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04(10)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9)+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10)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第2+3+4课)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自性受用身,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2、略说七十义中,已经讲完了表示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的总共四十九种法。下面是四加行的第三个——渐次加行。
3、第六、能表示渐次加行的十三法: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所谓渐次加行,是从资粮道直至成佛之间整个三大阿僧祇劫次第修行的过程,能表示它的法有六波罗蜜多、六随念、无实性智加行这十三种。渐次加行的修法也可概括为入定、出定两种,入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即是无实性智加行,六波罗蜜多和六随念则属于出定位的行持,这十二种当然也要以无实性智摄持才能圆满。
渐次加行=入定+出定=无实性智加行+(六波罗蜜多+六随念)=13
六波罗蜜多是中观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现观的基本思想;至于六随念,为《毗奈耶经》乃至金刚密乘之间所共许,是佛教徒日常不可缺少的一种殊胜修行。
下面就先简单介绍一下六波罗蜜多,因为是讲渐次加行,所以每一个波罗蜜多都用“加行”来称呼。
6、1(五十)布施加行:
具有四法的殊胜舍心,即是布施加行。这四种特法是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必须具足的,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详细宣说了此四法:以布施为例,所遣除的违品是吝啬;布施时具足无缘的智慧;暂时能够满众生愿,令他们获得财富、佛法等;究竟能够成熟众生的相续。如果布施不能成熟众生,反而更加助长了众生的贪欲,那么意义就不是很大,所以菩萨一般都是先作财布施,而究竟是要令众生获得成熟相续的真正利益。
6、2(五十一)持戒加行:
具足四法的殊胜断心,即是持戒加行。《入行论》中讲持戒即是断除恶心,比如杀生戒即是断除杀生的心,偷盗戒即是断除偷盗的心。持戒度同样要具足四法:远离恶心、恶行等违品;具足无缘的智慧;暂时满足众生(比如别人看到戒律清净者的如法行为会由衷赞叹,通过顶礼供养而生起欢喜、满足之心);感化他人,令其相续成熟。
6、3(五十二)安忍加行:
具足四法的殊胜不乱之心,即是安忍加行。不乱之心,一般指不为外缘所乱,无论别人如何扰乱、诽谤,心始终如如不动,不会有痛苦之类的念头。
6、4(五十三)精进加行:
具足四法的殊胜乐善之心,即是精进加行。精进一定是乐于善法的心,比如早起修行等,若是专注于恶法等其他方面,比如天天偷东西,就不能称为精进。
6、5(五十四)静虑加行:
具足四法的殊胜寂止等持,即是静虑加行。
6、6(五十五)智慧加行:
具足四法的殊胜胜观证悟,即是智慧加行。
此六波罗蜜多,就入定部分而言都是唯一的入定无实性智,无有差别,由于出定行持的不同才有如此的分类。我们都知道,菩萨的一切行为都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之中,从凡夫一直到十地末尾,六波罗蜜多的修持是不可缺少的,境界再高的人都不能忽视。
下面讲六种随念。
6、7(五十六)随念佛加行:
忆念道之最胜导师的因——佛陀,即是随念佛加行。
6、8(五十七)随念法加行:
忆念道之圆满本体的因——善法,即是随念法加行。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做的事就是了解法、修行法。
6、9(五十八)随念僧加行:
忆念道之清净助伴的因——圣众,即是随念僧加行。清净圣众是我们修道不可缺少的助缘,经常忆念文殊、观音、大势至等大乘菩萨及小乘诸圣者的威力,且不离同行道友,可保证我们的修行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6、10(五十九)随念戒加行:忆念道之清净身体所依的根本——戒律,即是随念戒加行。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都无法生存,就如同没有大地,万物便不能生长一样,所以戒律是一切修行的依处,只有时时保持戒的清净,修行才能成功。
6、11(六十)随念施加行:
忆念道之圆满顺缘的因——布施,即是随念施加行。修行的圆满要依靠布施来实现,这是道的一大顺缘。
六波罗蜜多中讲布施和持戒,是从行为的侧面来讲的,而此处是从忆念的侧面来讲的。
6、12(六十一)随念天加行:
忆念道之最胜助缘——天尊,即是随念天加行。要经常祈祷本尊、护法神,比如四大天王等,因为他们曾在佛陀面前承诺护持佛法,所以如今每座寺院一进门就看见四大天王的像。我们的道场不但需要人的护持,也需要天尊的护持。就个人修持而言,除了自己主要修持的本尊以外,也要经常忆念莲花生大士等除障本尊。
般若法门讲万法空性,但是在讲空性的同时,道还是有次第的,这是此处宣讲次第加行的原因所在。
6、13(六十二)无实性智次第加行:
入定当中证悟无戏本体,即是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最后这一法表示渐次现观的本体——入定智慧,而前面的六波罗蜜多、六随念则是从出定的侧面描述其支分——修道的依处、修道的心态等。这十三种法的次第、数目都是固定的。
7、四加行的最后一个叫刹那加行,即是将之前所有加行修习圆满的十地末尾的一刹那。此刹那过后便成就佛果,就像一粒种子,马上就要舍弃种子的身份而变成苗芽。
8、第七、能表示刹那加行的四法: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如同证一地菩萨的见道一般,刹那加行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以下四法的本体都是这一刹那的无分别智慧,只是从反体的侧面分为四种。
8、1(六十三)非异熟刹那加行:
广大方便的福德资粮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非异熟刹那加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不断修行,此时福德资粮虽已达到究竟,但并不像智慧那样彻底圆满,比如身体还不是佛身,显现上还有一点过程,所以叫做非异熟刹那加行。
