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9-17

创建日期:2022-10-10

  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9-17

  九、虽见诸法均无常仍然贪执诸常法是否已为魔鬼缚(二)

  我常常告诫很多信众,虽然你们平时喜欢去朝拜神山或参加法会,但不能将这些视为自己修行的全部。为什么这么说?

  不妨扪心自问,往昔我们都曾参加过不少的法会、朝拜过好几座神山,可在朝拜完神山或者参加完法会后,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如果你朝拜神湖时只是看到了一潭水,朝拜神山只是看到一座山,除此之外内心没有任何改变,行持这些善法的意义在于何处?当然,我们并不是诽谤因果,相信你带着信心去做这些事还是挺好的,可如果仅仅想凭借这些善法就能成办解脱,恐怕是还是非常困难的。

  要记住,没有一个历代传承祖师是走破鞋子而成办解脱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成就者是靠着到处朝拜,走破了多少双鞋子而获得解脱的。相反,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坐破垫子而成就的。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修行必须要实实在在,而不仅仅是一种表面文章。我们不评论别人,先问问自己这方面做得如何?往昔可能会打着朝拜的旗号去很多地方,甚至有很多居士喜欢说自己已经朝拜过某某神山了,感觉非常殊胜等等。当然,朝拜神山还是有一些佛教的道理在其中,否则就是世间人所谓的旅游。但细致看来,朝拜神山可能只是意味着你去的地方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赞叹,但对于调伏自己的内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有你自己知道。我相信,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我也常常嘱咐弟子,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多多少少都从事过一些朝拜神山或参加法会等各式各样的善行,但包括修行在内,这一切是否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平常口中所说的一切,是否也仅仅是一种嘴上功夫?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如此,就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如果内心没有改变,就意味着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甚至更远。

  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而这清净之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指的就是清净心我们本就具有,“然为客尘障”,即由于我们贪执以及各式各样的业障遮止了本来面目而无法呈现本具之功德。今天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遮止本来面目之污点,令清净心呈现,因此今天所做的一切,无论口念诵咒语、身作礼拜乃至一系列善行,都应该具有调伏自心之功德。

  无论你修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只是一种方便,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扪心自问,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内心清净了多少?如果内心并没有因此清净,就意味前面所做的一切,就仅仅是一个形象而已。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无论是嘴上功夫了得还是平常行持善行众多,终究无法即生成办解脱。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十、虽见诸法均无常仍然贪执诸常法是否已为魔鬼缚(三)

  现前我们不仅学习佛教的道理,也在实践这些理论。

  比如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性、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变幻无常的,并且我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也在实践这样的见解。我们修行都会从有相定开始入手,虽然当时对空性的感受不会像后面无相定时那么深刻,从总的角度来说,已经开始向空性方面发展。但空性并不是一瞬间就能认识到的见解,也不是时时都有一切都是空性的感受。除非你有惠能大师一般的根机,否则我们的修学就只能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来积累,这就叫实践。

  我们口中可以很轻易地说“一切都是空性”。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念诵《心经》中的四句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在讲解万法的本体是空性、显现为虚幻。虽然口中可以将见解说得非常高深,但是现前你的内心真是如此么?一点都不是。因为当你遇到烦恼的事情时,它还是会飘动自己的情绪,此时此刻万事万物一点都不空,甚至真实得非常强大。此时还算是一个修行者么?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只能称之为方便、工具,最终要得到的是真理,是了解它原本的样子,这就叫佛教的果实。

  从梦境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醒着的时候都知道无论梦境如何显现,都是虚幻的。这一点,不需要任何人告知,我们都知道。比如你昨天晚上梦见父母去世,可是早上醒来一看,父母还在为你做早餐,这就充分地说明,晚上做的“父母去世”的梦是假的;又比如晚上你在梦里捡到了一大块金子,但是早上醒来一看,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晚上梦见自己失去了一切享用,可是早上醒来的时候,一切资具都还在你的身边,没有失去一丝一毫……由此可知,晚上做的梦都是假的。

