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1课1-9
第七十一课:诸法根本菩提心
一、法应与根机相应
我们不仅要从文字理论上理解共同法,还应从实修的角度中懂得这一系列道理,以及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乘次。虽然我们的概念中,八万四千法门的理论非常广博,距离自己也很遥远,但实际上我们是将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整个过程支分为八万四千种法门。
从总的角度来说,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诸佛菩萨宣了讲不同的教言。由此可知,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
如今这个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平常即便依止着导师,也很难真正追随导师的教言,因此修行过程中,法与根机相应并如理如法修行者甚为稀少。
法与根机若不相应,即便看上去是在修学,实际当中,对于调顺烦恼、智慧增长,可能也起不到切实之作用。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也就是说,法和根机不相应,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是当下还是究竟,都无法很好地呈现调伏烦恼、智慧增长的显现。
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并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是,从总的角度来说,南传佛教以小乘教法为主;汉传佛教主要弘扬的是大乘教法,如净土宗、禅宗等等;而藏传佛教主要有五大门派,宣讲的是密宗教言。
虽然三乘教法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但实际上本来就是一如的。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为佛教真正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没有丝毫之差异。
二、为何要调伏内心
可能很多人会想:“为什么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信仰佛教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寻求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厌离一切痛苦,而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清净的心,清净刹土来自于清净之心,所以调伏内心,令内心清净就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的。
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是一切法的根源。在座的每一个人下课后都可以去仔细观待一下,无论是身还是语,乃至所有一切,是否都是心在支配?你会发现一旦内心清净,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而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一切都是不清净的,所以一切都是心在支配。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和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之上,在于清净心之中,而这样的清净心我们本都具有。如《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指的就是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我们现前无法运用佛性的原因是它被客尘即贪嗔痴烦恼所遮止。
如同蓝色的天空本就具有,一旦乌云密布,我们就看不见原本湛蓝的天空,可实际上蓝色的天空并没有消失,只是被乌云遮止而已。同样,我们现前都具有佛性,只是被贪嗔痴烦恼遮止而无法呈现,一旦贪嗔痴烦恼消尽,原本具有的佛果就会呈现在眼前,它从没有消失,也不在遥远的地方。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幸福不在遥远的地方,只是由于我们平常分别心太重的缘故,才将本具有的幸福遮盖,一旦分别心消尽,幸福自然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需要调伏内心的原因。
三、修行就是调伏内心
无论你来自何处,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只要你是修行者,我常常问的就是:你从事了一系列善法后,结果如何?
从某种角度来说,行持善法只能称之为成办解脱的工具。做了很多善事,当然非常好,但我们最终还是要看结果如何。也就是说,你的内心比往昔有了多大的改变?用佛法的语言来说,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用世间话语来说,性格有多少改善?
如果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只是说自己平常是在从事善法,可能对于解脱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你的方向可能已经错了,或者其中行持得有些偏邪。就好比你要去往某个地方,但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只是强调自己已经离开了原地,并且不停地前进,因此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到达目的地。当然,无论你是步行、骑车、还是坐车、开车或者乘飞机,确实是离开了原地,但还要细致问问自己,你对终点在哪个方向是否清楚。如果方向不正确,虽然离开了原地,但结果是距离终点仍旧遥遥无期。同理,无论你行持多少善行,如果不能调伏内心,都与解脱无关。
我们说过,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没有离开过调伏自己的内心,但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从现实生活角度来说,我们暂且不从与大自然有多和谐等大的方面观察,先从小方面即自己的家庭开始入手,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是否和谐?若与身边人相处,烦恼比往昔更沉重,只能说明你的修行还是非常糟糕。
也许你会很不服气地说:“我平常也在修法,为什么说我修行不行?”要知道,看上去是在修行,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举个例子。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藏区时,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有一天早上为尊者送早餐时,看见阿底峡尊者显现得非常不高兴。侍者很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尊者告诉他说,今天早晨他在光明境界中用神通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法偏邪的原因,一切均变成小乘教法。
当时洛钦仁青荣波很不理解,这个修行人依止的是阿底峡尊者,修行的又是最深奥的密法,怎么会堕入小乘之中?阿底峡尊者说:“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他要是修得再偏邪一点,一切均变成堕入三恶趣的因。因为法不依照正法的规矩来办,仅仅做一个修法的形象,就会成为堕入三恶趣的因。”
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讲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系列善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即便表面上的修法看上去有多么广大,最终对成办解脱,也无法起到丝毫之作用,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我们通常所说的功德,不在于今天做了多少件善行。比如从身的角度来说,今天做了多少手印;磕了多少个头;去了多少个圣地,不仅朝拜过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等等,还朝拜过藏地的很多神山圣地;乃至参访过不少寺院,谒见过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堪布、活佛,以及平常哪个寺院哪个塔是我捐的,哪个孤儿院、养老院是我造的;今天我放了多少生等等,请问你做了这一系列身善后,内心清净了多少?