8、2(六十四)异熟刹那加行:
甚深智慧的智慧资粮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异熟刹那加行。智慧资粮如果没有达到圆满,是不可能下一刹那就马上成佛的,所以智慧刹那已经圆满的过程,叫做异熟刹那加行。
8、3(六十五)无相刹那加行:
修行对境等性双运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无相刹那加行。本来一地菩萨以上就证悟了对境和有境无二无别,但此处是专从对境的层面来认识十地末尾等性双运的智慧。
8、4(六十六)无二刹那加行:
有境无二取的加行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无二刹那加行。当把境和有境分开的时候,单从有境这一方面来看,就可以说能取所取已完全变成无二无别。
通过以上由反体法相所分的四法,我们大概可以对即将成佛的这一刹那的微妙有所认识。此能表示顿然修行三智究竟行相的刹那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四种法,其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
9、这次讲解主要是以哦巴活佛多昂丹毕尼玛的讲义为标准。哦巴活佛用的语言虽然很少,但确实真正抓住了要点,特别容易记,这是我选择这本讲义的原因。
10、第八、能表示法身的四法:自性受用身,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对于这一颂词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我们采取印度圣解脱部论师的观点:以自性身、受用身、化身、法身事业此四法,可以表示八事的最后一事——法身。
若按狮子贤菩萨的观点,则应解释为:以自性身、受用身、化身、法身(包含“事业”)四种法可表示法身。但哦巴活佛讲义中并不认为颂词字面可以这样对应,而视之为密意。
密宗中也有特别的四身、五身的解释方法,此处是按照第二转F轮的观点来阐释四身:
10、1(六十七)本性身:
具足究竟自利断证三种特征的法性,即是本性身。何谓三种特性?即自性清净、离垢清净,以及一切有漏得以清净。这主要是从自利来讲的。
10、2(六十八)报身:
具五决定他利究竟的色身,即是圆满受用身。五决定又名五圆满,即:本师决定,断证功德圆满的三身无别之佛陀;眷属决定,均为得地之菩萨;法决定,无有间断地广转大乘F轮;时间决定,无有三时分别之一时;环境决定,清净刹土。具足此五种决定的圆满受用身,只在登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显现,凡夫众生是看不见的。
10、3(六十九)化身:
具五种特点的种种调众幻化,即是化身。五种特点即:色身特点,显现各种清净、不清净的身相;对境特点,十方所有众生;时间特点,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从不间断;果位特点,将众生安置于暂时的增上生和究竟的决定胜果位;事业特点,以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的方式度化众生。
10、4(七十)法身:
以方便调伏所化众生的事业不间断,即是果位法身事业。哦巴活佛把这一法解释为“法身之事业”,按照圣解脱部的观点,也是侧重指事业。如果广讲,法身果位会显现二十七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自性身、受用身、化身,并且还要加一个事业,以此可以表示法身。
11、圣解脱部(另译“圣解脱军”)和狮子贤都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论师,他们所作的《现观庄严论》注释是前辈大德们一致推崇的,就好像讲到中观,大家都非常重视龙猛菩萨、月称论师、圣天论师的观点一样。
12、圣解脱部,他是世亲论师四大弟子之一。圣解脱部便用《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来对应《般若二万五千颂》,发现完全对得上(麦彭仁波切也做过类似的工作),接着他便造了《二万五千般若光明论》,这可以说是整个南瞻部洲第一部把《现观庄严论》与《般若经》进行对应的重要论典,目前还保留有藏文译本。后来的狮子贤论师等,也是以解脱部的观点为基础对现观展开研究的。圣解脱部之所以能开显这样的法门,备受历代印藏大德推崇,是因为他得受了弥勒菩萨的亲自加持。
13、狮子贤论师。
据说,他母亲怀他的时候遭遇违缘,被狮子吃掉,可肚子里的孩子却没有死,平安活了下来,人们觉得很稀有,于是给他取名叫“狮子贤”。狮子贤的著作,名为《现观庄严论释•明显义论》,另外他还随顺圣解脱部造了《般若八千颂广释》以及摄《二万五千般若》要义的《八品论》等诸多论典。
在如今的藏传佛教中,学现观主要是学《明显义论》,我们五明佛学院也不例外,我以前也学过。这部论非常难懂,因为它的译文保留了印度论师的语言风格,与一般藏文著作明显不同,但因为具有传承的加持,所以极为重要。
《现观庄严论》科判颂词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第2+3+4课)
第一、能代表遍智的有十法:(第2课)
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第二、能表示菩萨道智的有十一种法:(第2课)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第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第3课)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第四、能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种法:(第3课)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第五、能表示顶加行的八法:(第3课)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
第六、能表示渐次加行的十三法:(第4课)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第七、能表示刹那加行的四法:(第4课)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第八、能表示法身的四法:(第4课)
自性受用身,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