  虽然我们醒来的时候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可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在梦中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自在,也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当我们能驾驭这一切时才叫做成就。我们现前还是薄地凡夫,仍旧被万事万物所束缚,它让我哭我就哭,它让我笑我就笑,它让我生气我就生气,自己永远都无法做主。而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不再被外境牵着行走。因此从梦的角度来说,梦中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我们在梦里就不需要遭受巨大的痛苦。

  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在十年的时间里,有五年都在睡眠之中,如果他能在梦里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他有一半的时间是自在的,不会遭受一丝痛苦,但我们现前做不到。可能很多人会想:“未来我真的能做得到么?”当然能,所谓的圣者就是已经做到了驾驭一切,主宰一切才称之为圣者,我们现前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今天所做的一切与这方面有多大的关联,问问自己就能知道。如今自己的见解有多高?先别急着说一切都是空的或者明的,小乘怎么理解、大乘怎么理解等等。小乘怎么理解是小乘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就像张三家有多少财产、李四家有多少财产,和你有关系么?你可以把这两者作为参考,但与你当下拥有多少并没有什么关系。同样,小乘说什么,大乘说什么也与你无关,重要的是,依靠这样的方法,你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否则,就如同乞丐说富贵家的财富一般,“谁家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家里有多少多少财宝……”即便你能说得一字不差,但与你何干?你还是个乞丐!等时间到了,你还是要和以前一样,拿着破碗去外面吃百家饭,甚至今天能不能得到一碗粥都是个未知数。所以,富贵家有多少财富可以作为你的参考目标,但并不表示你当下已经拥有。他们也是一步步起家的,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现前你就要开始按照他们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最终你改变了多少,得到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平常真要往这方面多努力一些,不要把修行仅仅停顿在嘴上。将修行视为平常考试一般,只满足于自己得多少分,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阎王爷绝不会这样去打分。即便你把阎王爷说得有多好也没有什么意义,我相信我们谁也说不过阎王爷,因为他本来就是普贤王如来三身的一种显现,所以我们谁都说服不了他,平时还是要明智一些,踏踏实实修行为妙。

  什么叫做修法?刚刚所传讲的这一系列道理就是告诫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了解道理,还要将这些道理纳入心相续中。如果只是在一位导师座下闻法,却不能将所了解的一切道理纳入到实际行为去做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导师讲解的道理变成自己的见解,你才有成就的希望。

  十一、虽见诸法均无常仍然贪执诸常法是否已为魔鬼缚(四)

  我们今天讲解的是万法无常。如果你还是贪执于一切为常法,就要观察自己是否已经被魔所缚?也就是说,看看自己是否已经“着魔”了。所谓的“着魔”是指原本不是这样,但你觉得就是这样的。这里就是在告诫我们,一切都是无常。

  如果你能把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纳入平常生活之中,你的人生不仅不会消极,还会减少很多烦恼,尤其在面对不同的事情时,内心会更宽容。常常斤斤计较者,往往是无常法没有修好的缘故,因为他把一切都当成实有。本来他的心就一点点大,又把外面的一切当成实有,内心一下就饱和了,自然也就没有容人之量了。相反,能真正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者,心胸就会如虚空宇宙般广大,无论多少都能纳入其中。这就是对万物真正有所认识,凭借这种认识,也可以减轻自己很多烦恼。

  我们也常常在说,修行者的烦恼比一般人要少一些,因为他已经真正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之中。如果修行者的烦恼比一般人的烦恼还沉重,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它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即便是一个出家人,无论修行有多么精进,他还是要吃饭。可见修行不能吃又不能穿,如果还不能减轻自己的烦恼,修行还有什么用?

