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02-113)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29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02-113)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丁二、建立自宗+三、丁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戊一、说他宗(104)+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戊三、广说此理

  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己一、正修之相(106)+己二、盲修之相(107)+己三、以喻阐明此理(108)

  戊三、广说此理=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110)+己二、宣说彼之歧途。

  己二、宣说彼之歧途=庚一、真实宣说(112)+庚二、遣除争议(113)

  10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说他宗;

  护持正见修行时,有者说何皆不执,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

  10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一、正修之相;

  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

  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10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盲修之相;

  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10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三、以喻阐明此理。

  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

  11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

  如是远离四边戏,若于四边皆不执,除四边外无执相,故许无有执著相。

  11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庚一、真实宣说;

  若说无有执著相,有些愚者初不执,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

  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

  11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庚二、遣除争议。

  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2、《定解宝灯论》中,已经通过前两个问题抉择见解并遣除了见解的歧途,应该了知,世俗中需要遣除自私自利的发心,胜义中必须通达二无我的究竟见解,这两种方式对于生起殊胜定解来说必不可少。第三个问题——入定时应不应该有执著相,藏传、汉传佛教各教派也是各说纷纭、争论不休。

  3、戊一、说他宗:护持正见修行时,有者说何皆不执,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

  3、1护持正见修行时,

  不论大圆满本来清净之正见还是大中观远离一切戏论之正见,或者禅宗何者也不执著之正见,无论如何,具足正见有非常大的必要,否则所谓的修行也只是一种妄谈。

  因此,首先需要抉择正见,之后将正见落于实处修持,谨慎护持自心。如通过中观观察,已正确无误地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正见,但若未能精进护持、努力修行的话,此见解很快就会无声无息地消失于法界,故而生起正见后努力护持非常重要。

  3、2有者说何皆不执,

  颂词中“有者”的范围非常广,如今印藏的个别高僧大德以及诸多修行人都认为入定过程中什么都不用执著。

  3、3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

  麦彭仁波切说:护持正见时,对于所谓的“不执著”应善加辨别,因其亦有正修与盲修之分。

  4、禅宗何者也不执著之正见

  禅宗抉择正见方面不很明显,经常将见、修二者混淆,针对顿悟者或利根者来说确实可以一目了然,但对中根或钝根者而言,禅宗最初抉择正见方面并不理想,如此修行势必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结局。

  如果能真正依照中观、大圆满及禅宗的修法,首先抉择因果之后不执著而入定其实是非常好的。

  禅宗的最究竟境界主要依靠《金刚经》和《楞伽经》,前者抉择空性,后者抉择光明,禅宗依靠这两部经典成就的非常多。在藏传佛教,一般《般若经》的空性方面以《中观六论》进行解释,光明方面则由《现观庄严论》解释

  汉地禅宗的最究竟观点与《般若经》相同,这与大圆满相差无几;大圆满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窍诀和要点,在这一点上二者确实迥然不同。

  5、己一、正修之相: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既然“不执著”分为正修、盲修两种,那何为正修呢?

  5、1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

  在远离一切有无是非四边的圣者智慧前,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不存在也并非如虚空般的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就是正修。

  5、2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

  当真实智慧前有实无实任何法亦不存在时,即已安住于无缘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如果心静下来安住,凡夫人有时也可以相似感受,了知有无是非等一切法除分别念外根本不存在。如果能够通过上师窍诀或者中观的观察方法修持之后,真正入于此种境界,这时自然而然会灭尽所有执著相,这就是真正无有执著的禅定,也是比较高深的一种禅定。

  5、3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如此甚深的禅定境界,从空性角度无有任何执著,但也并非入于一种单空,而是明现不灭,如同人们见到虚空时不会生起任何执著,虽然没有执著但却可以起现一切万法,同样,入定智慧前一切都不存在的同时却明明朗朗,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6、己二、盲修之相: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盲修又是怎样的呢?认为一切都不存在,对好、坏何者也不执著,但一切法为什么不存在,自己既未观察也未分析,处于茫茫然的状态中,只是呆呆愣愣地坐着。这就是所谓的无念和尚宗。

  真正的入定需要具有胜观智慧,而没有胜观之明分的无念修法,就如同石头沉于大海,即使一百年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自己的大悲、智慧等也不会有点滴增上。灭除贪嗔痴等烦恼的功德、慈悲菩提心以及诚信因果等内心中应当生起的种种道相一无所得,这显然是一种盲修。

  麦彭仁波切所遮破的,即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的观点。

  7、莲花戒论师:“最初不能遮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见解,就像大鹏鸟需从地上飞起一样;最后也不能远离因果之见,正如大鹏飞得再高仍需落于地面一样。因此,对善、恶等一切法皆不执著的观点不合理。

