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8课1-11
第八十八课:舍弃此时誉与乐
一、珍惜人身精进修法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至于具体修学方式,我们最近也一直在宣讲相关的内容,但在此之前,我们也必须懂得为何自己要进入佛门。
首先要知道如今我们所获得的人身有多么殊胜珍贵。在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时,我们首先就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方面讲解暇满人身究竟有多难得。当真正理解十八种珍宝人身有多么稀有难得后,内心就会对此生起极大的喜悦。
正如经文中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所得到的珍宝人身,正是来自于宿世之善因善缘。若没有前世积累的福报,今生很难得到这样的结果。既然今生已经拥有了这样暇满的珍宝人身,就应该精进修学佛法为妙。所以,平常要从共同前行的角度中多去思考一些。
二、方便与智慧
我们按照通达方便的次第方式,先后讲解了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等五个步骤,但在做的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做到善巧运用。也就是说,平常座上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都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当时的状态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方面会讲得多一些,因为我发现有不少人在平常修学过程中,由于昏沉掉举太重的缘故,内心难免会对这样的修行心生不满,总希望自己可以时时处在无念状态之中。我们现前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修学不能割裂明了,否则就无法树立便智双运。
尤其在初次修学过程当中,更是不能抛弃一切方便法。如华智仁波切曰:“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次轮回性尤要。”就是告诫我们:认识妄念,并在妄念起现时,按照方便教授去对治一切妄念是非常重要的。当见解有所进展时,就更不用说了。《椎击三要》中曰:“若能善巧运用,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以及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曰:“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当中……”都是在讲解善巧运用。如是修行所得之见解,就称之为便智双运。
若能对这方面的道理有所认识,修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追求智慧,即我们所谓的“无念之状态”。无论当时飘动的妄念有多大,只要能予以对治都称之为调伏,这也是我们今天修行该做的事。也就是说,即便修行过程中妄念炽盛,由于懂得了调伏的内涵,就不再会因为妄念而对修行产生丝毫反感。
要知道,对凡夫而言,起现妄念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有情众生,就说明我们不是像石子、木棍一般的无情物,而是能起心动念的有情众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欲界众生本来起心动念就很重,所以有妄念是再正常不过了。而我们修行的目的,说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其实就是指不再随着妄念而飘动,并不是说必须要让一切妄念得以消失。对于这方面的理解,真需要学得细致一些。尤其在后期修学过程当中,无论妄念有多么炽盛,都要懂得用善巧方便的方式去对治一切妄念。如是行持,则无论是否具有妄念,一切均成为调伏。
比如先从寂止入手,无论今天早上是感觉到内心散乱还是清净,时时都在调伏之中,不会因为今天妄念炽盛而心生反感;也不会因暂时止息一切妄念而心生欢喜。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解脱的本义要具备两方面:方便与智慧,而方便和智慧,本身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无二的,因此称之为便智双运。所以,修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要做到平衡。
以上就是告诫大家,遇到烦恼妄念时,不能只随着妄念而漂泊。内心一旦随着烦恼而飘,修行就永远不够自在。比如,这段时间感觉很好,但由于见解还没有赤祼的缘故,内心难免会产生一些妄想,此时就要清楚这是很正常的显现。如果不懂善巧运用,总是顺着这个妄念而飘动,就永远无法获得解脱自在。
我们不仅要知道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还要知道欲令这个见解迅速成办,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素,什么样的条件?否则,仅凭自己平常的修行,可能还有些不够。好比农民种庄稼,如果认为只要把种子撒在地下即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想要令种子成熟,还要具有多方面的条件,只是把种子放在地下,是长不出果实来的。同样,今天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不仅要知道修行方便应该如何去做,还要知道行为当中该如何持戒、见解当中该怎么去认识见解、辨别见解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最终成办解脱果实。
三、修行应依止具德上师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主要讲解的是初次进入佛门修学这样的法门,想要迅速增上见解,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以及依止导师期间,首先要观察好自己的导师,不能见到谁就依止谁。如老狗觅食般寻找导师,会对以后成办解脱造成极大的障碍。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作为修行者,从此以后除导师外,就不能再有其他的朋友了。
从修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为我们传讲修行方便的导师,必须是具德导师。要记住,并不是仅仅依靠能言善道就能成为不共导师的。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修学经验,弟子在修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问,导师仅凭自己的感觉以及书面上面的解答,是无法真正为弟子解开疑惑的。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曾经说过:“无论通达多少理论,实修时,仍旧需要借助上师的教言。”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所要依止的导师,必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具德上师。而所谓的“经验丰富”不是自己认为对方经验丰富就可以,还需要从多方面去观待这位导师是否真的经验丰富。如何观察?首先就要从具德的角度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圆满?