  要记住,我们不能仅仅将佛法当成一门知识,认为佛教说得很好。佛教说得有多好,二千五百年来一直都有人这么说,但是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说得很好的道理纳入到心相续之中,改变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更是必不可缺。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点也不重要。正如莲花生大师所言:“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想要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所以今生从某种角度来说,能更圆满一些当然非常好,这能令我们减少很多烦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并不是非常重要。因为最重要的还是临终以及未来。所以,现前就要做好准备。

  有不少居士问我:“上师,我们平常也在修上师瑜伽,但是您并没有讲解临终时该怎么去修?”要记住,我们现前所修的法,就是在修临终,修未来。前面举过老和尚的这个公案就是在告诉我们,他正是常年修学上师瑜伽的缘故,临终能忆念上师恩德,并与导师平常所讲解的法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临终之法可修么?没有了。因为我们现前所做的就是修临终之法,修未来之法,没有第二种法可修。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将所理解的道理完全投入到实践中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内心被魔所束的原因所致,所以这时候能多念诵一些莲花生大师心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每天都在念诵“心盖狮”,即心经、大白伞盖和狮面佛母及回遮文等等。如是念诵非常重要,并且每天都不能间断。不仅我们上课的时候要念,课下也要不间断念诵。如是念诵可以遣除很多很多魔障,对我们内心趋向正见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总的角度来说,魔和佛是对立的,当你选择向佛时,魔就会给你制造一些违缘障碍,是很正常的。但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要如理如法去做。很多人说:“进入佛门就很容易走火入魔。”要记住,进入佛门不会走火入魔,甚至还会让你更加清醒,但如果你不遵循着导师的教言去做,那就很容易着魔。

  如今这个时代,汉地的佛教与往昔相比,可谓是非常衰败的。虽然我们平常也见到很多寺院,很多僧人,但其中真正能讲经说法者,能讲解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教证二法的圣地,少之又少。虽然汉地的佛教曾经也很兴盛,但如今有很多寺院却成为了有钱人的娱乐场所。很多人只是觉得里面的装修和僧人的生活方式与自己不同,因此都想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去体验一下。这是真正的佛教么?并不是,这只能说明寺庙的建筑和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你不同而已。

  比如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南方人习惯吃米饭,东北人喜欢吃面,高原地区的人吃的是糌粑……,彼此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会仅仅因为这些不同而对佛法心生敬信么?并不会。所以,我们真正要学习,要生起信心的对境是教证二法。

  尤其现前这个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佛教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衰败。相对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此时就更加不能令自己在如此有缘的时间中空耗一切。因此前面讲解的念诵内容,即心盖狮和回遮文、《如意成就祈请颂》、《莲师除障祈请颂》等等都要多多念诵,这会为自己遣除一切魔障起到很大的作用。

  十二、家乡城镇亲友等往昔常处之友伴如今不知散何处一切终将皆消散

  【家乡城镇亲友等,往昔常处之友伴,如今不知散何处,一切终将皆消散。

  细致想想,确实如此。我们不需要从外面找其他的例子,以自己为例做观想就能知道一切都是无常法。但仅仅知道还不够,还要天天观想,时时观想。

  有时仅凭课上的听闻还有些不够,座下还需要多去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相关的教言,因为无论是从教证还是理证方面,其中都已经讲得非常非常圆满,多多阅读学习这些教言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以上所言,真正的修行人即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对境,内心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甚至修行还会越来越精进,就是因为时时观想无常的缘故。

  当然,有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总觉得一切都无所谓,生活怎么样就怎么。今天你说出这句话,或者内心一瞬间起生起这样的念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当无常真正降临到你身边的时候,恐怕你就不会那么好过了。别说是一个正常人在面对死亡时有多么恐惧与脆弱,即便是平时精神不正常的人,在真正面对死亡的一瞬间,也和他平时颠倒的行为有所不同。

  以前我在亚青寺下课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个尼姑一下子冲下山,然后一头扎进河里。之前就听说这个尼姑那段时间精神不大正常,看到她突然冲劲河里时,周围的很多人都很着急,想去把她救起来。但当时高原正是雨季,面对汹涌的河水,周围的人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不断挥手叫救命,很快就被洪水卷走,却一点办法也没有。细致想想,当她从山上往下冲的时候,可以说对死亡没有任何恐惧,可是当她即将被洪水夺走性命,真正面对死亡无常的到来时,内心还是充满了恐惧。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平常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在真正面对死亡时,也是知道死亡有多么可怕,否则她又怎么能会喊出“救命”?之前可是她自己主动跳入河中的呀。