从语的角度来说,今天念诵了多少佛号、心咒,讽诵了多少经文、仪轨,从善行的角度来说,当然挺好,但从佛法本质角度来说,你的内心清净多少?
凭借这些善行,你的贪嗔痴烦恼是否逐渐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日日增上?若是已经起到了这个作用,就说明我们被贪嗔痴烦恼所遮蔽的本具佛性,由于今天所树立的一系列善行,能够有所清净彰显,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也在逐渐消尽。扪心自问,自己行持一系列善法后,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性格较往昔有多少改善?如今也有很多人说,由于长时间修行的缘故,虽然暂时没有很好的觉受,但总的来说,自己的性格在逐渐改变。这就是最好的觉受,这就是最好的功德。要记住,我们当前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要变成什么特别的人。
有些不懂这些道理的人,还是希望通过修行能得到神通神变,成为一个与众不同者。可是过于特别,真不是一件好事,也偏离了解脱的轨道。即便你变成了多么特别的人,对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用处。因为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追求永恒不变的快乐。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所以说,看看自己的内心清净多少,性格有多少改善,就知道自己功德增长了多少。
当然,希望自己一进入佛门,性格就能完全改善,恐怕也不现实。因为毕竟才刚入门,修行路上,难免还是会有很多烦恼障碍。但相对来说,随着修行的增上,烦恼应该逐渐减少;即便有烦恼生起,也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力度,这就是修行功德增长的标志。其外所有的觉受,有当然好;没有,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寻求觉受,也不是寻求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些都与解脱都没有关系。
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意义非常广大。不要以为自己只要做出修法的形象,就一定是个善良的人。真正的善人,不仅仅讲解形式,更讲解修心的结果,要记住这一点。
四、时时不忘四厌离法
我们已经讲了共同前行方面的一些要点,平常也可以多看看相关的教言,比如《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等,从更多方面去理解人身有多么难得。观人身难得时,首先要知道何谓十八种珍宝人身,还要懂得从难得之喻、难得之因、难得之数三方面去具体观察人身之难得。只有真正知道人身有多难得,才会对人身会更加珍惜,并加以精进修法。
其次是观寿命无常。虽然难得的人身已经得到了,但无常随时会降临身旁,夺走我们的生命。当我们不观想无常时,总有一种自己可以永远留在世上的感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细致观察,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已经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而去。无论他活在世上时,条件有多优越、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当无常降临身边时,这些都用不上。也就是说,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我们现前所拥有的条件再优越也没有任何用处。而这可怕的事,何时降临到我们的身边,谁都不知道。因此,今天就要开始观想无常。
我们从何时死亡、何处死亡、唯有佛法才能拯救自已这三个角度讲解无常,更加要认识到现前就要精进修法。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想要在来生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
我想,死亡无常是世上最客观的一个真理。细致想想,从小直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未来还能有多长时间留在这个世上,谁都不知道,可能是明天、可能是这个月,也可能是下个月,是明年,无常具体哪一时刻到来,谁都不知道。为什么明知道无常的道理,还要带着侥幸心理自我蒙骗?因为个人业及烦恼太过沉重。相信当你真正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恐怕就不会是今天这样无所谓的心态了。
我有时也听见一些对世间执著很强的人说,只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是他活在世上的价值。这样的想法会一直不变么?不会的,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他的思想决定会发生改变。那时候他就会觉得,生前所执著成办的一系列事业,在死亡面前没有丝毫利益,生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修法,而不是在临终时悔恨不已。要记住,如果生前没有行善,临终时抱佛脚,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今天开始就要从这三个角度时时观待无常。
紧接着是观想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观想前两者暇满人身与死亡无常的目的是为了断除今生对世间的贪执,观想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则是为了断除对未来的贪执。