既然导师是三宝的总集,我们就要去观待上师的身语意三门是否具备三宝一系列功德,才能确认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感性的角度上,觉得这位导师应该很好,这种判断是不圆满的,因为你的这种感觉来自于一种无明。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所束缚的内心,感觉难道还会真实吗?所以我们不能依自身感觉而定对方是对还是错。
只有对解脱最有经验的导师,才是真正的导师。当然,有些假的导师也可以这么赞叹自己,这时候我们应该信什么?就应该依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依据,来观察这位导师是否真正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若不具备,无论你觉得这位导师有多好,都只能成为朋友,将他视为自己解脱路上的引导者,是远远不足的。
所以,我们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讲解,不要凭自己的感觉随随便便依止导师,否则最终吃亏是自己。如今这个时代,信仰佛教、修学佛法者比比皆是,而修学路途之上,能依止具德上师,如理如法修持者却少之又少。这可能也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众生福报浅薄的一种表现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要谨慎去观待这个对境,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根本调伏根本才是修行的要旨
一旦寻找到具德导师,并且从具缘的角度观待,与这位导师也很有缘分,紧接着就应该要做到净观所有一切,并追随导师的教言修行。由于前面已经做了观察的缘故,后面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相对就会轻松一些,因为你内心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疑惑了。但这并不表示未来也一定没有疑惑。要记住,我们仍旧是被业及烦恼所束缚的凡夫,当自己情绪低落时,难免会产生“这样好那样不好”等想法,这时就更加要做到净观。初次讲解密法就会讲解净观五种圆满为密法之基础的原因也正在此上。所以,依止导师以后,净观更为重要。
如果不做净观,过失非常巨大,金刚地狱就是未来的归处。甚至不仅仅是未来,今生我们也会遇到一系列极大的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世间一切皆不如意,最终还会有更大的过失。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一系列过失,前面必须要懂得这些道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很多很多事,先要知道该怎么去做、为什么要做。”当你把前面的疑惑都解开以后再依止导师,后面的疑惑烦恼,相对就会少一些。毕竟我们都是被业及烦恼所束缚的凡夫,修行路上难免有很多情绪波动,如果前面的这些做得好,后面就会轻松很多,也必须如此。
很多人认为这个人是修行者,那个人也是修行者,但是请问你是否知道,什么叫修行?修行就叫修心。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口中念诵、身做礼拜等一系列行为,目的都是调伏自己的内心,都是修行的方式,但是能直接调伏内心才能称之为根本修法。因此我们通常将修法分为两部分:以支分调整根本和以根本调整根本。
以支分调整根本,是因为身和语是心在支配,因此用身和语来逐渐调伏心,称之为支分调整根本;已经知道心乃支配一切,万物都来自于自内心的这个道理,能从内心直接下功夫调伏自己的内心,就称之为根本调伏根本。至于能做到哪一点,就根据个人对法的认识以及当时的心力来定夺。
我们作为密法的弟子,更是要懂得从根本上用功,尤其要知道如何从心性方面去用功。心性,当然不是指造作之心,但是在调伏内心方面,首先于造作心上用功是必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如果你的修学仍旧停顿在支分调整根本之上,只能说你的修法真没有密法的味道,也没有与密法沾边。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做到圆满一点。
五、修行不能掺杂世间八法
修行不能掺杂世间八法。世间八法主要是指名誉和利益。如果修法的发心已经偏邪,即便表面上所做的一切看上去是在行善,也只能称之为偏斜。
比如按照密法前行中积资净障方式,要修十一万遍磕大头,如果你身做礼拜期间,内心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赞叹,就说明你的发心已经偏邪。当然,有些是为了得到别人赞叹而具有一定的名声,有些是为了通过得到赞叹而取得物质利益。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内心是带着这样的发心修法,只能说你的一切修行都已经偏离了正法。
我们在讲解三种发心时将这种发心称之为恶念发心中的善愿发心。如果具有这种发心,别说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实现,甚至由于发心不清净的缘故,还会造下极大的罪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些人想到:既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积资净障,那么现前由于自己业障沉重,福报浅薄的缘故,做任何事情都不顺遂,财富也不充盈,现前就通过修学佛法积资净障,让自己的财富更多一些,是否可以?当你带着这样的发心去修法,就称之为追求世间利益,仍旧掺杂了世间八法。