  对于正常人来说,更是如此。有时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会觉得反正所有的人都是这么离开世界的,自己也不过如此。口中说出这句话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复次教诫大家观修无常的目的在于何处?正是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顺着自己的习气、性格漂泊,什么话语思想都会有。这有可能是一时冲动,也可能是为自己的懈怠寻找借口,但无论哪一种,都属于业障沉重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无相,时时刻刻观想无常。

  有时候我自已也在想,小时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去世后不知去了何处?当我身边有很多人时,我也会想,他们当中是不是有我父母的转世?可今天他们还是我的父母么?在我们的感觉当中,内心还是像往昔一般那么贪执他们。

  无常就是这么可怕,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因为今天与亲人的一切欢聚,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十三、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一)

  【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

  业力会在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汹涌翻腾,此时想要令自己不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有谁能做得到?

  虽然我们今天都还活在世上,但细致想想,今天晚上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自己对此能有多大的把握?虽然此时此刻你开始观想无常,但实际上可能你在观想的同时,内心还是会有所排斥,总有个声音从心里不断冒出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正是内心深处还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每次观想的感受都不会很深。

  以前我在亚青寺时遇到一位来自我家乡的居士。他和我说,这一段时间他一直都在修菩提心,无论是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还是自他平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圆满,因此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己的菩提心已经到位了。我想,仅凭自己的感觉,应该还不能叫做圆满。因为我们在修自他交换的同时,内心深处还有一个“不接受”的心念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你以为修得很好,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当我们修行自他交换时会观想将一切病魔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但细致观待,我们的内心深处还会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现在如是观想,但实际上这些病不会跑到我身上。”当你还有这样的想法,你的自他交换就还不圆满,因为菩提心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当时这位居士听不进我的分析,还是坚持他决定能做得到圆满。高原地方令很多人忌讳的就是麻风病,因为这种病的传染性极强,只要得了这个病,几乎就会失去所有的亲朋好友,因为所有人都担心自己会被传染上。于是我就对他说:“今天我们就开始以麻风病人为对境观自他交换吧。我知道前面有个真正的麻风病人,并且已经严重到鼻子嘴巴都开始腐烂了。现在就坐到他的对面观修,吸气的时候,他的麻风病以及他所有一切的痛苦都融入自己的身体,令自己患上麻风病;呼气的时候就观想将自己所有的快乐都赐予给他。”

  他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想?”我说:“没有为什么或不为什么,自他交换可以站在任何角度中观想,现前就是用呼吸去交换,当然可以这样去想。”他诚实地说,这一点他做不到,因为他担心真正面对麻风病人这样去观想,自己也会得上这种病。这就充分地说明,他的内心还有我执在作怪,还是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比如今天就会死亡,你对死亡有多大的把握?对死亡没有很深的感受者,总觉得死亡应该没什么可怕,它就好像头痛一般,咬个牙就过去了。面对死亡,真的那么容易就能过关么?如果你现在亲眼从仪器或报告上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乃至是癌症晚期,并且医生告诉你,你只有三天生命了,你还会有这种侥幸的想法么?那时候你觉得自己会对无常有多大的把握?如果没有任何把握,恐怕就只有痛苦地面对无常。

  无常的可怕可见一斑,因此今天我们就应该要精进修法,不再懈怠。内心时时都要记住:必须要面对无常现实,不能再蒙骗自己。我们最大的过失就是蒙骗自己。从小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贪执自己的身体。所谓贪执,就是趋乐避苦。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就尽量不去做,甚至会为了逃避修行给自己寻找一千一万个借口。所以,我们必须要直面现实,正视无常,精进修法。

  十四、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二)

  我每天都会观想无常。课上为你们讲解无常的内容,难道只是给你们讲一些恐怖故事么?并不是。实际上我每天晚上入睡前也都会观想一遍无常。

  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时观想?因为聚众时,即便观想无常也总是会觉得感受不是很深,内心还是很坦然,总觉得自己对眼前的一切没有什么不满,内心很放得宽。可是当晚上独自一人思维无常时,就觉得空间很狭隘。随着思维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无常真正就要降临到身边。