当然,对于前行的修法,不仅平常阅读不同教言时,要从文字上了解这一系列道理,更要将这一系列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把自已的内心变成是四厌离法,才是真正的目的。
这一点该如何做到?我们无论是修前行还是修正行上师瑜伽,尤其是观察修,当烦恼起现,出现昏沉掉举时就要如是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一方面要从文字中了解什么为四厌离法,另一方面是将这深厚的道理纳入到心相续当中,变成自己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想要成办这样的见解,平常座上座下能多想想四厌离法,非常重要。
五、观想无常 精进修法
平常多想想无常,多想想四厌离法非常重要。今天的我们,相对而言,还是很快乐的,不仅有吃有穿,有宜人的气候,还有优美的风景可以观赏,但这种舒适的生活,能延续多长时间,谁都不知道。
去年的今天,我们也在享受今天这般幸福的光景,可是一年过去了,有多少人已经再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了?可能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虽然很幸运,我们自己暂时还没有轮到无常,但未来什么时候会遭遇无常,谁都不知道。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服气:“我现在还很年轻,应该还有很长的时间生活在世间吧?”细致想想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不少比自己还年轻的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此一来,我们有什么把握认为自己只要年轻,就一定可以活在世界上?这些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从小直到现在,由于我们不懂相关的道理,因此时时都在欺骗着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法都没有修成。而今天我们非常幸运,由于宿世因缘以及今生对佛法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关的认知,如今就要将这份智慧融入到修行之中,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长时间去观修四厌离法非常重要。
今天的我们感觉很幸福,可是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如果没有修行的陪伴,就只剩凄凉与恐惧。这是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现实,谁都逃脱不了。我们天天讲解要多修修法的原因也在此上,就是为了临终做准备。
但我们修行难道仅仅是为了这个时刻做准么备?当然,从某个方面来说,确实如此,但还要知道一点,虽然我们在讲解过程当中抓住一个部分着重宣讲,实际上还是要懂得去全面了解。因为如是行持善法,不仅临终没有恐惧,也会为今生会创造很好的条件。比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等世间一切所愿,都会越来越顺心。有时我们很多不顺,都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而承受的果报。如今我们通过行持善法,就能逐渐消尽烦恼之因,逐渐成办更多的快乐。因此对于今生来说,修行佛法更是必不可少;面对死亡和未来就更不用说了。
正所谓没有佛法,寸步难行。有人会问,不是有很多人也就这么走了么?所谓的“寸步难行”指的是,享受快乐寸步难行,但是感受痛苦就不得不往前走,因为那时候由不得自己,罪业显现时,很多狱卒会驱赶着自己去遭受极大的痛苦。所以,在没有呈现这样恐惧前,就应该精进修法,从今天就开始,不要再懈怠拖延。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平时都要多想想共同外前行,因为这真的是最客观、最真实的道理,对我们来说,也是最吉祥的教言。可能今天你会觉得,一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内心就会很恐惧,好像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烦恼一般。但要知道的是,只有当你有恐惧时,才会想到要去改变,去寻找消尽恐惧的方法。我也常常和身边的人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现前这方面不足,那方面不足,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当你知道自己有不足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你在改变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说只要认识不足就能马上改变,这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习气是一种长时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了的。比如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是用煤气烧水做饭,已经没有人像以前一样用木头生火做饭了。以前我们用柴火烧饭时,生出的烟会把灶台裹上一层黑黑的皮。时间越长,就越难洗刷干净,花费的时间也越长。同样,由于无始以来习气沉重的缘故,想要在一瞬间改变一切逆缘恐怕并不现实,但当你知道自己的不足,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在改变之中了。因此,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就是为自己的认识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必不可缺。