这种掺杂世间八法的修行,无论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都难以获得解脱。远道法相乘指的是远道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的法,也称之为因法相乘或显宗;近道金刚乘称之为外三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一生可以成办解脱;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当下可以成办解脱。虽然从法本身的角度可以如是来安立,但如果你带着夹杂世间八法的发心去修学,任何法门都无法成就。
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时,有一天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今天早上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见解。尊者的侍者洛青仁钦荣波非常疑惑:这位弟子不仅依止的是印度八十大成就之一阿底峡尊者,这位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从法的角度来说,所修的还是无上密法,是密宗最高的法,甚至修行还非常精进,为什么这样的修法会变成小乘见解?
阿底峡尊者说:“这位弟子在修学过程中,并没有遵循无上瑜伽部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一切均变成小乘见解。更糟糕一些,即便修学无上瑜伽部,最终可能还会堕入地狱之中。因为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很多人心目中有一些很幼稚的想法,认为自己所依止的导师非常殊胜,因为这位导师不仅得到过很多高僧大德的授记,并且从第一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闭关多年,甚至在修学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成就的瑞相,因此这位导师赐予的法必定是一切法中的顶点,只要我去做就一定能获得解脱。但要记住一点,如果你的修行没有做到如理如法,无论这位导师有多么殊胜,法有多么深奥,你的心相续当中也不会得到丝毫利益。
所以我们今天需要做到的是如理如法去修学。尤其我们后面会讲解,修行过程中断除世间八法,即断除恶念发心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尤其每天早上一上座就要先问问自己:别人都还在睡觉,我已经独自起床开始修法,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内心发心是否清净?如果发心属于三种发心中的恶念发心,无论是怖畏之发心还是善愿发心都应该及时断除而寻求善念发心。做不到这一点,无论你在座上修了多少世间,是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都没有丝毫解脱利益可言,甚至这三个小时所修的法,还会变成非法,因为你的发心不正确。
同样,如果发现自己的发心并没有什么可追求的目标,既没有善的发心,也没有恶的发心,就是稀里糊涂完成一种任务的发心,就称之为无记之念发心。华智仁波切说:“这样的发心,无论从事任何善行都没有丝毫之利益。”堪布昂琼说:“如果发心没有善也没有恶,所行持的是善法,应该有一点点功德吧!”但这里所谓的一点点功德也只是对解脱没有什么利益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因此,这时候必须要转变发心而不在于急于修法。因为无论你的修法时间有多少,实际就是华智仁波切所言,一切没有丝毫之功德。
六、调伏内心才是修法的目的
世间人常说,亏本的买卖不做,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不是鱼,据说木鱼上有鱼的图案,因为它眼睛永远不眨,表示它不需要睡觉,而我们是人,必须要有一定的休息。每天早起修法,不是我们要做到与众不同,而是想要获得解脱就必须早起。我们为了早日成就而想尽办法修法,即便已经昏沉得不停点头,也要拼命让自己眼睛睁开。所以,修行当然是一门苦行,但苦也要苦对地方。如果苦的方向不对,不如早上好好睡个好觉。
晚上睡得不好,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什么精神,可能还需要回去再睡一觉。既然都有这样的欲望,不如早上好好睡一觉。但我们早上只要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论对睡眠的贪执有多强,都还是会自己强行抬头去修法。我们要让修行的发心对得起坚强抬头精进修行的行为,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不能做一个形象上的修法,因为仅仅表面上的善并不是真正的善。
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形成对治烦恼之作用,与解脱有直接之关联,如果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无论看上去行持的善法有多大,有多精进,对于解脱都没有多大的利益,这一点必须时时铭记心中。正所谓亏本的买卖不做,本身我们修行的时间已经够可怜了,二十四个小时中,真正能用于座上修行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如果这可怜的时间再变成一种非法的话,还有成就的机会么?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将一切努力都运用到正法当中。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要做到行持正法。
