于静处安住时,莫念世间之八法】
611、十六、若不忆念轮回苦趋入佛门有何益
【若不忆念轮回苦,趋入佛门有何益】
612、十七、自心常念死无常昼夜精进修善法若未获得善妙法获得人身无大义
【自心常念死无常,昼夜精进修善法,若未获得善妙法,获得人身无大义】
行为学-教言宝藏75课10-16笔记
第七十五课:若未获得善妙法
613、十、具相上师未摄受难闻甚深之窍诀(一)
【具相上师未摄受,难闻甚深之窍诀】
如果没有得到真正具德上师的摄受,就无法得到最甚深的窍诀法。
信心总分为:净信、欲信和诚信三种,而诚信也要分为下品、中品和上品。
614、十五、吾于依止上师时起初供养身语意慈悲摄受缘由此
【吾于依止上师时,起初供养身语意,慈悲摄受缘由此】
行为学-教言宝藏76课1-10笔记
第七十六课:起初供奉身语意
615、一、修行不用先急于做具体辨别
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点,把整个修行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第一前行破除心房又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上称为意识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称之为智慧转为道用。而我们所讲解的辨别,只有在智慧转为道用时才会宣讲,前面提示得很少。原因是,见解没有赤裸时,只讲解辨别,我们就有可能完全找不到头绪:即无法赤裸真正见解,又听导师讲解与见解相同的见解是一种过失,弟子往往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616、六、中间依止上师时无吝供奉身受用(一)
【中间依止上师时,无吝供奉身受用】
上师在这里讲解,由于他已经真正认清了自己的导师,知道导师是清净的,而上师的意乐也是清净的,所以在没有吝啬的前提之下,身语受用做了无尽的供养,即自己具备多大的条件就做多大的供养。
617、八、赐予窍诀缘由此(一)
【赐予窍诀缘由此】
行为学-教言宝藏76课11-22笔记
618、十一、后于师前作承侍
【后于师前作承侍】
619、十二、如何所言遵照行(一)
【如何所言遵照行】
上师在承侍导师事业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分别过“上师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完全遵照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无论是对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教授,上师从来不会对导师的教言打折,而这就是一个合格弟子的行为。现前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也应该要做到这一点。
620、十四、不离授记缘由此
【不离授记缘由此】
上师就是如是依教奉行,最终得到授记与导师永远不分离。这也是告诫我们在座所有弟子,想要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永远不分离,就必须要追随导师教言去做。
621、十五、往昔持明耳传诀无有隐藏而传授浊世一切众有情难以舍弃生悲愍(一)
【往昔持明耳传诀,无有隐藏而传授】
上师说,他的上师以及众多传承上师,都将自己内心的密意,没有丝毫隐藏地传授给后一代弟子,直到传给了自己的上师和自己。
【浊世一切众有情,难以舍弃心悲愍】
上师将自己的整个修行过程以文字记载的方式传给后一代弟子,是因为有情众生太可怜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轮回中流转,却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痛苦。正是由于对这些内心迷惑的有情众生心生悲愍,才赐予后一代弟子这些教言。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必须要追随导师的教言。
622、十七、吾之梵顶座垫上法身普贤无分别深恩根本上师住汝与彼尊之中间除吾以外无他者
【吾之梵顶座垫上,法身普贤无分别,深恩根本上师住,汝与彼尊之中间,除吾以外无他者。】
此处是讲解,现在祈祷喇嘛仁波切,就是在祈祷一切传承祖师。从我们的传承来说,自普贤王如来直到上师之间的传承非常清净,而导师即为一切历代传承祖师的总集,因此我们在祈祷上师的同时就是在祈祷一切导师,就能得到一切加持,这就是清净传承的功德。
623、十八、倘若恒时具敬信速得殊胜之加持
【倘若恒时具敬信,速得殊胜之加持。】
若能如是恒时祈祷导师,就能迅速得到消尽烦恼、赤裸心性之殊胜加持。
624、十九、速疾获得彼暖相誓言极其清净相道友亲密且和睦妙法调柔自续相(一)
【速疾获得彼暖相,誓言极其清净相;道友亲密且和睦,妙法调柔自续相;】