总之,由于宿世的因缘和今生自己的努力,虽然我们还是会遭遇各种烦恼,但相对之间都能熬得过去,毕竟连乞丐都能活得下去,我们也可以。可是要记住的是,总有一天会熬不过去,那一天就是无常到来之时,所以平常对于这方面真应该多想一些,千万不要轻视。
六、修行应体现出密法的特点
这段时间给一些刚入门的弟子做了皈依,并且讲解了作为三宝弟子,应该守持什么戒律等内容。但仅凭我们短短的讲解就想万事大吉,恐怕并不现实,平时还是需要多去学习一些,关于皈依方面的教理。
接下去就要开始讲解菩提心。在讲解之前,我们先从简略的角度中讲解一些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加行的内容,并且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将这一系列内容都归纳于当前的修行法当中。
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修密法,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密法,显宗和密法的之间最大差异在于何处?可能有些会说:“修阿弥陀佛就是修显宗;修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师,就算是修密宗的。”这样的理解太浅薄太浅薄了。要知道,不仅显宗修阿弥陀佛,密宗也在修阿弥陀佛,密宗弟子修阿弥陀佛时,你如何判断他是在修密宗还是修显宗呢?所以,这些说法当然不是判断显宗与密宗的标准。
从总的角度来说,显密之间的差异有四个方面: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单纯从密法的角度来说,密法的特点叫做“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也就是说,将一切法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就叫密法;将诸多佛法名称归纳于一个名称中理解,就叫密法,我们所谓的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就是密法的特点。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如果不能把一切教法归于一法之中,无论你了知多少佛教道理,从事多少善行,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都不会很大。因为你还没有修完一切法。
解脱的要点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圆满就叫解脱。也就是说,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就必须圆满八万四千种法门。因此,密法能在短短时间中获得成就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的特点,修一个法的同时就是在修八万四千种法门。
若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不会这样去运用。无论你平常从不同的角度中对佛法有多少了解,做了多少善行,一天祈祷多少诸佛本尊,所得功德都很有限,很难成为即生成办解脱之因。当然,今天你所行持的善法可能会未来创造很好的条件,但功德何时呈现,谁也不知道。
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时间上来看可能是一千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才会在未来成熟功德。想要今生就成熟解脱果实,就必须要做到密法的特点。这样一来,无论是传讲共同外前行还是不共同内加行,都必须要集中到当前所修的法之上。
我们前面讲解皈依时说过,上师乃三宝之总集,因此祈祷上师时,就是在祈祷三宝。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实践当中也应该如是造行。
七、诸法根本菩提心(一)
【诸法根本菩提心】
诸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何谓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种广大的发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指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心;以及在具有慈悲心的基础上有度化一切众生成办解脱的渴求心。前者称之为慈悲缘众生,后面称为智慧缘大觉,这就是愿菩提心的两个要点。
但仅仅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还是有些不够,还需要去行菩提心。无论是身做礼拜、口念诵咒语、还是内心树立各式各样善念,都要去做,称为行菩提心。我们平常都会要求别人怎么怎么,但如果你不去帮助他人,只是口中说说,恐怕发心就不是很真实。若能做到不仅有愿望,还能亲自去做,就说明发心很真。
所以,我们将前者称为愿菩提心,后者称为行菩提心。两者相合,才算是完整的菩提心。我们也将这样的菩提心称之为诸法的根本。