世间很多人会问我们:“你是佛教徒么?”我们都会回复说:“我是佛教徒。”“佛教徒平常所做的是什么?”“当然是以行善为主。”但也有人会问:“世上有很多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等,虽然我什么信仰都没有,但是也是非常有善心,有爱心的人,平常也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全世界哪个地方受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只要能对别人有帮助,我都会尽可能帮助别人;即便只是看到路边的乞丐,我也会尽可能布施他一元、一角钱,或者给他买些吃的。这些举手之劳我也是天天在做。你们信仰宗教的目的是为了行善,虽然我没有信仰但也是在行善,这是否就意味你们信仰宗教是多余的事情?”
没有智慧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应该是一样的,因为都在行善。可实际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发心不一样。有些可能是一瞬间的爱心与慈悲心,但这种发心并没有真正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把这个赐予对方,可能就是他布施的真正目的。我们也一再讲解,行善的适用的范围太广了,凡是宗教,都直接在告诫所有信众要以爱心为出发点去行持善法,但是这种善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彼此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今我们作为佛教徒,就要以佛教为背景去行持一切善法,而这时候就必须要讲解菩提心。发心一旦有所偏邪,无论你所做的善行有多么大,即便世间中能得到一些利益,对于解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如今很多人都在受灌顶,但他们却不知道什么叫做灌顶;应该在怎样的场所中灌顶才是如法的;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具相上师,才具有灌顶的资格;什么样的弟子才能接受灌顶;灌顶过程中应该怎样做到依文明观;灌顶以后应该要如何守持三昧耶戒……如果不做观察,不懂得这些道理,对心相续成熟来说,无论得到多少灌顶都没丝毫利益。”可能你记录自己得到过多少灌顶的日记会变得越来越厚,上面记录了今天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灌顶、明天阿弥陀佛的灌顶……但厚厚的记录,对你心相续的成熟没有丝毫利益。
同样,我们自我感觉做了很多善法,却无法感觉心相续被调伏,就说明可能你的修行的本质已经变味了。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我们平常的修法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仅仅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
七、修行当发心清净观心为要
很多人内心当中对自己过往做过的善行非常执著,对自己前年或去年,甚至更多年以前做过的善事张口就来。比如自己当时念了多少遍心咒、磕了多少个头;乃至某个地方的寺院是自己捐的,某地塔是自己筹建的,哪一处的佛像自己出钱铸的等等。可是由于发心不正的缘故,即便你做的这些善法能在世间得到很多赞叹,恭敬你是个大施主,但从解脱的角度来说,没有起到丝毫之作用。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发心必须得清净。
所以修行过程中必须要舍弃追求名誉和利益的思想。如果仅仅是为了世间法去创造出世间法,真的是大材小用了。本来佛教可以创造极大的事业,但由于你做法不对的缘故,最终只能成就一个小小的成绩,甚至对你的解脱起不了任何利益。
据说往昔有个农民,他所在的村子可谓是穷乡僻壤,非常穷困。有一次他去外面做生意,结果一夜暴富,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想在整个村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特别富裕的一面,于是就买了一辆汽车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想让大家来看看他的车有多好。当时很多村民都跑出来看,并且议论纷纷:“这个人真的变成一个有钱人了。”但是看完以后没有其他什么表示,就纷纷回家了,认为这只是和以前的马车有所不同,实际也不过如此。这个人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开着走的,所以就找了两头牛拉着汽车走。因此别人出来看见这辆汽车的时候,都只是觉得和马车有点不同,马车是两个轮胎,而汽车是四个轮胎,上面还有铁皮和玻璃四面挡着风,比较特殊,实际上还是和马车差不多,只是这些需要牛拉着走而已。这就是因为这个人不懂汽车的原因。
同样,佛教带给我们的是今生、临终与未来的快乐,但由于我们平常运用不当的缘故,令佛法这份伟大的事业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因此,舍弃此生名声和利益即舍弃世间八法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有些人刚开始入门,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总觉得自己在行善的时候不想到自己,就无法得到利益。这是你自己的感觉,只明是无明太强的原因造成的想法。想要创造一系列福报,就必须站在解脱的立场之中去创造,如果脱离了这个规范,得到的一切就绝不是解脱。