这里所谓的很多暖相,从直断角度来说是已到达便智双运,即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功德增上;从顿超的角度而言,已经圆满四钉。四钉全都圆满可能很困难,但总的来说,功德在逐渐增上。是什么原因能具备这样的功德?是因为你们的誓言极其清净,道友之间能和睦相处,而这就是闻法调柔心相续之相。也就是说,无论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的学处还是密宗誓言,都极其清净,才能具备这样的暖相。
625、二十一、无有谄诳及狡诈此乃敬信上师相
【无有谄诳及狡诈,此乃敬信上师相】
面对导师时没有谄诳与狡诈的言行,是对上师有信心一种功德表现。
行为学-教言宝藏77课1-9笔记
第七十七课:昼夜精勤修妙法
626、三、昼夜精勤修妙法共同法调自相续(一)
【昼夜精勤修妙法共同法调自相续】
有很多修行者,他们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座上还是座下,时时都能观照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能时时配合着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共同法,而这也是调伏心相续的一种象征。
627、七、恒时具足敬信心,顿时证悟地道相(一)
【恒时具足敬信心顿时证悟地道相】
若能时时具有坚定之信心,就能顿时证悟五道十地的功德。我们现前行持任何善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五道十地在讲解过程之外,究竟也还是在讲解脱,而想要顿时成办解脱,靠的就是信心。
628、九、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一)
【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
何谓“无有偏执之见解”?首先我们要对见解有很好的认识,但“很好的认识”需要配同着根机来传讲。
为什么我们说,意识转为道用的整个过程当中,不对见解做辨别?因为当你的出世间禅定和世间禅定交杂在一起时做辨别,很容易令真正的见解堕落,并且不知该如何入手,该以什么作为修行之基。因此,通常我们在这个阶段是不做辨别的。
现前世间见解与出世间见解交杂在一起,但随着修行的逐渐增上,出世间见解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世间见解的比例就越来越小。但在没有真正赤裸见解之前,见解仍旧与意识成分交杂在一起。这种情况下,相对之间我们不做辨别。但为什么我们通常要在座上讲解一些与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耽著、第七识分别心相关的情况,并且为此做一些辨别?
因为有些弟子的见解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地步,需要开始为他做一些辨别;甚至有些也会单独到导师座下听一些这方面的辨别。但即便我们现前已达到这样的地步,由于长时间没有在导师座下听闻众多教言的缘故,相对之间还是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这时就要在座上做一些辨别,这会对他赤裸见解起到很好的作用。可是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者,可以先这样去理解,但还不需自己去做辨别。如果这时候强行加以辨别,连自己的见解都会被打破,感觉修行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无从入手。
行为学-教言宝藏77课10-16笔记
629、十、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二)
讲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耽著、第七识分别心之看花
630、十三、于六妙欲无贪执证得一切幻化相(一)
【于六妙欲无贪执,证得一切幻化相】
在对六妙欲无有贪执时,就能证得一切幻化之相。即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形相,包括一切财富;耳朵所听得见的一切声音,乃至一切六聚,当不再对此贪执时,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认清一切都是虚幻的。此处的认识虚幻,小乘是依靠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尘刹那认清万物的本性是虚幻;大乘讲解缘起性空,而认知一切都是虚幻;密法讲解一切都是本体之显现。本体之显现很多人都在讲,但密法还时时着重于任运自成,讲解一种光明形象。但在执受本体即执受空性的前提下,呈现的一切光明相是有还是无?当然,无论以什么方式讲解,都是在讲解虚幻。总之,当对眼前一切呈现以及一切万物没有执著、没有贪欲时,就说明你已经认清了一切都是虚幻。