无论平常学什么样的理论、修什么样的善行都没有离开过菩提心;从因地直到果位之间,也都离不开菩提心。因为我们讲解的是慈悲缘众生,智慧缘佛果净土,也就是通常讲解的便智双运、悲空双运。一旦实践了悲空双运,就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菩提心,因为这样的菩提心也叫胜义菩提心,其中已经圆融一切。愿菩提心里的慈悲和智慧都圆融到一个见解中,而行菩提心是本身就在做这件事情,所以它自然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当然,我们现前在做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刻意观照、创造这样的条件。
总之,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刚开始入门时,能否将自己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变成无量之功德,就需要依靠广大之发心。因此,我们在讲三殊胜法时,首先讲解的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之广大发心,即发菩提心。
比如今天来听课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令自己获得快乐,那么听一节课就只有一个功德,因为你想到的只有自己。如果今天过来听课,家人非常支持,但他们今天来不了,就由你代表家人过来,而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家里如果是五个人,那么今天你过来听课就会有五个功德。
如果想到的是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之中,因为由于缺乏佛教的缘故,自己当下还没有能力去救度这些众生,但依靠自己行持善法可以解救这些众生,带着这样的心愿过来听课,如果城市有十万人口,过来听课就有十万个功德。
可如果想到天下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今天就是自己回报的时候,因此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并且渴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办解脱,而自己发愿去做这件事情。当有这样的发心,同样是听一节课,功德就会变成无量之功德。
可能有时内心也会有这样的疑惑:“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是不是不大了?”这时候就要看看自己菩提心大小如何。如果具有圆满的菩提心,即便业障沉重,现前所从事的善行看起来很渺小,由于有了广大菩提心的缘故,从事一系列善行均变成无量之功德,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也不是很难的事。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业障像西瓜这么大,而你是拿着一根绣花针去刺,可能就要花费很大的劲。即便你用力刺用力削,效果也很不明显。但这时候如果你手里有一把西瓜刀,切开西瓜就非常容易,一刀就可以切开西瓜了。同样,虽然罪业沉重,今天所行持的善法看上去也非常微小,只是念一句佛号而已,但只要心里所想的是“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行持善法”,一句简单的佛号就能成就无量之功德,以无量功德来消尽罪业,就很容易了。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八、诸法根本菩提心(二)
菩提心有心中所想即愿菩提心,但这相对而言是一种概念,还需要将菩提心付诸于行动,即行菩提心,这也是必须要做到的。想要将菩提心纳入自身,首先就要从亲生父母开始做起。
我们暂且将目光放在我们今生的生身父母之上。从对自己的恩德而言,世上没有比他们对我们恩德更大的了。十月怀胎到出生成长,父母为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每个人都应该细致想想。
现前我也看见很多做儿女的,只顾着自己的意愿想法,认为父母的说法这样不行、那样不对,甚至觉得父母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等等。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可笑。如果你的父母真的想害你的话,你一生出来就可以把你扔到外面,这样就一了百了,什么事都没有了!但父母并没有那么做,还是辛辛苦苦地将你抚养长大。所以这些想法都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
为什么我们说父母是自己身边最亲近、恩德最大的人,因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大乘教法称菩提心为诸法之根源,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今生的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有多大,然后逐渐扩大到前世父母,前世的前世的父母以及累生累世的父母。我们何时成为众生?无始以来。也就是说,世上所有一切众生都曾经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只是时间长短有所区别,而在恩德之上,他们和今生的父母没有丝毫差异。
比如前世所依止的父母也如同今生养育自己的父母一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但由于自己太过迷惑的原因,并没有能真正认清这样的恩德。而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并且不止一次,是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往昔这些众生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也一样是将最好的赐予我们,把最烂最烦恼的留给他们自己。现前该轮到我们回报的时候,但我们以何回报?