总的来说,舍弃此生的名誉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期间,时时都要提起这样的正念。即便今天只是做了小小的善行,也要想到这一点。比如今天要去外面放生,首先就要问问自己的发心如何?我们不能在一种没有发心,没有追求的状态下去做事,这就如同往天空中放箭一般,没有具体的目标,只能称之为乱放箭。所以,行善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如果只是看见他人在做善事,自己也跟着去做善事,这种没有什么目标的想法就叫无记之念。这样的发心对解脱没有多大的利益。同样,如果是带着恶念发心之善愿发心或者怖畏之发心,也是要不得的,因为这是一种极大的罪过。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观待的自己的内心为妙。以上就是告诫大家,修学过程应该如何去做。
八、舍弃此时誉与乐寻求来世胜妙法(一)
【舍弃此时誉与乐,寻求来世胜妙法。】
超出我执之外的妙法就叫胜妙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天天只想着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一切要以菩提心为根本。
内心要想到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并且他们在做父母时,也与今生的父母一般,对我们呵护备至,恩深似海。虽然因为时间长的缘故,暂时无法忆念起来,但他们往昔也如今生父母一般,为了儿女而造下了极大的罪业。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弟子,想要成为真正的佛教徒,首先就要从孝顺父母开始。父母一生中为了儿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你连对此都无法生起些许回报恩德的念头,又如何会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生起孝道?不可能的。口中说要度化众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早上起床的时候,口中都会念诵,“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但是否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愿望就要问问你自己了。如果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愿望,就先问问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多么孝顺?为什么我们要孝顺父母,因为今生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现前该是我们尽孝,回报他们恩德的时候。所以,在说自己是佛教徒之前,先看看自己这些方面做得如何?
有不少学生过来与我一起交流佛法,有时候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他们都觉得自己平时很孝顺父母,只是由于如今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的原因,所以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
我说:“可能确实有你所说的原因,但你也要想一下,父母在养育你的时候,也不是过着天上掉馅饼,张口就能吃的日子。他们也需要努力工作,日夜操劳。在他那个时代,他也觉得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压力大,就把你放在家里自生自灭,有空的时候才来给你喂饭。如果这样的话,恐怕我们都早就不在世上了。所以你所找的理由都只是自己的借口,也说明可能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相信,只要一想到无始以来的父母,也曾如同今生的父母一般,毫无保留地照顾我们,并为此造下极大的罪业,最终却只能独自去承担这份果报,一直在轮回当中遭受种种痛苦,我们就会发自内心生起救度之心。现前我们进入佛门,唯一的目的就是令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这是我们的发心,这份发心也必须要广大一些。
九、舍弃此时誉与乐寻求来世胜妙法(二)
从修行真正本义而言,我们必须要发菩提心;从功德而言,三清净法之一就是发心清净,而发心清净的目的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
很多人会去寺院烧香拜佛,并且内心都有各式各样的愿望。有些是为了自己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有些是为了家庭和睦等等。同样是烧一柱香,内心只想到令自己得到利益,就只有一个功德;如果心里想着十个众生,一炷香就有十个功德;心里想着一百个众生就有一百个功德;当你内心想着“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则烧一炷香对你来说,功德无量无边。从自身利益角度来说,菩提心本身的功德就是如此广大,因此我们时时都应该站在这样的立场中去对治一切。这也是告诫我们,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必须要端正发心,断除世间八法。
我们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今生快乐,也是为了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今生快乐指的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临终自在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细致想想,这些不就是我们必办的事么?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要去面对死亡无常。