631、十五、贪嗔耽著极稀少内心暖相获得相
【贪嗔耽著极稀少内心暖相获得相】
贪心和嗔心以及各种耽著越来越少,就说明功德越来越增上,这就是指“内心暖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9笔记
第七十八课:呈现万物皆净土
632、五、呈现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一)
【呈现万物皆刹土,上师教言深奥相】
我们通常将净土称之为光明,而其中又分为直断之光明和顿超之光明。直断的光明指的是什么?就是指自性明了。
现在很多人说,他在平常修行过程中,眼前能呈现不同的光等现象,这是否就是直断光明?不是!直断光明讲解的是自性明了,我们不能将它与顿超混为一谈。以前你可能听说过顿超的光明境界,而其中会有四灯、法性光等说法,因此就把这些混在一起,以为无论当前是否具有见解,只要有显现就都称之为法性光、光明境界等等。这样的想法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要知道,无论是称为直断净土还是直断光明,指的都是自性明了。也就是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此时具有了了分明的清净状态,就称之为光明境界。它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一种境界,这才是直断净土,是直断光明。
当我们修行功德逐渐增长时,由于见解掺杂所知障,会呈现不同的显现,有外在的相、也有内在的感受,这些都称之为觉受。此处所讲解的光明净土,可不是讲解眼前呈现的相,而是站在直断的角度讲解光明净土,讲解这种清净的状态。它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相,要懂得这个道理。
如何理解眼前呈现一切山河大地均变成光明之境界?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面墙,在具有了光明境界后,这面墙会变成另一个形相才称之为光明净土么?当然不是的。在直断角度而言,是一种清净之状态。若能执受这种清明状态,则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无论站在世俗角度理解有多么不清净,在圣者面前,永远都是清净的。这就叫光明刹土,而不是在于它会在眼前变成什么。
我们通常说,万物即为刹土,万物即为光明。难带是指眼前呈现一切相都会变成另一个形相才叫做佛的刹土吗?不是的。要记住我们讲解的是境界,而不是讲解要改变什么样的相。如果仅仅改变外相,就好像我们现前所在佛堂一样,基本看不见墙面,四周全是各式各样佛的形象以及各种供品,但这就叫做光明之形象么?当然,我们需要依靠努力创造这样的外缘形象来改变、影响自己的心态,但它本身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直断之境界。这里所讲解的“呈现万物皆刹土”指的是在执受见解时,时时都能在很清明状态当中安住,这时眼前呈现一切之相,没有一个不清净者。
“呈现万物皆刹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令一切万物均呈现刹土,就是上师教言深奥的一种象征。往昔上师传讲这部教言过程中说过,亚青很多弟子,无论是直断光明刹土还是顿超光明刹土,都能呈现很多功德。因为顿超光明刹土,从明智如量相以上会宣讲很多文武坛城等像,而能呈现如是清净之相靠的就是上师教言的深奥与清净。
633、六、呈现万物皆净土上师教言深奥相(二)
顿超的光明,在讲解四灯的时候会讲到法性光、圆空光、金刚链以及文武坛城等一系列显现,这些都称之为光明之境界。但这些光明只能称之为道光明,因为没有到达法性灭尽地前,还是有生灭性。当最终圆满实证见解而呈现密严刹土时,则一切光明都将永恒不变。
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如何辨别自己眼前呈现一切相能否称之为光明?此时就要看看自己的见解如何。清明之见解越赤裸,所呈现的一切万物之相越清净。无论站在世俗角度中观待,眼前的呈现有多么不清净,对于具有清明见解的修行者来说,却没有不清净者,一切均为上师之坛城、文武之坛城,都是光明净土。
将山河大地说成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是否和把炭说成金,把驴说成马一般,是一种掩盖性的说法?当然不是。既不是改变一切外境,又和我们凡夫眼前看见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这就需要靠自己去体悟才知道。当然,也有可能这两种状态都不是。如果证悟者看到的也是山河大地,与凡夫不清净之相有什么区别?又何来光明清净之相?