  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离开家乡去依止上师修行直到今天。这些年里多多少少也行持过一些善法。我也常常问自己,以前从事的一系列善法在面对死亡时,能起多大作用?我想,如果我在晚上观修死亡无常时变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甚至在寒冷的天气里开始出汗,就意味着我开始心虚,对于无常还是有恐惧,我前面所做的一切不能说没有功德,但还是没有到位。因此我常常如是观想,一方面是观察自己往昔从事善法到了什么阶段,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更大的动力,令自己能够更加精进修法。

  无常即将要降临到自己的身边是特定的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解无常,过两天无常也会降临到我的身边。因此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人,虽然我的上师以及很多高僧大德认定我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但是我也从未以“自己是莲师化身,没有什么可恐惧的”自居。相反,我还是时时以凡夫的身份观待自己的内心。我想做人还是实实在在一些,不能太虚。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时时观察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为止,虽然做了许多善法,但今天在真实显现的无常前有多大的把握。如果知道自己不具备面对无常的勇气,就要将这份对无常的恐惧化为更加精进修法的动力。在座所有弟子也是如此,因为这样去做的真正目的就是对自己的人身负责。

  十五、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三)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自己的人身负责,而精进修法就是我们在为自己的十八种珍宝人身负责。

  能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是来自于自己宿世所造之善业。如经文中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还是密宗的誓言,前世我们都守持过;第二,前世我们行持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蜜;第三,前世也曾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正是由于具备这三个因,今生我们才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之果,因此更因为此而负责任。

  想要知道未来的自己能否再获得这样的人身,就观察自己现在做得如何。经文曰:“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天我们的持戒是否清净?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还是密宗的誓言等戒律,守持得如何?我最烦恼的事就是当我听到有出家人的行为破了根本戒的时候。当时我真的不想看到他,更别说是听他的忏悔。虽然有时候我也不能对他们说太重的话,但内心确实非常伤心,因为听到这些破戒的忏悔,对我内心的打击是最重的。所以我们时时要反问自己,今生持戒如何?其次、平常六度波罗蜜行持得如何?第三、内心是否时时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如果不具备这三个因,想要在未来再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不可得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因果永远不会颠倒。也就是说,如果现前什么善因都没有,想要后面碰巧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在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今生就要为自己的珍宝人身负责。我们必须如是观想,否则难以具有面对无常的能力。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但有些人觉得虽然自己现前没有多大的能力,但是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有面对无常的力量。请问不久的将来是什么时候?如果无常今天就降临到身边,你压根就等不到“不久的将来”,所以我们绝不能把修行推到以后,而是从今天就要开始努力,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修行也必须要面对现实。

  我也常常在说,如今口中能探讨佛法的人太多了。尤其这个时代,人人都想当老师,能虚心学习的学生已经越来越难找了。要记住,会说两句佛法并不表示你就是一个善知识。想要成为别人的老师,就先问问自己的烦恼改变了多少,这才是真正善知识的标准。如果连自己内心烦恼都没有消尽,如何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消尽烦恼。扪心自问,如今自己的烦恼是否已经减少,还是仍旧与庸俗同道?若是后者,虽然你口中能讲解很多佛法的道理,但实际上什么都不是,因为你实际的见解并非如此。所以平时还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多想想。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在这里告诉我们,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业力汹涌呈现,此时有谁能具有面对无常不遭受痛苦的能力?也就是说,想要具有这样的能力,现在就要开始精进修行,而不是等待着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才开始努力。

  以前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商人。他说他以前也多次想出家,但由于因缘不成熟,最后没有能出家。我想,他应该是与佛法有缘之人,而火车上一个人也很孤单,正好两个人可以聊聊佛法。可是谈了一会以后,我发现其实他对佛教并不是很懂。

  在探讨无常时,我就问他:“死亡即将降临到身边是特定的事,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很多小区时不时会有花圈,但谁都不知道花圈什么时候会出现在你家门口,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你会怎么想?”他说,那时也没办法,虽然不是对无常不恐惧,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只能咬咬牙挺过去了。

  以为面对死亡就好像熬过头痛一般,这样的想法太天真,太简单了。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但真的是这样的么?当然不是,因为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那时的恐惧恐怕没有那么轻松,所以平时真需要往这方面多去想想!