当然,身体健康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对在家居士来说有多重要,更是不言而喻。但无论这一切做得有多好,终有一天,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事。那时有多么痛苦,问问今天的自己就能知道。如果你实在想不到,可以想象自己今天被医生宣布得了绝症,余下只有几天的时间,在你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是否还是会像今天一般,觉要人生还有很多快乐等待着自己,并不存在什么生死痛苦?我想,那时候可能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我去医院看到很多得了重病的人无助地坐在那里,将心比心,如果这个人换成自己,内心又会想些什么?尤其当听医生宣判自己已经无药可救,只能缓解症状,余下的生命已经不多,我们的心态又会怎样?这样的场景并不遥远,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在我们面前,甚至可能我们还没有等到医生的宣判,就已经被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夺走了生命。要记住,我们都会经历生死存亡之时,这是特定的,能在彼时了脱生死,就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愿望。
我也常常和弟子分享,每天晚上我都会观想一遍无常,如是讲解,并不是在宣扬自己的功德,而是告诫所有弟子,如是修学的真正意义。这样去观想的目的在于何处?我们在闹市区或者在白天喧哗时观想寿命无常,内心深处感觉并不会很深刻。但如果晚上睡觉之前独自一人观想无常,就会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空间越来越小,内心对无常的体会就会越来越深刻。
我们平常说到观想无常这件事时,内心往往还是在散乱之中,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一个点上,仍旧觉得世界宽阔无限,有的是自己可挥洒之处,对无常的感觉并不强烈。可是晚上独自一人观想时就会觉得,生命可享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距离死亡也越来越近。试想如果此时真正面对死亡,你能做到几分自在?而这一天避无可避,我们终将面对这一时刻。
今天我们这么观想的目的在于何处?举个例子。每个家庭都备有各种做菜的调料,比如盐,香料等等。如果没有这些调料,我们做出来的菜肴可能就没有什么味道,因此家家户户的厨房会常备各种调料。如果做菜的过程中,还要临时跑出去买调料、香料等等,可就太晚了。同样,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如果今天提前为此做准备,见解圆满的瞬间,对死亡就不再有丝毫恐惧。即便见解没有达到圆满,由于前面已经做好准备的缘故,相对而言,身心也不会遭受很大的痛苦。可如果你前面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一直都欺骗着自己,认为今天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无常……当无常真正站在你面前时,你就会非常紧张,想尽一切办法继续留在世上。可是我们都知道,当寿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即便长寿佛亲自降临到你的身边,为你赐予长寿灌顶也没任何用处了。但无常何时会到,我们谁也不知道,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想一遍无常。
十、忆念无常观心清净
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离开家乡开始依止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将近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善行。比如在依止导师过程中,闻思过很多佛法,思考过很多道理,并且把所懂得的道理运用到实修当中,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现前就要问问自己,内心有多少改变?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清净心我们本就具有,如同本来湛蓝天空一般,即便乌云蔽日,我们暂时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也并不等于蓝色的天空消失了。一旦乌云散尽,湛蓝的天空会再度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样,我们的内心本就具有西方极乐世界,具有了脱生死之清净境界,只是由于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的缘故,才临时无法呈现。因此,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当你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做过多少善行时,不妨再问问自己业及烦恼消尽了多少?如果只是口中说自己做过很多,恐怕阎王爷并不会接受你的说法。
我们天天都在重复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以 及“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和“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等教言。如果看上去做过很多善事,但最终却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你所从事的善行,从解脱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利益。虽然我们都会说,自己能进入佛门有多么幸运,但同时也要观待进入佛门后,内心得到了多少调伏。