惠能大师说:“内心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为什么不说“一心向善者,山河大地仍旧在眼前”?所以有可能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正确的见解。
也就是说,也不能认为完全看不见山河大地,因为惠能大师没有说过,成就后都成了瞎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找不到了。尤其前面看见的一切形象是这样的,但是在自己眼中又转变成了另一个形象,所以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了。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成就者成就以后,对人间有这么多迷惑,反而变得糊里糊涂的。只有越来越清明才对。
既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是如何呈现清净刹土,清净的呈现又从哪里冒出来的?说白了,还是讲解内心清净。这时不要用推理去掩盖什么,认为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些都掺杂于了很多不圆满的成分,是一种意识造作。
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和解脱是超越时空之见解,他们不属于我们现前意识范围之中,也不属于时空的思维范畴之中。现前我们无法用思维去推理、去了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只有通过实修实证去体会。
634、八、摄集众多之弟子利生事业广大相
【摄集众多之弟子利生事业广大相】
635、九、具众比丘及沙弥此乃教法明灯相
【具众比丘及沙弥此乃教法明灯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0-17笔记
636、十、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一)
【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
任何与无上窍诀大圆满结缘者,都能往生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这不仅仅是上师的授记,也是很多传承祖师的授记,并且上师周围也有很多人都已经往生铜色吉祥山。
637、十二、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三)
临终时,会显现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外隐没次第指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当人濒临死亡时,会出现水融入水、地融入地等临终中阴现象。此时五根开始断除,眼睛逐渐看不见相,耳越来越听不清声音等等,最后心脏停止跳动。此时从我们的眼光来看,他的呼吸已经停止,已经断气,医生就会宣告他死亡。这就称之为外隐没次第。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呼吸已经停止,世人称之为死亡,但后面还会有内隐没次第逐渐呈现。为什么佛教会要求要将亡者在家里放三天?因为虽然当他被宣布死亡时,呼吸已经停止,但是他的神识还没有与身体分离,并且后面还会呈现内隐没次第,即明增得三光。所以,这时还不能处理这个尸体。
我们的身体最初是依靠父亲的精和母亲的血融合而成,并且最终分解时,会呈现明增得三种不同的光。那时会出现类似于八识的闷厥状态。大约三天后,(当然此处并不是指一定是三天,但大多数人会在三天中从闷厥状态醒来)就犹如大梦初醒一般。这时,只要一醒来,就会呈现一个光明的形象,称为意识融入虚空,此时获得解脱就叫第二本净解脱。前面所提到的外隐没次第已经呈现,内隐没次第还没呈现时获得解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第二本净明增得三光呈现之前以及闷厥呈现之间的整个过程没有解脱之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第一本净解脱成就,在第二本净之前是没有解脱之处的。
当具有见解者,在光明呈现时不会顺着光明而走。我们现前有一种无论眼前出现什么东西,由于内心的执著,都会随顺而去的习气。要记住,临终时不仅仅有第二本净解脱,还有法性中阴四大解脱之处,即后面还会出现四个不同的境界,也是各自获得解脱的环节。但对于凡夫来说,它往往如同流星一般转瞬即逝。比如一个境界出来时,我们的内心还在想:“咦?这是什么?”疑惑的瞬间,解脱的时机已经错过了。由于你执著它的原因,它在你面前呈现的速度就如同流星一样快速划过。第二个境界也是如此:“咦?这又是什么?”然后第二个境界又过去了。在你第三次疑惑“咦?这是什么?”时,第三个境界也过去了。等到你错过第四个境界以后,就要开始进入有生中阴,以后不会再有法性中阴成就的时机。
我们刚刚所说的是第二本净解脱,即当光明呈现时,如果你和平时一样,对于眼前呈现的形象起一个执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成就的机会,解脱的机会瞬间就消失了。但如果平常座上有很好觉受,临终时见解会增长七倍,当这样的境界呈现时,就会如如不动地执受见解。要记住,不能如如不动执受见解原因是在于执著。一旦临终执著,则机会瞬间即逝。