  十六、修行轮回诸过患因果不昧心中持

  【修行轮回诸过患

  平常在观想寿命无常的同时还要时时想到轮回过患。无论是从三根本苦的角度还是其他角度观察,时时观修轮回过患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很多人都在修法,口中也都会说自己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有时也不妨问问自己,内心对于解脱究竟有多希求?如果今天真有一个机会,只要你抛弃一切就能成办解脱,你是充满喜悦地抛弃世间一切还是对轮回中所拥有的仍旧有些犹豫不舍?当你真正对轮回心生厌离,对成办解脱充满渴望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这本来就是修行的目的。可是有多少人对于解脱真有这一份渴求心与喜悦心?我们都希望早日成办解脱,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可是如果这样的机会真正降临到我们面前,又有多少人会真正产生喜悦之心?如果没有,我想还是要多去修学轮回过患。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讲解四圣谛的时候,首先讲解的就是苦谛,目的就是为了令行者初次修学就生起出离心,否则就难以对解脱生起希求心。因此时时观修轮回过患非常重要。往昔我们也讲解了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相关的内容多去了解一些,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果不虚心中持

  造什么样的业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果,关于因果不虚的道理也要时时铭记心中。不要以为今天自己做了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感觉,就说明这些事压根不存在。要记住世间人还有这么一句话“时候未到”。时间一到,往昔所造之因而结下的果实必定会显现在你的面前,这是特定的事。所以,因果的内容也需要多学习一些。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平时要多去看一些《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普贤上师言教》从理论的角度当中讲得更广一些,而《前行备忘录》是从实修的角度讲得更多一些。因此,平时能多去阅读这两本书,会对思维因果提供很大的帮助。

  十七、修行解脱之妙法此为获得暇满义

  【修行解脱之妙法,此为获得暇满义

  今天我们从事一系列善法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而这也是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真正大义。所以必须要按照以上所传讲的方式去做。

  希望大家下课以后也要多去学习一些相关的内容。虽然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是共同前行的内容,但这都是上师瑜伽的助伴。能否精进修学,就看我们这一些辅助运用得如何。因此平时多去听闻、思维、修行,相信你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深。

  记得往昔我在上师身边第一次学习以及后来最初为他人讲解前行时,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可是当我后面长时间如是观修,就越来越感觉这些道理与自己很亲近,甚至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般。而这种体会需要自己长时间串习才能了解,仅凭一两次观想和文字上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尽量抽出时间修行,千万不要懈怠。有时细致想想,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转眼就过去了,如果在这一年当中能精进修法,则今天的你决定有很好的收获。可如果你还是会为自己寻找很多懈怠的理由,无论你有多少借口,都只能说直到今天,你的内心还是没有成熟,仍旧像往昔一般。但我们余生还有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可以用来偷懒?谁都不知道。所以平时的修学真需要精进一些。一天的修行时间虽然很短,也难以有丰富的感觉,但只要你能坚持下去,觉受就会越来越增上,这是特定的事情,所以这方面还是要多下些功夫为好。

  总的来说,无论你是现场听课还是网上听课,只要有机会,就要尽量多听一些。因为我们真正能听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且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听听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师也曾经说过,他每次讲课时,有很多弟子既把它当成是闻法也把它当成思考,但可能下课后就不会再去修了。可即便如此,如果能长时间在导师身边听闻,多多少少还是会留下很多善的习气,即便你后来没有反反复复思考,但由于长时间听闻导师传讲的缘故,每一次上课的闻法也是一种复读,日积月累也会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一点印象,并成为自己以后修行的辅助。所以,平常能多听一些教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1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