前面说过,晚上睡觉前观想无常,虽然一开始与白天相比,晚上躺在床上已经昏昏欲睡,但是后面可能会越观想越清醒,甚至不但辗转反侧,还会汗流浃背,脑袋清醒得和刚喝过咖啡一样。这时就只能说明,对于死亡无常,你真没有底。
也就是说,即便你往昔可能从事过很多善行,但由于从事这些善法并没有真正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内心仍旧无法感受自在,观想无常的结果也是翻来覆去更加不安,辗转反侧的次数不断增多,本来已经放松开始休息的脑袋变得越来越清晰,说明你开始产生恐惧感,而这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现前的见解还很不够,后面应该更加精进修法才是。因为我们今天所担心的情况,终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的面前。
我五六岁时,看到我奶妈去世的情境时,内心非常难过,就一个人跑到后山哭,担心自己的父母终有一天也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在亚青寺禅院修行时我母亲去世,六七岁时最害怕的事情真实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以前也曾想过“我也会死”,我想终有一天,我也决定会面对这件事情。如今我们天天晚上想到这件事就开始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脑子还越来越清醒,就说明我们对于死亡真没有什么把握,对解脱也没有多少底气,仍旧需要继续精进修法为妙。所以平常多去观想无常,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就是讲解临终时自在。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未来能获得解脱。正如前面所言,内心清净的这一时刻,还会有不清净的污垢么?当然没有,一切都是清净之形象,呈现的都是一种光明境界。那时也没有所谓“未来漂泊、未来痛苦”等描述词语。
我们所谓的“来世”指的是今生、临终和未来,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未来能投生善道。现前在汉地有很多人,听说某人已经弥留时,就会为他念诵很多佛号、咒语,或者是在他去世后继续念诵为他助念。助念结束时就会说,他已经往生等等。当然,助念是非常了不起的善法,因为一切心咒、一切佛号都是闻解脱,并且一如耳根,永为道种。但有时也要明白一点,我们更应该在生前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期待死后有人会给自己做这些善法。等到那个时候,就真的已经太晚了。
十一、是故具备性相者如乞获得如意宝(一)
【是故具备性相者,如乞获得如意宝】
能依止具德和具缘之具上师之性相者,就如同乞丐获得了如意宝。乞丐是指没有福报的人,他获得一次如意宝是极为稀有的,想要第二次再获得如意宝是绝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前如同乞丐般能拥有上师摩尼宝,遇到真正具德具缘的导师,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想要时时都能遇到这样的导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珍惜这样的导师。这是非常重要的。
乞丐即便能得到摩尼宝,但却不懂得如何善加运用的话,摩尼宝 也就如同一块石头一般,对他起不了任何作用。这时乞丐还要懂得如何外三洗、内三洗,以及如何供奉到宝幢之上做祈祷,才能最终得到摩尼宝赐予的一切加持。无论世间享用有多贫乏,摩尼宝都能赐予给你所想要的,解除你的一切穷困。
我们如同乞丐一般,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福报浅薄。如今已经幸运地遇到一位具德上师,一位真正的具性相之上师,此时更要知道应该如何依止。遇到上师,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遇到以后,更要懂得如何善加运用。否则只是遇到导师,却不懂得如何依止,导师对你来说,就是身边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而已,无法对你起到任何作用。
往昔印度有一位高僧大德,无论闻思还是实修,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当时雪域高地还是佛教的边地,教法并不兴盛,这位导师在母亲的尸骨前发誓,要去雪域高地度化众生。但由于一路上气候不同,条件艰苦,同行的一位翻译在来的路上就生病去世了。这位高僧大德更是由于语言无法沟通的原因,生存也很艰难,最终不得不去当地一户富贵家里当一个牧民,天天为他们放羊放牛。就这样,他一辈子也没有讲成一句法,直到最后圆寂,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后期阿底峡尊者进藏时听到这个公案,非常悲伤地说:“你们雪域高地的众生,福报为什么这么浅薄?这位高僧大德在印度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却无法展开他的事业。”
由此可知,即便我们能遇到具德上师,如果不懂得善加运用,导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对我们起不了任何作用。能值遇导师是极其稀有难得,遇见之后还要懂得善加运用,因地,懂得如何祈请上师赐予一切窍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