世间有很多回报的方式。比如为父母端茶递水,为父母敲背揉肩,这些都是表达孝道的行为,但仅凭这一点还不够。因为父母赐予我们的恩德太大了,我们现前必须要实现父母的愿望。父母心里所想的是什么?
我常常在小区附近看到一个老人家在捡破烂。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他的条件不好才这么做的,于是我就将身边带着的一点钱都给了他。他说他不要钱,他也是这个小区的住户,每天出来捡垃圾的目的是为了活动一下筋骨。如果每天不活动一下,以后可能就走不动了。到时候躺在床上不能动,还需要很多人来伺候自己,这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自己内心也会非常郁闷。说白了,父母心里所希望的就是能够永远快乐,如今我们作为儿女,就应该实现他们的愿望。
不能心想事成的最大原因是贪嗔痴烦恼。因此,现前我们就要发心以自己从事善法的功德来消尽父母的贪嗔痴烦恼,将他们安置到永远快乐之处——西方极乐世界。如今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应该具有这样广大的发心。
正如前面所言,菩提心具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个要点。在现世父母面前,我们心里有了这样的愿望,行为当中也应该如是去做才能称之为行菩提心。
如今这个时代,可能是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很多人做得真是很不圆满。我常常听到有年轻人说:“由于现前工作太忙的缘故,无法照顾父母。”如果你以此为借口,就要细致想想,父母当时也可以找这样的借口:“由于我工作太忙的缘故,所以只能把你扔在家里”而拒绝抚养你。但如果他们真的三天不管你的话,你还能活在世上么?要知道,当年你的父母也不是过星期天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工作,你现在有多忙,你的父母当年也有多忙。但是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子女成长,他们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劳。所以,自己工作忙碌,并不是可以疏忽父母的借口,平常还是尽可能多去孝顺一下父母。
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要先从好好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如何能成为圣人?圣人的基础是圆满的好人,如果连起码的基础都不具备,想要转圣成佛,谈何容易?所以,修行先从做人开始。这也是菩提心所传讲的内容,要时时铭记这些要点。
九、诸法根本菩提心(三)
我们讲解诸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有些人可能会想,以上导师讲解的这些,虽然自己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平常也还是挺精进的,往昔也在某个地方闭过关,修行应该也还算可以吧?
山上的猎物一直都在山上,难道这样也算是修行么?我们修行应与解脱相关,而解脱的根源是菩提心,并没有承许“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里面住多长时间叫修法”。
我曾问过一些弟子,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有个修了几年禅定的弟子说了很多关于禅定功夫的内容,比如一座中可以安住多少小时,是如何做到止息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安住等等,并没有讲到与解脱相关的一些道理。
我问他:“你是否是由于生活太过烦恼,才会寻求借助佛教的禅定令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若是,即便现在你安住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有两个小时,也已经非常好了,非常接近你的修行目标了。但如果目标不仅如此,而是为了成办解脱,那么你所说的这些内容恐怕与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闷厥和酣睡本就是止息一切妄念的境界,难道这就是解脱的禅定吗?”也就是说,没有菩提心的见解,只是做到止息一切妄念,天天安住在没有一切思维的境界当中,与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要记住,无论是修学什么法门,永远不能离开菩提心,因为它是诸法的根源。
但菩提心不仅仅是有愿菩提心还要有行菩提心,实际去做去落实,才是行菩提心。只是心里想着自己很善良,虽然很少去看望父母,但是内心能够天天忆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从没有承许在菩提心中,只有愿菩提心没有行菩提心亦可。也就是说,只是心里对众生慈悲,甚至也天天想着让他们成佛,但实际做善法却做不了,这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只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具足,才是具有菩提心。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愿,也要有行,这才是诸法的根源,要记住这一点。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在讲解做人的道理,因为佛法首先就是从讲解做人开始的。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