很多都人说,自己以前没有修过顿超,中阴时能否呈现顿超光明的形象?所有人都会呈现,但至于是否有成就的机会,就要看看你对它的执著。若不能如如不动护持见解,当你疑惑这是什么的当下,解脱的机会就消失了。
因此,我们讲解的第二本净解脱的意义,就是在讲解要执受禅定。执受的时间需要多少?可能是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七个禅定夜、二十一禅定夜等等。一个禅定夜的时间,根据你的状态而定。当你有觉受时,从开始入定直到妄念生起为止,为一个禅定夜。这个时间有长有短,有些可能是几十分钟,有些可能是几个小时,有些可能长达一两天,这些都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定夺。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禅定的长短以及见解赤裸的程度多少来树立需要多少个禅定夜。
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圆寂时,如果是在第二本净解脱以及法性中阴中获得解脱,由于临终时执受见解的缘故,在没有圆满从这个见解中出来前,即没有圆满获得解脱前,就会像活着一样。虽然呼吸等一切显现都已经停止,但他看上去就像活着一样,因此佛教中有停尸三天的要求。因为,我们都会有这样内隐没次第与闷厥的三天的时间。一个真正执受见解者,在第二本净解脱时,需要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或二十一个禅定夜不等。在他还没有真正从定中出来,没有圆满获得解脱时,他的心口是暖的。虽然不像我们一样温热,但相对来说,心口是有热度的。此时就说明他已经在定中。当他禅定圆满获得成就,则成就的一瞬间,就可以带走在中阴中有缘的三千位众生以及身上十万他相续,即令十万三千众生同时成佛。他决定具备有这样的功德。
我们以上所讲解的,不仅仅是讲解功德,也是在讲解若能持有这样的见解,就会有这样的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有这样的把握。同时也要记住一点,即便今天有把握,但加行道暂时见解没有堕落,若不加以护持,一旦烦恼起现,还是会令自己的见解堕落,因为它还不是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还不能令以后粗大烦恼都得以清净,因此现前还是需要时时护持着见解。尤其座下护持戒律等内容都必须尽量做到很清净。否则今天可能具备这个条件,明天或者后天如果有犯戒等一系列行为,还是会让见解往下堕落。
638、十三、密乘阿底瑜伽法结缘皆往莲师刹(四)
前段时间,我们家乡有一个老和尚圆寂了。
外隐没次第呈现后,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都不需要呈现能获得解脱就是第一本净解脱,而这位老和尚也曾在上师身边得到过这样的授记。上师当时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这位老和尚的见解都具备即生解脱的功德。所以,我就想过三天去就可以了,因为他的遗体不需要存放更长的时间。如果他的禅定不够,遗体确实要存放七天、二十一天,因为需要长时间安住于禅定中令见解圆满,但这位老和尚本就已经赤裸见解,不需要再靠什么力量去圆满见解,所以三天的时间应该完全够了。
因为这个老和尚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从恢复佛教后柯日寺第一次重新开启法会至今,一系列法事活动都与当地老和尚的功德息息相关。
第二天,我们就要去对他进行土葬,当时所有人都过来了,想要把他抬到土葬的地方去。此去路途并不好走。因为要抬到柯麦隆神山去土葬,要翻山越岭,路面也非常崎岖。但当地所有的人信心都挺大的的。大概有三百多人抬着老和尚的法体浩浩荡荡过去了。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土葬而不荼毗呢?”因为藏地有很多算卦方式,会针对生辰八字算出他是否适应水、适应火等等。老和尚的法体今年不适应火,所以我们就把他装进地藏宝瓶埋在地下,就称之为土葬。
以前见过这位老和尚的人都记得,他的个子很高,略略有点瘦。但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的法体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别说是四个人抬,就是一个人抱着走都轻得不得了。功德具有者圆寂会呈现种种成就瑞相,这就是其中一种成就的象征。
行为学-教言宝藏69课1-9 九、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三)