  8、己三、以喻阐明此理: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

  一般经论中有许多文字不同意义相同或文字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句,闻思者对此一定要仔细辨别,比如涅槃、空性等都有很多分类,如果全部以同一种标准进行衡量肯定是行不通的。

  8、1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无色界信无所有,

  比如“无所有”分两种::一种是中观通过五大因的推理,将一切万法抉择为无所有,也即空性;通过中观推理之后,在瑜伽士面前一切法都不存在,一无所有,这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到的,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无所有。

  另一种是无色界认为一切都无所有,无色界没有任何理由,仅仅认为什么都没有,这与无念和尚宗十分类似。

  8、2词同义异如天地

  虽然无色界认为一切都无所有,但其意义与前一种却有天壤之别。所谓“无所有”也分正修与盲修,无色界的无所有是一种盲目的禅定,而通过中观理抉择出来的无所有则是非常合理的正修禅定。

  应依靠中观推理首先对一切万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抉择,真正了达自心本性后入定才比较应理。而真正的入定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相,这一点不论显宗密宗都非常合理。

  9、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如是远离四边戏,若于四边皆不执,除四边外无执相,故许无有执著相。

  四边戏论是指有、无、有无二俱和非有非无四种执著,通过中观推理或上师窍诀进行抉择之后,了知此四边并不存在即可断除一切执著,因为没有以四边不能包括的执著,若断除四边则所有执著均可一并遣除。

  10、庚一、真实宣说:若说无有执著相,有些愚者初不执,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

  初学者没有任何基础而直接入于空的状态是相当危险的,个别愚者自认为什么都不执著坦然放松特别舒服,于是开始全然放松并于无念之中安住。麦彭仁波切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过于放松,才导致于三界轮回中不断流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千万不要再劝他们放松了!

  11、宁玛巴的教法是在广泛闻思以及共不共加行的基础上开始安住的,首先最好在相续中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之后再自然放松安住,这一点至关重要。根本没有认识心之本性,最初就自然安住、放松是极大的过患,

  对于初入佛门的弟子,应首先让他修加行、磕头,闻思《亲友书》、《大圆满前行》等有关显密经论教典,待其对佛教打好稳固基础后,再宣讲心的本性使其对心性有所认识,之后才让他自然安住,这是最为坚实稳妥的修行捷径。

  12、庚二、遣除争议: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12、1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

  假使有人说:如此安住必定可以认识本面。

  其实,这类人既没有上师窍诀也未听闻经论续部的任何教理,但因为安住时会产生一种明清之感,常常沉溺其中,安然自得,于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认识了本面。他们其实根本未曾认识自心之本面,却在他人面前自吹自擂地说对心性的本体已经无碍彻见。

  12、2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无论依靠显宗各种观察方法还是密宗上师的窍诀,真正认识自心本面时,对实空之义必定会产生决断性的定解。认识本面并不是无有任何执著产生,或者仅于明然灿然的境界中安住,安闲舒适,并非如此,若能真实认识胜义本面,对心之本性、万法之本性产生决定性定解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认识心性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从理论上获得认知、依靠窍诀认知……无论如何,通过自之智慧抉择后,了知心之自性从空分来讲与虚空无别,明分而言可以无碍显现。以言词宣说时仅是理论概念,而实际于相续中产生坚定不移的境界才称得上真正认识本面。

  颂词中的“断定”有通达之义,也即通达一切万法实空的真实含义。这里的“实空”所指是一切万法无实有、远离一切戏论之本义。

  12、3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对此若未能通达,对于自他或迷乱现相中自心不是他人的心、自心无所有等有所认识根本不是所谓的认识本面。比如这不是我的心,是光明之心、空性之心,如果这就能称之为认识,那即使放牛牧童也可以了知,这种认识非常浅薄,岂不是人人都可以证悟而不必苦心修学了嘛。

  定解宝灯科判

  102、甲二乙一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分三:

  10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分三:

  10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说他宗;

  护持正见修行时,有者说何皆不执,

  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

  10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分三:

  10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一、正修之相;

  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

  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

  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10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盲修之相;

  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

  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10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三、以喻阐明此理。

  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

  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

  10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广说此理)分二:

  11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

  如是远离四边戏,若于四边皆不执,

  除四边外无执相,故许无有执著相。

  11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宣说彼之歧途)分二:

  11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庚一、真实宣说;

  若说无有执著相,有些愚者初不执,

  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

  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

  11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庚二、遣除争议。

  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

  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50-101)小结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14-12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