前两天我们家乡有一位老和尚圆寂了。圆寂之前,他除了身体有一些不舒服外,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会在几天内示现圆寂。但就在那两天,他把自己身边所拥有的钱财资具聚集在一起,一半供养给了亚青寺,一半给了身边的一些僧人,嘱咐说:“当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就用他做一些佛事吧。”因为在雪域高地,全民族信仰佛教,无论谁去世都会多多少少做一些佛事,否则会被别人议论。因此他也做了这样的安排,并告知别的僧众,在他断气的第一时间通知到我。嘱咐完这些事的第二天,他就圆寂了。谁都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早。我们可以说,这位老和尚已经非常自在,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上师以前也曾经授记过,这位老和尚决定能即生成就。
所谓即生成就,就是能达到如同莲华生大师一般的无死之境界,这当然就是即生成就的第一象征。第二种成就象征是指第一本净解脱,也就是在明增得三光呈现之前成就。上师曾经授记过这位老和尚第一本净以上就能解脱,不需很长的禅定夜。我们通常讲解的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七个禅定夜,最长二十一个禅定夜,指的就是意识融入虚空获得第二本净解脱。但对第一本净解脱者,就不再需要禅定夜。
行为学-教言宝藏69课10-18 十、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四)
上师说过,我家乡的这位老和尚决定即生能成就。也就是说,明增得三光呈现之前就能成就。人的呼吸停止后,紧接着出现四大分解、五根断绝即外隐没次第,内隐没次第就是明增得三光呈现以前。在此呈现前瞬间成办解脱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所以老和尚完全不需要禅定夜,也不需要长时间保留法体。
我们暂且不提这位老和尚有多少功德,因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在圆寂后,也必然会为当地乃至所有众生带来利益,这是特定的事。我们后来依据这个老和尚生辰日期的缘起,最终没有火葬而是选择土葬。接下去我们讲解他土葬那天的示现,大家都能知道,他有多么大的功德。
老和尚土葬的那年,高原地方非常干旱。据说,从前一年的秋天直到开春,整个冬天基本没有下过一场雪,也没有下过一场雨。外面的树叶基本都光秃秃的,想要找到一片绿叶也非常困难。但是在我们决定给老和尚土葬那天,天就开始变阴,有了要下雨的趋势。土葬出殡的那天,更是除了下雨飘雪之外,还出现了彩虹。冬季、春天一般是没有彩虹的,因为温度湿度不够,相对很难形成彩虹的。彩虹主要出现在夏天和秋天。但当时不仅有彩虹,还开始下雨下雪,很好地缓解了持续的干旱。所以当地的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此前有不少当地人说,这么干旱的地方,恐怕连冬虫夏草也长不出来了,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就是因为这时有一个佛菩萨呈现涅槃,为当地一切众生带来了利益,所以他们都非常开心。
639、十五、于此吾逞此狂言上师空行赐授记具缘弟子众多相
【于此吾逞此狂言,上师空行赐授记,具缘弟子众多相】
上师说,他能在这里讲这么多的狂言,是由于得到上师空行授记的原因,是具缘弟子众多的一个象征。也就是说,如今能聚集众多弟子的因缘而宣讲,都来自于上师空行的授记。
640、十六、既成上师之心子浊世托付教法相
【既成上师之心子浊世托付教法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0笔记
第七十九课:广建所依及法会
641、二、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一)
【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
有些可能会想,“广建所依”是否是指要建很多寺院塔庙以及各种佛像等等?是的,这些都是广建所依的内容,但此处我们讲解的是,在广建所依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642、七、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一)
【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
对一切宗派都没有偏袒之心,是真正获得上师教诲的征相。
643、十、获得上师教诲相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一)
【获得上师教诲相。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
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所修的法已形成对治烦恼之力量,则面对任何导师与传承教法,内心永远不会产生偏袒之心,对任何对境都能生起普遍之信心。这就是修法与自心融合一起的象征,是真正得到上师教诲之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20笔记
644、十三、汝诸弟子之行为所言所行渐稀少
【汝诸弟子之行为,所言所行渐稀少】
随着修行增上,话不会像以前那样多了。这并不是说你不说话了,而是指世间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绮语,没有必要的话,说得越来越少了。以前由于我们内心太急躁、太空虚的缘故,会依靠说不同的话来打发时间。但现前我们内心有了真正的追求目标,往昔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言语,就越来越少了。
645、十四、二种菩提勤修相
【二种菩提勤修相】
随着修行的增上,世间言语越来越少,这就是勤修二种菩提的功德。所谓二种菩提,是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刚入门者也可以理解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646、十五、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一)
【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
647、十八、于诸众前能谦下熄灭我慢烦恼相
【于诸众前能谦下,熄灭我慢烦恼相】
当我们的功德越来越增上就会越来越谦卑,傲慢心也会越来越消退。因为傲慢心增上就是五毒增上的标志,他会障碍自性,并不是什么好事。
行为学-教言宝藏80课1-12笔记
第八十课:自显密严清净刹
648、一、修行不能轻视方便
无上窍诀大圆满,从安住分的角度来说,我们通常用寂止和胜观来传讲。比如从寂止的角度中讲解寂止总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
649、四、自显密严清净刹传承加持清净相(一)
【自显密严清净刹传承加持清净相】
何谓“自显密严清净刹”?什么叫自显?此处的“自”,就是指觉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心的本性”、“心的本体”。
在理解“空”的时候,不能认为这是一种“什么都不存在,如同虚空般”的空,因为心的本性还有自性明了。从“自性明了”的角度中讲解自显,必须要在执受空性的前提下去理解这个见解。《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则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若能执受空性,此时妙力呈现一切之相,无论有多么迁变,均变成本体之游舞与庄严,因为它本来就是体用一如。
650、六、自显密严清净刹传承加持清净相(三)
何谓“妙力”?能呈现一切万物之相的力量就称之为妙力,这也是一种证量。但要让它呈现于外,还需要依靠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称之为风。我们在《智慧界续》中也讲解过业风与智慧风之间的区别。让觉性妙力呈现于外相的动力称为智慧风,而呈现一切妄念识聚之力量则称之为业风,无论当时有怎样的感觉,都只是习气的力量。
此处讲解的是印证见解,因此称之为妙力,而妙力起现之相也称之为游舞与庄严。“自显密严清净刹土”就是指密严清净刹土是觉性妙力中的一种相。这也充分地说明,显现与本体本就一如。当见解达到圆满,密严清净刹土相就自然呈现,并且永远没有生灭。
修行路上,我们可能会看见各式各样的宫殿、刹土等形象,但为什么后来又都消失了呢?因为这些都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显现,相对于往昔的迷乱而言,可以称之为光明境界,但从圆满光明的角度来说,它仍旧掺杂于意识成分。最终意识也是需要被清净的,因此这些显现也会随之消失。所以这些暂时的显相虽然可以称之为光明,但从名言当中,通常不会用“密严刹土”来描述。因为“密严清净之刹土”所讲解的是完全没有生灭的光明刹土。也就是说,本体和显相圆满达到一如时所呈现的相,称之为密严清净刹土.
在修学顿超过程中,从法性现前相到明智如量相间所呈现的一切,在因法性地灭尽时都会消失。为什么将法性灭尽地称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因为一地到七地都要靠这样境界来完成。既然如此,一地到七地间呈现的光明境界为什么还有生灭性?说明它还不是佛的圆满境界。虽然当时的见解已经非常清净了,但在三清净地中还有习气。也就是说,相对佛的圆满见解而言,仍旧不是很清净。
密严清净刹土,是指佛境界中的光明刹土,永远没有生灭性。因为圆满心的本性,完全不在时间与空间之中,也就不会用生灭性。只要是具有生灭性,无论当时的感觉有多好,仍旧掺杂有细微的污点。虽然当时感受不到,但实际上却是存在的。
651、十、一生依于寂静处世间八法断除相(一)
【一生依于寂静处,世间八法断除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80课13-24笔记
652、十五、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一)
【入定出定无分别即生成就佛果相】
入定和出定完全达到一如时,就说明你已经成佛了。既然已经成就佛果,则座上座下当然是没有区别的。但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还是要将修行分为座上和座下。
653、二十一、结语
【如此所言无可尽,吾乃愚痴随他转,岂能具足如上义。此外无力作广述,汝请难却稍著述,呈与其他金刚友,虽知他见成笑柄,然为利众故著述。此著若有妙善利,诸佛菩萨谛实力,一切众生愿成佛。此乃圆满弟子敦请,无有头绪可笑之教言,老乞阿秋著述于吉祥日,愿身口意三门皆成善法,于昌台四郎才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